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20025U - 一种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20025U
CN210220025U CN201921219656.7U CN201921219656U CN210220025U CN 210220025 U CN210220025 U CN 210220025U CN 201921219656 U CN201921219656 U CN 201921219656U CN 210220025 U CN210220025 U CN 21022002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fresh air
heat exchange
purif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21965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Zhanyue Tang
汤展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21965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2002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2002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2002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相互独立的室内风道和新风风道;换热腔体,设于壳体内,换热腔体的一侧开设有出风口,室内风道和新风风道分别与出风口相连,新风风道内设有与新风风道内新风的流动方向对应设置的净化组件,以使新风流经净化组件后,通过出风口向外流出,其中,净化组件包括可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净化组料,净化组料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新风流动的横截面积在第一方向上的尺寸。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实现净化组件的自动更换,避免依靠人工频繁更换净化组件,减少售后维修成本。

Description

一种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以及新风机采用物理过滤的方式净化室外空气,以为室内提供净化后的新风,达到更换室内空气的目的,现有技术中,采用滤网等净化组件净化空气,由于新风需要的净化量较大,经常需要人工更换,对于很多壁挂式或落地式安装的空调,进一步增加了滤网更换的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相互独立的室内风道和新风风道;换热腔体,设于壳体内,换热腔体的一侧开设有出风口,室内风道和新风风道分别与出风口相连,新风风道内设有与新风风道内新风的流动方向对应设置的净化组件,以使新风流经净化组件后,通过出风口向外流出,其中,净化组件包括可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净化组料,净化组料中的至少两个过滤区域可分别对新风实现过滤。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空调器,通过在壳体内设置相互独立的室内风道和新风风道,使得空调器在运行时,室内空气在室内风道流动,新风在新风风道流动,使室内空气和新风可以在流入壳体时相互独立的流动,此外,通过在壳体内还设有换热腔体,且出风口设于换热腔体的一侧,室内风道和新风风道分别与出风口相连,使室内风道中的室内空气和新风风道中的新风均可从出风口流出,其中,在新风风道内设有与新风风道内新风的流动方向对应设置的净化组件,使室外空气在进入新风风道后,通过净化组件的净化后,除去新风中的尘土等污染物,再流入换热腔体从出风口处流出,以为室内供给新风,为室内引入新鲜空气,改善室内空气质量。
需要说明的是,新风风道可以直接与出风口连通,使进入新风风道的空气不经过换热腔体直接从出风口排出,新风风道还可以与换热腔体连通,使进入新风风道的新风和室内风道中的室内空气进入换热腔体并发生混合后,与换热腔体内的换热器完成换热,换热后的混合气体从换热腔体一侧设置的出风口处流至室内。
其中,新风风道内的新风可以是室外环境较好时由室外直接导入的空气,还可以是室外环境较差时由室外导入后经过多次过滤的空气。
其中,净化组件包括可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净化组料,使空调器运行时,净化组料中的至少两个过滤区域通过吸附室外空气中的污染物以净化空气,可以理解,净化组料包括但不限于两个过滤区域,在对空气净化和过滤的过程中,在净化组料上会不断积累大量的污染物质,降低净化组料的净化效果,在一个过滤区域对新风进行过滤后达到过滤寿命时,可通过沿第一方向的移动,将另一个过滤区域对准新风风道,同时也使已经累积较大量污染物的净化组料部分移出净化室外空气的区域,即新的净化组料的部分自动替换已经累积空气污染物的净化组料部分,一方面可以提高净化空气的效率和效果,延长使用寿命,另一方面避免了人工更换净化组料的操作,延长更换周期,节约人工成本。
其中,净化组料的截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呈波浪形的折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净化组件具体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其中,净化组料的一端绕设于第一卷轴上,另一端绕设于第二卷轴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净化组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净化组料的两端中的一端绕设于第一卷轴上,另一端绕设于第二卷轴上,使空调器在运行时,净化组料从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中的其中一个卷轴移动到另一卷轴上,实现净化组料的移动,且净化组料缠绕在卷轴上使净化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在占用较少的体积下,可以设置较多的净化组料。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一驱动件,与第一卷轴传动连接;和/或第二驱动件,与第二卷轴传动连接,其中,通过第一驱动件和/或第二驱动件的驱动实现净化组料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有与第一卷轴传动连接的第一驱动件,以通过第一驱动件驱动第一卷轴转动,并通过净化组料带动第二卷轴转动,实现净化组料沿第一方向的移动,或者,通过设有与第二卷轴传动连接的第二驱动件,以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二卷轴转动,并通过净化组料带动第一卷轴转动,实现净化组料沿第一方向的移动,或者,通过同时设有与第一卷轴传动连接的第一驱动件和与第二卷轴传动连接的第二驱动件,通过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驱动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的转动,实现净化组料沿第一方向的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支撑组件,设于第一卷轴与第二卷轴之间,且净化组料通过支撑组件形成过风区域,以使新风经过风区域的净化组料流至换热腔体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之间还设有支撑组件,以通过支撑组件支撑净化组料形成过风区域,在新风通过过风区域时,通过净化组料净化后,流入换热腔体内。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支撑组件对净化组料的支撑作用,使净化组料在过风区域形成净化平面,以提高净化组料的利用率和净化效率,支撑组件可设置在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的不同位置,以对净化组料实现张紧。
优选地,通过支撑组件对净化组料的支撑作用,使净化组料在过风区域形成的净化平面与新风的流动方向垂直,使新风通过净化组料的截面面积最大化,以提高净化组料的利用率和净化空气的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组件具体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其中,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的第一共切面,与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的第二共切面不重合,以通过第一支撑轴与第二支撑轴张紧净化组料。
在该技术方案中,支撑组件具体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通过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为净化组料提供支撑力,具体地,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的第一共切面,与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的第二共切面不重合,以通过第一支撑轴与第二支撑轴张紧净化组件,使净化组件在过风区域形成一个张紧的垂直于新风流动方向的平面,避免由于净化组料出现褶皱,歪斜等情况而降低空气的净化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支撑组件还可以包括至少三个或更多个相互平行的支撑轴,通过将三个或多个支撑轴分别设于净化组料的两侧,且至少一个支撑轴的轴线与其他支轴的轴线不共面,使净化组料在多个支撑轴的支撑下呈折叠状态,使新风在通过过风区域时,穿过多层净化组料,以提高空气净化效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三驱动件,与第一支撑轴传动连接;和/或第四驱动件,与第二支撑轴传动连接,其中,通过第三驱动件和/或第四驱动件的驱动实现净化组料在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有与第一支撑轴传动连接的第三驱动件,以通过第三驱动件驱动第一支撑轴转动,并通过净化组料带动第二支撑轴转动,实现净化组料沿第一方向的移动,或者,通过设有与第四卷轴传动连接的第二支撑轴,以通过第四驱动件驱动第二支撑轴转动,并通过净化组料带动第一支撑轴转动,实现净化组料沿第一方向的移动,或者,通过同时设有与第一支撑轴传动连接的第三驱动件和与第二支撑轴传动连接的第四驱动件,通过第三驱动件和第四驱动件分别驱动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的转动,实现净化组料沿第一方向的移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支撑组件具体包括:支撑框,支撑框在第一方向上设于第一卷轴与第二卷轴之间,以通过支撑框张紧净化组料。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之间沿第一方向设有支撑框,通过支撑框张紧净化组料,使净化组料可以在过过风区域形成张紧的净化面,提高新风的净化效率。
可选地,净化面为平面或是呈波浪形的折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净化组料为滤网桶,滤网桶的一侧设有用于滤网伸出的槽口,滤网桶的桶体套设于第一卷轴上,且滤网桶中由槽口伸出的滤网绕设于第二卷轴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滤网桶的一侧设有槽口,使滤网可以通过槽口伸出滤网桶,将滤网桶套设于第一卷轴上,且从槽口中伸出的滤网绕设于第二卷轴上,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转动时,使滤网连接于滤网桶的一端从滤网桶的槽口伸出,另一端缠绕于第二卷轴上,使过风区域的滤网从第一卷轴向第二卷轴的方向移动,实现滤网的自动更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室内风道与换热腔体相连通;和/或新风风道与换热腔体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室内风道与换热腔体相连通或新风风道与换热腔体相连通,使室内风道中的室内空气或新风风道中的新风流入换热腔体,与换热腔体内的换热器换热,随后从换热腔体一侧的出风口排出;或者室内风道与新风风道均与换热腔体连通,使室内风道中的室内空气和新风风道中的新风在进入换热腔体后发生混合,与换热腔体内的换热器换热后,从换热腔体一侧的出风口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当新风风道直接与出风口连通时,新风在净化组件净化后,不经过换热腔体通道,直接从出风口排出,使得从出风口排出的净化后的新风的温度相同,使用户仅需要改善室内空气时,无需启动空调器的换热功能,以满足用户的多样化需求,节约电能。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新风腔体,设于换热腔体的一侧,且新风风道设于新风腔体内;主进风腔体,设于换热腔体的一侧,进风腔体与新风腔体独立设置,且室内风道设于进风腔体内,其中,换热腔体内设有换热器,新风腔体和进风腔体设于换热器的一侧,出风口设于换热器的另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换热腔体的一侧独立设有新风腔体和主进风腔体,且新风风道设于新风腔体内,室内风道设于主进风腔体内,使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风别通过室内风道和新风风道进入主进风腔体内和新风腔体内,其中,室外空气进入新风腔体内,经过净化组料的净化后,流入换热腔体内,室内空气直接从主进风腔体内流入换热腔体内,净化后的室外空气与换热腔体内设置的换热器换热,从出风口流出,以为室内提供新风,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室内空气与换热腔体内设置的换热器换热,从出风口流出,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保持室内空气的较高的舒适度。
其中,换热器的形状可以为板式换热器,也可以为U型换热器,可以理解,换热器的形状以及位置与空调器内部的各个腔室的分布有关。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换热腔体呈长方体状,新风腔体和主进风腔体设于换热腔体的同一侧,且新风腔体的进风口和主进风腔体的进风口处于不同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换热腔体设为长方体状,且将新风腔体和主进风腔体设于换热腔体的同一侧,使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从新风腔体的同一侧进入换热腔体,从换热腔体的出风口一侧流出换热腔体,使从新风腔体和主进风腔体流出的室内空气以及净化后的室外空气在换热腔体内从换热器的一侧流动到换热器的另一侧,以提高换热效率。
其中,新风腔体的进风口和主进风腔体的进风口处于不同侧以便空调器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获取室内空气以及室外空气,方便空调器的安置。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辅助进风腔体,设于新风腔体远离换热腔体的一侧,且辅助进风腔体的出风口与主进风腔体相连通,辅助进风腔体的进风口与新风腔体的进风口处于同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新风腔体远离换热腔体的一侧设有辅助进风腔体,且辅助进风腔体的进风口与新风腔体的进风口处于同侧,且辅助进风腔体的出风口与主进风腔体连通,使室内空气可以从相对的两个入口流入主进风腔体中,以便获取多个方向上的室内空气,使相对的两个区域的空气流入换热腔体中与换热器换热,使空调器可以获取更大范围内的空气与换热器换热,使室内空气流动循环范围更大,室内空气的温度更加均匀,从而提高室内空气的舒适度。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净化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新风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A-A部分的界面示意图;
图7示出了图5中B-B部分的界面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新风腔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壳体,2主进风腔体,20室内风道,21辅助进风腔体,3新风腔体,30新风风道,4换热腔体,41出风口,42换热器,5净化组件,51净化组料,52第一卷轴,53第二卷轴,33支撑组件,331第一支撑轴,332第二支撑轴,333支撑框,511滤网桶,512滤网,6进风口,7风机。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限定了一种空调器:
包括壳体1,以及设于壳体1内的换热腔体4,此外,在壳体1内还设有相互独立的室内风道20和新风风道30,其中,室内风道20和新风风道30相互独立,使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可以在流入壳体1时相互独立的流动,不会发生混合,在换热腔体4的一侧设有出风口41,室内风道20和新风风道30分别与出风口41相连,使室内风道20中的室内空气和新风风道30中的新风均可从出风口41流出,在新风风道30内设有与新风风道30内新风的流动方向对应设置的净化组件5,使室外空气在进入新风风道30后,通过净化组件5净化,除去室外空气中的尘土等污染物,其中,净化组件5包括可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净化组料51,使空调器运行时,一方面,通过净化组料51吸附室外空气中的污染物以净化空气,另一方面,通过净化组料51的移动,使未实用状态的净化组料51自动替换已经累积较大量污染物的净化组料51,避免了人工更换净化组料51的操作,节约人工成本。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限定了:
净化组件5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卷轴52和第二卷轴53,其中,净化组料51的一端绕设于第一卷轴52上,另一端绕设于第二卷轴53上,使通过第一卷轴52的转动,使第二卷轴53上的净化组料51转移到第一卷轴52上来,或者使通过第二卷轴53的转动,使第一卷轴52上的净化组料51转移到第二卷轴53上来,从而使净化组料51从一端移动到另一端。
实施例3
如图2和图7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
在第一卷轴52上传动连接有第一驱动件,通过第一驱动件可以驱动第一卷轴52绕第一卷轴52的轴线转动,从而通过净化组料51带动第二卷轴53转动,使第二卷轴53上的净化组料51沿第一方向移动到第一卷轴52上,或者在第二卷轴53上传动连接有第二驱动件,通过第二驱动件可以驱动第二卷轴53绕第二卷轴53的轴线转动,从而通过净化组料51带动第一卷轴52转动,使第一卷轴52上的净化组料51沿第一方向移动到第二卷轴53上,或者在第一卷轴52上传动连接有第一驱动件,且,在第二卷轴53上传动连接有第二驱动件,通过第一驱动件和第二驱动件分别驱动第一卷轴52和第二卷轴53的转动,实现净化组料51沿第一方向的移动。
实施例4:
如图2所示:在实施例2的技术上进一步限定了:
在第一卷轴52和第二卷轴53之间还设有支撑组件33,支撑组件33支撑起净化组料51,并使支撑组件33支撑净化组料51的部分形成过风区域,新风进入新风风道30后,经过过风区域的净化组料51净化后流动到换热腔体4内。
可选地,通过支撑组件33对净化组料51的支撑,使净化组料51被支撑组件33张紧,形成与新风流动方向垂直的净化平面,提高净化组料51的利用率。
可选地,支撑组件33可以设在第一卷轴52和第二卷轴53的不同位置,以对净化组料51实现张紧。
实施例5
如图5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
支撑组件33具体包括第一支撑轴331和第二支撑轴332,且第一支撑轴331与第二支撑轴332相互平行,其中,第一支撑轴331与第二支撑轴332均抵触于净化组料51的一侧,第一卷轴52和第二卷轴53的第一共切面,与第一支撑轴331和第二支撑轴332的第二共切面不重合,以通过第一支撑轴331和第二支撑轴332为净化组料51提供支撑力,张紧净化组件5,使净化组件5在过风区域形成一个张紧的垂直于新风流动方向的平面,避免由于净化组料51出现褶皱,歪斜等情况而降低空气的净化效率。
可选地,支撑组件33包括至少三个相互平行的支撑轴,将多个支撑轴分别设于净化组料51的两侧,且至少一个支撑轴的轴线与其他支撑轴的轴线不共面,使净化组料51绕多个支撑轴呈折叠状态,在过风区域形成折叠的多个净化平面,使新风在通过过风区域时,穿过多层净化组料51,实现更好的空气净化效果。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
与第一支撑轴331传动连接有第三驱动件,通过第三驱动件驱动第一支撑轴331转动,从而通过第一支撑轴331的转动,带动净化组料51沿第一方向上移动,或者与第二支撑轴332传动连接有第四驱动件,通过第二驱动件驱动第一支撑轴331转动,从而通过第二支撑轴332的转动,带动净化组料51沿第一方向上移动,或者,在第一支撑轴331传动连接第三驱动件且第二支撑轴332传动连接的第四驱动件,通过第三驱动件和第四驱动件分别驱动第一支撑轴331和第二支撑轴332的转动,实现净化组料51沿第一方向的移动。
实施例7
如图8所示,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
在第一卷轴52和第二卷轴53之间设有支撑框333,通过支撑框333张紧净化组料51,使净化组料51在过过风区域形成张紧的净化面,提高新风的净化效率。
可选地,净化面为平面或是呈波浪形的折面。
实施例8
在实施例2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
净化组料51为滤网桶511,在滤网桶511的一侧设有槽口,使滤网512可以通过槽口伸出滤网桶511,将滤网桶511套设于第一卷轴52上,且从槽口中伸出的滤网512绕设于第二卷轴53上,第一卷轴52和第二卷轴53转动时,使滤网512连接于滤网512的一端从滤网桶511的槽口伸出,另一端缠绕于第二卷轴53上,使过风区域的滤网512从第一卷轴52向第二卷轴53的方向移动,实现滤网512的自动更换。
可选地,净化组料为卷轴式过滤网,过滤网的卷轴套设于第一卷轴上,过滤网的一段缠绕于第二卷轴53上。
可选地,过滤网可以是但不限于过滤棉卷,活性炭过滤棉,初效过滤棉,活性炭过滤网。
实施例9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
室内风道20与换热腔体4相连通或新风风道30与换热腔体4相连通,使室内风道20中的室内空气或新风风道30中的新风流入换热腔体4,与换热腔体4内的换热器42换热,随后从换热腔体4一侧的出风口41排出;或者室内风道20与新风风道30均与换热腔体4连通,使室内风道20中的室内空气和新风风道30中的新风在进入换热腔体4后发生混合,与换热腔体4内的换热器42换热后,从换热腔体4一侧的出风口41排出。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
在换热腔体4的一侧设有新风腔体3和主进风腔体2,且新风腔体3和主进风腔体2相互独立,新风风道30设于新风腔体3内,室内风道20设于主进风腔体2内,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分别通过室内风道20和新风风道30进入室内腔体和新风腔体3,在换热腔体4内设有换热器42,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从主进风腔体2以及新风腔体3流入换热腔体4后,与换热器42换热,并从出风口流出,一方面为室内提供新风,提高室内空气的质量,另一方面,调节室内空气的温度,保持室内空气的较高的舒适度。
可选地,换热器42的形状可以为板式换热器,也可以为U型换热器,具体地,换热器的形状以及位置可以根据空调器内部的腔室的分布以及形状进行选择。
实施例11
如图3和图6所示,在实施例10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
换热腔体4设为长方体状,且将新风腔体3和主进风腔体2设于换热腔体4的同一侧,使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从新风腔体3的同一侧进入换热腔体4,从换热腔体4的出风口一侧流出换热腔体4,使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在换热腔体4内的流动方向相同,其中,新风腔体3的进风口6和主进风腔体2的进风口6处于不同侧以便空调器分别从不同的方向获取室内空气以及室外空气,方便空调器的安置。
实施例12
在实施例11的基础上,进一步限定了:
在新风腔体3远离换热腔体4的一侧设有辅助进风腔体21,且辅助进风腔体21的进风口6与新风腔体3的进风口6处于同侧,且辅助进风腔体21的出风口与主进风腔体2连通,使室内空气可以从相对的两个入口流入主进风腔体2中,以便获取多个方向上的室内空气,使相对的两个区域的空气流入换热腔体4中与换热器42换热,使空调器可以获取更大范围内的空气与换热器42换热,使室内空气流动循环范围更大,室内空气的温度更加均匀,从而提高室内空气的舒适度。
实施例13
如图4和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限定了:
新风腔体3设于空调器的底部,且新风腔体3的一侧设有进风口6,出风口41设于空调器的顶部,室外空气通过新风腔体3的进风口6进入新风腔体3,通过净化组料51的净化,进入换热腔体4中与换热器42换热后,再通过出风口41流出,以为室内供给新风。
实施例14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限定了:
空调器包括壳体1,壳体1内设有换热腔体4、主进风腔体2、新风腔体3,其中,换热腔体4设为长方体状,主进风腔体2和新风腔体3设于换热腔体4的同一侧,主进风腔体2的进风口6与新风腔体3的新风进口模块分别设于壳体1的两侧,其中,新风腔体3远离换热腔体4的一侧设有辅助进风腔体21,且辅助进风腔体21的进风口6与新风腔体3的新风进口模块处于同侧,以通过新风进口模块将进风口6处的新风引入新风腔体3,在主进风腔体2内设有空调风机风道,在新风腔体3内设有新风通道,且空调风机风道与新风风道30与换热腔体4连通,使从进风口6进入的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通过空调风机风道和新风风道30进入换热腔体4中,换热腔体4的一侧设有出风口,换热腔体4中设有蒸发器部件,空气穿过蒸发器部件,使空气换热后通过出风口流出。
进一步地,在主进风腔体2和新风腔体3中均设有一个风机7,每个风机7对应空调风机风道和新风风道30设置,以通过风机7驱动空调风机风道和新风风道30的空气流动。
可选地,风机7的风轮可以是单向或者双向离心风轮,以及其他类似的风轮。
可选地,进风口6可以单面或者多面形式。
可选地,进风口6或出风口41的关闭形式可以采用上下滑动的开关门或者横格栅叶片等形式。
可选地,出风口41可以是2个或更多个,出风口41形状可以是圆形、椭圆、方形、长方形等异形。
进一步地,在新风通道内设有净化组件5,净化组件5具体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第一卷轴52和第二卷轴53,第一卷轴52的轴线与第二卷轴53的轴线与新风的流动方向垂直,在第二卷轴53上套设有一侧设有槽口的滤网桶511,滤网512从槽口伸出,绕设与第一卷轴52上,在第一卷轴52传动连接有驱动机构,通过驱动机构驱动第一卷轴52转动,从而带动滤网512移动。
进一步地,在第一卷轴52和第二卷轴53之间还设有第一支撑轴331和第二支撑轴332,第一支撑轴331和第二支撑轴332相互平行,且第一支撑轴331的轴线与第二支撑轴332的轴线与新风流动方向垂直,且第一支撑轴331与第二支撑轴332的共切面与第一卷轴52和第二卷轴53的共切面不重合,从而通过第一支撑轴331和第二支撑轴332张紧滤网512,在第一支撑轴331上传动连接有驱动机构或者在第二支撑轴332上传动连接有驱动机构,以通过驱动机构带动第一支撑轴331或第二支撑轴332转动,从而通过第一支撑轴331或第二支撑轴332带动滤网512移动。
可选地,在第一卷轴52和第二卷轴53之间设有至少三个支撑轴,通过三个支撑轴或多个支撑轴分别设于滤网512的两侧,且三个或多个支撑轴的轴线相互平行且不共面,从而通过三个或多个支撑轴的支撑,使滤网512呈折叠状态,使新风通过过风区域时,可穿过多层滤网512以提高空气净化效果。
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净化组件为滤网及其自动更换模块,第一支撑轴331为第一固定转盘,第二支撑轴332为第二固定转盘,绕设于第一卷轴52上的滤网是卷曲的未使用部分滤网,绕设于第二卷轴53上的滤网是寿命使用完成的部分滤网,处于两个固定转盘之间的滤网是当前正在使用中的滤网。
可选地,处于第一固定转盘和第二固定转盘之间部分的滤网可以是平板状态,也可以是折叠形态,滤网为折叠状态时,可以增加新风通过滤网时的过滤面积,提高净化的效果。
可选地,第一固定转盘和第二固定转盘可以是中心固定不动,但是外圈可以绕着中心旋转的组件,处于使用中的滤网完成使用后,通过驱动机构带动第一固定转盘或第二固定转盘转动,从而带动滤网移动。
通过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可以实现净化组件的自动更换,延长使用寿命,避免依靠人工频繁更换净化组件,延长更换周期,减少售后维修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相互独立的室内风道和新风风道;
换热腔体,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换热腔体的一侧开设有出风口,所述室内风道和所述新风风道分别与所述出风口相连,所述新风风道内设有与所述新风风道内新风的流动方向对应设置的净化组件,以使所述新风流经所述净化组件后,通过所述出风口向外流出,
其中,所述净化组件包括可沿第一方向移动的净化组料,所述净化组料中的至少两个过滤区域可分别对所述新风实现过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组件具体包括:
相互平行的第一卷轴和第二卷轴,其中,所述净化组料的一端绕设于所述第一卷轴上,另一端绕设于所述第二卷轴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驱动件,与所述第一卷轴传动连接;和/或
第二驱动件,与所述第二卷轴传动连接,
其中,通过所述第一驱动件和/或所述第二驱动件的驱动实现所述净化组料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撑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卷轴与所述第二卷轴之间,且所述净化组料通过所述支撑组件形成过风区域,以使所述新风经所述过风区域的净化组料流至所述换热腔体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具体包括:
相互平行的第一支撑轴和第二支撑轴,
其中,所述第一卷轴和所述第二卷轴的第一共切面,与所述第一支撑轴和所述第二支撑轴的第二共切面不重合,以通过所述第一支撑轴与所述第二支撑轴张紧所述净化组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驱动件,与所述第一支撑轴传动连接;和/或
第四驱动件,与所述第二支撑轴传动连接,
其中,通过所述第三驱动件和/或所述第四驱动件的驱动实现所述净化组料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具体包括:
支撑框,所述支撑框在第一方向上设于所述第一卷轴与所述第二卷轴之间,以通过所述支撑框张紧所述净化组料。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净化组料为滤网桶,所述滤网桶的一侧设有用于滤网伸出的槽口,所述滤网桶的桶体套设于所述第一卷轴上,且所述滤网桶中由所述槽口伸出的滤网绕设于所述第二卷轴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风道与所述换热腔体相连通;和/或
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换热腔体相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新风腔体,设于所述换热腔体的一侧,且所述新风风道设于所述新风腔体内;
主进风腔体,设于所述换热腔体的一侧,所述主进风腔体与所述新风腔体独立设置,且所述室内风道设于所述主进风腔体内,
其中,所述换热腔体内设有换热器,所述新风腔体和所述主进风腔体设于所述换热器的一侧,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换热器的另一侧。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体呈长方体状,所述新风腔体和所述主进风腔体设于所述换热腔体的同一侧,且所述新风腔体的进风口和所述主进风腔体的进风口处于不同侧。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辅助进风腔体,设于所述新风腔体远离所述换热腔体的一侧,且所述辅助进风腔体的出风口与所述主进风腔体相连通,所述辅助进风腔体的进风口与所述新风腔体的进风口处于同一侧。
CN201921219656.7U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空调器 Active CN21022002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19656.7U CN210220025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219656.7U CN210220025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20025U true CN210220025U (zh) 2020-03-31

Family

ID=69918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219656.7U Active CN210220025U (zh) 2019-07-31 2019-07-31 一种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2002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04605B (zh) 空气处理装置和具有其的立式空调器
WO2018145501A1 (zh) 一种具有空气净化功能的空调器
CN209181107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1256008B (zh) 具有过滤网除尘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CN106594885A (zh) 空调过滤结构和空调装置
CN101256009B (zh) 具有除尘装置的空调室内机
CN109442574A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100439802C (zh) 空调器
WO2022252668A1 (zh) 无水加湿装置、空调器
CN210220025U (zh) 一种空调器
CN107420982A (zh) 带有净化功能的空调器室内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12057521U (zh) 空气净化装置、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536203U (zh) 室内空气净化装置
CN209689033U (zh) 空调器
CN112460709A (zh) 一种净化型空调扇
CN207162842U (zh) 一种节能型新风交流空气净化装置
CN116147114B (zh) 一种智能壁挂式空气净化新风机
CN21272000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723643U (zh) 一种室内空调器
CN218296050U (zh) 一种中央空调送风口的净化装置
CN206037328U (zh) 新风空气净化系统
CN217817086U (zh) 净化空调
CN217082754U (zh) 空气净化系统
CN217235912U (zh) 多模组空调
CN220892388U (zh) 风管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