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82979U -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 Google Patents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82979U
CN210082979U CN201920428388.3U CN201920428388U CN210082979U CN 210082979 U CN210082979 U CN 210082979U CN 201920428388 U CN201920428388 U CN 201920428388U CN 210082979 U CN210082979 U CN 2100829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vehicle
plug
shell
charging p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2838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悦
钟荣栋
李同兵
其他发明人请求不公开姓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guan Qud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guan Qud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guan Qud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guan Qudi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829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829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3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harging stations
    • B60L53/31Charging colum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充电桩的电源接头设有插脚和插座,插脚藏于电源接头的壳体内部,电源接头设置有移动机构,操作人员可通过移动机构来使插脚伸出壳体外或藏在壳体内。若要实施充电桩的正常供电功能,则操作人员将插脚移出壳体后,再将插脚、充电枪分别插入外界的电源插座和电动汽车,由于插脚伸出壳体时会触发插脚状态识别开关,工作电路会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使电能从插脚流向充电枪。若要实施车车互联救援功能,则操作人员将插脚收回壳体内并将充电枪插入电动汽车,使电能从充电枪流向插座,此时可用插座给其他电动汽车供电。

Description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充电桩(又称充电器或充电机)有便携式的,该类充电桩功率小,体积小,重量轻,方便携带,可随车配备;也有移动式的,该类充电桩功率稍大,较重,装有轮子,方便移动。
传统的充电桩属于给电动汽车正常充电的充电设备,其结构普遍如图1所示,其中桩本体一端连接组合式电源接头,另一端连接充电枪。此类充电桩仅有从电网取电并对电动汽车充电的功能,需连接电网才能工作,若车主遇到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电量耗尽的情况,则此类充电桩并不能为车主提供帮助,车主只能选择拨打道路救援电话等待救援。
现有专利ZL201210590312.3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能解决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电量耗尽的问题,其提供的充电连接器属于使电动汽车对外放电的放电设备,该充电连接器设有两个充电枪接头(即充电枪),两个充电枪接头分别插入两台电动汽车,使两台电动汽车相互连通。使用时。控制有电的电动汽车(简称供电汽车)处于放电模式,无电的电动汽车(简称受电汽车)处于充电模式,如此设置,则供电汽车可通过充电连接器来对受电汽车进行充电,实现车车之间的相互救援,从而解决上述问题。
但上述充电连接器仅具备放电功能,不具备正常充电功能。若车主想兼具这两种功能,则其得在后备箱中同时存放充电设备和放电设备,造成后备箱存储空间拥挤凌乱,客户体验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正常充电又能实施车车之间相互救援的充电桩,且该充电桩在使用过程中无触电隐患。
为此,提供一种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包括依次相连的电源接头、工作电路和充电枪,电源接头具有分别与工作电路相连的插座和插脚,插脚收纳于电源接头,电源接头设有移动机构来把插脚移出所述壳体外或收纳于所述壳体,还包括与工作电路相连的插脚状态识别开关,工作电路能够工作于充电枪输出模式和充电枪输入模式,插脚被移出所述壳体外则触发所述插脚状态识别开关,从而使工作电路不能运行所述充电枪输入模式。
其中,移动机构具体包括滑块和导轨,插脚固定在滑块上,滑块沿导轨移动的过程中把插脚推出所述壳体外或收回所述壳体内。插脚被推出壳体外时,滑块挤压插脚状态识别开关的触头,从而实现所述触发。
作为第一种实施方式,导轨具体是位于壳体内部的立柱,立柱指向壳体上供插脚伸出的开口;滑块具体是套在立柱上的活动板,活动板的外侧壁设有从壳体缝隙中伸出到外界的推块。其中,还包括与工作电路相连的安全开关,在工作电路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下,安全开关未受触发则工作电路断开插脚与充电枪之间的供电线路。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插脚被收回所述壳体内则触发所述安全开关。
其中,插脚及插脚状态识别开关有多组,各组之间插脚的规格各不相同。
其中,各个插脚共用同一个壳体,壳体设有互锁结构,任意一个插脚p伸出壳体外则互锁结构把其他插脚q锁止在壳体内。
其中,互锁结构具体包括横向活动件,横向活动件的一端位于对应插脚p的移动机构p’向插脚p移出方向移动的轨迹上,横向活动件的另一端位于对应插脚q的移动机构q’向插脚q移出方向移动的轨迹上,移动机构p’沿所述轨迹移动的过程中挤开横向活动件,使横向活动件横向移动从而挡住插脚q的移动路径,实现所述锁止;在插脚p伸出所述壳体外的状态下,对应插脚p的移动机构卡住横向活动件的端部。
还提供一种电源接头,其乃是第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充电桩中的所述电源接头。
作为第二种实施方式,壳体顶面开有供插脚伸出的开口,所述导轨具体是贴合在壳体内侧壁的板体,板体围绕于所述开口轮廓的下方;所述滑块外侧壁的顶端紧密贴合开口的内沿,所述壳体侧壁开有缝隙,滑块外侧壁设有从缝隙中伸出到外界的推杆。
其中,滑块的外侧壁设有与其插脚数量相对应的导电板,各个插脚分别电连接各块导电板;壳体内侧壁上的板体中包含对应各块导电板设置且与充电桩供电线路相接的金属板,各块导电板分别接触各块金属板从而实现供电。
其中,还包括转换插头,其前后两端分别具有相互电连接的插脚和插口,所述插口能与电源接头上的插脚对接,所述转换插头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导轨上并沿导轨移动,转换插头沿导轨移动的过程中将其插口套进电源接头上的插脚上并保持其插脚位于所述壳体外;插口套进电源接头上的插脚上时,转换插头挤压插脚状态识别开关的触头,从而实现所述触发。
其中,转换插头外侧壁的顶端紧密贴合开口的内沿。
其中,所述滑块内置有用于检测其插脚温度的温度感应器,滑块的插脚被推出壳体外时,温度感应器与工作电路相接从而向所述工作电路发送温度数据。
其中,滑块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温度感应器电连接的信号板;壳体内侧壁贴合有金属条,金属条与工作电路相连,滑块的插脚被推出壳体外时,信号板与所述金属条相接触从而所述温度数据的发送。
其中,所述插座有多个,各个插座的规格各不相同,各个插座的连接端子共接至充电桩的供电线路上。
还提供一种电源接头,其乃是第二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充电桩中的所述电源接头。
有益效果:
充电桩的电源接头设有插脚和插座,插脚藏于电源接头的壳体内部,电源接头设置有移动机构,操作人员可通过移动机构来使插脚伸出壳体外或藏在壳体内。若要实施充电桩的正常供电功能,则操作人员将插脚移出壳体后再将插脚插入外界的电源插座,将充电枪插入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接口,由于插脚伸出壳体时会触发插脚状态识别开关,工作电路会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使电能从插脚流向充电枪,实现充电桩的正常供电功能。若要实施车车互联救援功能,则操作人员将插脚收回壳体内并将充电枪插入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接口,工作电路会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电能从充电枪流向插座,此时可用插座给其他电动汽车供电,实现车车互联救援功能。实施车车相互救援的过程中,即使插脚带电,但其被藏在壳体内,不会被操作人员误触,故不会有触电隐患,保障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1的充电桩的电路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的组合式电源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1中组合式电源接头的内部结构图。
图6为实施例1中的第一组孔洞的内部结构的放大示意图(图中未示出互锁结构)。
图7为实施例1中的互锁结构放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中的T型柱的放大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中的充电桩工作于充电枪输入模式的连接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2中的电源接头的第一视角图。
图11为实施例2中的电源接头的第二视角图。
图12为实施例2中的电源接头的爆炸图。
图13为实施例2中的底壳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2中的电源接头内部的左侧结构的爆炸图。
图15为实施例2中的电源接头内部的右侧结构的爆炸图。
图16为实施例2中的16A插头的爆炸图。
图17为实施例2中的10A插头的结构图。
图18为实施例2中的10A插头的爆炸图。
图19为实施例2中的按压触发开关的爆炸图。
图20为实施例2中的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图2为本实施例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充电桩具体为交流新型充电桩,充电桩的桩本体2两端分别设有组合式电源接头1和充电枪3。
见图3,组合式电源接头1和充电枪3通过桩本体2内的单相电线(L线、N线、E线) 相连。桩本体2内设有工作电路,该工作电路包含充放电控制电路22和控制器21。充放电控制电路22中设有常规的两个继电器K1、K2,继电器K1串联在单相电线中的L线中,继电器K2串联在单相电线中的N线中,桩本体2内的控制器21控制继电器K1、K2的导通/ 断开。由于继电器K1、K2为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过多赘述。桩本体2与充电枪3之间连接常规的信号线(图中未示出),包括CP线、CC线,充电枪3插入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接口则信号线与车载BMS系统建立连接。
见图4,组合式电源接头1上具有四组孔洞。第一组孔洞11和第二组孔洞12位于组合式电源接头1的A面上,用于分别内藏可手动推出的10A三脚插片和16A三脚插片(插片也被称为插脚),其中10A三脚插片和16A三脚插片的大小和规格符合国家标准;第三组孔洞13和第四组孔洞14位于组合式电源接头1的B面上,用于分别内藏符合国标规格的 10A插座和16A插座。上文中,10A三脚插片、16A三脚插片、10A插座和16A插座共同连接在同一条位于组合式电源接头1内部的单相电线上。
组合式电源接头1去除顶部壳体后如图5所示。
见图6,在组合式电源接头的壳体内部,第一组孔洞11的下方空间中固定有一根立柱 111,该立柱111的轴向对准第一组孔洞11。立柱111上套有一块滑动板112,10A三脚插片插在滑动板112上。滑动板112的外侧壁上连接有一个推块113A,见图4,组合式电源接头1的B面上开有一条平行于立柱111轴向的缝隙114A,推块113A的端部从壳体内伸出缝隙114A外。用人手朝上推动该推块113A的端部,推块113A沿缝隙的轨迹逐步靠近第一组孔洞11,使10A三脚插片伸出第一组孔洞11;反之,可将10A三脚插片收回到第一组孔洞11下方。见图6,将推块113A设成工字形状,其中工字形状的两个翼板的长度大于缝隙 114A的宽度,然后把工字形状的腹板穿过缝隙114A,并使两个翼板分别位于缝隙114A的两侧,从而避免推块113A脱离缝隙114A。
第一组孔洞11的下方空间中还设有两个与控制器21相连的按压开关SJ1、SJ2。按压开关SJ1(作为插脚状态识别开关)用于识别插片是否伸出第一组孔洞11,其倒置后固定在第一组孔洞11下方内侧壁的上半部,按压开关SJ1的触头朝下设置;按压开关SJ2用于识别插片是否收回到第一组孔洞11下方,其固定在第一组孔洞11下方内侧壁的下半部,按压开关SJ2的触头朝上设置。第一组孔洞11内的滑动板112位于按压开关SJ1、SJ2之间。当10A三脚插片伸出第一组孔洞11外时,滑动板112底面伸出的压板115的顶面抵住按压开关SJ1的触头,使其导通从而向控制器21发送信号;当10A三脚插片被收回到第一组孔洞11下方时,压板115的底面抵住按压开关SJ2的触头,使按压开关SJ2导通,向控制器21发送信号。
见图4,第二组孔洞12与第一组孔洞11相邻。其中,第二组孔洞12下方的结构与第一孔洞下方的结构相同,此处不再另行赘述。需说明的是:第二组孔洞12下方内藏的是16A三脚插片而非10A三脚插片,两者的规格、大小并不相同;第二组孔洞12下方位于内侧壁上半部的按压开关称为ZJ1,第二组孔洞12下方位于内侧壁下半部的按压开关称为ZJ2。
见图7,组合式电源接头1设有互锁结构,该互锁结构位于第一组孔洞11与第二组孔洞12之间的下方。互锁结构包括两个T型柱151,其中一个T型柱151立在第一组孔洞11 下推块113A的邻近位置,另一个T型柱151立在第二组孔洞12下推块113B的邻近位置。两个T型柱151之间的连线平行于这两个推块113A、113B之间的连线。见图8,对两个T 型柱151的腹板1511的顶部进行裁减,从而形成两个朝上设置的凹陷开口。见图7,用一块长方形横向活动板152架在两个凹陷开口上,两个T型柱151承载起横向活动板152。其中横向活动板152的长度比推块113A与推块113B之间的距离大出N厘米。横向活动板152 的靠近立柱111的侧壁上设有两个卡位部153,组合式电源接头1的壳体内设有分隔板154,分隔板154用于将第二组孔洞12下方空间与第一组孔洞11下方空间分隔开。分隔板154 的一边陷入两个卡位部153之间,两个卡位部153之间的距离等于分隔板154的厚度加上N 厘米。在横向活动板152向图7中的右侧移动至分隔板154卡住卡位部153的状态下,横向活动板152会挡住推块113B向上移动的路径,使16A三脚插片无法伸出第二组孔洞12,而对图7中的推块113A予以放行,当对推块113A施加向上推力时,10A三脚插片得以伸出第一组孔洞11;反之,在横向活动板152向图7中的左侧移动至分隔板154卡住卡位部153 的状态下,横向活动板152会挡住推块113A向上移动的路径,而对推块113B予以放行。如此,实现了10A三脚插片与16A三脚插片之间的互锁,使同一时刻只有一个三脚插片得以伸出到孔洞外。
进一步地,见图8,将横向活动板152底部的两个边角设为倒角1521,使横向活动板152与推块113A、113B接触的面为倾斜面。用人手推动推块113A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推块113A对横向活动板152的倒角1521的倾斜面进行挤压,使横向活动板152向图7中的右侧移动,进而挡住推块113B的上移路径,同时推块113A在人手推力作用下带动滑动板112 及10A三脚插片向上移动,从而伸出第一组孔洞11;此后,在推块113A未退回之前,推块 113A对横向活动板152形成卡位效应,避免横向活动板152又向图7中的左侧移动。反之,在推块113A退回后,若人手推动推块113B向上移动,则横向活动板152向图7中的左侧移动,挡住推块113A的上移路径。
使用时,充电桩有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充电枪输出模式、充电枪输入模式。其中,充电枪输出模式即为用组合式电源接头1中的三脚插片从市电取电且通过充电枪3向电动汽车供电的模式;充电枪输入模式即为用充电枪3从供电汽车取电且通过组合式电源接头1的插座向受电汽车供电的模式。
若操作人员面临要从10A电源插座中取电并给电动汽车供电的情景,则操作人员可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具体操作方式是操作人员将组合式电源接头1中的10A三脚插片推出第一组孔洞11,将10A三脚插片插入10A电源插座,将充电枪3插入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接口。如此操作后,由于10A三脚插片伸出第一组孔洞11外,第一组孔洞11内的滑动板112 抵住按压开关SJ1的触头使其导通,向控制器21发送信号。控制器21据此信号知悉10A 三脚插片插入10A电源插座,知道应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接着进一步通过CP线向电动汽车的BMS系统发送小功率充电模式所对应的标准PWM信号(简称PWM_A)。依据现有技术,若车端需要充电,则车端的BMS系统会对车端充放电接口的CC端子的连接状态进行判断,进而确认充电枪3已经正常插入充放电接口,并在收到PWM_A后改变该信号的电压幅度,以此通知控制器21连接成功,实现握手;然后BMS系统还会根据PWM_A的占空比来向充电桩索取相应制式的电流。控制器21以此PWM_A的电压幅度变动信号作为反馈信号,来识别到车端需要充电,即车端要求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控制器21在收到反馈信号后,进一步确认按压开关SJ1是否仍导通,若是则意味着车端与电源接头端的信号匹配,充电桩已经准备好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了,则控制继电器K1、K2导通,使10A三脚插片所取的电能得以流通至充电枪3上,向车充电,实现充电枪输出模式之运行;若否则不动作。
若操作人员面临要从16A电源插座中取电并给电动汽车供电的情景,则操作人员也可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具体操作方式是操作人员将组合式电源接头1中的16A三脚插片推出第二组孔洞12,将16A三脚插片插入16A电源插座,将充电枪3插入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接口。如此操作后,由于16A三脚插片伸出第二组孔洞12外,第二组孔洞12内的滑动板 112抵住按压开关ZJ1的触头,使按压开关ZJ1导通向控制器21发送信号。控制器21据此信号知悉16A三脚插片插入16A电源插座,知道应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接着进一步通过CP线向电动汽车的BMS系统发送大功率充电模式所对应的标准PWM信号(简称PWM_B)。同样,若车端需要充电且已通过对CC端连接状态判断确认电枪正常插入充放电接口,则车端会改变PWM_B的电压幅度,并根据PWM_B的占空比来向充电桩索取相应制式的电流。控制器21识别到PWM_B的电压幅度发生变动,会进一步确认按压开关ZJ1是否仍导通,若是则控制继电器K1、K2导通,使16A三脚插片所取的电能得以流通至充电枪3上;若否则不动作。
充电枪输出模式下,组合式电源接头1的插座也得电,操作人员可通过插座向受电汽车/家用电器供电。
见图8,若操作人员面临要从供电汽车取电并给受电汽车供电的情景,则操作人员可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具体操作是:操作人员先操作供电汽车上的操作面板,使供电汽车处于放电模式;然后操作受电汽车上的操作面板,使受电汽车处于充电模式;接着手动将10A 三脚插片和16A三脚插片收回组合式电源接头1内部;接着将充电桩的充电枪3插入供电汽车;再取另一充电桩(可为传统充电桩),根据该充电桩的插脚的规格,将该充电桩的插脚插到组合式电源接头1的相应插座上;最后将该充电桩的充电枪3插入受电汽车,为受电汽车充电,从而实现车车之间的相互救援。在本段的上述操作过程中,由于10A三脚插片收回到第一组孔洞11中,第一组孔洞11内的滑动板112底部的压板115抵住按压开关SJ2的触头,使按压开关SJ2导通,向控制器21发送信号;同样,由于16A三脚插片收回到第二组孔洞12中,按压开关ZJ2也会导通向控制器21发送信号。控制器21收到这两个信号后,就知道了应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此后,控制器21等待操作人员把充电桩的充电枪3插入供电汽车,使充电枪3得电。依据现有技术,一旦充电桩的充电枪3插入处于放电模式下的供电汽车,车端的BMS系统会对车端充放电接口的CC端子的连接状态进行判断,进而确认充电枪3已经正常插入充放电接口,并主动向控制器21发送PWM信号。控制器21以此PWM信号作为反馈信号,来识别到车端需要放电,即车端要求本充电桩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控制器21在收到反馈信号后,进一步确认按压开关SJ2、ZJ2是否仍导通,若是则意味着组合式电源接头1的三脚插片都已收起,认为充电桩已经准备好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了,就控制继电器K1、K2导通,使充电枪3上的电能流至组合式电源接头1的插座,插座得电。插座得电则将电能通过另一充电桩传递给受电汽车,为受电汽车充电,从而实现车车之间的相互救援。
需说明的是:在充电枪输入模式中,操作人员也可通过插座向家用电器供电;在充电枪输入模式中,按压开关SJ2、ZJ2(作为安全开关)承担保障安全的任务,若控制器21 识别按压开关SJ2或ZJ2不导通,则意味着尚有三脚插片未收回到组合式电源接头1中,说明充电桩还未准备好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就断开继电器K1、K2,以此避免三脚插片带电外露所产生的触电风险。
见图8,充电桩在使用过程中,桩本体2上设置的网络模块23可将充电桩的运行信息传递给云端服务器。车主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通信终端下载本充电桩所配套的共享APP 并安装、注册后,可在共享APP上远程查询充电桩的状态,确定充电桩的充电电量等信息。如有充电桩发生过载或失控等异常情况,网络模块23将发出的报警信息,并通过云端服务器发送给共享APP显示,以提醒车主,避免造成火灾等安全问题。
充电桩的运行信息及其历史充电数据可实时上传到云端服务器进行备份存储,方便后期对充电桩的使用寿命、使用频率进行统计,车主、桩企或车企可根据统计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监控;还可将统计信息作为未来充电桩的设计走向的依据,提高未来充电桩的生命力,推动行业技术发展。
充电桩中设有定位模块24,具体为GPS或BDS,可通过卫星定位方式实时定位充电桩的位置。充电桩取得位置信息后,可通过网络模块23实时上传到云端服务器,由云端服务器共享到共享APP上。其他车主可以操作其移动通信终端上的共享APP,在共享APP的电子地图中查找到附近的充电桩,然后通过共享APP/电话等形式与对方取得联系,确认需求与供给意愿后,根据地图导航寻找到对应充电桩车辆所在位置。
桩本体2中还设有图中未示出的指示灯,其与控制器21相连,用于指示插脚的电源接通情况。10A插座和16A插座内各设有过载复位保护器来进行过载保护,由于过载复位保护器是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赘述。
见图4,10A插座位于第三组孔洞13所在位置,其既设有三插孔来供三脚插片插入,也设有两插孔来供两脚插片插入,既方便常规带三脚插头的小电流充电桩及家电使用,也可给带两脚插头的家用电器供电。
桩本体2内置有图中未示出的收线卷盘来将组合式电源接头1上的单相电线收卷到桩本体2内,其中收线卷盘的具体结构可参照我司的专利申请201810098502.0。当然收线卷盘也可用于卷装充电枪3上的单相电线。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去除收线卷盘,而将组合式电源接头1或充电枪3上的单相电线的形状变成弹簧线,以达到收纳线缆的目的。
桩本体2内还具有充电桩常规的继电器控制外围电路、控制器内部电路、电源模块等,均为常规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另外,本实用新型中的识别开关也可以是光电开关、磁感应开关等。
本实施例中,组合式电源接头1和桩本体2之间可做成可拆卸结构。
实施例2
实施例2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采用结构紧凑的新型组合式电源接头1来替换实施例1中的组合式电源接头1,以达到电源接头体积缩小的目的。
以下具体对实施例2的电源接头1的结构进行具体描述。
见图10,电源接头1具有顶壳B1和底壳B2,顶壳B1盖在底壳B2上方。顶壳B1的顶面左侧为16A插座的罩面B31,16A插座(图中未示出)藏在罩面B31的下方。顶壳B1的顶面右侧为10A插头B4,该10A插头B4为可拆卸结构,因此可被取下。10A插头B4下方藏有图中未示出的16A插头,10A插头B4被取下后,可将16A插头推出至10A插头B4原来所在位置,使电源接头1的顶面右侧变为16A插头,其中具体结构详见下文记载,此处暂时不做展开。
见图11,底壳B2的底面左侧设有10A插座的罩面B51,10A插座(图中未示出)藏在罩面B51的上方。底壳B2的底面铰接有翻盖B21,并于底壳B2侧壁配套设置有锁扣机构B22来启闭翻盖B21,需要用到罩面B51时,按下锁扣机构B22将翻盖B21打开,使罩面B51 外露,不用时,将翻盖B21盖起,使罩面B51内藏,以免水滴溅入。由于翻盖结构B21及其锁扣机构B22为现有技术,此处不赘述其结构及原理。需说明的是,翻盖B21盖上后,其底面与底壳B2的底面齐平,以便电源接头1放置于平坦桌面及达到美观效果。
见图11,电源接头1的右端面也设有翻盖B11,翻盖B11与顶壳B1铰接,底壳B2的底面设有配套的锁扣机构B12,使用时按下锁扣机构B12使翻盖B11打开,从而露出推杆 B611,将推杆B611沿缝隙B23上推,可将16A插头半推出至其顶面与顶壳B1顶面平齐的状态。
电源接头1的爆炸图如图12所示。
见图13,底壳B2内部分成左右两个区域,其中左侧区域用于放置图14中的16A插座B3和10A插座B5。见图14,16A插座B3与10A插座B5为市面常见的标准规格插座,其中 10A插座B5的壳体B53固定在底壳B2内,16A插座B3的壳体B33背靠背叠放在壳体B53 上方,并使壳体B33内的三个连接端子B32分别电连接10A插座B5的三个连接端子B52,然后再把三个连接端子B52分别与电源接头1处的L线、N线、E线对应相接,使充电桩得以向16A插座B3和10A插座B5传递电能。
16A插座B3和10A插座B5中分别设置有常规的插座安全门B34、B54,由于插座安全门属于现有技术,此处不对其结构进行赘述。
底壳B2的右侧区域用于放置图15中的10A插头B4和16A插头B6,其中顶壳B1的顶面右侧设有开口B13,10A插头B4或16A插头B6的插片通过该开口实现外露。其中,10A 插头B4和16A插头B6的外侧壁的俯视轮廓与开口B13的轮廓相仿,从而使得10A插头B4 和16A插头B6的外侧壁能紧密贴合开口13的内沿,如此,10A插头B4或16A插头B6的插片外露时,10A插头B4或16A插头B6恰好将开口B13封闭。
见图13,底壳B2的右侧区域的侧壁上竖立有三块金属板B241、B242、B243,这三块金属板分别与电源接头1处的L线、N线、E线相接,从而传输电能。三块金属板B241、B242、B243围绕于图15中开口B13的轮廓下方,从而形成一个导轨,16A插头B6作为滑块在其中滑动。每块金属板与底壳B2侧壁之间设有弹簧,以使得金属板可相对侧壁弹性伸缩。
16A插头B6的爆炸图如图16所示,其侧壁设有三块外露的导电板B621、B622、B623,这三块导电板分别与16A插头B6的三脚插片相接。见图13,三块导电板B621、B622、B623 分别接触三块金属板B241、B242、B243,如此使16A插头B6的L、N两片插片的电能分别传递给金属板B241、B242,再由金属板B241、B242分别传递给电源接头1处的L线、N线。 16A插头B6的E插片通过导电板B623及金属板B243来与电源接头1处的E线共地。
见图16,16A插头B6内设有弹块B61,弹块B61上具有两处伸出16A插头B6侧壁的部位,分别为较长的推杆B611和较短的卡位件B612。见图15,其中推杆B611经底壳B2侧壁上的竖直缝隙B23伸出,推动推杆B611可带动16A插头B6沿缝隙B23上下滑动,从而将16A插头B6的插片推出电源接头1外或缩回电源接头1内。见图16,弹块B61在远离推杆B611的背面还设有图中未示出的弹簧,以使得弹块B61可相对侧壁弹性伸缩。
见图13,底壳B2的内侧壁设有卡槽B25,16A插头B6向下滑动至最底部时,图16中的卡位件B612被弹簧朝外顶出,从而卡入卡槽B25中,此时16A插头B6锁紧于底壳B2底部,实现16A插头B6的内藏。若要将16A插头B6的插片推出电源接头1外,则仅需朝内按压推杆B611,压缩弹簧,带动卡位件B612后退,即可实现解锁,此后再沿缝隙B23向上推动推杆B611即可实现16A插头B6的插片的推出。
见图13,底壳B2右侧区域竖立三条金属条B261、B262、B263,每条金属条均电连接至工作电路的控制器。每条金属条在其上半部分处设有凸起。16A插头B6内置有两个NTC 电阻,两个NTC电阻分别贴在16A插头B6内的L、N两片插片上,从而感应插片的温度。两个NTC电阻的一端共接至地,见图16,16A插头B6的侧壁还外露有三块金属制成的信号板B631、B632、B633,两个NTC电阻的另一端分别连接信号板B631、B632,信号板B633 用于与电源接头1共地。当将16A插头B6的插片推出电源接头1外时,信号板B631、B632、 B633分别接触金属条B261、B262、B263上的凸起,从而把两个NTC传感器所采集的温度数据传输给控制器,控制器在16A插头B6超温时切断图3中的继电器K1、K2,以切断充电桩电源。
10A插头B4的仰视图如图17所示,其底部开有对应16A制式规格的三脚插孔B41,三脚插孔B41的孔内连接端子分别电连接10A插头B4顶部的三脚插片。见图15,将16A插头 B6推回底壳B2底部后,可将10A插头B4的三脚插孔B41套进16A插头B6的三脚插片上,此时10A插头B4相当于插头规格转换器,其三脚插片经16A插头B6与图13中的金属板 B241、B242、B243对应相接。
见图15,使用时,先按住16A插头推杆B611,向下推动16A插头B6,使其缩回底壳 B2底部,然后再将10A插头B4向下压从而套在16A插头B6上,10A插头B4向下移动的过程中逐步沉入顶壳B1下,当16A插头B6下移至抵住底壳B2时,由于10A插头B4的侧壁轮廓与开口B13的轮廓相仿,10A插头B4恰好封住顶壳B1右侧的开口B13,此时10A插头 B4具有三脚插片的顶面与顶壳B1的顶面齐平。
10A插头B4的爆炸图如图18所示,10A插头B4的内部设有按键B42和卡接槽B43,按键B42的底部设有滑块B421,滑块B421的侧壁倾斜,卡接槽B43的槽内对应设置有斜面B431,斜面B431与滑块B421相互配合滑动。卡接槽B43的远离斜面B431的外侧壁上朝外凸出有限位柱B432,限位柱B432对准10A插头B4侧壁上的开口B44,卡接槽B43的靠近斜面B431的外侧壁上固定有弹簧433,在常态下,弹簧433的弹力使得限位柱B432伸出至开口B44外。限位柱B432的底部倾斜,见图15,10A插头B4沉入开口B13的过程中,限位柱B432的底部倾斜面触碰到顶壳B1的开口B13的边缘时,开口B13的边缘会对限位柱 B432施加横向的反弹力,使限位柱B432缩回10A插头B4的壳体内,待限位柱B432越过开口B13边缘后,限位柱B432在弹簧433的作用下弹出从而向上卡住开口B13的边缘,避免 10A插头B4无故向上脱离。此外,10A插头B4插入后,由于10A插头B4下方有16A插头 B6支撑,10A插头B4得以处于稳固状态。
见图16,16A插头B6的壳体内有竖立的顶柱B64,顶柱B64透过16A插头B6壳体底部的通孔B65安装在图13的基座B27上,基座B27与顶柱B64之间设有弹簧B641,当16A 插头B6回到底壳B2的最底部时,顶柱B64从16A插头B6壳体顶部的通孔B66处伸出。待 10A插头B4安装至电源接头1上后,10A插头B4的底部将顶柱B64压回16A插头B6的壳体内,此状态下弹簧B66被压缩从而实时赋予10A插头B4向上的力,如此,当按压按键B42 时,图18中按键B42底部的滑块B421下移,迫使卡接槽B43后退,使限位柱B432缩回10A 插头B4的壳体内,此时由于10A插头B4一直被施加向上的力,这个力会使10A插头B4自动向上弹出,方便10A插头B4的拆卸,拆卸更省力。
见图13,底壳B2的侧壁还竖立有挤压触发开关B28,其爆炸图如图19所示,挤压触发开关B28的壳体B28的正面固定有两条金属扁条B281、B282来分别与控制器的端口相接。两条金属扁条的顶部朝底壳B2围成的内腔凸起,两处凸起B2811、B2821的下方分别所对的两处壳体部位B284、B285镂空,从而露出藏在壳体B280背面的与地线相接的公共金属板B283。当两处凸起B2811、B2821未被挤压时,两处凸起B2811、B2821均悬空不接触公共金属板B283。
见图13,挤压触发开关B28竖立在底壳B2的侧壁上时,使凸起B2811、B2821位于底壳B2的侧壁高处,其中凸起B2811的高度>凸起B2821的高度>16A插头B6的高度。
当将16A插头B6的插片推出电源接头1外时,16A插头B6的侧壁挤压凸起B2821,使凸起B2821与公共金属板B283导通,控制器对应端口的电平被拉低,控制器得以据此信号判断正在使用16A插头B6。当把16A插头B6退回底部时,因16A插头B6的主体高度低于凸起B2821,此时B281、B282、B283均不接触,控制器无相应端口被拉低,控制器得以据此信号判断16A插头B6内藏。当把10A插头B4插入电源接头1内达到限位位置时,10A 插头B4的侧壁同时挤压凸起B2811、B2821,凸起B2811、B2821均与公共金属板B283导通,控制器的两个对应端口的电平均被拉低,控制器得以据此信号判断正在使用10A插头B4。
如此,通过挤压触发开关B28即可实现以下三组信号S1~S3的产生:
S1:当取下10A插头B4并将16A插头B6收回顶壳B1底部时,B281、B282、B283均不接触,控制器无相应端口被拉低;
S2:当取下10A插头B4并将16A插头B6的插脚推出顶壳B1时,凸起B2821与公共金属板B283导通,控制器对应端口的电平被拉低;
S3:当将16A插头B6收回顶壳B1底部并插上10A插头B4时,凸起B2821、B2821均与公共金属板B283导通,控制器的两个对应端口的电平均被拉低。
如此,控制器只需根据信号S1~S3,即可知悉10A插头B4和16A插头B6的使用状态,进而辅助判断应运行哪种模式,据此,在使用实施例2的电源接头1的过程中,充电枪输出模式和充电枪输入模式分别按如下操作。
若操作人员面临要从10A电源插座中取电并给电动汽车供电的情景,则操作人员可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具体操作方式是操作人员先操作电动汽车上的操作面板,使电动汽车处于充电模式,然后将10A插头B4装在电源接头1上,将电源接头1上的10A插头B4插入家中的10A电源插座中取电,将充电枪3插入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接口进行放电。如此操作后,由于10A插头B4装在电源接头1上,控制器获得信号S3。控制器21据此信号知悉使用的是10A插头B4,就知道了应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则控制器21会通过CP线向电动汽车的BMS系统发送小功率充电模式所对应的标准PWM信号(简称PWM_A)。依据现有技术可知,处于充电模式的车端的BMS系统会判断车端充放电接口的CC端子的连接状态,在 CC端子有电时确认充电枪3已经正常插入充放电接口,此后若BMS系统收到PWM_A,其就会改变PWM_A的电压幅度,以此通知控制器21连接成功,然后BMS系统再根据PWM_A的占空比来向充电桩索取相应制式的电流。因此,控制器21在发送PWM_A后,若察觉PWM_A的电压幅度发生变动,则可以以此为反馈信号,确定车端是需要充电的,也即车端要求充电桩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确定车端是需要充电的后,控制器21进一步确认信号S3是否仍存在,若是则意味着车端与电源接头端的信号匹配,即充电桩已经准备好充电了,可以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了,则控制图3中的继电器K1、K2导通,使10A插头B4所取的电能得以流通至充电枪3上,向车充电,实现充电枪输出模式之运行;若否则不动作。
若操作人员面临要从16A电源插座中取电并给电动汽车供电的情景,则操作人员也可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具体操作方式是操作人员先操作电动汽车上的操作面板,使电动汽车处于充电模式,然后取下10A插头B4,将16A插头B6推出来并插入家中的16A电源插座中取电,将充电枪3插入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接口进行放电。如此操作后,控制器21会接收到信号S2。控制器21据此信号知悉使用的是16A插头B6,就知道了应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接着,控制器21通过CP线向电动汽车的BMS系统发送大功率充电模式所对应的标准 PWM信号(简称PWM_B)。同样,若车端需要充电且已通过对CC端连接状态判断确认电枪正常插入充放电接口,则车端会改变PWM_B的电压幅度,并根据PWM_B的占空比来向充电桩索取相应制式的电流。控制器21识别到PWM_B的电压幅度发生变动,也会进一步确认信号S2是否仍存在,若是则控制图3中的继电器K1、K2导通,使16A插头B6所取的电能得以流通至充电枪3上;若否则不动作。
充电枪输出模式下,10A插座B5同样得电,操作人员可通过这两者向受电汽车/家用电器供电。
见图9,若操作人员面临要从供电汽车取电并给受电汽车供电的情景,则操作人员可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具体操作是:操作人员先操作供电汽车上的操作面板,使供电汽车处于放电模式;然后操作受电汽车上的操作面板,使受电汽车处于充电模式;接着将16A插头B6收回顶壳B1并取下10A插头B4;然后将充电桩的充电枪3插入供电汽车;再取另一充电桩(可为传统充电桩),根据该充电桩的插脚的规格,将该充电桩的插脚插到组合式电源接头1的相应插座上(该充电桩是10A插脚就插入10A插座B5,是16A插脚就插入16A 插座B3);最后将该充电桩的充电枪3插入受电汽车,为受电汽车充电,如此即可实现车车之间的相互救援。通过本段的上述操作,连接放电车辆的充电桩的控制器21将收到信号 S1。控制器21收到信号后,就知道了应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依据现有技术可知,一旦充电桩的充电枪3插入处于放电模式下的供电汽车,供电汽车的车端的BMS系统会对车端充放电接口的CC端子的连接状态进行判断,通过该连接状态确认充电枪3已经正常插入充放电接口后,BMS系统会主动向控制器21发送PWM信号。如此,控制器21可以以此PWM信号作为反馈信号,收到反馈信号则表明车端将会放电,从而知悉车端要求本充电桩运行的模式是充电枪输入模式。控制器21在收到反馈信号后,进一步确认信号S1是否仍存在,若是则意味着电源接头1的插头都已经收起了,没有带电的插头露在外面了,进而认为充电桩已经准备好运行进入充电枪输入模式了,此后控制器21会控制继电器K1、K2导通,使充电枪3上的电能流至10A插座B5和16A插座B3,使插座得电。插座得电后,另一个充电桩就能从插座取电,并将电能传递给受电汽车,为受电汽车充电,从而实现车车之间的相互救援。需说明的是,控制器21也通过对插入放电车辆充放电接口的充电枪CC与PE间的电阻值,来进行该充电桩是否应该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
在充电枪输入模式中,操作人员也可通过插座向家用电器供电。
在进入充电枪输入模式前或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中,若控制器21接收到信号S2或信号S3,则意味着有插头外露,这时候给插座通电会使外露的插头也带电,导致存在触电隐患,因此控制器21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应再进入或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了,此时控制器21 会断开继电器K1、K2,以阻断导电通路,避免插头带电。
见图20,顶壳B1顶面的两长边附近开有两条相互平行的滑动槽B8,顶壳B1顶面设有滑板B7,滑板B7的大小恰好能封住开口B13或罩面B31,滑板B7底部设有滑动脚B71来嵌入到滑动槽B8中,使滑板B7得以沿滑动槽B8的轨迹滑动。
使用时,若需将16A插头B6的插片推出电源接头1外或将10A插头B4安装到顶壳B1上,则将滑板B7拨至顶壳B1的左侧,从而打开顶壳B1右侧的开口B13,并封闭罩面B31,避免在充电枪输出模式下有水滴溅入16A插座B3。见图12,滑板B7连接有拉簧来对滑板施加向右的拉力,当10A插头B4未被使用且16A插头B6被缩回底壳后,拉簧将自动将滑板B7向右拉,实现自动封闭开口B13。
顶壳B1的顶面还设有一圈常规的防水圈,当电源接头1的插头插入任意插座时,防水圈可将电源接头1与插座之间的缝隙填充满,避免水滴溅到插头的三角插片上。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18)

1.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
包括依次相连的电源接头、工作电路和充电枪,
其特征是:
电源接头具有分别与工作电路相连的插座和插脚,插脚收纳于电源接头,电源接头设有移动机构来把插脚移出电源接头的壳体或收纳于电源接头的壳体,
还包括与工作电路相连的插脚状态识别开关,工作电路能够工作于充电枪输出模式和充电枪输入模式,插脚被移出所述壳体则触发所述插脚状态识别开关,从而使工作电路不能运行所述充电枪输入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移动机构具体包括滑块和导轨,插脚固定在滑块上,滑块沿导轨移动的过程中把插脚推出所述壳体或收回所述壳体内;插脚被推出壳体时,滑块挤压插脚状态识别开关的触头,从而实现所述触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导轨具体是位于壳体内部的立柱,立柱指向壳体上供插脚伸出的开口;滑块具体是套在立柱上的活动板,活动板的外侧壁设有从壳体缝隙中伸出到外界的推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
还包括与工作电路相连的安全开关,在工作电路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下,安全开关未受触发则工作电路断开插脚与充电枪之间的供电线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插脚被收回所述壳体内则触发所述安全开关。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插脚及插脚状态识别开关有多组,各组之间插脚的规格各不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各个插脚共用同一个壳体,壳体设有互锁结构,任意一个插脚p伸出壳体外则互锁结构把除插脚p外的插脚q锁止在壳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
互锁结构具体包括横向活动件,横向活动件的一端位于对应插脚p的移动机构p’往插脚p移出方向移动的轨迹上,横向活动件的另一端位于对应插脚q的移动机构q’往插脚q移出方向移动的轨迹上,移动机构p’沿所述轨迹移动的过程中挤开横向活动件,使横向活动件横向移动从而挡住插脚q的移动路径,实现所述锁止;
在插脚p伸出所述壳体外的状态下,对应插脚p的移动机构卡住横向活动件的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横向活动板底部的两个边角为倒角,移动机构p’沿所述轨迹移动的过程中挤压所述倒角的倾斜面从而实现所述横向移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壳体顶面开有供插脚伸出的开口,所述导轨具体是贴合在壳体内侧壁的板体,板体围绕于所述开口轮廓的下方;所述滑块外侧壁的顶端紧密贴合开口的内沿,所述壳体侧壁开有缝隙,滑块外侧壁设有从缝隙中伸出到外界的推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滑块的外侧壁设有与其插脚数量相对应的导电板,各个插脚分别电连接各块导电板;壳体内侧壁上的板体中包含对应各块导电板设置且与充电桩供电线路相接的金属板,各块导电板分别接触各块金属板,从而实现为工作电路供电。
12.根据权利要求2、10或11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还包括转换插头,其前后两端分别具有相互电连接的插脚和插口,所述插口能与电源接头上的插脚对接,所述转换插头可拆卸地安装在所述导轨上并沿导轨移动,转换插头在沿导轨移动的过程中将其插口套进电源接头上的插脚上并保持其插脚位于所述壳体外;插口套进电源接头上的插脚上时,转换插头挤压插脚状态识别开关的触头,从而实现所述触发。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转换插头外侧壁的顶端紧密贴合开口的内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所述滑块内置有用于检测其插脚温度的温度感应器,滑块的插脚被推出壳体外时,温度感应器与工作电路相接从而向所述工作电路发送温度数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滑块的外侧壁设有与所述温度感应器电连接的信号板;壳体内侧壁贴合有金属条,金属条与工作电路相连,滑块的插脚被推出壳体外时,信号板与所述金属条相接触从而所述温度数据的发送。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所述插座有多个,各个插座的规格各不相同,各个插座的连接端子共接至充电桩的供电线路上。
1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其特征是:所述插脚状态识别开关受触发则使工作电路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所述安全开关受触发则使工作电路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
18.电源接头,其特征是乃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桩中的所述电源接头。
CN201920428388.3U 2018-11-13 2019-03-29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Active CN21008297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8708526 2018-11-13
CN201821870852 2018-11-1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82979U true CN210082979U (zh) 2020-02-18

Family

ID=6731791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28388.3U Active CN210082979U (zh) 2018-11-13 2019-03-29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CN201910250768.7A Pending CN110053504A (zh) 2018-11-13 2019-03-29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250768.7A Pending CN110053504A (zh) 2018-11-13 2019-03-29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1008297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53240A (zh) * 2018-11-13 2019-02-19 东莞市趣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CN110053504A (zh) * 2018-11-13 2019-07-26 东莞市趣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CN114407703A (zh) * 2021-12-14 2022-04-29 天津三源电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车辆身份识别的自助收费充电桩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107160U (ja) * 2004-08-11 2005-01-27 廖 生興 マルチファンクションプラグ変換器
EP2297825B1 (de) * 2008-06-17 2014-05-14 Walter Ruffner Mehrfachschiebestecker
CN202585989U (zh) * 2012-04-20 2012-12-05 余静 一种具有多规格插头的转换器
CN204179442U (zh) * 2014-09-18 2015-02-25 梁权然 一种万用转换插座
US9493083B1 (en) * 2015-06-22 2016-11-1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Electrical plug adapter
CN105870743A (zh) * 2016-05-20 2016-08-17 常熟市立得电器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的充电控制盒与电源插头的配合结构
CN109353240B (zh) * 2018-11-13 2022-11-18 东莞市趣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CN210082979U (zh) * 2018-11-13 2020-02-18 东莞市趣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53240A (zh) * 2018-11-13 2019-02-19 东莞市趣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CN110053504A (zh) * 2018-11-13 2019-07-26 东莞市趣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CN109353240B (zh) * 2018-11-13 2022-11-18 东莞市趣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CN114407703A (zh) * 2021-12-14 2022-04-29 天津三源电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车辆身份识别的自助收费充电桩
CN114407703B (zh) * 2021-12-14 2024-02-02 天津三源电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车辆身份识别的自助收费充电桩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53504A (zh) 2019-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82979U (zh)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CN218300945U (zh) 储能电源以及储能设备
JP7317846B2 (ja) 電池収蔵システム
US11471018B2 (en) Method of charging a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7492920B (zh) 一种通用移动电源
CN111900502A (zh) 储能柜
US20140111143A1 (en) Apparatus comprising power strip and battery
CN109353240B (zh)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CN104993267A (zh) 一种伸缩插片式移动插座
US10122189B1 (en) Organizer and charger for multiple personal electronic devices
CN108110848A (zh) 一种可租赁移动电源
CN107910714B (zh) 一种电池包转换接头装置
CN210027069U (zh) 用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充电桩组件
CN113497473B (zh) 直流电源
CN210027083U (zh) 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
CN204834956U (zh) 一种伸缩插片式移动插座
CN219018500U (zh) 储能电源
US7121851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ulti-positional power supply adaptor
CN213716947U (zh) 储能柜
CN113036509B (zh) 一种以移动电源为媒介的可更换多功能插座
CN216000601U (zh) 一种多功能剃须刀
CN219980461U (zh) 储能电源
EP2676335B1 (en) Built-in multi-purpose outlet unit with usb power supply
CN213279220U (zh) 多用租赁充电宝
CN117477735A (zh) 一种汽车一体式充放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