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53571U - 一种oled照明组装 - Google Patents

一种oled照明组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53571U
CN210153571U CN201822227252.4U CN201822227252U CN210153571U CN 210153571 U CN210153571 U CN 210153571U CN 201822227252 U CN201822227252 U CN 201822227252U CN 210153571 U CN210153571 U CN 2101535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oled
lighting assembly
transpa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27252.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庞惠卿
高亮
谢梦兰
王静
孔凡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Summer Sprou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Summer Sprou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Summer Sprou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Summer Sprou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27252.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535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535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535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透明OLED照明组装,其包括透明OLED光源;反射源,其包括一反射面;其中所述透明OLED光源包括两个发光面,所述两个发光面位于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相对两侧;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发光面至少与所述反射源的反射面部分地重叠;所述反射源与所述透明OLED光源之间有物理连接,且所述反射源的反射面与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最近间距大于1mm。所述透明OLED照明组装能够使得透明OLED在光提取、功率效率以及发光区域都被优化,同时又不损失总体透明度。

Description

一种OLED照明组装
技术领域
本新型涉及一种照明组装。更特别地,涉及一种透明OLED照明组装。
背景技术
透明OLED长久以来都受显示行业的青睐 (https://www.cnet.com/news/samsung-shows-retail-ready-transparent-mirrored-oled/)。近来,它们也开始受到照明应用的关注,其各种展示和商业产品可以在市场上被找到。例如,Fraunhofer已在销售透明OLED套装Tabola (https://www.oled-info.com/tabola-transparent-and-structured-oleds-now-shipping-we-go-hands)。这些面板是独立驱动并单独使用的。美国航空公司Aura除了有天花板显示,还将透明OLED 显示集成到飞机舷窗上 (https://www.oled-info.com/aura-announce-its-premium-aircraft-oled-displays)。机动车制造商,如Volkswagen,展示了将透明OLED面板嵌入到后视窗上以做尾灯用的概念车(https://www.oled-info.com/volkswagen-unveils-new-autonomous-ev-concept-transparent-oled-bre ak-lights)。所有以上这些产品或展示仅使用了透明OLED面板本身。然而,透明OLED面板是众所周知具有比单面发光器件(如底发光或顶发光OLED)低的发光效率,这是由于同样的光通量被分成了两个相反方向以致每个方向仅包含了总光通亮的一部分。另外,随着发光区域的增加,由于作为常用透明阴极的材料如镁化银具有低导电率,电压也随之上升。这导致了透明OLED面板比单面发光器件具有更低的功率效率。所以,很多透明OLED展示旨在显示艺术效果,例如透明光折叠组件(TLO),而非通用照明。抑或利用它们的透明特性被主要用于简单显示,例如飞机舷窗。在本发明中,我们公开了一种新型照明组装,使用了透明 OLED发光面板和反射源的组合来获得高效率和透明度,该发明可被同时用于通用照明及特殊场合。
长久以来都有研究报道如何调控照明。US 8,922,113和US 8,764,239都介绍了对柔性 OLED面板塑形来协助内部反射以控制光束。但上述两者仅适合于柔性OLED面板,而它们又是众所周知受限于低良率短寿命。在OLED面板中集成反射源以此来提高光提取的概念也被探索过。US 5,834,893在基板内建构了一个反光斜面,而US 8,513,885在阴阳极之间嵌入了一系列反光平板。这些应用要求额外和复杂的工艺步骤,既增加了制造成本也降低了良率。尽管可以采取在封装系统内加入反光材料的简单步骤,如CN 108550710所述,却由于反射源和光源距离太近很难达到光束塑形的效果。在我们的发明中,一个外部反射源与透明OLED 面板被组装在一起,以此来调控发光区域同时改善光提取。
一个照明展示,是一个图形化的透明OLED面板被放置在了一块具有同样图形的底发光 OLED面板前。这两块面板在展示中交替发光,意味着,当前一块点亮时,后一块是熄灭的。这个组装的目的主要在于展现前面一块发光面板的透明性。其中星形图形是通过在阴阳极之间淀积金属线条完成,以达到首先降低电极电阻,其次增加艺术效果的目的。虽然背后的底发光OLED面板熄灭时可以被看成一个反射源,但是它跟我们的发明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尽管该对面板被大致对齐在一条直线上且彼此间距大概20厘米,这两块OLED面板的位置实则是随意的,只要透明那块至少一部分在底发光面板的前方即可。虽然两块面板都放置在桌上,但是彼此之间并没有物理连接使得它们的位置相对固定,理论上,它们之间的任意一块都可以随意挪动至无限远而不受任何牵制。而在我们的发明中,前面OLED面板和后面的反射源的相对位置是经过仔细计算而设计成最大程度的收集光或达到特定的光束分布的。尤其的,光源和反射源之间存在物理连接,以致它们的位置关系是相对固定,或者相互受牵制。也正是这种物理连接保证了计算出的位置关系得到精确实现,从而达到设计的光束分布效果。其次,本发明中的反射源也意在通过适当设计其形状、尺寸和表面特征来调控照明范围,反射源可以是任何种类的材料或组件只要它能反射光。但在上述展示中,背后的面板是单块 OLED且与前面的具有完全相同的大小和基板材料。不仅如此,尽管在我们公开的组装中透明面板和反射面板之间形成了物理联系,它们在一些情况下不一定需要同时使用。但上述展示必须同时使用两块面板已达到艺术效果。最后,在该展示中,前排的6英寸透明OLED面板被集成了非透明的金属总线,以克服导电率低导致的效率挑战。而在我们的发明中,前面的面板更希望是小到中等尺寸,以避免使用总线并提高生产良率。尤其是,我们可以使用一系列小面板且面板与面板之间也可有间距使得放射光能毫无损失的透过。
最后,尽管在点光源后方加一个反射源并非全新想法(如车灯),但对点光源和面光源的光束调控是完全不同的。尤其是,我们使用的OLED光源是透明器件意味着反射光与前射光将汇合。所以在本工作中特意为透明OLED设计了新的建模和模拟。机动车厂商Audi也有将红色OLED发光面板制作成汽车尾灯(OLED lighting in automobileapplications,OLEDs World Summit,2017),但使用的是传统的底发光器件并且强调了OLED自带的反射面-大面积金属阴极。而我们的发明旨在组合透明OLED光源与额外的反射源进行光束调控,其应用场景包括但不局限于车灯。
在本发明中,我们会公开一个或多个透明OLED发光面板与反射源照明组装的具体描述,以使得光提取、功率效率以及发光区域都被优化,同时又不损失总体透明度。
发明内容
本新型旨在提供一种透明OLED照明组装来解决至少部分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透明OLED照明组装,能够使得透明OLED的光提取、功率效率以及发光区域都被优化,同时又不损失总体透明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公开一种OLED照明组装,包括:
透明OLED光源;
反射源,其包括一反射面;
其中所述透明OLED光源包括两个发光面,所述两个发光面位于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相对两侧;
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发光面至少与所述反射源的反射面部分地重叠;
所述反射源与所述透明OLED光源之间有物理连接,且反射源的反射面与透明OLED光源之间最近间距大于1mm。
本新型公开的透明OLED照明组装,实现了结合透明OLED发光面板在艺术效果和通用照明两方面的应用。尤其的,通过对反射源、以及反射源与透明OLED发光面板之间相对位置的设计,可以实现对光束分布的控制,达到特定的观察效果。
附图说明
图1a-图1d是一个OLED发光面板的横截面示意图;其中图1a是一个基本的OLED面板;图1b带有一个前盖膜;图1c在基板上带有额外的封装层;图1d带有一个后盖膜。
图2a是带有方形反射源的透明OLED照明组装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2b是透明OLED照明组装的二维光路模拟图。
图2c-图2h分别是不同照明组装在观察面上的入射通量的三维光束分布图和二维光线分布曲线。
图3a是带有圆形反射源的透明OLED照明组装的横截面示意图;图3b-图3g是不同照明组装在观察面上的入射通量的三维光束分布图和二维光线分布曲线。
图4a是带有穹形反射源的透明OLED照明组装的横截面示意图;图4b-图4c是穹形反射源的示意图;图4d-图4i分别是不同照明组装在观察面上的入射通量的三维光束分布图和二维光线分布曲线。
图5a是带有凹面反射源的透明OLED照明组装的横截面示意图;图5b是凹面反射源的示意图;图5c-图5h分别是不同照明组装在观察面上的入射通量的三维光束分布图和二维光线分布曲线。
图6a是带有凸面反射源的透明OLED照明组装的横截面示意图;图6b是凸面反射源的示意图;图6c-图6h分别是不同照明组装在观察面上的入射通量的三维光束分布图和二维光线分布曲线。
图7a-图7f分别是不同照明组装在大面积透明器件的观察面上的入射通量的三维光束分布图和二维光线分布曲线。
图8a是垂直于z轴时反射源401和601的横截面示意图;图8b是平行于z轴沿图8a中线AA’的光线轨迹的示意图。
图9是模式1中照明组装6的光线轨迹的示意图。
图10a是透明黄光OLED器件结构示意图,图10b是透明蓝光OLED的器件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器件所使用材料的分子式。
图12是透明黄光OLED 1从基板侧和封装侧测量的光谱图。
图13是12nm掺杂了10%Ag的MgAg的透光率图。
图14是透明蓝光OLED 2从基板侧和封装侧测量的光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本文所用,“顶部”意指离基板最远,而“底部”意指离基板最近。在将第一层描述为“设置”在第二层“上”的情况下,第一层被设置为距基板较远。除非规定第一层“与”第二层“接触”,否则第一与第二层之间可以存在其它层。举例来说,即使阴极和阳极之间存在各种有机层,仍可以将阴极描述为“设置在”阳极“上”。如本文所用,术语“OLED器件”包含阳极层,阴极层,设置于阳极层和阴极层之间的一层或多层有机层。一个“OLED器件”可以是底发光即从基板一侧发光,或是顶发光即从阴极层一侧发光,或是透明器件即同时从基板和阴极层侧发光。一个顶发光或者透明的“OLED器件”还可以在阴极层上包含加盖层。如本文所用,术语“OLED发光面板”包含基板,阳极层,阴极层,设置于阳极层和阴极层之间的一层或多层有机层,加盖层(可选),封装层,以及延伸到封装层外部的至少一个阳极接触和至少一个阴极接触,用于外部电驱动。如本文所用,术语“封装层”可以是厚度小于 100微米的薄膜封装,其包括将一层或多层薄膜直接涂布到器件上,或者也可以是黏着到基板上的玻璃盖片(cover glass)。如本文所用,术语“柔性印刷电路”(FPC)指的是任何柔性基板上涂有以下任一种或它们的组合,包括但不限于:导电线,电阻,电容,电感,晶体管,微机电系统(MEMS),等等。柔性印刷电路的柔性基板可以是塑料,薄玻璃,镀有绝缘层的薄金属箔,织物,皮革,纸张,等等。一张柔性印刷电路板一般厚度小于1毫米,更优选的厚度小于0.7毫米。如本文所用,术语“光提取层”可以指光扩散膜,或者其他具有光提取效果的微结构,或者是具有光外耦合效应的薄膜镀层。光提取层可以设置于OLED的基板表面,也可以在其他合适的位置,例如介于基板和阳极之间,或者有机层与阴极之间,阴极与封装层之间,封装层表面,等等。如本文所用,术语“独立驱动”指两个或多个发光面板的工作点是分开控制的。尽管这些发光面板可以被连接到同一个控制器或是电源线上,但可以有电路来划分驱动路线并给每块面板供电而不彼此影响。如本文所用,术语“发光面积”指平面面积中阳极,有机层和阴极共同重合的部分,不包括光提取效果。“发光面积”不包括边缘发光,不代表三维上的半球形发光空间。如本文所用,术语“接收光通量占比”指的是限定面积下观察面上接收到的光通量与光源发出的总光通量之间的比例。如本文所用,术语“反射源”指一个对光有反射作用的物体,其对光有反射作用的表面称为“反射面”。“反射源”可以是硬质的,也可以是柔性的。“反射面”的反射率在20%以上,优选的是50%以上,更优选的是80%以上。“反射面”可以是镜面,也可以是漫反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如本文所用,术语“光斑”指的是在观察面上由光源及其反射源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光影图形。如本文所用,反射源与透明OLED光源之间的“物理连接”可以是固定结构也可以是可调节结构。“物理连接”将反射源与透明OLED光源之间的相对位置做了范围限定,使得两者的相对位置相对固定。即便是可调节的“物理连接”,或是柔性的反射源,或是柔性的OLED 光源,在使用时,反射源和OLED光源的位置变化也受到物理连接的牵制,而不能无限扩展。“物理连接”可以直接地连接反射源与透明OLED光源,也可以间接地通过其他装置实现连接。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公开一种OLED照明组装,包括:
透明OLED光源;
反射源,其包括一反射面;
其中所述透明OLED光源包括两个发光面,所述两个发光面位于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相对两侧;
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发光面至少与所述反射源的反射面部分地重叠;
所述反射源与所述透明OLED光源之间有物理连接,且所述反射源的反射面与所述透明 OLED光源的最近间距大于1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透明OLED光源包括多个透明OLED发光面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至少两个所述OLED透明发光面板是垂直堆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多个所述透明OLED发光面板中的至少两个在同一平面中对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射面包含镜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射面包含漫反射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射源是一个底发光或顶发光OLED发光面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射源包括光催化剂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射源包括光致发光材料。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射源是太阳能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射面是曲面。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射面的面积大于所述透明OLED光源任意一侧的发光面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射源与所述光源的相对位置可以动态调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射源可以被收起,只在需要时才存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射面与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最近间距大于5mm, 10mm或50mm。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两个发光面具有不同的发光色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两个发光面具有相同的发光色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两个发光面具有不同的亮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具有较高亮度的所述发光面面向反射源。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射源与所述透明OLED光源之间的物理连接是可调节的。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射面仅占反射源表面的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透明OLED光源包含柔性透明OLED发光面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其中所述反射面的反射率大于20%;优选的,大于50%;更优选的,大于80%。
一个基本OLED发光面板的截面图显示在图1a中。OLED发光面板300包含了基板301,一个OLED器件310,一对接触电极303与OLED器件310电连接,一层封装层302但把接触电极303暴露,一个黏合结构304将一对接触电极303与外部驱动电路连接。基板301可以是硬质的如玻璃,也可以是柔性的如塑料。OLED器件310可以是底发光器件,顶发光器件,或者透明器件,即两面都可发光。在本发明中,透明器件可以作为光源,而底发光或者顶发光器件可以作为反射源。封装层302可以是通过粘合剂胶着到基板上的玻璃盖片。另一种方案中,封装层302可以是薄膜封装层,如薄膜玻璃,单层的无机层,或是有机无机交替的多层结构。接触电极303可以包含至少一个阳极接触和一个阴极接触。可以将前盖膜305 添加到基本的OLED发光面板300上,如图1b所示。前盖膜305可以是柔性印刷电路(FPC) 板,在其上印刷了预先设计的电路并且通过黏合结构304电连接到OLED器件310。在另一种方案中,黏合结构304可以是FPC框,而前盖膜305可以是一张塑料薄膜提供机械支持。使用FPC板来驱动OLED发光面板的具体描述可以在中国专利申请CN201810572632.3中找到,其以全文引用的方式并入,它不在本申请覆盖的范围内。前盖膜305也可以包括光提取层。当OLED器件310是顶发光时,前盖膜305在发光区域可以是透明的。前盖膜305可以是以上所述的组合。额外的薄膜封装层306可以涂布在基板301的一面或者两面,如图1c所示。前盖膜也可以涂覆额外的薄膜封装层306,但是此处图中并未显示。在图1d中,后盖膜 307被覆盖到基板301上。后盖膜307可以用于机械支撑。当OLED是底部发光器件时,后盖膜307可以是光提取层。后盖膜307可以是上述的组合。该OLED发光面板将是下述透明 OLED照明组装的架构基础。
一个透明OLED发光面板会从基板和封装层两侧发出光。它很少被用作如台灯顶灯之类的照明光源,是因为有一部分光会从目标方向的反面出射(要么基板一侧要么封装层一侧)。正是因为此,透明OLED面板大多作艺术应用而非通用照明。在本工作中,我们提出在透明 OLED面板后方加入反射源以收获目标方向背面的光,并将其反射回希望达到的区域。
首先,我们使用TracePro(一种商用光束模拟软件)来模拟各种不同模式下的光束分布,共模拟了使用6种反射源的灯具,在每种灯具模拟中又包含了3种不同组装模式。
反射源410:反射面为正方形平面,尺寸为152mm x 152mm,表面积为231.04cm2,反射系数100%。
反射源510:反射面为圆形平面,直径为190mm,表面积为283.38cm2,反射系数100%。
反射源610:反射面为穹顶,深度10mm,穹顶外圈边缘直径152mm,穹顶曲率半径为290mm,反射面表面积为182.12cm2,反射系数100%,图4b、4c分别展示的是该反射源以 x轴和z轴穿过纸面的截面图。
反射源710:反射面为凹面,如图5b所示,凹面深度10mm,凹面平行于y轴对侧弦长152mm,平行于x轴一侧长度也为152mm,凹面曲率半径为290mm,反射面表面积为233.75cm2,反射系数100%。
反射源810:反射面为凸面,如图6b所示,凸面深度10mm,凸面平行于y轴对侧弦长152mm,平行于x轴一侧长度也为152mm,凸面曲率半径为290mm,反射面表面积为233.75cm2,反射系数100%。
灯具1:
图2a展示的是使用反射源410的一个灯具400截面示意图。反射源410的反射面401正中心下方是透明OLED光源420,其发光面积是2mm x 2mm。设定透明OLED光源420两侧发光表面402与403为Lambertian发光场型,这与实际透明OLED器件发光情形类似。设定观察面404的吸收系数为100%,面积为800mm x 800mm。透明OLED光源420靠近反射源410一侧发光表面402发射的光会被反射面401反射。设定透明OLED光源420材料折射系数为1.5,吸收系数为0.5。
发光表面403发射的光、发光表面402发射并且由反射面401反射但不穿透透明OLED 光源420的光、以及发光表面402发射并且由反射面401反射且穿透透明OLED光源420的光,共同照射在观察面404上,其二维光束模拟图如图2b所示。
假设发光面402发出的光通量为1w,波长555nm,发射1000000条光线,发光面403发出的光通量为0.5w,波长为555nm,发射1000000条光线。透明OLED光源420两侧发光表面发出的光通总量为1.5w。以下所有模拟模式及不同反射源形式下的模拟都使用同上光通量设定。
模式1:发光表面402与反射面401距离为30mm,且发光表面403与观察面404距离为70mm时,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2c所示。我们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可以在观察面上画出相应区域,如图2c中黑色虚线所示的正方形光斑。这也可以从图2d的对应的二维光线分布曲线中看出,该正方形光斑边长约为680mm,总面积约为4624cm2,在此之外光通量急剧下降。尽管从图2c可以看出与Lambertian发光场型对应的同心圆光斑,但最终边界却是正方形,这对应了反射源410的形状。由于反射源、OLED光源的发光面积都是对称的,所以在x轴方向、y轴方向的两条光线分布曲线重合。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1.382w,透明OLED光源420两侧发光表面的光通总量为1.5w,所以接收光通量与总出射光通量占比(以下简称“接收光通量占比”)为1.382/1.5=0.921。
模式2:固定光通量,波长与光线数量不变,当发光表面402与反射面401距离为50mm,发光表面403与观察面404距离也为50mm时,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2e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2f所示。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区域同样是正方形,边长减小为500mm,面积2500cm2。相对于模式1来说,下降到同样光通量密度的光斑面积缩小了。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也减少至1.242w,接收光通量占比为1.242/1.5=0.828。模式2接收的光通量比模式1少了0.14w,主要是因为透明OLED光源420与反射源410距离增大,部分从发光面402发出的大角度光线没有被反射面401接收到,导致光能损失。同时,能被反射面401接收到并反射到观察面的出射光角度变小,导致光斑面积缩小。
模式3:固定光通量,波长与光线数量不变,当发光表面402与反射面401距离为95mm,发光表面403与观察面404距离为5mm时,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2g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2h所示,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区域进一步缩小为边长为340mm、总面积为1156cm2的正方形。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0.946w,接收光通量占比0.946/1.5=0.631。模式3接收的光通量更加少了,因为透明OLED光源420与反射源410距离进一步增大,更多从发光面402发出的大角度光束没能被反射面401反射回观察面,能量进一步损失。而此时观察面接收到是主要来自发光面403直接发出的光,观察面上的光斑更接近于透明OLED光源本身的发光面积,因此面积也急剧缩小。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调控观察面上光线照射范围。
灯具2:
图3a展示的是使用反射源510的灯具500截面示意图,包含了圆形平面反射源510,透明OLED光源520,观察面504尺寸为900mm x 900mm。其中,反射源510包含反射面501,透明OLED光源520包含发光面502和503。
模式1:与灯具1中模式1的设置相同,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3b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3c所示。由于反射源510是圆形平面,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区域也是与之呼应的圆形,如图3b黑色虚线所示部分,同时x轴、y轴方向的两条光线分布曲线重合。该圆形光斑直径约为830mm,面积约为5410.60cm2,在此之外光通量急剧下降。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1.356w,所以接收光通量占比1.356/1.5=0.904。由于反射面501的表面积比反射面401大,所以圆形光斑区域也明显增大。但此时由于反射源510的边界更远,在反射面501被接收到的光的出射角比反射源410的大,根据Lambertian场型原理,出射角度越大单位面积上能量越低。因此具有更多大角度反射光的灯具2在观察面上接收到的能量却较低。
模式2:与灯具1中模式2的设置相同,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3d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3e所示,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圆形光斑直径缩小为600mm,面积缩小为2827.43cm2。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1.241w,接收光通量占比 1.241/1.5=0.827。此规律同前灯具1中模式1和2的模拟结果相符。此模式下灯具2的接收光通量占比与灯具1相当。
模式3:与灯具1中模式3的设置相同,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3f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3g所示,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圆形光斑直径进一步缩小为410 mm,面积为1320.25cm2。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0.976w,接收光通量占比0.976/1.5=0.651。从模式1到3的光通量占比递减的趋势与之前的使用反射源1的灯具1相同。但在模式3中,灯具2的接收光通量占比略高于灯具1。这是因为当透明OLED光源远离反射源时,从发光面502发射且能被反射面501反射的主要都是小角度出射光,大角度出射光的影响急剧下降,而此时能反射多少光主要靠反射源面积决定。注意,尽管灯具2中设定的观察面900mm x 900mm比灯具1(800mm x 800mm)中大,但在灯具1的观察面之外的光通量都在0.0001w/m2以下,且数量极少(这可以从三维光束分布图2g看出),因此观察面积的区别对接收光通量占比影响不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反射源形状、以及光源距离反射源的位置都会影响观察面上接收光线的分布和数量。
灯具3:
图4a展示的是使用穹顶形反射源610的灯具600截面示意图,包含了穹顶形反射源610,透明OLED光源620,观察面604尺寸为800mm x 800mm。其中,反射源610包含反射面601,透明OLED光源620包含发光面602和603。图4b、图4c分别展示的是该反射源以x 轴和z轴穿过纸面的截面图。
模式1:当发光表面602与反射面601中心点距离为30mm,发光表面603与观察面604距离为70mm时,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4d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4e所示。穹顶形反射源610中心对称,所以x轴方向、y轴方向的两条光线分布曲线重合。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光斑为圆形,如图4d黑色虚线所示,直径约为560mm,面积约为2462.94cm2,远小于灯具1和2在模式1中的光斑面积。而同时,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1.426w,所以接收光通量占比1.426/1.5=0.951,又高于灯具1和2在模式1中的光通量占比(分别为0.921和0.904)。这说明穹顶形反射源610在模式1下大多数都是反射小角度出射光,能够更加有效的聚集透明OLED光源发出的光。
模式2:固定光通量,波长与光线数量不变,当发光表面602与反射面601中心点距离为50mm,发光表面603与观察面604距离也为50mm时,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4f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4g所示,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圆形光斑直径为500mm,面积约为1963.49cm2,如图4f黑色虚线所示。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1.279w,接收光通量占比1.279/1.5=0.853。与模式1类似,灯具3能在更小的区域里集中更多的光。
模式3:固定光通量,波长与光线数量不变,发光表面602与反射面601中心点距离为 95mm,发光表面603与观察面604距离为5mm时,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4h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4i所示。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圆形光斑直径下降到240mm,面积约为452.38cm2,如图4h黑色虚线所示。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0.944w,接收光通量占比0.944/1.5=0.629,比灯具1和2都要低(分别为0.631和0.651)。这可以通过图8解释。图8a所示为反射面401和601在垂直z轴方向的截面图,其中沿线AA’在平行 z轴平面的光线示意图如图8b所示。当光源位于模式1的101位置时,发出的能被反射面601 接收到的最大角度光线为106,其反射光107也能被观察面观察到。而此时发出的能被反射面401接收到的最大角度光线104,其反射光105(虚线所示)却因出射角太大而无法被观察面接收。即便能被接收到,也可能因为遵循Lambertian定理而具有较低的能量,而低于光斑限定的0.1W/m2。因此在模式1时,使用反射面601的灯具3的接收光通量占比高于使用反射面401的灯具1。当光源位置移到模式3的103时,发出的能被反射面601接收到的最大角度光线136的反射光137(虚线所示)由于出射角度过大而无法被观察面接收到。与此相反,此时透明OLED光源发出的能被反射面401接收到的最大角度光线为134,其反射光135 仍能被观察面接收到。因此在模式3时,使用反射面601的灯具3的接收光通量占比反而低于使用反射面401的灯具1。这也再次说明,除了反射源的形状大小,光源与反射源的相对位置关系也是调控光束的重要因素之一。注意,改变反射源610的曲率半径也会影响光束分布。
灯具4:
图5a展示的是使用反射源710的灯具模型700截面示意图,包含了凹形反射源710,透明OLED光源720,观察面704尺寸为800mm x 800mm。其中,反射源710包含反射面701,透明OLED光源720包含发光面702和703。
模式1:与灯具3在模式1中的设置相同,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5c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5d所示,由于凹面反射源710不是中心对称的,所以x轴、y轴方向的两条光线分布曲线不重合,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光斑为如图5c黑色虚线部分所示。观察面上接收到的光斑形状与反射源在观察面上的投影形状对应,光斑面积约为2939.79 cm2。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1.412w,所以接收光通量占比1.412/1.5=0.941。在该模式下,灯具4的光斑面积大于灯具3,这部分差别主要来自x轴方向上的反光,这也能从二维光束分布图5d看出。由于反射源710在x轴的边界大于反射源610,因此反射的光斑面积也更大。但同时,反射源710在x轴方向上收集到的多是大角度出射光但同时也是低能量光,因此光斑面积虽大,但其接收光通量占比却比相同模式使用反射源610的灯具3低。
模式2:与灯具3在模式2中的设置相同,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5e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5f所示,与模式1类似,x轴方向、y轴方向的两条光线分布曲线不重合,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光斑为如图5e黑色虚线部分所示,光斑面积约为1938.39cm2。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1.274w,接收光通量占比1.274/1.5=0.849。
模式3:与灯具3在模式3中的设置相同,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5g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5h所示,与模式1、2类似,x轴方向、y轴方向的两条光线分布曲线不重合,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光斑为如图5g黑色虚线部分所示,光斑面积约为618.39cm2。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0.961w,接收光通量占比0.961/1.5=0.641。在透明OLED光源与反射源距离增大时,小角度出射光占主导地位,反射面的面积决定了接收光的多少,面积越大,反射的光越多。反射源710的面积为233.75cm2,反射源610的面积为182.12cm2,因此灯具4在模式3下的接收光通量占比高于灯具3。注意,改变反射源710的曲率半径也会影响光束分布。
灯具5:
图6a展示的是凸面反射源810的灯具800截面示意图,包含了凸形反射源810,透明OLED 光源820,观察面804尺寸为1000mm x 1000mm。其中,反射源810包含反射面801,透明OLED光源820包含发光面802和803。
模式1:当发光表面802与反射面801中心点距离为30mm,发光表面803与观察面804距离为70mm时,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6c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6d所示,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光斑为如图6c黑色虚线部分所示,光斑面积约为6202.90 cm2。灯具5的光斑与其他灯具在模式1下相比较,光斑面积明显增大。然而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1.284w,接收光通量占比仅为1.284/1.5=0.856,是在模式1下5个灯具中最低的。反射源810使得发光面802发出的光经过反射后更加发散的照射在观察面上,从图6d 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观察面上光分布相对于其他灯具更加均匀。同时由于该模式下大量反射能量小的大角度光,导致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占比降低。
模式2:当发光表面802与反射面801中心点距离为50mm,发光表面803与观察面804距离为50mm时,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6e所示,光线分布曲线如图6f所示,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光斑为如图6e黑色虚线部分所示,光斑面积约为4835.88cm2。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1.159w,接收光通量占比1.159/1.5=0.773。
模式3:当发光表面802与反射面801中心点距离为95mm,发光表面803与观察面804距离为5mm时,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6g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6h所示,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光斑如图6g黑色虚线部分所示,光斑面积约为2991.39cm2。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0.908w,所以接收光通量占比0.908/1.5=0.605。在所有三种模式下,灯具5的接收光通量占比都是最小的,这反映了该灯具具有很强的光发散效果。同样,改变反射源810的曲率半径也会影响光束分布。
灯具6:
灯具6使用与灯具2相同的平面圆形反射源510,其他设置完全一样,仅是透明OLED光源的发光面积尺寸增大为134mm x 134mm。
模式1:与灯具2中模式1的设置相同,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7a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7b所示。虽然透明OLED光源的发光面积增大,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区域仍为圆形,如图7a黑色虚线所示部分,同时x轴、y轴方向的两条光线分布曲线重合。该圆形光斑直径约为780mm,面积约为4775.94cm2,其光束分布明显比之前灯具都要均匀,明显体现出一个面光源的特征。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1.064w,接收光通量占比1.064/1.5=0.709。与灯具2中模式1相比,接收光通量占比与圆形光斑面积同时缩小了。我们可以通过图9解释来这个现象。首先,大面积透明OLED光源920和灯具2中的小面积透明OLED光源520发出的总光通量和光线数设置是一样的,这意味着光源920的单位光线的能量低于光源520。此时,透明OLED光源920的一个边界发出的小角度光905被反射面 501反射,反射光906投影在观察面904上,但单位光线的能量较低,因此这些被接收到的光线的总光通量也低。而其另一边界发出的能被反射面501接收到的大角度光907,反射后的出射光908(虚线所示)由于角度太大无法被观察面904接收到,这部分的光能量就被遗失了,导致接收光通量占比降低。接下来,我们比较与灯具2中透明OLED光源520同样位置的出光情况。从光源520边界发出的能被反射面501反射的光线505(粗实线所示)的反射光506(粗实线所示),其单位光线能量高,且落在观察面904上的位置也较光线906远。同样位置的光源920的出射光901的反射光902虽然落在观察面上的位置与506距观察面中心点相同,但能量更低,可能低于阈值0.1W/m2。因此当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时,灯具6的光斑面积可能比灯具2要小。
模式2:与灯具2中模式2的设置相同,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7c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7d所示,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圆形光斑直径缩小为680mm,面积缩小为3629.84cm2,如图7c黑色虚线所示。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1.006w,接收光通量占比1.006/1.5=0.671。与灯具2中模式2相比,接收光通量占比低,这与模式1 中的规律一致,都是因为边缘大角度的光没有被反射,而单位光线能量又低的缘故。以0.1w/m2为界限的圆形光斑比灯具2中模式2增加了802.41cm2。这一方面是因为当透明OLED光源920接近观察面时,直接射向观察面的光束的作用变大,由于光源920的发光面积比灯具2中的光源520要大,因此观察面上接收到的光斑面积也增大。另一方面,被反射面501反射的光在此模式下也多是小角度光线,且这些光线更加聚集,使得单位面积上的光通量增加。因此,灯具6在模式2下的光斑面积可以超过灯具2。这也使得虽然此时接收光通量占比仍然低于灯具2,但其差距却在缩小。
模式3:与灯具2中模式3的设置相同,模拟的三维光束分布如图7e所示,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如图7f所示,以光通量密度下降到0.1w/m2为界限的圆形光斑直径为480mm,面积为1808.64cm2,如图7e中黑色虚线所示。整个观察面接收到的光通量为0.848w,接收光通量占比0.848/1.5=0.565。与灯具2中模式3相比,接收光通量占比更接近,而光斑面积增大,这与上述规律一致。同时,光斑中心区域从之前的圆形变成方形(如图中白色虚线所示),这与光源形状对应。尤其从二维光线分布曲线图7f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心长度100mm 的范围内,光线分布曲线几乎是平的,这也体现了面光源的特征。与之相反,一个点光源必须结合曲面反射源才能在一个局部产生均匀的光通量分布(如上述灯具3的结果),最典型的就是车灯设计。这说明,作为一个面光源的OLED发光面板与反射源搭配时,可以通过调节发光面积形状尺寸、反射源形状尺寸、以及光源与反射源之间的相对位置,获得对光束分布的调控。特别的,可以组合透明OLED发光面板与平面反射源在观察面上实现一个均匀光分布,这相对于需要曲面反射源的点光源而言具有节省空间、降低制造成本等优势。
表1使用不同反射源的灯具在不同模式下模拟的接收光通量情况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01
表1总结了使用不同反射源的灯具在不同模式下模拟的接收光通量及光束分布情况。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在固定光源情况下,光斑形状与反射源形状有着密切联系,对于平面反射源而言,光斑大小与反射源表面积成正比关系。在不同模式下,反射源表面积越大,光斑面积越大;光源越接近反射源,光斑面积越大。观察面上接收到的光通量与设置模式有直接关系,当光源接近反射源时,面积越大的反射源反射的多是低能量大角度的光,因此光斑面积虽然大,实际接收到的光通量却可能会更低。使用穹顶形反射源610的灯具3在光源靠近反射源的模式下具有很好的聚光效果,与其他灯具相比,光斑面积虽小但是接收光通量占比高。使用凸面反射源810的灯具5正相反,在3种模式下都有较低的接收光通量占比,但光斑面积明显比其他灯具大,说明使用反射源810能够对光源有很好的扩散效果。具有同样表面积的反射源710和810,由于凹凸形状不同,在三种模式下观察面上接收到的光束分布和能量完全不同。在一些实施例中,改变反射源610、710和810的曲率半径,也会影响光束分布和能量分布。使用同样的平面发光板,固定总光通量不变,当增大透明OLED面板发光面积时,其接收光通量占比会变小。然而,光源越接近观察面,其在光斑面积与接收光通量占比上与小面积光源的区别就越小,甚至光斑面积有可能会超过。同时,光斑形状会对应光源形状,并体现出点光源无法达到的均匀性。这些都展示了通过设计光源、反射源、及其相对位置组合可以实现对光束的调控,且由于面光源的特点,能利用平面反射源在观察面上实现均匀光分布。
反射源的反射面可以包括镀有反光材料的表面如镜子,或是一个平整的表面如硅,或是一个漫反射表面如有纹路的墙面。一个反射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反射面的反射率可以大于20%,优选的大于50%,更优选的大于80%。取决于目标光照效果,当反射面包含金属表面或平整表面时,光照区域可能更集中而亮;而当反射源包含粗糙表面或漫反射表面时,光照区域可能更广而暗。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个反射源可以包含镜面和漫反射面的组合。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一个反射源可以进一步包含光敏材料并会在光照下发生化学反应。一个反射源也可以包含镀有光致发光材料的表面,例如在光照下会发光的量子点。反射源可以是硬质的,也可以是柔性的。反射源的形状可以是根据希望的光照分布可随时调节的。反射源也可以是平时收起来只在需要时打开。反射源可以是整个表面都是反射面,也可以是部分表面是反射面而其余部分是透明的。
透明OLED光源可以是单块发光面板也可以是排列在一个平面上的面板阵列。在这些横向排布的OLED面板中可以留出空隙,也可以填充其他透明材料如塑料、玻璃或液体。在某些方案中,透明OLED发光面板阵列也可以不在一个平面上,但大致都与反射面平行。在另一种方案中,透明OLED光源可以是多个透明OLED面板前后叠加。这在CN201811148160.5有详细介绍。当使用多个OLED面板时,可以获得广泛的颜色范围。反射源可以面对透明OLED面板的基板侧或封装层侧。基板侧和封装层侧的光强比例以及颜色差异可以通过调节器件结构、阴极材料、加盖层材料、封装层材料等而改变。两侧不同的发光情况会导致不同最终照明效果,这也是一个各向同性的点光源无法做到的。透明OLED光源可以是硬质的也可以是柔性的。
反射源与透明OLED光源之间存在物理连接,对彼此的位置关系做了范围限定。这种物理连接可以是一个固定的结构。物理连接也可以是可调节结构,或者,物理连接是固定结构,但是反射源或透明OLED光源是可调节的。尽管在后两种情况下,反射源与透明OLED光源之间的位置在变化,但彼此却受到物理连接的牵制,而不能无限扩展或移动。“物理连接”可以直接的连接反射源与透明OLED发光面板,也可以间接的通过其他装置实现连接。例如在车辆天窗应用中,反射源与透明OLED光源可以在各自的外壳装置中,进而通过车顶结构而物理连接在一个整体中。反射源与透明OLED光源的最近间距大于1mm,更优选的是大于5mm, 10mm或者50mm。反射源与透明OLED光源的最远间距小于10米,更优选的是小于1米。
一个使用该种OLED照明组装的应用可以是车辆的智能窗。透明OLED面板可以取代传统窗玻璃或天窗而被安装。反射源可以被安置到透明OLED面板后方,甚至独立控制。反射源可以在透明OLED面板用作窗户时被收起,而仅在OLED被点亮时展示在灯源后方。在另一些应用中,在反射源与透明OLED光源间也可以摆设物品,而当点亮OLED光源时,物品会被从OLED 面板发出的直接光束和从反射源反射出来的光束照亮。当这两束光颜色不同时,物品会呈现出不同的光彩。
以下我们展示了透明OLED发光器件与各种反射源组合形成的灯具实例。我们首先制备了一个大致发黄光的透明OLED发光器件1,其器件结构如图10a所示。该器件包含了一个玻璃基板,一层预先图形化的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2
ITO涂布在基板上,一层包括了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19
化合物HI的空穴注入层(HIL),一层包括了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3
化合物HT的空穴传输层(HTL),一层包括了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18
化合物EB的电子阻挡层(EBL),一层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4
发光层(EML)包含了一个黄光主体材料(化合物YH)掺杂了0.5%的红光发光材料(化合物RD)和20.5%的绿光发光材料(化合物GD),一层包括了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17
化合物YHB的空穴阻挡层(HBL),一层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5
电子传输层(ETL)包含了掺杂60%8-羟基喹啉-锂 (LiQ)的化合物ET,最后是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6
的LiQ作为电子注入层(EIL)并随之蒸镀掺杂了10%银的镁化银(MgAg)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7
作为透明阴极层。其次我们制备了一个大致发蓝光的透明OLED发光器件2,其器件结构如图10b所示。该器件在玻璃基板上制备,一个事先被图形化的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16
ITO层涂布在基板上,接下去的空穴注入层(HIL)包括了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12
化合物HI,一层化合物HT的空穴传输层(HTL)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8
一层化合物EB的电子阻挡层(EBL)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13
一层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14
发光层(EML) 包含了蓝光主体材料(化合物BH)和4%的蓝光发光材料(化合物BD),一层化合物BHB的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15
空穴阻挡层(HBL),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9
电子传输层(ETL)包含了掺杂60%LiQ的化合物ET,最后是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10
LiQ 作为电子注入层(EIL)和掺杂了10%银的镁化银(MgAg)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11
作为阴极层。用于空穴注入 (化合物HI),空穴传输(化合物HT),电子阻挡(化合物EB),黄光空穴阻挡(化合物YHB),蓝光空穴阻挡(化合物BHB),电子传输(化合物ET),蓝光主体(化合物BH),黄光主体(化合物YH),红光发光(化合物RD)、绿光发光(化合物GD)和蓝光发光(化合物BD)的材料结构示例在图11中展示。玻璃基板为0.7mm厚。所有有机层和阴极层都在真空环境中蒸镀,并用0.7mm厚的玻璃盖片在氮气环境中封装,封装胶水用UV光照固化。器件发光器件的发光尺寸为2mm x 2mm。
表2是相应的透明黄光OLED器件1在15mA/cm2时的器件性能参数。该器件的性能参数是使用Konica Minolta 2000从基板一侧(阳极)和封装一侧(阴极)在垂直角度分别得到。器件1两侧的CIE(X,Y),峰值波长λmax和半峰宽(FWHM)略有不同,这也可以从15mA/cm2下测得的光谱中看出,如图12所示。器件1的CIE坐标在基板侧为(0.59,0.41),而在封装侧为(0.56,0.44),相应的在光谱上绿光峰值比例在封装侧更高。颜色偏移的原因主要来自ITO(作为阳极)和MgAg(作为阴极)的不同光学性质。图13所示为掺杂10%银的120A MgAg在可见光范围内的透过率曲线,对波长越长的光其透过率越低。因此,从封装层一侧(即需透过MgAg一侧)的红光受到压制以致绿光凸显出来。另外,透明器件1从基板侧测量的亮度超过3500cd/m2,而从封装侧测得的亮度仅为388cd/m2,两者相差9倍左右。这同样也是因为在这个黄光体系中,红光占据主导,而经过MgAg出射时受到抑制,因此无法透过,使得封装侧测得的亮度急剧下降。
表2透明黄光OLED器件1从基板侧和封装侧在15mA/cm2时的发光性能比较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11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21
另一方面,表3是相应的透明蓝光OLED器件2在15mA/cm2时的器件性能参数。可以看出由于MgAg对短波长的透过率很高,因此器件2的颜色在基板侧和封装侧基本一致,都保持在(0.14,0.11)附近。这也可以从几乎重合的光谱图上看出(图14)。此时,基板侧和封装侧的亮度分别为613cd/m2和199cd/m2,其差距也从器件1的9倍下降为3倍。同上,蓝光穿过MgAg时损失很少,因而保持了较高的亮度。
表3透明蓝光OLED器件2从基板侧和封装侧在电流密度为15mA/cm2时的发光性能比较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22
在其他的实施例中,黄光可以通过调节红绿发光材料比例获得,从而也可以改变基板侧和封装侧的颜色亮度。此外,用红绿蓝三种发光材料组成的白光透明器件,当透明电极材料对不同波长光的透过率不同时,也可以通过微调三种发光层的组分或是调控器件结构使得透明器件两侧出光不同。最后,通过选择不同阴极层和加盖层材料、不同比例、或是不同厚度,也可以得到不同的透过率,从而调控透明OLED器件两侧的出光。这些都是一个各向同性的点光源无法做到的。
使用上述透明OLED器件1作为光源,我们首先实现了前文模拟中反射源410与该透明 OLED光源组成的灯具1。其中,反射源为尺寸为152mm×152mm、镀了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348720770000123
铝的玻璃。透明OLED器件1的基板侧面向反射源镀铝的一侧,封装侧面向观察面。尽管透明OLED器件 1在基板侧的光强是封装侧光强的9倍,而非模拟中的2倍,但我们的模拟显示这个区别仅对接收光通量的绝对值有影响,对光斑面积几乎没有影响。当透明OLED光源与反射源距离为30mm,距离观察面70mm时(模式1)的实际光照情形。支撑杆是用来支撑镜面和透明OLED 器件,其大小对观察面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注意,由于条件限制,无法按照前文模拟中以光通量密度0.1W/m2作为界定。尽管如此,我们从图2d的模拟结果可以看出光通量密度在此急剧下降,这表示在肉眼观察下会有一个明显边界。因此在实测中,我们使用肉眼可见作为光斑界定标准,观察得到正方形光斑,测量得到面积约为3136cm2。当透明OLED器件与反射源距离为50mm,距离观察面50mm(模式2)时的实际光照情形,光斑同样为正方形,但是面积缩小为2025cm2。当透明OLED器件与反射源距离为95mm,距离观察面5mm时(模式3) 的实际光照情形,光斑同样为正方形,但是面积继续缩小,约为900cm2。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见表4。
表4灯具1在不同模式下的模拟与实测结果
模式1 模式2 模式3
模拟光斑面积(cm<sup>2</sup>) 4624 2500 1156
实测光斑面积(cm<sup>2</sup>) 3136 2025 900
我们继而采用前文模拟中反射源510与透明OLED器件1组合成灯具2,反射源510为一面镜子,直径为190mm。同样,透明OLED器件1的基板侧面向镜子,封装侧面向观察面。支撑杆是用来支撑镜面和透明OLED器件,其大小对观察面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模式1下的实际光照情形,肉眼可见具有明显边界光斑为圆形,面积约为5026.54cm2。模式2下的实际光照情形,光斑同样为圆形,但是面积缩小为2642.08cm2。模式3下的实际光照情形,光斑同样为圆形,但是面积继续缩小至1134.11cm2。模拟与实测结果对比见表5。
表5灯具2在不同模式下的模拟与实测结果
模式1 模式2 模式3
模拟光斑面积(cm<sup>2</sup>) 5410.60 2827.43 1320.25
实测光斑面积(cm<sup>2</sup>) 5026.54 2642.08 1134.11
表4和表5显示了实测结果与模拟结果非常接近,其误差主要来自对光斑边界的界定。由于条件限制,实测光斑靠肉眼可见界定,会比模拟中的0.1W/m2要小且误差会大。尽管如此,透明OLED光源越接近反射源光斑面积越大的趋势,以及同一模式下灯具2比灯具1具有更大光斑的现象,与模拟所得结果一致。这也验证了通过改变反射源形状和透明OLED器件与反射源的组合模式,可以调控观察面光束的分布。
应当理解,这里描述的各种实施例仅作为示例,并无意图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因此,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显而易见的,所要求保护的本发明可以包括本文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和优选实施例的变化。本文所述的材料和结构中的许多可以用其它材料和结构来取代,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应理解,关于本发明为何起作用的各种理论无意为限制性的。

Claims (27)

1.一种OLED照明组装,包括:
透明OLED光源;
反射源,其包括一反射面;
其中所述透明OLED光源包括两个发光面,所述两个发光面位于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相对两侧;
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发光面至少与所述反射源的反射面部分地重叠;
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源与所述透明OLED光源之间有物理连接,且所述反射源的反射面与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最近间距大于1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透明OLED光源包括多个透明OLED发光面板。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至少两个所述透明OLED发光面板是垂直堆叠。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多个透明OLED发光面板中的至少两个在同一平面中对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面包含镜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面包含漫反射面。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源是一个底发光或顶发光OLED发光面板。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源是太阳能板。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源包括光催化剂材料。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源包括光致发光材料。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面是曲面。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面的面积大于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任意一侧的发光面积。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源与所述光源的相对位置可以动态调整。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源可以被收起,只在需要时才存在。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面与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最近间距大于5mm。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面与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最近间距大于10mm。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面与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最近间距大于50mm。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两个发光面具有不同的发光色度。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两个发光面具有相同的发光色度。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透明OLED光源的两个发光面具有不同的亮度。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具有较高亮度的所述发光面面向反射源。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源与所述透明OLED光源之间的物理连接是可调节的。
2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面仅占反射源表面的一部分。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透明OLED光源包含柔性透明OLED发光面板。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面的反射率大于20%。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面的反射率大于50%。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OLED照明组装,其中所述反射面的反射率大于80%。
CN201822227252.4U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oled照明组装 Active CN2101535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27252.4U CN210153571U (zh)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oled照明组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27252.4U CN210153571U (zh)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oled照明组装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53571U true CN210153571U (zh) 2020-03-17

Family

ID=697536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27252.4U Active CN210153571U (zh) 2018-12-28 2018-12-28 一种oled照明组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5357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5983A (zh) * 2018-12-28 2019-04-02 北京夏禾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oled照明组装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555983A (zh) * 2018-12-28 2019-04-02 北京夏禾科技有限公司 透明oled照明组装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585504B2 (en) 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
CN110333629B (zh) 部分驱动型光源装置及使用其的图像显示装置
TWI476741B (zh) 用於可控制照明之顏色可調照明源及方法
JP5222155B2 (ja) 発光デバイス
EP2122235B1 (en) Lighting device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lamp and at least one oled
JP5241783B2 (ja) 照明用の有機発光デバイス
CN103851503B (zh) 车辆用灯具
WO2007107903A1 (en) Led-based lighting device with colour control
CN104948949B (zh) 发光模块
JP2013520784A (ja) 照明用マイクロキャビティoled
JP5598633B1 (ja) 照明装置
JP2018088416A (ja) 発光パネルおよび建築物壁
CN210153571U (zh) 一种oled照明组装
JP2012524368A (ja) 高い明度を有する、透明な有機発光デバイス
CN210467827U (zh) 立体oled照明组件
JP6255413B2 (ja) 照明器具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9545995B (zh) 发光模组及发光设备
CN109555983A (zh) 透明oled照明组装
US20150131260A1 (en) Light-emitting device comprising a hollow retro-reflector
CN109545993A (zh) 有机发光器件及其制造方法、照明装置
CN103296053A (zh)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JP6078274B2 (ja) 有機elモジュール及び鏡面部材
JPWO2017217111A1 (ja) 発光モジュール
JP2016181361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パネル及び照明装置
JP6380378B2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発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