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27083U - 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 - Google Patents
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027083U CN210027083U CN201821608109.3U CN201821608109U CN210027083U CN 210027083 U CN210027083 U CN 210027083U CN 201821608109 U CN201821608109 U CN 201821608109U CN 210027083 U CN210027083 U CN 21002708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 charging
- plug
- adapter
- elect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通过使充电桩配备对接插头和转接器,操作人员可将对接插头插进充电桩的电源输入接口,通过对接插头从交流电网中取电,电能经充电枪输送至电动汽车,实现充电桩的正常供电功能;操作人员也可将转接器插进充电桩的电源输入接口,通过充电枪从电动汽车处取电,经由转接器向其他电动汽车供电,实现车车互联救援。如此,车主的后备箱只需存放一个设备,避免其后备箱存储空间拥挤凌乱。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桩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
背景技术
目前,电动汽车车主一般在其后备箱中同时存放移动充电设备和放电设备,用移动充电设备来从其家/其他有市电插座的场合取电,给电动汽车充电;若在道路中遇车没电需援救的情况,则用放电设备来从其他电动汽车上取电。
移动充电设备是现有便携式充电桩(又称便携式充电器或便携式充电桩),其结构如图1,其中电源插头1属于取电端,用于连接交流电网,充电枪3属于放电端,用于连接电动汽车。使用时,车主需取出便携式充电桩,将便携式充电桩的电源插头1连通交流电网从而取电,再通过充电枪3为电动汽车供电。
放电设备大部分如现有专利ZL201210590312.3中的充电连接器,其充电连接器设有两个充电枪接头(即充电枪),两个充电枪接头分别插入两台电动汽车,使两台电动汽车相互连通。使用时。车主需取出上述充电连接器,然后控制有电的电动汽车(简称供电汽车)处于放电模式,无电的电动汽车(简称受电汽车)处于充电模式,再将两个充电枪接头分别插入供电汽车和受电汽车,从而使供电汽车通过充电连接器来对受电汽车进行充电,实现车车之间的相互救援。
现有技术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车主得在其后备箱中同时存放充电设备和放电设备,造成后备箱存储空间拥挤凌乱,客户体验差;二是有多套设备,每套设备之操作方式各有不同,容易造成车主操作错误,操作上有所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该充电桩组件既能实现正常充电功能,又能实现车车之间的相互救援。
为此,提供一种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包括:
——充电桩,其具有依次连接的电源输入接口、工作电路和充电枪;
——对接插头,其前端为标准规格的取电插头,其后端能够与所述充电桩的电源输入接口对接;
还包括转接器,其具有能够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对接的取电端和放电端;
还包括与工作电路连接的触发开关,工作电路能够工作于充电枪输出模式和充电枪输入模式,其中,使用对接插头或转接器的放电端对接电源输入接口系对应充电枪输出模式,使用转接器的取电端对接电源输入接口系对应充电枪输入模式,这两种工作模式由所述触发开关进行切换。
其中,对接插头或转接器的放电端对接电源输入接口则触发所述触发开关发出识别信号,进而使工作电路切换至对应的工作模式;且/或转接器的取电端对接电源输入接口则触发所述触发开关发出识别信号,进而使工作电路切换至对应的工作模式。
进一步地,触发开关具有分别与工作电路连接的至少三个连接端子,对接插头/转接器插对接所述电源输入接口时短接其中两个所述连接端子,从而实现所述识别。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所述电源端子具体是电源针脚,电源输入接口具体是插座;对接插头的后端、转接器的取电端和转接器的放电端当中的一者或多者,其端面还设有至少两个相互短接的信号针脚;所述插座的端面具有供信号针脚和电源针脚插入的针孔,触发开关的连接端子藏于针孔中;对接插头/转接器插入所述插座时,所述两个相互短接的信号针脚分别对接触发开关的连接端子从而实现所述识别。进一步地,在对接插头的后端、转接器的取电端和转接器的放电端中,具有针脚的端面开有凹槽,对接插头/转接器的用于插进所述母头插座的针脚位于凹槽的内部空间中。进一步地,所述插座具体是母头插座。
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电源输入接口为插头,其具有伸出至端面外的电源针脚和至少三个信号针脚,以这些信号针脚作为触发开关的连接端子;对接插头的后端、转接器的取电端和转接器的放电端均为插座,插座的端面具有供信号针脚和电源针脚插入的针孔,针孔内藏有至少两个相互短接的连接端子,所述插头插入对接插头/转接器时,这两个连接端子分别对接相应的信号针脚从而实现所述识别。进一步地,电源输入接口和充电枪通过工作电路中的单相电线相接,单相电线中L线和N线分别串接有至少两个继电器,所述插头插入对接插头/ 转接器后才触发全部继电器导通。
其中,充电桩是便携式充电桩或移动式充电桩。
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桩既具有对接插头又具有转接器,通过使充电桩配备对接插头和转接器,操作人员可将对接插头插进充电桩的电源输入接口,通过对接插头从交流电网中取电,电能经充电枪输送至电动汽车,实现充电桩的正常供电功能;操作人员也可将转接器插进充电桩的电源输入接口,通过充电枪从电动汽车处取电,经由转接器向其他电动汽车供电,实现车车互联救援。在进行车车互联救援时,仅需将转接器的取电端和放电端分别装在充电桩A和充电桩B的母头插座上,充电桩A就会自动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充电桩B就会自动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操作十分简单方便,能节省操作人员的操作环节,避免出错。
本实用新型的充电桩同时具备了为电动汽车充电的功能和进行车车互联救援的功能,实现一器多用,如此则车主的后备箱只需存放一个设备,避免其后备箱存储空间拥挤凌乱。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以下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现有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的充电桩桩本体的内部电路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的充电桩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对接插头后端、转接器取电端、转接器放电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省去了防脱凹陷卡环和防水圈)。
图6为实施例1中的充电桩工作于充电枪输入模式的连接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1中的充电桩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2的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图2为本实施例的充电桩A的内部电路图,其为交流便携式充电桩。充电桩A的桩本体2两端分别设有电源输入接口11和充电枪3,电源输入接口11和充电枪3通过单相电线 (L线、N线、E线)相连。
位于桩本体中的工作电路包含充放电控制电路22和控制器21;充放电控制电路22包含有四个继电器K1、K2、K3、K4。且继电器K1、K3分别串联在单相电线中的L线中,继电器K2、K4分别串联在单相电线中的N线中,控制器21分别控制继电器K1、K2、K3、K4的导通和断开。桩本体2与充电枪3之间连接常规的信号线(图中未示出)——包括CP线、 CC线,充电枪3插入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接口则信号线与车载BMS系统建立连接。
使用时,控制器21使继电器K1、K2、K3、K4都导通,使电源输入接口11和充电枪3 连通,电能可由电源输入接口11传递至充电枪3,亦可由充电枪3传递至电源输入接口11。
见图3,实施例1中,电源输入接口11具体为母头插座,见图4,该母头插座的端部有七个对接针孔,每个对接针孔具有由金属夹片/套筒构成的连接端子,其中三个对接针孔内的连接端子分别称为IN_L、IN_N、IN_E,这三个连接端子分别连接桩本体2内的L线、N 线、E线,从而将电能传输至相应电线上;另外四个对接针孔内的连接端子分别称为IN_COM、 IN_PLUG、IN_A、IN_B,这四个连接端子分别连接至桩本体2内的控制器21。
见图5,充电桩A配置有公头式对接插头4,其前端设有三根插针,插针的规格可以用于插入国标的插座,亦可以是用于插入欧标或美标等非国标插座。对接插头4的后端有一个凹槽,凹槽的槽底直立有五根对接针脚,每根对接针脚的外周侧设有包围住该对接针脚的塑料防护墙43,塑料防护墙43的内壁与对接针脚之间的间隙小于2.5mm(国家安全标准值),对接针脚的高度低于塑料防护墙43的高度,从而得以藏在塑料防护墙43内,对接针脚的朝外的端面上安装有塑料帽44,避免人手接触到对接针脚的端面。如此设置后,操作人员无法将人手伸入间隙内,故能避免人手触碰对接针脚侧壁,防止对接插头4单独插在市电插座上时(未装在母头插座上),操作人员误碰到对接针脚而触电。
见图4和图5,对接插头4的后端的五根对接针脚中,其中三根是电源针脚4A,用于分别连接对接插头4前端的三根插针,这三根电源针脚4A分别用于对接母头插座的IN_L、IN_N、IN_E;另外两根是信号针脚4B,信号针脚4B在对接插头4内部短接在一起,并分别用于对接母头插座的IN_COM、IN_PLUG。当对接插头4装在母头插座上时,对接插头4后端的五根对接针脚插入母头插座端部的相应对接针孔中,从而使对接插头4前端的三根插针分别连接母头插座的IN_L、IN_N、IN_E,而母头插座的IN_COM和IN_PLUG则被短接,进而给桩本体2内的控制器21发送电信号。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对接针脚位于凹槽的槽底,其不会被人体触碰,也就不会发生不慎接触而触电的风险。母头插座的外形与凹槽的内形相互仿形,从而得以嵌入凹槽。此外,图5中,每根电源针脚4A旁侧的留空孔为备用孔,在大载流的情况下,可在备用孔中增设针脚,并将针脚与相应电源针脚4并联,从而形成并联针脚。
见图4,对接插头4后端的凹槽内壁上设有一圈防脱凹陷卡环41,母头插座的外侧壁对应设有一圈防脱凸起卡圈111,对接插头4装在母头插座上时,防脱凸起卡圈111陷入防脱凹陷卡环41中从而实现卡接。对接插头4后端的凹槽内壁上还设有一圈由弹性橡胶制成的防水圈42,防水圈42半嵌入凹槽内壁中,其部分伸出凹槽内壁外,从而在对接插头4 装在母头插座上时,通过过盈配合作用来紧密贴合在母头插座的外壁上,实现防水效果。
充电桩A还配置有一个转接器5,转接器5的一端为取电端,该取电端和对接插头4的后端结构相比,除却两根信号针脚的位置略有调整外,其余相同。具体地,取电端的凹槽槽底也是直立有五根对接针脚,其中三根为电源针脚,分别连接转接器5内的L线、N 线、E线,用于分别对接母头插座的IN_L、IN_N、IN_E,;另外两根为信号针脚,这两者在转接器5内部短接,用于分别对接母头插座的IN_COM、IN_A。转接器5的另一端为放电端,同样,该放电端和对接插头4的后端结构相比,也是只调整了两根信号针脚的位置。具体地,放电端的凹槽槽底也有五根对接针脚,其中三根为电源针脚,分别连接转接器5 内的L线、N线、E线,用于分别对接母头插座的IN_L、IN_N、IN_E。另外两根为信号针脚,也是内部短接,用于分别对接母头插座的IN_COM、IN_B。需要说明的,在转接器5内部,放电端的三根电源针脚分别电连接取电端的三根电源针脚。当转接器5的取电端装在母头插座上时,母头插座的IN_COM和IN_A被短接;当转接器5的放电端装在母头插座上时,母头插座的IN_COM和IN_B被短接。
进一步地,见图3,转接器5的侧面具有数量不定的放电插座51,每个放电插座51均从转接器5内部的单相电线上取电,从而使转接器5具有排插的功能,能为家用电器供电。
进一步地,母头插座端部的每个针孔中设有常规的自动防护门,在对接插头4/转接器 5装到母头插座的过程中,自动防护门被插针推开;对接插头4/转接器5脱离母头插座后,自动防护门自动闭合。自动防护门常设于现有排插的插孔处,其实现原理及具体结构属于现有技术,此处不作赘述。
使用时,充电桩A有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充电枪输出模式、充电枪输入模式。其中,充电枪输出模式即为对接插头4从市电取电且通过充电枪3向电动汽车供电的模式;充电枪输入模式即为充电枪3从供电汽车取电且通过转接器5向受电汽车供电的模式。
若要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则操作人员需将充电桩A的母头插座安装到对接插头4上,将对接插头4插入市电插座,将充电枪3插入电动汽车的充放电接口。由于对接插头4装在母头插座上时母头插座的IN_COM和IN_PLUG被短接,从而向控制器21发送电信号,控制器21据此电信号知悉母头插座已通过对接插头4插入市电插座,应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控制器进一步通过CP线向电动汽车的BMS系统发送PWM信号。依据国家标准,若车端需要充电,则BMS系统经对充电枪3和车端充放电接口的CC端子连接状态进行判断,确认充电枪3已经正常插入充放电接口,并在收到PWM信号后改变该信号的电压幅度,以此通知控制器21连接成功,实现握手。控制器21以此变动信号作为反馈信号识别到车端需要充电,在收到反馈信号后,进一步确认IN_COM和IN_PLUG是否仍被短接,若是则认为车端与插头端的信号匹配成功,可以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进而控制继电器K1、K2、K3、K4全部导通,使电源插头1所取的电能得以流通至充电枪3上,向车充电,实现充电枪输出模式之运行;否则不动作。
见图6,若要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则操作人员需先操作供电汽车上的操作面板,使供电汽车处于放电模式。然后将充电桩A的充电枪3插入供电汽车,使充电枪3得电。此时依据现有技术,处于放电模式下的BMS系统经对充电枪3和车端充放电接口的CC端子连接状态进行判断,确认充电枪3已经正常插入充放电接口,会主动向控制器21发送PWM信号。控制器21收到此PWM信号则知悉应该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但此时控制器21先暂不动作。然后操作人员将转接器5的取电端装在母头插座上,使母头插座的IN_COM和IN_A短接,从而向控制器21发送电信号。控制器21据此电信号知悉母头插座已装上转接器5的取电端,接着进一步确认是否仍接收到PWM信号,若是则认为车端与插头端的信号匹配成功,可以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进而控制继电器K1、K2、K3、K4导通,使充电枪3上的电能流入转接器5,转接器5得电。需要说明的是,若控制器21无法成功实现上述之匹配,则不导通继电器K1、K2、K3、K4。
接着,操作人员通过转接器5向受电汽车供电前,先操作受电汽车上的操作面板,使受电汽车处于充电模式。然后,取另一充电桩B(充电桩B亦为本实施例的充电桩),将转接器5的放电端装在充电桩B的母头插座上,使充电桩B的IN_COM和IN_B短接,充电桩B 的控制器21据此得知其母头插座上已装上转接器5的放电端,应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则向电动汽车的BMS系统发送PWM信号。待操作人员将充电桩B的充电枪3插入受电汽车后,受电汽车的BMS系统同样经对充电枪3和车端充放电接口的CC端子连接状态进行判断,确认充电枪3已经正常插入充放电接口后返回反馈信号。充电桩B的控制器21收到反馈信号且确认IN_COM和IN_B仍被短接后,认为车端与插头端的信号匹配成功,进而控制充电桩B 的继电器K1、K2、K3、K4全部导通,使转接器5上的电能得以流通至充电桩B的充电枪3 上,向受电汽车充电,实现充电枪输入模式之运行,达成供电汽车向受电汽车供电的车车互联救援目的。
见图3,此外,在充电枪输入模式下,充电桩A的放电插座51得电,操作人员可通过放电插座51向受电汽车/家用电器供电。
实施例1中,充电桩A既具有对接插头4又具有转接器5,其同时具备了为电动汽车充电的功能和进行车车互联救援的功能,实现一器多用。在进行车车互联救援时,仅需将转接器5的取电端和放电端分别装在充电桩A和充电桩B的母头插座上,充电桩A就会自动运行充电枪输入模式,充电桩B就会自动运行充电枪输出模式,操作十分简单方便,能节省操作人员的操作环节,避免出错。
见图6,本实用新型创造的充电桩A在使用过程中,桩本体2上设置的网络模块24可将充电桩A的运行信息传递给云端服务器。车主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下载本充电桩A所配套的共享APP并安装、注册后,可在共享APP上远程查询充电桩A的模式,确定充电桩A的充电电量等信息。如有充电桩A发生过载或失控等异常情况,网络模块24将发出的报警信息,并通过云端服务器发送给共享APP显示,以提醒车主,避免造成火灾等安全问题。
充电桩A的运行信息及其历史充电数据可实时上传到云端服务器进行备份存储,方便后期对充电桩A的使用寿命、使用频率进行统计,车主、桩企或车企可根据统计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实现监控;还可将统计信息作为未来充电桩A的设计走向的依据,提高未来充电桩A的生命力,推动行业技术发展。
充电桩A中设有定位模块25,具体为GPS模块或BDS模块,可通过卫星定位方式实时定位充电桩A的地理位置。充电桩A取得位置信息后,可通过网络模块24实时上传到云端服务器,由云端服务器共享到共享APP上。其他车主可以操作其移动终端上的共享APP,在共享APP的电子地图中查找到附近的充电桩A,然后通过共享APP/电话等形式与对方取得联系,确认需求与供给意愿后,根据地图导航寻找到对应充电桩A车辆所在位置。
桩本体2内置有图中未示出的收线卷盘来将母头插座上的单相电线收卷到桩本体2内,其中收线卷盘的具体结构可参照我司的专利申请201810098502.0。当然收线卷盘也可用于卷装充电枪3上的单相电线。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去除收线卷盘,而将母头插座或充电枪3上的单相电线的形状变成弹簧线,以达到收纳线缆的目的。
进一步地,母头插座的端部设有常规的防水盖,实现防水功能,其中防水盖的具体结构可参照专利申请201320462119.1。
见图3,进一步地,充电桩A的桩本体2上设置转接器容置槽231和对接插头容置槽232,用于分别容置不使用状态下的转接器5和对接插头4,方便操作人员取放。
对于母头插座上用于连接至控制器21的连接端子,也可以将其数量改为三个,将三个端子分别称为S1、S2、S3。若对接插头4装在母头插座上则短接S1、S2;若转接器5的取电端装在母头插座上则短接S2、S3;若转接器5的取电端装在母头插座上则短接S1、S3,亦能实现上述之识别。
实施例1中,母头插座上的四个连接端子IN_COM、IN_PLUG、IN_A、IN_B相当于一个触发开关,对接插头4后端的短接插针、转接器5取电端的短接插针、转接器5放电端的短接插针均相当于一个触发件,在对接插头4或转接器5装在母头插座上时,触发件相应地触发所述触发开关,进而使触发开关向控制器21发送信号或形成发送信号的连接状态。需要说明的是,触发开关不限定于上述连接端子IN_COM、IN_PLUG、IN_A、IN_B的形式,也可以是与控制器21相连的具有触头的接触式开关,如按钮或拨动开关,此情况下则无需在对接插头4或转接器5上设置触发件,而是通过人工手按来触发所述触发开关;抑或是无触头的、接近式感应从而触发的红外线开关,此情况下则母头插座端部设置两个并排的红外线接收器A、B,转接器5的取电端设置一个对接后对准红外线接收器A的红外线发送器A’,转接器5的放电端设置一个对接后对准红外线接收器B的红外线发送器B’,对接插头4的后端不设红外线发送器,即可实现识别。
还需要说明的是,如图7所示,转接器5的取电端结构可以与电源输入接口11的端部结构对换设置;且/或转接器5的放电端结构可以与电源输入接口11的端部结构对换设置。
在转接器5的取电端/放电端的结构中,连接端子可变成部分由针脚构成,部分由金属夹片/套筒构成。同样的结构亦可应用于电源输入接口11的端部、对接插头4的后端。
此外,实施例1中,充放电控制电路22可以取消继电器K3、K4,变成电路仅包含继电器K1、K2。桩本体2内还具有充电桩常规的继电器控制外围电路、控制器内部电路、电源模块等,此处不再赘述。
实施例2
实施例2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见图8,将电源输入接口11的端部结构改为连接端子伸出端面从而外露的传统式插头,则转接器5的取电端结构和转接器5的放电端结构均为母头插座;将充放电控制电路22固定是由继电器K1、K2、K3、K4构成的电路。
由于充电枪输入模式下电能由供电汽车流至插头,需要考虑由插头的连接端子外露所引起的操作人员不慎触电的风险。
实施例2中,在充电枪输入模式下,充电桩A上的控制器21在接收到PWM信号后,得确认插头插入转接器5的取电端,然后才控制继电器K1、K2、K3、K4导通,使充电枪3上的电能流到插头上。因此即便操作人员误操作,先将充电枪3插入供电汽车(此时插头尚未插入转接器5的取电端从而外露于空气),由于继电器K1、K2、K3、K4尚未导通,操作人员也不会有触电风险。
考虑到供电汽车输送的电能中可能存在交流浪涌或毛刺,单个继电器可能会受交流浪涌或毛刺影响而短暂导通,因此将继电器设为复数的四个(K1、K2、K3、K4),L线和N 线各有两个,由于交流浪涌或毛刺不可能同时导通两个继电器,可以保障操作人员不会发生触电风险。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Claims (8)
1.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包括:
充电桩,其具有依次连接的电源输入接口、工作电路和充电枪;
对接插头,其前端为标准规格的取电插头,其后端能够与所述充电桩的电源输入接口对接;
其特征是:
还包括转接器,其具有能够与所述电源输入接口对接的取电端和放电端,取电端和放电端各自具有电源端子,这两部分电源端子经导电体相接;
充电桩包括与工作电路连接的触发开关,工作电路能够工作于充电枪输出模式和充电枪输入模式,其中,使用对接插头或转接器的放电端对接电源输入接口系对应充电枪输出模式,使用转接器的取电端对接电源输入接口系对应充电枪输入模式,这两种工作模式由所述触发开关触发工作电路进行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其特征是:对接插头或转接器的放电端对接所述电源输入接口则触发所述触发开关发出识别信号,进而使工作电路切换至对应的工作模式;且/或转接器的取电端对接所述电源输入接口则触发所述触发开关发出识别信号,进而使工作电路切换至对应的工作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其特征是,触发开关具有分别与工作电路连接的至少三个连接端子,对接插头、转接器的放电端和转接器的取电端对接所述电源输入接口时短接其中至少两个所述连接端子,且对接插头、转接器的放电端和转接器的取电端所短接的连接端子之组合各不相同,从而实现所述识别。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其特征是,
所述电源端子具体是电源针脚,电源输入接口具体是插座;
对接插头的后端、转接器的取电端和转接器的放电端当中的一者或多者,其端面还设有至少两个相互短接的信号针脚;
所述插座的端面具有供信号针脚和电源针脚插入的针孔,触发开关的连接端子藏于针孔中;对接插头/转接器插入所述插座时,所述两个相互短接的信号针脚分别对接触发开关的连接端子从而实现所述识别。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其特征是,在对接插头的后端、转接器的取电端和转接器的放电端中,具有针脚的端面开有凹槽,对接插头/转接器的用于插进所述插座的针脚位于凹槽的内部空间中。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其特征是,电源输入接口具体是插头,其具有伸出至端面外的电源针脚和至少三个信号针脚,以这些信号针脚作为触发开关的连接端子;对接插头的后端、转接器的取电端和转接器的放电端均为插座,插座的端面具有供信号针脚和电源针脚插入的针孔,针孔内藏有至少两个相互短接的连接端子,所述插头插入对接插头/转接器时,这两个连接端子分别对接相应的信号针脚从而实现所述识别。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其特征是,电源输入接口和充电枪通过工作电路中的单相电线相接,单相电线中L线和N线各自串接有至少两个安全开关,所述插头插入对接插头/转接器后才触发全部安全开关导通。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其特征是,充电桩是便携式充电桩或移动式充电桩。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608109.3U CN210027083U (zh) | 2018-09-29 | 2018-09-29 | 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821608109.3U CN210027083U (zh) | 2018-09-29 | 2018-09-29 | 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027083U true CN210027083U (zh) | 2020-02-07 |
Family
ID=69342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1608109.3U Active CN210027083U (zh) | 2018-09-29 | 2018-09-29 | 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027083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34492A (zh) * | 2018-09-29 | 2019-02-15 | 东莞市趣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 |
-
2018
- 2018-09-29 CN CN201821608109.3U patent/CN210027083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34492A (zh) * | 2018-09-29 | 2019-02-15 | 东莞市趣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 |
CN109334492B (zh) * | 2018-09-29 | 2024-02-20 | 东莞市趣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9669719B1 (en) | Multi-protocol charge port for an electric vehicle | |
CN109278578A (zh) | 用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充电桩组件 | |
CN105008173B (zh) | 跨协议充电适配器 | |
JP2018160456A (ja) | 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池充電器、及び電動工具のための電池パックキット | |
CN104410138A (zh) | 一种汽车充放电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07148711A (zh) | 多模充电系统 | |
CN109562700B (zh) | 包括机动车和连接机构的布置结构,机动车和连接机构 | |
US9969277B2 (en) | Electric vehicle AC power adapter | |
CN114056139B (zh) | 模块化电动车辆供电设备系统 | |
EP2281711B1 (en) | Plug-in electric vehicle supply equipment | |
CN109263503B (zh) | 带车车互联功能的充电桩 | |
CN108270101A (zh) | 充电插座、充电插头、电动汽车及电动汽车传导控制系统 | |
CN212737786U (zh) | 一种充放电装置 | |
CN114402705A (zh) | 电池系统及相关管理系统 | |
CN115891755A (zh) | 电动车辆的耦合系统 | |
CN210027083U (zh) | 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 | |
CN210082979U (zh) |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 |
CN206401962U (zh) |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充电装置 | |
CN208923412U (zh) | 一种转接插座及应用其的新能源汽车充放电系统 | |
CN109334492B (zh) | 便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操作的充电桩组件 | |
CN210027069U (zh) | 用于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充电桩组件 | |
CN109367413A (zh) | 带安全插头的车车互联充电桩及其电源插头 | |
CN209650068U (zh) | 带车车互联功能的充电桩 | |
CN109353240B (zh) | 具有车车互联功能的新型充电桩及其电源接头 | |
CN109547627A (zh) | 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匹配服务系统、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