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92223U - 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92223U
CN210292223U CN201921217806.0U CN201921217806U CN210292223U CN 210292223 U CN210292223 U CN 210292223U CN 201921217806 U CN201921217806 U CN 201921217806U CN 210292223 U CN210292223 U CN 21029222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wind
air inlet
fan blade
tongue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1780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庆壮
黄涛
罗会斌
邹波
青秀林
赵春达
焦裕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Ningbo Aux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Aux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17806.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9222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9222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9222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涉及空调技术领域,该风道组件包括壳体、蜗舌结构和贯流风叶,蜗舌结构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的进风侧,贯流风叶设置在壳体内,蜗舌结构的一侧设有导风面,导风面呈内凹弧形,且导风面与贯流风叶同心设置,使得进入进风通道的气流紧贴导风面行进,避免了直接冲击在导风面上被反弹而造成紊流,减低了噪音。同时,气流通过导风面进入进风通道,进风角度合理,并通过导风面的导流作用,使得气流能够迅速地进入进风通道而不会在进风口处形成影响后续进风的紊流或回流现象,从而提高了进风通道的进风量。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道组件,进风角度合理,增大进风量,同时风噪较小。

Description

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风道组件是空调器中风机的重要组成结构,在现有技术中,由于风机壳体结构设计不合理,使得风道组件的进风角度不合理,进风量小,同时风机产生的风噪较大,影响风机的性能和空调器中使用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设置进风角度,增大进风量,并减小风机风噪。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技术问题解决的。
在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包括壳体、蜗舌结构和贯流风叶,蜗舌结构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的进风侧,贯流风叶设置在壳体内,蜗舌结构的一侧设有导风面,导风面呈内凹弧形,且导风面与贯流风叶同心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道组件,将蜗舌结构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的进风侧,并且在蜗舌结构的一侧设有导风面,导风面与壳体的内侧表面围设成进风通道,且导风面呈内凹弧形并与贯流风叶同心设置,使得导风面的弧度与贯流风叶的弧度保持一致,进入进风通道的气流紧贴导风面行进,避免了直接冲击在导风面上的出风被反弹而造成紊流,减低了噪音。同时,使得安装到位后导风面与贯流风叶之间轮廓弧度能够保持一致,使得贯流风叶与导风面之间的进风空间更加均一,进风均匀,也进一步避免了进风口处形成影响后续进风的紊流或回流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进风量。气流通过导风面进入进风通道,进风角度合理,并通过导风面的导流作用,使得气流能够迅速地进入进风通道而不会在进风口处形成影响后续进风的紊流或回流现象,从而提高了进风通道的进风量。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道组件,拆装方便,进风角度合理,进风量大,同时风噪较小。
进一步地,壳体包括安装端壳和风道构件,安装端壳设置于风道构件的下方,安装端壳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贯流风叶的安装凹槽,蜗舌结构与风道构件可拆卸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道组件,在安装端壳上开设有安装凹槽,方便贯流风叶的端部伸入到安装凹槽内,从而方便贯流风叶的安装。
进一步地,蜗舌结构卡接在风道构件上。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道组件,将蜗舌结构卡接在风道构件上,采用分体注塑,降低了成型难度,同时方便拆装蜗舌结构。
进一步地,蜗舌结构包括导风板和引风板,蜗舌结构包括导风板和引风板,导风板的一侧内凹形成导风面,引风板与导风板连接,且导风板与引风板连接处的切线与引风板的夹角在45°-65°之间。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道组件,将导风板与引风板形成的夹角限定在45°-65°之间,能够进一步保证进风角度合理,提高进风量。
进一步地,导风板靠近引风板的一端设置有导风转角头,导风面延伸至导风转角头,引风板与导风转角头卡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道组件,在引风板的一端设置有导风转角头,通过导风转角头过渡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使得气流更加平稳,不会发生紊流现象。
进一步地,蜗舌结构还包括第一加强板,第一加强板的一端与导风板远离进风通道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风道构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道组件,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能够对导风板起到结构加强的作用,同时第一加强板与风道构件连接,也为导风板的固定位置提供了支撑,方便固定导风板。
进一步地,蜗舌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与导风板连接并与第一加强板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导风板背离导风面的一侧还设置有加强筋板,加强筋板分别与第一加强板和第二加强板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道组件,通过设置加强筋板,提升了第一加强板、第二加强板与导风板之间的结构强度,防止使用过程中导风板发生变形,提升空调器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蜗舌结构具有导风面的一侧与贯流风叶间隔设置,且导风面与贯流风叶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风道组件,将蜗舌结构具有导风面的一侧与贯流风叶间隔设置,且间隔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使得贯流风叶直接将气流带入进风通道并沿着导风面的方向行进,提高了进风效率。
在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风道组件,风道组件包括壳体、蜗舌结构和贯流风叶,蜗舌结构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的进风侧,贯流风叶设置在壳体内,蜗舌结构的一侧设有导风面,导风面呈内凹弧形,且导风面与贯流风叶同心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通过对蜗舌结构进行改进,在蜗舌结构上设置内凹弧形状的导风面,从而使得进入进风通道的气流紧贴导风面行进,避免了直接冲击在导风面上的出风被反弹而造成紊流,减低了噪音。同时,气流通过导风面进入进风通道,进风角度合理,并通过导风面的导流作用,使得气流能够迅速地进入进风通道而不会在进风口处形成影响后续进风的紊流或回流现象,从而提高了进风通道的进风量。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进风量大并且风噪小,用户体验感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第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风道组件第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Ⅲ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图1中Ⅳ的局部放大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风道组件;110-壳体;111-安装端壳;115-安装凹槽;117-风道构件;130-蜗舌结构;131-导风板;133-引风板;135-第一加强板;137-第二加强板;138-加强筋板;139-导风转角头;150-导风面;170-引风面;190-贯流风叶。
具体实施方式
在空调器行业,风机运作时产生的噪音一直是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风机运作时除了风机自身的机械噪音和电磁噪音外,风噪也是噪声的源头之一,如何降低空调器风机运作时产生的风噪,一直为本领域的难题。
经申请人调研发现,风机运作时产生的风噪主要是由于进风口风道结构不合理,进风方向错乱,导致在进风口形成乱流,影响后续进风并且产生风噪,同时也会影响进风量并导致出风无力的情况。而进风口处最容易进行改造的结构即是设置在风道口上的蜗舌,通过改进蜗舌的结构来改变进风气流的流向并使得乱流的形成大大减少成为本实用新型降低风噪的主要手段。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例
结合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100,包括壳体110、蜗舌结构130和贯流风叶190,蜗舌结构130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110的进风侧,贯流风叶190设置在壳体内,且蜗舌结构130的一侧设有导风面150,导风面150与壳体110的内侧表面围设成进风通道,导风面150呈内凹弧形,且导风面150与贯流风叶190同心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壳体110内设置有贯流风叶190,蜗舌结构130的导风面150与贯流风叶190相对设置,且贯流风叶190的进风侧还外设有蒸发器,通过蒸发器换热后气流在贯流风叶190的驱动下进入到进风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导风面150与贯流风叶190同心设置,指的是导风面150的圆心与贯流风叶190旋转时的轨迹圆的圆心相重合,即导风面150的弧度与贯流风叶190的轮廓的弧度保持一致,从而保证了导风面150与贯流风叶190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需要说明的是,在蜗舌结构130的一侧设有导风面150,导风面150与壳体110的内侧表面围设成进风通道,且导风面150呈内凹弧形,使得进入进风通道的气流紧贴导风面150行进,避免了直接冲击在导风面150上的出风被反弹而造成紊流,减低了噪音。同时,气流通过导风面150进入进风通道,进风角度合理,并通过导风面150的导流作用,使得气流能够迅速地进入进风通道而不会在进风口处形成影响后续进风的紊流或回流现象,从而提高了进风通道的进风量。
壳体110包括安装端壳111和风道构件117,安装端壳111设置于风道构件117的下方,安装端壳111上开设有用于安装贯流风叶190的安装凹槽115,蜗舌结构130与风道构件117可拆卸连接。具体地,蜗舌结构130卡接在风道构件117上,使得蜗舌结构130和风道构件117之间采用分体注塑,降低了成型难度,同时方便拆装蜗舌结构130。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凹槽115的底壁上开设有安装孔,贯流风叶190的一端伸入安装凹槽115内并安装在安装孔上,且贯流风叶190的周向轮廓与安装凹槽115的形状相配合,即安装凹槽115也呈圆形且直径略大于贯流风叶190的外径,使得贯流风叶190能够在安装凹槽115内自由转动。
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风道组件100,将蜗舌结构130具有导风面150的一侧与安装凹槽115间隔设置,使得安装上贯流风叶190时导风面150与贯流风叶190间隔设置,贯流风叶190直接将气流带入进风通道并沿着导风面150的方向行进,提高了进风效率。具体地,导风面150与贯流风叶190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优选地,导风面150与贯流风叶190之间的距离为15mm,保证了进风量,使得贯流风叶190与导风面150之间的进风空间保持均匀,进风气流能够从该进风空间的进风端流入到壳体110的腔室内,不会因为流道宽度的变化而造成气流的紊乱,使得进风更加稳定。
在本实施例中,安装凹槽115呈圆形,导风面150的弧度与安装凹槽115的弧度一致。将导风面150的弧度设计为与安装凹槽115的弧度一致,使得安装到位后导风面150与贯流风叶190之间轮廓弧度能够保持一致,使得贯流风叶190与导风面150之间的进风空间更加均一,进风均匀,也进一步避免了进风口处形成影响后续进风的紊流或回流现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进风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风道构件117沿进风通道的前后端设置,蜗舌结构130卡接在前端的风道构件117上,导风面150与后端的风道构件117围设形成进风通道。
参见图4,蜗舌结构130包括导风板131和引风板133,导风板131的一侧内凹形成导风面150,引风板133与导风板131的一端连接并呈夹角设置,引风板133设置有引风面170,引风面170与壳体110的内侧表面围设成出风通道。具体地,引风面170与后端的风道构件117的内侧表面之间围设形成出风通道。导风板131与风道构件117连接,引风板133与导风板131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131与引风板133连接处的切线与引风板133的夹角在45°-65°之间。优选地,导风板131与引风板133连接处的切线与引风板133的夹角为60°,能够进一步保证进风角度合理,提高进风量。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导风板131为弧形板,导风板131与引风板133连接处的切线指的是导风板131靠近引风板133的端部的切线。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导风板131背离导风面150的一侧也可以是呈平面状,也就是导风板成弧形板状,此时导风板131背离导风面150的一侧与引风板133之间的夹角仍然在45°-65°之间。
在实际进风时,在贯流风叶190的作用下,经过换热器换热后的空气由导风面150进入到进风通道内,再由引风面170进入到出风通道内并最终排出,由于导风面150的内凹弧形结构并且弧度与贯流风叶190的轨迹圆的弧度一致,从而大大提高了进风通道的进风量并降低了风噪。
进一步地,蜗舌结构130还包括第一加强板135和第二加强板137,第一加强板135与导风板131远离进风通道的一侧连接,第二加强板137与导风板131连接并与第一加强板135平行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风道构件117部分伸入到第一加强板135和第二加强板137之间,第一加强板135和第二加强板与风道构件117的伸入部分相配合并相互卡接,从而起到固定导风板131的作用。
在本实施例中,导风板131靠近引风板133的一端设置有导风转角头139,导风面150延伸至导风转角头139,引风板133与导风转角头139卡接。具体地,导风转角头139的表面为圆滑过渡表面,优选地,导风转角头139的表面呈半球面状。通过导风转角头139过渡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使得气流更加平稳,不会发生紊流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导风转角头139也是进风通道和出风通道的分隔点,导风转角头139靠近导风面150的一侧为进风通道,导风转角头139靠近引风面170的一侧为出风通道。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板137与导风板131靠近导风转角头139的一端连接,通过设置第一加强板135和第二加强板137,使得导风板131的结构稳定性得到增强,并提高了导风板131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强板135与导风板131呈夹角设置,且导风板131背离导风面150的一侧还设置有加强筋板138,加强筋板138分别与第一加强板135和第二加强板137连接。具体地,加强筋板138为多个,且多个加强筋板138间隔设置在第一加强板135与导风板131之间,每个加强筋板138的端面与导风板131的端面相平齐,使得导风板131的端部也得到加强。具体地,加强筋板138向内由第一加强板135延伸至第二加强板137,使得第一加强板135、第二加强板137以及加强筋板138之间的连接强度大大增强,保证了导风板131的结构稳定性。
在本实施中,第一加强板135、第二加强板137以及导风板131一体成型,且第二加强板137与导风转角头139的内侧之间形成有卡接口,引风板133的端部插入到卡接口中与导风转角头139相互卡接。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导风板131为等厚板体,使得导风板131整体呈弓形,第一加强板135设置在导风板131的凸起部位,起到良好的支撑和加强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导风板131呈凹型结构,在导风面150的一侧呈内凹弧状,在另一侧呈平面状,第一加强板135设置在导风板131的中部。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其他较佳的实施例中,导风板131也可以直接与风道构件117连接而无需额外设置第一加强板135和第二加强板137,导风板131直接卡接或者螺栓连接在风道构件117上,引风板与导风板131卡接在一起,同样能够起到导风和引风的作用,其具体连接结构在此不过多描述。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道组件100,通过设置呈内凹弧形状的导风面150,使得进入进风通道的气流紧贴导风面150行进,避免了直接冲击在导风面150上的出风被反弹而造成紊流,减低了噪音。同时,气流通过导风面150进入进风通道,进风角度合理,并通过导风面150的导流作用使得气流能够迅速地进入进风通道而不会在进风口处形成影响后续进风的紊流或回流现象,从而提高了进风通道的进风量。
第二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贯流风叶190和风道组件100,其中风道组件100的基本机构和原理及产生的技术效果和第一实施例相同,为简要描述,本实施例部分未提及之处,可参考第一实施例中相应内容。
风道组件100包括壳体110、蜗舌结构130和贯流风叶190,蜗舌结构130可拆卸地设置在壳体110的进风侧,贯流风叶190设置在壳体110内,且蜗舌结构130的一侧设有导风面150,导风面150与壳体110的内侧表面围设成进风通道,导风面150呈内凹弧形,且导风面150与贯流风叶190同心设置。
壳体110包括安装端壳111和风道构件117,风道构件117设置在安装端壳上,蜗舌结构130与风道构件117连接,导风面150与后端的风道构件117之间具有进风通道。具体地,蜗舌结构130卡接在风道构件117上,使得蜗舌结构130和风道构件117之间采用分体注塑,降低了成型难度,同时方便拆装蜗舌结构130。安装端壳111上开设有用于容置贯流风叶190的安装凹槽115,蜗舌结构130具有导风面150的一侧与安装凹槽115间隔设置。贯流风叶190的一端伸入安装凹槽115并安装在安装凹槽115内。
虽然本实用新型披露如上,但本实用新型并非限定于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10)、蜗舌结构(130)和贯流风叶(190),所述蜗舌结构(130)可拆卸地设置在所述壳体(110)的进风侧,所述贯流风叶(190)设置在所述壳体(110)内,所述蜗舌结构(130)的一侧设有导风面(150),所述导风面(150)呈内凹弧形,且所述导风面(150)与所述贯流风叶(190)同心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10)包括安装端壳(111)和风道构件(117),所述安装端壳(111)设置于所述风道构件(117)的下方,所述安装端壳(111)上开设有用于安装所述贯流风叶(190)的安装凹槽,所述蜗舌结构(130)与所述风道构件(117)可拆卸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结构(130)卡接在所述风道构件(117)上。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结构(130)包括导风板(131)和引风板(133),所述导风板(131)的一侧内凹形成所述导风面(150),所述引风板(133)与所述导风板(131)连接,且所述导风板(131)与所述引风板(133)连接处的切线与所述引风板(133)的夹角在45°-65°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131)靠近所述引风板(133)的一端设置有导风转角头(139),所述导风面(150)延伸至所述导风转角头(139),所述引风板(133)与所述导风转角头(139)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结构(130)还包括第一加强板(135),所述第一加强板(135)的一端与所述导风板(131)背离所述导风面(150)的一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风道构件(117)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结构(130)还包括第二加强板(137),所述第二加强板(137)与所述导风板(131)连接并与所述第一加强板(135)平行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131)背离所述导风面(150)的一侧还设置有加强筋板(138),所述加强筋板(138)分别与所述第一加强板(135)和所述第二加强板(137)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道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舌结构(130)具有所述导风面(150)的一侧与所述贯流风叶(190)间隔设置,且所述导风面(150)与所述贯流风叶(190)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10mm。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风道组件。
CN201921217806.0U 2019-07-30 2019-07-30 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Active CN21029222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17806.0U CN210292223U (zh) 2019-07-30 2019-07-30 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17806.0U CN210292223U (zh) 2019-07-30 2019-07-30 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92223U true CN210292223U (zh) 2020-04-10

Family

ID=701051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17806.0U Active CN210292223U (zh) 2019-07-30 2019-07-30 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92223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77947A (zh) * 2020-10-28 2021-01-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道组件及家用电器
CN112366391A (zh) * 2020-12-11 2021-02-12 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电池柜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77947A (zh) * 2020-10-28 2021-01-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风道组件及家用电器
CN112366391A (zh) * 2020-12-11 2021-02-12 北京海博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储能电池柜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292223U (zh) 一种风道组件以及空调器
CN105526691B (zh) 导风组件及轴流柜机
CN105627430A (zh) 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WO2015043362A1 (zh) 一种柜内机支撑组件
EP3855023A1 (en) Centrifugal fan, air duct system, and air conditioner
CN210601937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13872825U (zh) 一种吸油烟机蜗壳
CN208778336U (zh) 耐用节能型风机
CN106705242B (zh)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及壁挂式空调器
CN205639069U (zh) 轴流柜机的动叶、导流组件和轴流柜机
CN209041172U (zh) 一种离心风轮及天花机
CN208778294U (zh) 高效低损耗风机
CN108443978B (zh) 空调设备
CN211119921U (zh) 用于空调器的风道部件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506246B (zh) 轴流风轮、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09840275U (zh) 贯流风叶及其风叶单元
CN219932519U (zh) 一种贯流风轮及贯流风机
CN210374003U (zh) 一种降噪组件及空调
CN217715413U (zh) 空调器
CN217354824U (zh) 吹风机
CN112138253B (zh) 整流装置及呼吸机
CN108571786B (zh) 导风圈组件、空调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1575451U (zh) 用于空调器的风道件、风道部件和空调器
CN219083263U (zh) 一种贯流风道及其空调器
CN216142969U (zh) 新型降噪风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