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39750U - 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39750U
CN210139750U CN201920180131.0U CN201920180131U CN210139750U CN 210139750 U CN210139750 U CN 210139750U CN 201920180131 U CN201920180131 U CN 201920180131U CN 210139750 U CN210139750 U CN 2101397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ll
inner rotor
rotor base
amphibious
pow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80131.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志强
常建
邵克勇
宋玉杰
张光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bei Chudi Zhilian Safety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Yuandu Iot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Yuandu Iot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Yuandu Iot International Trad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180131.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397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397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3975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其构成包括外壳以及外壳外部与其一体化的拨水板,外壳的内部装载由内转子底座和平行设置在内转子底座下部的两个传动轴以及分别安装在两个传动轴两端的动力轮构成的内转子结构,内转子底座的中间部位设置动力机,动力机的输出端连接由链条、链轮构成的传动部件,外壳的内圆轨道上设置有通过径向定位杆连接所述内转子底座的定位支撑轮,所述外壳的端部设置有组装人孔。其优点是:克服了现有船只在意外情况下翻沉倾覆的安全隐患,提高了运载工具自身的安全余度和安全运行的可靠性;可以构建不同的水陆运动形式,既可以防范因为事故产生的意外伤害,也有利于旅途的质量提升和风险管控。

Description

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航行器,更具体的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
背景技术
目前,水面上常用的船体在遭遇大风大浪时很容易翻沉倾覆,让人们瞬间完全失去依靠,风险极大,后果严重,而船体又不具备自动登陆开上浅滩或从浅滩下水作业的自主能力,遥控船体的自动化航行更是具有很多影响操作的不确定因素,特别是在大风大浪中安全避险的能力偏低,使乘船人员难免恐惧心理。
本发明人认为,利用浮筒的漂浮特性以及动力与浮筒运动模式的有机结合,可以巧妙的设计一种兼备水陆两栖运动特性的运动器械,对现有的水面船只和陆地车辆的特性形成优势互补,从而构建一种具有现实的使用价值的新型运动体,解决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水陆对接障碍。
新型的运动体,应该具备水陆两栖特点,具有在水面上不易翻沉的功能,使被装载或托运的物品具有更高的安全可靠性和送达能力,克服常规车辆、船舶无法兼容的缺陷,而且更适合于水面遥控作业以及无人救援运送急救物品,还可以用作动力清污打捞及水面养殖休闲观光。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状况和新型运动体的设想,提供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本实用新型的应用,不仅可以克服现有的传统船体容易水上意外倾覆翻沉的隐患,而且具备从浅滩登陆或从浅滩下水作业的自主能力,同时,它还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的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是基于水上航行运动和救生行业的现状需要以及常规船舶的传统技术水平和动力特性设计的旋转体封闭结构,它不受水深影响,可以径向滚动驱动,也可以轴向风力或水力推进驱动,具有进出通道和抗风浪生存的能力,保持最小的“晃动偏角”,从而提升乘员的舒适度和安全感,不会出现翻船现象,克服了一般水上运载工具的缺点,安全度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包括圆筒状的外壳,所述外壳的外部设置有圆周均布且与其一体化的拨水板,所述外壳的内部装载由内转子底座和平行设置在所述内转子底座下部的两个传动轴以及分别安装两个所述传动轴两端的动力轮构成的内转子结构,所述内转子底座的中间部位设置动力机,所述动力机的输出端连接由链条、链轮构成的传动部件,所述外壳的内圆轨道上设置有定位支撑轮,所述的定位支撑轮通过径向定位杆连接所述的内转子底座,所述外壳的端部设置有组装人孔。
本实用新型的浮筒式航行器为独立的密封单元,为了实现多个浮筒式航行器的组合应用,可以在所述内转子底座上搭载用于无线控制的通讯器材和用于内部电力补充的太阳能板;还可以通过附带预置的微型电源、正压气源、声光报警器、卫星定位器,气水分离储罐等附件实现潜伏深度的调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克服了现有船只在意外情况下翻沉倾覆的安全隐患,提高了运载工具自身的安全余度和安全运行的可靠性。
(2)改变了现有交通工具“既有传统”的概念,不但可以营造独立、安静的浮筒小空间,而且可以经过动力浮筒的组合构建不同的水陆运动形式,提升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既可以防范事故的意外伤害,也可以消除乘员的心里障碍,有利于旅途的质量提升和风险管控。
(3)所述动力浮筒的尺寸可以根据水陆运载的需求和不同用途自由选择,其内转子结构的动力配套更具有选择性,使得应用前景更广阔且适合于多种领域。
(4)所述的动力浮筒可以根据需要多个组合,为构建水上不同形式的运动载体提供安全的驱动单元,赋予水陆两栖运载工具更强劲的动力及不同的驱动模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视图。
图中标记:1、拨水板;2、定位支撑轮;3、外壳;4、动力轮;5、传动轴;6、传动部件;7、动力机;8、内转子底座;9、人孔;10、径向定位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更容易被清楚理解,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其技术方案作以详细说明。
参照图1、图2,本实用新型的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包括圆筒状的外壳3,所述外壳3的外部设置有圆周均布且与其一体化的拨水板1,所述外壳3的内部装载由内转子底座8和平行设置在所述内转子底座8下部的两个传动轴5以及分别安装两个所述传动轴5两端的动力轮4构成的内转子结构,所述内转子底座8的中间部位设置动力机7,所述动力机7的输出端连接由链条、链轮构成的传动部件6,所述外壳3的内圆轨道上设置有定位支撑轮2,所述的定位支撑轮2通过径向定位杆10连接所述的内转子底座8,所述外壳3的端部设置有组装人孔9。
在以上设置中,所述的内转子结构以内转子底座8为框架平台,由链条、链轮构成的传动部件6与所述的内转子底座8为一体化设置,所述传动部件6中的链条将所述动力机7的动力传递给所述内转子底座8下部平行设置的两个传动轴5,并通过所述的传动轴5传递给固联在所述传动轴5两端的动力轮4,4个所述的动力轮4和通过径向定位杆10设置在所述外壳3内圆轨道上的定位支撑轮2与所述外壳3的内表面以弹性顶压的形式构成压紧配合,所述内转子结构的重心偏低,基本处于所述的内转子底座8上。
在以上设置中,为了获得可靠的机械驱动动力性能,所述动力轮4的选材遵守以与所述外壳3内表面摩擦系数最大化的原则;所述外壳3的选材和结构设计均与本实用新型的浮力和通过能力相关联;所述动力机7的功率选型与本实用新型的动力性航速及内部配备相关联;所述的动力机7可以选择电机或内燃机等不同的动力设备。
在以上设置中,为了获得较好的通过性,所述外壳3的厚度和直径以及所述动力轮4的宽度均可根据实际需要任意设置,所述的径向定位杆10和定位支撑轮2的尺寸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配置,所述传动轴5及动力轮4的设置形式和设置数量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多样性设置,所述的动力机7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任意的组合配置以实现更灵活、强劲的动力性。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在内转子底座8上搭载用于无线控制的通讯器材和用于内部电力补充的太阳能板,以实现多个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设置方式,可使其形成一个独立的密封单元,该密封单元能够以其重心偏低的特点获得几何受力的稳定性,并以其浮力设计的特性满足水境中的安全保障,还可以通过附带预置的微型电源、正压气源、声光报警器、卫星定位器,气水分离储罐等附件实现调控,以达到调整潜伏深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方法是:
当两个本实用新型的同轴组合时,类似于车辆四个支撑轮的功能,具备水陆两栖的转向功能,此时,两个本实用新型内部的动力机7将动力传递给动力轮4,而动力轮4接触的是外壳3的内表面,于是,所述外壳3的内表面便好似一个无限延长的履带供与之匹配的动力轮4构成一个无限循环路径,当内转子结构的重心在动力机7的驱动下相对于外壳3的内表面产生运动偏离垂线时,则内转子结构的重力相对于外壳3的轴线产生偏转,从而打破重力矩原有的平衡,使所述的外壳3发生绕其轴线的旋转,进而产生相对于地面的滚动。如果是在水面上,则外壳3绕其轴线的旋转将导致所述外壳3上拨水板1对与其接触的水产生推力,此时,类似于船桨拨水的推力反作用力,从而给予本实用新型前进的动力。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实用性特点:
(1)根据浅海作业养殖生产的需求,采用比较安静的电驱动形式,不设螺旋桨,以减少对水下生物的影响;
(2)大直径的滚筒形式设计,通过能力更强,不仅能克服北方冬季的冰面影响,而且在浅海的冬季冰面也可以正常开展海陆行驶作业;
(3)具有“水陆两栖”运动特性,从而克服传统船只的能力不足,以实现全天候进出水面和冰面并保持较好稳定性和安全性的技术效果;
(4)对于水面深度变化大的浅滩,可以实现水面养殖捕捞及在河流、湖泊及浅海区域的无人作业,对于遥控自动围堵的渔业捕捞更具优势。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诸多不足,其优点在于:
(1)利用内转子结构的偏心重力矩使本实用新型既能在陆地上提供外壳的纯滚动动力又能在水面上提供外壳拨水板对水的推力。
(2)在陆地上的运动,其通过能力可以任意设计;在水面上的运动,其浮力及运载能力的设计也有较大的选择空间。
(3)它是新的运输载体,可以弥补车辆或船只的各自缺陷,具有在水面上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和提高运载工具的灵活性,为解决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运载航行需求的困惑提供了很好的应用实践方案。
(4)它对于游乐场、浅海、湖泊、河流观光、极限运动等观光游乐产业开发专用具有各自的行业意义。对于近距离活动,采用电力驱动比较环保静音;对于海上较远距离使用,采用内燃机驱动可使运载能力更强。
(5)它可以利用多个独立滚筒的组合形成多轮驱动,进而实现水陆两栖自驾游玩观光,由于不会翻沉的安全特性,可以让一般的游客享受水面自驾的游览观光的休闲活动,还可以在沙漠、陆地或适当坡度的沙滩上开发新的运动项目。
以上参照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了示意性描述,该描述没有限制性。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在实际应用中,本实用新型中各个部件的设置细节均有可能发生某些变化,而其他人员在其启示下也可能做出相似设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宗旨,所有显而易见的细节变化或相似设计,均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包括圆筒状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的外部设置有圆周均布且与其一体化的拨水板,所述外壳的内部装载由内转子底座和平行设置在所述内转子底座下部的两个传动轴以及分别安装两个所述传动轴两端的动力轮构成的内转子结构,所述内转子底座的中间部位设置动力机,所述动力机的输出端连接由链条、链轮构成的传动部件,所述外壳的内圆轨道上设置有通过径向定位杆连接所述内转子底座的定位支撑轮,所述外壳的端部设置有组装人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力机为电机或内燃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筒式航行器为独立的密封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的浮筒式航行器能够组合应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筒式航行器上搭载用于无线控制的通讯器材和用于内部电力补充的太阳能板。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浮筒式航行器可以通过附带预置的微型电源、正压气源、声光报警器、卫星定位器,气水分离储罐实现潜伏深度的调控。
CN201920180131.0U 2019-01-26 2019-01-26 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 Active CN2101397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0131.0U CN210139750U (zh) 2019-01-26 2019-01-26 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80131.0U CN210139750U (zh) 2019-01-26 2019-01-26 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39750U true CN210139750U (zh) 2020-03-13

Family

ID=69732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80131.0U Active CN210139750U (zh) 2019-01-26 2019-01-26 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3975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372486B1 (en) Rolling and floating combined amphibious vehicle based on internal drive principle
ES2689312T3 (es) Embarcación autopropulsada
KR101661942B1 (ko) 해상 인명구조용 무인비행체
CN109703705B (zh) 一种半潜式无人平台
CN107380423A (zh) 一种水空两栖无人机
CN104859391B (zh) 三栖无人艇
CN105292412B (zh) 伸缩式透明观光潜水艇
US7063580B1 (en) Ship employing a buoyant propulsion system
KR20130044398A (ko) 날으는 해저 탐사선
CN210139750U (zh) 一种具备水陆两栖运动功能的浮筒式航行器
KR20130091380A (ko) 수륙양용자동차(1)
US9701377B2 (en) Semi submarine
CN204726640U (zh) 水冰两栖救生艇
CN106143846A (zh) 一种小型水下双体观光艇
CN106275332A (zh) 一种微型潜艇
CN206125380U (zh) 一种小型水下双体观光艇
CN214669668U (zh) 一种底栖浮游混合式水下移动探测平台
CN200939936Y (zh) 一种多功能微型潜艇
CN201856887U (zh) 一种新型水上娱乐机动艇
CN101898493A (zh) 轮艇
RU75368U1 (ru) Подводный аппарат
CN205044907U (zh) 船舶
KR102552226B1 (ko) 해저조망 전기보트차와 전기 해저조망 관광예인선이 결합된 선박결합체
CN110435859B (zh) 一种用于深海探测的多关节潜器
CN103359255A (zh) 滚筒式船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922

Address after: 441300 Liushutang Community Neighborhood Committee Industrial Park, southern suburb of Zengdu District, Suizhou City, Hubei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Hubei Chudi Zhilian Safet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00280, Grand Port Tianjin Haibin street, Xiyuan District, No. 2, building 4, 501

Patentee before: Tianjin Yuandu IOT International Trade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