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50900U - 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50900U
CN210350900U CN201921449263.5U CN201921449263U CN210350900U CN 210350900 U CN210350900 U CN 210350900U CN 201921449263 U CN201921449263 U CN 201921449263U CN 210350900 U CN210350900 U CN 2103509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over plate
oil groove
oil mist
inner cavit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44926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喜兵
李浩亮
赵威
刘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ang Electric Machinery Co Ltd DEC
Original Assignee
Dongfang Electric Machinery Co Ltd DE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ang Electric Machinery Co Ltd DEC filed Critical Dongfang Electric Machinery Co Ltd DEC
Priority to CN20192144926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509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509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509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涉及电机设备油雾防漏,主要包括设置于主轴上的油槽盖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盖主体包括第一油槽盖板和第二油槽盖板;所述第一油槽盖板和所述第二油槽盖板以及所述主轴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冷凝腔;所述第一油槽盖板与所述第二油槽盖板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用于容纳冷空气,且与冷凝腔相通的内腔;所述油槽盖主体上设置有用于为所述内腔提供冷气、创造低温条件的制冷源。本技术方案利用油雾遇冷凝结成油滴的原理,采用冷气冷凝油雾,防止油雾外溢的同时避免了设备、环境污染。

Description

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设备油雾防漏,尤其涉及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包括发电机、电动机在内的大部分电机设备都存在油雾外溢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各电机组在主轴与轴瓦的连接部位设置有导轴承油槽,油槽内部盛有润滑油。当导轴承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主轴与轴瓦接触面的相对运动和相互挤压而持续产生热量,导致润滑油汽化产生油雾;油雾在油槽内不断撞击,随机组高速旋转,在油槽内做离心运动;油雾从轴瓦处被甩向油槽壁,再沿油槽壁上升,而后沿上油槽盖板斜向上方向返回主轴面,最后通过油槽盖与主轴之间的缝隙逸出;油雾在外部冷凝成液体并附着于设备表面,对机组严重油雾污染。
面对前述问题,现有技术中有以下解决方案:油箱盖采用单层钢板结构,在油箱盖与主轴的接合间隙处设置有梳齿密封。但梳齿密封仍会存在一定的间隙,对防油雾效果十分有限,在实际使用时,油雾仍会泄漏出油槽;设置梳齿密封只是减少了油雾外溢,对机组造仍会造成一定的污染。本方案无法彻底解决油雾的泄漏问题,同时油箱盖与主轴之间的间隙控制较为严格,一般,还需要在油箱盖上增设空气滤清器以确保油箱盖内外压力平衡,防止油箱内挡油板处出现甩油。
或者是在油箱盖与主轴的接合处设置接触式密封,接触式密封是在油槽盖上设置由复合材料制成的密封块。其不足之处在于:密封块虽然能够有效的封住油雾,但容易被磨损,一般几个月便会失去密封效果,需要对其进行更换,而密封块对性能要求较高,因此对复合材料的选用成本较高。密封块上附着大量的油污,更换密封块会造成生产周期的停顿,产生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更换下来的密封块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密封块与主轴之间的滑动摩擦会产生热量,轴系摆渡增大,对机组运行带来不利;热量还通过主轴传递到轴瓦,进一步对轴瓦运行不利。同时,为了防止油槽内挡油板处出现甩油,该结构必须在油箱盖上增设空气滤清器以确保油箱盖内外压力平衡,而空气滤清器需要经常清洗,造成生产周期的停顿,也会产生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防油雾泄漏油槽盖结构。本技术方案利用冷空气对油雾进行冷凝,解决油雾溢出问题的同时,使油雾得以回收利用,同时还防止了油雾对造成环境污染。具体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主要包括设置于主轴上的油槽盖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盖主体所述主轴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冷凝腔;所述油槽盖主体包括第一油槽盖板和第二油槽盖板;所述第一油槽盖板与所述第二油槽盖板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用于容纳冷空气,且与冷凝腔相通的内腔;所述油槽盖主体上设置有用于为所述内腔提供冷气、创造低温条件的制冷源。油槽在高温环境下产生油雾,油雾随机组高速旋转,在油槽内做离心运动,从轴瓦处被甩向油槽壁,再沿油槽壁上升,逐渐靠近第二油槽盖板,采用低温冷却油雾的方法,可使油雾变成油滴回到油槽中。因此,内腔中长时间保持低温环境,可使大部分靠近靠近第二油槽盖板的油雾被冷却凝结成油滴,制冷源的作用便是为内腔提供冷气、创造低温条件。冷凝腔处于主轴与油槽盖主体的连接处,内腔中的冷气漫延到冷凝腔中,大部分油雾在第二油槽盖板底部被冷却凝结,还剩下一小部分顺着主轴上升,靠近冷凝腔后被凝结成油滴回到油槽中。
为防止油雾过多,部分油雾不能靠近第二油槽盖板底部,造成油雾在油槽内堆积,面临溢出的风险,所述第二油槽盖板底部设置有用于改变油雾流向、降低油雾流速的格栅状结构。格栅状结构可降低靠近第二油槽盖板底部的油雾流速,增加第二油槽盖板底部的热交换效率,使更多的油雾在第二油槽版底部被冷却;格栅状结构改变油雾的流向,一部分油雾被冷却凝结成油滴回到油槽中,另一部分油雾被格栅状结构改变了流向,返回到主轴面,经过主轴反弹后重新回到油槽,完成油箱内的油雾循环流动。
所述制冷源为设置于内腔中的半导体制冷片,制冷片也叫热电半导体制冷组件,是指一种分为两面导热贴边,一面吸热,一面散热。方便半导体制冷片散热,所述第一油槽盖板上设置有散热孔,半导体制冷片的散热面设置于所述第一油槽盖板底部,为保证内腔的密封性,半导体制冷片的散热面全面覆盖散热孔。制冷片工作需要在通电的情况下,从节约角度考虑,机组停止工作时,半导体制冷片也需要停止工作,因此,所述第一油槽盖板顶部设置有控制制冷源工作状态的开关。
制冷片制冷速度快,其制冷速度可通过调整工作电流来控制,制冷片还具有:无噪音、无振动、无磨损、运行可靠、维护方便,体积小、重量轻,可大大节约建筑面积,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将其作为制冷源设置于内腔中,达到制冷目的的同时还节约空间。
也可以在油槽盖主体上设置进气孔,从外部接入制冷设备作为内腔的制冷源,制冷设备通过进气孔与内腔相通,所述制冷设备可以是空调、冰箱或其他制冷源。从外部接入制冷设备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产生油雾的速率对温度进行控制;很好的利用了现有资源,如将冰箱作为制冷源接入内腔,冰箱可以正常工作,满足一般冰箱使用需求,同时满足本方案的需求。优选的,进气孔处于通气孔对面,好处在于冷气漫延方向明确,保证了冷凝腔和内腔中的冷气质量。
在第一油槽盖板与所述第二油槽盖板的径向连接处设置密封结构,使内腔处于密封状态,防止冷气从缝隙处流走,造成漫延到冷凝腔中的冷气不足,可能进一步导致顺着主轴上升、靠近主轴与油槽盖连接处的油雾不能被充分冷却。
本技术方案的方向在于对油雾进行冷却,则需要油雾在第二油槽盖板底部与内腔进行热交换,所以加工第二油槽盖板的材料为拥有良好导热性和抗蚀性的铝合金材料,铝合金材料优化油槽盖主体性能的同时不会造成成本的上升,良好的导热性保证了密闭内腔与油雾的热交换。而为了避免油槽外的空气与内腔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油槽盖板上设置有由隔热材料制成的隔热层,如酚醛保温板等。
所述第一油槽盖板与所述主轴之间留有缝隙,所述冷凝腔通过缝隙与外界相通,便于冷气流通;所述第二油槽盖板所述主轴之间设置有梳齿密封,防止油雾进入冷凝腔。
本实用新型带来的有益效果:
(1)利用油雾遇冷凝结成油滴的原理,本技术方案中采用冷气冷凝油雾,防止油雾外溢的同时,避免了设备、环境污染;
(2)不需要为了确保油箱盖内外压力平衡和防止油箱内挡油板处出现甩油而在油槽盖上增设空气滤清器,进一步避免了空气经常清洗滤清器的麻烦;
(3)不用因更换零件而暂停生产周期,油雾被凝结成油滴回到油槽再次使用,避免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和下文具体描述在结合以下附图阅读时变得更清楚,其中:
图1为一种基本的油槽盖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2为一种优选的油槽盖结构剖面示意图;
图中:
1、主轴;2、冷凝腔;3、油槽盖主体;3.1、第一油槽盖板;3.1.1、散热孔;3.2、第二油槽盖板;3.2.1、格栅状结构;4、内腔;5、制冷源;6、油槽;7、油槽壁;8、隔热层;9、缝隙;10、梳齿密封。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基本的实施方案,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如图1,主要包括设置于主轴1上的油槽盖主体3,油槽盖主体3包括第一油槽盖板3.1和第二油槽盖板3.2,第一油槽盖板3.1和第二油槽盖板3.2以及主轴1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冷凝腔2;第一油槽盖板3.1与第二油槽盖板3.2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用于容纳冷空气,且与冷凝腔2相通的内腔4,第一油槽盖板3.1与所述第二油槽盖板3.2的径向连接处设置密封结构,内腔4处于密封状态;油槽盖主体3上设置有用于为所述内腔4提供冷气、创造低温条件的制冷源5,制冷源5为设置于内腔4中的半导体制冷片,第一油槽盖板3.1上设置有散热孔3.1.1,半导体制冷片的散热面设置于第一油槽盖板3.1底部,并全面覆盖散热孔3.1.1。
机组在工作时,主轴1与轴瓦接触面的相对运动和相互挤压而持续产生热量,导致润滑油汽化产生油雾,油雾在油槽6内不断撞击,随机组高速旋转,在油槽6内做离心运动慢慢往油槽6上空运动,从轴瓦处被甩向油槽壁7,再沿油槽壁7上升,逐渐靠近第二油槽盖板3.2底部。半导体制冷片的吸热面吸走内腔4中的热量,为内腔4提供冷气,再将热量通过散气孔排出;大部分油雾通过第二油槽盖板3.2与内腔4中的冷气进行热交换后形成油滴回到油槽6中;内腔4与冷凝腔2相通,冷气漫延到内腔4中,内腔4处于密封状态,防止冷气从缝隙9处流走,造成漫延到冷凝腔2中的冷气不足;小部分油雾顺着主轴1上升、靠近主轴1与油槽6盖连接处,遇到冷凝腔2被凝结成油滴回到油槽6中。
实施例2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如图2,主要包括设置于主轴1上的油槽盖主体3,油槽盖主体3包括第一油槽盖板3.1和第二油槽盖板3.2,第一油槽盖板3.1和第二油槽盖板3.2以及主轴1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冷凝腔2;第一油槽盖板3.1与第二油槽盖板3.2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用于容纳冷空气,且与冷凝腔2相通的内腔4,第一油槽盖板3.1与所述第二油槽盖板3.2的径向连接处设置密封结构,内腔4处于密封状态;油槽盖主体3上设置有进气孔,从外部接入制冷设备作为内腔4的制冷源5,制冷设备通过进气孔与内腔4相通;第一油槽盖板3.1与所述主轴1之间留有缝隙9,冷凝腔2通过缝隙9与外界相通;第二油槽盖板3.2所述主轴1之间设置有梳齿密封10。
制冷设备可以是空调、冰箱等可以制冷的设备,优选的,将进气孔设置于通气孔对面,好处在于冷气漫延方向明确,保证了冷凝腔2和内腔4中的冷气质量。从外部接入制冷设备的好处在于,可以根据产生油雾的速率对温度进行控制;很好的利用了现有资源,如将冰箱作为制冷源5接入内腔4,冰箱可以正常工作,满足一般冰箱使用需求,同时满足本方案的需求。
实施例3
作为本实用新型一种优选的实施方案,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6盖结构,即在实施例1中,第一油槽盖板3.1由保温材料制成,第二油槽盖板3.2由铝合金材料制成,第二油槽盖板3.2底部设置用于改变油雾流向、降低油雾流速的格栅状结构3.2.1。
导轴承在运行过程中,由于主轴11与轴瓦接触面的相对运动和相互挤压而持续产生热量,导致润滑油汽化产生油雾;油雾在油槽6内不断撞击,随机组高速旋转,在油槽6内做离心运动;大量油雾从轴瓦处被甩向油槽壁7,再沿油槽壁7上升,逐渐靠近第二油槽盖板3.2底部,格栅状结构3.2.1能降低油雾的速度,以此增加第二油槽盖板3.2底部的热交换效率,使更多的油雾在第二油槽6版底部被冷却;格栅状结构3.2.1改变油雾的流向,一部分油雾被冷却凝结成油滴回到油槽6中,另一部分油雾被格栅状结构3.2.1改变了流向,返回到主轴1面,经过主轴1反弹后重新回到油槽6,完成油箱内的油雾循环流动。格栅状结构3.2.1有效预防了可能由于油雾过多,部分油雾不能靠近第二油槽盖板3.2底部,造成油雾在油槽6内堆积后溢出的风险。第二油槽盖板3.2由铝合金材料制成,拥有良好的导热性能,进一步加快油雾的凝结效率;第一油槽盖板3.1具有保温功能,保证了内腔4的低温质量。本技术方案利用油雾遇冷凝结成油滴的原理,采用冷气冷凝油雾,防止油雾外溢的同时,避免了设备、环境污染;不需要为了确保油箱盖内外压力平衡和防止油箱内挡油板处出现甩油而在油槽6盖上增设空气滤清器,进一步避免了空气经常清洗滤清器的麻烦;不用因更换零件而暂停生产周期,油雾被凝结成油滴回到油槽6再次使用,避免了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

Claims (9)

1.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主要包括设置于主轴(1)上的油槽盖主体(3),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盖主体(3)与所述主轴(1)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冷凝腔(2);所述油槽盖主体(3)包括第一油槽盖板(3.1)和第二油槽盖板(3.2);所述第一油槽盖板(3.1)与所述第二油槽盖板(3.2)相互配合形成一个用于容纳冷空气,且与冷凝腔(2)相通的内腔(4);所述油槽盖主体(3)上设置有用于为所述内腔(4)提供冷气、创造低温条件的制冷源(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槽盖板(3.2)底部还设置有用于改变油雾流向、降低油雾流速的格栅状结构(3.2.1)。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源(5)为设置于内腔(4)中的半导体制冷片;所述第一油槽盖板(3.1)上设置有散热孔(3.1.1),半导体制冷片的散热面设置于所述第一油槽盖板(3.1)底部,并全面覆盖散热孔(3.1.1)。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槽盖板(3.1)顶部设置有控制制冷源(5)工作状态的开关。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源(5)为设置于内腔(4)外部的制冷设备;所述油槽盖主体(3)上设置有进气孔,制冷设备通过进气孔与内腔(4)相通。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槽盖板(3.1)与所述第二油槽盖板(3.2)的径向连接处设置密封结构,内腔(4)处于密封状态。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油槽盖主体(3)的第一油槽盖板(3.1)上设置有由隔热材料制成的隔热层(8),第二油槽盖板(3.2)由铝合金材料制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槽盖板(3.1)与所述主轴(1)之间留有缝隙(9),所述冷凝腔(2)通过缝隙(9)与外界相通。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槽盖板(3.2)所述主轴(1)之间设置有梳齿密封(10)。
CN201921449263.5U 2019-09-03 2019-09-03 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 Active CN2103509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49263.5U CN210350900U (zh) 2019-09-03 2019-09-03 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449263.5U CN210350900U (zh) 2019-09-03 2019-09-03 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50900U true CN210350900U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768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449263.5U Active CN210350900U (zh) 2019-09-03 2019-09-03 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509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906577U (zh) 轴承机油润滑装置
CN106194816A (zh) 单级立式离心泵稀油润滑装置
CN210350900U (zh) 一种防油雾泄漏的油槽盖结构
CN110553035B (zh) 一种防油雾泄露的方法
CN103615541A (zh) 防止发电机轴承油雾溢出的装置
US2130862A (en) Motor-compressor unit for a refrigerating machine
CN112324701A (zh) 一种耐腐蚀高压立式离心泵
CN202266363U (zh) 一种防油雾的油箱盖
CN212100642U (zh) 一种润滑油内循环激振器
CN212100641U (zh) 防润滑油泄露激振器
CN205173431U (zh) 一种轨道车辆齿轮箱的非接触复合密封结构
CN204062418U (zh) 振动筛激振器润滑结构
CN202832845U (zh) 柴油机后油封
CN212100640U (zh) 一种封闭式内部循环润滑激振器
CN106194736A (zh) 油旋转式真空泵
CN213017323U (zh) 一种带排气溢油润滑系统的合模轴承箱
CN210715929U (zh) 一种随动和间隙组合密封油挡新型结构
CN107178458A (zh) 一种水轮发电机轴承油雾的综合治理系统及方法
CN109826720B (zh) 曲轴油封装置及汽车发动机
CN207333651U (zh) 大功率齿轮箱及大功率传动装置
CN206753864U (zh) 一种带进油泵的单缸压缩机
CN203146823U (zh) 一种振动筛激振器稀油润滑密封结构
CN202940673U (zh) 高速大功率电机用自润滑滑动轴承
CN111319925A (zh) 润滑油内循环激振器
CN114151439B (zh) 一种船用推力轴承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