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72774U -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 - Google Patents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72774U
CN210372774U CN201921038835.0U CN201921038835U CN210372774U CN 210372774 U CN210372774 U CN 210372774U CN 201921038835 U CN201921038835 U CN 201921038835U CN 210372774 U CN210372774 U CN 2103727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gear structure
mesh
portable terminal
main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38835.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维玉
乔延伟
简为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1038835.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727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727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7277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固定部,支架主体包括背板和连接到背板的多个臂,这些臂通过齿轮结构和弹性复位机构彼此连接,使得该支架具有使用状态和非使用状态。在使用状态下,该支架不仅从底部支撑该便携式终端,还能够高位夹持该便携式终端的两个侧壁,从而能够利用便携式终端的自身重力牢固地支撑和固定该便携式终端。

Description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通信电子产品的附件,并且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便携终端的支架。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便携式终端(例如,手机、掌上电脑(PDA)、平板电脑(Pad)等)已经广泛地进入人们的生活。用户可以在运动过程中使用这些便携式终端。当用户无需移动时,可以手持这些终端使用,也可以通过适当的支架或支架支撑这些终端,从而用户无需手持它们。
便携式终端的支架或支架产品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制造商倾向于使用简单的结构构造这些支架或支架产品,或者赋予这些产品各式各样的外观,以吸引用户的注意。
目前存在一种车载终端支架,便于用户在开车时支撑所述终端,从而用户无需手持该终端即可使用该终端。例如,用户可以在手机中开启导航软件,然后将手机固定或支撑在驾驶舱内的适当位置,从而能够在驾驶车辆的同时,接收导航信息和观看手机地图。
图1示出了一种现有的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100。图1中,支架100 处于非使用状态。支架100包括:背板101;第一臂111和第二臂112,所述第一臂111和第二臂112中的每一个的第一端可转动地连接到背板 101,并且第一臂111的第一端和第二臂112的第二端均设有齿轮结构并彼此啮合;第三臂113和第四臂114,所述第三臂113的第一端和第四臂 114的第一端分别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一臂111的第二端和第二臂112的第二端;第一夹持部121和第二夹持部122,所述第一夹持部121设置在第一臂111与第三臂113的连接处,第二夹持部122设置在第二臂112与第四臂114的连接处;第一支撑部123和第二支撑部124,所述第一支撑部 123设置在第三臂113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支撑部124设置在第四臂114 的第二端;和柔性连接件130,所述柔性连接件130的两端分别连接到第三臂113的第二端和第四臂114的第二端。支架100还包括连接到第一臂 111和第二臂112的第一扭簧(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扭簧将第一臂111 和第二臂112保持成如图1所示的状态。支架100还包括第二扭簧(图中未示出)和第三扭簧(图中未示出),第二扭簧设置在第一臂111与第三臂113的连接处,用于将第一臂111与第三臂113保持成彼此靠近的状态;第三扭簧设置在第二臂112与第四臂114的连接处,用于将第二臂112与第四臂114保持成彼此靠近的状态。
图2示出了处于使用状态的支架100。在使用时,便携式终端,例如,手机800被放置到支架100中,尤其是放置到第一支撑部123和第二支撑部124上,通过手机800自身的重力,手机800带动第一支撑部123和第二支撑部124向下运动,并带动第二臂112的第二端与第四臂114的第二端向下转动,以及第一臂111的第二端与第三臂113的第二端向下转动。在该过程中,第一夹持部121与第二夹持部122之间的距离逐渐缩小并最终抵接手机800的两侧侧壁。因此,手机800的底部被第一支撑部123和第二支撑部124支撑,并且手机800的侧壁被第一夹持部121与第二夹持部122夹持,从而将手机800固定支撑在支架100中。柔性连接件130用于控制第一支撑部123和第二支撑部124之间的距离,避免因特殊情况(例如第二和第三扭簧失效或故障)导致第一支撑部123和第二支撑部124之间的距离过大使得手机800从支架100中掉落的风险。
当手机800从支架100中拿出时,支架100的第一臂至第四臂将在第一至第三扭转弹簧的作用下恢复到图1所示的状态。
然而,这种支架对于手机的支撑和夹持过于集中于在手机的下部,对于大尺寸手机而言尤甚,手机上部缺少固定点,因此不能稳固地夹持手机。此外,由于夹持部过于靠近手机下端,因此在车辆中使用时,在遇到颠簸路面状况的情况下,手机容易从支架中意外脱出,从而容易摔坏手机。
此外,当这种支架在车辆中使用时,通常会通过一夹持部件(图中未示出)固定到车辆内部的空调出风口的栅栏上。在支撑重量较大的手机时会导致空调出风口的栅栏向下偏转,进而手机整体向前方倾倒,导致用户不便观看手机屏幕,并进一步导致手机易从支架中脱出。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进的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以至少克服至少一个前述技术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
根据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固定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将所述支架主体固定或支撑于另一物体。支架主体包括:背板;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臂的第一端均被可转动地连接到背板,并且所述第一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一齿轮结构,所述第二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二齿轮结构;第三臂和第四臂,所述第三臂的第一端被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第一臂的第二端,所述第四臂的第一端被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第二臂的第二端;第五臂和第六臂,所述第五臂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臂的第一端均被可转动地连接到背板,所述第五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三齿轮结构,所述第六臂的第一端具有第四齿轮结构;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五臂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六臂的第二端;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在第三臂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在第四臂的第二端;和第一弹性复位机构和第二弹性复位机构。第一齿轮结构、第二齿轮结构、第三齿轮结构和第四齿轮结构被配置,使得在第一臂和第二臂同步地向上转动时,第五臂和第六臂同步地向下转动;在第一臂和第二臂同步地向下转动时,第五臂和第六臂同步地向上转动;并且,所述支架主体具有非使用状态和使用状态:在所述支架主体的非使用状态,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机构的作用下,所述第五臂的第二端邻近所述第一臂的第二端并且所述第六臂的第二端邻近所述第二臂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弹性复位机构的作用下,所述第三臂的第二端邻近所述第一臂的第一端并且所述第四臂的第二端邻近所述第二臂的第一端;在所述支架主体的使用状态,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支撑便携式终端的底端,在所述便携式终端的重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三臂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臂的第二端分别向下远离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同步地向下转动,所述第五臂和所述第六臂同步地向上转动,使得所述第一夹持部和所述第二夹持部分别抵接所述便携式终端的两个侧壁。
根据另一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齿轮结构、所述第二齿轮结构、所述第三齿轮结构和所述第四齿轮结构被配置为具有以下任一种配置:所述第一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二齿轮结构相啮合,所述第三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一齿轮结构相啮合,并且所述第四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二齿轮结构相啮合;所述第一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二齿轮结构相啮合,所述第三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一齿轮结构相啮合,并且所述第四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三齿轮结构相啮合;所述第一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三齿轮结构相啮合,所述第三齿轮结构与所述第四齿轮结构相啮合,并且所述第四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二齿轮结构相啮合;和所述第一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二齿轮结构相啮合,所述第三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一齿轮结构相啮合,所述第四齿轮结构与所述第二齿轮结构相啮合,并且所述第三齿轮结构与所述第四齿轮结构相啮合。
根据又一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弹性复位机构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五臂的第一扭簧和连接所述第二臂与所述第六臂的第二扭簧,所述第二弹性复位机构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三臂的第三扭簧和连接所述第二臂与所述第四臂的第四扭簧。
根据又一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背板具有至少一个定位部,在所述支架主体的非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三臂和所述第四臂分别抵接所述定位部。
根据又一示例性的实施例,在所述支架主体的非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五臂抵接所述第一臂的第二端,并且所述第六臂抵接所述第二臂的第二端。
根据又一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第一夹持部、所述第二夹持部、所述第一支撑部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中的每一个均为柱状结构并且在柱状结构的顶部具有直径增大部分。
根据又一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固定部包括:连接到所述支架主体的背板的连接部;和夹持部,所述夹持部用于将所述支架固定到所述另一物体的第一部分。
根据又一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固定部还包括抵接部,所述抵接部被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夹持部并且用于抵接所述另一物体的第二部分。
根据又一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抵接部包括:抵接主体,所述抵接主体相对于所述夹持部能够转动,并且所述抵接主体设有第五齿轮结构;按钮部,所述按钮部对于所述夹持部能够直线运动且不可转动,并且所述按钮部设有第六齿轮结构;和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配置成使所述按钮部的第六齿轮结构与所述抵接主体的第五齿轮结构相啮合,并且,所述按钮部可操作,使得所述按钮部的第六齿轮结构与所述抵接主体的第五齿轮结构分离。
根据又一示例性的实施例,所述抵接主体末端具有朝向所述另一物体的弯折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支架包括支架主体和固定部,支架主体包括背板和连接到背板的多个臂,这些臂通过齿轮结构和弹性复位机构彼此连接,使得该支架具有使用状态和非使用状态。在使用状态下,该支架不仅从底部支撑该便携式终端,还能够高位夹持该便携式终端的两个侧壁,从而能够利用便携式终端的自身重力牢固地支撑和固定该便携式终端。
附图说明
通过下文中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将显而易见,其中: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的支架主体的透视示意图,其中,所述支架主体处于非使用状态;
图2是图1所示支架主体的正视示意图,其中,所述支架主体处于使用状态;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的支架主体的透视示意图,其中所述支架主体处于非使用状态;
图4是图3所示支架主体的分解透视图;
图5是图3所示支架主体的另一透视示意图,其中所述支架主体处于使用状态;
图6是图3所示支架的正视示意图,示出了由所述支架主体支撑的便携式终端;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的透视示意图,其中示出了与支架主体相连接的固定部;
图8是图7所示的固定部的透视示意图;
图9是图7所示的固定部的分解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容易理解,以下将结合附图及示例性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不仅限于下文提出或在附图中图示的构造或细节。本实用新型还可具有其他实施方式或以其他方式实现。
应当理解,本说明书中措词“包括”、“包含”、“具有”表示不排除其他元件或步骤的存在,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方位性术语,例如“左”、“右”、“上”、“下”等,仅用于表示相应特征在附图中的定向或方位以便于说明和理解,而不应解释成是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的限定。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的支架主体200的透视示意图,其中支架主体200处于非使用状态,图4是图3 所示支架主体的分解透视图。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通常支架还可包括固定部(其将在下文中加以详细说明),用于将支架主体固定到或支撑于另一物体。在不同的实施例中,固定部可具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例如,在一个实施例中,固定部可包括用于将支架主体支撑于桌面上的支撑结构。在另一实施例中,固定部可包括用于将支架主体粘体到墙壁面上的粘贴件。在又一实施例中,固定部可包括用于将支架主体夹持到杆状物体上的夹持装置。
如图3和4所示,支架主体200包括背板201。背板201为大致板状原件,用于固定或安装支架主体200的其他部件。支架主体200还包括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第一臂211的第一端(图3中所示的右端)和第二臂212的第一(图3中所示的左端)端均被可转动地连接到背板201,并且第一臂211的第一端具有第一齿轮结构2111,第二臂212的第一端具有第二齿轮结构2121;第三臂213和第四臂214,第三臂213的第一端(图 3中所示的左端)被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一臂211的第二端,第四臂214的第一端(图3中所示的右端)被可转动地连接到第二臂212的第二端;第五臂215和第六臂216,第五臂215的第一端(图3中所示的右端)和第六臂216的第一端(图3中所示的左端)均被可转动地连接到背板201,并且第五臂215的第一端具有第三齿轮结构2151,第六臂216的第一端具有第四齿轮结构2161;第一夹持部221和第二夹持部222,第一夹持部设置在第五臂215的第二端,第二夹持部设置在第六臂216的第二端;第一支撑部223和第二支撑部224,第一支撑部223设置在第三臂213的第二端,第二支撑部224设置在第四臂214的第二端;和第一弹性复位机构和第二弹性复位机构(见图4,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
第一齿轮结构2111、第二齿轮结构2121、第三齿轮结构2151和第四齿轮结构2161被配置,使得在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同步地向上转动时,第五臂215和第六臂216同步地向下转动;在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 同步地向下转动时,第五臂215和第六臂216同步地向上转动。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齿轮结构至第四齿轮结构之间可具有不同的配置形式,均能够实现上述功能。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示出了其中一种配置,其中,第一齿轮结构2111与第二齿轮结构2121相啮合,第三齿轮结构2151与第一齿轮结构2111相啮合,并且第四齿轮结构2161与第二齿轮结构2121相啮合。
在未示出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齿轮结构至第四齿轮结构之间也可具有以下配置中的任一种:
(1)第一齿轮结构2111与第二齿轮结构2121相啮合,第三齿轮结构2151与第一齿轮结构2111相啮合,并且第四齿轮结构2161与第三齿轮结构2151相啮合;
(2)第一齿轮结构2111与第三齿轮结构2151相啮合,第三齿轮结构2151与第四齿轮结构2161相啮合,并且第四齿轮结构2161与第二齿轮结构2121相啮合;和
(3)第一齿轮结构2111与第二齿轮结构2121相啮合,第三齿轮结构2151与第一齿轮结构2111相啮合,第四齿轮结构2161与第二齿轮结构2121相啮合,并且第三齿轮结构2151与第四齿轮结构2161相啮合。
支架主体200被配置为具有非使用状态(即,未支撑便携式终端的状态)和使用状态(即,支撑便携式终端的状态)。
在图3和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复位机构包括第一扭簧231和第二扭簧232,第一扭簧231的两端(支脚)分别安装到第一臂211和第五臂215,第二扭簧232的两端分别安装到第二臂212和第六臂216。在支架主体200的非使用状态下,第一扭簧231和第二扭簧232使第一臂211 和第五臂215分别绕其第一端转动,使得第一臂211的第二端和第五臂215 的第二端彼此靠近;第二扭簧232并使第二臂212和第六臂216分别绕其第一端转动,使得第二臂212的第二端和第六臂216的第二端彼此靠近。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可提供不同形式或设置方式的第一弹性复位机构。
例如,在一个不同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仅采用一个扭簧实现第一弹性复位机构。例如,可以将该扭簧的两个端部可分别安装到第五臂215和第六臂216,使第五臂215和第六臂216转动,并进而带动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转动,使得第五臂215的第二端邻近第一臂211的第二端以及使得第六臂216的第二端邻近第二臂212的第二端。
在另一个不同的实施例中,同样可以仅采用一个扭簧实现第一弹性复位机构。例如,可以将该扭簧的两个端部可分别安装到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使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转动,并进而带动第五臂215和第六臂216转动,使得第五臂215的第二端邻近第一臂211的第二端以及使得第六臂216的第二端邻近第二臂212的第二端。
在又一不同的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复位机构可包括两个拉伸弹簧(图中未示出),这两个拉伸弹簧的一端均安装到背板,另一端分别安装到第一臂和第二臂,使第一臂和第二臂分别绕其第一端向上转动。
在图3和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复位机构包括第二扭簧233 和第三扭簧234。第二扭簧233的两端分别安装到第一臂211和第三臂213,使第三臂213的第二端邻近第一臂211的第一端;第二扭簧234的两端分别安装到第二臂212和第四臂214,使第四臂214的第二端邻近第二臂212 的第一端。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提供不同形式或设置方式的第二弹性复位机构。例如,在一个替换实施例中,第二弹性复位机构也可以包括两个拉伸弹簧,其中一个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安装到第一臂211和第三臂213,另一个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安装到第二臂212和第四臂214。
图5和图6示出了处于使用状态的支架主体200,其中,图6以正视图的方式示意性地示出了被支架主体200支撑的便携式移动终端800(例如,手机)。
在支架主体200的使用状态下,第一支撑部223和第二支撑部224支撑便携式终端800的底端,在便携式终端的重力的作用下,第三臂213的第二端和第四臂214的第二端分别向下远离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同步地向下转动,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的转动分别带动第五臂215和第六臂216的反向转动,即,第五臂215和第六臂 216分别向上转动。因此,第五臂215的第二端和第六臂216的第二端分别向上远离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使得第一夹持部221和第二夹持部 222分别抵接便携式终端800的两个侧壁。在便携式终端800自身重力的作用下,第一夹持部221和第二夹持部222能够牢固地夹持住便携式终端 800的两个侧壁。
图3至图6示出的实施例中,在支架的支架主体200的使用状态下,第一支撑部221和第二支撑部222在更高的位置夹持便携式终端800的两个侧壁,因此,与图1至2所示的现有技术相比,能够更加稳定地支撑和保持便携式终端800,使得便携式终端800不易从支架主体200的上方脱出。
为了使左侧的第一臂211、第三臂213和第五臂215与右侧的第二臂 212、第四臂214和第六臂216同步运动,在图3至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臂211的第一齿轮结构2111与第二臂212的第二齿轮机构2121相啮合,从而支架主体200的左右两个部分能够同步运动,保持便携式终端800 的平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未示出的替换实施例中,也可以使第三臂215的第三齿轮结构2151与第六臂216的第四齿轮机构2161相啮合。在另一替换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一齿轮结构2111与第二齿轮机构2121 相啮合的同时,使第三齿轮结构2151与第四齿轮结构2161相啮合。
前文中说明了支架主体200的非使用状态和使用状态。在非使用状态下,第三臂213的第二端邻近第一臂211的第一端,第四臂214的第二端邻近第二臂212的第一端,并且第五臂215的第二端邻近或靠近第一臂211 的第二端以及第六臂216的第二端邻近或靠近第二臂212的第二端。
为了对第一臂、第二臂、第五臂和第六臂进行定位,可以在背板201 上提供一个或多个定位部(例如,定位凸起)。然而,这种设置不利于提供一种紧凑的支架主体整体结构。
在图3至图6所示的本是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在支架主体200的非使用状态下,第五臂215抵接第一臂211的第二端,并且第六臂216抵接第二臂212的第二端。由此,第一臂211与第五臂215紧密地接合在一起,并且第二臂212与第六臂216紧密地接合在一起,从而有利于提供一种更加紧凑的支架主体结构。
此外,背板201上可设有至少一个定位部2011,如图3所示,在支架主体的非使用状态下,第三臂213和第四臂214分别抵接定位部2011。
在图3至图6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夹持部221、第二夹持部222、第一支撑部223和第二支撑部224中的每一个均为柱状结构并且在柱状结构的顶部具有直径增大部分。因此,第一夹持部221、第二夹持部222、第一支撑部223和第二支撑部224能够通过各自的直径增大部分将便携式终端800牢固地保持在支架主体200的保持结构内,使得便携式终端800 不易从支架主体200中意外脱出。
图7至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其中详细地示出了支架的固定部300的一种示例性结构。
如图8所示,固定部300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连接部310、夹持部 320和抵接部330。连接部310用于与支架主体200(例如,支架主体200 的背板201)连接;夹持部320用于将支架通过夹持的方式固定到另一物体(通常为杆状或板状物体)的第一部分;而抵接部330用于抵接所述另一物体的第二部分,以便提供更稳定的固定或支撑。
本说明书中所谓的“另一物体”,泛指除该支架之外的、能够用于支撑或固定该支架的任意物体,例如,墙壁、桌子、悬挂的杆件或板件等,不同的支架可通过具有不同构造的固定部固定到不同形状或结构的另一物体。
图8和图9示出了固定部300的各部分的具体结构。如图所示,固定部300的连接部包括连接到支架主体200的背板201的球节结构310。如图9所示,球节结构310包括球头311、容纳球头311的球头座312和用于将球头311保持在球头座312中的紧固件313。球头311连接到固定部 300的主体结构,具体地,球头311可连接到夹持部320。球头座312安装到支架主体200,具体地,球头座312可安装到支架主体300的背板201。通过在固定部300中提供球节结构310,用户可调整支架主体200相对于固定部300的定向,从而更加有利于观察被支架主体200支撑的便携式终端800(例如手机)的屏幕。
如图9所示,夹持部320包括主体部件321(例如,一个可以打开的壳体)、固定到主体部件321的上夹体322、可相对于上夹体322运动的下夹体323、以及抵推下夹体323紧贴上夹体322的压缩弹簧324。压缩弹簧324安装在所述主体部件321内。结合图8和图9所示,当用户向下按压下夹体323时,用户提供的压力克服压缩弹簧324的弹簧力,使得下夹体323与上夹体322分离,夹持部320打开。当将下夹体323与上夹体322 分别置于所述另一物体的杆状或板状部分(即,第一部分,图中未示出) 的两侧之后,用户可释放下夹体323,从而可以将所述另一物体的杆状或板状的第一部分夹持在下夹体323与上夹体322之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支架固定到所述另一物体。
如图9所示,抵接部330被可转动地连接到夹持部320。抵接部330 包括:抵接主体331,抵接主体相对于夹持部能够转动,并且抵接主体设有第五齿轮结构3311;按钮部332,按钮部对于夹持部能够直线运动且不可转动,并且按钮部设有第六齿轮结构3321;和压缩弹簧333,压缩弹簧配置成使按钮部的第六齿轮结构3321与抵接主体的第五齿轮结构3311相啮合。按钮部332能够被操作(即,按压),使得按钮部332的第六齿轮结构3321与抵接主体331的第五齿轮结构3311分离,从而抵接主体331 能够相对于夹持部320转动。当抵接主体331被转动到适当角度或定向以充分抵接所述另一物体的第二部分(图中未示出)时,用户可以释放按钮部332,使得按钮部332的第六齿轮结构3321重新与抵接主体331的第五齿轮结构3311啮合,从而抵接主体331被保持在该角度或定向,并牢固地抵接所述另一物体的第二部分。为防止抵接主体331与所述另一物体的硬接触导致表面损伤,抵接主体331的下端或末端处可设置以弹性原件334。此外,抵接主体331的下端还可提供或形成有具有一定厚度的弯折部分3312。弯折部分3312被配置为适于插入所述另一物体中的凹入部或孔等类似特征中。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的用途和有益技术效果,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的一个实际应用的实施例加以说明。
在该具体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支架为可用在车辆驾驶室内的手机支架。
一方面,该支架的固定部300的夹持部320可夹持到车辆驾驶室内的空调出风口处的百叶窗的叶片上,从而该支架处于悬挂状态,并且用户可以用该支架的支架主体200支撑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如图6所示)。由于支架主体200的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支撑手机的底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夹持手机的上半部分的侧表面,因此,即使在车辆行驶于颠簸路面上,也能够防止因车辆颠簸而导致手机从支架中意外脱出。
另一方面,随着便携式终端(例如,手机)的屏幕尺寸增大,终端的重量也相应的增加。而空调出风口处的百叶窗的叶片通常由塑料材料制成,强度有限,并且容易在较大的作用力下被动地偏转。为解决这一问题,用户可以先按压按钮332,然后调节抵接部330的抵接主体331的定向,使抵接主体331的下端或末端抵接空调出风口的下方的台面或者侧壁。或者,抵接主体331末端的弯折部分3312可插入到百叶窗的两个相邻叶片之间的缝隙中,从而能够防止百叶窗的叶片在支架和手机的重力作用下被动偏转的问题。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同的情形中,本实用新型的申请文件中所说的“另一物体”及其“第一部分”、“第二部分”指的是或可被理解为不同的结构、部件或部分。例如,在抵接主体331的下端抵接空调出风口下方的台面或侧壁的情况下,“另一物体”可被解释为车辆驾驶室内的控制面板,“第一部分”指的是空调出风口处的百叶窗,“第二部分”指的是控制面板的另一部分。在抵接主体331下端的弯折部分3312被插入百叶窗的两个相邻叶片之间的情况下,“另一物体”可被解释为空调出风口处的百叶窗,“第一部分”指的是百叶窗的其中一个叶片,而“第二部分”指的是位于所述百叶窗的所述一个叶片下方的两个相邻的叶片。
至此,已经详细地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认识到: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各种修改和变化,这些修改和变化都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便携式终端(800)的支架,所述支架包括支架主体(200)和固定部(300),所述固定部用于将所述支架主体(200)固定或支撑于另一物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200)包括:
背板(201);
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所述第一臂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臂的第一端均被可转动地连接到背板(201),并且所述第一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一齿轮结构(2111),所述第二臂的第一端具有第二齿轮结构(2121);
第三臂(213)和第四臂(214),所述第三臂的第一端被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第一臂(211)的第二端,所述第四臂的第一端被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第二臂(212)的第二端;
第五臂(215)和第六臂(216),所述第五臂的第一端和所述第六臂的第一端均被可转动地连接到背板(201),所述第五臂(215)的第一端具有第三齿轮结构(2151),所述第六臂(216)的第一端具有第四齿轮结构(2161);
第一夹持部(221)和第二夹持部(222),所述第一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五臂(215)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夹持部设置在所述第六臂(216)的第二端;
第一支撑部(223)和第二支撑部(224),所述第一支撑部设置在第三臂(213)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支撑部设置在第四臂(214)的第二端;和
第一弹性复位机构(231,232)和第二弹性复位机构(233,234),
第一齿轮结构(2111)、第二齿轮结构(2121)、第三齿轮结构(2151)和第四齿轮结构(2161)被配置,使得在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同步地向上转动时,第五臂(215)和第六臂(216)同步地向下转动;在第一臂(211)和第二臂(212)同步地向下转动时,第五臂(215)和第六臂(216)同步地向上转动;
并且,所述支架主体(200)具有非使用状态和使用状态:
在所述支架主体的非使用状态,在所述第一弹性复位机构(231,232) 的作用下,所述第五臂(215)的第二端邻近所述第一臂(211)的第二端并且所述第六臂(216)的第二端邻近所述第二臂(212)的第二端;在所述第二弹性复位机构的作用下,所述第三臂(213)的第二端邻近所述第一臂(211)的第一端并且所述第四臂(214)的第二端邻近所述第二臂(212)的第一端;
在所述支架主体的使用状态,所述第一支撑部(223)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24)支撑便携式终端(800)的底端,在所述便携式终端(800)的重力的作用下,所述第三臂(213)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臂(214)的第二端分别向下远离所述第一臂(211)和所述第二臂(212),所述第一臂(211)和所述第二臂(212)同步地向下转动,所述第五臂(215)和所述第六臂(216)同步地向上转动,使得所述第一夹持部(221)和所述第二夹持部(222)分别抵接所述便携式终端(800)的两个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结构(2111)、所述第二齿轮结构(2121)、所述第三齿轮结构(2151)和所述第四齿轮结构(2161)被配置为具有以下任一种配置:
所述第一齿轮结构(2111)与所述第二齿轮结构(2121)相啮合,所述第三齿轮结构(2151)与所述第一齿轮结构(2111)相啮合,并且所述第四齿轮结构(2161)与所述第二齿轮结构(2121)相啮合;
所述第一齿轮结构(2111)与所述第二齿轮结构(2121)相啮合,所述第三齿轮结构(2151)与所述第一齿轮结构(2111)相啮合,并且所述第四齿轮结构(2161)与所述第三齿轮结构(2151)相啮合;
所述第一齿轮结构(2111)与所述第三齿轮结构(2151)相啮合,所述第三齿轮结构(2151)与所述第四齿轮结构(2161)相啮合,并且所述第四齿轮结构(2161)与所述第二齿轮结构(2121)相啮合;和
所述第一齿轮结构(2111)与所述第二齿轮结构(2121)相啮合,所述第三齿轮结构(2151)与所述第一齿轮结构(2111)相啮合,所述第四齿轮结构(2161)与所述第二齿轮结构(2121)相啮合,并且所述第三齿轮结构(2151)与所述第四齿轮结构(2161)相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复位机构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臂(211)与所述第五臂(215)的第一扭簧(231)和连接所述第二臂(212)与所述第六臂(216)的第二扭簧(232),所述第二弹性复位机构包括连接所述第一臂(211)与所述第三臂(213)的第三扭簧(233)和连接所述第二臂(212)与所述第四臂(214)的第四扭簧(23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201)具有至少一个定位部(2011),在所述支架主体的非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三臂(213)和所述第四臂(214)分别抵接所述定位部(20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架主体(200)的非使用状态下,所述第五臂(215)抵接所述第一臂(211)的第二端,并且所述第六臂(216)抵接所述第二臂(212)的第二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221)、所述第二夹持部(222)、所述第一支撑部(223)和所述第二支撑部(224)中的每一个均为柱状结构并且在柱状结构的顶部具有直径增大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300)包括:
连接到所述支架主体(200)的背板(201)的连接部;和
夹持部(320),所述夹持部用于将所述支架固定到所述另一物体的第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300)还包括抵接部(330),所述抵接部(330)被可转动地连接到所述夹持部(320)并且用于抵接所述另一物体的第二部分。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330)包括:
抵接主体(331),所述抵接主体相对于所述夹持部能够转动,并且所述抵接主体设有第五齿轮结构(3311);
按钮部(332),所述按钮部对于所述夹持部能够直线运动且不可转动,并且所述按钮部设有第六齿轮结构(3321);和
压缩弹簧(333),所述压缩弹簧配置成使所述按钮部的第六齿轮结构与所述抵接主体的第五齿轮结构相啮合,
并且,所述按钮部(332)可操作,使得所述按钮部的第六齿轮结构与所述抵接主体的第五齿轮结构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主体(331)末端具有朝向所述另一物体的弯折部。
CN201921038835.0U 2019-07-05 2019-07-05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3727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38835.0U CN210372774U (zh) 2019-07-05 2019-07-05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38835.0U CN210372774U (zh) 2019-07-05 2019-07-05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72774U true CN210372774U (zh) 2020-04-21

Family

ID=702694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38835.0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372774U (zh) 2019-07-05 2019-07-05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727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68505B1 (en) Mount for an electronic device
US8240628B2 (en) Holding apparatus
EP2629172A2 (en) Desktop-type universal dock
CN102052546A (zh) 手持设备的固定支架
US20090090757A1 (en) Cradle for automobile
US20120205412A1 (en) Mounting device for holding a portable device within a car
US20100213335A1 (en) Swivelable fixing seat
US20140165366A1 (en) Universal mounting and support system for electronic devices
KR20170132511A (ko) 물품 부착용 다기능 자석 거치대
CN105782672A (zh) 支撑支架及电子装置模块
CN210372774U (zh) 用于便携式终端的支架
TWM485339U (zh) 行動裝置支架之快拆組件
JP3211364U (ja) 携帯端末の車載用ホルダ
US20150048131A1 (en) Configurable And Portable Device For Holding Accessories On Motor Vehicle Dashboards
CN108413225B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2289693U (zh) 车载支架
KR20160000276U (ko) 스마트폰 등을 포함하는 전자 기기의 차량용 거치대
KR200488233Y1 (ko) 비행기용 휴대폰 거치대
CN210518469U (zh) 一种导槽式车载手机支架
WO2019214751A1 (zh) 一种车载手机支架
JP2012006465A (ja) カーインテリア用品固定具
KR200474320Y1 (ko) 휴대용 전자기기 거치대
CN212073898U (zh) 车载支架
KR200484140Y1 (ko) 휴대단말기 거치대
KR200474319Y1 (ko) 휴대용 전자기기 거치대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421

Termination date: 2020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