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70838U - 超薄触摸屏 - Google Patents

超薄触摸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70838U
CN210270838U CN201921057517.9U CN201921057517U CN210270838U CN 210270838 U CN210270838 U CN 210270838U CN 201921057517 U CN201921057517 U CN 201921057517U CN 210270838 U CN210270838 U CN 2102708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electrode
adhesive layer
insulating
touch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5751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文涛
刘小桢
梁剑新
丁道军
徐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r touch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p Touch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p Touch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p Touch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5751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708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708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708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一种超薄触摸屏,包括防护盖板、电容感应组件及粘接胶层,防护盖板通过粘接胶层与电容感应组件相粘接,电容感应组件包括导电薄膜、下触控电极、绝缘粘接层、上触控电极、第一边缘引线、第二边缘引线及柔性电路板,下触控电极、上触控电极及绝缘粘接层三者的结合仅为绝缘粘接的厚度,整体结构层次的厚度也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本实用新型仅由下触控电极、上触控电极、绝缘粘接层及导电薄膜组成,减少现有技术中的整体结构层次,简化了制作上的工序。绝缘粘接层的剥离力大于25g/mm,下触控电极及上触控电极能较牢固地粘接在绝缘粘接层上,省去现有技术的电容感应器件中的光学胶层,对优化整体结构层次的厚度起主导作用。

Description

超薄触摸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摸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超薄触摸屏。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外挂式双层结构电容式触摸屏,是在厚度均为 45um~150um的上导电薄膜和下导电薄膜的表面上分别制作上触控电极和下触控电极,进一步地,通过一层厚度为50μm~100μm的光学胶层将制作有上触控电极和下触控电极的两张透明导电薄膜连接在一起组成电容感应器件,最后与 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柔性电路板)和防护盖板贴合组装在一起形成触摸屏。
然而,现有的外挂式双层结构电容式触摸屏的结构层导致触摸屏的厚度较厚,其产品厚度无法满足消费者不断追求超薄的需求,且现有的外挂式双层结构电容式触摸屏结构复杂,制作工艺流程繁琐,制作成本高,种种不利因素大大阻碍了电容触摸屏市场的普及。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设计一种能够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以解决整体结构层次厚度较厚及制作工序繁琐的问题的超薄触摸屏。
一种超薄触摸屏,包括:防护盖板及电容感应组件,所述防护盖板设置于所述电容感应组件上;
所述电容感应组件包括导电薄膜、下触控电极、绝缘粘接层、上触控电极、第一边缘引线、第二边缘引线及柔性电路板,所述下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导电薄膜上,所述绝缘粘接层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避位槽,所述绝缘粘接层设置于所述下触控电极上,所述下触控电极的各通道一一对应粘接于各所述第一避位槽内,所述下触控电极的搭接位露置于所述绝缘粘接层外,且所述绝缘粘接层与所述导电薄膜相粘接;
所述绝缘粘接层远离所述下触控电极的一侧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避位槽,所述上触控电极的各通道一一对应粘接于各所述第二避位槽内,所述上触控电极朝向所述防护盖板设置,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导电薄膜上;
所述第一边缘引线的第一端与所述下触控电极的搭接位电连接,所述第一边缘引线的第二端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边缘引线的第一端与所述上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边缘引线的第二端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绝缘粘接层的厚度为5μm~15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粘接层的透过率大于87%。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粘接层的剥离力大于25g/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粘接层为聚酰亚胺绝缘粘接层。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超薄触摸屏还包括粘接胶层,所述粘接胶层粘接于所述电容感应组件上,所述防护盖板与所述粘接胶层远离所述电容感应组件的一侧面相粘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粘接胶层的厚度为80μm~150μ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触控电极及所述下触控电极均为氧化铟锡电极、金属网格电极、纳米银线电极或碳纳米管电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上述超薄触摸屏通过设置防护盖板、电容感应组件及粘接胶层,所述防护盖板通过所述粘接胶层与所述电容感应组件相粘接,所述电容感应组件包括导电薄膜、下触控电极、绝缘粘接层、上触控电极、第一边缘引线、第二边缘引线及柔性电路板,所述下触控电极及所述上触控电极均嵌置于所述绝缘粘接层内,所述下触控电极、所述上触控电极及所述绝缘粘接层三者的结合仅为所述绝缘粘接的厚度,所述绝缘粘接层的厚度为5μm~15μm,所述下触控电极、所述上触控电极及所述绝缘粘接层三者的结合的厚度为5μm~15μm,组合上所述导电薄膜的厚度45μm~150μm,整体的厚度即为50μm~165μm,整体结构层次的厚度也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
其次,本实用新型仅由所述下触控电极、所述上触控电极、所述绝缘粘接层及所述导电薄膜组成,减少现有技术中的厚度为45um~150um的上导电薄膜和厚度为50μm~100μm的光学胶层,即减少现有技术中的整体结构层次,简化了制作上的工序。
最后,所述绝缘粘接层的剥离力大于25g/mm,即,所述下触控电极及所述上触控电极能够较牢固地粘接在所述绝缘粘接层上,能够省去现有技术的电容感应器件中的光学胶层,对优化整体结构层次的厚度起主导作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超薄触摸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超薄触摸屏的电容感应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超薄触摸屏的导电薄膜、下触控电极及绝缘粘接层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其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超薄触摸屏10的结构示意图,超薄触摸屏10包括:防护盖板100及电容感应组件200,所述防护盖板100设置于所述电容感应组件200上,需要说明的是,所述超薄触摸屏还包括粘接胶层300,所述粘接胶层300粘接于所述电容感应组件200上,所述防护盖板100 与所述粘接胶层300远离所述电容感应组件200的一侧面相粘接,即,所述防护盖板通过所述粘接胶层与所述电容感应组件相粘接,亦即,所述防护盖板、所述粘接胶层及电容感应组件顺序叠加设置。所述防护盖板对所述电容感应组件起到防护的作用。
一实施例中,所述粘接胶层粘接于所述电容感应组件的所述导电薄膜、所述下触控电极、所述绝缘粘接层、所述上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边缘引线、所述第二边缘引线及所述柔性电路板中的至少一个上;又如,所述粘接胶层粘接于所述上触控电极上。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所述电容感应组件200包括导电薄膜210、下触控电极220、绝缘粘接层230、上触控电极240、第一边缘引线250、第二边缘引线260及柔性电路板270,所述下触控电极220设置于所述导电薄膜210上,所述绝缘粘接层230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避位槽2301,所述绝缘粘接层230设置于所述下触控电极220上,所述下触控电极220的各通道一一对应粘接于各所述第一避位槽2301内,即,所述下触控电极的各通道的边缘一一对应与各所述第一避位槽的内侧壁相抵持,所述下触控电极的顶面与所述绝缘粘接层靠近所述导电薄膜的一侧面相齐平,这样,即所述下触控电极能够较平整地设置在所述绝缘粘接层内,所述下触控电极220的搭接位露置于所述绝缘粘接层230外,这样,所述绝缘粘接层覆盖所述下触控电极上,所述绝缘粘接层起到绝缘和粘接的作用,且将所述下触控电极的搭接位裸露出来,所述下触控电极220的各通道一一对应粘接于各所述第一避位槽2301内,即,所述绝缘粘接层填充了所述下触控电极的各通道之间的间隙,防止通道之间短路。
请一并参阅图2及图3,所述绝缘粘接层230与所述导电薄膜210相粘接,即,所述绝缘粘接层除去所述第一避位槽的位置以外的其他表面均与所述导电薄膜粘接,亦即,所述绝缘粘接层除了对所述下触控电极起防止通道之间短路的作用外,还能对所述下触控电极起粘接和固定的作用,进而将所述下触控电极粘接和固定在所述导电薄膜上。
请参阅图3,所述绝缘粘接层230远离所述下触控电极220的一侧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避位槽2302,所述上触控电极240的各通道一一对应粘接于各所述第二避位槽2302内,即,所述上触控电极的各通道边缘一一对应与各所述第二避位槽的内侧壁相抵持,所述上触控电极的顶面与所述绝缘粘接层远离所述下触控电极的一侧面相齐平,这样,即所述上触控电极能够较平整地设置在所述绝缘粘接层内;连同上述的,所述下触控电极的各通道的边缘一一对应与各所述第一避位槽的内侧壁相抵持,所述下触控电极的顶面与所述绝缘粘接层靠近所述导电薄膜的一侧面相齐平,即所述下触控电极能够较平整地设置在所述绝缘粘接层内,可知,所述下触控电极及所述上触控电极均嵌置于所述绝缘粘接层内,这样,与现有技术的电容感应器件的结构层次,即,在厚度均为 45um~150um的上导电薄膜和下导电薄膜的表面上分别制作上触控电极和下触控电极,进一步的,通过一层厚度为50μm~100μm的光学胶层将制作有上触控电极和下触控电极的两张透明导电薄膜连接在一起相比,所述下触控电极、所述上触控电极及所述绝缘粘接层三者的结合仅为所述绝缘粘接的厚度。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现有技术的电容感应器件的结构层次在除去所述下触控电极及所述上触控电极后的厚度为140μm~400μm,而本实用新型中,所述下触控电极、所述上触控电极及所述绝缘粘接层三者的结合仅为所述绝缘粘接的厚度,所述绝缘粘接层的厚度为5μm~15μm,即,所述下触控电极、所述上触控电极及所述绝缘粘接层三者的结合的厚度为5μm~15μm,组合上所述导电薄膜的厚度45μm~150μm,整体的厚度即为50μm~165μm,这样,整体结构层次的厚度也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与现有技术的电容感应器件的结构层次相比,本实用新型仅由所述下触控电极、所述上触控电极、所述绝缘粘接层及所述导电薄膜组成,减少了现有技术中的厚度为45um~150um的上导电薄膜和厚度为50μm~100μm的光学胶层,即减少现有技术中的整体结构层次,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简化了制作上的工序。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所述上触控电极240朝向所述防护盖100板设置,所述柔性电路板270设置于所述导电薄膜210上。请参阅图2,所述第一边缘引线250的第一端与所述下触控电极220的搭接位电连接,所述第一边缘引线250 的第二端与所述柔性电路板270电连接,所述第二边缘引线260的第一端与所述上触控电极240电连接,所述第二边缘引线260的第二端与所述柔性电路板 270电连接,即所述下触控电极通过所述第一边缘引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上触控电极通过所述第二边缘引线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电连接。
一实施例中,所述绝缘粘接层的透过率大于87%;又如,所述绝缘粘接层的剥离力大于25g/mm,即,所述下触控电极及所述上触控电极能够较牢固地粘接在所述绝缘粘接层上,因此能够省去现有技术的电容感应器件中的光学胶层,对优化整体结构层次的厚度起主导作用;又如,所述绝缘粘接层为聚酰亚胺绝缘粘接层。
一实施例中,所述粘接胶层的厚度为80μm~150μm,这样,有利于减小所述超薄触摸屏的整体结构厚度;又如,所述上触控电极及所述下触控电极均为氧化铟锡电极、金属网格电极、纳米银线电极或碳纳米管电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上述超薄触摸屏通过设置防护盖板100、电容感应组件200及粘接胶层300,所述防护盖板通过所述粘接胶层与所述电容感应组件相粘接,所述电容感应组件200包括导电薄膜210、下触控电极220、绝缘粘接层230、上触控电极240、第一边缘引线250、第二边缘引线260及柔性电路板270,所述下触控电极及所述上触控电极均嵌置于所述绝缘粘接层内,所述下触控电极、所述上触控电极及所述绝缘粘接层三者的结合仅为所述绝缘粘接的厚度,所述绝缘粘接层的厚度为5μm~15μm,所述下触控电极、所述上触控电极及所述绝缘粘接层三者的结合的厚度为5μm~15μm,组合上所述导电薄膜的厚度45μm~150μm,整体的厚度即为50μm~165μm,整体结构层次的厚度也得到了很大的优化,使得整体结构更加简单紧凑。
其次,本实用新型仅由所述下触控电极、所述上触控电极、所述绝缘粘接层及所述导电薄膜组成,减少现有技术中的厚度为45um~150um的上导电薄膜和厚度为50μm~100μm的光学胶层,即减少现有技术中的整体结构层次,简化了制作上的工序。
最后,所述绝缘粘接层的剥离力大于25g/mm,即,所述下触控电极及所述上触控电极能够较牢固地粘接在所述绝缘粘接层上,能够省去现有技术的电容感应器件中的光学胶层,对优化整体结构层次的厚度起主导作用。
一实施例中,一种超薄触摸屏包括从上到下依次为防护盖板、粘接胶层、上触控电极、绝缘粘接层、下触控电极、柔性电路板及导电薄膜,所述上触控电极30为触摸屏的感应电极(或驱动电极),所述下触控电极50为触摸屏的驱动电极(或感应电极),所述绝缘粘接层40的厚度为5-15μm,本实用新型为 10μm。
如图3所示,所述绝缘粘接层40覆盖下触控电极50起到绝缘作用,且将下触控电极搭接位502裸露出来,所述绝缘粘接层40填充下触控电极50各通道之间的间隙,防止通道之间短路,所述绝缘粘接层40通过喷涂或者丝印的制程工艺制作,本实用新型为喷涂工艺,所述绝缘粘接层40靠近防护盖板10的一面设有多个凹槽401(如图2所示),所述多个凹槽401的形状与上触控电极 30图案相同,所述凹槽401内部填充有导电材料,形成上触控电极30,所述导电材料可以是氧化铟锡、金属网格、纳米银线、碳纳米管等,本实用新型为氧化铟锡导电材料,所述防护盖板10远离用户面与上触控电极30和绝缘粘接层 40通过粘接胶层20连接在一起,所述粘接胶层20的厚度为80-150μm,本实用新型为100μm,所述粘接胶层20可以是OCA光学胶,也可以是其它具有相同功能的光学胶。所述绝缘粘接层40可以是聚酰亚胺材料,或其他具有相同特性的材料,所述绝缘粘接层40的透过率大于87%,所述绝缘粘接层40在下触控电极401和导电薄膜40表面的剥离力大于25g/mm。
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增强触控电极与主板的通信能力,通常会在触控电极的边缘,制作边缘引线以达到降低其阻抗,进而提高导电能力的目的,所述边缘引线70可以是导电银浆、导电铜等低电阻的材料,本实用新型为导电银浆,通过边缘引线70将上下电路触控电极引到产品的一端,进一步的,与柔性电路板60通过热压工艺与一端的银浆引线电性连接,所述柔性电路板60用于触控电极层与主板电性导通作用。
本实用新型通过把下触控电极50的下触控电极搭接位502裸露出来,在制作上触控电极30之前,使用可剥胶将下触控电极搭接位502保护起来,上触控电极30制作完成后,将可剥胶剥离,进一步的,将上触控电极30和下触控电极50的边缘引线70一次性制作完成,所述边缘引线70通过丝印、曝光、显影工艺制作,简化了制程工艺。最后,与防护盖板10通过光学胶20贴合在一起,形成本实用新型的超薄触摸屏。
本实用新型通过一层厚度薄的绝缘粘接层40连接下触控电极50、导电薄膜 501和上触控电极30,并起到绝缘作用,进一步的,与柔性电路板60和防护盖板10贴合,形成超薄触摸屏,与传统的双层电容式触摸屏相比,本实用新型减少了一层厚度较厚的粘接胶层,有效的降低了双层触摸屏的厚度,提升用户体验感,增强市场竞争力。另外,优化触摸屏结构,简化了制程工艺,降低了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方式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7)

1.一种超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护盖板及电容感应组件,所述防护盖板设置于所述电容感应组件上;
所述电容感应组件包括导电薄膜、下触控电极、绝缘粘接层、上触控电极、第一边缘引线、第二边缘引线及柔性电路板,所述下触控电极设置于所述导电薄膜上,所述绝缘粘接层上开设有多个第一避位槽,所述绝缘粘接层设置于所述下触控电极上,所述下触控电极的各通道一一对应粘接于各所述第一避位槽内,所述下触控电极的搭接位露置于所述绝缘粘接层外,且所述绝缘粘接层与所述导电薄膜相粘接;
所述绝缘粘接层远离所述下触控电极的一侧面上开设有多个第二避位槽,所述上触控电极的各通道一一对应粘接于各所述第二避位槽内,所述上触控电极朝向所述防护盖板设置,所述柔性电路板设置于所述导电薄膜上;
所述第一边缘引线的第一端与所述下触控电极的搭接位电连接,所述第一边缘引线的第二端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电连接,所述第二边缘引线的第一端与所述上触控电极电连接,所述第二边缘引线的第二端与所述柔性电路板电连接;
所述绝缘粘接层的厚度为5μm~15μ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粘接层的透过率大于8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粘接层的剥离力大于25g/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粘接层为聚酰亚胺绝缘粘接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超薄触摸屏还包括粘接胶层,所述粘接胶层粘接于所述电容感应组件上,所述防护盖板与所述粘接胶层远离所述电容感应组件的一侧面相粘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超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粘接胶层的厚度为80μm~150μ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超薄触摸屏,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触控电极及所述下触控电极均为氧化铟锡电极、金属网格电极、纳米银线电极或碳纳米管电极。
CN201921057517.9U 2019-07-09 2019-07-09 超薄触摸屏 Active CN2102708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57517.9U CN210270838U (zh) 2019-07-09 2019-07-09 超薄触摸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57517.9U CN210270838U (zh) 2019-07-09 2019-07-09 超薄触摸屏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70838U true CN210270838U (zh) 2020-04-07

Family

ID=70047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57517.9U Active CN210270838U (zh) 2019-07-09 2019-07-09 超薄触摸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7083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49150A (zh) * 2021-02-02 2021-06-29 诺瑞(深圳)新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机器人皮肤、可穿戴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49150A (zh) * 2021-02-02 2021-06-29 诺瑞(深圳)新技术有限公司 柔性压力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和机器人皮肤、可穿戴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58563B (zh)
CN100405272C (zh) 触摸面板
US8514587B2 (en) Conductive structure
JPH08203382A (ja) アナログ式透明タッチ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631456B (zh) 薄膜感应器、包含该感应器的电容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和终端产品
CN103105964A (zh) 触摸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09182795U (zh) 触摸屏及电子装置
CN101458410B (zh) 触控液晶显示装置
WO2014029183A1 (zh) 薄膜感应器、包含该感应器的电容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和终端产品
CN110187792A (zh) 触控显示设备、触控传感器、触控模组及制备方法
TW201251208A (en) Single FPC board for connecting multiple modules and touch sensitive display module using the same
CN210270838U (zh) 超薄触摸屏
CN109656427B (zh) 一种电容式触控屏
CN206805509U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102122223A (zh) 电容式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CN210442788U (zh) 一种双面丝印导电玻璃电容式触摸屏
CN209674346U (zh) 触控面板
CN107145265A (zh) 触控面板及显示设备
CN201508542U (zh) 电阻式触控面板
CN103885654A (zh) 电磁电容一体式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CN107300999B (zh) 压力感应触摸显示屏、压力感应触摸屏及其制作方法
CN201594247U (zh) 一种低反射率触摸屏
CN105718095A (zh) 触控显示装置
CN211264290U (zh) 一种电容触摸屏叠层结构及电容触摸屏
TW200947278A (en) Touch pane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building 1, No. 118, Liguang new industrial zone, Liguang community, Guanlan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tar touch technology (Shenzhen)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 812 building, No. 512, Guangguang industrial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TOP TOUCH ELECTRONICS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