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78614U - 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78614U
CN210478614U CN201921639602.6U CN201921639602U CN210478614U CN 210478614 U CN210478614 U CN 210478614U CN 201921639602 U CN201921639602 U CN 201921639602U CN 210478614 U CN210478614 U CN 2104786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astic arc
arc
unmanned vehicle
front surface
rear sur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39602.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勋
熊才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Tantu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Tantu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Tantu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Tantu Zhixi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639602.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786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786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786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fuge Islands, Traffic Blockers, Or Guard Fenc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包括车架和连接杆,还包括防撞装置,所述的防撞装置包括受力装置、触发装置和导线,受力装置包括前表面、支撑条和弹性弧B,触发装置包括中表面、后表面和弹性弧A;车架的前端设置有两根连接杆,连接杆的上端与车架连接,连接杆的下端与防撞装置的后表面连接;前表面和中表面依次设置在后表面的前方,前表面、中表面与后表面互相平行且三个表面垂直于水平面;在中表面和后表面的中间设置有弹性弧A,在前表面和中表面的中间设置有弹性弧B,且在前表面和中表面的中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条;中表面和后表面分别与一根导线相连接。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防撞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无人车技术的普及,针对于无人车防撞技术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在的对于无人车防撞问题大多采用传感器的数据测量后由主控系统判断出结果再做出相应的反应,然而对于这种方式,存在因环境因素、测量误差等不可避免的问题使得无人车不能避开障碍。因此,在这种无人车不可避免地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时,如何减少碰撞损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
防撞条是一种当物体接触到防撞条时,防撞条产生一种电信号,然后由控制系统处理后阻止碰撞的继续发生;然而,现有的防撞条大多只存在橡胶与金属片构成,而现有的防撞条的橡胶结构常常容易在使用时轻微的碰触防撞条不能够触发电信号,除此之外,现有的防撞条两端皆被封闭,导致防撞条的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被隔开,内部呈封闭式结构,从而当障碍物体与防撞条发生碰触时,因内部的空气被封闭而使防撞条的金属片不能够随着外部的碰触移动,所以现有的防撞条的敏感性较低,使得碰撞损失大大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当无车人发生碰撞时减少碰撞产生的损失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包括车架和连接杆,还包括防撞装置,
所述的防撞装置包括受力装置、触发装置和导线,受力装置包括前表面、支撑条和弹性弧B,触发装置包括中表面、后表面和弹性弧A;
车架的前端设置有两根连接杆,连接杆的上端与车架连接,连接杆的下端与防撞装置的后表面连接;前表面和中表面依次设置在后表面的前方,前表面、中表面与后表面互相平行且三个表面垂直于水平面;在中表面和后表面的中间设置有弹性弧A,在前表面和中表面的中间设置有弹性弧B,且在前表面和中表面的中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条;中表面和后表面分别与一根导线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条、中表面和后表面采用金属材料。中表面和后表面采用金属材料的作用在于可以通电,当碰撞产生时中表面和后表面接触后能够形成一个回路,同时产生一个信号,当无人车的控制系统接受到该信号时就紧急制动,减少碰撞的损失;相对于现有技术中采用橡胶为支撑结构,在碰撞发生时碰撞条所受到的力会发生不定向的偏移或者是力对橡胶做功导致橡胶弯曲从而损失了碰撞发生的推力,使得碰撞条不能检测到碰撞的发生或者延迟接收到碰撞发生的信号,而在本实用新型中,支撑条采用金属材料的作用在于使前表面因碰撞所产生的推力直接经过支撑条传递到中表面时损失的推力减少,从而增大了装置的敏感性。
进一步地,所述的前表面、弹性弧A和弹性弧B采用橡胶材料,其作用在于当无人车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时,弹性弧A与弹性弧B为弧形结构,减少了力的损失,从而提高了防撞条的敏感性。
进一步地,所述的弹性弧A为圆弧形,在其任意一端设置有凹槽,后表面的两端与弹性弧A的凹槽配合固定起来,弹性弧A的另一端与中表面通过粘合固定起来,其作用在于能够增大弹性弧A两端连接的后表面和中表面的牢固性,同时增加防撞条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的弹性弧B也为圆弧形,但弹性弧B所对的圆心角小于弹性弧A所对的圆心角,前表面的两端与弹性弧B的凹槽配合固定起来,弹性弧B的另一端与中表面通过粘合固定起来,其作用在于能够增大弹性弧B与两端连接的中表面和前表面的牢固性,同时弹性弧B所对的圆心角小于弹性弧A所对的圆心角,使得当无人车发生碰撞时弹性弧B在随着前表面运动时弹性弧B的变化较小,不会过多的损失推力,增大了防撞条的敏感性。
进一步地,所述的弹性弧A与弹性弧B的弧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小孔,其作用在于使得防撞条内部的空气与外界的空气产生流通,当碰撞发生时不会影响前表面和中表面的移动。
进一步地,前表面与中表面的相邻两面设置有若干个凹槽,支撑条的两端分别与前表面和中表面的凹槽配合,固定在两面之间;其作用在于能够将支撑条固定,当碰撞发生时支撑条不会在中表面上发生滑动,能够将推力完全作用于中表面上,推动中表面运动与后表面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杆为中空结构,两根导线分别放入一根连接杆的内部,其作用在于能够将两根导线置于连接杆内部,防止导线裸露在外界发生损坏从而导致碰撞发生时无人车的系统不能接受到防撞条的信号。
进一步地,所述的防撞装置的外形可为直线形或圆弧形或圆形,其作用在于能够根据无人车的实际情况或者无人车的行驶情况来设置防撞条的长度和形状。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防撞装置在结构上进行了优化,使得防撞条的敏感性大大增加,从而进一步地减少了无人车发生碰撞时所产生的损失。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防撞条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架整体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弧A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弹性弧B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1-车架,2-防撞装置,3-连接杆,4-前表面,5-支撑条,6-中表面,7-后表面,8-弹性弧A,9-弹性弧B,10-导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所示,
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包括车架1和连接杆3,还包括防撞装置2,
所述的防撞装置2包括受力装置、触发装置和导线10,受力装置包括前表面4、支撑条5和弹性弧B9,触发装置包括中表面6、后表面7和弹性弧A8;
车架1的前端设置有两根连接杆3,连接杆3的上端与车架1连接,连接杆3的下端与防撞装置2的后表面7连接;前表面4和中表面6依次设置在后表面7的前方,前表面4、中表面6与后表面7互相平行且三个表面垂直于水平面;在中表面6和后表面7的中间设置有弹性弧A8,在前表面4和中表面6的中间设置有弹性弧B9,且在前表面4和中表面6的中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条5;中表面6和后表面7分别与一根导线10相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支撑条5、中表面6和后表面7采用金属材料。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前表面4、弹性弧A8和弹性弧B9采用橡胶材料。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弹性弧A8为圆弧形,在其任意一端设置有凹槽,后表面7的两端与弹性弧A8的凹槽配合固定起来,弹性弧A8的另一端与中表面6通过粘合固定起来。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弹性弧B9也为圆弧形,但弹性弧B9所对的圆心角小于弹性弧A8所对的圆心角,前表面4的两端与弹性弧B9的凹槽配合固定起来,弹性弧B9的另一端与中表面6通过粘合固定起来。
所述的弹性弧A所对的圆心角为180°,呈半圆弧形状,所述的弹性弧B所对的圆心角可设置为40°-150°,呈弯月弧形状。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弹性弧A8与弹性弧B9的弧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小孔。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前表面4与中表面6的相邻两面设置有若干个凹槽,支撑条5的两端分别与前表面4和中表面6的凹槽配合,固定在两面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连接杆3为中空结构,两根导线10分别放入一根连接杆3的内部。
作为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的防撞装置2的外形可为直线形或圆弧形或圆形。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包括车架(1)和连接杆(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防撞装置(2),
所述的防撞装置(2)包括受力装置、触发装置和导线(10),受力装置包括前表面(4)、支撑条(5)和弹性弧B(9),触发装置包括中表面(6)、后表面(7)和弹性弧A(8);
车架(1)的前端设置有两根连接杆(3),连接杆(3)的上端与车架(1)连接,连接杆(3)的下端与防撞装置(2)的后表面(7)连接;前表面(4)和中表面(6)依次设置在后表面(7)的前方,前表面(4)、中表面(6)与后表面(7)互相平行且三个表面垂直于水平面;在中表面(6)和后表面(7)的中间设置有弹性弧A(8),在前表面(4)和中表面(6)的中间设置有弹性弧B(9),且在前表面(4)和中表面(6)的中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条(5);中表面(6)和后表面(7)分别与一根导线(10)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支撑条(5)、中表面(6)和后表面(7)采用金属材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前表面(4)、弹性弧A(8)和弹性弧B(9)采用橡胶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弹性弧A(8)为圆弧形,在其任意一端设置有凹槽,
后表面(7)的两端与弹性弧A(8)的凹槽配合固定起来,弹性弧A(8)的另一端与中表面(6)通过粘合固定起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弹性弧B(9)也为圆弧形,但弹性弧B(9)所对的圆心角小于弹性弧A(8)所对的圆心角,
前表面(4)的两端与弹性弧B(9)的凹槽配合固定起来,弹性弧B(9)的另一端与中表面(6)通过粘合固定起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弹性弧A(8)与弹性弧B(9)的弧面上设置有若干个小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前表面(4)与中表面(6)的相邻两面设置有若干个凹槽,支撑条(5)的两端分别与前表面(4)和中表面(6)的凹槽配合,固定在两面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连接杆(3)为中空结构,两根导线(10)分别放入一根连接杆(3)的内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防撞装置(2)的外形可为直线形或圆弧形或圆形。
CN201921639602.6U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 Active CN2104786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39602.6U CN210478614U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639602.6U CN210478614U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78614U true CN210478614U (zh) 2020-05-08

Family

ID=705090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39602.6U Active CN210478614U (zh) 2019-09-27 2019-09-27 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786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78401A (zh) * 2021-12-24 2022-01-28 常州大连理工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 汽车车身防撞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978401A (zh) * 2021-12-24 2022-01-28 常州大连理工大学智能装备研究院 汽车车身防撞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478614U (zh) 一种用于无人车的防撞装置
CN208233079U (zh) 障碍物及脱轨检测装置
CN102799181A (zh) 一种自动工作装置的充电站系统
CN111711009A (zh) 一种触指结构、电连接结构、通道选择器及功率分配器
CN211426080U (zh) 一种多工位电子拉力试验机
CN209096868U (zh) 一种agv车的防撞机构
CN115445775B (zh) 阴极振打传动瓷转轴断轴报警装置
CN211978189U (zh) 安全触边装置、agv及机器人
CN212904635U (zh) 一种堆垛机用钢丝绳断丝检测装置
CN103257370A (zh) 碰撞检测装置和包含其的机器人
CN112238775B (zh) 一种具有防撞提示功能的充电桩
CN213442412U (zh) 轮式巡检机器人车前防撞装置
CN209667015U (zh) 一种具有防撞装置的agv小车
CN207994216U (zh) 充电结构及用电设备
CN214411448U (zh) 一种结构稳定性强的电池极柱结构
CN108258557B (zh) 一种滑动式充电装置
CN217623540U (zh) 碰撞识别装置及移动机器人
CN207937488U (zh) 一种新型的测试探针和指状测试器
CN214775446U (zh) 一种具有防撞功能的充电桩
CN212173396U (zh) 巷道堆垛机异物检测停机装置
CN202473653U (zh) 微动开关
CN218385920U (zh) 一种可自动复位的机器人充电插头
CN213541171U (zh) 一种大型旋转设备防碰撞装置
CN104568124A (zh) 振动探测器
CN212364540U (zh) 一种具有线束固定结构的线序导通测试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