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45655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45655U
CN210345655U CN201921278944.XU CN201921278944U CN210345655U CN 210345655 U CN210345655 U CN 210345655U CN 201921278944 U CN201921278944 U CN 201921278944U CN 210345655 U CN210345655 U CN 2103456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conditioner
door body
door
air in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7894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78944.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456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456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456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具有前侧壁,所述前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门体,通过开启对所述第一进风口进行避让,并通过闭合对所述第一进风口进行遮挡;门体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门体开启或闭合。本实用新型能够避免灰尘进入空调器,尤其避免空调器内部沉积灰尘和冷凝水混合形成污水或泥浆,从而保护空调器的内部元件,保证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保证空调器前侧壁的外观一致性,提高空调器的美观程度。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器通常将进风口设置于空调器的上顶壁,并将出风口设置于空调器前侧壁的下部,空气由上顶壁的进风口进入,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后,经送风通道由前侧壁下部的出风口排出。其中,空调器的出风口处通常设置有能够翻转的导风板和能够摆动的扫风叶片,通过导风板和扫风叶片对空调器的送风方向和角度进行调节。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进风口直接设置于空调器的上顶壁,因此室内的灰尘容易落到进风口的格栅上,甚至由进风口落入空调器的内部。由进风口落入空调器中的灰尘不仅会导致空调器内部积灰,还会和空调器内部的冷凝水混合形成污水或泥浆。不仅影响用户体验,还会降低空调器内部元件的使用寿命。尤其,当空调器中的灰尘过多,附着在换热器上的灰尘、泥浆还会降低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影响空调器的制冷或制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具有前侧壁,前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门体,通过开启对第一进风口进行避让,并通过闭合对第一进风口进行遮挡;门体驱动组件,驱动门体开启或闭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空调器的壳体具有前侧壁和后侧壁。其中,前侧壁和后侧壁相对设置,后侧壁是指空调器在完成安装后,贴近或靠近墙壁一侧的侧壁,前侧壁是指在完成安装后,远离墙壁并面向用户一侧的侧壁。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对空调器的进风口位置进行改进,并对进风口位置设置遮挡部件的技术方案。具体而言,现有技术通常将空调器的进风口设置于壳体的上顶壁上,由此带来室内的灰尘容易落到进风口的格栅上,甚至灰尘由进风口落入空调器内部的弊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空调器壳体的前侧壁上设置第一进风口,并采用门体对第一进风口进行遮挡或避让。当空调器在停机状态下,门体处于闭合位置,处于闭合位置上的门体遮挡覆盖第一进风口。当空调器启动时,门体驱动组件驱动门体产生位置变化,门体通过位置变化,对第一进风口进行避让,从而保证空气能够从第一进风口顺利地进入空调器的壳体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门体的位置变化包括但不限于:门体相对于第一进风口产生位移,或门体本身进行旋转或翻转。
综上,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实施例,能够避免灰尘由第一进风口进入空调器或灰尘在第一进风口处产生沉积,尤其避免空调器内部沉积灰尘和冷凝水混合形成污水或泥浆,从而保护空调器的内部元件,保证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在空调器停机状态下,由于门体对第一进风口进行遮挡,因此第一进风口不会暴露于用户的视线之中,从而保持了空调器前侧壁的外观一致性,提高了空调器的美观程度。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壳体具有后侧壁,后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空调器在运行状态下,室内空气可通过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入壳体,从而增大空调器的进风量,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其中,由于第二进风口设置于壳体的后侧壁上,因此,第二进风口的设置既不影响空调器的美观程度,灰尘也不容易由第二进风口进入壳体内部。此外,由于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分别设置于壳体的前侧壁和后侧壁上,因此,本技术方案在增大进风面积的同时,还能够避免两个进风口的相互干扰,提高进风的均匀性,促进室内空气的流动与循环。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中的至少一者覆盖有格栅。格栅的设置能够避免用户误将身体或杂物伸入壳体中,提高空调器使用时的安全性能。优选的,格栅的位置还可设置过滤网,从而进一步对室内空气中的沙尘、杂质进行阻挡。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后侧壁包括向内凹陷的凹形壁,第二进风口形成在凹形壁上。凹形壁的设置使得第二进风口的周围具有充分的进风空间,不仅能够使得室内空气沿着凹形壁与室内墙壁之间的空间顺利进入第二进风口,凹形壁的设置还能够在第二进风口的周围起到聚风汇流的效果,提高进风量和进风效率。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壳体具有安装部,安装部设置于凹形壁的上方。由于第二进风口设置于凹形壁上,第二进风口的周围能够形成充分的进风空间。因此,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凹形壁的设置以及其与安装部在位置上的相互配合,可减少空调器所需的安装空间,并提高空调器安装后的美观和规整程度。具体而言,当通过安装部将空调器安装固定于室内墙壁之上后,本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能够以基本垂直于地面的安装角度悬挂于室内墙壁上,壳体的后侧壁与室内墙壁之间仅需要留出较小的距离或缝隙,即可满足第二进风口的进风量需求。室内空气由后侧壁与室内墙壁之间的缝隙进入并汇聚于凹形壁后,由第二进风口进入壳体内部。由于本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能够以平行或几乎平行于室内墙壁的安装角度进行悬挂安装,并且不需要在空调器的上方留有进风空间,因此,在本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在安装时能够节省室内空间,并提高空调器安装后的美观和规整程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当门体遮挡第一进风口,门体的外部表面与壳体的外部表面平滑过渡。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空调器在停机状态下,门体嵌入前侧壁中,前侧壁在视觉上具有外观一致性。在本技术方案中,门体和前侧壁可采用相同的材质制备,从而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外观一致性和美观程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当门体避让第一进风口,门体的一部分或全部伸入壳体的内部。具体而言,由于门体在避让第一进风口时,门体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转动或翻转的方式伸入壳体的内部,因此,开启的门体不会占用室内空间,并且门体不会对空调器的其他部件,尤其是出风口和出风口处的导风板以及扫风叶片造成阻挡。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门体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齿轮和齿条;其中,驱动电机与齿轮连接并带动齿轮旋转,齿轮与齿条啮合,齿条与门体连接。在本技术方案中,门体驱动组件的工作方式为:驱动电机带动齿轮旋转,齿轮带动与其啮合的齿条移动,齿条的移动带动与其连接的门体发生位置变化。通过本技术方案,门体驱动组件能够稳定地驱动门体的闭合或打开。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空调器具有多个门体,一个门体驱动组件驱动多个门体开启或闭合。或,空调器具有多个门体和多个门体驱动组件,每个门体分别具有与之对应的门体驱动组件,并且每个门体在与之对应的门体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独立开启或独立闭合。在本技术方案中,通过一个门体驱动组件驱动多个门体开启或闭合能够减少门体驱动组件的数量,节约空调器的内部空间。通过多个门体驱动组件分别驱动多个门体开启或闭合则能够使得多个门体中的一部分进行独立地开启或关闭,从而提高空调器进风的灵活性。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前侧壁上设有两个第一进风口,两个第一进风口处分别设置有门体,其中,两个门体中的任意一者朝另一者靠近,以使与两个门体中的任意一者对应的第一进风口关闭,两个门体中的任意一者远离另一者,以使与两个门体中的任意一者对应的第一进风口打开。由于两个门体通过相互远离实现出风口避让,并通过相互靠近对门体进行遮挡,因此,当前侧壁上设有两个第一进风口时,通过上述方式实现相对运动的门体能够在避让与各自对应的第一进风口时,不会造成相互对另一门体的干扰或阻碍。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两个第一进风口的一端相互靠近,另一端相互远离,且两个第一进风口的靠近端衔接于一凹形部。凹形部的设置能够在两个第一进风口的衔接处形成内凹空间,增大进风面积,并起到聚风汇流的效果,从而避免出风倒吸现象,并提升送风系统的工作效率,降低其能耗。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前侧壁在凹形部的两侧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凸起部,两个第一进风口的远离端形成在凸起部上。凸起部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两个第一进风口的衔接处形成的内凹空间,使得前侧壁附近的室内空气能够顺利地汇聚于第一进风口。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门体设置成凸弧形。凸弧形的门体与前侧壁上的凹形部和凸起部相互配合,使得门体在关闭状态下能够贴合于凹形部和凸起部的外部,并且门体在开启过程中,凸弧形的门体能够沿着凹形部和凸起部的外部转动,对凹形部和凸起部进行充分避让。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壳体内部设有多套送风系统;前侧壁上设有多个第一进风口;每个第一进风口与一套送风系统相互对应并相互连通;每套送风系统驱动空气由与之对应的第一进风口吸入壳体。在本技术方案中,由于壳体内部设有多套送风系统,并且各个送风系统均适配有与之对应的第一进风口,因此各个送风系统均能够相对独立地实现送风功能,由此实现多角度地、多风度地送风,提高室内空气的流动性和循环程度,提高送风的灵活性。此外,现有技术中,采用一套送风系统经由一个出风口集中送风的空调器会降低用户的舒适体检。比如,当室内环境温度和空调器设定温度的相对温度差较大时,由于空调器的换热器和送风系统均在高频率、快速度的运行,位于出风口下的用户会产生强烈的不适感。在本技术方案中,多个送风系统的设置能够避免空调器由一个出风口集中送风,使得室内空气由多个送风系统经由与之对应的出风口被送出,并且各个送风系统的风速可相对独立地调节,从而避免冷风或热风集中直吹用户,提高用户在使用空调器时的舒适程度。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每套送风系统适配有与之对应的换热器,换热器位于壳体内,且每个换热器配置为与被对应的送风系统吸入壳体的空气进行热交换。通过本技术方案,可使得本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不仅能够获得多种出风速度,还能够根据用户的需求,获得多种出风温度。
比如,当空调器实现制冷功能时,可采用多套送风系统中的一套,经由设置于空调器上方的出风口,输送出温度较低、风速较大的冷空气,并采用多套送风系统中的另一套,经由设置于空调器下方的出风口,输送出温度接近但略低于于室内温度、风速较低的冷空气。通过空调器上方吹出的低温、大风速冷空气能够对室内环境进行快速制冷,由于冷空气密度较大,在室内环境中向下沉积,采用空调器下方吹出的温度略低于室内温度、风速较低的冷空气对上方沉积下来的冷空气进行扰动,提高冷空气分布的均匀程度和室内空气的流动性,从而避免室内环境的局部过冷,并使得室内环境均匀降温。
再比如,当空调器实现制热功能时,可采用多套送风系统中的一套,经由设置于空调器下方的出风口,输送出温度较高、风速较大的热空气,并采用多套送风系统中的另一套,经由设置于空调器上方的出风口,输送出温度接近但略高于于室内温度、风速较低的热空气。通过空调器下方吹出的高温、大风速冷空气能够对室内环境进行快速制热,由于热空气密度较小,在室内环境中向上流动,采用空调器上方吹出的温度略高于室内温度、风速较低的热空气对下方流动而来的热空气进行扰动,提高热空气分布的均匀程度和室内空气的流动性,从而避免室内环境的局部过热,并使得室内环境均匀升温。综上,本技术方案能够提高用户使用空调器时的舒适程度,提高用户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壳体内部设有隔板,隔板将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子腔室;每套送风系统适配有与之对应的子腔室,并且每套送风系统及与之对应的换热器设置于对应的子腔室中。通过采用隔板将壳体内部分隔为各个独立的子腔室,并将一套送风系统设置一个相对独立地子腔室,能够避免不同送风系统中的气流的相互干扰,在提高送风效率的同时,降低噪音和能耗。此外,将一套送风系统和与其对应的一个换热器共同设置在一个相对独立地子腔室中,则能够进一步实现温度隔离,避免对应于不同送风系统的换热器之间的热量交换,提高换热效率、降低能耗。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空调器在门体闭合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空调器在门体打开状态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空调器在门体闭合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空调器在门体打开状态下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空调器在门体闭合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空调器在第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空调器在第二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空调器在第三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空调器在第四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空调器的门体驱动组件的局部放大图;
其中,图1至图10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壳体-100,前侧壁-101,后侧壁-102,凹形部-103,凸起部-104,第一进风口-105,出风口-106,第一出风口-106A,第二出风口-106B,格栅-107,隔板-108,安装部-109,第二进风口-110,门体-200,第一门体-200A,第二门体-200B,门体驱动组件-300,第一门体驱动组件-300A,第二门体驱动组件-300B,驱动电机-3001,齿轮-3002,齿条-3003,连杆-3004,子腔室-400,第一子腔室-400A,第二子腔室-400B,送风系统-500,第一送风系统-500A,第二送风系统-500B,风轮-501,蜗壳-502,蜗舌-503,换热器-600,第一换热器-600A,第二换热器-600B,导风板-700,第一导风板-700A,第二导风板-700B。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
如图1-5和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壳体100、门体200和门体驱动组件300。
其中,壳体100具有前侧壁101和后侧壁102。需要说明的是,前侧壁101和后侧壁102相对设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后侧壁102是指空调器在完成安装后,贴近或靠近墙壁一侧的侧壁,前侧壁101是指在完成安装后,远离墙壁并面向用户一侧的侧壁。壳体100的前侧壁101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05。此外,壳体100上还设置有出风口106。壳体100的内部容纳有换热器600和送风系统500。送风系统500将室内空气由第一进风口105吸入壳体100内部,进入壳体100内部的空气与换热器600进行热交换,完成热交换后的空气被送风系统500由出风口106再次送入室内空间,由此实现空调器的温度调节功能。
其中,送风系统500包括风轮501、蜗壳502和蜗舌503,风轮501的旋转将空气由室内空间吸入壳体100,并将空气由壳体100送入室内空间,蜗壳502和蜗舌503共同包围形成送风通道,以供空气被从壳体100中送出。
门体200设置于第一进风口105处的相应位置上,门体200通过开启对第一进风口105进行避让,并通过闭合对第一进风口105进行遮挡。当空调器在停机状态下,门体200处于闭合位置,处于闭合位置上的门体200遮挡覆盖第一进风口105。当空调器启动时,门体驱动组件300驱动门体200产生位置变化,门体200通过位置变化,对第一进风口105进行避让,从而保证空气能够由第一进风口105顺利地进入空调器的壳体100中。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门体200的位置变化包括但不限于:门体200相对于第一进风口105产生位移,或门体200本身进行旋转或翻转。
门体驱动组件300与门体200连接,并能够驱动门体200进行开启或闭合。具体而言,门体驱动组件300包括驱动电机3001、齿轮3002和齿条3003。其中,驱动电机3001与齿轮连接并带动齿轮3002旋转,齿轮3002与齿条3003啮合,齿条3003与门体200连接。门体驱动组件300的工作方式为:驱动电机3001带动齿轮3002旋转,齿轮3002带动与其啮合的齿条3003移动,齿条3003的移动带动与其连接的门体200发生位置变化。通过上述实施方式,门体驱动组件300能够稳定地驱动门体200的闭合或打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齿条3003可以和门体200直接连接,齿条3003也可以通过连接件和门体200间接连接。比如,所述空调器还设有连杆3004,连杆3004的一端和齿条3003连接,另一端和门体200连接,通过连杆3004的设置,可增大门体200在位置变化时的行程,从而通过直径较小的齿轮3002和长度较短的齿条3003,即可带动门体200实现长距离的位移或大角度的翻转或旋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在空调器壳体100的前侧壁101上设置第一进风口105,并采用门体200对第一进风口105进行遮挡或避让的技术方案,能够避免现有技术中室内灰尘或沙尘容易由空调器顶部的进风口进入空调器内部的不足,从而保护空调器的内部元件,保证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门体200的设置不仅能够避免灰尘或沙尘的进入,还能够保证壳体100的前侧壁101的外观一致性和完整性,保证空调器的美观程度。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壳体100的前侧壁101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05,后侧壁102上设有第二进风口110。通过第一进风口105和第二进风口110的相互配合,首先能够增大空调器的进风面积,使得单位时间内能够有更多的室内空气进入壳体100内部,与换热器600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和室内空气的循环程度。其次,由于第一进风口105和第二进风口110分别位于前后两侧壁上,室内空气可由空调器的前后两个方向进入壳体100中,前后两侧壁上的第一进风口105和第二进风口110相对设置,互不干扰,在增加空气扰动的基础上,能够避免进风口气流相互冲击,从而降低噪音、降低送风系统600的能耗。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中,第一进风口105和第二进风口110中的至少一者覆盖有格栅107。格栅107的位置还可设置过滤网。格栅107的设置能够避免用户误将身体或杂物伸入壳体100中,提高空调器使用时的安全性能。过滤网能够对室内空气中的沙尘、杂质进行进一步地阻挡和过滤,更好地保护空调器的内部元件。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后侧壁102包括向内凹陷的凹形壁,第二进风口110形成在凹形壁上。其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室内空间以及壳体100的表面定义为“外”,将壳体100的内部空间定义为“内”,凹形壁的向内凹陷是指:凹形壁自壳体100的表面向壳体100的内部逐渐凹陷,从而在壳体100的表面形成圆弧形的凹陷空间。凹形壁的设置使得第二进风口110的周围具有充分的进风空间,室内空气在凹形壁形成的凹陷空间中汇集,从而保证足够第二进风口110的进风量。
实施例4
如图1至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后侧壁102包括向内凹陷的凹形壁,第二进风口110形成在凹形壁上,壳体100具有安装部109,安装部109设置于凹形壁的上方。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凹形壁的设置以及其与安装部109在位置上的相互配合,可减少空调器所需的安装空间,并提高空调器安装后的美观和规整程度。
具体而言,凹形壁的设置使得第二进风口110的周围能够形成充分的进风空间,安装部109的设置使得空调器能够被悬挂安装于室内墙壁上,并使得空调器和室内墙壁之间留有相对较小的缝隙。由此,空调器能够以基本垂直于地面的安装角度悬挂于室内墙壁上,室内空气可由后侧壁102与室内墙壁之间的缝隙进入并汇聚于凹形壁,并由第二进风口110进入壳体100内部。因此,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使得空调器能够以平行或几乎平行于室内墙壁的安装角度进行悬挂安装,从而节省室内空间,并提高空调器安装后的美观和整齐程度。
实施例5
如图1至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当门体200遮挡第一进风口105,门体200的外部表面与壳体100的外部表面平滑过渡,从而保证前侧壁101在视觉上具有外观一致性。此外,门体200和前侧壁101可采用相同的材质制备,从而进一步提高空调器的外观一致程度。
实施例6
如图1至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当门体200避让第一进风口105,门体200的一部分或全部伸入壳体400的内部。具体而言,由于门体200在避让第一进风口105时,门体200的一部分或全部通过转动或翻转的方式伸入壳体400的内部,因此,开启的门体200不会占用室内空间,并且门体200不会对空调器的其他部件,尤其是出风口和出风口处的导风板以及扫风叶片造成阻挡。
实施例7
除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空调器具有多个门体200,一个门体驱动组件300驱动多个门体200开启或闭合。
具体而言,门体200的数量为两个,包括第一门体200A和第二门体200B,第一门体200A和第二门体200B在空间位置上下设置。门体驱动组件300包括一个驱动电机3001、两个齿轮3002和两个齿条3003。驱动电机3001的旋转分别带动两个与驱动电机3001连接的齿轮3002向相反方向旋转,两个齿轮3002分别带动与之连接的齿条3003移动并相互远离,相互远离的两个齿条3003带动各自连接的门体200发生位置移动。其中,第一门体200A在门体驱动组件300的驱动下向上移动,第二门体200B在门体驱动组件300的驱动下向下移动。由此,第一门体200A和第二门体200B在一个门体驱动组件300的驱动下同时开启,闭合时,电机反转,带动第一门体200A向下移动,第二门体200B向上移动,二者相互靠近,实现闭合。
实施例8
参见图10,除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空调器具有多个门体200和多个门体驱动组件300,每个门体200分别具有与之对应的门体驱动组件300,并且每个门体200在与之对应的门体驱动组件300的驱动下独立开启或独立闭合。通过多个门体驱动组件300分别驱动多个门体200开启或闭合则能够使得多个门体200中的一部分进行独立地开启或关闭,从而提高空调器进风的灵活性。
具体而言,门体200的数量为两个,包括第一门体200A和第二门体200B,第一门体200A和第二门体200B在空间位置上下设置。门体驱动组件300的数量为两个,包括第一门体驱动组件300A和第二门体驱动组件300B。其中,第一门体驱动组件300A驱动第一门体200A开启或闭合,第二门体驱动组件300B驱动第二门体200B开启或闭合。
第一门体驱动组件300A和第二门体驱动组件300B各自由驱动电机3001、齿轮3002、齿条3003和连杆3004组成。驱动电机3001与齿轮连接并带动齿轮3002旋转,齿轮3002与齿条3003啮合,齿条3003与门体200之间通过连杆3004连接。
第一门体200A和第二门体200B在与各自分别对应的第一门体驱动组件300A和第二门体驱动组件300B的驱动下,能够相对独立第开启或闭合。连杆3004的设置可增大门体200在位置变化时的行程,从而通过直径较小的齿轮3002和长度较短的齿条3003,即可带动门体200实现长距离的位移或大角度的翻转或旋转。
实施例9
如图6至图9所示,除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前侧壁101上设有两个第一进风口105,两个第一进风口105分别设置有门体200。其中一个第一进风口105与第一门体200A对应,并通过第一门体200A进行遮挡或避让。另一个第一进风口105与第二门体200B,对应,并通过第二门体200B进行遮挡或避让。
第一门体200A通过向第二门体200B靠近,以使第一门体200A关闭,第一门体200A通过向第二门体200B远离,以使第一门体200A开启。第二门体200B通过向第一门体200A靠近,以使第二门体200B关闭,第二门体200B通过向第一门体200A远离,以使第二门体200B开启。
由于两个门体200通过相互远离实现出风口避让,并通过相互靠近对门体200进行遮挡,因此,当前侧壁101上设有两个第一进风口105时,通过上述方式实现相对运动的第一门体200A和第二门体200B能够在避让与各自对应的第一进风口105时,避免对彼此造成干扰或阻碍。
实施例10
如图1至图5所示,除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两个第一进风口105的一端相互靠近,另一端相互远离,且两个第一进风口105的靠近端衔接于一凹形部103。前侧壁101在凹形部103的两侧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凸起部104,两个第一进风口105的远离端形成在凸起部104上。门体200设置成凸弧形。
凹形部103的设置能够在两个第一进风口105的衔接处形成内凹空间,增大进风面积。凸起部104的设置能够进一步增加两个第一进风口105的衔接处形成的内凹空间,使得前侧壁101附近的室内空气能够顺利地汇聚于第一进风口105。凸弧形的门体200与前侧壁101上的凹形部103和凸起部104相互配合,使得门体200在关闭状态下能够贴合于凹形部103和凸起部104的外部,并且门体200在开启过程中,凸弧形的门体200能够沿着凹形部103和凸起部104的外部转动,对凹形部103和凸起部104进行充分避让。
综上,通过凹形部103、凸起部104和凸弧形的门体200的相互配合,能够在第一进风口105的周围对室内空气进度汇聚,保证进风量,并提升送风系统600的工作效率,降低其能耗。
实施例11
如图1至图9所示,除上述实施方式的技术特征以外,本实施例进一步地包括了以下技术特征。
壳体100内部设有多套送风系统500;前侧壁101上设有多个第一进风口105;每个第一进风口105与一套送风系统500相互对应并相互连通;每套送风系统500驱动空气由与之对应的第一进风口105吸入壳体100。每套送风系统500适配有与之对应的换热器600,换热器位于壳体内,且每个换热器600配置为与被对应的送风系统500吸入壳体100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壳体100内部设有隔板108,隔板108将壳体100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子腔室400;每套送风系统500适配有与之对应的子腔室400,并且每套送风系统500及与之对应的换热器600设置于对应的子腔室400中。
具体而言,隔板108将壳体100分隔为第一子腔室400A和第二子腔室400B。第一子腔室400A和第二子腔室400B彼此隔离,互不连通。送风系统500的数量为两个,包括第一送风系统500A和第二送风系统500B,第一送风系统500A和第二送风系统500B能够被空调器的主板进行独立地控制,并彼此独立地运行。换热器600包括第一换热器600A和第二换热器600B,第一换热器600A和第二换热器600B同样能够被空调器的主板进行独立地控制,并彼此独立地运行。其中,第一送风系统500A和第一换热器600A设置于第一子腔室400A中,第二送风系统500B和第二换热器600B设置于第二子腔室400B中。由第一进风口105进入壳体100的室内空气经过隔板108的切割,分别进入第一子腔室400A和第二子腔室400B中,由第一送风系统500A吸入第一子腔室400A的空气与第一换热器600A进行热交换,由第二送风系统500B吸入第二子腔室400B的空气与第二换热器600B进行热交换。第一送风系统500A将经过热交换的空气由第一出风口106A送出,第二送风系统500B将经过热交换的空气由第二出风口106B送出。
由于各送风系统500彼此独立运行,各换热器600彼此独立运行,并且各送风系统500对应有各自独立的出风口106。因此,本实施例的空调器能够实现多种温度、多种速度以及多种角度的送风,从而提高空调器的舒适程度。
具体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10,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为壁挂式空调器,其包括壳体100、门体200和门体驱动组件300。
壳体100的前侧壁101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05和出风口106,壳体100的后侧壁102包括向内凹陷的凹形壁,凹形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110。第一进风口105和第二进风口110中的至少一者内覆盖有格栅107。壳体100具有安装部109,安装部109设置于凹形壁的上方。
壳体100内设有送风系统500和换热器600。其中,送风系统500包括风轮501、蜗壳502和蜗舌503,蜗壳502和蜗舌503共同包围形成送风通道。送风通道设置于风轮501和出风口106之间,出风口106处设置有导风板700。
具体地,送风系统500包括第一送风系统500A和第二送风系统500B,换热器600包括第一换热器600A和第二换热器600B。出风口106包括第一出风口106A和第二出风口106B。壳体100的内部设有一个隔板108,隔板108将壳体100的内部分隔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即第一子腔室400A和第二子腔室400B。其中,第一送风系统500A和第一换热器600A设置于第一子腔室400A,第二送风系统500B和第二换热器600B设置于第二子腔室400B。第一送风系统500A的送风通道与第一出风口106A连通,第二送风系统500B的送风通道与第二出风口106B连通。第一出风口106A处设有第一导风板700A,第二出风口106B处设有第二导风板700B。
室内空气分别由第一进风口105和第二进风口110进入壳体100中,进入壳体100的空气被隔板108分隔,一部分空气被第一送风系统500A吸入第一子腔室400A,与第一换热器600A进行热交换后,由第一出风口106A被送出,另一部分空气被第二送风系统500B吸入第二子腔室400B,与第二换热器600B进行热交换后,由第二出风口106B被送出。
其中,第一送风系统500A和第一换热器600A构成第一空调单元,第二送风系统500B和第二换热器600B构成第二空调单元,第一空调单元和第二空调单元分别受到空调器主板的控制,并彼此独立运行,分别实现制冷剂循环速度、风轮转速、送风角度的调整。
第一进风口105位于前侧壁101的沿竖直方向的中部上,第一出风口106A和第二出风口106B分别位于第一进风口105的上下两端。第一进风口105包括上下设置的两个,门体200包括第一门体200A和第二门体200B。第一门体200A对上侧第一进风口105进行遮挡或避让,第二门体200B对下侧第一进风口105进行遮挡或避让。
门体驱动组件300的结构由驱动电机3001、齿轮3002、齿条3003和连杆3004组成。驱动电机3001与齿轮连接并带动齿轮3002旋转,齿轮3002与齿条3003啮合,齿条3003与门体200通过连杆3004连接。门体驱动组件300的数量为两个,具体包括第一门体驱动组件300A和第二门体驱动组件300B,其中,第一门体驱动组件300A控制第一门体200A的开启或闭合,第二门体驱动组件300B控制第二门体200B的开启或闭合。
当处于闭合位置时,第一门体200A和第二门体200B的外部表面与壳体100的外部表面平滑过渡。当处于开启位置时,第一门体200A靠近第一出风口106A的一部分伸入壳体100内部,第二门体200B靠近第二出风口106B的一部分伸入壳体100内部。
参见附图6,当第一空调单元和第二空调单元均启动制冷功能时,第一门体驱动组件300A驱动第一门体200A向第一出风口106A的方向移动,第二门体驱动组件300B驱动第二门体200B向第二出风口106B的方向移动,第一门体200A和第二门体200B相互远离而实现开启。第一导风板700A和第二导风板700B均翻转至向上仰起的位置。由第一送风系统500A被吸入第一子腔室400A的空气与第一换热器600A进行热量交换,并由第一出风口106A送出。由第二送风系统500B被吸入第二子腔室400B的空气与第二换热器600B进行热量交换,并由第二出风口106B送出。
参见附图7,当第一空调单元和第二空调单元均启动制热功能时,第一门体驱动组件300A驱动第一门体200A向第一出风口106A的方向移动,第二门体驱动组件300B驱动第二门体200B向第二出风口106B的方向移动,第一门体200A和第二门体200B相互远离而实现开启。第一导风板700A和第二导风板700B均翻转至向下的位置。由第一送风系统500A被吸入第一子腔室400A的空气与第一换热器600A进行热量交换,并由第一出风口106A送出。由第二送风系统500B被吸入第二子腔室400B的空气与第二换热器600B进行热量交换,并由第二出风口106B送出。
参见附图8,当第一空调单元单独开启时,第一门体驱动组件300A驱动第一门体200A向第一出风口106A的方向移动,第二门体200B保持闭合。由第一送风系统500A被吸入第一子腔室400A的空气与第一换热器600A进行热量交换,并由第一出风口106A送出。第二送风系统500B和第二换热器600B不工作,第二导风板700B闭合。
参见附图9,当第二空调单元单独开启时,第二门体驱动组件300B驱动第二门体200B向第二出风口106B的方向移动,第一门体200A保持闭合。由第二送风系统500B被吸入第二子腔室400B的空气与第二换热器600B进行热量交换,并由第二出风口106B送出。第一送风系统500A和第一换热器600A不工作,第一导风板700A闭合。
综上,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在空调器前侧壁101上设置第一进风口105,并采用门体200对第一进风口105进行遮挡或避让,能够避免灰尘由第一进风口105进入空调器或在第一进风口105处产生沉积,尤其避免空调器内部沉积灰尘和冷凝水混合形成污水或泥浆,从而保护空调器的内部元件,保证空调器的换热效率;并且保持空调器前侧壁101的外观一致性,提高了空调器的美观程度。
2.通过在空调器前侧壁101上设置凹形部103和凸起部104,并将门体200相应地设置为凸弧形,在第一进风口105周围形成充足的进风空间。通过在空调器后侧壁102上设置凹形壁,并将第二进风口110设置在凹形壁上,能够在第二进风口110周围形成充足的进风空间。前后两端的第一进风口105和第二进风口110的相互配合,以及前后进风空间的设置能够充分保证送风效率,降低空调器能耗。
3.当门体的数量为两个,两个门体200通过相互远离实现出风口避让,并通过相互靠近对门体200实现出风口遮挡,使得两个门体200能够在避让与各自对应的第一进风口105时,不会造成相互对彼此的干扰或阻碍。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6)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具有前侧壁,所述前侧壁上设有第一进风口;
门体,通过开启对所述第一进风口进行避让,并通过闭合对所述第一进风口进行遮挡;
门体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门体开启或闭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后侧壁,所述后侧壁上设有第二进风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所述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中的至少一者覆盖有格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后侧壁包括向内凹陷的凹形壁,所述第二进风口形成在所述凹形壁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安装部,所述安装部设置于所述凹形壁的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门体遮挡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门体的外部表面与所述壳体的外部表面平滑过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当所述门体避让所述第一进风口,所述门体的一部分或全部伸入所述壳体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体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齿轮和齿条;
其中,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齿轮连接并带动所述齿轮旋转,所述齿轮与所述齿条啮合,所述齿条与所述门体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具有多个所述门体,一个所述门体驱动组件驱动多个所述门体开启或闭合;
或,
具有多个所述门体和多个所述门体驱动组件,每个所述门体分别具有与之对应的所述门体驱动组件,并且每个所述门体在与之对应的所述门体驱动组件的驱动下独立开启或独立闭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壁上设有两个所述第一进风口,两个所述第一进风口处分别设置有所述门体,其中,两个所述门体中的任意一者朝另一者靠近,以使与两个所述门体中的所述任意一者对应的所述第一进风口关闭,两个所述门体中的任意一者远离另一者,以使与两个所述门体中的所述任意一者对应的所述第一进风口打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两个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一端相互靠近,另一端相互远离,且两个所述第一进风口的靠近端衔接于一凹形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壁在所述凹形部的两侧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凸起部,两个所述第一进风口的远离端形成在所述凸起部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体设置成凸弧形。
14.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部设有多套送风系统;
所述前侧壁上设有多个所述第一进风口;
每个所述第一进风口与一套所述送风系统相互对应并相互连通;
每套所述送风系统驱动空气由与之对应的所述第一进风口吸入所述壳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每套所述送风系统适配有与之对应的换热器,所述换热器位于所述壳体内,且
每个所述换热器配置为与被对应的所述送风系统吸入所述壳体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内部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子腔室;
每套所述送风系统适配有与之对应的所述子腔室,并且每套所述送风系统及与之对应的所述换热器设置于对应的所述子腔室中。
CN201921278944.XU 2019-08-08 2019-08-08 空调器 Active CN2103456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78944.XU CN210345655U (zh) 2019-08-08 2019-08-08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78944.XU CN210345655U (zh) 2019-08-08 2019-08-08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45655U true CN210345655U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74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78944.XU Active CN210345655U (zh) 2019-08-08 2019-08-08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456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61334A (zh) * 2020-09-30 2021-01-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61334A (zh) * 2020-09-30 2021-01-0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CN112161334B (zh) * 2020-09-30 2021-11-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8072600A1 (zh) 封闭式空调外壳及具有其的封闭式空调器
JP2004286235A (ja) 壁掛け型空気調和装置
CN105333509B (zh) 空调室内机
KR101280371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10345655U (zh) 空调器
CN109855177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JP3433510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N211400259U (zh) 壳体组件及空调器
CN21026750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2378103U (zh) 一种空调出风结构及空调
CN107327920A (zh) 一种挂壁式空调器
CN207936317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15909387U (zh) 壳体组件和壁挂式空调器
CN112682850A (zh) 空调器
CN21032031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4746088U (zh) 空调器的出风结构及空调器
CN206131187U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的封闭式外壳、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6131388U (zh) 封闭式空调外壳及具有其的封闭式空调器
CN210688677U (zh) 天花机的面板组件及具有其的天花机
KR101340526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101282947B1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KR20070005176A (ko) 분리형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209893533U (zh) 壁挂式空调室内机的壳体组件、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9913229U (zh) 空调壳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6131382U (zh) 封闭式空调外壳及具有其的封闭式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