CN210486181U - 一种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冷凝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冷凝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86181U
CN210486181U CN201921588652.6U CN201921588652U CN210486181U CN 210486181 U CN210486181 U CN 210486181U CN 201921588652 U CN201921588652 U CN 201921588652U CN 210486181 U CN210486181 U CN 2104861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enser
side plate
limiting
curb plate
refriger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8865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啟明
冷晓刚
钱国华
秦宪
耿德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8865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861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861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861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及空调器,所述冷凝器侧板包括安装在所述冷凝器的第一翅片组件侧端的第一侧板和安装在所述冷凝器的第二翅片组件侧端的第二侧板,所述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限位件,且所述限位件靠近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处,适于在组装冷凝器过程中,沿组装方向限制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相对移动的位移。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侧板限位结构能够在组装方向上阻碍第二侧板与安装在第一侧板上的冷媒U管之间发生挤压,从而对该冷媒U管进行保护,防止其被压瘪,有效地保证了冷凝器总成的换热效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冷媒U管的报废率。

Description

一种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冷凝器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冷凝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空调器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
目前,移动空调的冷凝器总成由三排冷凝器组件和单排冷凝器组件组装而成,而三排冷凝器组件和单排冷凝器组件在组装过程中,为保证装配到位,有时需要用力拍打三排冷凝器组件或单排冷凝器组件,由于这两种冷凝器组件之间只通过定位球结构定位,无限制拍打方向自由度的结构,使得在拍打时三排冷凝器组件或单排冷凝器组件容易发生因偏移原安装位置而挤压冷媒U管的现象,导致冷媒U管被压瘪,从而影响冷凝器总成的换热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冷凝器总成在组装过程中容易发生挤压冷媒U管的现象,导致冷媒U管被压瘪,影响冷凝器总成的换热性能。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所述冷凝器侧板包括安装在所述冷凝器的第一翅片组件侧端的第一侧板和安装在所述冷凝器的第二翅片组件侧端的第二侧板,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限位件,且所述限位件靠近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的连接处,适于在组装冷凝器过程中,沿组装方向限制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相对移动的位移。
这样,在组装冷凝器过程中,若拍打的力度过大,导致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的装配位置发生偏移时,限位件能够在组装方向上阻碍第二侧板与安装在第一侧板上的冷媒U管之间发生挤压,从而对该冷媒U管进行保护,防止其被压瘪,有效地保证了冷凝器总成的换热效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冷媒U管的报废率。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的数量为偶数,并在所述第一侧板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侧板的中心线的两侧,且所述第一侧板的所述中心线与所述第一侧板的宽度方向平行,位于所述中心线两侧的所述限位件关于所述中心线对称。
这样,在第二侧板与限位件发生抵触时,第一侧板在限位件处的受到的作用力较为均衡,使得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之间不容易发生偏移,从而进一步保障了装配的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为凸起结构,并由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第一翅片组件连接的一侧朝向背离所述第一翅片组件的一侧凸起。
这样,将限位件设置在第一侧板的外侧,可以缩短第一侧板的宽度,不仅减小了冷凝器总成的体积和空调的占用空间,而且节省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的凸起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侧板的厚度的两倍。以保证限位件在限位时的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具有限位端,且所述限位端朝向所述第二侧板,在装配状态下,所述限位件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翅片组件中第一冷媒U管的内侧,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冷媒U管的外侧,且所述限位端设于所述限位件的所述另一部分上。
这样,一方面便于第一侧板一体成型;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冷凝器总成搬运和装配时的安全性;而将限位端设置在第一冷媒U管的外侧,使得在拍打第一翅片组件或第二翅片组件过程中,限位件能够阻碍第二侧板挤压安装在第一侧板上的第一冷媒U管,能够对第一冷媒U管进行保护。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为凸包结构,所述限位端呈敞开状,且所述限位端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翅片组件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投影区域内。
这样,将限位端设置为敞开状,可以增大第二侧板与限位件之间在限位过程中的抵接面积,以进一步保证限位的可靠性;同时,将限位端在第一侧板上的投影设置在位于第一翅片组件在第一侧板上的投影区域内,打水电机甩出来的冷凝水不容易从敞开状的限位端处甩出,可以保证空调运行过程中限位件处无漏水或漏风现象,提高空调的运行质量。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第一冷媒U管之间在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板方向上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7mm。以防止第一侧板上的限位件与安装在第一侧板上的冷媒U管发生干涉。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上的所述限位端与所述第二侧板之间在装配状态下具有间隙,且所述间隙介于0.2mm-0.3mm之间。
这样,不仅可以防止限位件的限位端与第二侧板因距离过近而容易发生干涉,还可以防止限位件在限位端与第二侧板因距离太远时失去限位功能,进一步保障冷凝器组装时的可靠性。
可选地,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第一冷媒U管在所述第一侧板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投影的中心线重合。
这样,可以简化限位件的结构,同时也简化了第一侧板的结构,使其容易制作,适用于批量生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冷凝器,包括冷凝器侧板,所述冷凝器侧板上设有上述任一所述的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冷凝器。
所述冷凝器、所述空调器与上述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侧板与第二侧板装配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二侧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凝器总成在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处的剖视示意图;
图5为图4中A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凝器总成在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处的另一种情况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图6中B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第一侧板,11-定位球,12-第一连接孔,13-限位件,131-限位端,2-第二侧板,21-定位孔,22-第二连接孔,3-第一翅片组件,31-第一冷媒U管,32-第一翅片,4-第二翅片组件,41-第二冷媒U管,42-第二翅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设置有坐标系XYZ,其中X轴的正向代表右方向,X轴的反向代表左方向,Y轴的正向代表外方向,Y轴的反向代表内方向,Z轴的正向代表上方向,Z轴的反向代表下方向。且术语“上”、“下”、“左”、“右”、“高”、“低”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现有技术中,移动空调的冷凝器总成由三排冷凝器组件和单排冷凝器组件组装而成,其中,三排冷凝器组件包括第一翅片组件3和设置在第一翅片组件3侧端的第一侧板1,单排冷凝器组件包括第二翅片组件4和设置在第二翅片组件4侧端的第二侧板2,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构成冷凝器侧板,第一侧板1上设有定位球11和第一连接孔12,第二侧板2上设有定位孔21和第二连接孔22,定位球11卡在定位孔21内,螺钉穿过第一连接孔12和第二连接孔22,将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固定连接起来。本实用新型的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则是在现有的第一侧板1的基础上增设限位件13,用于在拍打三排冷凝器组件或单排冷凝器组件过程中,沿拍打方向限制第一侧板1或第二侧板2移动的距离。
结合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其中,冷凝器侧板包括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第一侧板1上的限位件13,且限位件13靠近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的连接处,适于在组装冷凝器过程中,沿组装方向限制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之间相对移动的位移。
由于第一侧板1的下端与第二侧板2的上端通过螺钉在第一连接孔12和第二连接孔22处形成固定连接,故本实施例中的限位件13在第一侧板1上靠近第一侧板1的下端设置。在组装冷凝器时,先将第一侧板1上的定位球11卡入第二侧板2上的定位孔21中,形成定位,再由上至下方向用力拍打三排冷凝器组件或由下至上方向用力拍打单排冷凝器组件,以使第一侧板1上的第一连接孔12与第二侧板2上的第二连接孔22对准,其中,由上至下方向拍打三排冷凝器组件时,相当于是第二侧板2固定不动,第一侧板1朝向第二侧板2移动,由下至上拍打单排冷凝器组件时,相当于是第一侧板1固定不动,第二侧板2朝向第一侧板1移动,如此以形成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之间的相对移动;在拍打过程中,若拍打的力度过大,导致第一连接孔12与第二连接孔22发生偏移,即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之间的装配位置发生偏移时,第二侧板2会直接与第一侧板1上的限位件13形成抵接,而不会挤压安装在第一侧板1上的冷媒U管,也就不会将该冷媒U管压瘪;其中,冷凝器的组装方向为拍打方向,也为由上至下方向,相对应地,冷凝器的分离方向与拍打方向相反,即分离方向为由下至上方向。
这样,在组装冷凝器过程中,若拍打的力度过大,导致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之间的装配位置发生偏移时,限位件13能够在组装方向上阻碍第二侧板2与安装在第一侧板1上的冷媒U管之间发生挤压,从而对该冷媒U管进行保护,防止其被压瘪,有效地保证了冷凝器总成的换热效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冷媒U管的报废率。
可选地,限位件13的数量为偶数,并在第一侧板1的长度方向上均匀分布在第一侧板1的中心线的两侧,且该中心线与第一侧板1的宽度方向平行,位于该中心线两侧的限位件13关于该中心线对称。
第一侧板1呈长方形薄板结构,长方形的长边所在的方向为第一侧板1的长度方向,也是图2中X轴方向;相对应地,长方形的短边所在的方向为第一侧板1的宽度方向,也是图2中Z轴方向。本实施例中,第一侧板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限位件13,当限位件13的数量为偶数时,限位件13在第一侧板1上沿第一侧板1的长度方向均匀分布,即在X方向上均匀分布,且多个限位件13均匀分布在垂直于第一侧板1的长边的中心线的两侧,并关于该中心线呈左右对称分布,也就是说,多个限位件13分布在该中心线的左右两侧,且该中心线左右两侧的限位件13的数量相等,并且该中心线左侧的任意一个限位件13都能在该中心线的右侧找到一个与之关于该中心线呈左右对称的限位件13。
这样,在第二侧板2与限位件13发生抵触时,第一侧板1在限位件13处的受到的作用力较为均衡,使得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之间不容易发生偏移,从而进一步保障了装配的可靠性。
可选地,结合图4至图7所示,限位件13为凸起结构,并由第一侧板1的内侧朝向第一侧板1的外侧凸起。
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3可以为呈实心状的凸块,如图6和图7所示;也可以为呈中空状的凸包,如图4和图5所示;不管限位件13是为凸块还是为凸包,限位件13均是由第一侧板1的内侧朝向第一侧板1的外侧凸起,相当于是限位件13位于第一侧板1的外侧;其中,第一侧板1的内侧指的是第一侧板1与第一翅片组件3连接的一侧,也是图4中Y轴的反方向;相对应地,第一侧板1的外侧指的是第一侧板1背离与第一翅片组件3连接的一侧,也是图4中Y轴的正方向。由于第一翅片组件3包括第一冷媒U管31和第一翅片32,且第一翅片32位于第一侧板1的内侧,当限位件13由第一侧板1的外侧朝向第一侧板1的内侧凸起时,相当于是限位件13位于第一侧板1的内侧,此时为了防止限位件13与第一翅片32发生干涉,需将限位件13设置在第一翅片32的下方,增加了第一侧板1的宽度。
这样,将限位件13设置在第一侧板1的外侧,可以缩短第一侧板1的宽度,不仅减小了冷凝器总成的体积和空调的占用空间,而且节省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可选地,结合图5和图7所示,限位件13的凸起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一侧板1的厚度的两倍。
图5和图7中尺寸c为限位件13的凸起高度,即限位件13上凸起的最高点与第一侧板1之间的垂直距离,尺寸d为第一侧板1的厚度尺寸。若限位件13的凸起高度设置得过小,比如说小于第一侧板1的厚度,在第一侧板1或第二侧板2沿拍打方向移动过程中,当第二侧板2与限位件13发生碰撞时,第二侧板2容易在较大的拍打力度作用下从Y轴正方向上越过限位件13,使得限位件13失去限位作用。故本实施例中将限位件13的凸起高度设置为大于或等于第一侧板1的厚度的两倍,即c≥2d,以保证限位件13在限位时的可靠性。
可选地,结合图5和图7所示,限位件13具有限位端131,且限位端131朝向第二侧板2,在装配状态下,限位件1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翅片组件3中第一冷媒U管31的内侧,另一部分位于第一冷媒U管31的外侧,且限位端131设于限位件13的另一部分上。
由于在组装冷凝器过程中,限位件13在上下方向对第一侧板1和第二侧板2之间的相对移动进行限位,故限位端131为限位件13在上下方向的端部;又由于在装配状态下,第二侧板2位于第一侧板1的下方,而限位端131朝向第二侧板2设置,故限位端131为限位件13的下端;且限位件13的一部分位于第一冷媒U管31的内侧,另一部分位于于第一冷媒U管31的外侧,由于限位端131设于另一部分上,故限位端131位于第一冷媒U管31的外侧,而限位件13上远离限位端131的一端可以位于第一冷媒U管31的内侧,也可以从第一冷媒U管31的内侧伸出;其中,装配状态指的是三排冷凝器组件和单排冷凝器组件组装呈冷凝器总成时的状态,此时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在第一连接孔12和第二连接孔22处形成固定连接,第一翅片组件3中第一冷媒U管31固定在第一侧板1上,相对应地,分离状态指的是三排冷凝器组件和单排冷凝器组件相互独立、且没有组装在一起时的状态,此时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之间没有形成连接关系;第一冷媒U管31的内侧指的是第一冷媒U管31与第一侧板1所包围的空间,相反的,第一冷媒U管31的外侧指的是第一冷媒U管31与第一侧板1所包围的空间之外的空间,也是第一冷媒U管31的上下两侧。当将限位件13设置在第一侧板1的左右两端时,限位件13与第一侧板1的左右两端距离过近,不易一体成型,而且第一侧板1的左右两端通常设置成圆角,限位件13若设置在该圆角区域处,限位效果较差;当将限位件13设置在相邻两个第一冷媒U管31之间时,限位件13上裸露在外的锐边容易在搬运冷凝器总成或将冷凝器总成与空调器的其他部件装配的过程中,割伤操作人员。
本实施例中,将限位件13设置在第一冷媒U管31的内侧,一方面便于第一侧板1一体成型;另一方面,可以保障冷凝器总成搬运和装配时的安全性;而将限位端131设置在第一冷媒U管31的外侧,使得在拍打第一翅片组件3或第二翅片组件4过程中,限位件13能够阻碍第二侧板2挤压安装在第一侧板1上的第一冷媒U管31,能够对第一冷媒U管31进行保护。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限位件13为凸包结构,限位端131呈敞开状,且限位端131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位于第一翅片组件3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区域内。
限位件13为凸包结构时,限位端131可以呈敞开状,也可以呈封闭状,当限位端131呈封闭状时,限位件13处不存在漏风或漏水的现象,此时限位端131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可以位于第一翅片组件3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区域内,也可以位于该投影区域外;其中,第一翅片组件3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呈长方形,限位端131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为一条直线段,当该直线段位于第一翅片组件3的长方形投影区域内时,表示限位端131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位于第一翅片组件3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区域内;当该直线段位于第一翅片组件3的长方形投影区域外时,表示限位端131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位于第一翅片组件3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区域外。但当限位端131呈敞开状时,若将限位件13的限位端131超出第一翅片32的端面设置,即限位端131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位于第一翅片组件3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区域外,由于第一翅片32与第二翅片42之间设有打水电机,打水电机在运行时将冷凝水甩到第一侧板1的内侧表面上,在限位端131呈敞开状时,甩到第一侧板1上的冷凝水容易从限位端131甩出,使得冷凝器出现漏水现象,同时也会在呈敞开状的限位端131处产生漏风。另外,由于凸包结构与第一侧板1的连接处通常倒圆角处理,当限位端131呈封闭状时,在限位过程中,第二侧板2与凸包结构的倒圆角弧面处形成抵接,第二侧板2与凸包结构之间呈线面接触,抵接面积小,而本实施例中将限位端131设置为敞开状,在限位过程中,第二侧板2与限位件13的限位端131形成面面接触,抵接面积大。
这样,将限位端131设置为敞开状,可以增大第二侧板2与限位件13之间在限位过程中的抵接面积,以进一步保证限位的可靠性;同时,将限位端131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设置在位于第一翅片组件3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区域内,打水电机甩出来的冷凝水不容易从敞开状的限位端131处甩出,可以保证空调运行过程中限位件13处无漏水或漏风现象,提高空调的运行质量。
可选地,结合图4和图5所示,限位件13的限位端131与第一翅片32靠近限位端131的侧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2mm。其中,第一翅片32靠近限位端131的侧端为第一翅片32位于Z轴反方向上的侧端,也是第一翅片32的下端,故限位件13的限位端131与第一翅片32靠近限位端131的侧端之间的距离即为限位端131与第一翅片32的下端之间的距离,也是图中的尺寸a所表示的距离,本实施例中,将该距离值设置为大于或等于1.2mm,即a≥1.2mm,以进一步保障限位件13处不发生漏水或漏风现象。
可选地,结合图5和图7所示,限位件13与第一冷媒U管31之间在垂直于第一侧板1方向上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7mm。
垂直于第一侧板1方向即为图中Y轴方向,限位件13与第一冷媒U管31在Y轴方向上的最小距离为限位件13上凸起的最高点与第一冷媒U管31上U形弯管部分的最低点之间的垂直距离b。若b值设置得过小,相当于限位件13与第一冷媒U管31之间的距离很小,限位件13容易在空调运行时或搬运时产生的振动下与第一冷媒U管31干涉。故本实施例中将限位件13与第一冷媒U管31在Y轴方向的最小距离设置为大于或等于7mm,即b≥7mm,以防止第一侧板1上的限位件13与安装在第一侧板1上的冷媒U管发生干涉。
可选地,限位件13上的限位端131与第二侧板2之间在装配状态下具有间隙,且间隙介于0.2mm-0.3mm之间。也就是说,在装配状态下,第二侧板2的上端不与限位件13的限位端131形成抵接,而是具有间隙,且该间隙在0.2mm-0.3mm之间。
这样,不仅可以防止限位件13的限位端131与第二侧板2因距离过近而容易发生干涉,还可以防止限位件13在限位端131与第二侧板2因距离太远时失去限位功能,进一步保障冷凝器组装时的可靠性。
可选地,限位件13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第一冷媒U管31在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第一投影的中心线与第二投影的中心线重合。
也就是说,限位件13呈左右对称结构,并且存在一平面将限位件13分割为左半部分和右半部分,且左半部分与右半部分关于该平面对称,同时第一冷媒U管也关于该平面对称。
这样,可以简化限位件13的结构,同时也简化了第一侧板1的结构,使其容易制作,适用于批量生产。
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冷凝器,以解决现有的冷凝器总成在组装过程中容易发生挤压冷媒U管的现象,导致冷媒U管被压瘪,影响冷凝器总成的换热性能的问题,该冷凝器包括冷凝器侧板,冷凝器侧板上设有上述任一所述的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
本实施例中的冷凝器包括三排冷凝器组件和单排冷凝器组件,三排冷凝器组件上设有第一侧板1,单排冷凝器组件上设有第二侧板2,且第一侧板1上设有上述所述的限位结构,即第一侧板1上设有限位件13,用于在拍打三排冷凝器组件或单排冷凝器组件过程中,沿拍打方向限制第一侧板1或第二侧板2移动的距离。这样,在组装冷凝器过程中,若拍打的力度过大,导致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之间的装配位置发生偏移时,限位件13能够在组装方向上阻碍第二侧板2与安装在第一侧板1上的冷媒U管之间发生挤压,从而对该冷媒U管进行保护,防止其被压瘪,大大降低了冷媒U管的报废率,有效地保证了冷凝器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以解决现有的冷凝器总成在组装过程中容易发生挤压冷媒U管的现象,导致冷媒U管被压瘪,影响冷凝器总成的换热性能的问题,该空调器包含上述任一所述的冷凝器。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包括冷凝器,通过在冷凝器的第一侧板1上设置限位件13,利用限位件13来限制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之间相对移动的位移,这样,在组装冷凝器过程中,若拍打的力度过大,导致第一侧板1与第二侧板2之间的装配位置发生偏移时,限位件13能够在组装方向上阻碍第二侧板2与安装在第一侧板1上的冷媒U管之间发生挤压,从而对该冷媒U管进行保护,防止其被压瘪,有效地保证了冷凝器总成的换热效率,同时也大大降低了冷媒U管的报废率。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所述冷凝器侧板包括安装在所述冷凝器的第一翅片组件(3)侧端的第一侧板(1)和安装在所述冷凝器的第二翅片组件(4)侧端的第二侧板(2),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侧板(1)上的限位件(13),且所述限位件(13)靠近所述第一侧板(1)与所述第二侧板(2)的连接处,适于在组装冷凝器过程中,沿组装方向限制所述第一侧板(1)与所述第二侧板(2)之间相对移动的位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3)为凸起结构,并由所述第一侧板(1)与所述第一翅片组件(3)连接的一侧朝向背离所述第一翅片组件(3)的一侧凸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3)的凸起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侧板(1)的厚度的两倍。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3)具有限位端(131),且所述限位端(131)朝向所述第二侧板(2),在装配状态下,所述限位件(13)的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翅片组件(3)中第一冷媒U管(31)的内侧,另一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冷媒U管(31)的外侧,且所述限位端(131)设于所述限位件(13)的所述另一部分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3)为凸包结构,所述限位端(131)呈敞开状,且所述限位端(131)在所述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位于所述第一翅片组件(3)在所述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区域内。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3)与所述第一冷媒U管(31)之间在垂直于所述第一侧板(1)方向上的最小距离大于或等于7mm。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3)上的所述限位端(131)与所述第二侧板(2)之间在装配状态下具有间隙,且所述间隙介于0.2mm-0.3mm之间。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限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13)在所述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为第一投影,所述第一冷媒U管(31)在所述第一侧板(1)上的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一投影的中心线与所述第二投影的中心线重合。
9.一种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凝器侧板,所述冷凝器侧板上设有权利要求1-8中任一所述的限位结构。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9所述的冷凝器。
CN201921588652.6U 2019-09-23 2019-09-23 一种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冷凝器及空调器 Active CN2104861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88652.6U CN210486181U (zh) 2019-09-23 2019-09-23 一种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冷凝器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88652.6U CN210486181U (zh) 2019-09-23 2019-09-23 一种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冷凝器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86181U true CN210486181U (zh) 2020-05-08

Family

ID=70509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88652.6U Active CN210486181U (zh) 2019-09-23 2019-09-23 一种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冷凝器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861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81538B2 (en) Battery module with improved cell barrier between unit cells
US8215699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side-impact-resistant resin-made shock absorbing member
US20120248824A1 (en) Cooling air introduction apparatus for vehicle
KR102288543B1 (ko) 배터리 팩
WO2021243840A1 (zh) 安装框架、冷却装置及汽车
CN112154568A (zh) 蓄电池封装体
CN210486181U (zh) 一种冷凝器侧板的限位结构、冷凝器及空调器
JP6363417B2 (ja) 蓄電装置
CN115149178A (zh) 车用的电池壳体
US20210363911A1 (en) Cooling module for motor vehicle
KR101443198B1 (ko) 범퍼 모듈
US20140202675A1 (en) Heat dissipation unit used in memory device
JPH11351789A (ja) 熱交換器
CN106061180B (zh) 机载控制箱
CN211252170U (zh) 一种内水切组件、车门及车辆
JP5117303B2 (ja) ヒートシンク
CN215260408U (zh) 一种电控盒组件和空调器
CN215912381U (zh) 一种可用于车辆识别系统的电路板装配结构
JP7155461B2 (ja) 車両用冷却装置のシール構造
CN219610485U (zh) 一种复合集流体
CN217955968U (zh) 电池包及电池装置
CN219371277U (zh) 一种电池装置
CA3070971C (en) Small form-factor pluggable module
CN220324554U (zh) 换热板组件及电池包
CN213459924U (zh) 一种储能电池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