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99594U - 减小体积的制冷设备 - Google Patents

减小体积的制冷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99594U
CN210399594U CN201921238350.6U CN201921238350U CN210399594U CN 210399594 U CN210399594 U CN 210399594U CN 201921238350 U CN201921238350 U CN 201921238350U CN 210399594 U CN210399594 U CN 2103995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ts
condensers
refrigeration
compressor
compressor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3835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万基
黄章义
王铭升
张新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Original Assignee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filed Critical Gree Electric Appliances Inc of Zhuhai
Priority to CN20192123835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995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995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995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减小体积的制冷设备。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包括壳体、压缩机组件和两组冷凝器,压缩机组件设置在壳体内,两组冷凝器串联连接,且相互间隔地设置在壳体内,压缩机组件设置在两组冷凝器之间的间隔内。该制冷设备体积小,便于携带。

Description

减小体积的制冷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制冷设备。
背景技术
便携式的微型制冷设备是一种相较于常规家用制冷设备体积更小的制冷设备。这种微型制冷设备的主要使用人群是在高温湿热环境中执行任务的士兵以及在炎热环境中从事高强度工作的户外工作者,比如执勤交警、焊工、车工等。
由于这种微型制冷设备可能需要使用者随身携带,或者需要进行频繁的移动从而更换使用地点,因此需要尽量减小体积和重量,但当前的微型制冷设备普遍存在体积大、重量重和不适于随身携带的缺点。
因而,开发的便携式微型制冷设备需要具备体积小、重量轻、方便携带的特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制冷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制冷设备体积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制冷设备,其包括壳体、压缩机组件和两组冷凝器,压缩机组件设置在壳体内,两组冷凝器串联连接,且相互间隔地设置在壳体内,压缩机组件设置在两组冷凝器之间的间隔内。
可选地,压缩机组件包括压缩机和吸气过滤器,使用吸气过滤器替换气液分离器,吸气过滤器与压缩机的进气口连接。
可选地,壳体上设置有第一卡槽,压缩机通过第一卡槽固定在壳体上。
可选地,冷凝器包括直板段和弧型段,直板段为多个,且依次间隔设置,弧型段连接相邻两个直板段的对应端,并使冷凝器形成S型微通道。
可选地,壳体的相对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回风口,两组冷凝器与两个回风口一一对应地设置。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板式液冷换热器,板式液冷换热器设置在两组冷凝器之间的间隔内,且分别与压缩机组件和两组冷凝器连接。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输送泵,输送泵设置在两组冷凝器之间的间隔内。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出风扇,出风扇为两组,且分别设置在两组冷凝器和压缩机组件的下方,壳体的底壁上设置有与两组出风扇对应的出风口。
可选地,壳体上设置有第二卡槽,两组出风扇通过第二卡槽固定设置在壳体上。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电路主板,电路主板设置在两组冷凝器和压缩机组件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通过壳体用于承载压缩机组件和冷凝器等结构。其中,压缩机组件与冷凝器连接,并使冷媒循环,以实现制冷的目的。通过将两组冷凝器串联连接,可以保证冷媒在冷凝器内的流程长度,从而保证过冷度。而且两组冷凝器分布在壳体内的两侧,压缩机组件位于两组冷凝器之间,充分利用了壳体内的空间,一方面使得制冷设备更加容易装配,另一方面,使制冷设备结构紧凑可以减少体积,使制冷设备更加易于随身携带或搬运。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两组冷凝器串联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制冷设备的压缩机组件和两组冷凝器配合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壳体;11、回风口;12、出风口;20、压缩机组件;21、压缩机;22、吸气过滤器;23、节流前过滤器;30、冷凝器;31、直板段;32、弧型段;40、板式液冷换热器;50、输送泵;60、出风扇;70、电路主板;80、节流毛细管;91、低温出水管;92、高温进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制冷设备包括壳体10、压缩机组件20和两组冷凝器30,压缩机组件20设置在壳体10内,两组冷凝器30串联连接,且相互间隔地设置在壳体10内,压缩机组件20设置在两组冷凝器30之间的间隔内。
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的壳体10用于承载压缩机组件20和冷凝器30等结构。其中,压缩机组件20与冷凝器30连接,并使冷媒循环,以实现制冷的目的。通过将两组冷凝器30串联连接,可以保证冷媒在冷凝器30内的流程长度,从而保证过冷度。而且两组冷凝器30分布在壳体10内的两侧,压缩机组件20位于两组冷凝器30之间,充分利用了壳体10内的空间,一方面使得制冷设备更加容易装配,另一方面,使制冷设备结构紧凑可以减少体积,使制冷设备更加易于随身携带或搬运。
在本实施例中,该制冷设备可以是微型制冷设备,以满足随身携带或搬运的需求。
如图3和4所示,冷凝器30包括直板段31和弧型段32,直板段31为多个,且依次间隔设置,弧型段32连接相邻两个直板段31的对应端,并使冷凝器30形成前述的S型微通道。由于冷凝器30是全铝制,因此其重量轻,有助于减小制冷设备的整体重量。
在本实施例中,冷凝器30可以为铝制冷凝器,其为S型全铝微通道冷凝器。由于采用铝材质,可以确保冷凝器30的重量较轻,从而进一步减小制冷设备的重量。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0的相对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回风口11,两组冷凝器30与两个回风口11一一对应地设置。这样通过将两组冷凝器30串联,使得这种S型全铝微通道的冷凝器30以串联的形式分布在压缩机组件20的两侧,因为两组冷凝器30串联起来,因而可以保证冷媒的流程长度,从而保证过冷度。同时,这种对称的两侧分布方式对壳体10内的气体流场非常有利,有利于冷凝器30的换热。以此实现了既能充分利用壳体10内的空间,又能保证制冷设备制冷能力的目的。
可选地,为了减轻制冷设备的重量,使其更加易于随身携带或搬运,压缩机组件20包括压缩机21和吸气过滤器22,使用吸气过滤器22替换气液分离器,吸气过滤器22与压缩机21的进气口连接。通过采用体积更小、重量更轻的吸气过滤器22替代气液分离器,由于吸气过滤器能够过滤进气中的氧化铁皮,因此可以保证压缩机21进气质量,从而保护压缩机21,同时降低了制冷设备整体的重量和体积。
可选地,壳体10上设置有第一卡槽,压缩机21通过第一卡槽固定在壳体10上。由于压缩机21通过第一卡槽固定在壳体10上,因此可以去掉压缩机的安装支架,依靠壳体10上的第一卡槽对压缩机21进行固定,从而节省空间、减轻重量。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板式液冷换热器40,板式液冷换热器40设置在两组冷凝器30之间的间隔内,且分别与压缩机组件20和两组冷凝器30连接。由于采用集成式的板式液冷换热器40作为蒸发器,这种换热器具有体积小,换热效率高的特点,因此可以实现不占用壳体10内部过多的空间,并保证换热效率的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每组冷凝器30可以仅包括一个冷凝器,或者,每组冷凝器30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冷凝器。
可选地,制冷设备还包括输送泵50,输送泵50设置在两组冷凝器30之间的间隔内。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空间,从而减小制冷设备的体积。
可选地,为了提升出风效率和换热效率,制冷设备还包括出风扇60,出风扇60为两组,且分别设置在两组冷凝器30和压缩机组件20的下方,壳体10的底壁上设置有与两组出风扇60对应的出风口12。由于壳体10的出风口12设置在壳体10的底壁上,从而实现了两侧进风、底部出风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出风扇60为微型风扇,其分布在壳体10底部,这样既能满足风量,又能减小壳体10的宽度尺寸,以此解决了现有的风机采用单个风扇,为满足风量,只能选用尺寸更大的风扇,使得壳体的宽度尺寸过大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减轻重量,壳体10上设置有第二卡槽,两组出风扇60通过第二卡槽固定设置在壳体10上。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制冷设备还包括电路主板70,电路主板70设置在两组冷凝器30和压缩机组件20的上方。这样可以有效防水。
综上,本实施例的制冷设备结构布局设计合理,可以使整体的体积减小,其长度、宽度和高度尺寸依次为180mm×85mm×230mm,重量减轻,从而更改方便携带。
制冷设备的冷凝器30采用S型全铝微通道冷凝器,并以串联的形式分布在壳体10内的两侧,可以保证制冷量,节省空间。压缩机组件20、板式液冷换热器40和输送泵(其为微型水泵)分布在两个串联的冷凝器的中间,将压缩机21上连接的气液分离器去除,增加吸气过滤器22,既可以保证制冷设备的可靠性,又能节省空间、降低重量。电路主板70分布在壳体10的顶部、两个出风扇60分布在底部,并以第二卡槽的形式固定在塑料的壳体10上,可以有效防水。两个出风扇60的分布既能满足风量,又能减小宽度。
制冷设备的冷媒管路分布如图3所示。除上述结构外,制冷设备还包括节流毛细管80、节流前过滤器23、低温出水管91和高温进水管92等。制冷设备工作时可以背在人体背后,也可以悬挂起来。
由于电路主板70分布在壳体10的顶部,两个出风扇60分布在底部,向下出风。这样有利于电路主板70的防水。选用两个出风扇60,既能满足制冷设备的风量需求,又能确保整体的宽度尺寸不至于过大。
此外,将压缩机的气液分离器去除,在吸气管处增加一个吸气过滤器,在保证可靠性的条件下,既可以节省空间,又能减少重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0)、压缩机组件(20)和两组冷凝器(30),所述压缩机组件(20)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所述两组冷凝器(30)串联连接,且相互间隔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0)内,所述压缩机组件(20)设置在所述两组冷凝器(30)之间的间隔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组件(20)包括压缩机(21)和吸气过滤器(22),使用所述吸气过滤器(22)替换气液分离器,所述吸气过滤器(22)与所述压缩机(21)的进气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第一卡槽,所述压缩机(21)通过所述第一卡槽固定在所述壳体(10)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器(30)包括直板段(31)和弧型段(32),所述直板段(31)为多个,且依次间隔设置,所述弧型段(32)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直板段(31)的对应端,并使所述冷凝器(30)形成S型微通道。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相对两个侧壁上均设置有回风口(11),所述两组冷凝器(30)与两个所述回风口(11)一一对应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板式液冷换热器(40),所述板式液冷换热器(40)设置在所述两组冷凝器(30)之间的间隔内,且分别与所述压缩机组件(20)和所述两组冷凝器(30)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输送泵(50),所述输送泵(50)设置在所述两组冷凝器(30)之间的间隔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出风扇(60),所述出风扇(60)为两组,且分别设置在所述两组冷凝器(30)和所述压缩机组件(20)的下方,所述壳体(10)的底壁上设置有与所述两组出风扇(60)对应的出风口(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上设置有第二卡槽,所述两组出风扇(60)通过所述第二卡槽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1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设备还包括电路主板(70),所述电路主板(70)设置在所述两组冷凝器(30)和所述压缩机组件(20)的上方。
CN201921238350.6U 2019-08-01 2019-08-01 减小体积的制冷设备 Active CN2103995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38350.6U CN210399594U (zh) 2019-08-01 2019-08-01 减小体积的制冷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38350.6U CN210399594U (zh) 2019-08-01 2019-08-01 减小体积的制冷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99594U true CN210399594U (zh) 2020-04-24

Family

ID=70358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38350.6U Active CN210399594U (zh) 2019-08-01 2019-08-01 减小体积的制冷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995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77848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cabinet
CN217357658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CN210688558U (zh) 超薄热泵型空调系统
CN200986271Y (zh) 移动式空调器
CN210399594U (zh) 减小体积的制冷设备
CN200986270Y (zh) 应用平流式冷凝器的机柜空调
CN102455090A (zh) 一种过冷冷凝器
CN210832266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4025560A (zh) 一种冷却机组
CN212720083U (zh) 一种集装箱数据中心多联空调系统
CN211600909U (zh) 一种一体式双系统制冷装置
CN212157403U (zh) 一种空调
CN111928386A (zh) 一种空调器
CN217109787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0332634A (zh) 超薄热泵型空调系统
CN220269613U (zh) 废热回收系统及直膨式空调机组
CN217058482U (zh) 一种高效换热器
CN217109774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2987613U (zh) 一种空调蒸发器的导风结构
CN219800099U (zh) 集成式制冷装置
CN111642132A (zh) 换热器、换热组件及空调设备
CN218577482U (zh) 空调集成式电池水冷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6644363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0425749U (zh) 柜式冷水机组
CN211925996U (zh) 风冷制冷装置及风冷制冷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