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928386A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928386A
CN111928386A CN202010768135.8A CN202010768135A CN111928386A CN 111928386 A CN111928386 A CN 111928386A CN 202010768135 A CN202010768135 A CN 202010768135A CN 111928386 A CN111928386 A CN 1119283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frigerant
communicated
gas
air conditione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6813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伟
曹法立
张赫男
石丽华
赵东方
刘晓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isense Hitachi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6813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928386A/zh
Publication of CN1119283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9283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1Compression cycle typ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其换热回路中的换热器包括多个扁管、多个气管以及分配器,多个气管与多个扁管一一对应连通,气管内流通气态制冷剂,分配器用于将气液两相制冷剂均匀分配至多个扁管内,分配器且内还形成有集气通道,集气通道与多个气管连通。该分配器集成了集气功能,无需在换热器中额外配置集气管,大大降低了换热器整体的体积,从而有助于实现空调器的小型化设计。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集气管与分配器集成为一体结构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热泵型空调是经常使用的一种冷暖空调。在夏季制冷时,空调在室内制冷,室外散热,而在冬季制热时,方向同夏季相反,即室内制热,室外制冷。空调通过热泵在不同环境之间进行冷热交换。比如在冬季,室外的空气、地面水、地下水等等就是低温热源,而室内空气就是高温热源,热泵式空调制热的作用就是把室外环境的热量输送到室内环境里。
参照图1所示,示出了现有技术中一种热泵的制热循环原理图。该热泵包括:蒸发器1、压缩机2、冷凝器3、膨胀阀4和四通换向阀5。该热泵制热的具体工作过程为:首先,蒸发器1内低压两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的混合体)从低温环境吸收热量;经压缩机2吸入后被压缩为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然后,高温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冷凝器3将热能释放给室内环境,同时自身温度降低;最后,经过膨胀阀机构4节流,变为低温低压的两相制冷剂,再次进入蒸发器1,重复上述循环的制热过程。本文所述换热器包括上述蒸发器1和冷凝器3。
热泵空调通过该四通换向阀5来改变工况模式。在夏季制冷工况下,室内换热器作为蒸发器1,室外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3。室内空气经过蒸发器1表面被冷却降温,达到使室内温度下降的目的,通过冷凝器3将热量输送到室外。冬季供热的时候,转换四通换向阀5阀块的位置,使制冷剂的流向发生转换,此时,制冷剂通过室外换热器吸收环境中的热量,并向室内环境放热,实现制热的目的。
蒸发器1是输出冷量的设备,它的作用是使经膨胀阀4流入的制冷剂液体蒸发,以吸收被冷却物体的热量,达到制冷的目的。冷凝器3是输出热量的设备,从蒸发器1中吸收的热量连同压缩机2消耗功所转化的热量在冷凝器3中被冷却介质带走,达到制热的目的。蒸发器1和冷凝器3是空调热泵机组中进行热量交换的重要部分,统称为换热器,其性能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
相比翅片管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在材料成本、制冷剂充注量和热流密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符合换热器节能环保的发展趋势。图2所示为微通道换热器的一种结构形式,其包括扁管、翅片、分流器、集流管、集气管等。从分流器进入的制冷剂液体均匀地分配至第一流程中的扁管,之后由集流管收集。集流管将收集到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均匀分配至第二流程中的扁管内。集气管收集在第二流程的扁管内完成换热的制冷剂气体。
集气管与集流管是两个相对的结构单元,在实际应用中,不利于实现换热器的小型化设计,占用空间大,从而不利于空调器的小型化设计。
发明内容
针对背景技术中指出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其换热回路中分配器除了具有将气液两相制冷剂均匀分配至多个扁管内的功能外,还具有汇集气态制冷剂的功能,利于实现换热器以及空调器的小型化设计。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
换热回路,用于进行室内与室外的热量交换,所述换热回路上设有换热器,所述换热器包括:
多个扁管,其内流通制冷剂;
多个气管,多个所述气管与多个所述扁管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气管内流通气态制冷剂;
分配器,用于将气液两相制冷剂均匀分配至多个所述扁管内,所述分配器且内还形成有集气通道,所述集气通道与多个所述气管连通。
制冷剂换热后变为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流入相对应的气管内,气态制冷剂沿气管流入集气通道内,然后从集气通道排出。该分配器集成了集气功能,无需在换热器中额外配置集气管,大大降低了换热器整体的体积,从而有助于实现空调器的小型化设计。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所述扁管和多个所述气管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气管位于与其连通的对应所述扁管的上方。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配器上设有出气管路,所述集气通道与所述出气管路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集气通道包括主通道和与所述主通道连通的多个分支通道,多个所述分支通道与多个所述气管一一对应连通,所述主通道与所述出气管路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配器内还形成有:
混合腔,其内流通有由制冷管路输入的气液两相制冷剂;
回流腔,其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混合腔内的部分制冷剂可经所述回流腔回流至所述混合腔;
多个分流段,其与多个所述扁管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分流段的入口分别与所述混合腔和所述回流腔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配器内还形成有:
混合腔,其内流通有由制冷管路输入的气液两相制冷剂;
两个回流腔,其分设于所述混合腔的两侧且分别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混合腔内的部分制冷剂可经所述回流腔回流至所述混合腔;
多个分流段,其与多个所述扁管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分流段的入口与所述混合腔连通。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腔和所述回流腔之间通过隔板分隔开,所述隔板上设有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所述混合腔内的制冷剂可经所述第一通口流入所述回流腔内,所述回流腔内的制冷剂可经所述第二通口流入所述混合腔内,所述第二通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通口的面积。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腔的侧壁上设有制冷剂入口,所述制冷剂入口的轴心与所述第二通口的轴心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入口流入的方向与制冷剂从所述第二通口流入的方向垂直。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段包括连通的分流竖直段和分流水平段,所述分流水平段的出口与对应的所述扁管连通,多个所述分流竖直段沿所述混合腔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配器由多个叠片采用面焊接的方式加工而成,所述叠片为具有焊料的铝合金叠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空调器的原理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实施例的分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实施例一的分配器的结构示意图(外侧壁做透明化处理);
图6为图5中A1-A1向剖视图;
图7为图6中D1部放大图;
图8为图5中B1-B1向剖视图;
图9为图8中E1部放大图;
图10为图5中C1-C1向剖视图;
图11为根据实施例一的混合腔和回流腔内制冷剂循环示意图;
图12为根据实施例二的分配器的结构示意图(外侧壁做透明化处理);
图13为图12中A2-A2向剖视图;
图14为图12中B2-B2向剖视图;
图15为图14中D2部放大图;
图16为图12中C2-C2向剖视图;
图17为图16从Q向观察到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7中E2部放大图;
图19为根据实施例二的混合腔和回流腔内制冷剂循环示意图。
附图标记:
图1和图2中:
1-蒸发器,2-压缩机,3-冷凝器,4-膨胀阀,5-四通换向阀,6-分流器,7-集流器,8-集气管;
图3至图19中:
10-分配器,20-分流器,30-集流管,40-扁管,50-翅片,60-制冷管路,70-气管,80-出气管路;
100-混合腔,110-制冷剂入口;
200-回流腔;
300-隔板,310-第一通口,320-第二通口;
400-分流段,410-分流竖直段,420-分流水平段,430-分流段的入口;
510-第一顶壁,520-第二顶壁;
600-集气通道,610-主通道,620-分支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器包括换热回路,用于进行室内与室外的热量交换,以实现空调器对室内温度的调节。
换热回路可采用现有技术图1中所示的换热原理,也即,换热回路包括蒸发器1、压缩机2、冷凝器3、膨胀阀4以及四通换向阀5,蒸发器1和冷凝器3内的制冷剂相变过程相反,将蒸发器1和冷凝器3统称为换热器。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对换热器进行结构改进,提高制冷剂在换热器内的均衡分配,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果,进而提高空调器整体的换热效果。
[换热器]
参照图3,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为微通道换热器,换热器包括有若干等距排布的扁管40和翅片50,扁管40内形成有多个用于流通制冷剂的微通道,翅片50设于相邻的两个扁管40之间,流经翅片50的空气流动方向与流经扁管40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互垂直,通过散热翅片和空气流带走扁管40内制冷剂释放的热量/冷量。
扁管40采样多孔微通道铝合金,翅片50为表面具有钎焊复合层的铝合金,质量轻、换热效率高。
换热器还包括分流器20、集流管30、分配器40以及气管,从分流器20进入的制冷剂液体均匀地分配至第一流程中的扁管40,之后由集流管30收集。集流管30收集到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由分配器10进入到第二流程中的扁管40内。在第二流程中,由分配器10将气液两相制冷剂均匀分配至第二流程各个扁管40内,并通过翅片50进行换热。第二流程扁管内的制冷剂换热后变为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经气管排出。
[分配器]
参照图4、图5以及图12,本实施例中的换热器具有多个气管,多个气管与多个扁管一一对应连通,气管内流通气态制冷剂。
本实施例中的分配器内形成有集气通道,集气通道与多个气管连通。
第二流程各个扁管内的制冷剂换热后变为气态制冷剂,气态制冷剂流入相对应的气管内,气态制冷剂沿气管流入集气通道内,然后从集气通道排出。
分配器集成了集气功能,无需在换热器中额外配置集气管,大大降低了换热器整体的体积,从而有助于实现空调器的小型化设计。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扁管和多个气管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气管位于与其连通的对应扁管的上方。
制冷剂沿第二流程扁管流动时,当流动到扁管的端部时,气态制冷剂上浮,将气管设置在扁管的上方,便于气态制冷剂的流动。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分配器上设有出气管路,集气通道与出气管路连通,以便将集气通道内的气态制冷剂经出气管路排出。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集气通道包括主通道和与主通道连通的多个分支通道,多个分支通道与多个气管一一对应连通,主通道与出气管路连通,便于气态制冷剂的汇集及排出。
本发明对分配器10的内部也进行了结构改进,以期避免气液两相制冷剂由于气液密度与粘性的差异而发生气液分离现象,提高进入第二流程扁管40内制冷剂的均匀性。
本发明给出两种实施例,每一实施例中,分配器内都形成有混合腔、回流腔以及多个分流段,采用回流的方法,气液两相制冷剂在混合腔和回流腔中产生循环流动,使气液两相制冷剂在混合腔100内得到冲击、混合、循环,以实现混合均匀,避免产生气液分离现象。混合均匀的气液两相制冷剂经多个分流段进入第二流程的扁管内,进而实现制冷剂的均匀分配,提高换热器整体的换热均匀性。
两种实施例中对混合腔、回流腔以及分流段的设置方式不同,下文将详述。
实施例一
参照图6至图11,分配器10内形成有混合腔100、回流腔200以及多个分流段400。
混合腔100与外部制冷管路60连通,制冷管路60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混合腔100内。
回流腔200与混合腔100连通,混合腔100内的部分制冷剂可经回流腔200回流至混合腔100。
多个分流段400与第二流程内的多个扁管40一一对应连通,分流段400的入口分别与混合腔100和回流腔200连通。
具体的,当气液两相制冷剂在换热器内蒸发时,由制冷管路60输入到混合腔100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一部分直接向上流动进入分流段400内,经分流段400进入扁管40内;另一部分回流到回流腔200内。
而回流腔200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一部分直接向上流动进入分流段400内,经分流段400进入扁管40内;另一部分则回流到混合腔100内,该部分制冷剂对混合腔100内的制冷剂起到冲击作用,与混合腔100内的制冷剂进行混合,促使气液两相制冷剂在混合腔100内实现均匀混合,不发生气液分离现象,进而提高进入扁管40内的制冷剂均匀性。
图6和图8为图5所示分配器10在不同位置处的剖视示意图,以对混合腔100、回流腔200以及分流段400的结构进行清晰、直观地示意。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0和图11,混合腔100和回流腔200之间通过隔板300分隔开,隔板300上设有第一通口310和第二通口320。
混合腔100内的制冷剂可经第一通口310流入回流腔200内,回流腔200内的制冷剂可经第二通口320流入混合腔100内,如此形成制冷剂在混合腔100和回流腔200之间的循环流动。
第二通口320的面积小于第一通口310的面积,使得从第二通口320流向混合腔100的制冷剂得到加速,增强对混合腔100内制冷剂的冲击作用,提高混合的均匀性效果。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1,混合腔100的侧壁上设有制冷剂入口110,制冷管路60与制冷剂入口110连通。
制冷剂入口110的轴心与第二通口320的轴心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110流入的方向与制冷剂从第二通口320流入的方向垂直。
这样,从第二通口320流入混合腔100的制冷剂对从制冷剂入口110流入混合腔100的制冷剂起到最大程度地射流冲击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的混合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0,混合腔100和回流腔200所围腔体沿水平方向延伸,分流段400设于腔体的上部,分流段的入口430设于腔体的顶壁上。
隔板300沿腔体的长度方向延伸,隔板300的顶端与腔体的顶壁连接,隔板300远离制冷剂入口110的一端与腔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一通口310,隔板300靠近制冷剂入口110的一端与腔体的侧壁之间形成第二通口320。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6至图9,分流段400包括连通的分流竖直段410和分流水平段420,分流竖直段410的入口(也即分流段的入口430)设于腔体的顶壁上、且分别与混合腔100和回流腔200连通,分流水平段420的出口与对应的扁管40连通,多个分流竖直段410沿腔体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弗劳德数Fr=U2/gL,表征流体惯性力和重力相对大小。当Fr>1时,分流竖直段410内的流体惯性力可克服其重力,带动流体向上流动,因此需要限制分流竖直段410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分流竖直段410的宽度为0.2-1.5mm,最优为1mm。
多个扁管40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位于最低处的扁管40与远离制冷剂入口110的分流段400连通,位于最高处的扁管40与靠近制冷剂入口110的分流段400连通。如此设置,使多个分流水平段420和多个分流竖直段410之间不会产生干涉,便于制冷剂在分配器10内沿分流段400的流通。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0,分流竖直段410与混合腔100连通的入口面积等于分流竖直段410与回流腔200连通的入口面积。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6,朝靠近制冷剂入口110的方向,分流竖直段410的高度线性增加,使多个扁管40沿竖直方向能够均匀布设,有助于提高扁管40与翅片50之间的换热均匀性,进而提高整个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由于位于低处的扁管40距离混合腔100较近,混合腔100内已得到冲击混合均匀的制冷剂经过分流段400进入到低处扁管40时的行程较短,制冷剂在此短距离输送中不易产生气液分离。
而位于高处的扁管40距离混合腔100较远,混合腔100内已得到冲击混合均匀的制冷剂经过分流段400进入到高处扁管40时的行程较长,受重力影响,制冷剂在此长距离输送中会产生少量的气液分离。
如此使得位于低处扁管40内的制冷剂液体流量会多余位于高处扁管40内的制冷剂液体流量,制冷剂液体流量的不均会影响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
所以,参照图7,本实施例中,将朝靠近制冷剂入口110的方向,分流竖直段410的入口面积线性增加,减少低处扁管40的制冷剂流量,增大高处扁管的制冷剂流量,以使各个扁管40内的制冷剂液体流量一致,提高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设定距制冷剂入口110最远的分流竖直段410的入口面积为S1,距制冷剂入口110最近的分流竖直段410的入口面积为S2,S1=(1/3-1/2)S2,以实现最佳的换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混合腔100和回流腔200所围腔体为五边棱柱型,该五边棱柱型沿水平方向延伸。
参照图10,混合腔100和回流腔200所围腔体的顶壁包括向下倾斜设置的第一顶壁510和第二顶壁520,第一顶壁510和第二顶壁520的交汇连接处为腔体的顶端。
隔板300的上端与第一顶壁510和第二顶壁520的交汇连接处连接,第一顶壁510即为混合腔100的顶壁,第二顶壁520即为回流腔200的顶壁。
一部分分流段的入口430设于第一顶壁510上,以使分流段400的一部分与混合腔100连通;另一部分分流段的入口430设于第二顶壁520上,以使分流段400的另一部分与回流腔200连通。
混合腔100和回流腔200所围腔体的顶部形成尖锥状结构,对制冷剂起到一定的汇集作用,便于制冷剂流入分流段400内。
实施例二
参照图12至图19,分配器10内形成有混合腔100、两个回流腔200以及多个分流段400。
混合腔100与外部制冷管路60连通,制冷管路60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流入混合腔100内。
两个回流腔200对称地分设于混合腔100的两侧且分别与混合腔100连通,混合腔100内的部分制冷剂可经回流腔200回流至混合腔100。
多个分流段400与多个扁管40一一对应连通,分流段的入口430与混合腔100连通,而不与回流腔200连通。
具体的,当气液两相制冷剂在换热器内蒸发时,由制冷管路60输入到混合腔100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一部分直接向上流动进入分流段400内,经分流段400进入扁管40内;另一部分回流到左右两侧的回流腔200内。
回流腔200内的气液两相制冷剂回流到混合腔100内,该部分制冷剂对混合腔100内的制冷剂起到冲击作用,与混合腔100内的制冷剂进行混合,促使气液两相制冷剂在混合腔100内实现均匀混合,不发生气液分离现象,进而提高进入扁管40内的制冷剂均匀性。
回流腔200分设于混合腔100的左右两侧,从回流腔200流入混合腔100的制冷剂对从制冷管路60流入混合腔400的制冷剂同时进行双侧射流冲击,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回流速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均匀混合的效果。
分流段400仅与混合腔100连通、而不与回流腔200连通,一方面不影响回流腔200的回流速度,另一方面使从混合腔100流入分流段400内的制冷剂更加均匀、流速更加均匀,从而提高分配器10整体的制冷剂分配均匀性。
图13和图14为图12所示分配器10在不同位置处的剖视示意图,以对混合腔100、回流腔200以及分流段400的结构进行清晰、直观地示意。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8和图19,混合腔100和回流腔200之间通过隔板300分隔开,隔板300上设有第一通口310和第二通口320。
混合腔100内的制冷剂可经第一通口310流入回流腔200内,回流腔200内的制冷剂可经第二通口320流入混合腔100内,第二通口320的面积小于第一通口310的面积。
第二通口320的面积小于第一通口310的面积,使得从第二通口320流向混合腔100的制冷剂得到加速,增强对混合腔100内制冷剂的冲击作用,提高混合的均匀性效果。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9,混合腔100的侧壁上设有制冷剂入口110,制冷剂入口110的轴心与第二通口320的轴心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制冷剂从制冷剂入口110流入的方向与制冷剂从第二通口320流入的方向垂直。
这样,从第二通口320流入混合腔100的制冷剂对从制冷剂入口110流入混合腔100的制冷剂起到最大程度地射流冲击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制冷剂的混合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混合腔100和回流腔200均沿水平方向延伸,分流段400设于混合腔100的上部,分流段的入口430设于混合腔100的顶壁上。
隔板300沿混合腔100的长度方向延伸,隔板300的顶端与混合腔100的顶壁连接,隔板300远离制冷剂入口110的一端设有第一通口310,隔板300靠近制冷剂入口110的一端设有第二通口320。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4和图15,分流段400包括连通的分流竖直段410和分流水平段420,分流竖直段410的入口(也即分流段的入口430)设于混合腔100的顶壁上,分流水平段420的出口与对应的扁管40连通,多个分流竖直段410沿混合腔10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根据弗劳德数Fr=U2/gL,表征流体惯性力和重力相对大小。当Fr>1时,分流竖直段410内的流体惯性力可克服其重力,带动流体向上流动,因此需要限制分流竖直段410的宽度。
本实施例中,分流竖直段410的宽度为0.2-1.5mm,最优为1mm。
多个扁管40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位于最低处的扁管40与远离制冷剂入口110的分流段400连通,位于最高处的扁管40与靠近制冷剂入口110的分流段400连通。如此设置,使多个分流水平段420和多个分流竖直段410之间不会产生干涉,便于制冷剂在分配器10内沿分流段400的流通。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4,朝靠近制冷剂入口110的方向,分流竖直段410的高度线性增加,使多个扁管40沿竖直方向能够均匀布设,有助于提高扁管40与翅片50之间的换热均匀性,进而提高整个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由于位于低处的扁管40距离混合腔100较近,混合腔100内已得到冲击混合均匀的制冷剂经过分流段400进入到低处扁管40时的行程较短,制冷剂在此短距离输送中不易产生气液分离。
而位于高处的扁管40距离混合腔100较远,混合腔100内已得到冲击混合均匀的制冷剂经过分流段400进入到高处扁管40时的行程较长,受重力影响,制冷剂在此长距离输送中会产生少量的气液分离。
如此使得位于低处扁管40内的制冷剂液体流量会多余位于高处扁管40内的制冷剂液体流量,制冷剂液体流量的不均会影响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
所以,参照图15,本实施例中,将朝靠近制冷剂入口010的方向,分流竖直段410的入口面积线性增加,减少低处扁管40的制冷剂流量,增大高处扁管40的制冷剂流量,以使各个扁管40内的制冷剂液体流量一致,提高换热器的换热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设定距制冷剂入口110最远的分流竖直段410的入口面积为S1,距制冷剂入口110最近的分流竖直段410的入口面积为S2,S1=(1/3-1/2)S2,以实现最佳的换热效果。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混合腔100为五边棱柱型,该五边棱柱型沿水平方向延伸。
参照图18,混合腔100的顶壁包括倾斜设置的第一顶壁510和第二顶壁520,第一顶壁510和第二顶壁520的交汇连接处为混合腔100的顶端。
隔板300的上端分别与第一顶壁510和第二顶壁520的底部连接,一部分分流段的入口430设于第一顶壁510上,另一部分分流段的入口430设于第二顶壁520上。
混合腔100的顶部形成尖锥状结构,对制冷剂起到一定的汇集作用,便于制冷剂流入分流段400内。
本实施例中,分流竖直段410设于第一顶壁510上的入口面积等于分流竖直段410设于第二顶壁520上的入口面积,使进入分流段400不同截面内的制冷剂流量相同,从而提高扁管40内制冷剂的流量均匀性。
本实施例中,对回流腔200的宽度和分流段400的设置位置进行了研究设计,以达到最佳的制冷剂均匀分配效果。
参照图19,回流腔200的宽度W为0.5-10mm,优选为2.5mm。
参照图15,与位于最低处扁管40连通的分流段的入口430与第一通口310之间的距离为L,L的范围为5-100mm,优选为22mm。
在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以及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分配器10能够搭载的扁管40数量为2-100个。
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对分配器10的加工工艺也进行了改进,该分配器10由多个叠片焊接而成,不同的叠片上形成有不同的轮廓,通过多个叠片的堆叠焊接形成分配器整体,由不同叠片围成混合腔100、回流腔200、隔板300、第一通口310、第二通口320、分流段400等分配器内部相关结构。
每一叠片的宽度为0.5-2mm,优选为1mm。
多个叠片堆叠焊接的加工工艺可以消除现有技术中采用冲压工艺制作分配器容易产生变形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叠片采用带有焊料的铝合金叠片,焊接时采用面焊接,可有效消除因焊接不良造成制冷剂泄漏等问题。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包括:
换热回路,用于进行室内与室外的热量交换,所述换热回路上设有换热器;
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器包括:
多个扁管,其内流通制冷剂;
多个气管,多个所述气管与多个所述扁管一一对应连通,所述气管内流通气态制冷剂;
分配器,用于将气液两相制冷剂均匀分配至多个所述扁管内,所述分配器且内还形成有集气通道,所述集气通道与多个所述气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多个所述扁管和多个所述气管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气管位于与其连通的对应所述扁管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器上设有出气管路,所述集气通道与所述出气管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气通道包括主通道和与所述主通道连通的多个分支通道,多个所述分支通道与多个所述气管一一对应连通,所述主通道与所述出气管路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器内还形成有:
混合腔,其内流通有由制冷管路输入的气液两相制冷剂;
回流腔,其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混合腔内的部分制冷剂可经所述回流腔回流至所述混合腔;
多个分流段,其与多个所述扁管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分流段的入口分别与所述混合腔和所述回流腔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器内还形成有:
混合腔,其内流通有由制冷管路输入的气液两相制冷剂;
两个回流腔,其分设于所述混合腔的两侧且分别与所述混合腔连通,所述混合腔内的部分制冷剂可经所述回流腔回流至所述混合腔;
多个分流段,其与多个所述扁管一一对应连通,所述分流段的入口与所述混合腔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腔和所述回流腔之间通过隔板分隔开,所述隔板上设有第一通口和第二通口,所述混合腔内的制冷剂可经所述第一通口流入所述回流腔内,所述回流腔内的制冷剂可经所述第二通口流入所述混合腔内,所述第二通口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一通口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腔的侧壁上设有制冷剂入口,所述制冷剂入口的轴心与所述第二通口的轴心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制冷剂从所述制冷剂入口流入的方向与制冷剂从所述第二通口流入的方向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流段包括连通的分流竖直段和分流水平段,所述分流水平段的出口与对应的所述扁管连通,多个所述分流竖直段沿所述混合腔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配器由多个叠片采用面焊接的方式加工而成,所述叠片为具有焊料的铝合金叠片。
CN202010768135.8A 2020-08-03 2020-08-03 一种空调器 Pending CN11192838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68135.8A CN111928386A (zh) 2020-08-03 2020-08-03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68135.8A CN111928386A (zh) 2020-08-03 2020-08-03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928386A true CN111928386A (zh) 2020-11-13

Family

ID=733078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68135.8A Pending CN111928386A (zh) 2020-08-03 2020-08-03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92838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3443A (zh) * 2021-03-03 2021-06-0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器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7040A (zh) * 2014-06-03 2016-01-27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5674632A (zh) * 2016-03-15 2016-06-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6440920A (zh) * 2016-11-29 2017-02-2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平行流换热器的集流管和具有其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10980113U (zh) * 2019-11-20 2020-07-10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77040A (zh) * 2014-06-03 2016-01-27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换热器
CN105674632A (zh) * 2016-03-15 2016-06-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换热器组件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6440920A (zh) * 2016-11-29 2017-02-22 美的集团武汉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平行流换热器的集流管和具有其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10980113U (zh) * 2019-11-20 2020-07-10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23443A (zh) * 2021-03-03 2021-06-08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2923443B (zh) * 2021-03-03 2022-04-01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981604B (zh) 一种空调器
EP2853843B1 (en) A refrigerant distributing device, and heat exchanger equipped with such a refrigerant distributing device
CN210980113U (zh) 一种空调器
CN217357658U (zh) 换热器及空调器
WO2018173356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US10168083B2 (en) Refrigeration system and heat exchanger thereof
CN104296425A (zh) 热交换器
EP3059542B1 (en) Laminated header, heat exchanger, and air-conditioner
CN210980112U (zh) 一种空调器
CN105683639A (zh) 管接头、换热器和空调装置
CN105492855A (zh) 层叠型集管、换热器以及空调装置
CN103807936B (zh) 一种热泵空调系统
CN210980114U (zh) 一种空调器
CN111928384B (zh) 一种空调器
CN111928386A (zh) 一种空调器
US20220276009A1 (en) Air conditioner
CN112128853B (zh) 一种空调器
CN210165622U (zh)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CN114216166B (zh) 一种空调器
CN111928385B (zh) 一种空调器
CN112824768A (zh) 一种空调器
CN112923443B (zh) 空调器
CN211146714U (zh) 冷凝换热器及具有其的室外机
CN210399594U (zh) 减小体积的制冷设备
CN109489308B (zh) 一种用于降膜蒸发器的分配器、降膜蒸发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