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64789U - 扭矩枢转组件 - Google Patents
扭矩枢转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164789U CN210164789U CN201920878774.2U CN201920878774U CN210164789U CN 210164789 U CN210164789 U CN 210164789U CN 201920878774 U CN201920878774 U CN 201920878774U CN 210164789 U CN210164789 U CN 21016478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aft
- pivot assembly
- torque pivot
- torsion unit
- hous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扭矩枢转组件。该扭矩枢转组件用于使两个外部部件相对于彼此枢转且定位,且包括:中空的壳体,固定于两个外部部件其中之一,具有彼此接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扭力单元,固定安装在壳体内;轴,设置为穿过壳体和扭力单元,轴的外表面与扭力单元的内表面形成摩擦接合,并且轴的端部固定于两个外部部件其中之另一,当扭力单元受到超过预定阈值的扭转力时,扭力单元能够相对于轴转动,当扭力单元未受到超过预定阈值的扭转力时,扭力单元能够相对于轴保持静止。本申请的扭矩枢转组件结构简单,运转品质优异,结构紧凑,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扭矩枢转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可调节式头枕的扭矩枢转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的座椅头枕可以是可调节式的,从而能够具有平坦和弯折等多种状态,以使乘客在不同坐姿下均能够舒适地倚靠。
通常使用扭矩枢转组件来使座椅头枕能够弯折,并且在每个形态下均能够提供足以支撑乘客头部的重量的支撑力。
现有的扭矩枢转组件往往需要额外的部件来与座椅头枕连接,并且不能提供足够稳定的支撑力。并且,现有的扭矩枢转组件体积较大,容易受到温度变化的影响。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改进的扭矩枢转组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扭矩枢转组件,其能够减轻或消除以上所述的缺陷中的至少一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扭矩枢转组件,用于使两个外部部件相对于彼此枢转且定位,所述扭矩枢转组件包括:中空的壳体,固定于所述两个外部 部件其中之一,具有彼此接触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扭力单元,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内;轴,设置为穿过所述壳体和所述扭力单元,所述轴的外表面与所述扭力单元的内表面形成摩擦接合,并且所述轴的端部固定于所述两个外部部件其中之另一,当所述扭力单元受到超过预定阈值的扭转力时,所述扭力单元能够相对于所述轴转动,当所述扭力单元未受到超过所述预定阈值的扭转力时,所述扭力单元能够相对于所述轴保持静止。
可选地,所述扭矩枢转组件还包括:衬套,以相对于所述轴周向静止地方式套设在所述轴的端部上,且具有多角形的外轮廓,所述轴的端部通过所述衬套固定于所述两个外部部件其中之另一。
可选地,所述轴的端部形成滚花,所述轴借助于所述滚花直接被固定于所述两个外部部件其中之另一。
可选地,所述两个外部部件分别通过模制成形被固定在所述扭矩枢转组件上。
可选地,所述扭力单元形成为钩子形状的片体,且具有大致呈缺口圆形的抓持部和从所述抓持部向外侧延伸的尾部,所述抓持部的内表面至少部分地接触所述轴的外表面从而能够产生摩擦力。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彼此对称且分别形成有径向向外突伸的突出部,用以形成与所述扭力单元的形状相匹配的内部空腔,其中所述尾部位于所述突出部内;而且,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与其对接端部相反的外侧端部分别形成供所述轴穿过的圆孔。
可选地,所述抓持部的内表面与所述轴的外表面接触的部分是沿周向不连续的多个部分。
可选地,所述壳体的外轮廓具有对称的或不对称的截面形状;并且在所述壳体的外侧端面具有确保组装方向的防错标记。
可选地,所述轴的靠近端部的内侧分别形成有环形的槽,所述槽暴露到所述扭矩枢转组件的外部。
可选的,所述壳体为铝合金壳体或者压铸锌合金壳体。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中的至少一种:
(1)本申请的扭矩枢转组件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力和摩擦力;
(2)本申请的扭矩枢转组件能够使扭矩枢转组件连接的两个物体能够相对于彼此以任意角度定位,并且能够在任意角度下提供所需的支撑力;
(3)本申请的扭矩枢转组件结构简单,运转品质优异,结构紧凑,使用寿命长;
(4)本申请的扭矩枢转组件的安装方式简单,在使用中无需维护。
附图说明
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实用新型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正视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侧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扭力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扭力单元的平面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轴的立体图;
图9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轴的平面图;
图10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衬套的立体图;
图11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衬套的平面图;
图12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3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14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立体图;
图15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正视图;
图16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侧视图;
图17是根据本申请的第四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记列表:
1 扭矩枢转组件
10 壳体
110 第一部分
111 第一本体部
112 第一突出部
120 第二部分
121 第二本体部
122 第二突出部
20 扭力单元
210 抓持部
211 摩擦面
220 尾部
30 轴
310 滚花部
320 中间部
321 槽
40 衬套
410 圆柱部
420 多角形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结构,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然而所述实施例仅为提供说明与解释之用,不能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在本实用新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本申请的扭矩枢转组件1可用于车辆(例如,汽车)的可调节式头枕上,以在调整该可调节式头枕两个侧翼的弯折角度时提供恒定的阻力,并且在不调整该可调节式头枕时提供支撑乘客的头部的支撑力。本申请的扭矩枢转组件1也可用于任何其他需要彼此枢转的物体。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2 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正视图。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侧视图。
参见图1到图4,本申请的扭矩枢转组件1用于为两个外部部件(附图中未示出)相对于彼此的枢转提供阻力扭矩枢转组件1可包括:壳体 10,具有彼此对称的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扭力单元20,设置在壳体10内,且能够与壳体10保持相对静止;轴30,穿过壳体10和扭力单元20,且与扭力单元20接合,使得当扭力单元20受到超过预定阈值的扭转力时,扭力单元20能够相对于轴30转动,其中,壳体10和扭力单元20与两个外部部件中的一个保持相对静止,而轴30与两个外部部件中的另一个保持相对静止。
在本实施例中,扭矩枢转组件1还可包括衬套40,以相对于轴30 周向静止地方式固定在轴30的两端。
扭力单元20可形成为钩子形状或者问号形状(?)的片体。第一部分110可形成为类似“9”的横截面形状,而第二部分120可与第一部分 110镜面对称。可选地,具有一个或多个扭力单元20。在本实施例中,具有多个扭力单元20,其沿相同方向依次叠置,并且容置在第一部分110 和第二部分120的内部。扭力单元20的数量可以根据所需的支撑力和摩擦力来选择。
两个外部部件可在扭矩枢转组件1上直接模制成形,从而大体包覆扭矩枢转组件1。因此,扭矩枢转组件1不需要任何其他部件就能够与所述两个外部部件联接。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扭力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扭力单元的平面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轴的立体图。图9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轴的平面图。图10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衬套的立体图。图11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衬套的平面图。
参见图1、图8和图9,轴30可具有两端的滚花部310和位于两端之间的中间部320。中间部320的两侧设有绕轴30一周的两个槽321。两个槽321之间的距离大于壳体10的轴向长度。左侧的槽321到轴30 的左端的距离以及右侧的槽321到轴30的右端的距离大于衬套40覆盖轴30的长度。这样,槽321将不被壳体10和衬套40覆盖,从而能够暴露到外部。优选地,壳体10和衬套40覆盖轴30的除了槽321之外的整个长度。当两个外部部件模制到扭矩枢转组件1上时,用于模制的材料能够进入到槽321中,从而增加扭矩枢转组件1与两个外部部件结合的牢固性。滚花部310上可形成有轴向的滚花或者网状的滚花。
参见图1、图6和图7,扭力单元20可具有抓持部210和从抓持部 210延伸的尾部220。抓持部210的内表面具有摩擦面211。摩擦面211 至少部分地接触轴30的外表面从而能够产生摩擦力。尾部220位于第一突出部112或第二突出部122内,从而能够在扭力单元20与壳体10之间传递扭转力。扭力单元20的摩擦面211通过与轴10的外表面紧配合而在扭力单元20相对于轴10转动时产生恒定的摩擦力。如图6和图7 所示,摩擦面211可以不具有完整的圆弧形轮廓。在摩擦面211上可分布有一个或多个凹陷,从而使得摩擦面211与轴30的外表面的接触区域是不连续的。上述凹陷例如可以为润滑介质提供空间,或者在摩擦面211与轴30彼此摩擦时,提供更好的散热。
参见图1和图5,壳体10的第一部分110具有第一本体部111和第一突出部112。壳体10的第二部分120具有第二本体部121和第二突出部122。第一本体部111与第一突出部112具有彼此连通的内腔。第二本体部121与第二突出部122具有彼此连通的内腔。在本实施例中,壳体 10的横截面是不对称的。在这种情况下,壳体10沿不同方向相对于轴 30旋转所需的力不同。这样,扭矩枢转组件1能够以正确的方向被放置在注射模具中。壳体10可以由金属形成,例如由锌合金形成,并且通过模铸成型。
参见图1、图10和图11,衬套40可具有圆柱部410和多角形部420。衬套40内可具有供轴30插入的内腔。该内腔的表面可与轴30的滚花部 310牢固地接合。该内腔的表面可形成有与滚花部310对应的槽或花纹。多角形部420用于在轴30与一个外部部件之间传递扭转力。由于多角形部420具有比滚花部310更大的外轮廓,并且具有多角形(例如,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的形状,多角形部420能够承受以及传递较大的扭转力。
当组装扭矩枢转组件1时,首先将扭力单元20套设在轴30上,然后从两端使壳体10的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被轴30穿过,并且使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包围扭力单元20。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不需要彼此固定,因为扭矩枢转组件1最终会被外部部件包覆,使得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不会彼此分离。然后,两个衬套40分别被紧固到轴30两端的滚花部310上。
图12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1的立体分解图。
以下,参照图12描述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以下主要描述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的构造将被省略。
第二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1的壳体10具有对称的横截面。也就是说,壳体10的第一突出部112和第二突出部122的延长线经过圆柱形的第一本体部111和第二本体部121的轴心。在这种情况下,壳体10沿不同方向相对于轴30旋转所需的力是相同的。
如图12所示,多个扭力单元20可包括反向地设置在轴30上的两部分,所述两个部分分别设置在壳体10的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内。
图13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立体分解图。图 14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立体图。图15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正视图。图16是根据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侧视图。
以下,参照图13-图16描述本申请的第三实施例。以下主要描述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的构造将被省略。
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1不包括衬套40。轴30的滚花部310 直接与外部部件接合,从而传递扭转力。第三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1 可适用于需要扭矩枢转组件1提供较小支撑力的情况。通过第三实施例的更简单的设计,能够进一步降低扭矩组件1的制造成本。
图17是根据本申请的第四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的立体分解图。
以下,参照图17描述本申请的第四实施例。以下主要描述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不同之处,相同的构造将被省略。
第四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1的壳体10具有对称的横截面。也就是说,壳体10的第一突出部112和第二突出部122的延长线经过圆柱形的第一本体部111和第二本体部121的轴心。在这种情况下,壳体10沿不同方向相对于轴30旋转所需的力是相同的。由于壳体10具有对称的横截面,扭矩枢转组件1的制造将更加简单,从而降低制造成本。并且,第四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1在沿不同方向枢转时,能够提供同样的扭力特性和运行品质。
如图17所示,多个扭力单元20可包括反向地设置在轴30上的两部分,所述两个部分分别设置在壳体10的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内。
而且,第四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1不包括衬套40。轴30的滚花部 310直接与外部部件接合,从而传递扭转力。第四实施例的扭矩枢转组件 1可适用于需要扭矩枢转组件1提供较小支撑力的情况。通过第四实施例的更简单的设计,能够进一步降低扭矩组件1的制造成本。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用新型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实用新型旨在涵盖本实用新型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实用新型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指出。
虽然已参照典型实施例列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进行最广泛的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都应为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扭矩枢转组件(1),用于使两个外部部件相对于彼此枢转且定位,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矩枢转组件包括:
中空的壳体(10),固定于所述两个外部 部件其中之一,具有彼此接触的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
扭力单元(20),固定安装在所述壳体(10)内;
轴(30),设置为穿过所述壳体(10)和所述扭力单元(20),所述轴(30)的外表面与所述扭力单元(20)的内表面形成摩擦接合,并且所述轴(30)的端部固定于所述两个外部部件其中之另一,当所述扭力单元(20)受到超过预定阈值的扭转力时,所述扭力单元(20)能够相对于所述轴(30)转动,当所述扭力单元(20)未受到超过所述预定阈值的扭转力时,所述扭力单元(20)能够相对于所述轴(30)保持静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枢转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扭矩枢转组件还包括:
衬套(40),以相对于所述轴(30)周向静止地方式套设在所述轴(30)的端部上,且具有多角形的外轮廓,所述轴(30)的端部通过所述衬套(40)固定于所述两个外部部件其中之另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矩枢转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30)的端部形成滚花,所述轴(30)借助于所述滚花直接被固定于所述两个外部部件其中之另一。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扭矩枢转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外部部件分别通过模制成形被固定在所述扭矩枢转组件(1)上。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扭矩枢转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扭力单元(20)形成为钩子形状的片体,且具有大致呈缺口圆形的抓持部(210)和从所述抓持部(210)向外侧延伸的尾部(220),所述抓持部(210)的内表面至少部分地接触所述轴(30)的外表面从而能够产生摩擦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扭矩枢转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彼此对称且分别形成有径向向外突伸的突出部,用以形成与所述扭力单元(20)的形状相匹配的内部空腔,其中所述尾部(220)位于所述突出部内;而且,所述第一部分(110)和第二部分(120)的与其对接端部相反的外侧端部分别形成供所述轴(30)穿过的圆孔。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扭矩枢转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抓持部(210)的内表面与所述轴(30)的外表面接触的部分是沿周向不连续的多个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扭矩枢转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的外轮廓具有对称的或不对称的截面形状;并且在所述壳体(10)的外侧端面具有确保组装方向的防错标记。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扭矩枢转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轴(30)的靠近端部的内侧分别形成有环形的槽(321),所述槽(321)暴露到所述扭矩枢转组件(1)的外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扭矩枢转组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0)为铝合金壳体或者压铸锌合金壳体。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78774.2U CN210164789U (zh) | 2019-06-12 | 2019-06-12 | 扭矩枢转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878774.2U CN210164789U (zh) | 2019-06-12 | 2019-06-12 | 扭矩枢转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164789U true CN210164789U (zh) | 2020-03-20 |
Family
ID=70170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878774.2U Active CN210164789U (zh) | 2019-06-12 | 2019-06-12 | 扭矩枢转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164789U (zh) |
-
2019
- 2019-06-12 CN CN201920878774.2U patent/CN21016478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6149526A (en) | Variable length steering shaft for steering mechanisms of motor vehicles | |
GB2178823A (en) | A steering shaft assembley of variable length | |
US10059373B2 (en) | Vehicle body reinforcement device | |
JPH0751967B2 (ja) | 弾性的な滑り軸受け | |
US6394436B1 (en) | Suspension-strut bearing | |
CN210164789U (zh) | 扭矩枢转组件 | |
GB2203485A (en) | Pivot joint | |
CN107009833B (zh) | 具有可旋转内部元件的衬套及具有所述衬套的稳定杆组件 | |
US10730438B2 (en) | Vehicle door mirror including vibration suppressing support | |
CN218177716U (zh) | 一种提供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转矩不同的组件 | |
CN217898502U (zh) | 一种改进型提供顺时针旋转和逆时针旋转转矩不同的组件 | |
CN110203031B (zh) | 横向稳定杆的安装结构和具有其的车辆 | |
JP5464742B2 (ja) |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装置の製造方法 | |
JP2002037092A (ja) | ブシュおよび舵取り装置の取付構造 | |
JP3549056B2 (ja) | スタビライザ用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 |
JPH058341Y2 (zh) | ||
KR20110074864A (ko) | 다목적 차량과 같은 차량의 외부 후사경을 지지하기 위한 유지 힌지 부품 및 상기 유형의 유지 힌지 부품을 포함한 다목적 차량용 외부 후사경 | |
JP3624301B2 (ja) | ラックピニオン式舵取装置 | |
US6715596B2 (en) | One-way clutch fo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 |
CN219452680U (zh) | 一种汽车转动组件 | |
JP2009019656A (ja) | カップリングダンパー | |
CN113914964B (zh) | 发动机及减压摇臂定位机构 | |
JPH0744812Y2 (ja) | プッシュプルコントロールケーブル用ダンパブッシュ | |
WO2021152941A1 (ja) | ボールジョイント | |
CN217124426U (zh) | 一种轮毂单元的定位调节隔套及轮毂单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