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200574U - 一种电磁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开关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200574U
CN210200574U CN201921515548.4U CN201921515548U CN210200574U CN 210200574 U CN210200574 U CN 210200574U CN 201921515548 U CN201921515548 U CN 201921515548U CN 210200574 U CN210200574 U CN 2102005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movable contact
contact group
spring butto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51554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Chunkai Zheng
郑春开
Ziping Li
李子平
Dong Chen
陈东
Zhixia Tong
童志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edu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edu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edu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Kedu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51554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2005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2005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2005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开关,包括:壳体、电磁组件、触头机构和衔铁,所述壳体上具有并列连接有两个弹簧按钮,第一弹簧按钮内部设有用于在所述第一弹簧按钮进行按动的起始段提供阻力的突跳结构;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开关,在电磁组件上方的弹簧按钮上,设置有突跳结构,当按钮下按力度不足时,弹簧按钮不能向下移动,从而不会使电磁组件产生吸合力,也不会使触头处于似通非通的状态;只有当按钮下按力度足以克服突跳结构的阻力时,才能使按钮向下移动,并且当按钮一旦突破了突跳结构的阻力,突跳结构便不会再对按钮产生阻力,此时由于惯性作用,弹簧按钮能够快速一次性的按到底,从而使得触头接通,有效的避免了产生拉弧现象。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开关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开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磁开关。
背景技术
电磁开关是指用电磁铁控制的开关,当电磁铁线圈通电后产生电磁吸力,活动铁芯推或拉动开关触点闭合,从而接通所控制的电路。
当将电磁开关应用于电动工具的开关时,一般利用电磁开关用于对开关的接通位置进行保持,而接通电路的动作还是采用人工按动的方式进行。在进行开关操作时,通过人工按动在没有使电路接通前,电磁线圈还没有通电,此时没有电磁力。因此,为了保证电路能够快速接通,需要快速的一次将开关按动到位。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人员操作习惯,常常不能快速一次将开关按动到位,这就容易导致使电触头处于似通非通的状态,这样容易产生拉弧,从而容易烧毁触头机构。
实用新型内容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电磁开关,容易导致不能一次按动到位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保证使用时一次按动到位的电磁开关。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开关,包括:
壳体,并列连接有两个弹簧按钮;
电磁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与第一弹簧按钮相对;
触头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内,并与第二弹簧按钮相对;
衔铁,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一端伸至所述第一弹簧按钮一侧,另一端伸至所述第二弹簧按钮一侧;
所述第一弹簧按钮内部设有用于在所述第一弹簧按钮进行按动的起始段提供阻力的突跳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突跳结构包括:
阻挡件,通过弹簧横向连接在所述第一弹簧按钮的推杆内部,具有突出所述推杆的弧形结构;
凸台,设置在所述推杆的滑动路径上,适于与所述阻挡件的弧形结构接触。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阻挡件为球形或锥形。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阻挡件在所述推杆上具有多个。
作为优选方案,多个所述阻挡件在所述推杆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触头机构包括:
静触头组,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动触头架,可相对所述静触头组上下滑动地连接在所述壳体内,内部弹性连接有动触头组;
第一弹性件,连接在所述动触头架与所述壳体之间,具有使所述动触头架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弹簧按钮的方向移动的偏压力。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动触头组包括:
第一动触头组,与所述动触头架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弹性连接;
第二动触头组,与所述动触头架之间通过第三弹性件弹性连接;
所述第一动触头组与所述第二动触头组之间电连接。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静触头组包括:
第一静触头组,与所述动触头组的第一动触头组相对;
第二静触头组,与所述动触头组的第二动触头组相对;
刹车静触头组,设置在所述第一动触头组的远离所述第一静触头组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组共用同一个所述第一动触头组。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动触头组、第一静触头组和刹车静触头组,均具有相对称的两个电触点。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刹车静触头组的两个电触点,用于分别与驱动电机的两接线端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开关,在电磁组件上方的弹簧按钮上,设置有突跳结构,当按钮下按力度不足时,弹簧按钮不能向下移动,从而不会使电磁组件产生吸合力,也不会使触头处于似通非通的状态;只有当按钮下按力度足以克服突跳结构的阻力时,才能使按钮向下移动,并且当按钮一旦突破了突跳结构的阻力,突跳结构便不会再对按钮产生阻力,此时由于惯性作用,弹簧按钮能够快速一次性的按到底,从而使得触头接通,有效的避免了产生拉弧现象,增加电磁开关的使用寿命。
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开关,通过凸台与阻挡件的结构,对弹簧按钮上的推杆进行阻挡,从而实现当推杆克服了凸台与阻挡件结构的阻力后,此阻力便消失的效果,从而使推杆在后续移动段的移动过程中保持有较大的惯性。
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开关,通过多个阻挡件在推杆上均匀设置,能够使推杆在移动过程中保持竖直,不易发生偏移。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开关,具有刹车触头组,刹车静触头组与第一静触头组共用一个动触头组,此设计可节省动触头组的数量,减小了触头机构的体积。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磁开关,刹车触头组的两个电触点,用于分别与驱动电机的两接线端电连接,当驱动电机运转结束后,其与电源的连接断开,但此时,电机的自转会产生较大的瞬间电枢电流;通过动触头组与刹车触头组的接触,将刹车触头组的两个电触点电连接,可将电机的两端的接线端短路,从而,可避免电机由于惯性继续转动而产生较大的电枢电流,保护开关的触头不被烧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电磁开关的一种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3为图1中B区域的放大图。
图4为图3中C-C向剖视图。
图5为图3中D-D向剖视图。
图6为图1中第一弹簧按钮按下后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E区域的放大图。
图8为图6中第一弹簧按钮弹起后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第二弹簧按钮按下后的示意图。
图10为动触头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为静触头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2为电磁开关内部触头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按下第一弹簧按钮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4为电磁开关的部分结构的立体结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第一弹簧按钮;3、第二弹簧按钮;4、电磁组件;5、线圈;6、铁芯;7、衔铁;8、动触头架;9、第一弹性件;10、第一动触头组;11、第一静触头组;12、第二动触头组;13、第二静触头组;14、刹车静触头组; 15、钢珠;16、凸台;17、推杆;18、面板;19、第二弹性件;20、第三弹性件;21、固定座;22、底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电磁开关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壳体 1、设置在壳体1上的第一弹簧按钮2、和设置在壳体1上的第二弹簧按钮3。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壳体1为面板18、固定座21 和底座22三部分组成,其中固定座21可用于固定连接静触头组,然后通过插接固定在底座22内,而面板18也通过插接固定连接底座22的上方。
所述壳体1内具有电磁组件4,所述电磁组件4设置在第一弹簧按钮2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一弹簧按钮2相对。所述电磁组件4包括线圈5和设置在线圈5内的铁芯6,当所述线圈5通电后,能够使所述铁芯6产生磁力,从而能够对衔铁7进行吸附。
所述壳体1内具有触头机构,所述触头机构设置在第二弹簧按钮3的下方,并与所述第二弹簧按钮3相对。所述触头机构包括动触头架8和静触头组,所述动触头架8可上下相对滑动的设置在壳体1内,所述静触头组为固定连接在壳体1内,所述动触头架8的上端通过第一弹性件9与壳体1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9可以采用弹簧,通过第一弹性件9可使所述动触头架8移动至底端位置,从而使动触头架8内的动触头组与部分静触头组分离或接通。所述动触头架8的顶端还可与所述第二弹簧按钮3接触,当向下按动第二弹簧按钮3时,可使动触头架8朝向下方移动。所述衔铁7的一端可与所述动触头架8接触配合,当电磁组件4的铁芯6产生磁力后,将衔铁7进行吸附时,衔铁7的一端可将动触头架8朝向靠近第二弹簧按钮3的方向翘起,从而使动触头架8内的动触头组与静触头组的分离或接通状态发生改变。
所述动触头架8内具有:第一动触头组10和第二动触头组12,所述第一动触头组10和所述第二动触头组12之间电连接;在第一动触头组10的下方通过第二弹性件19与动触头架8弹性连接,通过所述第二弹性件19使所述第一动触头组10具有朝向上方移动的偏压力,当所述动触头架8向上滑动时,能够使第一动触头组10与上端的第一静触头组11接触,从而保持电连接;当动触头架8向下滑动时,能够使第一动触头组10与下端的刹车静触头组14接触,从而保持电连接;在第二动触头组12的下方通过第三弹性件20与动触头架8弹性连接,通过第三弹性件20使所述第二动触头组12具有朝向上方移动的偏压力,当所述动触头架8向上滑动时,能够使第二动触头组12与上端的第二静触头组13接触,从而保持电连接。
如图11所示,静触头组为固定在壳体内,并且由多个静触头组构成了一个可容纳动触头的腔体,包括:第一静触头组11、第二静触头组13和刹车静触头组14,其中第一静触头组11和第二静触头组13设置在腔体的上端,将动触头架8插设在静触头组之间后,第一静触头组11和所述第二静触头组13位于动触头组的靠近所述第二弹簧按钮3的一侧;而刹车静触头组14设置在腔体的下端,即位于动触头组的远离第二弹簧按钮3的一侧。
所述刹车静触头组14与第一静触头组11公用一个动触头组,当所述动触头架8被第一弹性件9弹性抵压在下方位置时,第一动触头组10和第二动触头组12均被移动至下端位置,此时第一动触头组10与第一静触头组11之间具有间隔,与刹车静触头组14之间进行电接触;第二动触头组12与第二静触头组13之间同样保持间隔,即断开。
所述第一动触头组10、第二动触头组12、第一静触头组11、第二静触头组13和刹车静触头组14,均具有相对称的两个电触点,其中所述刹车静触头组14的两个电触点,分别用于与驱动电机的两接线端电连接,当刹车静触头组14的两个电触点接通时,能够使驱动电机的两接线端短路,从而可抵消掉由于驱动电机自转产生的瞬时电枢电流。所述第一动触头组10、第二动触头组 12、第一静触头组11和第二静触头组13的两个电触点,可为相互对称、且电连接的两电触点。
在所述壳体1内,所述衔铁7的中间可转动的连接在壳体1上,一端伸至所述第一弹簧按钮2与所述电磁组件4之间。在不按动第一弹簧按钮2时,衔铁7的一端朝向第一弹簧按钮2方向翘起。当按下第一弹簧按钮2时,衔铁7 被向下压动,从而使衔铁7以中间为支点,朝向电磁组件4的铁芯6靠近。所述衔铁7的另一端伸至所述第二弹簧按钮3一侧,并与所述触头机构的动触头架8接触,具体的为所述衔铁7的一端插入所述动触头架8的上端进行接触配合,当衔铁7的一端朝向铁芯6靠近的过程中,所述衔铁7的另一端,将动触头架8向上翘起,动触头架8克服第一弹性件9的弹性力向上移动后,在动触头架8的内部,所述第一动触头组10与第二动触头组12跟随向上移动,使第一动触头组10与刹车静触头组14分离,然后,第一动触头组10与第一静触头组11接触从而形成电连接,并且,第二动触头组12与第二静触头组13也进行接触从而形成电连接;由于第一动触头组10与第二动触头组12为电连接,因此,此动作可将第一静触头组11和第二静触头组13电连接。
如图2所示,在第一弹簧按钮2中设有突跳结构,所述突跳结构包括:作为阻挡件的钢珠15、用于朝向推杆17外顶推所述钢珠15的弹簧、以及设置在所述推杆17的滑动路径上的凸台16。所述推杆17为第一弹簧按钮2的一部分,连接在第一弹簧按钮2的按动端的下方,在推杆17的外部套设有弹簧,弹簧的一端顶在第一弹簧按钮2的按动端下方,弹簧的另一端顶在壳体1上,弹簧用于使第一弹簧按钮2在自由状态下能够保持弹起状态。
本实施例的钢球具有对称的两个,一个弹簧穿设在推杆17的内部并横向设置,弹簧的两端分别推抵一个钢球,从而使两个钢球均能够保持被部分推出。作为一种可替换实施方式,所述钢球还可以设置除了两个以为的更多个。所述钢球可以采用其他外表面具有弧形结构的零件进行替换,如圆锥件。
如图3、图4所示,第一动触头组10的下端通过第二弹性件19与动触头架8连接。在电磁组件4没有通电的自由状态时,动触头架8在第一弹性件9 的作用下,被推抵移动至最下端位置,第一动触头组10同样跟随向下移动,此时第一动触头组10与第一静触头组11保持间隔、并与刹车静触头组14保持接触。
如图3、图5所示,第二动触头组12的下端通过第三弹性件20与动触头架8连接。在电磁组件4没有通电的自由状态时,动触头架8在第一弹性件9 的作用下,被推抵移动至最下端位置,第二动触头组12同样跟随向下移动,此时第二动触头组12与第二静触头组13保持间隔。
如图6、图13所示,向下按动第一弹簧按钮2后,推杆17的底端与衔铁 7接触,并向下推抵衔铁7,使衔铁7以中间位置为支点进行逆时针转动。从而衔铁7的靠近电磁组件4的左侧一端与铁芯6接触,衔铁7的靠近动触头架 8的右侧一端向上撬动动触头架8,使动触头架8克服第一弹性件9的弹性力向上移动。当动触头架8向上移动后,第一动触头组10和第二动触头组12跟随向上移动,从而使所述第一动触头组10与刹车静触头组14脱离、并与第一静触头组11接触;使所述第二动触头组12与第二静触头组13接触,从而可使电机运转,使电磁组件4的线圈5通电、使铁芯6对衔铁7保持吸附。
如图7所示,示出的为:向下按动第一弹簧按钮2后,钢珠15在推杆17 的带动下已经向下移动至最下端。而在钢珠15从最上端移动至最下端的过程中,由于钢珠15有一部分被弹簧推抵出推杆17外,钢珠15在随推杆17向下移动的过程中,首先与推杆17移动路径上的凸台16接触。在凸台16的阻挡下,使按压第一弹簧按钮2产生一定阻力,当向下按压第一弹簧按钮2的力度克服了凸台16带来的阻力后,钢珠15翻过凸台16,从而使推杆17能够以较大的速度向下移动,进而是第一弹簧按钮2能够一次按压到位。
如图8所示,在按下衔铁7后,第一弹簧按钮2在弹簧的作用下自动复位,此时,由于电磁组件4的线圈5已经带电,因此铁芯6可将衔铁7的一端吸住,使衔铁7的另一端保持将动触头架8翘起的状态。
如图9、图12所示,向下按动第二弹簧按钮3后,第二弹簧按钮3可推动动触头架8向下移动,从而动触头架8带动衔铁7向下转动,衔铁7以中间为支点朝向顺时针方向转动。衔铁7的靠近电磁组件4的一端向上翘起,从而使衔铁7与铁芯6脱离。松开第二弹簧按钮3后,第二弹簧按钮3通过可在弹簧的作用下向上复位弹起,而动触头架8在第一弹性件9的作用下被保持在位于最下端的位置,衔铁7也因为失去了铁芯6对其的吸附,被保持在靠近电磁组件4的一端朝向第一弹簧按钮2的方向翘起的状态。此时,动触头架8内的第二动触头组12与第二静触头组13脱离,第一动触头组10与第一静触头组11 脱离,并且第一动触头组10与刹车静触头组14接触,从而使电磁组件4的线圈5断电,使电机断电后,并使电机的两接线端立即短路。
如图10所示,动触头架8的上方两侧设有两个对称的第一弹性件9,第一弹性件9抵接在面板18上,从而使动触头架8保持被抵接在其移动路径上的最下端的位置。在动触头架8内通过弹簧连接动触头组,如第二动触头组12 的下端通过第三弹性件20与动触头架8连接,从而实现第二动触头组12在动触头架8内弹性滑动接触。
如图14所示,第一弹簧按钮2与第二弹簧按钮3通过弹簧设置在面板18 的上方,第一弹簧按钮2通过推杆17可穿过面板18与下方的电磁机构接触;第二弹簧按钮3的下方也具有相应的推动杆,可穿过面板18与下方的动触头架8接触配合。动触头架8上方连接的第一弹性件9与面板18的底部接触,从而,第一弹性件9可始终提供对动触头架8向下的推抵力。面板18的下方可通过与底座连接进行固定。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0)

1.一种电磁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并列连接有两个弹簧按钮;
电磁组件(4),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并与第一弹簧按钮(2)相对;
触头机构,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并与第二弹簧按钮(3)相对;
衔铁(7),可转动的连接在所述壳体(1)的内部,一端伸至所述第一弹簧按钮(2)一侧,另一端伸至所述第二弹簧按钮(3)一侧;
所述第一弹簧按钮(2)内部设有用于在所述第一弹簧按钮(2)进行按动的起始段提供阻力的突跳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跳结构包括:
阻挡件,通过弹簧横向连接在所述第一弹簧按钮(2)的推杆(17)内部,具有突出所述推杆(17)的弧形结构;
凸台(16),设置在所述推杆(17)的滑动路径上,适于与所述阻挡件的弧形结构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为球形或锥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在所述推杆(17)上具有多个。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磁开关,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阻挡件在所述推杆(17)上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头机构包括:
静触头组,固定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
动触头架(8),可相对所述静触头组上下滑动地连接在所述壳体内,内部弹性连接有动触头组;
第一弹性件(9),连接在所述动触头架(8)与所述壳体(1)之间,具有使所述动触头架(8)朝向远离所述第二弹簧按钮(3)的方向移动的偏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头组包括:
第一动触头组(10),与所述动触头架(8)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19)弹性连接;
第二动触头组(12),与所述动触头架(8)之间通过第三弹性件(20)弹性连接;
所述第一动触头组(10)与所述第二动触头组(12)之间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静触头组包括:
第一静触头组(11),与所述动触头组的第一动触头组(10)相对;
第二静触头组(13),与所述动触头组的第二动触头组(12)相对;
刹车静触头组(14),设置在所述第一动触头组(10)的远离所述第一静触头组(11)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一静触头组(11)共用同一个所述第一动触头组(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动触头组(10)、第一静触头组(11)和刹车静触头组(14),均具有相对称的两个电触点。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磁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刹车静触头组(14)的两个电触点,用于分别与驱动电机的两接线端电连接。
CN201921515548.4U 2019-09-11 2019-09-11 一种电磁开关 Active CN2102005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15548.4U CN210200574U (zh) 2019-09-11 2019-09-11 一种电磁开关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515548.4U CN210200574U (zh) 2019-09-11 2019-09-11 一种电磁开关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200574U true CN210200574U (zh) 2020-03-27

Family

ID=69865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515548.4U Active CN210200574U (zh) 2019-09-11 2019-09-11 一种电磁开关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20057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1694A (zh) * 2019-09-11 2019-11-22 科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开关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91694A (zh) * 2019-09-11 2019-11-22 科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电磁开关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46194B1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EP3846193A1 (en) Direct current relay
KR102108894B1 (ko) 릴레이
JP6744339B2 (ja) 高電圧直流リレー
CN210200574U (zh) 一种电磁开关
JP6956828B2 (ja) 手動アクチュエータを有するラッチングリレー
KR200460095Y1 (ko) 보조계전기용 보조 접점 유닛
JP2014102908A (ja) 接点装置
US9761397B1 (en) Electrical relay device
CN217114245U (zh) 一种快速通断的电磁开关
JPH117879A (ja) サーキット・ブレーカ
EP3792948A1 (en) A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CN110491694A (zh) 一种电磁开关
CN209880452U (zh) 直流电动工具开关的换向刹车装置、及直流电动工具开关
CN210837612U (zh) 一种电磁开关
JP2013065503A (ja) リセット機能付きスイッチ装置
KR101727145B1 (ko) 릴레이 접점 단자 어셈블리
CN217468302U (zh) 一种双磁头自锁瞬吸式继电器
CN219017538U (zh) 抗机械冲击直流接触器
CN111048359A (zh) 一种电磁开关
JPH0574304A (ja) 入力パルス電流により作動する切換スイツチ
US11929224B2 (en) Relay coil assembly
KR100863099B1 (ko) 스위치 조립체
JPH0332033Y2 (zh)
KR200494381Y1 (ko) 버튼 자동누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325608 Puqi Industrial Zone, Hongqiao Town, Leqing City,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Kedu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325608 Puqi Industrial Zone, Hongqiao Town, Leqing City, Wen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KEDU ELECTRIC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