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63229U - 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463229U CN210463229U CN201921010683.3U CN201921010683U CN210463229U CN 210463229 U CN210463229 U CN 210463229U CN 201921010683 U CN201921010683 U CN 201921010683U CN 210463229 U CN210463229 U CN 21046322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ling
- heat exchanger
- air outlet
- air
- chassi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内机包括底盘组件、换热器和风机。底盘组件内限定出安装空间,换热器设在安装空间内且呈开环形,换热器在周向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出风通道的邻近换热器的第一端面的一端为封闭的第一密封端,出风通道的邻近第二端面的一端为封闭的第二密封端;在周向方向上第一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位于第一端面的邻近换热器的开口的一侧或第一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与第一端面共面;和/或,在周向方向上第二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位于第二端面的邻近换热器的开口的一侧或第二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与第二端面共面。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增大了出风口的面积,从而改善了出风效果,并且降低了噪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出风范围小,噪音较大,影响产品的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室内机,该空调室内机可有效增大出风面积,从而改善出风效果,并且降低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底盘组件,所述底盘组件内限定出安装空间;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且呈开环形,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底盘组件之间限定出出风通道,所述换热器的内周侧限定出进风通道,所述换热器在周向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在所述出风通道的周向方向上,所述出风通道的邻近所述第一端面的一端为封闭的第一密封端,所述出风通道的邻近所述第二端面的一端为封闭的第二密封端;在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邻近所述换热器的开口的一侧或所述第一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共面;和/或,在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二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邻近所述换热器的开口的一侧或所述第二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共面;风机,所述风机设在所述进风通道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通过使得出风通道的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位于换热器的端面的邻近换热器的开口的一侧或使得出风通道的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与换热器的端面共面,增大了出风面积,从而改善了出风效果,并且降低了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在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邻近所述换热器的开口的一侧,在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二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邻近所述换热器的开口的一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为平面或朝向邻近所述第二密封端的方向凹陷的弧形面;和/或,所述第二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为平面或朝向邻近所述第一密封端的方向凹陷的弧形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底盘组件包括底盘;底盘保温件,所述底盘保温件设在所述底盘的内壁上,所述底盘保温件包括设在所述底盘的内壁上的保温主体部和形成在所述保温主体部上的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与所述保温主体部、所述换热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密封端,所述第二密封部与所述保温主体部、所述换热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密封端;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互成角度的第一密封段和第二密封段,所述第一密封段与所述保温主体部相连,所述第二密封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密封段的远离所述保温主体部的一端;和/或,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互成角度的第三密封段和第四密封段,所述第三密封段与所述保温主体部相连,所述第四密封段连接在所述第三密封段的远离所述保温主体部的一端。
可选地,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互成角度的所述第一密封段和所述第二密封段,所述第一密封段沿所述出风通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密封段沿所述出风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密封段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邻近所述换热器的开口的一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段的自由端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出风通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可选地,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互成角度的所述第三密封段和所述第四密封段,所述第三密封段沿所述出风通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密封段沿所述出风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换热器的底部和所述底盘组件的底部,所述接水盘上形成有与所述进风通道相对且连通的进风口,所述接水盘上形成有所述出风通道相对且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围绕在所述进风口的外周,所述底盘组件包括底盘和设在所述底盘上的底盘保温件,所述底盘保温件包括设在所述底盘的内壁上的保温主体部和形成在所述保温主体部上的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所述保温主体部和所述换热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密封端,所述第二密封部、所述保温主体部和所述换热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密封端,所述第一密封部在参考面上的投影和第二密封部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投影均位于所述接水盘在所述参考面的投影内,所述参考面为垂直于所述风机的中心轴线的平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空调室内机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换热器的底部和所述底盘组件的底部,所述出风通道包括沿所述换热器的周向间隔设置的主出风通道和辅助出风通道,所述主出风通道为沿所述换热器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辅助出风通道位于相邻两个所述主出风通道之间,邻近所述换热器的开口的两个所述主出风通道分别具有所述第一密封端、所述第二密封端,所述接水盘上形成有与所述进风通道相对且连通的进风口,所述接水盘与所述底盘组件相互配合并限定出与多个所述主出风通道一一相对且分别连通的多个主出风口,所述接水盘上形成有与所述辅助出风通道相对且连通的辅助出风口,所述辅助出风口位于相邻两个所述主出风口之间,所述主出风口和所述辅助出风口均围绕在所述进风口的外周。
可选地,所述接水盘上形成有贯穿所述接水盘的边沿的多个出风缺口,多个所述出风缺口沿所述接水盘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底盘组件的底部与多个所述出风缺口的敞开端配合以限定多个所述主出风口。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主视图;
图2是沿图1中H-H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图2中N-N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空调室内机100;
底盘组件1;底盘11;底盘保温件12;保温本体部121;第一密封部122;第一密封段1221;第二密封段1222;第二密封部123;第三密封段1231;第四密封段1232;
换热器2;第一端面21;第二端面22;
出风通道3;第一密封端31;第二密封端32;
进风通道4;
风机5;
接水盘6;主出风口61;辅助出风口6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空调室内机100可以为天花机。
如图1-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底盘组件1、换热器2和风机5。底盘组件1内限定出安装空间,空调室内机100的其他部件有序设置在安装空间内。换热器2设在安装空间内且呈开环形,换热器2与底盘组件1之间限定出出风通道3,换热器2的内周侧限定出进风通道4,风机5设在进风通道内4。空调室内机100工作时,风机5运转驱动外界空气进入进风通道4,空气流向换热器2并与换热器2换热,换热后的空气经出风通道3排出至室内,从而可以调节室内环境温度。
换热器2在周向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21和第二端面22。在出风通道3的周向方向上,出风通道3的邻近换热器2的第一端面21的一端为封闭的第一密封端 31,出风通道3的邻近换热器2的第二端面22的一端为封闭的第二密封端32。
参照图4,在周向方向上第一密封端31的周向壁面位于第一端面21的邻近换热器2的开口的一侧或第一密封端31的周向壁面与第一端面21共面;和/或,在周向方向上第二密封端32的周向壁面位于第二端面22的邻近换热器2的开口的一侧或第二密封端32 的周向壁面与第二端面22共面。与相关技术相比,第一密封端31和/或第二密封端32 的周向壁面向换热器2的开口一侧延伸的设计方式,使得出风通道3的出风端在周向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增大,从而扩大了出风面积,改善出风效果,降低了出风噪音。
例如,在周向方向上第一密封端31的周向壁面位于换热器2的第一端面21的邻近换热器2的开口的一侧,第二密封端32的周向壁面与换热器2的第二端面22共面,该设计方式使得出风面积得到了扩大。
例如,在周向方向上第二密封端32的周向壁面位于换热器2的第二端面22的邻近换热器2的开口的一侧,第一密封端31的周向壁面与换热器2的第一端面21共面,该设计方式使得出风面积得到了扩大。
例如,在周向方向上第一密封端31的周向壁面位于换热器2的第一端面21的邻近换热器2的开口的一侧,在周向方向上第二密封端32的周向壁面位于换热器2的第二端面22的邻近换热器2的开口的一侧,这种设计方式增大了出风面积。
例如,在周向方向上第一密封端31的周向壁面与换热器2的第一端面21共面,在周向方向上第二密封端32的周向壁面与换热器2的第二端面22共面,这种设计方式增大了出风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100,通过使得出风通道3的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位于换热器2的端面的邻近换热器2的开口的一侧,或使得出风通道3的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与换热器2的端面共面设置,使得出风通道3的出风端在周向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增大,增大了出风面积,从而改善了出风效果,并且降低了噪音。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在周向方向上第一密封端31的周向壁面位于第一端面21的邻近换热器2的开口的一侧,在周向方向上第二密封端32的周向壁面位于第二端面22的邻近换热器2的开口的一侧,该设计方式可以使得第一密封端31 和第二密封端32的周向壁面均向换热器2的开口一侧延伸,使得出风通道3的出风端在周向方向上的延伸长度增大较多,有效地增大了出风面积,从而改善了出风效果,并且降低了噪音。
参照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密封端31的周向壁面为平面或朝向邻近第二密封端32的方向凹陷的弧形面;和/或,第二密封端32的周向壁面为平面或朝向邻近第一密封端31的方向凹陷的弧形面。这种设置方式有效地增大了出风面积,从而改善了出风效果,并且降低了噪音。
例如,第一密封端31的周向壁面为平面,第二密封端32的周向壁面为平面。例如,第一密封端31的周向壁面为平面,第二密封端32的周向壁面为朝向邻近第一密封端31 的方向凹陷的弧形面。例如,第一密封端31的周向壁面为朝向邻近第二密封端32的方向凹陷的弧形面,第二密封端32的周向壁面为平面。例如,第一密封端31的周向壁面为朝向邻近第二密封端32的方向凹陷的弧形面,第二密封端32的周向壁面为朝向邻近第一密封端31的方向凹陷的弧形面。
如图2-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底盘组件1包括底盘11和底盘保温件12,底盘保温件12设在底盘11的内壁上,底盘保温件12起到保温作用,例如底盘保温件12可以为泡沫件。底盘保温件12包括设在底盘11的内壁上的保温主体部 121和形成在保温主体部121上的第一密封部122、第二密封部123。第一密封部122、保温主体部121和换热器2之间限定出第一密封端31,第二密封部123、保温主体部121 和换热器2之间限定出第二密封端32。
其中,第一密封部122包括互成角度的第一密封段1221和第二密封段1222,例如第一密封段1221与第二密封段1222可以相互垂直,第一密封段1221与保温主体部121 相连,第二密封段1222连接在第一密封段1221的远离保温主体部121的一端,由此该结构的第一密封部122可以对出风通道3的端部形成较好的密封作用,且可以延长出风通道3的周向长度;和/或,第二密封部123包括互成角度的第三密封段1231和第四密封段1232,例如第三密封端1231与第四密封段1232可以相互垂直,第三密封段1231 与保温主体部121相连,第四密封段1232连接在第三密封段1231的远离保温主体部121 的一端,由此该结构的第二密封部123可以对出风通道3的端部形成较好的密封作用,且可以延长出风通道3的周向长度。
例如,第一密封部122包括互成角度的第一密封段1221和第二密封段1222,第一密封段1221与保温主体部121相连,第二密封段1222连接在第一密封段1221的远离保温主体部121的一端。
例如,第二密封部123包括互成角度的第三密封段1231和第四密封段1232,第三密封段1231与保温主体部121相连,第四密封段1232连接在第三密封段1231的远离保温主体部121的一端。
例如,第一密封部122包括互成角度的第一密封段1221和第二密封段1222,第一密封段1221与保温主体部121相连,第二密封段1222连接在第一密封段1221的远离保温主体部121的一端。并且,第二密封部123包括互成角度的第三密封段1231和第四密封段1232,第三密封段1231与保温主体部121相连,第四密封段1232连接在第三密封段1231的远离保温主体部121的一端。
可选地,参照图4,第一密封部122包括互成角度的第一密封段1221和第二密封段1222,第一密封段1221沿出风通道3的宽度方向(出风通道3的宽度方向垂直于换热器2的周向方向并垂直于风机5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第二密封段1222沿出风通道3 的长度方向(出风通道3的长度方向为沿换热器2的周向方向,且长度方向垂直于上述宽度方向)延伸,第一密封段1221位于换热器2的第一端面21的邻近换热器2的开口的一侧。由此,使得第一密封部122的结构简单,通过使得第一密封段1221位于换热器2的第一端面21的邻近换热器2的开口的一侧,可以延长出风通道3的周向长度,增大了出风面积,从而改善了出风效果,并且降低了噪音。
进一步地,参照图4,第二密封段1222的自由端与换热器2在出风通道3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第二密封段1222的自由端与换热器相配合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漏风及凝露现象。
可选地,如图4所示,第二密封部123包括互成角度的第三密封段1231和第四密封段1232,第三密封段1231沿出风通道3的宽度方向延伸,第四密封段1232沿出风通道 3的长度方向延伸。第二密封部123采用了与第一密封部122相似的设计方式,可以延长出风通道3的周向长度,增大了出风面积,从而改善了出风效果,并且降低了噪音。
参照图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接水盘6,接水盘6设在换热器2的底部和底盘组件1的底部,接水盘6上形成有与进风通道4相对且连通的进风口,接水盘6上形成有出风通道3相对且连通的出风口,出风口围绕在进风口的外周。空调室内机100工作时,风机5驱动气流从进风口进入进风通道4内,气流流向换热器2并与换热器2换热,换热后的气流流经出风通道3,并从出风口排出至室内。
底盘组件1包括底盘11和设在底盘上的底盘保温件12,底盘保温件12包括设在底盘11的内壁上的保温主体部121和形成在保温主体部121上的第一密封部122、第二密封部123。第一密封部122、保温主体部12和换热器2之间限定出第一密封端31,第二密封部123、保温主体部121和换热器2之间限定出第二密封端32。其中,第一密封部 122在参考面上的投影和第二密封部123在参考面上的投影均位于接水盘6在参考面的投影内,参考面为垂直于风机5的中心轴线的平面。这种设计方式使得第一密封部122 和第二密封部123完全被接水盘6覆盖,提升了产品美观,同时接水盘6也起到保护底盘保温件12的作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接水盘6,接水盘6设在换热器2的底部和底盘组件1的底部,出风通道3包括沿换热器2的周向间隔设置的主出风通道和辅助出风通道,主出风通道为沿换热器2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例如四个),辅助出风通道位于相邻两个主出风通道之间。出风可以分流通过主出风通道和辅助出风通道,使得出风均匀。其中,邻近换热器2的开口的两个主出风通道分别具有第一密封端31、第二密封端32。
接水盘6上形成有与进风通道4相对且连通的进风口,接水盘6与底盘组件1相互配合并限定出与多个主出风通道一一相对且分别连通的多个主出风口61,流经主出风通道的出风从相对的主出风口61排出。通过接水盘6与底盘组件1相互配合并限定出与主出风通道相对且连通的主出风口61,该结构的接水盘6结构强度较高,无需在主出风口61额外增设用于加强接水盘6结构强度的加强筋等加强结构,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增大出风面积,可以进一步地降低出风噪音。并且,可以减少接水盘6与底盘组件1之间的拼接面积,从而降低了漏风凝露的隐患。
接水盘6上形成有与辅助出风通道相对且连通的辅助出风口62,辅助出风口62起到辅助出风的作用,流经辅助出风通道的出风从相对的辅助出风口62排出。辅助出风口62位于相邻两个主出风口61之间,主出风口61和辅助出风口62均围绕在进风口的外周,使得出风均匀。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可选地,接水盘6上形成有贯穿接水盘6的边沿的多个出风缺口,多个出风缺口沿接水盘6的周向间隔设置,底盘组件1的底部与多个出风缺口的敞开端配合以限定多个主出风口32。由此,通过该方式,可以方便实现接水盘6与底盘组件1相互配合并限定出主出风口32,增大有效出风面积,降低了漏风隐患,并且可以保证接水盘1的结构强度。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组件,所述底盘组件内限定出安装空间;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在所述安装空间内且呈开环形,所述换热器与所述底盘组件之间限定出出风通道,所述换热器的内周侧限定出进风通道,所述换热器在周向方向上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在所述出风通道的周向方向上,所述出风通道的邻近所述第一端面的一端为封闭的第一密封端,所述出风通道的邻近所述第二端面的一端为封闭的第二密封端;
在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邻近所述换热器的开口的一侧或所述第一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与所述第一端面共面;和/或,在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二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邻近所述换热器的开口的一侧或所述第二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与所述第二端面共面;
风机,所述风机设在所述进风通道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在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一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邻近所述换热器的开口的一侧,在周向方向上所述第二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位于所述第二端面的邻近所述换热器的开口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为平面或朝向邻近所述第二密封端的方向凹陷的弧形面;和/或,所述第二密封端的周向壁面为平面或朝向邻近所述第一密封端的方向凹陷的弧形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底盘组件包括:
底盘;
底盘保温件,所述底盘保温件设在所述底盘的内壁上,所述底盘保温件包括设在所述底盘的内壁上的保温主体部和形成在所述保温主体部上的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所述保温主体部和所述换热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密封端,所述第二密封部、所述保温主体部和所述换热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密封端;
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互成角度的第一密封段和第二密封段,所述第一密封段与所述保温主体部相连,所述第二密封段连接在所述第一密封段的远离所述保温主体部的一端;和/或,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互成角度的第三密封段和第四密封段,所述第三密封段与所述保温主体部相连,所述第四密封段连接在所述第三密封段的远离所述保温主体部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部包括互成角度的所述第一密封段和所述第二密封段,所述第一密封段沿所述出风通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密封段沿所述出风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密封段位于所述第一端面的邻近所述换热器的开口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段的自由端与所述换热器在所述出风通道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部包括互成角度的所述第三密封段和所述第四密封段,所述第三密封段沿所述出风通道的宽度方向延伸,所述第四密封段沿所述出风通道的长度方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换热器的底部和所述底盘组件的底部,所述接水盘上形成有与所述进风通道相对且连通的进风口,所述接水盘上形成有所述出风通道相对且连通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围绕在所述进风口的外周,所述底盘组件包括底盘和设在所述底盘上的底盘保温件,所述底盘保温件包括设在所述底盘的内壁上的保温主体部和形成在所述保温主体部上的第一密封部、第二密封部,所述第一密封部、所述保温主体部和所述换热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一密封端,所述第二密封部、所述保温主体部和所述换热器之间限定出所述第二密封端,所述第一密封部在参考面上的投影和第二密封部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投影均位于所述接水盘在所述参考面的投影内,所述参考面为垂直于所述风机的中心轴线的平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设在所述换热器的底部和所述底盘组件的底部,所述出风通道包括沿所述换热器的周向间隔设置的主出风通道和辅助出风通道,所述主出风通道为沿所述换热器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所述辅助出风通道位于相邻两个所述主出风通道之间,邻近所述换热器的开口的两个所述主出风通道分别具有所述第一密封端、所述第二密封端,所述接水盘上形成有与所述进风通道相对且连通的进风口,所述接水盘与所述底盘组件相互配合并限定出与多个所述主出风通道一一相对且分别连通的多个主出风口,所述接水盘上形成有与所述辅助出风通道相对且连通的辅助出风口,所述辅助出风口位于相邻两个所述主出风口之间,所述主出风口和所述辅助出风口均围绕在所述进风口的外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水盘上形成有贯穿所述接水盘的边沿的多个出风缺口,多个所述出风缺口沿所述接水盘的周向间隔设置,所述底盘组件的底部与多个所述出风缺口的敞开端配合以限定多个所述主出风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010683.3U CN210463229U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空调室内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1010683.3U CN210463229U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空调室内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463229U true CN210463229U (zh) | 2020-05-05 |
Family
ID=704430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1010683.3U Active CN210463229U (zh) | 2019-06-28 | 2019-06-28 | 空调室内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463229U (zh) |
-
2019
- 2019-06-28 CN CN201921010683.3U patent/CN21046322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18102157A4 (en) | Refrigerator ventilating system and air-cooled refrigerator | |
CN108731108B (zh) | 空调器 | |
CN210601985U (zh) | 加湿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09672458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0463229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909223U (zh) | 出风装置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110173770A (zh) | 电器盒散热结构、室外机和空调器 | |
CN207865567U (zh) | 室外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
CN211400071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110410876B (zh) |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 |
CN208720470U (zh) | 散热风道结构、电控箱及空调器 | |
CN210118844U (zh) | 空调室内机 | |
EP2840327B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211259081U (zh) | 贯流风机和窗式空调器 | |
CN107314604B (zh) | 一种风冷冰箱的风循环系统及风冷冰箱 | |
CN215723729U (zh) | 电控盒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 |
CN21111968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0399238U (zh) |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以及空调器 | |
CN208431862U (zh) | 一种整体式蜗壳及空调器 | |
CN210118966U (zh) | 空调器的面板和空调器 | |
CN220366532U (zh) | 空调的壳体组件及空调 | |
CN213931186U (zh) | 送风组件、壁挂机和空调系统 | |
CN208671165U (zh) | 一种多出风口的吊顶式空调 | |
CN221122360U (zh) | 风道结构及浴霸 | |
CN218721904U (zh) | 移动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