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401940U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401940U
CN210401940U CN201921638065.3U CN201921638065U CN210401940U CN 210401940 U CN210401940 U CN 210401940U CN 201921638065 U CN201921638065 U CN 201921638065U CN 210401940 U CN210401940 U CN 2104019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arizing
polarizing plates
display device
film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638065.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冈真一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Display Inc
Original Assignee
Japan Display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pan Display Inc filed Critical Japan Display Inc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4019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4019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课题为提高显示装置的性能。显示装置(DSP1)具有:具有柔性的基板(10);与基板(10)相对且具有柔性的基板(20);位于基板(10)与基板(20)之间的液晶层(LQ);相对于基板(10)位于液晶层(LQ)的相反侧的多个偏振板(PLB1);俯视观察时位于多个偏振板(PLB1)之间且具有柔性偏振膜(PLF1);相对于基板(20)位于液晶层(LQ)的相反侧的多个偏振板(PLB2);俯视观察时位于多个偏振板(PLB2)之间且具有柔性的偏振膜(PLF2)。显示区域(DA)包含区域(DA1)和与其邻接的多个区域(DA2)。区域(DA1)是能够折弯的区域。多个偏振板(PLB1)及多个偏振板(PLB2)与多个区域(DA2)重叠。偏振膜(PLF1)、(PLF2)与区域(DA1)重叠。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装置,例如涉及对于应用于能够折弯的液晶显示装置而言有效的技术。
背景技术
作为显示装置的方式,正在研究在显示区域内能够折弯的所谓可折叠、可弯曲这样的显示装置(参见日本特开2017-126061公报(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2606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228837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
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能够折弯的显示装置之中,关于使用偏振板等偏振镜来控制显示这一类型的显示装置,其存在以下课题。在使用偏振镜的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例如在具有液晶层等电光层的面板上贴合偏振板。然而,若偏振板配置在折弯区域,则会因较硬的偏振板而变得难以使显示装置折弯。另外,若将折弯区域的偏振板去除,则将成为显示品质降低的主要原因。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提高显示装置性能的技术。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式的显示装置具有:第1基板,其具有柔性;第2基板,其与所述第1基板相对且具有柔性;液晶层,其位于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多个第1偏振板,其相对于所述第1基板位于所述液晶层的相反侧;第1偏振膜,其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之间且具有柔性;多个第2偏振板,其相对于所述第2基板位于所述液晶层的相反侧;以及第2偏振膜,其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多个第2偏振板之间且具有柔性。显示区域具有第1区域和与所述第1区域邻接的多个第2区域。所述第1区域是能够折弯的区域。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及所述多个第2偏振板与所述多个第2区域重叠。所述第1偏振膜及所述第2偏振膜与所述第1区域重叠。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式的显示装置包括:电光层,其具有第1面;相位差板,其覆盖所述电光层的所述第1面;多个第1偏振板,其相对于所述相位差板位于所述电光层的相反侧;以及第1偏振膜,其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之间且具有柔性。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电光层包含第1区域和与所述第1区域邻接的多个第2区域。所述第1区域是能够折弯的区域。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与所述多个第2区域重叠。所述第1偏振膜与所述第1区域重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作为一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显示装置展开时的俯视图。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多个像素各自所具有的电路构成例的、电路框图。
图4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2的显示区域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6是示出图4所示偏振板的构造例的放大剖视图。
图7是示出图4所示偏振板与偏振膜的俯视下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
图8是作为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示出图4及图8所示光源的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作为针对图9的变形例的、光源的构成例的剖视图。
图11是示出作为针对图4的其他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构成例的放大剖视图。
图12是示出作为针对图4的另一其他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构成例的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20、30 基板
10b、20b 背面
10f、20f、40f 前面
11、12、13、14、16、OC1 绝缘膜
15 有机膜
40 电光层
41 相位差板
AHL 粘接层
AL1、AL2 取向膜
BM 遮光膜
BND 密封件
CD 公共电极驱动电路
CDP 导体图案
CE 公共电极
CF 彩色滤光片
DA 显示区域
DA1、DA2 区域
DE 漏电极
DFP 扩散板
DSP1、DSP2、DSP3、DSP4 显示装置
EM1 发光部
GD 扫描线驱动电路
GE 栅电极
GL 扫描线
Gsi 扫描信号
LEE 发光元件
LGP 导光板
LQ 液晶层
LS、LS1、LS2 光源
PE 像素电极
PFR 周边区域
PL1 偏振层
PLB1、PLB2 偏振板
PLF1、PLF2 偏振膜
PLR 反射型偏振板
PRF 保护膜
PRS 棱镜片
PX 像素
SCR 半导体区域
SD 信号线驱动电路
SE 源电极
SL 影像信号线
Spic 影像信号
TB1、TB2、TF1、TF2 厚度
Tr1 晶体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公开只不过是一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秉持实用新型主旨的适当变更的方案当然包含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另外,为了使说明更加明确,与实际状态相比,附图存在对各部分的宽度、厚度、形状等示意性表示的情况,但只不过是一例,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解释。另外,在本说明书和各图中,存在对与关于已有附图在前说明过的要素相同的要素标注相同或相关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详细说明的情况。
(实施方式1)
<显示装置的构成>
首先,说明显示装置的构成。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是将在图1中示出的显示装置展开时的俯视图。在图1中,图2所示的周边区域PFR省略图示。在图2中,将俯视观察时的显示区域DA与周边区域PFR的边界以双点划线示出。另外,在图2中,将显示装置DSP1具有的电路的电路模块、布线的一部分以实线示意性示出。另外,在图2中,将区域DA1与区域DA2的边界以虚线示出。图3是示出图2所示多个像素各自所具有的电路的构成例的电路框图。图4是沿着图2的A-A线的剖视图。图4是剖视图,但为了便于观察而省略基板10、基板20及光源LS的阴影线。在图4所示的基板10与基板20之间,除了液晶层LQ以外还形成有图5所示的多个构件。在图4中省略这些构件的图示。图5是图2的显示区域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具有对应于从外部供给的输入信号而形成图像的显示区域DA。显示区域DA是显示观看者所观看图像的有效区域。
显示区域DA中的区域DA1是能够折弯的区域。换言之,显示装置DSP1为预想在使用中或移动中会折弯的构造。显示区域DA中的区域DA2是预想未折弯(换言之,非可折弯)的区域。上述预想会折弯的构造不仅是指能够物理折弯的构造,而且是指采取了针对由将显示区域DA折弯带来的课题的对策。因此,例如也存在区域DA1为能够物理折弯的构造的情况。由将显示区域DA的一部分折弯产生的课题的详细内容见后述。
显示装置DSP1的显示区域DA包括区域DA1和位于区域DA1两侧的多个(在图1中为两个)区域DA2。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显示区域DA折叠而减小移动时的大小。另外,显示装置DSP1通过如图2所示将折叠了的显示区域DA展开,从而能够以大画面观看影像。
另外,显示装置DSP1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显示区域DA周围的周边区域PFR。在周边区域PFR,具有包围显示区域DA周围的密封件BND。另外,在周边区域PFR,具有与在显示区域DA内排列的多个晶体管连接的多条布线。
在显示区域DA中排列有多个像素PX。多个像素PX沿着X方向及与X方向交叉的Y方向以行列状排列。多个像素PX分别具有作为像素选择开关发挥作用的晶体管Tr1(参见图3)和与晶体管Tr1连接的像素电极PE(参见图3)。另外,在显示区域DA,具有沿X方向延伸的多条扫描线(栅极线)GL及沿Y方向延伸的多条影像信号线(源极线)SL。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多条扫描线GL沿Y方向排列,多条影像信号线SL沿X方向排列。另外,在显示区域DA具有公共电极CE。公共电极CE是供给向各像素PX施加的公共电位的电极,例如与多个像素PX重叠。
如图3所示,多条影像信号线SL的各自分别经由晶体管Tr1与像素电极PE连接。详细来说,影像信号线SL与晶体管Tr1的源电极SE连接,像素电极PE与晶体管Tr1的漏电极DE连接。在晶体管Tr1导通时,从影像信号线SL向像素电极PE供给影像信号Spic。影像信号Spic被从信号线驱动电路SD供给。显示区域DA内的影像信号线SL经由连接布线(也称为引出布线)与信号线驱动电路SD电连接。信号线驱动电路SD经由影像信号线SL向多个像素PX的各自所具有的像素电极PE供给影像信号Spic。信号线驱动电路SD配置在图2所示显示区域DA的外侧(例如周边区域PFR或者周边区域PFR中与基板10连接的布线基板、半导体部件)。
如图3所示,多条扫描线GL的各自分别驱动晶体管Tr1。详细来说,扫描线GL的一部分构成晶体管Tr1的栅电极GE。多条扫描线GL的各自分别被向显示区域DA外侧的周边区域PFR引出,并与图3中示出的扫描线驱动电路(栅极驱动电路)GD连接。扫描线驱动电路GD是将向多条扫描线GL输入的扫描信号Gsi输出的扫描信号输出电路。扫描线驱动电路GD配置在图2所示的周边区域PFR。晶体管Tr1是作为选择像素PX的选择开关发挥作用的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另外,扫描线GL包含晶体管Tr1的栅电极GE。
在图4中,显示装置DSP1具有基板10。另外,显示装置DSP1具有隔着液晶层LQ与基板10相对的基板20。基板10具有与液晶层LQ相对的前面(主面、表面)10f和前面10f的相反侧的背面(主面、背面)10b。另外,基板20具有与液晶层LQ相对的背面(主面、背面)20b和背面20b的相反侧的前面(主面、表面)20f。包含基板10、基板20及液晶层LQ的构造体包含区域(第1区域)DA1和与区域DA1邻接的多个区域(第2区域)DA2。区域DA2位于区域DA1两侧。
基板10及基板20分别能够在区域DA1中折弯。因此,基板10及基板20的各自分别至少在区域DA1处具有柔性。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基板10及基板20在区域DA1及多个区域DA2中具有柔性。为了对基板10及基板20赋予柔性,基板10及基板20例如由含有聚酰亚胺、聚酰胺、聚碳酸酯或者聚酯等聚合物的树脂材料(有机材料)构成。
另外,显示装置DSP1包括:多个偏振板(第1偏振板)PLB1,其相对于基板10位于液晶层LQ的相反侧(换言之,背面10b侧);以及偏振膜(第1偏振膜)PLF1,其在俯视观察时位于多个偏振板PLB1之间且具有柔性。另外,显示装置DSP1包括:多个偏振板(第2偏振板)PLB2,其相对于基板20位于液晶层LQ的相反侧(换言之,前面20f侧);以及偏振膜(第2偏振膜)PLF2,其在俯视观察时位于多个偏振板PLB2之间且具有柔性。偏振板PLB1、PLB2及偏振膜PLF1、PLF2的各自分别是使从光源LS照射的光偏振的偏振镜(偏振构件)。这些偏振镜的详细内容见后述。
包含构成图3中示出的像素PX的晶体管Tr1的电路部件如图5所示形成在基板10上。显示装置DSP1在显示区域DA中具有位于基板10的前面10f上的绝缘膜11。绝缘膜11是包含TFT的各种电路的基底层,例如由氮化硅(SiN)、氧化硅(SiO)等无机绝缘材料形成。
另外,在作为基底层的绝缘膜11上形成有作为TFT的晶体管Tr1。在图5中以例示的方式示出一个晶体管Tr1。晶体管Tr1是薄膜晶体管(Thin Film Transistor:TFT)。晶体管Tr1具有构成沟道区域、源极区域及漏极区域的半导体区域(半导体层)SCR。半导体区域SCR由例如多晶硅形成,并形成在绝缘膜11上。在半导体区域SCR中的源极区域及漏极区域,形成有与晶体管Tr1的源电极SE或漏电极DE连接的导体图案CDP。导体图案CDP通过例如溅射法形成。
半导体区域SCR被作为栅极绝缘膜的绝缘膜12覆盖。绝缘膜12由例如氧化硅形成,作为一例,利用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堆积在半导体区域SCR及导体图案CDP上。另外,在绝缘膜12上形成有栅电极GE。栅电极GE形成在与半导体区域SCR的沟道区域重叠的位置。换言之,与半导体区域SCR的沟道区域隔着作为栅极绝缘膜的绝缘膜12彼此相对。栅电极GE通过将以溅射法等形成的金属膜图案化而形成。另外,在与栅电极GE同层中,形成有图2所示的多条扫描线GL(省略图示)。
栅电极GE及绝缘膜12由绝缘膜13覆盖。绝缘膜13例如由氮化硅、氧化硅或它们的层叠膜形成。绝缘膜13例如通过CVD法形成。在绝缘膜13上具有作为金属膜的源电极SE及漏电极DE。在绝缘膜12及绝缘膜13上,形成有沿厚度方向贯通绝缘膜12、13的接触孔,源电极SE经由接触孔与源极区域上的导体图案CDP连接。另外,漏电极DE经由接触孔与漏极区域上的导体图案CDP连接。源电极SE及漏电极DE例如通过溅射法形成。另外,在与源电极SE及漏电极同层中,形成图2所示的多条影像信号线SL。
源电极SE、漏电极DE及绝缘膜13由绝缘膜14覆盖。绝缘膜14例如由氮化硅、氧化硅或者它们的层叠膜形成。绝缘膜14例如通过CVD法形成。
另外,在绝缘膜14上形成有有机膜(平坦化膜、有机绝缘膜)15。有机膜15由例如丙烯酸系树脂等有机材料形成。有机膜15的厚度比其他绝缘膜11、12、13及14各自的厚度厚。另外,有机膜15覆盖晶体管Tr1。
在有机膜15上形成公共电极CE。在显示装置DSP1显示图像的显示期间,向公共电极CE供给与多个像素PX(参见图2)对应的公共驱动电位。公共驱动电位被从图3中示出的公共电极驱动电路CD供给。公共电极CE配置在显示区域DA整体。公共电极CE由ITO(Indiumtin oxide:氧化铟锡)或IZO(Indium Zinc Oxide:氧化铟锌)等透明导电材料形成。公共电极CE由绝缘膜16覆盖。绝缘膜16例如由氮化硅、氧化硅或者它们的层叠膜形成。绝缘膜16例如通过CVD法形成。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像素电极PE形成在绝缘膜16上。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公共电极CE和像素电极PE形成在相互不同的层。但是,作为变形例,多个公共电极CE和多个像素电极PE也可以形成在同一面(例如有机膜15)上,并以彼此相邻的方式交替排列。像素电极PE优选例如ITO或IZO等透明导电材料或金属材料。
像素电极PE经由以贯通绝缘膜16及有机膜15的方式形成的接触孔与漏电极DE连接。
在显示期间,若向像素电极PE及公共电极CE供给相互不同的电位,则产生连结像素电极PE与公共电极CE的电力线。位于液晶层LQ的液晶分子在此时产生的电场的作用下旋转。
另外,多个像素电极PE的各自分别由取向膜AL1覆盖。取向膜AL1是具有使液晶层LQ含有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一致的功能的绝缘膜,例如由聚酰亚胺树脂构成。取向膜AL1位于基板10与液晶层LQ之间,且与液晶层相接触。另外,取向膜AL1与液晶层LQ相接触。取向膜AL1的详细内容见后述。
另外,显示装置DSP1在基板20的背面(主面、面)20b与液晶层LQ之间具有遮光膜BM、彩色滤光片CF、绝缘膜OC1和取向膜AL2。
彩色滤光片CF形成在基板20的背面20b侧。对于彩色滤光片CF而言,红(R)、绿(G)、蓝(B)三种颜色的彩色滤光片CF周期性地排列。另外,在各色的彩色滤光片CF的边界配置遮光膜BM。遮光膜BM被称为黑矩阵,由例如黑色树脂、低反射性金属形成。遮光膜BM在俯视观察时例如形成为格子状。
另外,图5中示出的绝缘膜OC1覆盖彩色滤光片CF。绝缘膜OC1作为防止杂质从彩色滤光片向液晶层扩散的保护膜发挥作用。绝缘膜OC1是例如由丙烯酸系感光性树脂等形成的有机绝缘膜。另外,在绝缘膜OC1上配置有取向膜AL2。取向膜AL2位于基板20与液晶层LQ之间,且与液晶层LQ相接触。取向膜AL1及取向膜AL2的各自分别是通过照射偏振紫外线而进行取向处理的光取向膜。
需要说明的是,在基板10与基板20之间配置有控制彼此相对的基板间的间隔(换言之,液晶层LQ的厚度)的间隔构件(在图4、图5中省略图示)。间隔构件是设置在基板10和基板20中的至少一方的构件。例如,在基板20的一部分被向基板10侧按压时,若存在间隔构件,则能够进行支撑,以免基板间的间隔变得过小。另外,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显示区域DA具有折弯的区域DA1的情况下,在区域DA1中,基板间的间隔容易因折弯而变化。
由此,优选在区域DA1中将基板10和基板20隔着间隔构件粘接。例如,在区域DA1中配置聚合物制的柱或壁,基板10与基板20隔着该柱或壁粘接。或者,也存在下述构成的情况:在形成于一个基板的间隔构件的顶部配置粘接剂,并介由该粘接剂将间隔构件粘接在另一基板上。
<偏振镜>
接下来,说明图4所示的偏振镜(偏振构件)的详细构造。图6是示出图4所示偏振板的构造例的放大剖视图。另外,图7是示出图4所示的偏振板与偏振膜的俯视下的位置关系的俯视图。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两片偏振镜以隔着液晶层LQ彼此相对的方式配置。偏振镜是使特定振动方向的光通过而遮挡其他振动方向的光的光学过滤器。液晶层LQ含有的液晶分子具有根据其取向状态而使光信号方向变化的特性,因此在两片偏振镜之间配置有液晶层LQ的情况下,通过控制液晶层LQ内的液晶分子取向,从而能够控制光的透过率。
为提高显示品质,优选使用偏振度高的偏振镜。偏振度是沿与偏振轴交叉的方向振动的光、换言之是待被偏振镜遮挡的光的遮光率。作为显示装置使用的偏振镜,若使用偏振度高的构件,则急剧的噪声(日文:怒りの丿イズ)下降,能够提高显示品质。作为偏振度高的偏振镜,能够举出碘系偏振镜。碘系偏振镜是包含含有碘化合物的聚乙烯醇薄膜等高分子材料膜的偏振镜。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图4所示的偏振板PLB1及PLB的各自分别包含作为碘系偏振镜的偏振层(偏振镜)PL1。
作为碘系偏振镜的偏振层PL1偏振度高,但从机械强度、耐湿性等的观点考虑,难以以偏振层PL1单体粘贴到图4所示的基板10、基板20上使用。因此,如图6所示,图4所示的多个偏振板PLB1及多个偏振板PLB2的各自分别包括作为高分子材料膜的聚乙烯醇薄膜中含有碘化合物的偏振层PL1和夹着偏振层PL1配置的保护膜PRF。
另外,偏振板PLB1及PLB2的各自分别是在保护膜PRF之间夹设有偏振层PL1而成的层叠膜,难以直接形成在基板10、基板20上。因此,在夹着偏振层PL1的两片保护膜PRF中的某一方形成粘接层AHL,分别地,偏振板PLB1介由粘接层AHL粘贴在基板10上,偏振板PLB2介由粘接层AHL粘贴在基板20上。
粘接在偏振层PL1上的保护膜PRF例如由三乙酰纤维素等合成树脂材料形成。为了使保护膜PRF具有增强偏振层PL1的机械强度的功能,保护膜PRF形成得较硬。另外,作为层叠膜的偏振板PLB1及PLB2各自的厚度较厚。例如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偏振板PLB1或PLB2的厚度(两片保护膜PRF、偏振层PL1及粘接层AHL的厚度的合计值)是例如60~140μm左右。按照这种方式,通过将偏振层PL1设为由较硬的保护膜PRF夹持的层叠构造,从而能够抑制偏振层PL1的偏振特性因由变形引起的损伤或者吸湿等而下降。
然而,偏振板PLB1及PLB2的各自均难以配置在预想会折弯的区域DA1(参见图1)。例如,由于构成偏振板PLB1及PLB2的保护膜PRF硬且厚度厚,因此不适合于折弯。另外,即使能够使保护膜PRF折弯,也存在在保护膜PRF之间配置的偏振层PL1因变形或者吸湿而损伤的可能。因此,难以将含有偏振层PL1的偏振板PLB1、PLB2配置在作为折弯区域的区域DA1。
因此,可考虑在作为折弯区域的区域DA1不配置偏振镜而成为使基板10及基板20露出的状态的方法。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未经偏振的光通过在区域DA1中,因此导致显示品质降低。例如,从光源LS(参见图4)照射的光未经偏振而透过图2所示的显示区域DA中的区域DA1,因此作为白线被看到。另外,在区域DA1中配置有未图示的遮光膜的情况下,区域DA1始终作为黑线被看到。区域DA1的宽度若为无法看到的程度的宽度即可,但在对显示装置DSP1(参见图1)进行折叠的情况下,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使区域DA1的宽度增大。
上述研究的结果,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DSP1成为以下构造。即,如图4所示,显示装置DSP1具有的多个偏振板PLB1及多个偏振板PLB2与多个区域DA2重叠,具有柔性的偏振膜PLF1及偏振膜PLF2与区域DA1重叠。换言之,在区域DA1中配置偏振膜PLF1及PLF2,且不配置偏振板PLB1及PLB2。通过该构造,显示装置DSP1是能够折弯的显示装置,且能够抑制区域DA1中的显示品质下降。
详细来说,偏振膜PLF1及PLF2的各自分别为通过在区域DA1涂布原料液而得到的涂布型偏振镜。涂布型偏振镜能够直接形成在基板10上或者基板20上。对于涂布型偏振镜而言,如图6中示出的偏振板PLB1、PLB2所示,不需要设置保护膜PF、粘接层AHL。因此,在涂布型偏振镜的情况下,与偏振板PLB1、PLB2相比,能够减小膜厚。如图4所示,偏振膜PLF1的厚度TF1及偏振膜PLF2的厚度TF2比偏振板PLB1的厚度TB1及偏振板PLB2的厚度TB2薄。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PLB1的厚度TB1及偏振板PLB2的厚度TB2的各自分别为例如80~100μm左右。另一方面,偏振膜PLF1的厚度TF1及偏振膜PLF2的厚度TF2为10μm以下(几μm左右)。
偏振膜PLF1及偏振膜PLF2是比偏振板PLB1及偏振板PLB2薄的膜,因此容易折弯。因此,当为偏振膜PLF1及偏振膜PLF2时,则能够配置在作为能够折弯的区域即区域DA1中。另外,若仅对偏振度进行对比,偏振膜PLF1及偏振膜PLF2的偏振度低于偏振板PLB1及偏振板PLB2的偏振度。因此,图4所示的区域DA1的显示品质低于区域DA2的显示品质。但是,区域DA1为在偏振膜PLF1及偏振膜PLF2之间夹设有液晶层LQ的状态,因此能够防止区域DA1作为白线或黑线被看到。即,能够提高包含区域DA1的显示区域DA(参见图2)的显示品质。
作为偏振膜PLF1及偏振膜PLF2(它们为涂布型偏振镜)的一例,能够例示含有二色性色素的偏振镜。所谓二色性色素,是指与偏振板PLB1及PLB2含有的碘相同,是具有通过在溶质中以取向了的状态分布而使光偏振的特性的有机色素。碘也是二色性物质,但不属于二色性色素。偏振膜PLF1及偏振膜PLF2不含有偏振板PLB1及偏振板PLB2所含有的碘化合物。作为构成偏振镜的二色性物质,在取代碘而使用有机色素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偏振镜的机械强度、耐湿性。因此,优选在作为折弯区域的区域DA1中配置含有二色性物质的偏振膜PLF1及偏振膜PLF2,且不配置含有碘化合物的偏振板PLB1及偏振板PLB2。
但是,如上所述,含有二色性色素的偏振镜与含有碘化合物的偏振镜相比偏振度低。因此,优选在无法折弯区域DA2中配置有偏振度比偏振膜PLF1及偏振膜PLF2高的偏振板PLB1及偏振板PLB2。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偏振膜PLF1与多个偏振板PLB1相接触,且未配置在多个偏振板PLB1与基板10之间。另外,偏振膜PLF2与多个偏振板PLB2相接触,且未配置在多个偏振板PLB2与基板20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如后所述,作为针对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是,在区域DA2除了配置偏振板PLB1及偏振板PLB2以外,还配置有偏振膜PLF1及偏振膜PLF2。
在区域DA1中形成涂布型偏振膜PLF1的情况下,例如,存在在将偏振板PLB1分别粘贴在基板10的多个区域DA2后,在相邻的偏振板PLB1之间涂布偏振膜PLF1的原料液的方法。另外,也可以是,在以覆盖基板10的区域DA2及区域DA1的方式粘贴一片偏振板PLB1后,将位于区域DA1的偏振板PLB1去除。区域DA1的偏振板PLB1的去除方法能够例示例如基于激光照射的去除方法。如图4所示,在偏振膜PLF1未配置在偏振板PLB1与基板10之间的构造的情况下,优选在形成偏振膜PLF1前将偏振板PLB1粘贴在基板10上。需要说明的是,在区域DA1形成涂布型偏振膜PLF2的方法与形成偏振膜PLF1的方法相同,因此省略重复的说明。
另外,如上所述,由于偏振板PLB1及偏振板PLB2的厚度较厚,因此考虑区域DA1中的折弯容易性,优选图7中示出的区域DA1的宽度、换言之相邻的偏振板PLB1的分离距离W1及相邻的偏振板PLB2的分离距离W2较长。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俯视观察时彼此相邻的多个偏振板PLB1的分离距离W1比图4所示的多个偏振板PLB1各自的厚度TB1大。另外,俯视观察时彼此相邻的多个偏振板PLB2的分离距离W2比图4所示的多个偏振板PLB2各自的厚度TB2大。在该情况下,在区域DA1中将显示装置DSP1折弯时,能够抑制相邻的偏振板PLB1彼此或相邻的偏振板PLB2彼此接触而妨碍折弯。
按照这种方式,通过增大区域DA1的宽度,从而能够使显示装置DSP1容易折弯,但若区域DA1的宽度增大,则区域DA1的面积也增大。其结果,区域DA1的显示品质变得重要。在显示装置DSP1的情况下,如上所述,由于在区域DA1配置有偏振膜PLF1及偏振膜PLF2,因此能够抑制区域DA1的显示品质下降。
但是,将区域DA1与区域DA2进行对比,则区域DA2的显示品质更高,因此若考虑显示区域DA整体的显示品质,则优选区域DA1的面积尽可能小。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在俯视观察时,多个偏振板PLB1及多个偏振板PLB2各自的面积比偏振膜PLF1的面积及偏振膜PLF2的面积大。
<变形例1>
接下来,依次说明针对上述显示装置DSP1的各种变形例。图8是作为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的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放大剖视图。
图8中示出的显示装置DSP2在偏振膜PLF1及PLF2扩展至基板10或基板20整体这一点上与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不同。详细来说,显示装置DSP2具有的偏振膜PLF1在遍及多个偏振板PLB1与基板10之间、以及相邻的偏振板PLB1之间而形成。另外,偏振膜PLF2在遍及多个偏振板PLB2与基板20之间、以及相邻的偏振板PLB2之间而形成。
在显示装置DSP2的情况下,在区域DA2中,偏振膜PLF1、PLF2与偏振板PLB1、PLB2重叠。在层叠有偏振度不同的两层偏振镜的情况下,光在所层叠的各偏振镜中偏振。因此,在显示装置DSP2的情况下,区域DA中的显示面的对比度比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大。
但是,区域DA2中的偏振层整体的厚度(例如偏振板PLB1的厚度与偏振膜PLF1的厚度的合计)变得比显示装置DSP1厚。因此,从减小区域DA2中的偏振层的厚度并减小区域DA的面积的观点考虑,优选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
在像显示装置DSP2这样,将偏振膜PLF1配置在偏振板PLB1与基板10之间的构造的情况下,偏振膜PLF1在将偏振板PLB1向基板10粘贴前形成。同样地,在将偏振膜PLF2配置在偏振板PLB2与基板20之间的构造的情况下,偏振膜PLF2在将偏振板PLB2向基板20粘贴前形成。
<变形例2>
接下来,说明图4及图8中示出的光源LS的构成例。图9是示出图4及图8所示的光源的构成例的剖视图。图10是示出作为针对图9的变形例的光源的构成例的剖视图。
在像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图8所示的显示装置DSP2这样包含能够折弯的区域DA1的情况下,光源LS也必须能够折弯。在图9中示出的光源LS1的情况下,在与多个区域DA2重叠的位置分别具有导光板LGP和分别与多个导光板LGP的各自连接的发光部EM1。另外,多个导光板LGP隔着棱镜片PRS由扩散板DFP覆盖。
在导光板LGP由具有柔性的材料形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分割为多个导光板LGP而使用与显示区域DA(参见图2)整体重叠的一片导光板LGP。在图9所示的例子的情况下,导光板LGP分割为多片(在图9中为两片),在与区域DA1重叠的位置未配置导光板。因此,作为导光板LGP,能够使用由丙烯酸系树脂、聚碳酸酯树脂等较硬的材料形成的导光板。
棱镜片PRS及扩散板DFP与导光板LGP同样地,也可以分割为多片,但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棱镜片PRS以覆盖相邻的区域DA2及区域DA2间的区域DA1的方式配置。特别是,在扩散板DFP配置在区域DA1中的情况下,能够减轻区域DA1中的亮度不均。
在图10中示出的光源LS2的情况下,具有在具有柔性的基板30上搭载的多个发光元件LEE、及覆盖多个发光元件的扩散板DFP。作为发光元件LEE,能够使用发光二极管。对于发光二极管的元件而言,次毫米LED(Mini LED)等小型化得以发展,即使将发光二极管元件配置在折弯的区域DA1,也能够对区域DA1进行折弯。
<变形例3>
接下来,说明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以外的其他设备的实施方式。图11是示出作为针对图4的其他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构成例的放大剖视图。另外,图12是示出作为针对图4的另一其他变形例的显示装置的构成例的放大剖视图。
图11中示出的显示装置包括:具有前面40f的电光层40;覆盖电光层40的前面40f的相位差板41;相对于相位差板41位于电光层40的相反侧的多个偏振板PLB2;以及俯视观察时位于多个偏振板PLB2之间且具有柔性的偏振膜PLF2。在俯视观察时,显示区域DA具有区域DA1和与区域DA1邻接的多个区域DA2。区域DA2位于区域DA1的两侧。区域DA1是能够折弯的区域。多个偏振板PLB2与多个区域DA2重叠,偏振膜PLF2与区域DA1重叠。
在图11中,电光层40例如包含通过数量与在显示区域形成的像素数量对应的有机EL(electro-luminescence:电致发光)而发光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元件或微LED(micro LED)等无机发光二极管元件。在使用包含这些发光元件的电光层40的情况下,不需要图4、图8中示出的光源LS。另外,在使用包含发光元件的电光层40的显示装置DSP3的情况下,相位差板41及偏振板PLB2依次层叠在电光层40上。相位差板41是例如1/4波长板。在使显示装置DSP3成为能够折弯的情况下,通过针对配置于相位差板41上的偏振板PLB2的部分、应用以在图4的显示装置DSP1、图8的显示装置DSP2中说明的技术,从而能够抑制折弯区域中的显示品质的下降。
图11中示出的显示装置DSP3除了上述区别以外,与图4所示的显示装置DSP1或图8中示出的显示装置DSP2相同。例如,偏振膜PLF2的厚度TF2比偏振板PLB2的厚度TB2薄。另外,例如,俯视观察时彼此相邻的多个偏振板PLB2的分离距离比图11中示出的多个偏振板PLB2各自的厚度TB2大。另外,多个偏振板PLB2的各自分别具有包含作为含有碘化合物的高分子材料膜的聚乙烯醇薄膜的偏振层PL1,和以夹着偏振层PL1的方式配置的保护膜PRF。另一方面,偏振膜PLF2是涂布型偏振镜,例如是含有二色性色素的偏振镜。
另外,图12中示出的显示装置DSP4是能够通过对液晶层LQ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进行控制来切换可见光透过状态和反射状态的显示装置。显示装置DSP4包括具有柔性的基板10、与基板10相对且具有柔性的基板20、以及位于基板10与基板20之间的液晶层LQ。另外,显示装置DSP4包括:相对于基板10位于液晶层LQ的相反侧的多个反射型偏振板PLR;相对于基板20位于液晶层LQ的相反侧的多个偏振板PLB2;以及俯视观察时位于多个偏振板PLB2之间且具有柔性偏振膜PLF2。在俯视观察时,显示区域DA包含区域DA1和与区域DA1邻接的多个区域DA2。区域DA2位于区域DA1的两侧。区域DA1是能够折弯的区域。多个反射型偏振板PLR及多个偏振板PLB2与多个区域DA2重叠,偏振膜PLF2与区域DA1重叠。
反射型偏振板PLR具有偏振轴的光透过而与该偏振轴正交方向的光反射的特性。显示装置DSP4例如具有在使驱动液晶层LQ的电路导通从而向液晶层LQ施加电场时使可见光透过的特性。另外,显示装置DSP4具有在使驱动液晶层LQ的电路截止从而不对液晶层LQ施加电场的状态下在反射型偏振板中反射可见光的特性。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对在反射型偏振板PLR的相反侧配置的偏振镜应用与以图4说明的显示装置DSP1相同的构造。
另外,在仅切换反射和透射而进行利用的情况下,不要求那么高的偏振度。因此,能够采用将图12中示出的多个偏振板PLB2替换为偏振膜PLF2的、由涂布型偏振膜PLF2覆盖显示区域DA整体的构成。在该情况下,能够减小设备的厚度。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在上述各实施例中示出的偏振板PLB1、PLB2,除了此处说明的偏振板以外,也可以使用用于补偿视野角的光学薄膜。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及修正例,这些变更例及修正例也属于本实用新型范围。例如,本领域技术人员对前述各实施方式适当地进行构成要素的追加、削除或设计变更或者工序追加、省略或条件变更的方案,只要具有本实用新型要旨,即包含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显示装置、组装有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Claims (14)

1.显示装置,其具有:
第1基板,其具有柔性;
第2基板,其与所述第1基板相对且具有柔性;
液晶层,其位于所述第1基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
多个第1偏振板,其相对于所述第1基板位于所述液晶层的相反侧;
第1偏振膜,其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之间且具有柔性;
多个第2偏振板,其相对于所述第2基板位于所述液晶层的相反侧;以及
第2偏振膜,其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多个第2偏振板之间且具有柔性,
显示区域具有第1区域和与所述第1区域邻接的多个第2区域,
所述第1区域是能够折弯的区域,
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及所述多个第2偏振板与所述多个第2区域重叠,
所述第1偏振膜及所述第2偏振膜与所述第1区域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1偏振膜的厚度及所述第2偏振膜的厚度比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及所述多个第2偏振板各自的厚度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俯视观察时彼此相邻的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的分离距离比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各自的厚度大,
俯视观察时彼此相邻的所述多个第2偏振板的分离距离比所述多个第2偏振板各自的厚度大。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在俯视观察时,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及所述多个第2偏振板各自的面积比所述第1偏振膜的面积及所述第2偏振膜的面积大。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及所述多个第2偏振板各自分别包括:第1偏振层,其包含含有碘化合物的高分子材料膜;以及保护膜,其以夹着所述第1偏振层的方式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1偏振膜及所述第2偏振膜不包含所述第1偏振层含有的所述碘化合物。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1偏振膜及所述第2偏振膜各自分别为含有二色性色素的膜。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1偏振膜与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接触,且未配置在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与所述第1基板之间,
所述第2偏振膜与所述多个第2偏振板接触,且未配置在所述多个第2偏振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1偏振膜遍及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与所述第1基板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第1偏振板之间而形成,
所述第2偏振膜遍及所述多个第2偏振板与所述第2基板之间以及相邻的所述第2偏振板之间而形成。
10.显示装置,其具有:
电光层,其具有第1面;
相位差板,其覆盖所述电光层的所述第1面;
多个第1偏振板,其相对于所述相位差板位于所述电光层的相反侧;以及
第1偏振膜,其在俯视观察时位于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之间且具有柔性;
显示区域包含第1区域和与所述第1区域邻接的多个第2区域,
所述第1区域是能够折弯的区域,
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与所述多个第2区域重叠,
所述第1偏振膜与所述第1区域重叠。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第1偏振膜的厚度比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的各自的厚度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俯视观察时彼此相邻的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的分离距离比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的各自的厚度大。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第1偏振板的各自分别包括:第1偏振层,其包含含有碘化合物的高分子材料膜;以及保护膜,其以夹着所述第1偏振层的方式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电光层形成有由有机EL或者微LED形成的发光二极管元件。
CN201921638065.3U 2018-10-03 2019-09-27 显示装置 Active CN21040194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87919 2018-10-03
JP2018187919A JP2020056929A (ja) 2018-10-03 2018-10-03 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401940U true CN210401940U (zh) 2020-04-24

Family

ID=70107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638065.3U Active CN210401940U (zh) 2018-10-03 2019-09-27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056929A (zh)
CN (1) CN210401940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56929A (ja) 2020-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001676B2 (en) Display device
WO2017022614A1 (ja) 表示装置
JP551771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11415852B2 (en) Display apparatus
KR20170015014A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US11281060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plural common electrodes and touch sensor having plural sensor electrodes
JP2018112692A (ja) 表示装置
US10649253B2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display panel
WO2020040246A1 (ja) 表示装置
CN210401940U (zh) 显示装置
US20220137447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lectronic equip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backlight unit
US20170242295A1 (en) Display device
US1138551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WO2019187567A1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707418B2 (ja) 表示装置、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カラーフィルタ基板
US11774793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display device
JP7345336B2 (ja) 表示装置
JP2019168642A (ja) 電気光学装置
JP7391736B2 (ja) 表示装置及び半導体基板
US11474387B2 (en) Display apparatus
WO2021220846A1 (ja) 表示装置
JP2024054567A (ja) 表示装置
JP5228955B2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502217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256544A (ja) 半透過型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