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43585U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43585U
CN210443585U CN201921930049.1U CN201921930049U CN210443585U CN 210443585 U CN210443585 U CN 210443585U CN 201921930049 U CN201921930049 U CN 201921930049U CN 210443585 U CN210443585 U CN 2104435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substrate
electrode layer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organ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930049.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文涛
张凯
史凯兴
刘宏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Qingyu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unshan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unshan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unshan Visiono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930049.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435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435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435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基板;设置于基板上的第一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相对设置的第二电极层;设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的有机层。其中,基板包括高折射率本体和本体上设置的高折射率微透镜阵列层,基板折射率与有机层的折射率相同,能显著减少有机层和第一电极层与折射率较低的基板之间的界面处产生的陷光,基板内存在散射粒子,能减少有机层、第一电极层和基板之间的全反射,增加光取出率,光透过率大于90%,提高光取出率至原有的2.1‑2.5倍,而且易于封装,密封性好,保持有机层的性质稳定,延长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典型的OLED器件包括基板,设置在基板上的第一电极、有机层和第二电极,有机层发出的光分别穿过透明的铟锡氧化物(ITO)阳极层和玻璃基板,再到达空气中,光的损耗率在70%以上。
现有技术中常在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上设置一层光取出层,例如现有中国专利文献CN102620235A公开了一种光取出除膜及应用其的发光元件,光取出层置于玻璃基板的的外表面上,其上设置有微透镜阵列和光学薄膜,其折射率小于透镜阵列但是大于等于空气的折射率,减少光线从光学薄膜进入空气的全反射量。但是,这类光取出层平整性差,光学薄膜厚度不均匀,容易透气透水导致有机层出现变形,而且其结构复杂,制作成本高,不适合量产。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光取出率低的技术问题,从而提供一种具备高折射率的基板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
基板;
第一电极层,设置于所述基板上;
第二电极层,与所述第一电极层相对设置;
有机层,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层和所述第二电极层之间;
其中,其中,所述基板包括本体,所述本体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层的一面设有微透镜阵列层,所述本体和所述微透镜阵列层中包埋有散射粒子。
可选的,所述散射粒子的粒径为25nm-450nm。
可选的,所述微透镜阵列层由半球形微透镜阵列而成,所述半球形微透镜的半径为2-5μm。
可选的,所述基板的厚度为0.5-1.1mm。
可选的,所述第二电极层厚度为150-250nm。
可选的,所述有机层包括有机发光层。
可选的,所述有机层还包括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中的至少一层。
可选的,所述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还包括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盖板,所述盖板和所述基板形成一封闭的封装腔,所述第一电极层、所述第二电极层和所述有机层设于所述封装腔内。
可选的,所述封装腔内设有干燥层。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基板;第一电极层,设置于基板上;第二电极层,与第一电极层相对设置;有机层,设于第一电极层和第二电极层之间。其中,基板包括本体,本体远离第一电极层的一面设有微透镜阵列层,本体和微透镜阵列层中包埋有散射粒子。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折射率较高的基板,能显著减少有机层和第一电极层与基板之间的界面处产生的陷光,本体和微透镜阵列层中还包埋有散射粒子,能显著减少有机层、第一电极层和基板之间的全反射,增加光取出率,光透过率大于90%,提高了显示亮度,提升效果达到原有光取出率的2.1-2.5倍。而且易于封装,密封性好,保持有机层的性质稳定,延长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1-基板;11-本体;12-微透镜阵列层;13-散射粒子;2-第一电极层;21-空穴注入层;22-空穴传输层;23-电子阻挡层;3-有机发光层;4-第二电极层;41-电子注入层;42-电子传输层;43-空穴阻挡层;5-干燥层;6-盖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同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如图1所示,包括基板1,设置于基板1上的第一电极层2,与第一电极层2相对设置的第二电极层4,以及设于第一电极层2和第二电极层4之间的有机层,其中,基板1包括本体11,本体11远离第一电极层2的一面设有微透镜阵列层12,本体11和微透镜阵列层12中包埋有散射粒子(13)。
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基板1包括本体11和微透镜阵列层12,其中包埋有散射粒子13,基板1的基质材料其折射率为1.8,折射率较高的基板1,能显著减少有机层和第一电极层2与基板1之间的界面处产生的陷光,本体11和微透镜阵列层12中还包埋有散射粒子13,能显著减少有机层、第一电极层2和基板1之间的全反射,增加光取出率,光透过率大于90%,提高了显示亮度,提升效果达到原有光取出率的2.1-2.5倍,本实施例提升效果达到原有光取出率的2.1倍。
具体的,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微透镜阵列层12由半球形微透镜阵列而成,其高度和半径相同,均为2μm,呈蜂巢状排列,达到最大的光取出率效果。
具体的,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所述散射粒子13的粒径为25nm-100nm,散射粒子13的材料为TiO2颗粒,散射粒子13的存在能显著减少基板1内光的全反射,与高折射率基板1相配合,显著提高基板1的光取出率。
基板1的厚度为0.5-1.1mm,具体的,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基板1厚度为0.5mm。
具体的,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有机层的折射率是1.8,基板1的折射率为1.8,有机层和基板1的折射率相同,减少出射光在基板1内的全反射,提高光取出率。
具体的,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第一电极层2为阳极,为ITO层,厚度为150nm。第二电极层4为阴极,阴极材料选自Al、Mg、Ag、Li、Ca、In等金属材料,厚度150-250nm,本实施例中阴极层材料选自Al,厚度为150nm,作为反射电极,反射电极能显著提高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对比度,从而减少偏振片的使用,减少因偏振片使用而导致的更多光损失。
有机层包括有机发光层3,还包括空穴注入层21、空穴传输层22、电子传输层42、电子注入层41中的一层或多层。具体的,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为依次层叠的第一电极层2、空穴注入层21、空穴传输层22、有机层、电子传输层42、电子注入层41和第二电极层4。有机层的折射率为1.8。
折射率较高的有机层和铟锡氧化物(ITO)层与折射率较低的基板层之间的界面处的陷光是光提取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只有相对少量的发射光作为“可用”光穿过透明电极。大部分光会发生内反射,这导致这些光从装置边缘发出,或陷在装置内并在反复穿行之后最终因吸收到装置内而损耗掉。本实施例中,ITO材料的折射率为1.8,有机层的折射率为1.8,第一电极层2折射率与基板1折射率相近,而且其中包埋有散射粒子13,散射粒子13的粒径约为出射光波长的一半,有机层发出的光经过第一电极层2和基板1,全反射发生率显著降低,光损失少。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注入层和电子传输层,能使得电子和空穴的注入和传输更加顺利,增加激子复合率,有效提高光效率,增加出光率。
具体的,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还包括封装结构,如图3所示封装结构包括在基板1上设置一盖板6,盖板6和基板1通过封装胶密闭连接,形成一封闭的内腔为封装腔,第一电极层2、第二电极层4和有机层设于封装腔内。
封装胶为UV胶或玻璃焊料,制成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具体的,封装腔内还设有干燥层5;用于吸收渗漏进来的少量水蒸气和氧气,防止有机层发生变性,延长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寿命。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基板1折射率与有机层的折射率相同,均为1.75。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基板1的厚度为1.1mm,第二电极层4为阴极,阴极材料选自Al金属材料,厚度为250nm,半球形透镜的半径为5μm,散射粒子13为粒径为100-300nm、材料为ZrO2颗粒、SiO2颗粒和SiO颗粒构成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基板1包括本体11和微透镜阵列层12,其中包埋有散射粒子13,基板1的基质材料其折射率为1.75,与有机层相同,阳极折射率为1.8,折射率较高的基板1,能显著减少有机层和第一电极层2与基板1之间的界面处产生的陷光,本体11和微透镜阵列层12中还包埋有散射粒子13,能显著减少有机层、第一电极层2和基板1之间的全反射,增加光取出率,光透过率大于90%,提高了显示亮度,提升效果达到原有光取出率的2.5倍。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其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区别在于,本实施例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基板1折射率与有机层的折射率相同,均为1.7。
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基板1的厚度为1.0mm,第二电极层4为阴极,阴极材料选自In金属材料,厚度为200nm,半球形透镜的半径为3μm,散射粒子13为粒径为100-300nm、材料为TiO2颗粒和TiO颗粒构成的混合物。
本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基板1包括本体11和微透镜阵列层12,其中包埋有散射粒子13,基板1的基质材料其折射率为1.7,与有机层折射率相同,阳极折射率为1.75,折射率较高的基板1,能显著减少有机层和第一电极层2与基板1之间的界面处产生的陷光,本体11和微透镜阵列层12中还包埋有散射粒子13,能显著减少有机层、第一电极层2和基板1之间的全反射,增加光取出率,光透过率大于90%,提高了显示亮度,提升效果达到原有光取出率的2.3倍。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他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申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9)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1);
第一电极层(2),设置于所述基板上(1);
第二电极层(4),与所述第一电极层(2)相对设置;
有机层,设于所述第一电极层(2)和所述第二电极层(4)之间;
其中,所述基板(1)包括本体(11),所述本体(11)远离所述第一电极层(2)的一面设有微透镜阵列层(12),所述本体(11)和所述微透镜阵列层(12)中包埋有散射粒子(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散射粒子(13)的粒径为25nm-450n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透镜阵列层(12)由半球形微透镜阵列而成,所述半球形微透镜的半径为2-5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的厚度为0.5-1.1mm。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层(4)厚度为150-250nm。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层包括有机发光层(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层还包括空穴注入层(21)、空穴传输层(22)、电子阻挡层(23)、空穴阻挡层(43)、电子传输层(42)、电子注入层(41)中的至少一层。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封装结构,所述封装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基板(1)上的盖板(6),所述盖板(6)和所述基板(1)形成一密闭的封装腔,所述第一电极层(2)、所述第二电极层(4)和所述有机层设于所述封装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封装腔内设有干燥层(5)。
CN201921930049.1U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Active CN2104435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0049.1U CN210443585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930049.1U CN210443585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43585U true CN210443585U (zh) 2020-05-01

Family

ID=704120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930049.1U Active CN210443585U (zh) 2019-11-08 2019-11-08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4358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2292A (zh) * 2021-11-15 2022-03-01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122292A (zh) * 2021-11-15 2022-03-01 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37357B (zh)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10756304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thereof
US9281501B2 (en) Light extraction film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9501426A (ja) 効率と耐久性が改善されたoledデバイス
US8247820B2 (en) Utilizing gradient refractive index films for light extraction and distribution control in OLED
JP6226279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
JP5523870B2 (ja) 面発光素子
JP2008541368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光源
KR101715843B1 (ko) 광추출 효율이 향상된 발광 소자
US8941097B2 (en) Organic luminance device,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including same
JP2005190931A (ja) 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素子とこれを用いた面光源および表示装置
US20130249384A1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luminaire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US10153458B2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CN109212653B (zh) 一种量子点偏光片
KR102033162B1 (ko) Oled 발광 소자 및 표시 장치
JP5179392B2 (ja) 有機el発光装置
CN210443585U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JP2018506822A (ja) 有機発光装置用光取り出し基板及びこれを含む有機発光装置
KR101762642B1 (ko) 유기발광소자용 광추출 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유기발광소자
KR102538050B1 (ko) 광 추출 장치 및 oled 디스플레이
US10276834B2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device
KR20140074446A (ko) 광추출 효율이 향상된 발광 소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861630B1 (ko) 발광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0120156U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20160308167A1 (en)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215300, 188, Feng Feng Road, hi tech Zone, Kunshan, Jiangsu, Suzhou

Patentee after: Suzhou Qingyue Photoelectric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215300, 188, Feng Feng Road, hi tech Zone, Kunshan, Jiangsu, Suzhou

Patentee before: Kunshan Visionox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