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15969U - 连接节点结构及装配式建筑 - Google Patents

连接节点结构及装配式建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15969U
CN210315969U CN201920817437.2U CN201920817437U CN210315969U CN 210315969 U CN210315969 U CN 210315969U CN 201920817437 U CN201920817437 U CN 201920817437U CN 210315969 U CN210315969 U CN 2103159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umn
prefabricated
precast
anchor
stirrup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17437.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Ruizhu residenti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Remac Equi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Remac Equi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Remac Equi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817437.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1596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159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159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接节点结构及装配式建筑,包括:预制柱,所述预制柱的顶面伸出有柱筋组;至少两根预制梁,至少两根所述预制梁间隔围设于所述预制柱的顶面外周,且所有所述预制梁与所述预制柱的顶面围成梁柱节点区,各所述预制梁的端部均伸出有与所述柱筋组相错开的弯锚筋,各所述弯锚筋之间间隔设置;内部箍筋,所述内部箍筋箍套于所有所述弯锚筋的外侧;及外部箍筋组,所述外部箍筋组箍套于所述柱筋组的外侧。能够在缩短弯锚筋在梁柱节点区内的长度的同时仍旧保证预制梁、柱的连接结构受力性能要求,进一步加强梁柱节点区内的箍筋构造强度,保证梁柱节点区混凝土浇筑后的施工质量,施工成本更低、施工周期更短。

Description

连接节点结构及装配式建筑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连接节点结构及装配式建筑。
背景技术
目前,关于装配式建筑的框架结构施工难点主要集中在预制梁、柱构件在节点区的连接构造上。传统的施工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将预制梁端伸出的梁底纵筋在梁柱节点内进行弯锚,由于传统配筋构造下所需的梁底弯锚段的水平直锚段较长,造成同一方向的两根预制梁的底部弯锚筋在梁柱节点内并排搭接,致使施工时需考虑梁底弯锚筋的左右避让问题,防止发生碰撞,造成施工困难,同时容易造成梁底弯锚筋偏置及配合缝隙过小,影响混凝土浇筑及成型质量。第二种则是在同一方向的两根预制梁端仅伸出水平直锚段,在梁柱节点内用灌浆套筒将两侧的直锚段梁筋对接,但该作业方式需进行硬化、养护,所需工期时间长,影响施工进度,同时施工成本高。此外,上述两种梁柱节点结构均对预制构件的钢筋位置具有较高要求,致使施工难度增高,另外,节点区内钢筋结构的稳定性也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连接节点结构,能够降低预制柱、梁在节点区的连接施工难度,提高施工效率,保证结构受力性能和浇筑施工质量,同时降低施工成本;此外,还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通过采用上述连接节点结构,能够使预制柱、梁在节点区的连接施工简单、快捷且高效,成型质量好,建造成本低。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节点结构,其包括:
预制柱,所述预制柱的顶面伸出有柱筋组;
至少两根预制梁,至少两根所述预制梁间隔围设于所述预制柱的顶面外周,且所有所述预制梁与所述预制柱的顶面围成梁柱节点区,各所述预制梁的端部均伸出有与所述柱筋组相错开的弯锚筋,各所述弯锚筋之间间隔设置;
内部箍筋,所述内部箍筋箍套于所有所述弯锚筋的外侧;及
外部箍筋组,所述外部箍筋组箍套于所述柱筋组的外侧。
上述的连接节点结构施工时,预制柱可首先吊装到施工场地,此时预制柱顶部伸出的柱筋组向上方伸出;之后,再将至少两根预制梁先后吊装到预制柱的顶面外周并按施工要求间隔排布,此时各预制梁与预制柱的顶面便能够围设形成梁柱节点区,各预制梁端部伸出的弯锚筋向梁柱节点区的中部和上部延伸。由于位于该梁柱节点区内的弯锚筋与柱筋组是相互错开设置的,且各弯锚筋之间也是间隔设置的,如此则不会产生弯锚筋之间并排搭接,各弯锚筋之间以及弯锚筋与柱筋组之间相互干涉碰撞,以及弯锚筋偏置等一系列问题,使预制梁与预制柱在梁柱节点区的钢筋配置作业简单,钢筋的连接构造施工难度大大降低,施工速度及效率大为提升。且由于各弯锚筋之间是间隔布置的,并且在弯锚筋的外侧箍扎了内部箍筋,在外部箍筋组的外侧箍扎了外部箍筋组,则能够在缩短弯锚筋在梁柱节点区内的长度的同时仍旧保证预制梁、柱的连接结构受力性能要求,进一步加强梁柱节点区内的箍筋构造强度,并在浇筑施工时能够浇筑填实所有缝隙,保证梁柱节点区混凝土浇筑后的施工质量。此外,相较于传统采用灌浆套筒的连接构造,本技术方案的连接节点结构的施工成本更低、施工周期更短。
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弯锚筋包括水平锚段、及与所述水平锚段连接的竖直锚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梁为四根,其中两根所述预制梁间隔设置于所述预制柱的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其余两根所述预制梁间隔设置于所述预制柱的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弯锚筋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弯锚筋在高度方向上错开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柱筋组包括多根连接柱筋,多根所述连接柱筋沿所述梁柱节点区的外沿区域均匀间隔设置,多根所述弯锚筋延伸至所述节点区的中部区域。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部箍筋组包括纵向间隔套设在多根所述连接柱筋外部的至少两根外部箍筋,所述内部箍筋为螺旋状结构,所述内部箍筋箍套于所有所述竖直锚段的周边;或
所述外部箍筋组包括纵向间隔套设在多根所述连接柱筋外部的至少两根外部箍筋,所述内部箍筋包括多根纵向间隔设置的箍筋单体,多根所述箍筋单体箍套于所有所述竖直锚段的周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处于同一直线上相对设置的两根所述竖直锚段之间具有第一安全间隙;所有所述预制梁的底面的最低底面与所述预制柱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二安全间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柱的顶面还伸出有加强柱筋,所述加强柱筋设置于所有所述连接柱筋的中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节点结构还包括第一中间箍筋组,所述第一中间箍筋组箍套于部分所述连接柱筋的外部,并位于所述外部箍筋组与所述内部箍筋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节点结构还包括第二中间箍筋组,所述第二中间箍筋组箍套于部分所述弯锚筋的外部,并位于所述第一中间箍筋组与所述内部箍筋之间。
此外,还提供一种装配式建筑,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连接节点结构。通过采用上述连接节点结构,能够使预制柱、梁在节点区的连接施工简单、快捷且高效,成型质量好,建造成本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两根预制梁与预制柱吊装就位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四根预制梁与预制柱吊装就位后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连接节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连接节点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在图5的基础上加装了第二中间箍筋组与加强柱筋的连接节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所述的连接节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在图7的基础上加装了第二中间箍筋组的连接节点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预制柱,11、柱筋组,111、连接柱筋,20、预制梁,30、梁柱节点区,31、弯锚筋,311、水平锚段,312、竖直锚段,40、内部箍筋,50、外部箍筋组,51、外部箍筋,60、第一安全间隙,70、第二安全间隙,80、加强柱筋,90、第一中间箍筋组,100、第二中间箍筋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根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根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根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根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根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根元件与另一根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根或多根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至图3所示,装配式建筑,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建筑物形式,可简单理解为,构成建筑物的各组成构件首先在工厂分别进行预制成型,之后再将各预制构成运至施工现场进行组装,从而免于现场传统施工作业。具体地,装配式建筑的承力主体为装配式框架,而装配式框架则由预制柱10、预制梁20装配的多根连接节点结构构成。预制柱10与预制梁20通过各自的伸出钢筋配合,再通过混凝土浆液浇筑连接为一体而形成连接节点结构。
请继续参阅图4至图8,在一可选实施例中,连接节点结构包括:预制柱10、至少两根预制梁20、内部箍筋40及外部箍筋组50。预制柱10通常埋设固定在施工场地地面上,作为纵向承力部件,将建筑物的重量传递至地面。在本方案中,预制柱10则用于承载固定预制梁20、内部箍筋40和外部箍筋组50。预制梁20用于与预制柱10连接,起到承载其它预制构件并进行横向传力作用。而内部箍筋40和外部箍筋组50则用于加强预制柱10与预制梁20在节点区内的连接结构强度与性能。
具体地,根据对装配式建筑的支撑要求,预制柱10的数量可以是多根。在本案中,仅展示了一根预制柱10,预制柱10的顶面伸出有柱筋组11,柱筋组11自由向上伸展,柱筋组11伸出顶面的长度需满足锚固及浇筑施工要求。
至少两根所述预制梁20间隔围设于所述预制柱10的顶面外周,且所有所述预制梁20与所述预制柱10的顶面围成梁柱节点区30,各所述预制梁20的端部均伸出有与所述柱筋组11相错开的弯锚筋31,各所述弯锚筋31之间间隔设置;所述内部箍筋40箍套于所有所述弯锚筋31的外侧;所述外部箍筋组50箍套于所述柱筋组11的外侧。
上述连接节点结构能够应用于装配式建筑中,施工时,预制柱10可首先吊装到施工场地,此时预制柱10顶部伸出的柱筋组11向上方伸出;之后,再将至少两根预制梁20先后吊装到预制柱10的顶面外周并按施工要求间隔排布,此时各预制梁20与预制柱10的顶面便能够围设形成梁柱节点区30,各预制柱10端部伸出的弯锚筋31向梁柱节点区30的中部和上部延伸。由于位于该梁柱节点区30内的弯锚筋31与柱筋组11是相互错开设置的,且各弯锚筋31之间也是间隔设置的,如此则不会产生弯锚筋31之间并排搭接,各弯锚筋31之间以及弯锚筋31与柱筋组11之间相互干涉碰撞,以及弯锚筋31偏置等一系列问题,使预制梁20与预制柱10在梁柱节点区30的连接构造施工难度大大降低,施工速度及效率大为提升。且由于各弯锚筋31之间是间隔布置的,并且在弯锚筋31的外侧箍扎了内部箍筋40,在外部箍筋组50的外侧箍扎了外部箍筋组50,则能够在缩短弯锚筋31在梁柱节点区30内的长度的同时仍旧保证预制梁20、柱的连接结构受力性能要求,进一步加强梁柱节点区30内的箍筋构造强度,保证梁柱节点区30混凝土浇筑后的施工质量。此外,相较于传统采用灌浆套筒的连接构造,本技术方案的连接节点结构的施工成本更低、施工周期更短。
请继续参阅图1至图3,预制梁20的端部伸出的弯锚筋31包括水平锚段311、及与所述水平锚段311连接的竖直锚段312,即可理解为弯锚筋31为L型结构。水平锚段311使伸向梁柱节点区30的中部,竖直锚段312则以中部为起点向远离预制柱10的顶面方向向上伸出。弯锚筋31通过竖直锚段312与内部箍筋40箍接。
本实施例中,构成连接节点结构的最小单元包括一根预制柱10与两根预制梁20,该连接节点结构位于装配式建筑的楼梯处。两根预制梁20布置在预制柱10的相对两侧,可理解为两根预制梁20处于同一直线上。此时,两根预制梁20的伸出弯锚筋31对称布置,且中间形成一定间隙。相较于传统布筋方式,两侧的弯锚筋31不接触,水平锚段311则能够尽量缩短而避免并排搭接,因此安装时可以不用考虑相互避让,防止发生碰撞干涉的问题。同时也不会因为弯锚筋31的长度误差以及预制梁20的定位误差,导致弯锚筋31外一侧偏置,导致预制梁20的一侧保护层厚度过大,还需要采取额外的防裂措施。
如图3至图8,在另一可选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梁20为四根,其中两根所述预制梁20间隔设置于所述预制柱10的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其余两根所述预制梁20间隔设置于所述预制柱10的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弯锚筋31的标高大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弯锚筋31的标高。此时一根预制柱10与四根预制梁20的连接节点结构为装配式框架的楼板支撑结构部分。依照图示,上述的第一方向为上下方向,位于第一方向的两根预制梁20分别对应立方形状的预制柱10的上下两个侧面;上述的第二方向则为左右方向,位于第二方向的两根预制梁20分别对应立方形状的预制柱10的左右两个侧面。为了防止第一方向的弯锚筋31与第二方向的弯锚筋31安装定位时发生干涉碰撞,需保证第一方向上的弯锚筋31与第二方向上的弯锚筋31在高度方向上错开设置,即可理解为第一方向上的弯锚筋31间隔位于第二方向上的弯锚筋31的上方。
当然了,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设计成第二方向上的弯锚筋31间隔位于第一方向上的弯锚筋31的上方。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需要注意的是,在吊装预制柱10与各预制梁20进行装配定位时,须保证处于同一直线上相对设置的两根所述竖直锚段312之间具有第一安全间隙60。该第一安装间隙的大小可以是15mm~25mm,如此可以避免施工时同一方向上的弯锚筋31发生碰撞,同时该第一安全间隙60,还能够避免弯锚筋31布置过密,导致浇筑时混凝土浆液中的粗骨料无法均匀分布在各弯锚筋31的周围,影响弯锚筋31与混凝土浆液的握裹力,最终影响浇筑成型质量。此外,由于施工误差,导致各预制梁20无法精准处于同一水平高度,因而还须保证所有所述预制梁20的底面的最低底面与所述预制柱10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二安全间隙70,进而所有所述预制梁20的底面均与所述预制柱10的顶面之间有间隙。因而预制柱10的设计高度与实际制造高度会存在尺寸误差,且预制柱10在施工场地的建造高度与设计高度也会存在尺寸误差,因而该第二安全间隙70能够避免该累积高度误差致使预制柱10与预制梁20发生安装碰撞干涉,保证预制梁20、柱的安全和使用寿命。可选地,第二安全间隙70的大小为15mm~25mm。
当然了,在其它实施例中,根据不同施工要求,第一安全间隙60和第二安全间隙70的大小还可以是其它的数值范围。
所述柱筋组11包括多根连接柱筋111,多根所述连接柱筋111沿所述节点区的外沿区域均匀间隔设置,多根所述弯锚筋31延伸至所述节点区的中部区域。一实施例中,连接柱筋111为八根,且沿着预制柱10的矩形顶面四周均匀间隔布置,其中,四根转角处各布设一根连接柱筋111,四条边的中部各布设一根连接柱筋111。如此当外部箍筋组50与多根连接柱筋111箍接后,能够有效加强梁柱节点区30的外围箍筋结构的强度与刚度。
请继续参阅图4,进一步地,所述外部箍筋组50包括纵向间隔套设在多根所述连接柱筋111外部的至少两根外部箍筋51。因而能够保证对连接柱筋111的箍筋效果,同时提高箍接强度。较优选地,外部箍筋51的数量需保证能够布满整根长度方向的连接柱筋111。此外,所述内部箍筋40为螺旋状结构,所述内部箍筋40箍套于所有所述竖直锚段312的周边。采用螺旋状的内部箍筋40,一来可以降低施工难度,简化施工步骤,一体式的内部箍筋40可一次就箍套在弯锚筋31的竖直锚段312外,且保证布满整根竖直锚段312,箍接强度高。并且螺旋状的内部箍筋40在结构上是连续不间断的,因而传力性能也相较于单独的环状箍筋更优。较优选地,各竖直锚段312可适当向梁柱节点区30的中心倾斜一定角度,例如5°,使所有竖直锚段312配合构成锥柱结构,这样螺旋状的内部箍筋40能够更容易从上窄端套入;并且螺旋状的内部箍筋40安装后能够被锥柱楔紧,使内部箍筋40安装更加牢固。
当然了,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内部箍筋40也可以包括多根纵向间隔设置的箍筋单体,多根所述箍筋单体箍套于所有所述竖直锚段312的周边。箍筋单体为圆环形箍筋,采用逐个绑扎的方式完成箍接作业。
请继续参阅图6,更进一步地,一实施例中,所述预制柱10的顶面还伸出有加强柱筋80,所述加强柱筋80设置于所有所述连接柱筋111的中间。通过加强柱筋80与混凝土浆液凝固结合后,加强柱筋80能充当定位基础的角色,可防止各预制梁20受力时,各弯锚筋31发生相对错移,混凝土体受内部错位剪切力而出现破裂。
依照前面所述,外部箍筋组50包括沿矩形环向均匀间隔布置的八根连接柱筋111,四根转角和四条边的中点各布设有一根。适配地,外部箍筋51同样为矩形,因而能够更好的箍套在八根连接柱筋111外侧,连接更加紧凑、牢固,外部箍筋51安装时不易松脱。呈十字型布置的四根预制梁20均朝向梁柱节点区30伸出有并排布置的四根弯锚筋31,具体地四根弯锚筋31沿预制梁20的宽度方向排布。处于同一方向上的八根弯锚筋31一一间隔相对,处于第一方向上的八根弯锚筋31处于第二方向上的八根弯锚筋31的上方。此时,从俯视视角观察,最靠近梁柱节点区30的中心的八根弯锚筋31构成内层弯锚筋组,内部箍筋40箍套于该内层弯锚筋组上。而余下的稍接近外侧的八根弯锚筋31则构成外层弯锚筋组。
请继续参阅图5至图8,为了进一步提升对梁柱节点区30内的弯锚筋31施加环向约束作用,进而提升梁柱节点区30内箍紧结构的结构强度,所述连接节点结构还包括第一中间箍筋组90,所述第一中间箍筋组90箍套于部分所述连接柱筋111的外部,并位于所述外部箍筋组50与所述内部箍筋40之间。第一中间箍筋组90的结构组成与外部箍筋组50类似,也包括纵向间隔布置的多个中间箍筋。中间箍筋为菱形或矩形,箍套在位于预制柱10的顶面四条边的中点的四根连接柱筋111外侧,因此能够与外部箍筋51协同作业,进一步加强对连接柱筋111的约束作用。
特别地,预制柱10和预制梁20的尺寸增大,导致连接柱筋111和弯锚筋31的数量进一步增多时,中间箍筋的形状还可以是六边形、八边形或其它形式。
此外,所述连接节点结构还包括第二中间箍筋组100,所述第二中间箍筋组100箍套于部分所述弯锚筋31的外部,并位于所述第一中间箍筋组90与所述内部箍筋40之间。该部分弯锚筋31即为上述的外层弯锚筋组,第二中间箍筋组100箍套在外层弯锚筋组外侧,能够与内部箍筋40协同作业,进一步加强对梁柱节点区30内的弯锚筋31的环向约束作用,使缩短的弯锚筋31仍能满足连接性能与强度要求,并提升浇筑后的混凝土的连接强度。
可以理解的,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中间箍筋组100可以包括多根纵向间隔设置的圆环箍筋。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中间箍筋组100也可以是一根完整的螺旋状箍筋,或者其它结构形式的箍筋。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方案中的外部箍筋组50、第一中间箍筋组90、第二中间箍筋组100和内部箍筋40构成四道箍筋,使梁柱节点区30内的箍筋结构强度大大增强。当预制柱10的截面更大时,可在四道箍筋的基础上继续增加道数,也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根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预制柱,所述预制柱的顶面伸出有柱筋组;
至少两根预制梁,至少两根所述预制梁间隔围设于所述预制柱的顶面外周,且所有所述预制梁与所述预制柱的顶面围成梁柱节点区,各所述预制梁的端部均伸出有与所述柱筋组相错开的弯锚筋,各所述弯锚筋之间间隔设置;
内部箍筋,所述内部箍筋箍套于所有所述弯锚筋的外侧;及
外部箍筋组,所述外部箍筋组箍套于所述柱筋组的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弯锚筋包括水平锚段、及与所述水平锚段连接的竖直锚段。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梁为四根,其中两根所述预制梁间隔设置于所述预制柱的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侧,其余两根所述预制梁间隔设置于所述预制柱的第二方向的相对两侧,且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所述弯锚筋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所述弯锚筋在高度方向上错开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筋组包括多根连接柱筋,多根所述连接柱筋沿所述梁柱节点区的外沿区域均匀间隔设置,多根所述弯锚筋延伸至所述节点区的中部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部箍筋组包括纵向间隔套设在多根所述连接柱筋外部的至少两根外部箍筋,所述内部箍筋为螺旋状结构,所述内部箍筋箍套于所有所述竖直锚段的周边;或
所述外部箍筋组包括纵向间隔套设在多根所述连接柱筋外部的至少两根外部箍筋,所述内部箍筋包括多根纵向间隔设置的箍筋单体,多根所述箍筋单体箍套于所有所述竖直锚段的周边。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处于同一直线上相对设置的两根所述竖直锚段之间具有第一安全间隙;所有所述预制梁的底面的最低底面与所述预制柱的顶面之间具有第二安全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预制柱的顶面还伸出有加强柱筋,所述加强柱筋设置于所有所述连接柱筋的中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节点结构还包括第一中间箍筋组,所述第一中间箍筋组箍套于部分所述连接柱筋的外部,并位于所述外部箍筋组与所述内部箍筋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节点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节点结构还包括第二中间箍筋组,所述第二中间箍筋组箍套于部分所述弯锚筋的外部,并位于所述第一中间箍筋组与所述内部箍筋之间。
10.一种装配式建筑,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连接节点结构。
CN201920817437.2U 2019-05-28 2019-05-28 连接节点结构及装配式建筑 Active CN21031596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17437.2U CN210315969U (zh) 2019-05-28 2019-05-28 连接节点结构及装配式建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17437.2U CN210315969U (zh) 2019-05-28 2019-05-28 连接节点结构及装配式建筑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15969U true CN210315969U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414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17437.2U Active CN210315969U (zh) 2019-05-28 2019-05-28 连接节点结构及装配式建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1596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3978A (zh) * 2019-05-28 2019-08-06 广东联城住工装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节点结构、连接节点结构的施工方法及装配式建筑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93978A (zh) * 2019-05-28 2019-08-06 广东联城住工装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连接节点结构、连接节点结构的施工方法及装配式建筑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746422B (zh) 一种桥梁预制空心墩柱后浇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WO2022160386A1 (zh) 一种预制装配式框架、梁柱节点及施工方法
KR101007708B1 (ko) 세미-힌지 라멘교 및 그 시공방법
CN104831818B (zh) 预制钢筋混凝土梁和叠合柱的连接节点
WO2022161084A1 (zh)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KR101570484B1 (ko) 경량의 매입형 내부거푸집을 활용한 hpc기둥과 이의 제작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시공방법
CN110820545B (zh) 装配式混凝土桥墩
CN201695572U (zh) 劲性混凝土柱与钢筋混凝土框架梁混合结构
CN106812229A (zh) 组合约束双钢板混凝土剪力墙及其施工方法
CN113389270A (zh) 装配式混凝土梁柱节点及其施工方法
CN205242617U (zh) 一种新型钢管混凝土叠合柱-混凝土梁连接节点
CN109653376A (zh) 一种高性能大跨重载多层工业建筑装配式结构体系
CN210315969U (zh) 连接节点结构及装配式建筑
CN112030720A (zh) 预制盖梁与墩柱承插式连接结构及施工方法
KR101458435B1 (ko) 안장형 띠철근과 이중 대근을 이용한 hpc기둥의 제작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한 시공방법
KR100762166B1 (ko) 프리캐스트 교각 구조물 및 그 시공 방법
KR101358878B1 (ko) 거더의 상부 보강부재 및 이를 이용한 거더
CN108442596B (zh) 预制混凝土梁湿接缝钢筋连接结构
CN217204610U (zh) 低多层免支撑装配式超高性能混凝土框架结构及建筑物
JP5668252B2 (ja) 鋼上部工とコンクリート柱の結合構造
KR101050291B1 (ko) 강관파일 두부 보강구조
CN213926774U (zh) 预制外包钢混凝土柱与混凝土梁节点
KR20100108927A (ko) 반단면 바닥판 슬래브를 가지는 합성형 p.s.c 제작거더의 제작및 이를 이용한 교량의 시공방법
CN210597875U (zh) 一种交叉梁
CN210420850U (zh) 预制高强混凝土组合式桥墩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28300 Guanglong Industrial Park, Chencun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No. 6, No. 14 Xingye Road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Ruizhu residenti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28300 Guanglong Industrial Park, Chencun Town, Shunde District, Fosha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No. 6, No. 14 Xingye Road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REMAC EQUIPMEN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