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082754U - 空气净化系统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082754U
CN217082754U CN202220076095.5U CN202220076095U CN217082754U CN 217082754 U CN217082754 U CN 217082754U CN 202220076095 U CN202220076095 U CN 202220076095U CN 217082754 U CN217082754 U CN 21708275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avity
air inlet
outlet
rotating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0076095.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江
王辛新
段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Jinmao Human Settlement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Jinmao Human Settlemen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Jinmao Human Settlement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Jinmao Human Settlements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08275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08275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系统。包括:箱体,其内部设置的隔板将箱体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第一腔体的相对两端开设有第一进风口和送风口;第二腔体在送风口的同一端开设第二进风口,在第一进风口的同一端开设排风口;第一通风管路,其第一端连通第一腔体;第二通风管路,连通第一通风管路,其第一端连通第二腔体;分风件,设置于第一腔体内,其第二出风口连通第一通风管路的第一端;转轮装置,贯穿第一隔板,设置于分风件朝向送风口的一侧;制冷装置,包括闭环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送风机,设置于送风口;加热装置,设置于第二腔体内转轮装置与冷凝器之间;排风机,设置于排风口;隔板开设有第三进风孔,连通第一腔体。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净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对建筑内环境舒适性需求的提高和建筑能耗降低的趋势,大量建筑通过增加保温和气密性来确保其室内温湿度不受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且温湿度保持在适宜范围。但是随之产生的室内空气污染,特别是装修、烹饪及其它人员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如何消除就成为一个问题。现有技术中,一般建筑采用的方式是加大引入室内的新风量以置换室内污风,来保证室内空气质量。但由此又产生了新风处理能耗大,成为建筑主要能耗的新问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在不增加大量能耗的同时保持室内空气质量的空气净化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净化系统。借助转轮装置吸附室内回风气流中的有害成分,并利用反向的高温气流将吸附至转轮装置的有害成分带走并排出室外,在不增加大量能耗的同时消除气流中的有害成分。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净化系统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箱体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二端开设有送风口;所述第二腔体在所述送风口的同一端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腔体在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同一端开设有排风口;第一通风管路,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孔,所述第一通风管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孔;第二通风管路,所述第二通风管路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孔,所述第一通风管路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孔;分风件,所述分风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包括入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入风口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朝向所述送风口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孔;转轮装置,所述转轮装置贯穿所述隔板,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设置于所述分风件朝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通过管路闭环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的出口连接四通换向阀,所述四通换向阀控制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的走向;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蒸发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并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朝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并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连接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的管路上设置有节流阀;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设置于所述送风口;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且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与所述冷凝器之间;排风机,所述排风机设置于所述排风口;所述排风口与所述转轮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二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孔,所述第二通风管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孔;所述隔板上还开设有第三进风孔,所述第三进风孔连通所述蒸发器与所述送风口之间的所述第一腔体,且所述第三进风孔处设置有混风阀。
可选地,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的所述第二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四进风孔,所述第二通风管路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四进风孔,且所述第二通风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孔之间设置有回风阀,所述第二通风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孔之间设置有排风阀。
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第一过滤组件,所述第一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分风件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包括多块第一过滤板,多块所述第一过滤板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过滤板均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抵接。
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第二过滤组件,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冷凝器之间,并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壁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包括多块第二过滤板,多块所述第二过滤板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二过滤板均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壁抵接。
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箱体的底部外壁连接。
可选地,所述转轮装置包括支撑框架;转轮轮体,所述转轮轮体与所述支撑框架可转动连接;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转轮轮体驱动连接,驱动所述转轮轮体转动。
可选地,所述驱动件设置为变频电机。
可选地,所述排风阀开启时,与所述混风阀的开度保持相同;或,所述回风阀开启时,与所述混风阀的开度保持相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系统,借助转轮装置吸附室内回风气流中的有害成分,并利用反向的高温气流将吸附至转轮装置的有害成分带走并排出室外,无需增加大量能耗,即可消除室内回风中的有害成分。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空气净化系统的左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空气净化系统的右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空气净化系统的俯视图;
图5为图1所示空气净化系统的转轮装置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
1:箱体;2:第一通风管路;3:第二通风管路;4:分风件;401:入风口;402:第一出风口;5:转轮装置;501:支撑框架;502:转轮轮体;503:驱动件;504:转轴;505:传动带;6:制冷装置;601:压缩机;602:冷凝器;603:蒸发器;604:四通换向阀;605:节流阀;7:送风机;8:加热装置;9:排风机;10:隔板;11:第一腔体;12:第二腔体;13:第一进风口;14:送风口;15:第二进风口;16:排风口;17:第一出风孔;18:第一进风孔;19:第二进风孔;20:混风阀;21:第四进风孔;22:回风阀;23:排风阀;24:第一过滤组件;25:第二过滤组件;26: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组件必需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空气净化系统的左视图;图3为图1所示空气净化系统的右视图;图4为图1所示空气净化系统的俯视图;图5为图1所示空气净化系统的转轮装置的侧视图。
如图1-图5所示,所述空气净化系统包括箱体1、第一通风管路2、第二通风管路3、分风件4、转轮装置5、制冷装置6、送风机7、加热装置8和排风机9。
所述箱体1内设置有隔板10,所述隔板10将所述箱体1分隔为第一腔体11和第二腔体12,所述第一腔体11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3,所述第一腔体11的第二端开设有送风口14;所述第二腔体12在所述送风口14的同一端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5,所述第二腔体12在所述第一进风口13的同一端开设有排风口16;所述第一腔体11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孔17,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孔17;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孔18,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孔18;所述分风件4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11内,包括入风口401、第一出风口402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入风口401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口13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402朝向所述送风口14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孔17;所述转轮装置5贯穿所述隔板10,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11内,且设置于所述分风件4朝向所述送风口14的一侧,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12内;所述制冷装置6包括通过管路闭环连接的压缩机601、冷凝器602和蒸发器603;所述压缩机601的出口连接四通换向阀604,所述四通换向阀604控制从所述压缩机601输出的制冷剂的走向;所述压缩机601与所述蒸发器603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11内,并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5朝向所述送风口14的一侧;所述冷凝器602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12内,并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5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口15的一侧;连接所述冷凝器602与所述蒸发器603的管路上设置有节流阀605;所述送风机7设置于所述送风口14;所述加热装置8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12内,且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5与所述冷凝器602之间;所述排风机9设置于所述排风口16;所述排风口16与所述转轮装置5之间的所述第二腔体1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孔19,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孔19;所述隔板10上还开设有第三进风孔,所述第三进风孔连通所述蒸发器603与所述送风口14之间的所述第一腔体11,且所述第三进风孔处设置有混风阀20。
使用时,所述第一进风口13与所述送风口14均连通室内,所述第二进风口15与所述排风口16均连通室外。夏季高温天气时,所述四通换向阀604控制所述压缩机601内输出的制冷剂先输出至所述冷凝器602,散热后,再由所述冷凝器602经所述节流阀605输出至所述蒸发器603,吸热后,最后流回所述压缩机601,依此循环。在所述送风机7的吸力作用下,室内的回风经所述第一进风口13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1,在所述分风件4处,经所述入风口401进入所述分风件4对气流进行分流,其中大部分气流经所述分风件4的所述第一出风口402排出并保留在所述第一腔体11内,经过所述转轮装置5时,气流中的有害成分,例如甲醛、PM2.5等被所述转轮装置5上的特定涂料吸附,除去有害成分的气流经过所述蒸发器603,制冷剂在所述蒸发器603内气化吸热,与流经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使流经的气流温度降低至舒适温度后,由所述送风机7通过所述送风口14送入管道,最终经管道重新送入室内。因人员呼吸等因素,长时间的室内回风循环会使室内的二氧化碳等浓度升高,因此需排出一部分室内回风,并相应地引入一部分室外新风,因此,进入所述分风件4的小部分气流经所述第二出风口及所述第一腔体11侧壁上开设的所述第一出风孔17进入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并经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进入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进而经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腔体12侧壁上开设的所述第二进风孔19,排出至所述转轮装置5与所述排风口16之间的所述第二腔体12内,随即在所述排风机9的吸力作用下,经所述排风口16排出至室外。
同时,在所述排风机9的吸力作用下,室外的新风气流经所述第二进风口15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2,因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1的一小部分回风排出室外,为了保持气压平衡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度,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2的一小部分新风气流经所述混风阀20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1内,并在所述送风机7的吸力作用下,经所述送风口14排出至室内,通过调节所述混风阀20的开启程度,可以调节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1内的新风的流量。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2的大部分新风气流流经所述冷凝器602,与所述冷凝器602进行热交换,利用所述冷凝器602产生的冷凝热进行升温,升温后的气流经过所述加热装置8,与所述加热装置8进行热交换,气流进一步升温至脱附温度,从而在经过所述转轮装置5时,使吸附至所述转轮装置5上的有害成分脱附,进而脱附后的有害成分随高温气流一起,在所述排风机9的吸力作用下,通过所述排风口16排出至室外。
冬季低温天气时,所述四通换向阀604控制所述压缩机601内输出的制冷剂先输出至所述蒸发器603,散热后,再由所述蒸发器603经所述节流阀605输出至所述冷凝器602,吸热后,最后流回所述压缩机601,依此循环。同样地,在所述送风机7的吸力作用下,室内的回风经所述第一进风口13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1,经过所述分风件4后,一小部分气流经所述第二出风口及所述第一腔体11侧壁上开设的所述第一出风孔17进入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并经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进入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进而经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的第一端及所述第二腔体12侧壁上开设的所述第二进风孔19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2,并经所述排风口16排出室外,大部分气流流经所述转轮装置5后,气流中的有害成分被所述转轮装置5吸附,除去有害成分的气流流经所述蒸发器603,与所述蒸发器603进行热交换后升温,升温后的气流经所述送风口14排出至室内。
同时,在所述排风机9的吸力作用下,室外的新风气流经所述第二进风口15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2,一小部分气流经所述混风阀20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1,并经所述送风口14排出至室内,其余大部分气流流经所述冷凝器602,与所述冷凝器602进行热交换后降温,降温后的气流流经所述加热装置8,加热至脱附温度,从而在经过所述转轮装置5时,使吸附至所述转轮装置5上的有害成分脱附,进而脱附后的有害成分随高温气流一起,在所述排风机9的吸力作用下,通过所述排风口16排出至室外。
采用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系统,借助所述转轮装置5吸附室内回风气流中的有害成分,并利用反向的高温气流将吸附至所述转轮装置5的有害成分带走并排出室外,无需增加大量能耗,即可消除室内回风中的有害成分。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4所示,所述箱体1整体设置为空心长方体,所述隔板10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中部,将所述箱体1分隔为下部的所述第一腔体11及上部的所述第二腔体12。图1中所述第一腔体11的左端开设有所述第一进风口13,所述第一腔体11的右端开设有所述送风口14,所述送风口14处设置有所述送风机7,所述第二腔体12的右端开设有所述第二进风口15,所述第二腔体12的左端开设有所述排风口16,所述排风口16处设置有所述排风机9。所述分风件4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11内靠近所述第一进风口13的一端,所述分风件4的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腔体11侧壁上开设的所述第一出风孔17,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设置于图2中所述箱体1的左侧,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的第一端,也即图2中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的下端连通所述第一腔体11,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的第二端向上延伸至所述箱体1的上方,与设置于所述箱体1上方的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上开设的所述第一进风孔18连通,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沿所述箱体1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的第一端,也即图1中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的左端通过所述第二腔体12侧壁上开设的所述第二进风孔19,连通所述第二腔体12。图1中箭头所指的方向即为气流在所述第一腔体11、所述第二腔体12及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内的流动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轮装置5设置于所述箱体1的中部偏左位置,下半部分位于所述第一腔体11内,上半部分位于所述第二腔体12内,所述转轮装置5在所述第一腔体11与所述第二腔体12内一直处于转动状态,以便实时吸附所述第一腔体11内气流中的有害成分,并在所述第二腔体12内被高温气流实时带走吸附的有害成分,所述转轮装置5为成熟的现有技术,其吸附有害成分的具体工作原理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制冷装置6设置于图1中靠近所述箱体1的右端,同样为成熟的现有技术,通过调节所述节流阀605的开启程度,可以调整流经所述节流阀605的制冷剂的多少,进而调整热交换效率。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装置8采用电加热器,依靠电能对流经气流进行加热,并将气流加热至足以带走所述转轮装置5上吸附的有害成分的脱附温度,加热后的高温气流经过所述转轮装置5,带走所述转轮装置5上吸附的有害成分,并经所述排风口16排出至室外。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箱体1的形状尺寸、所述转轮装置5的型号规格及所述制冷装置6的型号规格均可以调整,所述加热装置8也可以采用电加热器以外的其他加热形式。
可选地,所述冷凝器602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5之间的所述第二腔体12的侧壁上开设有第四进风孔21,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四进风孔21,且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孔18之间设置有回风阀22,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孔18之间设置有排风阀23。低温天气时,室外新风的温度低于室内回风的温度,此种设置,低温天气时,关闭所述排风阀23,开启所述回风阀22,经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引入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的室内回风经所述第四进风孔21进入所述冷凝器602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5之间的所述第二腔体12,与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2内的室外新风混合,混合后的气流温度高于室外新风的温度,升温后的混合气流流经所述冷凝器602到达所述加热装置8后,消耗较少的能耗即可达到脱附温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排风阀23设置于图4中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的所述第一进风孔18的左侧,所述回风阀22设置于图4中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的所述第一进风孔18的右侧。高温天气时,室外新风的温度高于室内回风的温度,此时,关闭所述回风阀22,开启所述排风阀23,经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引入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的室内回风直接经所述第二进风孔19排出至所述第二腔体12,再经所述排风口16排出室外;低温天气时,关闭所述排风阀23,开启所述回风阀22,经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引入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的室内回风经所述第四进风孔21进入所述冷凝器602与所述第二进风口15之间的所述第二腔体12。
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第一过滤组件24,所述第一过滤组件24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11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一进风口13与所述分风件4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腔体11的内壁抵接。此种设置,经所述第一进风口13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1的气流先进行粉尘颗粒过滤,去除杂质,再进行后续的吸附有害成分过程,既能防止粉尘颗粒随气流送至室内,避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又能保护所述第一腔体11内的所有装置免受粉尘颗粒影响,延长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过滤组件24垂直于所述第一腔体11的内壁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腔体11的四周内壁均抵接,以对流经所述第一过滤组件24的所有气流都进行充分过滤。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第一过滤组件24可以采用任意过滤形式,只要能够过滤粉尘颗粒,进而防止粉尘颗粒随气流送入室内即可。
可选地,所述第一过滤组件24包括多块第一过滤板,多块所述第一过滤板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过滤板均与所述第一腔体11的内壁抵接。此种设置,简化了所述第一过滤组件24的整体结构,便于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多块所述第一过滤板沿所述第一腔体11的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列,且每一所述第一过滤板均与所述第一腔体11的内壁垂直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腔体11的四周内壁均抵接。多块所述第一过滤板的过滤规格随粉尘颗粒的粒度大小进行调整,多块所述第一过滤板的过滤规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第二过滤组件25,所述第二过滤组件25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12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二进风口15与所述冷凝器602之间,并与所述第二腔体12的内壁抵接。此种设置,经所述第二进风口15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2的气流先进行粉尘颗粒过滤,去除杂质,再进行后续带走所述转轮装置5上吸附的有害成分的过程,能够保护所述第二腔体12内的所有装置免受粉尘颗粒影响,延长使用寿命。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过滤组件25设置于所述第二进风口15与所述冷凝器602之间的中间位置,且垂直于所述第二腔体12的内壁设置,并与所述第二腔体12的四周内壁均抵接,以对流经所述第二过滤组件25的所有气流都进行充分过滤。根据实际应用情况,第二过滤组件25可以采用任意过滤形式,只要能够过滤粉尘颗粒,进而防止粉尘颗粒随气流流经整个所述第二腔体12即可。
可选地,所述第二过滤组件25包括多块第二过滤板,多块所述第二过滤板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二过滤板均与所述第二腔体12的内壁抵接。此种设置,简化了所述第二过滤组件25的整体结构,便于组装。
在本实施例中,多块所述第二过滤板沿所述第二腔体12的长度方向等间距排列,且每一所述第二过滤板均与所述第二腔体12的内壁垂直设置,并与所述第二腔体12的四周内壁均抵接。多块所述第二过滤板的过滤规格随粉尘颗粒的粒度大小进行调整,多块所述第二过滤板的过滤规格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选地,所述空气净化系统还包括底座26,所述底座26与所述箱体1的底部外壁连接。设置所述底座26,为所述箱体1提供更好的支撑。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底座26设置为长方体,设置于图1中所述箱体1的底部,所述底座26的长度与所述箱体1相同
可选地,所述转轮装置5包括支撑框架501、转轮轮体502和驱动件503。所述转轮轮体502与所述支撑框架501可转动连接;所述驱动件503与所述转轮轮体502驱动连接,驱动所述转轮轮体502转动。此种设置,简化了所述转轮装置5的整体结构,有利于提高组装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所述支撑框架501的横截面为正方形框架,与所述箱体1大小匹配,转轴504贯穿所述转轮轮体502的轴心,并架设于所述支撑框架501上,所述转轮轮体502可绕所述转轴504转动。所述驱动件503选用电机,电机的输出轴与所述转轮轮体502的周向套设传动带505,启动电机,电机的输出轴转动带动所述传动带505传动,所述传动带505传动带动所述转轮轮体502绕所述转轴504转动,实现所述驱动件503与所述转轮轮体502的驱动连接。所述转轮轮体502由涂有分子筛涂料的薄膜材料绕制而成,薄膜的截面类似瓦楞纸截面,进而加大了相邻薄膜之间的间隙,便于气流流经相邻薄膜之间的间隙时,气流中的有害成分充分吸附至薄膜表面。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转轮轮体502用于吸附气流中的有害成分,涂料选用适合的X型或Y型分子筛(八面沸石分子筛)。根据实际应用情况,所述支撑框架501的形状尺寸均可以调整,只要能为所述转轮轮体502提供转动支撑即可,所述驱动件503可以采用电机以外的其他驱动装置,所述驱动件503与所述转轮轮体502也可以采用传动带传动以外的其他驱动连接方式。
可选地,所述驱动件503设置为变频电机。此种设置,可根据空气质量情况变频调整所述驱动件503的转速,进而使所述转轮轮体502的转速在一定范围内(标准转速的100-130%)发生变化,调节其对有害气体的处理速度。
可选地,所述排风阀23开启时,与所述混风阀20的开度保持相同;或,所述回风阀22开启时,与所述混风阀20的开度保持相同。此种设置,保证排出的室内回风的风量与引入室内的室外新风的风量相等,确保室内风量平衡。
下面结合图1进一步介绍所述空气净化系统的工作过程:
使用时,所述第一进风口13与所述送风口14均连通室内,所述第二进风口15与所述排风口16均连通室外。
夏季高温天气时,在所述送风机7的吸力作用下,室内的回风经所述第一进风口13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1,在所述第一过滤组件24处,经过滤作用去除粉尘颗粒等杂质,过滤后的气流运移至所述分风件4处,经所述入风口401进入所述分风件4对气流进行分流,其中大部分气流经所述分风件4的所述第一出风口402排出并保留在所述第一腔体11内,经过所述转轮装置5时,气流中的有害成分,例如甲醛、PM2.5等被所述转轮装置5上的特定涂料吸附,除去有害成分的气流移动至所述蒸发器603处,此时,所述四通换向阀604控制所述压缩机601内的制冷剂先流经所述冷凝器602,再经所述节流阀605流至所述蒸发器603,最后由所述蒸发器603流回至所述压缩机601,依此循环,制冷剂在所述蒸发器603内气化吸热,与流经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使流经的气流温度降低至舒适温度后,由所述送风机7通过所述送风口14送入管道,最终经管道重新送入室内。流经所述分风件4的小部分室内回风气流由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经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进入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此时,所述回风阀22关闭,所述排风阀23开启,进入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内的气流经所述第二腔体12侧壁上开设的所述第二进风孔19,排出至所述转轮装置5与所述排风口16之间的所述第二腔体12,并在所述排风机9的吸力作用下经所述排风口16排出室外。同时,在所述排风机9的吸力作用下,室外的新风气流经所述第二进风口15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2,在所述第二过滤组件25处,经过滤作用去除粉尘颗粒等杂质,过滤后的气流,其中一小部分经所述隔板10上开设的所述第三进风孔及所述混风阀20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1,并在所述送风机7的吸力作用下,经所述送风口14送入室内,过滤后的大部分气流运移至所述冷凝器602处,与所述冷凝器602进行热交换,利用所述冷凝器602产生的冷凝热进行升温,升温后的气流经过所述加热装置8,与所述加热装置8进行热交换,气流进一步升温至脱附温度,从而在经过所述转轮装置5时,使吸附至所述转轮装置5上的有害成分脱附,进而脱附后的有害成分随高温气流一起,在所述排风机9的吸力作用下,通过所述排风口16排出至室外。
冬季低温天气时,在所述送风机7的吸力作用下,室内的回风经所述第一进风口13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1,在所述第一过滤组件24处,经过滤作用去除粉尘颗粒等杂质,过滤后的气流运移至所述分风件4处,经所述入风口401进入所述分风件4对气流进行分流,其中大部分气流经所述分风件4的所述第一出风口402排出并保留在所述第一腔体11内,经过所述转轮装置5时,气流中的有害成分,例如甲醛、PM2.5等被所述转轮装置5上的特定涂料吸附,除去有害成分的气流移动至所述蒸发器603处,此时,所述四通换向阀604控制所述压缩机601内的制冷剂先流经所述蒸发器603,再经所述节流阀605流至所述冷凝器602,最后由所述冷凝器602流回至所述压缩机601,依此循环,制冷剂在所述蒸发器603内降温放热,与流经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使流经的气流温度升高至舒适温度后,由所述送风机7通过所述送风口14送入室内。流经所述分风件4的小部分室内回风气流由所述第二出风口排出,经所述第一通风管路2进入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此时,所述排风阀23关闭,所述回风阀22开启,进入所述第二通风管路3内的气流经所述第二腔体12侧壁上开设的所述第四进风孔21排出至所述第二过滤组件25与所述冷凝器602之间的所述第二腔体12。同时,在所述排风机9的吸力作用下,室外的新风气流经所述第二进风口15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2,在所述第二过滤组件25处,经过滤作用去除粉尘颗粒等杂质,过滤后的气流,其中一小部分经所述隔板10上开设的所述第三进风孔及所述混风阀20进入所述第一腔体11,并在所述送风机7的吸力作用下,经所述送风口14送入室内,过滤后的大部分新风气流,与经所述第四进风孔21进入所述第二腔体12内的回风气流进行混合,因室内回风温度高于室外新风温度,混合后的气流温度提升,升温后的气流运移至所述冷凝器602处,制冷剂在所述冷凝器602内气化吸热,与流经的气流进行热交换,使气流温度降低,降温后的气流流经所述加热装置8,与所述加热装置8进行热交换,气流升温至脱附温度,从而在经过所述转轮装置5时,带走所述转轮装置5上吸附的有害成分,并由所述排风机9通过所述排风口16排出至室外。
采用本实用新型空气净化系统,借助所述转轮装置5吸附室内回风气流中的有害成分,并利用反向的高温气流将吸附至所述转轮装置5的有害成分带走并排出室外,无需增加大量能耗,即可消除室内回风中的有害成分。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内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箱体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一端开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腔体的第二端开设有送风口;所述第二腔体在所述送风口的同一端开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二腔体在所述第一进风口的同一端开设有排风口;
第一通风管路,所述第一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孔,所述第一通风管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孔;
第二通风管路,所述第二通风管路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孔,所述第一通风管路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一进风孔;
分风件,所述分风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包括入风口、第一出风口和第二出风口,所述入风口朝向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所述第一出风口朝向所述送风口设置,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孔;
转轮装置,所述转轮装置贯穿所述隔板,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设置于所述分风件朝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另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
制冷装置,所述制冷装置包括通过管路闭环连接的压缩机、冷凝器和蒸发器;所述压缩机的出口连接四通换向阀,所述四通换向阀控制从所述压缩机输出的制冷剂的走向;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蒸发器均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并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朝向所述送风口的一侧;所述冷凝器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并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朝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一侧;连接所述冷凝器与所述蒸发器的管路上设置有节流阀;
送风机,所述送风机设置于所述送风口;
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且设置于所述转轮装置与所述冷凝器之间;
排风机,所述排风机设置于所述排风口;
所述排风口与所述转轮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二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孔,所述第二通风管路的第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进风孔;
所述隔板上还开设有第三进风孔,所述第三进风孔连通所述蒸发器与所述送风口之间的所述第一腔体,且所述第三进风孔处设置有混风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冷凝器与所述第二进风口之间的所述第二腔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四进风孔,所述第二通风管路的第二端连通所述第四进风孔,且所述第二通风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孔之间设置有回风阀,所述第二通风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进风孔之间设置有排风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过滤组件,所述第一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腔体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分风件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滤组件包括:
多块第一过滤板,多块所述第一过滤板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一过滤板均与所述第一腔体的内壁抵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过滤组件,所述第二过滤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腔体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二进风口与所述冷凝器之间,并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壁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过滤组件包括:
多块第二过滤板,多块所述第二过滤板间隔设置,每一所述第二过滤板均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内壁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与所述箱体的底部外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轮装置包括:
支撑框架;
转轮轮体,所述转轮轮体与所述支撑框架可转动连接;
驱动件,所述驱动件与所述转轮轮体驱动连接,驱动所述转轮轮体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驱动件设置为变频电机。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净化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风阀开启时,与所述混风阀的开度保持相同;或,
所述回风阀开启时,与所述混风阀的开度保持相同。
CN202220076095.5U 2021-12-28 2022-01-12 空气净化系统 Active CN21708275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3346652 2021-12-28
CN2021233466525 2021-12-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082754U true CN217082754U (zh) 2022-07-29

Family

ID=825418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0076095.5U Active CN217082754U (zh) 2021-12-28 2022-01-12 空气净化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08275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128785A1 (zh) 一种空调室内机
CN207394975U (zh) 立柜式室内新风净化空调
CN110567081A (zh) 一种全热交换新风机及其控制方法
CN107990428A (zh) 家用壁挂式空调器
CN106642435B (zh) 空调器
KR100531300B1 (ko) 환기시스템의 급/배기 풍량 제어방법
CN106016572B (zh) 新风空气净化系统
KR101398897B1 (ko) 환기장치 및 이를 갖춘 공기조화기
CN217082754U (zh) 空气净化系统
CN207815516U (zh) 家用壁挂式空调器
CN106705230A (zh) 一种换新风空调器
CN102374601B (zh) 一体式空调的节能型智能换新风系统
CN211060255U (zh) 户式空调
CN206037328U (zh) 新风空气净化系统
CN111780252A (zh) 一种分体式新风空调
CN218065294U (zh) 空调器
CN207162842U (zh) 一种节能型新风交流空气净化装置
CN218065295U (zh) 空调器
CN218065296U (zh) 空调器
CN216868682U (zh) 空气除湿系统
CN219063621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7004686U (zh) 一种采用带旁通阀热回收装置的空调机
CN212719996U (zh) 一种分体式新风空调
CN218296048U (zh) 空气调湿装置
CN219607254U (zh) 空气调节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