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86504U - 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86504U
CN210086504U CN201920294008.1U CN201920294008U CN210086504U CN 210086504 U CN210086504 U CN 210086504U CN 201920294008 U CN201920294008 U CN 201920294008U CN 210086504 U CN210086504 U CN 21008650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concrete beam
connecting plate
steel
concre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9400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覃建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eneral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and Research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9400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8650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8650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8650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Joining Of Building Structures In Genera (AREA)
  • Rod-Shaped Construction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梁和钢梁,混凝土梁包括连接面,以及钢梁固接于混凝土梁的连接面,且钢梁的中心线位于混凝土梁的中心线的下方。采用这种方式,由于钢梁在混凝土梁上的连接位置由传统的钢梁的中心线与混凝土梁的中心线位于同一水平位置下移至钢梁的中心线位于混凝土梁的中心线的下方,从而可增大钢梁上方净空间。而且,钢梁可连接于混凝土梁的侧面或底面,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钢梁的连接位置,适用性强。此外,该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简单方便,不需要重新搭建建筑物,即可在原有的建筑上分隔出符合使用要求上下两个隔开的空间,可节省人力物力资源。

Description

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出现了很多带有拱顶的建筑结构以使室内空间的视野更加开阔,其中某些建筑会由于后期的使用需求不同在建筑结构的混凝土梁上搭接钢梁以将建筑结构的内部空间分隔成上下两个隔开的空间。在混凝土梁上搭接钢梁的方式通常是将钢梁连接于混凝土梁的中心位置且钢梁的中心线与混凝土梁的中心线位于同一高度。
由于建筑结构没有预先进行间隔结构的设计,大部分混凝土梁以上的空间深度较浅,且混凝土梁的高度和位置是固定的,若采用传统的连接方法将钢梁连接于混凝土梁且钢梁的中心线和混凝土梁的中心线位于同一高度且相交,会出现钢梁分隔后的上方净空间窄小的情况,使得分隔后的上方空间使用效果不佳。若通过缩小钢梁的方式增大分隔后的上方净空间,会影响钢梁结构的强度和稳定性,严重时甚至会因为变形过大而失稳,导致钢梁垮塌,安全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能够使得建筑结构在后加钢梁后上方净空间增大,改善钢梁的分隔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包括:
混凝土梁,所述混凝土梁包括连接面;以及
钢梁,所述钢梁固接于所述混凝土梁的所述连接面,且所述钢梁的中心线位于所述混凝土梁的中心线的下方。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连接面和所述钢梁,用于使所述钢梁固定于所述混凝土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连接面为所述混凝土梁的侧面和/或底面。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钢梁包括上翼缘、与所述上翼缘相对的下翼缘、以及连接于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的腹板,所述上翼缘、所述下翼缘和所述腹板均连接于所述侧面;
所述连接件为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于所述混凝土梁的所述侧面以及连接于所述上翼缘、所述腹板和所述下翼缘。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钢梁包括上翼缘、与所述上翼缘相对的下翼缘、以及连接于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的腹板,所述上翼缘在所述侧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侧面内,所述下翼缘相对所述混凝土梁的所述侧面悬空设置;
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加劲肋,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混凝土梁的所述侧面以及连接于所述上翼缘、所述腹板和所述下翼缘,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于所述混凝土梁的所述底面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边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加劲肋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加劲肋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板并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钢梁包括上翼缘、与所述上翼缘相对的下翼缘、以及连接于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的腹板,所述上翼缘在所述底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混凝土梁的所述底面上,所述腹板和所述下翼缘自所述底面向下延伸设置;
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加劲肋,所述第一连接板固接于所述底面,所述上翼缘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固接于所述上翼缘、所述下翼缘以及所述腹板,且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固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加劲肋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加劲肋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板并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混凝土梁的所述侧面和所述上翼缘,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下翼缘;
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边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加劲肋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以使所述第二连接部固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加固板,所述加固板连接于所述腹板且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板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板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的第一连接螺栓以及对应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的第二连接螺栓,所述第一连接螺栓和所述第二连接螺栓分别对应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并自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延伸至固定于所述混凝土梁。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上翼缘的上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边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加劲肋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以使所述第二连接板固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板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的第一连接螺栓,所述第一连接螺栓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并自所述第一连接孔延伸至所述混凝土梁;以及
所述上翼缘的上表面焊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上翼缘、所述腹板和所述下翼缘焊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通过将钢梁连接于混凝土梁的连接面,且使得钢梁的中心线位于混凝土梁的中心线的下方。采用这种方式,由于钢梁在混凝土梁上的连接位置由传统的钢梁的中心线与混凝土梁的中心线位于同一高度下移至钢梁的中心线位于混凝土梁的中心线下方,从而可增大钢梁上方净空间。而且,钢梁可连接于混凝土梁的侧面或底面,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钢梁的连接位置,适用性强。
此外,该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简单方便,不需要重新搭建建筑物,即可在原有的建筑上分隔出符合使用要求上下两个隔开的空间,可节省人力物力资源。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的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的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上”、“下”、“左”、“右”、“前”、“后”、“顶”、“底”、“内”、“外”、“中”、“竖直”、“水平”、“横向”、“纵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
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安装”、“设置”、“设有”、“连接”、“相连”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主要是用于区分不同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具体的种类和构造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并非用于表明或暗示所指示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的相对重要性和数量。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能够使得建筑结构在后加钢梁后上方净空间增大,改善钢梁的分隔效果。
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了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包括混凝土梁1和钢梁2,混凝土梁1包括连接面,钢梁2固接于混凝土梁1的连接面,且钢梁2的中心线x位于混凝土梁1的中心线y下方。由于钢梁2在混凝土梁1上的连接位置由传统的钢梁2的中心线x与混凝土梁1的中心线y位于同一高度且相交下移至钢梁2的中心线x位于混凝土梁1的中心线y下方,即钢梁2在室内空间上的设置位置下移了,从而可增大钢梁2上方净空间。对于一些已经建好的建筑并在混凝土梁1上后加钢梁2以使室内空间分隔成上下两个隔开的空间时,通过将钢梁2在混凝土梁1上的连接位置下移的连接方式,即可改善钢梁2分隔后的上方净空间窄小的情况。此外,该连接结构的施工方法简单方便,不需要重新搭建建筑物,即可在原有的建筑上进行合理的分隔设置,可节省人力物力资源。
具体地,钢梁2的中心线x位于混凝土梁1的中心线y下方是指钢梁2相对于地面的竖直高度低于混凝土梁1相对于地面的竖直高度。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将钢梁2固接于混凝土梁1的连接面,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件3,连接件3连接于连接面和钢梁2,用于使钢梁2固定于混凝土梁1。由于钢梁2的中心线x低于混凝土梁1的中心线y,钢梁2在混凝土梁1的连接面为混凝土梁1的侧面111和/或底面112。由于钢梁2连接于混凝土梁1的侧面111和底面112之中的至少其中一面,则钢梁2的中心线x距离混凝土梁1中心线y的距离最远的情况即为钢梁2连接于混凝土梁1的底面112。
其中,该混凝土梁可为矩形梁、T形梁、十字形梁、工字形梁等,且连接于混凝土梁1的钢梁2可为T形梁、矩形梁或工字梁等,本实施例以矩形的混凝土梁以及工字形的钢梁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钢梁2包括上翼缘21、与上翼缘21相对的下翼缘22、以及连接于上翼缘21和下翼缘22的腹板23,上翼缘21、腹板23以及下翼缘22在侧面111上的投影均位于混凝土梁1的侧面111内,为了将钢梁2连接于混凝土梁1,上翼缘21、下翼缘22和腹板23均连接于侧面111。
进一步地,为了将钢梁2连接于混凝土梁1,连接件3为连接板31,连接板31连接于上翼缘21、腹板23和下翼缘22以使钢梁2连接于连接板31,并且连接板31连接于混凝土梁1的侧面111以将连接板31连接于混凝土梁1,从而将钢梁2连接于混凝土梁1。采用这种连接方式,由于钢梁2固定于混凝土梁1,钢梁2的弯矩和钢梁2受到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分力均沿混凝土梁1的侧面111传递至混凝土梁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公开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在保证钢梁的结构强度(即确保钢梁具有一定的截面面积)的情况下,能改善钢梁分隔后的室内空间分配,从而可增大钢梁上方净空间,优化分隔效果。
实施例二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了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二的连接结构与实施例一的连接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
钢梁2的上翼缘21在侧面111上的投影位于侧面111内,下翼缘22相对混凝土梁1的侧面111悬空设置。由于腹板23连接于上翼缘21和下翼缘22,所以腹板23在侧面111上的投影包括腹板23在侧面111上的投影位于侧面111内、腹板23在侧面111上的投影部分位于侧面111内以及腹板23在侧面111上的投影完全不位于侧面内这三种情况。当腹板23在侧面111上的投影位于侧面111内时,上翼缘21和腹板23均可以直接连接于侧面111,基本能满足钢梁2和混凝土梁1的连接强度要求。当腹板23在侧面111上的投影部分位于侧面111内时,为了满足钢梁2和混凝土梁1的连接强度要求,腹板23应有大于1/2的部分在侧面111上的投影位于侧面111内为佳,即有上翼缘21和大于1/2的腹板23结构可以直接连接于侧面111。当腹板23在侧面111上的投影不存在时,由于只有钢梁2上翼缘21可直接连接于侧面111,起连接作用的连接面积过小,故不建议采用该连接方式。本实施例以腹板23的部分结构在侧面111上的投影位于侧面111内为例进行举例说明。
进一步地,为了将钢梁2固接于混凝土梁1的连接面,连接件3包括第一连接板31,第一连接板31连接于混凝土梁1的侧面111以及连接于上翼缘21、腹板23和下翼缘22。由于上翼缘21在侧面111上的投影位于侧面111内,下翼缘22相对于混凝土梁1的侧面111悬空设置,即下翼缘22位于混凝土梁1的下侧方,无法与钢梁2直接接触连接,所以第一连接板31连接于下翼缘22的区域也对应下翼缘22悬空设于混凝土梁1的下方无法直接连接于混凝土梁1的侧面111。
更进一步地,为了使钢梁2能更好地固接于混凝土梁1,连接件3还包括第二连接板32和加劲肋33,第二连接板32和加劲肋33用于连接第一连接板31悬空区域,以将第一连接板31的悬空部分固接于混凝土梁1的底面112,第二连接板32固接于混凝土梁1的底面112且第二连接板32的侧边垂直连接于第一连接板31,加劲肋33的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板31,加劲肋33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连接板32并与第二连接板32固接,加劲肋33将第一连接板31固接于第二连接板32以将钢梁2受到的部分弯矩传递至混凝土梁1,从而实现钢梁2与混凝土梁1之间的弯矩传递,确保钢梁2不会由于受到弯矩而发生形变。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31包括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第一连接部311在混凝土梁1的侧面111的投影位于侧面111内,第一连接部311连接于混凝土梁1的侧面111和上翼缘21,第二连接部312自第一连接部311往下延伸并使得下翼缘22在第二连接部312上的投影均位于第二连接部312上,第二连接部312连接于下翼缘22。腹板23连接于上翼缘21和下翼缘22,由于腹板23的部分结构在侧面111上的投影位于侧面111内,即腹板23在侧面111上的投影位于侧面111内的结构部分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11,剩余腹板23的在侧面111不存在投影的部分结构连接于第二连接部312。
进一步地,第二连接板32的侧边垂直连接于第二连接部312,加劲肋33连接于第二连接部312和第二连接板32,以使第二连接部312固接于第二连接板32,从而使得第二连接部312固接于混凝土梁1的底面112,钢梁2受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力均沿混凝土梁1的侧面111传递至混凝土梁1,但钢梁2的弯矩除了一部分沿混凝土梁1的侧面111传递至混凝土梁1外,还有一部分通过加劲肋33沿混凝土梁1的底面112传递至混凝土梁1。
更进一步地,为了增大第二连接部312与第二连接板32的连接强度以及满足加劲肋33的弯矩传递要求,加劲肋33为多个加劲肋,每块加劲肋33的厚度均大于或等于腹板23的厚度。多个加劲肋间隔设置,每两块相邻的加劲肋33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150mm,且设于最外侧的加劲肋33距离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的侧边的距离也小于或等于150mm,本实施例以3块加劲肋33为例,加劲肋33的厚度设为D1,则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沿加劲肋间隔设置方向的板宽设为D2,D2≤4*150+3D1。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混凝土梁1的表层为混凝土结构,可通过螺栓将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固接于混凝土梁1。即第一连接板31设有第一连接孔(未图示),第二连接板32设有第二连接孔(未图示),连接件3还包括对应第一连接孔设置的第一连接螺栓(未图示)以及对应第二连接孔设置的第二连接螺栓(未图示),第一连接螺栓和第二连接螺栓分别对应穿设于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并自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延伸至固定于混凝土梁1。
进一步地,因为第一连接板31、第二连接板32和加劲肋33以及钢梁2均为刚度较大的钢结构,可通过焊接的方式,将钢梁2的上翼缘21、腹板23和下翼缘22、加劲肋33和第二连接板32焊接于第一连接板31,以及将加劲肋33焊接于第二连接板32。
更进一步地,由于本实施例中的钢梁2为工字形钢梁,钢梁2焊接于第一连接板31的焊接接面较小,为了加强钢梁2和第一连接板31的连接强度,连接结构还包括加固板4,加固板4为两块加固板,两块加固板4分别位于腹板23的两侧连接于腹板23且连接于第一连接板31,从而增大钢梁2与第一连接板31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公开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通过增设连接于钢梁悬空部分且连接于钢梁底面的加劲肋,以将钢梁受到的一部分弯矩沿混凝土梁的底面传递至混凝土梁,使得钢梁下移至部分钢梁结构悬空于混凝土梁的下方后依然能够保证钢梁的连接强度,实现在保证钢梁的结构强度(即确保钢梁具有一定的截面面积)的情况下增大钢梁上方净空间,优化分隔效果。
实施例三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了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本实施例三的连接结构与实施例一以及实施例二的连接结构的不同之处在于:
钢梁2的上翼缘21、腹板23和下翼缘22在底面112上的投影均位于混凝土梁1的底面112内。上翼缘21在底面112上的投影位于混凝土梁1的底面112上,腹板23和下翼缘21自底面112向下延伸设置,即只有上翼缘21的上表面直接连接于底面112,由于钢梁2主要通过上翼缘21的上表面连接于混凝土梁1,为了满足钢梁2与混凝土梁1的连接强度,钢梁2的上表面与混凝土梁1的底面112的连接面积不能过小,具体情况需要根据钢梁2的质量和长度而定,在此不进行详细的分析。
进一步地,为了将钢梁2固接于混凝土梁1的连接面,连接件3包括第一连接板31,第一连接板31连接于混凝土梁1的底面112以及连接于上翼缘21的上表面,以将钢梁2连接于混凝土梁1的底面112。
更进一步地,为了使钢梁2能更好地固接于混凝土梁1,连接件3还包括第二连接板32和加劲肋33,第二连接板32固接于上翼缘21、下翼缘22以及腹板23,且第二连接板32垂直固接于第一连接板31,加劲肋33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连接板31,加劲肋33的另一端延伸至第二连接板32并与第二连接板32固接,加劲肋33将第二连接板32搭接于第一连接板31以将钢梁2进一步固定于混凝土梁1的底面112。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板31包括第一连接部311和第二连接部312,上翼缘21的上表面连接于第一连接部311,第二连接板32的侧边垂直连接于第二连接部312,加劲肋33连接于第二连接板32和第二连接部312,以使第二连接板32固接于第二连接部312,钢梁2受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力均沿混凝土梁1的底面112传递至混凝土梁1。
进一步地,为了增大第二连接部312与第二连接板32的连接强度,加劲肋33为多个加劲肋,每块加劲肋33的厚度均大于或等于腹板23的厚度。多个加劲肋间隔设置,每两块相邻的加劲肋33之间的间距小于或等于150mm,且设于最外侧的加劲肋33距离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的侧边的距离也小于或等于150mm,本实施例以3块加劲肋33为例,加劲肋33的厚度设为D1,则第一连接板31和第二连接板32沿加劲肋间隔设置方向的板宽设为D2,D2≤4*150+3D1。
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混凝土梁1的表层为混凝土结构,可通过螺栓将第一连接板31固接于混凝土梁1。第一连接板31设有第一连接孔(未图示),连接件3还包括对应第一连接孔设置的第一连接螺栓(未图示),第一连接螺栓穿设于第一连接孔,并自第一连接孔延伸至混凝土梁1。以及,上翼缘21的上表面焊接于第一连接板31,上翼缘21、腹板23和下翼缘22焊接于第一连接部31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公开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将钢梁连接于混凝土梁的底面,钢梁受到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力均通过混凝土梁的底面传递至混凝土梁,从而实现在保证钢梁的结构强度(即确保钢梁具有一定的截面面积)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增大钢梁上方净空间,优化分隔效果。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1)

1.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混凝土梁,所述混凝土梁包括连接面;以及
钢梁,所述钢梁固接于所述混凝土梁的所述连接面,且所述钢梁的中心线位于所述混凝土梁的中心线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连接于所述连接面和所述钢梁,用于使所述钢梁固定于所述混凝土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面为所述混凝土梁的侧面和/或底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包括上翼缘、与所述上翼缘相对的下翼缘、以及连接于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的腹板,所述上翼缘、所述下翼缘和所述腹板均连接于所述侧面;
所述连接件为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连接于所述混凝土梁的所述侧面以及连接于所述上翼缘、所述腹板和所述下翼缘。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包括上翼缘、与所述上翼缘相对的下翼缘、以及连接于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的腹板,所述上翼缘在所述侧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侧面内,所述下翼缘相对所述混凝土梁的所述侧面悬空设置;
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加劲肋,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于所述混凝土梁的所述侧面以及连接于所述上翼缘、所述腹板和所述下翼缘,所述第二连接板连接于所述混凝土梁的所述底面且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边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加劲肋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加劲肋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板并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接。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钢梁包括上翼缘、与所述上翼缘相对的下翼缘、以及连接于所述上翼缘和所述下翼缘的腹板,所述上翼缘在所述底面上的投影位于所述混凝土梁的所述底面上,所述腹板和所述下翼缘自所述底面向下延伸设置;
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加劲肋,所述第一连接板固接于所述底面,所述上翼缘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固接于所述上翼缘、所述下翼缘以及所述腹板,且所述第二连接板垂直固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加劲肋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加劲肋的另一端延伸至所述第二连接板并与所述第二连接板固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连接于所述混凝土梁的所述侧面和所述上翼缘,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下翼缘;
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边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加劲肋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板,以使所述第二连接部固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还包括加固板,所述加固板连接于所述腹板且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
9.根据权利要求5、7或8所述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板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的第一连接螺栓以及对应所述第二连接孔设置的第二连接螺栓,所述第一连接螺栓和所述第二连接螺栓分别对应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并自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延伸至固定于所述混凝土梁。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上翼缘的上表面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侧边垂直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所述加劲肋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板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以使所述第二连接板固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部。
11.根据权利要求6或10所述的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板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连接件还包括对应所述第一连接孔设置的第一连接螺栓,所述第一连接螺栓穿设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并自所述第一连接孔延伸至所述混凝土梁;以及
所述上翼缘的上表面焊接于所述第一连接板,所述上翼缘、所述腹板和所述下翼缘焊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
CN201920294008.1U 2019-03-07 2019-03-07 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 Active CN21008650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94008.1U CN210086504U (zh) 2019-03-07 2019-03-07 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94008.1U CN210086504U (zh) 2019-03-07 2019-03-07 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86504U true CN210086504U (zh) 2020-02-18

Family

ID=694713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94008.1U Active CN210086504U (zh) 2019-03-07 2019-03-07 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8650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0699A (zh) * 2019-03-07 2019-06-25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930699A (zh) * 2019-03-07 2019-06-25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59061B (zh) 波形钢板与混凝土的抗剪连接件
KR101384706B1 (ko) 철골보 접합부
KR101406583B1 (ko) H형 단면보가 결합된 유자형 합성보
CN210086504U (zh) 一种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
CN212836043U (zh) 钢管混凝土组合剪力墙与钢梁连接节点构造
CN207453256U (zh) 一种模块化预制墙板
KR101407816B1 (ko) 트러스근 일체형 비대칭 에이치형강 합성보를 이용한 구조 시스템
CN213477286U (zh) 一种l形钢模壳混凝土组合墙
CN209924421U (zh) 一种后移式悬臂模板
CN115012535A (zh) 一种新型索穿框架梁柱连接节点
CN210316016U (zh) 一种钢骨结构快速组立接头构造
CN211286593U (zh) 一种铝模变截面模板组件
CN210263635U (zh) 一种全螺栓连接的桁架式型钢混凝土梁
CN209211686U (zh) 一种装配式墙板连接件
CN208533568U (zh) 钢结构管廊角部连接结构
CN216616227U (zh) 梁柱连接节点结构
CN216239880U (zh) 一种剪力墙开洞洞边加固补强结构
CN216142252U (zh) 一种夹层楼板结构
CN211228875U (zh) 消能梁段与支撑连接处的暗置侧向支撑结构
CN109930699A (zh) 钢梁与混凝土梁的连接结构
CN218373292U (zh) 一种上承式钢箱连拱桥拱梁结合段结构
CN210315983U (zh) 一种局部贯通横隔板梁柱连接节点
CN218814636U (zh) 一种钢梁混凝土连接结构
CN215977703U (zh) 一种用于全螺栓连接钢结构建筑的防漏浆的梁柱节点
CN217326469U (zh) 墙式摩擦型阻尼器可调式定型模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