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38527U - 软化废水的系统 - Google Patents

软化废水的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38527U
CN210438527U CN201921002709.XU CN201921002709U CN210438527U CN 210438527 U CN210438527 U CN 210438527U CN 201921002709 U CN201921002709 U CN 201921002709U CN 210438527 U CN210438527 U CN 21043852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let
area
water
reaction
mixed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0270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明亮
吴国平
饶剑锋
王小艳
胥永
张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Nerin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Neri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Nerin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Nerin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0270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43852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3852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3852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Of Suspended Particles By Flocculating Ag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软化废水的系统,包括:反应装置、内循环泵、第一管道混合器、水射器、第二管道混合器和沉降装置,反应装置内设有第一隔板,第一隔板将反应装置内沿水平方向隔成进水区和反应区,反应区设有穿孔布水管;内循环泵与进水区相连;第一管道混合器具有氢氧化钠溶液入口、废水进口和第一混合液出口,废水进口与内循环泵相连;水射器具有二氧化碳入口、第一混合液入口和第二混合液出口;第二管道混合器具有絮凝剂入口、第二混合液入口和第三混合液出口,第三混合液出口与穿孔布水管相连;沉降装置内沿高度方向限定出分离区和沉泥区,分离区设有第二隔板,第二隔板将分离区沿水平方向隔成供水区和沉降区,供水区与反应区相连。

Description

软化废水的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化废水的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废水处理中常用二氧化碳作为软化剂,将其溶解于水并与废水中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从而达到降低废水硬度的目的。二氧化碳通常利用气源自身压力或者通过风机加压采用穿孔曝气管的方式加入到软化反应槽,在槽内二氧化碳与废水中钙离子进行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然而穿孔曝气管供给二氧化碳的方式使得大部分二氧化碳弥散进入空气中,导致二氧化碳利用率偏低,同时由于曝气产生的气泡较大,使得软化反应槽中必须设置机械搅拌减小气泡,提高了设备成本,同时槽内需要采用机械搅拌防止碳酸钙沉淀,软化反应槽出水排入后续的絮凝槽及沉淀设备进行固液分离。
因此,现有软化废水的设备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软化废水的系统,采用该系统可以有效降低废水的硬度,并且二氧化碳利用率高且不需要设置搅拌装置,从而在提高软化废水效果基础上降低设备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软化废水的系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系统包括:
反应装置,所述反应装置内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反应装置内沿水平方向隔成进水区和反应区,所述进水区的下部和所述反应区的下部连通,并且所述进水区设有废水入口,所述反应区设有穿孔布水管;
内循环泵,所述内循环泵与所述进水区相连;
第一管道混合器,所述第一管道混合器具有氢氧化钠溶液入口、废水进口和第一混合液出口,所述废水进口与所述内循环泵相连;
水射器,所述水射器具有二氧化碳入口、第一混合液入口和第二混合液出口,所述第一混合液入口与所述第一混合液出口相连;
第二管道混合器,所述第二管道混合器具有絮凝剂入口、第二混合液入口和第三混合液出口,所述第二混合液入口与所述第二混合液出口相连,所述第三混合液出口与所述穿孔布水管相连;
沉降装置,所述沉降装置内沿其高度方向限定出分离区和沉泥区,所述分离区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分离区沿水平方向隔成供水区和沉降区,所述供水区与所述反应区相连,所述沉降区设有斜板填料,所述沉降区顶部设有溢流口,所述沉泥区底部设有排泥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软化废水的系统通过采用循环泵将供给至反应装置的进水区的废水供给至第一管道混合器中与氢氧化钠混合,调整废水的pH,将第一管道混合器得到的第一混合液供给至水射器与吸入的二氧化碳混合,该过程中,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与废水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然后将水射器得到的第二混合液供给至第二管道混合器中与絮凝剂混合,使其充分接触,并将第二混合液经穿孔布水管喷射至反应装置的反应区且形成搅拌使其进行絮凝反应,然后将絮凝后的废水供给至沉降装置的沉降区进行沉降分离。与传统的二氧化碳利用气源自身压力或者通过风机加压采用穿孔曝气管的方式加入到软化反应槽相比,本申请通过循环泵将废水与二氧化碳先在射水器中充分混合接触,使得废水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然后再经穿孔布水管将第三混合液供给至反应区,避免传统方式的穿孔曝气管供给二氧化碳的方式使得大部分二氧化碳弥散进入空气中导致二氧化碳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同时本申请不需要单独设置搅拌装置。由此,采用该系统可以显著提高二氧化碳利用率,并且在提高软化废水效果基础上降低设备成本。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软化废水的系统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优选的,所述穿孔布水管包括:主布水管,所述主布水管沿水平方向设在所述反应装置的下方,所述主布水管与所述第三混合液出口相连;支布水管,所述支布水管沿垂直所述主布水管方向间隔布置且与所述主布水管连通,所述支布水管自所述反应装置底部伸入且延伸至所述反应区,所述每个支布水管上沿其高度方向布置多层开孔,并且相邻两层开孔交错分布。由此,可以提高絮凝反应的同时降低设备成本。
优选的,位于所述支布水管上最下方的开孔高出所述反应区底部的距离不低于300mm。
优选的,沿着自上而下的方向,所述沉泥区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由此,可以顺利将沉降得到的渣泥排出。
优选的,上述的软化废水的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一自动调节阀,所述第一自动调节阀设在所述氢氧化钠溶液入口处;第一pH检测仪,所述第一pH检测仪设在所述第一混合液出口处,并且所述第一pH检测仪与所述第一自动调节阀相连,基于所述第一pH检测仪的显示,所述第一自动调节阀调整氢氧化钠溶液的流量。由此,不仅可以实现氢氧化钠溶液供给量的自动调节,而且提高二氧化碳利用率。
优选的,上述的软化废水的系统进一步包括:第二自动调节阀,所述第二自动调节阀设在所述二氧化碳入口处;第二pH检测仪,所述第二pH检测仪设在所述供水区,并且所述第二pH检测仪与所述第二自动调节阀相连,基于所述第二pH检测仪的显示,所述第二自动调节阀调整二氧化碳的流量。由此,不仅可以实现二氧化碳供给量的自动调节,而且提高二氧化碳的利用率。
优选的,所述内循环泵通过吸水盘与所述进水区相连。由此,可以提高废水软化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软化废水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再一个实施例的软化废水的系统中的穿孔布水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软化废水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又一个实施例的软化废水的系统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软化废水的系统。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1,该系统包括:反应装置100、内循环泵200、第一管道混合器300、水射器400、第二管道混合器500和沉降装置6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1,反应装置100内设有第一隔板11,第一隔板11将反应装置100内沿水平方向隔成进水区12和反应区13,进水区12的下部和反应区13 的下部连通,并且进水区12设有废水入口101,反应区13设有穿孔布水管14。具体的,该反应装置100可以为任何材质的具有储水功能的水槽,第一隔板11沿竖直方向设在反应装置100内且该第一隔板11的下端与反应装置100的底部存在距离,从而将反应装置100 内隔成水平分布且底部连通的进水区12和反应区13,并且本申请的“废水”可以为本领域中的任何需要去除钙离子的水溶液,并且穿孔布水管14设在反应区13的底部,即经第二管道混合器500混合后的含有絮凝剂和碳酸钙的废水经穿孔布水管14喷射至反应区13,在反应区13形成搅动,而不需要单独设置搅拌装置,降低设备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参考图2,穿孔布水管14可以包括主布水管141 和支布水管142,其中主布水管141沿水平方向设在反应装置100的下方,支布水管142沿垂直主布水管141方向间隔布置且与主布水管141连通,支布水管142自反应装置100 底部伸入且延伸至反应区13,每个支布水管142上沿其高度方向布置多层开孔143,并且相邻两层开孔143交错分布。具体的,经第二管道混合器500混合后的含有絮凝剂和碳酸钙的废水供给至主布水管141,然后经主布水管141供给至支布水管142,经支布水管142 上的开孔143喷射至反应区13,并且由于每个支布水管142上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层开孔143,并且相邻开孔143交错分布,从而使得经其上不同层设置的开孔143喷出的废水可以在反应区13形成搅拌。进一步的,位于支布水管上142最下方的开孔143高出反应区13底部的距离不低于300mm,即位于支布水管142最下方的开孔143需在反应区13上方,保证经支布水管142上开孔142喷射的废水供给至反应区13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1,内循环泵200与进水区12相连,优选,内循环泵200通过吸水盘21与进水区12相连,从而使得供给至进水区12的废水被及时供给至后续工序,避免大量的废水在进水区12滞留而影响反应区13中废水中钙离子的去除。需要说明的是,内循环泵200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何可以提供动力的设备,并且吸水盘21可以为任何具有较大接触面积的盛接装置,例如可以为上端敞口且具有空腔的圆盘状盛接装置,即经废水入口101供给至进水区12的废水经该吸水盘21的上端敞口进入其空腔内,然后经该吸水盘21底部设置的出水口经内循环泵抽出供给至后续工序。进一步的,吸水盘21 设置位置并不受特别限制,只要能实现最大限度的承接经废水入口101供给至进水区12的废水即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1,第一管道混合器300具有氢氧化钠溶液入口301、废水进口302和第一混合液出口303,废水进口301与内循环泵200相连,且适于利用内循环泵200将供给至进水区12的废水经废水进口301供给至第一管道混合器300中与氢氧化钠混合,从而调整废水的pH至10.5~11,得到第一混合液。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管道混合器可以为现有技术中可以实现混合功能的任何设备,优选能够实现湍流混合的设备,即增大废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在其内的湍流强度,使其二者充分混合。进一步的,参考图3,在氢氧化钠溶液入口301处设置第一自动调节阀31,且在第一混合液出口303处设置第一 pH检测仪32,并且该第一pH检测仪32与第一自动调节阀31相连,且基于第一pH检测仪32的显示,第一自动调节阀31调整氢氧化钠溶液的流量,即采用第一pH检测仪32实时检测第一混合液的pH,若该第一混合液pH测量值高于10.5~11,则反馈至第一自动调节阀31减小开度而降低氢氧化钠供给量,相反,若该第一混合液pH测量值低于10.5~11,则反馈至第一自动调节阀31增大开度而提高氢氧化钠供给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1,水射器400具有二氧化碳入口401、第一混合液入口402和第二混合液出口403,第一混合液入口401与第一混合液出口303相连,且适于将第一管道混合器300中得到的第一混合液供给至水射器400中其形成负压经二氧化碳入口401吸入二氧化碳,使得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且与废水中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物,与传统的二氧化碳利用气源自身压力或者通过风机加压采用穿孔曝气管的方式加入到软化反应槽相比,本申请将废水与二氧化碳先在射水器中充分混合接触,使得废水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避免传统方式的穿孔曝气管供给二氧化碳的方式使得大部分二氧化碳弥散进入空气中导致二氧化碳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具体的,二氧化碳的吸入量以维持反应区溢流至供水区的絮凝后废水的pH为8.5~9为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1,第二管道混合器500具有絮凝剂入口501、第二混合液入口502和第三混合液出口503,第二混合液入口502与第二混合液出口403相连,第三混合液出口503与穿孔布水管14相连,且适于将上述水射器400中得到的第二混合液供给至第二管道混合器500与供给其内的絮凝剂混合,然后将得到的第三混合液经穿孔布水管14喷射至反应区13形成搅拌发生絮凝反应。具体的,第三混合液出口503与穿孔布水管14上的主布水管141相连。需要说明的是,絮凝剂可以为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絮凝的任何药剂,例如为聚丙烯酰胺,第二管道混合器可以为现有技术中能够实现混合功能的任何设备,优选能够实现湍流混合的设备,即增大第二混合液和絮凝剂在其内的湍流强度,使其二者充分混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图1,沉降装置600内沿其高度方向限定出分离区61 和沉泥区62,分离区61设有第二隔板63,第二隔板63将分离区61沿水平方向隔成供水区611和沉降区612,供水区611与反应区13相连,沉降区612设有斜板填料64,沉降区 612顶部设有溢流口601,沉泥区62底部设有排泥口602。具体的,斜板填料中填料可以为现有技术中任何具有沉降分离的材料,例如填料为PVC颗粒、PP颗粒等,第二隔板63 竖直沿竖直方向设在分离区61内,反应区13得到的絮凝后废水溢流进入供水区611,然后进入沉泥区62进行沉降,同时溢流进入沉降区612经斜板填料进行沉降分离,分离后的清水经沉降区612顶部的溢流口601排出,而沉降得到的渣泥经沉泥区62底部排泥口602 排出。优选的,沿着自上而下的方向,沉泥区62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即沉泥区62为锥形结构。由此,可以顺利将沉降得到的渣泥排出。
进一步的,参考图4,在二氧化碳入口401处设置第二自动调节阀65,供水区611布置第二pH检测仪66,并且第二pH检测仪66与第二自动调节阀65相连,基于第二pH检测仪66的显示,第二自动调节阀65调整二氧化碳的流量。即采用第二pH检测仪66实时检测反应区溢流至供水区的絮凝后废水的pH,若该絮凝后废水pH测量值高于8.5~9,则反馈至第二自动调节阀65增大开度而提高二氧化碳供给量,相反,若该絮凝后废水pH测量值低于8.5~9,则反馈至第二自动调节阀65减小开度而降低二氧化碳的供给量。由此,不仅可以实现二氧化碳供给量的自动调节,而且提高二氧化碳的利用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软化废水的系统通过采用循环泵将供给至反应装置的进水区的废水供给至第一管道混合器中与氢氧化钠混合,调整废水的pH,将第一管道混合器得到的第一混合液供给至水射器与吸入的二氧化碳混合,该过程中,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与废水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然后将水射器得到的第二混合液供给至第二管道混合器中与絮凝剂混合,使其充分接触,并将第二混合液经穿孔布水管喷射至反应装置的反应区且形成搅拌使其进行絮凝反应,然后将絮凝后的废水供给至沉降装置沉降区的斜板填料进行沉降分离。与传统的二氧化碳利用气源自身压力或者通过风机加压采用穿孔曝气管的方式加入到软化反应槽相比,本申请通过循环泵将废水与二氧化碳先在射水器中充分混合接触,使得废水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然后再经穿孔布水管将第三混合液供给至反应区,避免传统方式的穿孔曝气管供给二氧化碳的方式使得大部分二氧化碳弥散进入空气中导致二氧化碳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同时本申请不需要单独设置搅拌装置。由此,采用该系统可以显著提高二氧化碳利用率,并且在提高软化废水效果基础上降低设备成本。
本申请的软化废水的系统还具有如下之一的优点:
(1)采用水射器加水泵的方式吸入二氧化碳与废水充分混合反应,相对于传统方法二氧化碳利用率更高,也降低了二氧化碳气源的压力要求;
(2)采用管道混合器加水泵的方式加入氢氧化钠、絮凝剂等药剂,使得药剂快速与废水混合反应,可以节省pH调节槽及絮凝槽等设备;
(3)采用水力循环并利用穿孔布水管的喷射产生搅拌作用,可以省去机械搅拌机,降低投资及能耗。
(4)系统采用一体化设备,自带控制单元可实现工艺自动化运行。
为了方便理解,下面对采用上述的软化废水的系统实施软化废水的方法进行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该方法包括:
S100:将废水供给至进水区,采用内循环泵将进水区的废水供给至第一管道混合器中与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混合,将得到的第一混合液供给至水射器与吸入的二氧化碳混合,然后将得到的第二混合溶液供给至第二管道混合器与絮凝剂进行混合,得到的第三混合溶液供给至穿孔布水管在反应区进行絮凝反应
该步骤中,本申请的“废水”可以为本领域中的任何需要去除钙离子的水溶液,将废水经废水入口供给至进水区,然后采用内循环泵将废水供给至第一管道混合器与氢氧化钠进行混合,调节废水的pH至10.5~11,得到第一混合液,然后第一管道混合器中得到的第一混合液供给至水射器中其形成负压经二氧化碳入口吸入二氧化碳,使得二氧化碳溶解于水中且与废水中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物,与传统的二氧化碳利用气源自身压力或者通过风机加压采用穿孔曝气管的方式加入到软化反应槽相比,本申请将废水与二氧化碳先在射水器中充分混合接触,使得废水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避免传统方式的穿孔曝气管供给二氧化碳的方式使得大部分二氧化碳弥散进入空气中导致二氧化碳利用率偏低的问题。二氧化碳的吸入量以维持反应区溢流至供水区的絮凝后废水的pH为8.5~9为准。然后将上述水射器中得到的第二混合液供给至第二管道混合器与供给其内的絮凝剂混合,然后将得到的第三混合液经穿孔布水管喷射至反应区形成搅拌发生絮凝反应。
S200:将步骤S100反应区得到絮凝后废水供给至沉降装置进行沉降反应
该步骤中,反应区得到的絮凝后废水溢流进入供水区,然后进入沉泥区进行沉降,同时溢流进入沉降区经斜板填料进行沉降分离,分离后的清水经沉降区顶部的溢流口排出,而沉降得到的渣泥经沉泥区底部排泥口排出。由此,可以顺利将沉降得到的渣泥排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软化废水的方法通过采用循环泵将供给至反应装置的进水区的废水供给至第一管道混合器中与氢氧化钠混合,调整废水的pH,将第一管道混合器得到的第一混合液供给至水射器与吸入的二氧化碳混合,该过程中,二氧化碳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与废水中的钙离子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然后将水射器得到的第二混合液供给至第二管道混合器中与絮凝剂混合,使其充分接触,并将第二混合液经穿孔布水管喷射至反应装置的反应区且形成搅拌使其进行絮凝反应,然后将絮凝后的废水供给至沉降装置沉降区的斜板填料进行沉降分离。与传统的二氧化碳利用气源自身压力或者通过风机加压采用穿孔曝气管的方式加入到软化反应槽相比,本申请通过循环泵将废水与二氧化碳先在射水器中充分混合接触,使得废水与二氧化碳充分反应,然后再经穿孔布水管将第三混合液供给至反应区,避免传统方式的穿孔曝气管供给二氧化碳的方式使得大部分二氧化碳弥散进入空气中导致二氧化碳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同时本申请不需要单独设置搅拌装置。由此,采用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二氧化碳利用率,并且在提高软化废水效果基础上降低设备成本。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7)

1.一种软化废水的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反应装置,所述反应装置内设有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将所述反应装置内沿水平方向隔成进水区和反应区,所述进水区的下部和所述反应区的下部连通,并且所述进水区设有废水入口,所述反应区设有穿孔布水管;
内循环泵,所述内循环泵与所述进水区相连;
第一管道混合器,所述第一管道混合器具有氢氧化钠溶液入口、废水进口和第一混合液出口,所述废水进口与所述内循环泵相连;
水射器,所述水射器具有二氧化碳入口、第一混合液入口和第二混合液出口,所述第一混合液入口与所述第一混合液出口相连;
第二管道混合器,所述第二管道混合器具有絮凝剂入口、第二混合液入口和第三混合液出口,所述第二混合液入口与所述第二混合液出口相连,所述第三混合液出口与所述穿孔布水管相连;
沉降装置,所述沉降装置内沿其高度方向限定出分离区和沉泥区,所述分离区设有第二隔板,所述第二隔板将所述分离区沿水平方向隔成供水区和沉降区,所述供水区与所述反应区相连,所述沉降区设有斜板填料,所述沉降区顶部设有溢流口,所述沉泥区底部设有排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布水管包括:
主布水管,所述主布水管沿水平方向设在所述反应装置的下方,所述主布水管与所述第三混合液出口相连;
支布水管,所述支布水管沿垂直所述主布水管方向间隔布置且与所述主布水管连通,所述支布水管自所述反应装置底部伸入且延伸至所述反应区,所述每个支布水管上沿其高度方向布置多层开孔,并且相邻两层开孔交错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支布水管上最下方的开孔高出所述反应区底部的距离不低于3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沿着自上而下的方向,所述沉泥区的横截面积逐渐减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一自动调节阀,所述第一自动调节阀设在所述氢氧化钠溶液入口处;
第一pH检测仪,所述第一pH检测仪设在所述第一混合液出口处,并且所述第一pH检测仪与所述第一自动调节阀相连,基于所述第一pH检测仪的显示,所述第一自动调节阀调整氢氧化钠溶液的流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第二自动调节阀,所述第二自动调节阀设在所述二氧化碳入口处;
第二pH检测仪,所述第二pH检测仪设在所述供水区,并且所述第二pH检测仪与所述第二自动调节阀相连,基于所述第二pH检测仪的显示,所述第二自动调节阀调整二氧化碳的流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循环泵通过吸水盘与所述进水区相连。
CN201921002709.XU 2019-06-28 2019-06-28 软化废水的系统 Active CN21043852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02709.XU CN210438527U (zh) 2019-06-28 2019-06-28 软化废水的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02709.XU CN210438527U (zh) 2019-06-28 2019-06-28 软化废水的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38527U true CN210438527U (zh) 2020-05-01

Family

ID=704044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02709.XU Active CN210438527U (zh) 2019-06-28 2019-06-28 软化废水的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43852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73791A (zh) * 2022-05-27 2022-08-09 四川省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中水回用处理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873791A (zh) * 2022-05-27 2022-08-09 四川省铁路建设有限公司 中水回用处理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990768B1 (ko) 미세기포수 복합펌프를 구비한 부상분리식 하폐수 처리장치
CN210438527U (zh) 软化废水的系统
KR101990772B1 (ko) 분배콘 홀이 형성된 가로 분배콘을 장착한 미세기포 접촉부를 가진 부상분리식 하폐수 처리장치
CN106746078A (zh) 一种高浓度有机磷废水的预处理装置
CN112142220A (zh) 软化废水的系统和方法
JP4835507B2 (ja) 凝集装置
JP4930340B2 (ja) 加圧浮上装置
CN114890556A (zh) 二氧化碳除钙一体化装置
CN107540148B (zh) 纤维素制乙醇的废水处理系统和废水处理方法
JP7262332B2 (ja) 水処理方法及び水処理装置
KR101990776B1 (ko) 미세기포수 가이드판이 형성된 가로 분배콘이 장착된 미세기포 접촉부를 가진 부상분리식 하폐수 처리장치
KR101997703B1 (ko) 세로 분배콘이 구비되고 미세기포수 복합펌프가 장착된 미세기포 접촉부를 가진 부상분리식 하폐수 처리장치
CN220360996U (zh) 一种高效溶解装置
CN205838661U (zh) 废水除磷反应装置
CN215886645U (zh) 污水处理极限除磷池
CN216863860U (zh) 一种原水处理用微沙加速澄清池
CN211971859U (zh) 一种一体化混凝沉淀设备
CN104045136B (zh) 一种污水处理用化学除磷药剂投加装置
CN214714985U (zh) 一种加药与沉淀一体的新型沉淀池
CN219567706U (zh) 基于好氧颗粒污泥的连续流污水处理装置
KR101990770B1 (ko) 오목 홈이 형성된 바닥이 구비된 미세기포 접촉부를 가진 부상분리식 하폐수 처리장치
CN211814003U (zh) 一种用于磷酸氢二铵生化营养剂废液的回收装置
CN210795901U (zh) 序批式活性污泥法工艺污泥回流装置
CN219526383U (zh) 基于好氧颗粒污泥的污水脱氮装置
CN217838590U (zh) 一种处理煤矿废水的pH调节氧化一体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