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41249U - 一种零件及零件排样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零件及零件排样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41249U
CN210141249U CN201920577322.0U CN201920577322U CN210141249U CN 210141249 U CN210141249 U CN 210141249U CN 201920577322 U CN201920577322 U CN 201920577322U CN 210141249 U CN210141249 U CN 2101412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c
transition section
changeover portion
edge
tran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7732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德兵
吴纯明
赵传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an Asia Technical Automotive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IC General Motor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7732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412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412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412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Bending Of Plates, Rods, And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零件及零件排样结构,零件包括:零件本体、以及与零件本体连接的连接部,连接部包括远离零件本体的零件横边、以及连接零件本体与零件横边的零件侧边,零件侧边与零件横边通过零件过渡段连接,零件过渡段包括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以及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为第一基准线,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的弧面位于第一基准线远离零件本体的一侧,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为第二基准线,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的弧面位于第二基准线靠近零件本体的一侧。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料片零搭接值,降低成本。并且制造工艺简单,可以顺利在模具工装上实现。

Description

一种零件及零件排样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相关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零件及零件排样结构。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汽车业的迅猛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低成本、易实施、高质量、轻量化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
一般情况下,零件的角落位置都会存在R角设计,以避免尖角处造成潜在的安全隐患。由于模具刃口因素,这种设计在零件排样时,不可能实现零搭接的情况。相邻两料片之间的搭接值由零件的材料和料厚决定,一般不小于6mm。传统零件1'及其排样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在生产时,在如图2所示的排样结构中切割出多个零件1',相邻两个料片 3'之间,要留出用于形成弧形角2'的料片弧形角4',由于模具刃口因素,为避免对料片3'切割料片弧形角4'时切到相邻另一料片3'的料片弧形角4',因此,其必然需要留出一定的搭接值。搭接值的存在降低了零件的材料利用率。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零件及零件排样结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零件,包括:零件本体、以及与所述零件本体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包括远离所述零件本体的零件横边、以及连接所述零件本体与所述零件横边的零件侧边,所述零件侧边与所述零件横边通过零件过渡段连接,所述零件过渡段包括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以及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的第一端与所述零件横边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的第二端向所述零件侧边延伸,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的第一端与所述零件侧边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的第二端向所述零件横边延伸,并与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为第一基准线,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的弧面位于所述第一基准线远离所述零件本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为第二基准线,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的弧面位于所述第二基准线靠近所述零件本体的一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与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相切。
进一步的,所述零件侧边包括第一零件侧边、以及第二零件侧边,所述第一零件侧边与所述零件横边通过所述零件过渡段连接,所述第二零件侧边与所述零件横边通过所述零件过渡段连接。
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的弧面半径大于等于3毫米。
再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的弧面半径大于等于3毫米。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零件排样结构,包括多个用于形成如前所述零件的料片,每一所述料片上设置有用于形成所述连接部的料片裁切部,所述料片裁切部上设置有用于形成所述零件横边的料片横边、用于形成所述零件侧边的料片裁切边、用于形成所述零件过渡段的料片过渡段,所述料片过渡段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的第一料片过渡段、以及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的第二料片过渡段。
进一步的,每一所述零件的所述零件侧边包括第一零件侧边、以及第二零件侧边,所述第一零件侧边与所述零件横边通过所述零件过渡段连接,所述第二零件侧边与所述零件横边通过所述零件过渡段连接;
一所述料片裁切边用于形成一所述零件的所述第一零件侧边、以及相邻所述零件的所述第二零件侧边,所述料片裁切边两侧的两所述第二料片过渡段相切。
更进一步的,所述料片裁切边两侧的两所述第二料片过渡段由同一刀口切割形成。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和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使得在制作零件时能够在降低尖角导致的安全隐患的同时,实现了料片零搭接值,降低成本。并且制造工艺简单,可以顺利在模具工装上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一种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一种零件排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零件排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零件排样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零件的结构示意图,包括:零件本体1、以及与所述零件本体1连接的连接部2,所述连接部2包括远离所述零件本体1的零件横边21、以及连接所述零件本体1与所述零件横边21的零件侧边,所述零件侧边与所述零件横边21通过零件过渡段3连接,所述零件过渡段3包括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以及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一端与所述零件横边21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二端向所述零件侧边延伸,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一端与所述零件侧边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 的第二端向所述零件横边21延伸,并与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为第一基准线,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弧面位于所述第一基准线远离所述零件本体1的一侧,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为第二基准线,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弧面位于所述第二基准线靠近所述零件本体1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小钣金件。边角设计形式由现有技术的一个圆角设计改为两个圆角设计。产品外侧圆角为凸圆角,消除安全隐患;产品侧边圆角为凹圆角,以保证相邻料片落料时的刀口强度,同时侧边的尖角安全隐患处于生产可接受范围。
具体来说,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向远离零件本体1的方向外凸,优选为凸圆角,而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向靠近零件本体1的方向内凹,优选为凹圆角。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弧线的圆心在连接部2上,而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弧线的圆心在连接部2以外。
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在如图4所示的排样结构中,相邻两料片4能够紧密贴合,在裁剪出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二料片过渡段442之后,相邻两料片4之间已经具有空隙,因此可以之间裁剪形成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一料片过渡段441,而无需留出搭接值。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和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使得在制作零件时能够在降低尖角导致的安全隐患的同时,实现了料片零搭接值,降低成本。并且制造工艺简单,可以顺利在模具工装上实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与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相切。
本实施例的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与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相切,使得连接过渡平滑。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零件侧边包括第一零件侧边22、以及第二零件侧边23,所述第一零件侧边22与所述零件横边21通过所述零件过渡段3连接,所述第二零件侧边23与所述零件横边21通过所述零件过渡段3连接。
本实施例在两零件侧边均设置零件过渡段,便于多个零件同时加工生产,且两边均设置圆角,消除安全隐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弧面半径大于等于3毫米。
如图5所示,其中相邻两料片4的两个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二料片过渡段442的半径R1和R2的值由刀口宽度W决定。 W值与材料厚度T有关,一般不小于2.5倍料厚,且为保证刀口强度,最小为6mm,即R1≥3mm、R2≥3mm。因此,形成零件之后的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弧面半径大于等于3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弧面半径大于等于3毫米。
如图5所示,为消除尖角安全隐患且满足数控加工要求,相邻两料片4的两个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二料片过渡段441 的半径R3≥3mm、R4≥3mm。因此,形成零件之后的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 31的弧面半径大于等于3毫米。
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零件排样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多个用于形成如前所述零件的料片4,每一所述料片4上设置有用于形成所述连接部2的料片裁切部41,所述料片裁切部41上设置有用于形成所述零件横边21的料片横边42、用于形成所述零件侧边的料片裁切边43、用于形成所述零件过渡段3的料片过渡段44,所述料片过渡段44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一料片过渡段441、以及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二料片过渡段442。
本实用新型适用于大小钣金件。边角设计形式由现有技术的一个圆角设计改为两个圆角设计。产品外侧圆角为凸圆角,消除安全隐患;产品侧边圆角为凹圆角,以保证相邻料片落料时的刀口强度,同时侧边的尖角安全隐患处于生产可接受范围。
具体来说,如图4所示,相邻两料片4能够紧密贴合,裁剪时,在裁剪出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二料片过渡段442之后,相邻两料片4之间已经具有空隙,因此可以之间裁剪形成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一料片过渡段441,而无需留出搭接值。裁剪之后,通过弯折等步骤形成前述零件。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和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使得在制作零件时能够在降低尖角导致的安全隐患的同时,实现了料片零搭接值,降低成本。并且制造工艺简单,可以顺利在模具工装上实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一所述零件的所述零件侧边包括第一零件侧边22、以及第二零件侧边23,所述第一零件侧边22与所述零件横边21通过所述零件过渡段3连接,所述第二零件侧边23与所述零件横边 21通过所述零件过渡段3连接;
一所述料片裁切边43用于形成一所述零件的所述第一零件侧边22、以及相邻所述零件的所述第二零件侧边23,所述料片裁切边43两侧的两所述第二料片过渡段442相切。
具体来说,两相邻料片4共用同一料片裁切边43,先裁剪出样片侧边43两侧的两个第二料片过渡段442,裁剪出的两个第二料片过渡段442 相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料片裁切边43两侧的两所述第二料片过渡段442由同一刀口切割形成。
具体来说,采用同一个刀口切割两第二料片过渡段442,以提高切割效率。
如图3至图5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一种零件排样结构,包括多个用于形成如前所述零件的料片4,每一所述料片4上设置有用于形成所述连接部2的料片裁切部41,所述料片裁切部41上设置有用于形成所述零件横边21的料片横边42、用于形成所述零件侧边的料片裁切边43、用于形成所述零件过渡段3的料片过渡段44,所述料片过渡段 44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一料片过渡段441、以及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二料片过渡段442;
切割出来的零件,包括:零件本体1、以及与所述零件本体1连接的连接部2,所述连接部2包括远离所述零件本体1的零件横边21、以及连接所述零件本体1与所述零件横边21的零件侧边,所述零件侧边与所述零件横边21通过零件过渡段3连接,所述零件过渡段3包括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以及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 31的第一端与所述零件横边21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二端向所述零件侧边延伸,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一端与所述零件侧边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二端向所述零件横边21 延伸,并与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为第一基准线,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弧面位于所述第一基准线远离所述零件本体1的一侧,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为第二基准线,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弧面位于所述第二基准线靠近所述零件本体1的一侧,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与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相切;
所述零件侧边包括第一零件侧边22、以及第二零件侧边23,所述第一零件侧边22与所述零件横边21通过所述零件过渡段3连接,所述第二零件侧边23与所述零件横边21通过所述零件过渡段3连接;
一所述料片裁切边43用于形成一所述零件的所述第一零件侧边22、以及相邻所述零件的所述第二零件侧边23,所述料片裁切边43两侧的两所述第二料片过渡段442相切,且由同一刀口切割形成。
相邻两料片4的两个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二料片过渡段442的半径R1和R2的值由刀口宽度W决定。W值与材料厚度T 有关,一般不小于2.5倍料厚,且为保证刀口强度,最小为6mm,即R1 ≥3mm、R2≥3mm。因此,形成零件之后的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弧面半径大于等于3毫米。为消除尖角安全隐患且满足数控加工要求,相邻两料片4的两个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二料片过渡段 441的半径R3≥3mm、R4≥3mm。因此,形成零件之后的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弧面半径大于等于3毫米。
针对形状规则的钣金零件,可以采用此设计方法,以保证冲裁刀口的强度。本实用新型在后期制造时工艺与工装可按照步距方向无废料方式排样。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8)

1.一种零件,包括:零件本体(1)、以及与所述零件本体(1)连接的连接部(2),所述连接部(2)包括远离所述零件本体(1)的零件横边(21)、以及连接所述零件本体(1)与所述零件横边(21)的零件侧边,其特征在于,所述零件侧边与所述零件横边(21)通过零件过渡段(3)连接,所述零件过渡段(3)包括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以及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一端与所述零件横边(21)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二端向所述零件侧边延伸,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一端与所述零件侧边连接,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二端向所述零件横边(21)延伸,并与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为第一基准线,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弧面位于所述第一基准线远离所述零件本体(1)的一侧,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一端与第二端的连线为第二基准线,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弧面位于所述第二基准线靠近所述零件本体(1)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与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相切。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零件侧边包括第一零件侧边(22)、以及第二零件侧边(23),所述第一零件侧边(22)与所述零件横边(21)通过所述零件过渡段(3)连接,所述第二零件侧边(23)与所述零件横边(21)通过所述零件过渡段(3)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弧面半径大于等于3毫米。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零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弧面半径大于等于3毫米。
6.一种零件排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用于形成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零件的料片(4),每一所述料片(4)上设置有用于形成所述连接部(2)的料片裁切部(41),所述料片裁切部(41)上设置有用于形成所述零件横边(21)的料片横边(42)、用于形成所述零件侧边的料片裁切边(43)、用于形成所述零件过渡段(3)的料片过渡段(44),所述料片过渡段(44)包括用于形成所述第一弧形零件过渡段(31)的第一料片过渡段(441)、以及用于形成所述第二弧形零件过渡段(32)的第二料片过渡段(44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零件排样结构,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零件的所述零件侧边包括第一零件侧边(22)、以及第二零件侧边(23),所述第一零件侧边(22)与所述零件横边(21)通过所述零件过渡段(3)连接,所述第二零件侧边(23)与所述零件横边(21)通过所述零件过渡段(3)连接;
一所述料片裁切边(43)用于形成一所述零件的所述第一零件侧边(22)、以及相邻所述零件的所述第二零件侧边(23),所述料片裁切边(43)两侧的两所述第二料片过渡段(442)相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零件排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片裁切边(43)两侧的两所述第二料片过渡段(442)由同一刀口切割形成。
CN201920577322.0U 2019-04-25 2019-04-25 一种零件及零件排样结构 Active CN2101412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77322.0U CN210141249U (zh) 2019-04-25 2019-04-25 一种零件及零件排样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77322.0U CN210141249U (zh) 2019-04-25 2019-04-25 一种零件及零件排样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41249U true CN210141249U (zh) 2020-03-13

Family

ID=69733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77322.0U Active CN210141249U (zh) 2019-04-25 2019-04-25 一种零件及零件排样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4124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285C (zh) 金属薄板件冲压成型用拉延模具
CN110480154B (zh) 激光拼焊板的焊接方法
CN108337335A (zh) 金属中框及金属中框的加工方法
KR100809942B1 (ko) 불균일 두께의 림과 그 제조방법
CN210141249U (zh) 一种零件及零件排样结构
CN108942117B (zh) 一种u型铝材l型折角加工工艺
CN110856862B (zh) 一种基于二次切开的连续落料工艺及模具
CN101209477A (zh) 一种梁类零件的端头的成型方法
CN102672418B (zh) 不锈钢车体侧墙立柱成型工艺
KR20020084955A (ko) 건축용 금속판넬의 코너 가공방법
CN108422154A (zh) 一种车轮挡圈加工方法及冷压模具
CN207872902U (zh) 一种车轮挡圈冷压模具
CN102862033A (zh) 一种金属板弯角的加工方法
CN211679518U (zh) 一种新型接刀结构
CN207577580U (zh) 一种分层加工v形槽用的多刀组合装置
CN207776973U (zh) 一种汽车出气端锥壳体
CN206001255U (zh) 一种钣金件
CN216297705U (zh) 一种卡箍零件成型工装
CN219924308U (zh) 拉延筋结构及侧围外板拉延模具
CN201489226U (zh) 一种新型的lcd面板框架
CN210387901U (zh) 一种焊接铜衬垫
CN216028427U (zh) 一种翼子板提升材料的落料排样结构
CN213683758U (zh) 一种角无焊接结构
CN107962352A (zh) 一种着陆垫曲面板的成型方法
CN214321455U (zh) 汽车底盘零件产品的倒角冲裁模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