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122297U - 承载治具 - Google Patents

承载治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122297U
CN210122297U CN201920736823.9U CN201920736823U CN210122297U CN 210122297 U CN210122297 U CN 210122297U CN 201920736823 U CN201920736823 U CN 201920736823U CN 210122297 U CN210122297 U CN 2101222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ug
bearing
workpiece
hole
ji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3682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钱建平
朱富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bil Circuit Singapore Pte Ltd
Original Assignee
Jabil Circuit Singapore Pt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abil Circuit Singapore Pte Ltd filed Critical Jabil Circuit Singapore Pte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73682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1222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1222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12229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一种承载治具,所述承载治具适于承载工件,所述工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邻近于顶端的凸耳,所述凸耳形成有穿孔,所述承载治具包括用以承载所述工件的承载架。所述承载治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架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挡止柱,所述挡止柱用以穿设于所述穿孔以挡止所述凸耳。借由挡止柱阻挡凸耳的设计,能有效防止承载治具在转动过程中工件因晃动而产生倾斜。

Description

承载治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承载治具,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以承载工件的承载治具。
背景技术
现有检测组装机包括多个工作站、转盘及承载治具。转盘与马达连接并能被其驱动而旋转。承载治具设置于转盘顶面,用以承载透镜组件及电路板组件。转盘用以带动承载治具依序转动到各个工作站,以进行电路板组件的检测以及透镜组件与电路板组件的组装。
转盘带动承载治具转动的过程中,透镜组件容易因为晃动而产生倾斜的情形。若承载治具上的透镜组件倾斜,会造成其中一个工作站中的夹持机构的夹爪无法顺利夹持透镜组件并将其组装于电路板组件上。此外,操作人员在其中一个工作站中将透镜组件放置于承载治具的过程中,很容易将透镜组件放错方向,进而造成后续透镜组件组装于电路板组件时的组装方向错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克服背景技术的至少一个缺点的承载治具。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承载治具,适于承载工件,所述工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邻近于顶端的凸耳,所述凸耳形成有穿孔,所述承载治具包括用以承载所述工件的承载架。
所述承载治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架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挡止柱,所述挡止柱用以穿设于所述穿孔以挡止所述凸耳。
本实用新型的承载治具,所述凸耳具有顶面,所述挡止柱具有顶端,所述顶端高度高于所述顶面高度并沿所述上下方向相间隔一段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承载治具,所述距离为0.5毫米。
本实用新型的承载治具,所述穿孔的孔径大于所述挡止柱的外径,所述凸耳具有界定出所述穿孔的围绕面,所述围绕面与所述挡止柱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小于所述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承载治具,所述承载架包括前限位壁、后限位壁,及两个侧限位壁,所述前限位壁与所述后限位壁沿前后方向相间隔用以分别挡止所述工件前后侧,所述侧限位壁沿左右方向相间隔用以分别挡止所述工件左右侧,所述挡止柱邻近于对应的所述侧限位壁后端。
本实用新型的承载治具,所述承载架形成有凹孔,所述凹孔内容置有胶,所述挡止柱插置于所述凹孔内并通过所述胶固定于所述凹孔。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承载治具,适于承载工件,所述工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邻近于顶端的第一凸耳、第二凸耳及第三凸耳,所述第一凸耳、所述第二凸耳及所述第三凸耳各自形成有穿孔,所述承载治具包括用以承载所述工件的承载架。
所述承载治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架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挡止柱,所述挡止柱用以穿设于所述第二凸耳的所述穿孔以挡止所述第二凸耳。
本实用新型的承载治具,所述承载架包括前限位壁、后限位壁及两个侧限位壁,所述前限位壁与所述后限位壁沿前后方向相间隔用以分别挡止所述工件前后侧,所述侧限位壁沿左右方向相间隔用以分别挡止所述工件左右侧,所述挡止柱邻近于对应的所述侧限位壁后端,所述第一凸耳位在所述前限位壁上方,所述第二凸耳及所述第三凸耳分别位在所述侧限位壁后端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承载治具,适于承载工件,所述工件包括邻近于顶端的至少第一凸耳及第二凸耳,所述第一凸耳及所述第二凸耳各自形成有穿孔,所述承载治具包括用以承载所述工件的承载架。
所述承载治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架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挡止柱,所述挡止柱用以穿设于所述第二凸耳的所述穿孔以挡止所述第二凸耳。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背景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承载治具,适于承载工件,所述工件包括多个凸耳,所述多个凸耳各自形成有穿孔,所述承载治具包括用以承载所述工件的承载架。
所述承载治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架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挡止柱,所述挡止柱用以穿设于所述多个凸耳的其中一个凸耳的所述穿孔以挡止所述其中一个凸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借由挡止柱阻挡凸耳的设计,能有效防止承载治具在转动过程中工件因晃动而产生倾斜。此外,借由挡止柱提供的防呆机制,使得操作人员能方便且迅速地将工件转动到正确角度位置并组装于承载治具上,以防止工件的组装方向不正确的情形产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承载治具的实施例与工件的立体分解图,说明所述承载治具与所述工件之间的组装关系;
图2是所述工件的俯视图;
图3是所述实施例的不完整立体分解图,说明承载架及挡止柱之间的组装关系;
图4是所述实施例与所述工件组装在一起的不完整俯视图,说明所述挡止柱穿设于第二凸耳的穿孔;
图5是所述实施例与所述工件组装在一起的不完整后视图,说明所述挡止柱的顶端高度高于所述第二凸耳的顶面高度并且相间隔一段距离;及
图6是所述实施例应用于检测组装机的一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被详细描述前,要注意的是,在以下的说明内容中,类似的元件是以相同的编号来表示。
参阅图1及图2,是本实用新型承载治具200的实施例,适于承载工件1。
工件1是透镜组件,其包括外壳11、透镜组13及电路板14。外壳11具有底部111、上外周缘112、第一凸耳113、第二凸耳114及第三凸耳115。底部111呈方形并具有第一端边116、第二端边117及两个侧边118、119。第一端边116与第二端边117沿前后方向X相间隔。侧边118和侧边119沿垂直于前后方向X的左右方向Y相间隔且连接于第一端边116、第二端边117的相反端。上外周缘112呈圆形且位于底部111上方。第一凸耳113由上外周缘112朝外横向凸伸且位在第一端边116中间处上方,第一凸耳113形成有穿孔120。第二凸耳114由上外周缘112朝外横向凸伸且位在侧边118邻近于第二端边117一端的上方,第二凸耳114与第一凸耳113相间隔一定角度并形成有一穿孔121。第三凸耳115由上外周缘112朝外横向凸伸且位在侧边119邻近于第二端边117一端的上方,第三凸耳115与第一凸耳113及第二凸耳114皆相间隔一定角度并形成有穿孔122。透镜组13设置于外壳11内且显露于外壳11顶端。电路板14设置于底部111并呈方形且具有第一端边141、第二端边142及两个侧边143、144。第一端边141及第二端边142分别凸伸出底部111的第一端边116及第二端边117,而两侧边143、144则分别凸伸出底部111的两侧边118、119。
参阅图1、图3及图4,承载治具200包括基板总成2及承载总成3。基板总成2包括基板21,基板21具有前端211及后端212。承载总成3包括承载架31及挡止柱32。承载架31具有底座311、凸台312、前限位壁313、后限位壁314,及两个侧限位壁315、316。底座311通过例如螺丝锁固的方式锁固于基板21顶面且邻近后端212。凸台312呈方形且凸设于底座311顶面,用以承载工件1。前限位壁313及后限位壁314凸设于底座311顶面并沿前后方向X相间隔,前限位壁313及后限位壁314皆呈长形且各自的长向沿左右方向Y延伸。前限位壁313及后限位壁314分别与凸台312前、后端相间隔,用以分别挡止电路板14的第一端边141及第二端边142。两个侧限位壁315、316凸设于底座311顶面并沿左右方向Y相间隔,两个侧限位壁315、316皆呈长形且各自的长向沿前后方向X延伸。两侧限位壁315、316分别与凸台312左、右侧相间隔,用以分别挡止电路板14的两侧边143、144。承载架31的底座311、凸台312、前限位壁313、后限位壁314及两个侧限位壁315、316共同界定出容置空间317。
挡止柱32沿上下方向Z延伸并具有底端321及顶端322。承载架31的底座311顶面向下凹陷形成凹孔318,凹孔318位在侧限位壁315外侧且邻近其后端。通过在凹孔318内涂布例如快干胶的胶319,随后将挡止柱32的底端321插置于凹孔318内,待胶319固化后,挡止柱32便能通过胶319固定于凹孔318且位在侧限位壁315外侧且邻近其后端。挡止柱32的外径小于第二凸耳114的穿孔121孔径,挡止柱32用以穿设于第二凸耳114的穿孔121以挡止第二凸耳114。
参阅图1及图4,由于工件1的电路板14呈方形,而承载架31的前限位壁313、后限位壁314及两侧限位壁315、316围绕成方形状,因此,工件1的电路板14只要对齐于承载架31的容置空间317便能容置于其内。也就是说,工件1以四个不同角度位置对齐于容置空间317,都能使电路板14容置于容置空间317内。例如,其中一个角度位置是第一端边141及第二端边142分别对齐于前限位壁313及后限位壁314,另一个角度位置是第一端边141及第二端边142分别对齐于两个侧限位壁315、316,又一个角度位置是第一端边141及第二端边142分别对齐于后限位壁314及前限位壁313,再一个角度位置是第一端边141及第二端边142分别对齐于两侧限位壁316、315。然而,前述四个角度位置只有一个是正确角度位置(如图4),在此正确角度位置下将工件1容置于容置空间317内,才会使工件1的组装方向正确。
在本实施例中,挡止柱32的设置位置是依据工件1在正确组装方向时第二凸耳114的穿孔121所在的位置来设计的,只有工件1处在如图4的正确角度位置时,第二凸耳114的穿孔121才会与挡止柱32的位置对齐,而后工件1容置于容置空间317时,挡止柱32才会穿设于穿孔121。若工件1以其他三个角度位置的其中一个对齐于容置空间317时,第一凸耳113的穿孔120、第二凸耳114的穿孔121及第三凸耳115的穿孔122皆无法与挡止柱32位置对齐也无法让挡止柱32穿设。因此,挡止柱32的设计提供了一种防呆的机制,提供操作人员能方便且迅速地判断工件1在组装时是否转动到正确角度位置。
参阅图1、图4及图5,操作人员欲将工件1组装于承载总成3时,首先,必须将工件1转动到如图4所示的正确角度位置,使第一端边141及第二端边142分别对齐于前限位壁313及后限位壁314。此时,第一凸耳113位在前限位壁313上方,第二凸耳114及第三凸耳115分别位在侧限位壁315、316后端上方,第二凸耳114的穿孔121则对齐于挡止柱32上方。随后,将工件1沿上下方向Z往下移动至图5所示的组装位置,使工件1容置于容置空间317内,以及挡止柱32穿设于第二凸耳114的穿孔121。由于第二凸耳114的穿孔121孔径大于挡止柱32的外径,因此,能方便操作人员容易且快速地将第二凸耳114套设在挡止柱32,以提升组装的速度及效率。
当工件1在组装位置时,挡止柱32的顶端322高度高于第二凸耳114的顶面123高度并沿上下方向Z相间隔一段距离D。在本实施例中,距离D是以0.5毫米(mm)为例。此外,第二凸耳114的界定出穿孔121的围绕面124与挡止柱32的外周面323之间形成有间隙G,间隙G小于距离D。借此,能确保工件1朝任意方向晃动时围绕面124都能被挡止柱32的外周面323所阻挡,以起到良好地阻挡第二凸耳114的效果,能有效防止承载治具200在转动过程中工件1因晃动而产生倾斜。
需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工件1的凸耳数量也可以是两个,例如工件1只包括第一凸耳113及第二凸耳114。
参阅图6,本实施例的承载治具200是应用在检测组装机,承载治具200的基板总成2还用以承载电路板组件4,电路板组件4包括位于承载总成3前方的电路板41及设置于电路板41上的感光元件42。检测组装机包括转盘5、第一工作站S1、第二工作站S2及第三工作站S3。转盘5与马达(图未示)连接并能被其驱动而沿旋转方向R绕中心50旋转。承载治具200固定地设置于转盘5顶面并能被转盘5带动而旋转。转盘5用以带动承载治具200依序转动到第一工作站S1、第二工作站S2及第三工作站S3,最后再复位至第一工作站S1。
当承载治具200在第一工作站S1时,操作人员能将工件1组装于承载总成3上以及将电路板组件4组装于基板总成2上。借由挡止柱32提供的防呆机制,使得操作人员能方便且迅速地将工件1转动到正确角度位置并组装于承载总成3上。待工件1及电路板组件4组装完成后,转盘5带动承载治具200沿旋转方向R转动到与第二工作站S2对齐的位置。此时,第二工作站S2的检测机构会测试电路板组件4的电性连接是否正常,以及感光元件42是否有微粒。并且,通过点胶机构在电路板41上点胶,而后通过检测机构检测点胶后的胶图形是否有断胶或位置偏移。
待第二工作站S2的前述作业完成后,转盘5带动承载治具200沿旋转方向R转动到与第三工作站S3对齐的位置。第三工作站S3的夹持机构会通过两夹爪夹持工件1的外壳11,两夹爪会带动工件1往上移动以将其移离承载总成3。随后,两夹爪会带动工件1移动并将其放置在前述胶图形上,使工件1的电路板14通过胶粘固在电路板41并固定在感光元件42上方。借由挡止柱32阻挡第二凸耳114的设计,能有效防止承载治具200由第一工作站S1转动至第三工作站S3的过程中工件1因晃动而产生倾斜,以确保两夹爪能顺利夹持工件1并将其组装于电路板组件4上。
待第三工作站S3的前述作业完成后,转盘5带动承载治具200沿旋转方向R转动并回复至第一工作站S1,使得操作人员能将组装在一起的工件1及电路板组件4拆离承载治具200。
归纳上述,本实施例的承载治具200,借由挡止柱32阻挡第二凸耳114的设计,能有效防止承载治具200在转动过程中工件1因晃动而产生倾斜。此外,借由挡止柱32提供的防呆机制,使得操作人员能方便且迅速地将工件1转动到正确角度位置并组装于承载总成3上,以防止工件1的组装方向不正确的情形产生,确实能达到本实用新型所诉求的目的。

Claims (10)

1.一种承载治具,所述承载治具适于承载工件,所述工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邻近于顶端的凸耳,所述凸耳形成有穿孔,所述承载治具包括用以承载所述工件的承载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治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架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挡止柱,所述挡止柱用以穿设于所述穿孔以挡止所述凸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耳具有顶面,所述挡止柱具有顶端,所述顶端高度高于所述顶面高度并沿所述上下方向相间隔一段距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距离为0.5毫米。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承载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的孔径大于所述挡止柱的外径,所述凸耳具有界定出所述穿孔的围绕面,所述围绕面与所述挡止柱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小于所述距离。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承载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架包括前限位壁、后限位壁及两个侧限位壁,所述前限位壁与所述后限位壁沿前后方向相间隔用以分别挡止所述工件前后侧,所述侧限位壁沿左右方向相间隔用以分别挡止所述工件左右侧,所述挡止柱邻近于对应的所述侧限位壁后端。
6.如权利要求1至5其中任一项所述的承载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架形成有凹孔,所述凹孔内容置有胶,所述挡止柱插置于所述凹孔内并通过所述胶固定于所述凹孔。
7.一种承载治具,所述承载治具适于承载工件,所述工件包括外壳,所述外壳具有邻近于顶端的第一凸耳、第二凸耳及第三凸耳,所述第一凸耳、所述第二凸耳及所述第三凸耳各自形成有穿孔,所述承载治具包括用以承载所述工件的承载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治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架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挡止柱,所述挡止柱用以穿设于所述第二凸耳的所述穿孔以挡止所述第二凸耳。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承载治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架包括前限位壁、后限位壁及两个侧限位壁,所述前限位壁与所述后限位壁沿前后方向相间隔用以分别挡止所述工件前后侧,所述侧限位壁沿左右方向相间隔用以分别挡止所述工件左右侧,所述挡止柱邻近于对应的所述侧限位壁后端,所述第一凸耳位在所述前限位壁上方,所述第二凸耳及所述第三凸耳分别位在所述侧限位壁后端上方。
9.一种承载治具,所述承载治具适于承载工件,所述工件包括邻近于顶端的至少第一凸耳及第二凸耳,所述第一凸耳及所述第二凸耳各自形成有穿孔,所述承载治具包括用以承载所述工件的承载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治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架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挡止柱,所述挡止柱用以穿设于所述第二凸耳的所述穿孔以挡止所述第二凸耳。
10.一种承载治具,所述承载治具适于承载工件,所述工件包括多个凸耳,所述多个凸耳各自形成有穿孔,所述承载治具包括用以承载所述工件的承载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承载治具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承载架上且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挡止柱,所述挡止柱用以穿设于所述多个凸耳的其中一个凸耳的所述穿孔以挡止所述其中一个凸耳。
CN201920736823.9U 2019-05-21 2019-05-21 承载治具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1222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36823.9U CN210122297U (zh) 2019-05-21 2019-05-21 承载治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736823.9U CN210122297U (zh) 2019-05-21 2019-05-21 承载治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122297U true CN210122297U (zh) 2020-03-03

Family

ID=696326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36823.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0122297U (zh) 2019-05-21 2019-05-21 承载治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12229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133671A (zh) 晶圆翻转机构和晶圆清洗设备
CN210122297U (zh) 承载治具
CN109483108A (zh) 一种斜槽拼块式大型定子的内圆自动焊接机
CN114273849A (zh) 一种机器人底座焊接成型固定工装夹具
KR102020318B1 (ko) 다품종 볼트용접이 가능한 프로젝션 용접기용 턴테이블 및 그 턴테이블을 구비하는 프로젝션 용접기
CN105345441A (zh) 电子板装配装置
KR940011088B1 (ko) Cd카트리지 샤시의 수평조절장치
JP2013000830A (ja) 固定治具
CN217426705U (zh) 一种可精确插入晶圆的对准装置
CN214393975U (zh) 车辆前端模块的夹持机构、装配工装以及车辆装配系统
CN215509723U (zh) Mj3系列机架焊接夹具
CN210616190U (zh) 一种卡位自锁的抛光治具
CN219725136U (zh) 一种偏心端盖法兰盘的焊接工装
CN217800138U (zh) 组装设备
CN212216859U (zh) 一种铆盖机盖板防呆识别装置
CN216680942U (zh) 一种钢格板封边焊接设备
CN215617912U (zh) 一种耳板加工用固定架
CN217193518U (zh) 一种自动点焊平台
CN217224281U (zh) 焊接定位装置
CN217049651U (zh) 用于保持具有凹进面的壳体部件的设备
CN218051359U (zh) 一种汽车零件批量倒角加工专用夹具
CN217155287U (zh) 一种校验治具
CN215588474U (zh) 夹持装置
CN210268577U (zh) 一种汽车前转向节毛坯用的三坐标检测固定夹具
CN216575635U (zh) 一种汽车轮毂单元部件的钻孔固定夹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