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89328U - 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89328U
CN210389328U CN201921240744.5U CN201921240744U CN210389328U CN 210389328 U CN210389328 U CN 210389328U CN 201921240744 U CN201921240744 U CN 201921240744U CN 210389328 U CN210389328 U CN 21038932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inding
carrier tape
rotating wheel
carrier
p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4074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xi Shiy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xi Shiy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xi Shiy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xi Shiyi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4074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8932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8932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8932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应用在载带成型的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工作台,支撑在工作台上的机箱、设置在机箱外侧的导向轮、第一转动轮以及与第一转动轮相切的第二转动轮,第二转动轮沿轴向两端的外周均固定连接有对载带进行切边的切刀片,载带同时绕设在导向轮和第一转动轮上并位于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之间,机箱的外侧设有磨削机构,磨削机构包括支撑台以及设置在支撑台上方且分别与载带沿长度方向的两边相抵触的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支撑台的上方沿水平方向设有驱动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移动的第一气缸;具有的技术效果是:提高了载带经过切割的边缘的光滑度,保证了产品的质量。

Description

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载带成型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
背景技术
载带,通常是用于包装电子元件等器件的包装带,其是在料带上加工多个用于装载电子元器件的型腔。载带的生产加工,一般是通过载带成型机通过挤出、成型、打孔、分条和收料工艺进行自动化生产。
公告号为CN203124831U的中国专利公开一种用于电子元件承载带制造的切边装置,包括圆切刀、边切刀和垫块,圆切刀与边切刀相互咬合,还包括压料块,压料块活动连接到固定设备上,压料块中间到尾部为圆弧状,与圆切刀的弧度一致,压料块与需要切边的承载带之间留有间隙。
但是这种用于电子元件承载带制造的切边装置对载带进行切边后,载带沿长度方向的两边粗糙不平,对载带的生产质量造成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其优点是:对经过切边后的载带边缘进行磨削,保证了载带沿长度方向的两边的光滑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包括工作台,支撑在工作台上的机箱、设置在机箱外侧的导向轮、第一转动轮以及与第一转动轮相切的第二转动轮,所述第二转动轮沿轴向两端的外周均固定连接有切刀片,两个所述切刀片与第一转动轮沿轴向的两端相切,所述机箱内设有用于驱动第二转动轮转动的第一电机,载带同时绕设在所述导向轮和第一转动轮上并位于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之间,所述机箱的外侧在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的出料端设有用于对经过切边的载带沿长度方向的两边进行磨削的磨削机构,所述磨削机构包括用于承载载带的支撑台以及设置在支撑台上方且分别与载带沿长度方向的两边相抵触的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所述支撑台的上方沿水平方向设有第一气缸,所述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通过连接杆固接连接在第一气缸的输出端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工作时,操作者启动第一电机驱动第二转动轮旋转,载带在导向轮、第一转动轮和第二转动轮之间传送,载带沿长度方向的两边被第二转动轮上的切刀片切割下,经过切边的载带朝向支撑台的方向传动。此时经过切边的载带的两边分别与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相抵触,第一气缸的输出端在水平方向做伸缩运动,带动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沿着载带长度方向的两边移动,载带的两边与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产生摩擦,使得载带沿长度方向的两边被进行磨削,减少了经过切边的载带的两边粗糙不平的可能,保证了载带的产品质量。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磨削机构沿支撑台的长度方向设有两组。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两组磨削机构的设置,使得载带沿长度方向的两边先后经过两次磨削,增强了对载带的磨削效果,从而增强了经过切边的载带的两边的光滑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两组所述磨削机构之间设有压块,两个所述第一气缸之间沿竖直方向设有用于驱动压块升降的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安装在机箱的外侧,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与压块固定连接,当所述第二气缸的输出端伸出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压块抵触在载带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两组磨削机构对载带沿长度方向的两边进行磨削时,第二气缸的输出端在竖直方向上做升降运动,使得压块在竖直方向上移动。当第二气缸的输出端伸出至极限位置时,压块抵触在载带上使得载带抵触在支撑台上,对载带起到了整平的作用,减少了在对载带沿长度方向的两边进行磨削时,因载带和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之间的摩擦阻力较大而发生错位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朝向载带的一侧设有磨削块,所述磨削块与载带背离支撑台的一侧相接触,所述磨削块与载带保持平行。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载带沿长度方向的两边被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磨削时,载带沿长度方向且背离支撑台一侧的边缘与磨削块摩擦并被磨削光滑,减少了载带背离支撑台一侧的边缘由于与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保持平行而难以被磨削到的可能,进一步增强了磨削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通槽,所述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的通槽内穿设有与磨削块相连的连杆,所述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背离载带的一侧固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穿设有螺杆,所述螺杆朝向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杆上,所述螺杆上在固定块的两侧螺纹连接有螺母。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磨削块在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上的高度位置进行调整时,操作者将裸母朝向远离固定块的方向拧动,然后通过螺杆推动连杆对磨削块的位置进行移动,直至磨削块移动到所需位置,此时操作者将螺母朝向固定块拧紧,使得连杆和固定块之间的距离固定,即磨削块的位置固定。这样设置,便于操作者根据载带的厚度对磨削块的位置进行调整,使得磨削块和支撑台之间的间距与载带的厚度相适配,扩大了适用范围。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转动轮沿轴向两端的端面上沿周缘固接有环块,所述切刀片远离第二转动轮一端的端面抵触在环块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切刀片对载带沿长度方向的边缘进行切割时,切刀片将待切割的切边抵触在环块上进行切割,保证了切割的稳定性,减少了切刀片对载带进行切割时发生偏移而导致载带的边缘被切偏的可能,从而保证了切刀片对载带切割的齐整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工作台上连通有套筒,被切刀片切割下的边料通过所述套筒实现落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被切刀片切割下的边料通过套筒落到的工作台的下方,减少了费边堆积在工作台上造成工作台上杂乱无章的可能,保证了工作台上的整洁度。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套筒背离工作台的一端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开设有一个供从载带的两边切割下的边料穿设的通孔,所述工作台的下方安装有用于收卷边料的收卷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被切刀片从载带沿长度方向的两边切割下的边料集中通过安装板上的通孔穿设到套筒内,并通过套筒穿设到桌面的下方,并被收卷到收卷辊上。这样设置,使得被切刀片切割下的边料被集中收卷起来,无需人工对边料进行清理,节省了人力,保证了工作环境的整洁度。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对经过切刀片切割的载带的边缘进行磨削,减少了载带的边缘粗糙不平而对载带的产品质量造成影响的可能;
2.实现了对被切刀片切割下的边料的自动收卷,保证了工作环境的整洁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用于体现工作台、机箱以及导向轮、第一转动轮、第二转动轮和磨削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B部的放大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用于体现位于机箱内的第一电机和磨削块与第一磨削杆和第二磨削杆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5是是图4中C部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1、工作台;2、机箱;3、导向轮;4、第一转动轮;5、第二转动轮;6、第一电机;7、切刀片;8、磨削机构;9、支撑台;10、第一磨削杆;11、第二磨削杆;12、第一气缸;13、连接杆;14、压块;15、第二气缸;16、磨削块;17、通槽;18、连杆;19、固定块;20、螺杆;21、螺母;22、环块;23、套筒;24、安装板;25、通孔;26、收卷辊;27、第二电机;28、载带;29、边料。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种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参考图1和图2,包括工作台1,支撑在工作台1上的机箱2、设置在机箱2外侧的导向轮3、第一转动轮4以及与第一转动轮4相切的第二转动轮5。第二转动轮5沿轴向两端的外周均焊接有一个切刀片7,两个切刀片7与第一转动轮4沿轴向的两端相切,第一转动轮4沿轴向两端的端面上沿周缘焊接有环块22,切刀片7远离第二转动轮5一端的端面抵触在环块22上。机箱2内设有用于驱动第二转动轮5转动的第一电机6(图4)。
参考图1和图2,工作时,载带28同时绕设在导向轮3和第一转动轮4上并位于第一转动轮4和第二转动轮5之间,操作者启动第一电机6(图4)带动第二转动轮5进行转动,使得载带28在第一转动轮4和第二转动轮5之间传动。与此同时,第二转动轮5上的切刀片7将载带28上的边料29抵触在环块22上并切割下来。工作台1上连通有套筒23,套筒23背离工作台1的一端粘接有一块安装板24,安装板24上开设有一个通孔25,工作台1的下方安装有用于收卷边料29的收卷辊26以及驱动收卷辊26旋转的第二电机27。从载带28的两边切割下的边料29同时穿设过安装板24上的通孔25,并穿设过通孔25和套筒23,被收卷辊26收卷起来,减少了边料29散落在地面上的可能,保证了工作环境的整洁。
参考图1和图3,机箱2的外侧在第一转动轮4和第二转动轮5的出料端设有用于对经过切边的载带28沿长度方向的两边进行磨削的磨削机构8,磨削机构8沿支撑台9的长度方向设有两组。磨削机构8包括用于承载载带28的支撑台9以及设置在支撑台9上方且分别与载带28沿长度方向的两边相抵触的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支撑台9支撑在工作台1上,支撑台9的上方沿水平方向设有第一气缸12,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通过连接杆13与第一气缸1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均焊接在连接杆13朝向支撑台9的一侧,连接杆13焊接在气缸的输出端上。两组磨削机构8之间设有压块14,两个第一气缸12之间沿竖直方向设有用于驱动压块14升降的第二气缸15,第二气缸15安装在机箱2的外侧,第二气缸15的输出端与压块14韩焊接固定。
参考图1和图3,工作时,操作者启动两个第一气缸12和第二气缸15,经过切边的载带28被传送到支撑台9上,此时载带28沿长度方向的两边分别与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相抵触,两个第一气缸12的输出端在水平方向上做伸缩运动,并带动两组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同时对经过切边的载带28的边缘进行磨削,使得载带28的边缘被磨削光滑,减少了因载带28的边缘粗糙不平而对载带28的整体质量造成影响的可能。与此同时,第二气缸15的输出端做伸缩运动,使得压块14在竖直方向做升降运动,当第二气缸15的输出端伸出至极限位置时,压块14抵触在载带28上,从而使得载带28抵触在支撑台9上,对载带28起到了整平的作用,减少了载带28在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之间发生错位的可能。
参考图1和图3,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朝向载带28的一侧设有磨削块16,磨削块16与载带28保持平行,磨削块16与载带28背离支撑台9的一侧相接触。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通槽17,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的通槽17内穿设有与磨削块16相连的连杆18,连杆18和磨削块16粘接在一起,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背离载带28的一侧焊接有固定块19,固定块19上穿设有一根螺杆20,螺杆20朝向连杆18的一端粘接在连杆18上,螺杆20上在固定块19的两侧均螺纹连接有一个螺母21。
参考图4和图5,工作前,操作者根据载带28的厚度对磨削块16和支撑台9之间的间距进行调整,通过将两个螺母21朝向远离固定块19的方向拧动,然后操作者推动螺杆20,使得螺杆20推动连杆18和磨削块16进行移动,直至磨削块16和支撑台9之间的间距与载带28的厚度相同,操作者将螺母21朝向固定块19的方向拧动,直至螺母21与固定块19相抵触。这样设置,便于操作者根据所要加工的载带28的厚度对磨削块16的高度位置进行调整,操作简单便捷。
参考图4和图5,载带28在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之间被进行磨削时,载带28沿长度方向且背离支撑台9一侧的边缘经过磨削块16磨削,减少了载带28背离支撑台9一侧的边缘由于与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保持平行而难以被磨削到的可能,进一步增强了磨削的效果。
操作步骤:工作之前,操作者根据载带28的厚度对磨削块16距离支撑台9的间距进行调整,使得磨削块16与支撑台9之间的间距与载带28的厚度相同。接着操作者启动第一电机6、第二电机27、第一气缸12和第二气缸15,第一电机6带动第一转动轮4旋转,载带28绕设在导向轮3和第一转动轮4以及第二转动轮5的外周,并被传送,载带28沿长度方向的两边被第二转动轮5上的切刀片7进行切边,被切割下的边料29穿设过安装板24上的通孔25,并穿设过套筒23被收卷在收卷辊26上。
经过切边的载带28被传送到支撑台9上,此时载带28沿长度方向的两边分别与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抵触,且载带28背离支撑台9的一侧的边缘与磨削块16接触,第一气缸12的输出端在水平方向上做伸缩运动,使得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以及磨削块16对载带28经过切割的切边进行磨削,减少了载带28的边缘粗糙不平而对载带28整体的生产质量造成影响的可能。在磨削的过程中,第二气缸15驱动压块14在竖直方向上做升降运动,当第二气缸15的输出端伸出至极限位置时,压块14抵触在载带28上对载带28起到了整平的作用。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Claims (8)

1.一种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工作台(1),支撑在工作台(1)上的机箱(2)、设置在机箱(2)外侧的导向轮(3)、第一转动轮(4)以及与第一转动轮(4)相切的第二转动轮(5),所述第二转动轮(5)沿轴向两端的外周均固定连接有切刀片(7),两个所述切刀片(7)与第一转动轮(4)沿轴向的两端相切,所述机箱(2)内设有用于驱动第二转动轮(5)转动的第一电机(6),载带(28)同时绕设在所述导向轮(3)和第一转动轮(4)上并位于第一转动轮(4)和第二转动轮(5)之间,所述机箱(2)的外侧在第一转动轮(4)和第二转动轮(5)的出料端设有用于对经过切边的载带(28)沿长度方向的两边进行磨削的磨削机构(8),所述磨削机构(8)包括用于承载载带(28)的支撑台(9)以及设置在支撑台(9)上方且分别与载带(28)沿长度方向的两边相抵触的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所述支撑台(9)的上方沿水平方向设有第一气缸(12),所述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通过连接杆(13)固接连接在第一气缸(12)的输出端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磨削机构(8)沿支撑台(9)的长度方向设有两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磨削机构(8)之间设有压块(14),两个所述第一气缸(12)之间沿竖直方向设有用于驱动压块(14)升降的第二气缸(15),所述第二气缸(15)安装在机箱(2)的外侧,所述第二气缸(15)的输出端与压块(14)固定连接,当所述第二气缸(15)的输出端伸出至极限位置时,所述压块(14)抵触在载带(28)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朝向载带(28)的一侧设有磨削块(16),所述磨削块(16)与载带(28)背离支撑台(9)的一侧相接触,所述磨削块(16)与载带(28)保持平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上沿竖直方向开设有通槽(17),所述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的通槽(17)内穿设有与磨削块(16)相连的连杆(18),所述第一磨削杆(10)和第二磨削杆(11)背离载带(28)的一侧固接有固定块(19),所述固定块(19)上穿设有螺杆(20),所述螺杆(20)朝向连杆(18)的一端固定连接在连杆(18)上,所述螺杆(20)上在固定块(19)的两侧螺纹连接有螺母(2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轮(4)沿轴向两端的端面上沿周缘固接有环块(22),所述切刀片(7)远离第二转动轮(5)一端的端面抵触在环块(22)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工作台(1)上连通有套筒(23),被切刀片(7)切割下的边料(29)通过所述套筒(23)实现落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23)背离工作台(1)的一端安装有安装板(24),所述安装板(24)上开设有一个供从载带(28)的两边切割下的边料(29)穿设的通孔(25),所述工作台(1)的下方安装有用于收卷边料(29)的收卷辊(26)。
CN201921240744.5U 2019-08-01 2019-08-01 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 Active CN21038932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40744.5U CN210389328U (zh) 2019-08-01 2019-08-01 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40744.5U CN210389328U (zh) 2019-08-01 2019-08-01 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89328U true CN210389328U (zh) 2020-04-24

Family

ID=70358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40744.5U Active CN210389328U (zh) 2019-08-01 2019-08-01 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8932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4819962U (zh) 一种薄板石材切割机
CN107030795B (zh) 一种木料自动刨削加工设备
CN111745736B (zh) 一种利用废旧橡胶制品生产再生橡胶的制备工艺
CN203401533U (zh) 医用敷料纵横切割机
CN210389328U (zh) 载带边料的切割装置
CN108380726B (zh) 自动输料剪裁机
CN216780518U (zh) 输送带式多锯片开料设备
CN214323501U (zh) 卷筒材料无砧辊横切装置
CN210589683U (zh) 卷对卷打孔裁切一体机
CN209774960U (zh) 一种圆木旋切设备
CN220574918U (zh) 一种卷装金属板分条机
CN112296449A (zh) 一种电机塑封定子自动割槽装置
CN111318941A (zh) 摩托车鼓式刹车片生产线
CN206509735U (zh) 一种用于刀模钢半自动精密纵剪分条机
CN217476060U (zh) 一种板材智能裁切装置
CN213891143U (zh) 一种挤出型地板防跑偏装置
CN110900388A (zh) 砂带整形打背设备
CN211662174U (zh) 一种砂带高效裁切机
CN218575133U (zh) 一种端护板生产用切边装置
CN110625209A (zh) 一种线切割机床模具大锥度加工辅助装置
CN220128363U (zh) 一种钣金加工用裁切装置
CN213653017U (zh) 一种裁剪机
CN104354211A (zh) 生产踢脚线的设备及方法
CN211194199U (zh) 一种建筑工程施工用木材切割装置
CN210558425U (zh) 一种pe膜生产用切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