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93116U - 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93116U
CN210193116U CN201920552607.9U CN201920552607U CN210193116U CN 210193116 U CN210193116 U CN 210193116U CN 201920552607 U CN201920552607 U CN 201920552607U CN 210193116 U CN210193116 U CN 2101931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deceleration
emergent
torsion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5260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Xiaobin Yan
严小斌
Wenlong Zhang
张文龙
Jiawen Li
李佳文
Qi Ling
凌琦
Jigang Xie
谢继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Derui Elevator Part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Derui Elevator Par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Derui Elevator Part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Derui Elevator Part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5260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931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931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931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属于电梯安全领域。包括电梯机座,所述的电梯机座上活动连接有若干根滑轨,所述的电梯机座内设有若干个应急腔,若干根滑轨与若干个应急腔一一对应,每根滑轨延伸入相对应的应急腔内并与对应的应急腔活动连接,所述的齿条上活动连接有若干根设置在应急腔内的转轴,所述的转轴与应急腔端壁转动连接且水平方向贯穿应急腔,每个转轴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减缓电梯机座下降速度的滚轮。本实用新型优点在于该装置内装有应急部件,所述的应急部件在电梯的曳引绳发生断裂时产生的快速下降的情况下,能够控制电梯以稳定安全的速着陆,保护乘客安全。

Description

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梯安全领域,涉及一种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
背景技术
电梯作为垂直方向的交通运输工具,在高层建筑和公共场所已经成为重要的建筑设备而不可或缺。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现代电梯已经成为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随着整体国民经济实力的提高,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明显增长,房地产开发商纷纷大力推出中高档的小高层及高层住宅楼,带动了住宅电梯的迅速增长,成为整个电梯市场的主要增长点。但是随着楼层的增高,对电梯运行中的的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如果电梯出现意外坠落的情况,则会造成不可估量的事故。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一种安全电梯[专利申请号:[201110222251.0],它能够其检测在升降通道内进行升降动作的电梯轿厢的位置,并根据检测到的位置进行运行控制,但是一旦电梯发生事故意外坠落,并没有保护措施来提防该事件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包括电梯机座,所述的电梯机座上活动连接有若干根滑轨,所述的电梯机座内设有若干个应急腔,若干根滑轨与若干个应急腔一一对应,每根滑轨延伸入相对应的应急腔内并与对应的应急腔活动连接,每个应急腔内设有应急部件,所述的应急部件包括设置在滑轨上的齿条,所述的齿条上活动连接有若干根设置在应急腔内的转轴,所述的转轴与应急腔端壁转动连接且水平方向贯穿应急腔,每个转轴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减缓电梯机座下降速度的滚轮。
在上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中,每个滚轮上设有若干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减速腔,所述的减速腔沿滚轮的轴心线呈环形阵列放置,所述的减速腔内转动连接有第一减速块,所述的第一减速块上设有扭力杆,所述的扭力杆的两端延伸入滚轮内,且所述的扭力杆的两端与滚轮之间设置有扭力弹簧。
在上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中,所述的减速腔内还设有用于阻碍扭力杆转动的第二减速块,所述的第二减速块活动连接有固定在减速腔内的弹力块,所述的第二减速块延伸入弹力块的端部且与弹力块之间设有能够驱动第二减速块远离弹力块的弹力弹簧,当滚轮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大于扭力弹簧的扭力时,所述的扭力杆转动至与弹力块互相接触且能驱动弹力块朝着延伸入弹力块内的方向移动。
在上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中,每个滚轮两侧各设有一个固定在应急腔端壁上的挡板,所述的第一减速块靠近挡板的端部设有半圆柱,当滚轮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大于扭力弹簧的扭力时,扭力杆转动延伸出减速腔与挡板互相接触。
在上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中,其特征在于,所有的转轴上的滚轮均处于若干条与电梯机座轴心线平行的直线上。
在上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中,相邻的转轴上的滚轮一一对应,当滚轮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大于扭力弹簧的扭力时,扭力杆转动延伸出减速腔时,该扭力杆与上下两侧的滚轮内的扭力杆相互接触。
在上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中,电梯机座下降导致的滚轮的转动方向与扭力弹簧驱动扭力杆的转动方向相同。
在上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中,电梯机座下降导致的滚轮的转动方向与扭力弹簧驱动扭力杆的转动方向相同。
在上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中,所述的滑轨与齿条竖直长度大于电梯机座运行轨迹的竖直长度。
在上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中,所述的挡板的端面呈圆弧形,且该圆弧端面朝向滚轮。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该装置内装有应急部件,所述的应急部件在电梯的曳引绳发生断裂时产生的快速下降的情况下,能够控制电梯以稳定安全的速着陆,保护乘客安全。
2.在控制电梯的移速过程中,扭力杆不仅与应急腔两侧的挡板发生碰撞接触,还与上下两侧的滚轮上的扭力杆接触碰撞,从而加快控制电梯的下降速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滚轮摆放位置示意图;
图3是应急部件的放大示意图;
图4是电梯正常运行时上下滚轮的示意图;
图5是电梯失控运行时上下滚轮的示意图。
图中,电梯机座10、滑轨11、应急腔12、应急部件13、齿条14、转轴15、滚轮16、减速腔17、第一减速块18、扭力杆19、扭力弹簧20、第二减速块21、弹力块22、弹力弹簧23、挡板24、半圆柱25、齿轮26。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包括电梯机座10,所述的电梯机座10上活动连接有若干根滑轨11,所述的电梯机座10内设有若干个应急腔12,若干根滑轨11与若干个应急腔12一一对应,每根滑轨11延伸入相对应的应急腔12内并与对应的应急腔12活动连接,每个应急腔12内设有应急部件13,所述的应急部件13包括设置在滑轨11上的齿条14,所述的齿条14上活动连接有若干根设置在应急腔12内的转轴15,所述的转轴15与应急腔12端壁转动连接且水平方向贯穿应急腔12,每个转轴15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减缓电梯机座10下降速度的滚轮16。当电梯机座10的曳引绳发生断裂时,所述的电梯机座10会在自身作用下快速向下移动,当电梯机座10移动时,所述的应急腔12随着电梯机座10移动,并沿着对应的滑轨11的轴向向下移动,并与对应的滑轨11活动连接,使应急腔12内的应急部件13工作,应急部件13内的滚轮16转动工作,通过滚轮16之间的接触以及滚轮与应急腔12端壁的接触使电梯机座10的下降速度得到控制并以安全的速度坠落至地面,保护电梯内的乘客。
每个滚轮16上设有若干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减速腔17,所述的减速腔17沿滚轮16的轴心线呈环形阵列放置,所述的减速腔17内转动连接有第一减速块18,所述的第一减速块18上设有扭力杆19,所述的扭力杆19的两端延伸入滚轮16内,且所述的扭力杆19的两端与滚轮16之间设置有扭力弹簧20。由于滚轮16的大小受到空间、经济成本和安装要求的限制,因此在每个滚轮16内放置有若干个减速腔17,通过每个减速腔17内产生的减缓电梯机座10向下移动的力的积少成多,最终能够使电梯机座10的下降速度得到控制并以安全的速度坠落至地面,当电梯机座10因曳引绳发生断裂导致的快速下降时,会使滚轮16快速转动,从而使扭力杆19产生大于扭力弹簧20产生的扭力,使扭力杆19转动延伸出减速腔17并与其它部件发生接触碰撞产生控制电梯机座10下降速度的力。
如图4图5所示,所述的减速腔17内还设有用于阻碍扭力杆19转动的第二减速块21,所述的第二减速块21活动连接有固定在减速腔17内的弹力块22,所述的第二减速块21延伸入弹力块22的端部且与弹力块22之间设有能够驱动第二减速块21远离弹力块22的弹力弹簧23,当滚轮16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大于扭力弹簧20的扭力时,所述的扭力杆19转动至与弹力块22互相接触且能驱动弹力块22朝着延伸入弹力块22内的方向移动。当滚轮16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大于扭力弹簧20的扭力时,所述的扭力杆19会转动延伸出减速腔17,且扭力杆19会与弹力块22发生接触挤压,离心力会使扭力杆19在抵消扭力弹簧20的扭力时继续挤压弹力块22。
每个滚轮16两侧各设有一个固定在应急腔12端壁上的挡板24,所述的第一减速块18靠近挡板24的端部设有半圆柱25,当滚轮16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大于扭力弹簧20的扭力时,扭力杆19转动延伸出减速腔17与挡板24互相接触。在电梯机座10正常运行过程中,滚轮16产生的离心力不会大于扭力弹簧20的扭力,因此扭力杆19不会转动出减速腔17,从而不会阻碍电梯机座10的正常运行,当电梯机座10失控快速下降时,所述的扭力杆19在离心力作用下抵消扭力弹簧20的扭力并挤压弹力块22,此时,由于扭力杆19的延伸,使扭力杆19在转动过程中会与挡板24发生接触碰撞,挡板24会产生一个施加在扭力杆19上的推力,该推力与离心力的作用相同,使扭力杆19有更大的力去抵消抵消扭力弹簧20的扭力并进一步挤压弹力块22,从而能够产生控制电梯机座10移速的力,在该推力作用下,使扭力杆19继续向外转动,直到扭力杆19转动至滑过挡板24,所述的半圆柱25可采用密度较高的材质,提高半圆柱25的重量,从而使扭力杆19上的离心力越大。
所有的转轴15上的滚轮16均处于若干条与电梯机座10轴心线平行的直线上。在控制电梯机座10的移速过程中,任何一个减速腔17内产生的控制电梯机座10的移速的力都是竖直朝上的,防止电梯机座10在偏力的作用下驶离轨道并撞击电梯通道侧壁,从而杜绝对乘客造成二次伤害。
相邻的转轴15上的滚轮16一一对应,当滚轮16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大于扭力弹簧20的扭力时,扭力杆19转动延伸出减速腔17时,该扭力杆19与上下两侧的滚轮16内的扭力杆19相互接触。同侧的滚轮16的转动方向相同,上下两侧的滚轮16贴近处的切线转向相反,当扭力杆19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转动延伸至外侧时,上下两侧的滚轮16贴近处的两个扭力杆19会发生碰撞挤压,此时碰撞的两个扭力杆19的扭力方向相反,且扭力杆19上的扭力与撞击产生作用在该扭力杆19上的力相反,该撞击产生作用在该扭力杆19上的力与离心力的作用相同,使扭力杆19有更大的力去抵消抵消扭力弹簧20的扭力并进一步挤压弹力块22,从而能够产生控制电梯机座10移速的力,在该撞击产生在该扭力杆19上的力的作用下,使扭力杆19继续向外转动,直到撞击的两根扭力杆19相互滑动擦过,从而增加控制电梯机座10移速的力。
电梯机座10下降导致的滚轮16的转动方向与扭力弹簧20驱动扭力杆19的转动方向相同。使上下两侧的滚轮16贴近处的两个扭力杆19会发生碰撞挤压以及扭力杆19与挡板产生碰撞的力作用在滚轮16上时能够驱动滚轮16朝着此时的转动方向相反的方向转动,从而尽可能的减缓滚轮16的转速,以至于减缓电梯机座10的下降速度。
每根转轴15上都设有一个与齿条14啮合的齿轮26,所述的滚轮16直径大于齿轮26的直径。
所述的滑轨11与齿条14竖直长度大于电梯机座10运行轨迹的竖直长度。确保电梯机座10在失控的一瞬间就进入减速阶段,及时电梯机座10坠落至地面也与应急部件13连接着。
所述的挡板24的端面呈圆弧形,且该圆弧端面朝向滚轮16。所述的挡板24也可采用方形或三角形,但采用方形或三角形时,在挡板24于扭力杆19发生接触碰撞时,容易使扭力杆19处于卡死状态,在下降的惯性冲击力下,容易使扭力杆19发生折断,导致应急部件13失效,不能达到减速的作用。
该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当电梯机座10的曳引绳发生断裂时,所述的电梯机座10会在自身作用下快速向下移动,当电梯机座10移动时,所述的应急腔12随着电梯机座10移动,并沿着对应的滑轨11的轴向向下移动,通过滑轨11上与齿轮26啮合的齿条14,使齿轮26带着转轴15转动,从而使滚轮16快速转动,当滚轮16快速转动时会产生作用在扭力杆19的离心力,该离心力使扭力杆19朝着与滚轮16转向相反的一边转动,所述的扭力杆19在离心力作用下抵消扭力弹簧20的扭力并挤压弹力块22,此时,由于扭力杆19的延伸,使扭力杆19在转动过程中会与挡板24发生接触碰撞,挡板24会产生一个施加在扭力杆19上的推力,该推力与离心力的作用相同,使扭力杆19有更大的力去抵消抵消扭力弹簧20的扭力并进一步挤压弹力块22,从而能够产生控制电梯机座10移速的力,在该推力作用下,使扭力杆19继续向外转动,直到扭力杆19转动至滑过挡板24,上下两侧的滚轮16贴近处的两个扭力杆19会发生碰撞挤压,此时碰撞的两个扭力杆19的扭力方向相反,且扭力杆19上的扭力与撞击产生作用在该扭力杆19上的力相反,该撞击产生作用在该扭力杆19上的力与离心力的作用相同,使扭力杆19有更大的力去抵消抵消扭力弹簧20的扭力并进一步挤压弹力块22,从而能够产生控制电梯机座10移速的力,在该撞击产生在该扭力杆19上的力的作用下,使扭力杆19继续向外转动,直到撞击的两根扭力杆19相互滑动擦过,从而增加控制电梯机座10移速的力,最终控制电梯机座10以稳定且安全的速度向下移动至地面,保护电梯内的乘客。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电梯机座10、滑轨11、应急腔12、应急部件13、齿条14、转轴15、滚轮16、减速腔17、第一减速块18、扭力杆19、扭力弹簧20、第二减速块21、弹力块22、弹力弹簧23、挡板24、半圆柱25、齿轮2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Claims (10)

1.一种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包括电梯机座(10),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梯机座(10)上活动连接有若干根滑轨(11),所述的电梯机座(10)内设有若干个应急腔(12),若干根滑轨(11)与若干个应急腔(12)一一对应,每根滑轨(11)延伸入相对应的应急腔(12)内并与对应的应急腔(12)活动连接,每个应急腔(12)内设有应急部件(13),所述的应急部件(13)包括设置在滑轨(11)上的齿条(14),所述的齿条(14)上活动连接有若干根设置在应急腔(12)内的转轴(15),所述的转轴(15)与应急腔(12)端壁转动连接且水平方向贯穿应急腔(12),每个转轴(15)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减缓电梯机座(10)下降速度的滚轮(1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滚轮(16)上设有若干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减速腔(17),所述的减速腔(17)沿滚轮(16)的轴心线呈环形阵列放置,所述的减速腔(17)内转动连接有第一减速块(18),所述的第一减速块(18)上设有扭力杆(19),所述的扭力杆(19)的两端延伸入滚轮(16)内,且所述的扭力杆(19)的两端与滚轮(16)之间设置有扭力弹簧(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减速腔(17)内还设有用于阻碍扭力杆(19)转动的第二减速块(21),所述的第二减速块(21)活动连接有固定在减速腔(17)内的弹力块(22),所述的第二减速块(21)延伸入弹力块(22)的端部且与弹力块(22)之间设有能够驱动第二减速块(21)远离弹力块(22)的弹力弹簧(23),当滚轮(16)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大于扭力弹簧(20)的扭力时,所述的扭力杆(19)转动至与弹力块(22)互相接触且能驱动弹力块(22)朝着延伸入弹力块(22)内的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滚轮(16)两侧各设有一个固定在应急腔(12)端壁上的挡板(24),所述的第一减速块(18)靠近挡板(24)的端部设有半圆柱(25),当滚轮(16)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大于扭力弹簧(20)的扭力时,扭力杆(19)转动延伸出减速腔(17)与挡板(24)互相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有的转轴(15)上的滚轮(16)均处于若干条与电梯机座(10)轴心线平行的直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相邻的转轴(15)上的滚轮(16)一一对应,当滚轮(16)转动产生的离心力大于扭力弹簧(20)的扭力时,扭力杆(19)转动延伸出减速腔(17)时,该扭力杆(19)与上下两侧的滚轮(16)内的扭力杆(19)相互接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电梯机座(10)下降导致的滚轮(16)的转动方向与扭力弹簧(20)驱动扭力杆(19)的转动方向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根转轴(15)上都设有一个与齿条(14)啮合的齿轮(26),所述的滚轮(16)直径大于齿轮(26)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滑轨(11)与齿条(14)竖直长度大于电梯机座(10)运行轨迹的竖直长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板(24)的端面呈圆弧形,且该圆弧端面朝向滚轮(16)。
CN201920552607.9U 2019-04-22 2019-04-22 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 Active CN2101931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52607.9U CN210193116U (zh) 2019-04-22 2019-04-22 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52607.9U CN210193116U (zh) 2019-04-22 2019-04-22 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93116U true CN210193116U (zh) 2020-03-27

Family

ID=69876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52607.9U Active CN210193116U (zh) 2019-04-22 2019-04-22 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9311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346537U (zh) 用于轿厢的防坠装置及轿厢及使用该轿厢的电梯设备
CN105000446B (zh) 防止电梯轿厢意外移动装置
CN107082335B (zh) 一种电梯升降安全防护系统
CN210103229U (zh) 一种高安全性的电梯
CN101549818B (zh) 电梯制动装置
WO2007034587A1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108046081A (zh) 一种电梯断绳防护装置
CN108394782A (zh) 一种防电梯速降的控制装置
CN210193116U (zh) 电梯慢速坠落的安全装置
CN210193121U (zh) 防止电梯快速坠落的安全装置
CN105329733B (zh) 电梯控制装置
CN202808108U (zh) 带有安全气囊的电梯轿厢
CN207390729U (zh) 一种电梯防坠缓冲底座
CN205397793U (zh) 一种高可靠性的电子安全电梯
CN211034792U (zh) 电梯耗能减震装置
CN113979261A (zh) 一种自锁保护型电梯升降机
CN210735906U (zh) 一种新型电梯拦截装置
CN108394785B (zh) 建筑用载货电梯防坠落安全装置
KR100292259B1 (ko) 엘리베이터의안전장치
CN220078258U (zh) 一种电梯减速装置
CN217398156U (zh) 一种具有减震结构的电梯底座
CN220011776U (zh) 一种电梯井防坠落装置
CN211998338U (zh) 一种电梯用的底层缓冲结构
JP4302062B2 (ja) エレベータ装置
CN220866856U (zh) 一种防电梯下坠快速缓冲保护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