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82664U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82664U
CN210082664U CN201920180099.6U CN201920180099U CN210082664U CN 210082664 U CN210082664 U CN 210082664U CN 201920180099 U CN201920180099 U CN 201920180099U CN 210082664 U CN210082664 U CN 21008266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ump
ink
nozzle row
flow rate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8009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富松浩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8266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8266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一种印刷装置,缩短喷出头的维护时间,使印刷装置的生产性提高。印刷装置(100)具备:喷出头(42),具有喷出第一墨的第一喷嘴列(45C)和喷出第二墨的第二喷嘴列(45M),第一墨的粘性比第二墨的粘性大;第一盖(81C),覆盖第一喷嘴列(45C);第二盖(81M),覆盖第二喷嘴列(45M);第一泵(83C),将第一盖(81C)内的流体排出而使第一盖(81C)内成为负压;第二泵(83M),将第二盖(81M)内的流体排出而使第二盖(81M)成为负压;以及控制部(1),对第一泵、第二泵(83C、83M)进行控制,控制部(1)使第一泵(83C)的流量比第二泵(83M)的流量大。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通过使具有喷出墨的喷嘴列的喷出头与纸、布料等介质相对移动而在介质上进行图像、文字等的印刷的印刷装置。这样的印刷装置通过对喷出头进行吸引而使墨排出从而使产生了喷出不良(喷嘴失效)的喷嘴恢复。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在针对每个墨色对多个记录头(喷出头)同时进行吸引恢复的吸引恢复机构的记录装置(印刷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81846号公报
然而,针对每个墨色的墨中所含有的着色剂不同,其粘性也不同。另外,在向布料等进行印刷的印染用的印刷装置中,为了提高印刷质量与生产性,也使用墨色较浓、粘性较大的墨。在专利文献1的印刷装置中,在同时进行使与各色相对应的喷嘴的喷出恢复的维护的情况下,由于墨的粘性差,从各喷嘴排出的墨的流量不同,所以针对每个墨色的维护的结束时间不同。即,对于粘性较大的颜色的墨,从喷嘴排出的墨的流量较少,因此喷出粘性较大的颜色的喷嘴列的维护所需要的时间变长。由此,具有印刷装置的生产性下降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的至少一部分而进行的,能够作为以下的方案或应用例而实现。
[应用例1]根据本应用例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喷出头,具有喷出第一墨的第一喷嘴列和喷出第二墨的第二喷嘴列,所述第一墨的粘性比所述第二墨的粘性大;第一盖,覆盖所述第一喷嘴列;第二盖,覆盖所述第二喷嘴列;第一泵,将所述第一盖内的流体排出而使所述第一盖内成为负压;第二泵,将所述第二盖内的流体排出而使所述第二盖内成为负压;以及控制部,对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二泵进行控制,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泵的流量比所述第二泵的流量大。
根据本应用例,印刷装置具备:第一泵,将覆盖第一喷嘴列的第一盖内的流体排出而使第一盖内成为负压;以及第二泵,将覆盖第二喷嘴列的第二盖内的流体排出而使第二盖内成为负压。从第一喷嘴列喷出的第一墨的粘性比从第二喷嘴列喷出的第二墨的粘性大,因此在将第一盖与第二盖设为了相同负压的情况下,从喷嘴排出的第一墨的流量比第二墨少,使喷嘴的喷出恢复的维护需要时间。但是,本应用例中的印刷装置的控制部使第一泵的流量比第二泵的流量大,因此第一盖内的负压升高,粘性较大的第一墨的流量增大。由此,使第一喷嘴列的喷出恢复的维护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即,喷出头的维护时间被缩短,因此印刷装置的生产性提高。
[应用例2]在上述应用例所述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管,所述管具有挠性,连通于所述第一盖或者所述第二盖而排出所述流体,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二泵是具有旋转的旋转辊的管泵,所述管泵通过所述管在所述旋转辊的加压接触下的变形而排出所述流体,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泵的所述旋转辊的转速比所述第二泵的所述旋转辊的转速快。
根据本应用例,第一、第二泵是通过旋转辊的加压接触下管的变形使流体排出的管泵。控制部使第一泵的旋转辊的转速比第二泵的旋转辊的转速快,因此将第一盖内的流体排出的流量升高。由此,第一盖内的负压升高,从第一喷嘴列流出的粘性较大的第一墨的流量增大,因此使第一喷嘴列的喷出恢复的维护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另外,能够通过旋转辊的转速容易地控制第一、第二泵的流量。
[应用例3]在上述应用例所述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存储部,在所述存储部中储存有表,所述表确定了从所述第一喷嘴列排出的第一墨的流量达到预定流量的所述第一泵的所述转速、以及从所述第二喷嘴列排出的第二墨的流量达到预定流量的所述第二泵的所述转速,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表来控制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二泵的所述转速。
根据本应用例,在印刷装置的存储部中,储存有确定了用于将第一墨的流量与第二墨的流量设为相同预定流量的第一泵的转速与第二泵的转速的表。控制部基于表而控制第一、第二泵的转速。由此,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墨与第二墨的流量控制为预定流量。
[应用例4]在上述应用例所述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表中确定有用于使维护以预定循环数结束的一个循环中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二泵的所述转速,所述维护为从所述第一喷嘴列、所述第二喷嘴列排出所述第一墨、所述第二墨而使所述第一喷嘴列、所述第二喷嘴列恢复喷出。
根据本应用例,在表中,确定了用于以预定的循环数使维护结束的一个循环中第一、第二泵的转速。详细地说,循环数是指在一次维护中将盖内的气氛设为负压状态的次数。例如,在预定的循环数为三个循环的情况下,反复进行三次为了将盖内设为负压状态与非负压状态而进行的泵的驱动与停止。将第一泵的一个循环中转速设定得比第二泵的一个循环中转速快,以使得喷出粘性较大的第一墨的第一喷嘴列的维护结束的循环数与喷出粘性较小的第二墨的第二喷嘴列的维护结束的循环数一致。由此,喷出头整体的维护时间被缩短,因此印刷装置的生产性提高。
[应用例5]在上述应用例所述的印刷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喷出头还具有喷出第三墨的第三喷嘴列,所述第三墨的粘性比所述第二墨的粘性小,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第三盖,覆盖所述第三喷嘴列;第三泵,将所述第三盖内的流体排出而使所述第三盖内成为负压;以及与所述第三盖连通的所述管,所述第三泵为所述管泵,所述控制部使第三泵的所述转速比所述第二泵的所述转速慢。
根据本应用例,喷出头具有喷出粘性比第二墨小的第三墨的第三喷嘴列。另外,印刷装置具备将覆盖第三喷嘴列的第三盖内的流体排出而使第三盖内成为负压的第三泵。从第三喷嘴列喷出的第三墨的粘性比从第二喷嘴列喷出的第二墨小,因此在将第二盖与第三盖设为了相同负压的情况下,第三墨从喷嘴排出的流量变得比第二墨多。在以与使第二喷嘴列的喷出恢复的维护相同的时间进行使第三喷嘴列的喷出恢复的维护的情况下,从第三喷嘴列会排出维护所需要的量以上的第三墨。但是,本应用例的控制部使第三泵的转速比第二泵的转速慢,所以第三盖内的负压降低,从第三喷嘴列排出的流量减少。由此,可抑制不必要地排出的第三墨的浪费。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概略整体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喷嘴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喷出头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吸引部的结构以及墨流路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泵的结构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印刷装置的电结构的电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控制部;2...接口部;3...CPU;4...存储部;5...控制电路;6...输入装置;7...检测器组;10...介质供给部;20...介质输送部;27...干燥单元;30...介质回收部;40...印刷部;42、42a、42b...喷出头;43...滑架;44...喷嘴;45、45C、45M、45Y...喷嘴列;50...清洗单元;60...介质紧贴部;80...吸引部;81C...第一盖;81M...第二盖;81Y...第三盖;82C...排出管;82M...排出管;82Y...排出管;83C...第一泵;83M...第二泵;83Y...第三泵;85...泵轮;86...旋转辊;87...轮轴;95...介质;100...印刷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图中,为了将各层、各部件设为能够辨认的程度的大小,使各层、各部件的尺度与实际不同。
另外,在图1至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图示出X轴、Y轴以及Z轴作为彼此正交的三轴,将图示出轴方向的箭头的前端侧设为“+侧”,将基端侧设为“-侧”。将与X轴平行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与Y轴平行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与Z轴平行的方向设为“Z轴方向”。
(实施方式)
<印刷装置的结构>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的概略整体结构的示意图。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以通过在介质95上形成图像等从而对介质95进行印染的喷墨式印刷装置100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0具备介质输送部20、介质紧贴部60、印刷部40、干燥单元27、清洗单元50、吸引部80等。而且,具有对这些各部分进行控制的控制部1。印刷装置100的各部分安装于框架部92。
介质输送部20是沿输送方向(在印刷部40中为+Y轴方向)输送介质95的部件。介质输送部20具备介质供给部10、输送辊21、22、输送带23、带旋转辊24、带驱动辊25、输送辊26、28以及介质回收部30。首先,对从介质供给部10至介质回收部30的介质95的输送路径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沿着重力的方向设为Z轴,将在印刷部40中输送介质95的方向设为Y轴,将与Z轴以及Y轴双方交叉的介质95的宽度方向设为X轴。
介质供给部10是将要形成图像的介质95向印刷部40侧供给的部件。作为介质95,能够使用例如天然纤维、棉、绢、麻、安哥拉羊毛、羊毛、山羊绒、再生纤维、合成纤维、锦纶、氨纶、涤纶、由这些材料的混纺结构的纺布或者无纺布等。在纺布、无纺布上,也可以涂布有用于促进发色性、着色性的前处理剂。介质供给部10具有供给轴部11以及轴承部12。供给轴部11形成为圆筒状或圆柱状,并设为能够在圆周方向上旋转。在供给轴部11上呈卷筒状地卷绕有带状的介质95。供给轴部11以可装拆的方式安装于轴承部12。由此,预先卷绕于供给轴部11的状态下的介质95能够与供给轴部11一起安装于轴承部12。此外,被保持于供给轴部11的介质95的卷绕方向为一例,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从将记录面卷绕于内侧的卷筒供给介质95的结构。
轴承部12将供给轴部11的轴方向的两端支承为能够旋转。介质供给部10具有旋转驱动供给轴部11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旋转驱动部使供给轴部11向将介质95送出的方向旋转。旋转驱动部的动作由控制部1控制。输送辊21、22将介质95从介质供给部10中继到输送带23。
输送带23向输送方向(+Y轴方向)输送介质95。输送带23将带状的带的两端部连接而形成为环状,挂于带旋转辊24以及带驱动辊25。输送带23以被作用预定张力的状态被保持,以使得在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的部分相对于地板面99平行。在输送带23的表面(支承面)23a设有将介质95粘接的粘接层29。输送带23支承(保持)从输送辊22供给并通过后述的介质紧贴部60而紧贴于粘接层29的介质95。由此,能够将具有伸缩性的布料等作为介质95进行处理。
带旋转辊24以及带驱动辊25支承输送带23的内周面23b。此外,也可以为在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设有支承输送带23的支承部的结构。
带驱动辊25具有旋转驱动带驱动辊25的马达(未图示)。在旋转驱动带驱动辊25时,伴随着带驱动辊25的旋转,输送带23旋转,通过输送带23的旋转,带旋转辊24旋转。通过输送带23的旋转,被支承于输送带23的介质95被向预定的输送方向(+Y轴方向)输送,并通过后述的印刷部40在介质95上形成图像。
在本实施方式中,输送带23的表面23a在与印刷部40相对一侧(+Z轴侧)支承介质95,介质95与输送带23一起从带旋转辊24侧向带驱动辊25侧(+Y轴方向)输送。另外,输送带23的表面23a在与清洗单元50相对一侧(-Z轴侧),仅输送带23从带驱动辊25侧向带旋转辊24侧(-Y轴方向)移动。此外,作为输送带23,对具备使介质95紧贴的粘接层29的输送带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输送带也可以是通过静电将介质吸附于带的静电吸附式的输送带。
输送辊26将形成有图像的介质95从输送带23的粘接层29剥离。输送辊26、28将介质95从输送带23中继到介质回收部30。
介质回收部30将由介质输送部20输送来的介质95回收。介质回收部30具有卷取轴部31以及轴承部32。卷取轴部31形成为圆筒状或圆柱状,并设为能够在圆周方向上旋转。在卷取轴部31上呈卷筒状地卷取有带状的介质95。卷取轴部31以可装拆的方式安装于轴承部32。由此,卷取于卷取轴部31的状态下的介质95与卷取轴部31一起拆下。
轴承部32能够旋转地支承卷取轴部31的轴线方向的两端。介质回收部30具有旋转驱动卷取轴部31的旋转驱动部(未图示)。旋转驱动部使卷取轴部31向将介质95卷取起来的方向旋转。旋转驱动部的动作由控制部1控制。此外,图1所示的被保持于介质回收部30的介质95的卷绕方向为一例,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为将介质95的记录面向内侧卷取的结构。
接下来,对沿介质输送部20设置的各部分进行说明。
介质紧贴部60是使介质95紧贴于输送带23的部件。介质紧贴部60设于比印刷部40靠上游侧(-Y轴侧)处。介质紧贴部60具有按压辊61、按压辊驱动部62以及辊支承部63。按压辊61形成为圆筒状或圆柱状,并设为能够在圆周方向上旋转。按压辊61配置成向沿着输送方向的方向旋转,并且轴线方向与输送方向交叉。辊支承部63设于输送带23的与按压辊61夹着输送带23而相对的内周面23b侧。
按压辊驱动部62一边向铅直方向下侧(-Z轴侧)按压按压辊61一边使按压辊61向输送方向(+Y轴方向)以及与输送方向相反的方向(-Y轴方向)移动。与输送带23重合的介质95在按压辊61与辊支承部63之间被按压于输送带23。由此,能够使介质95可靠地粘接于设于输送带23的表面23a的粘接层29,能够防止介质95在输送带23上产生浮起。
印刷部40是相对于输送带23的配置位置配置于靠上方(+Z轴侧)处,用于对载置于输送带23的表面23a上的介质95进行印刷的部件。印刷部40具备搭载喷出头42的滑架43、和使滑架43向与输送方向交叉的介质9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移动的滑架移动部93等。喷出头42通过从后述的墨盒71(图4参照)供给墨的墨流路72被供给各种墨。
滑架移动部93是使喷出头42与滑架43一起沿着X轴方向往复移动的部件。滑架移动部93具有设于输送带23的上方(+Z轴方向侧)且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一对导轨93a、93b等。导轨93a、93b支承滑架43。滑架43通过导轨93a、93b而沿着X轴方向被引导,以能够在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的状态被支承于导轨93a、93b。
滑架移动部93具备未图示的移动机构以及动力源。作为移动机构,能够采用例如将滚珠丝杆与滚珠螺母组合而成的机构、线性导向机构等。进而,在滑架移动部93设有马达(未图示)以作为用于使滑架43沿着X轴方向移动的动力源。作为马达,能够采用步进马达、伺服马达、线性马达等各种马达。当在控制部1的控制下驱动马达时,喷出头42与滑架43一起沿着X轴方向往复移动。
控制部1控制各部分的动作。例如,控制部1通过交替地重复主扫描及副扫描从而在介质95上形成图像等,主扫描是对滑架移动部93及喷出头42进行控制从而一边从喷出头42喷出墨一边使喷出头42(滑架43)移动,副扫描是对介质输送部20进行控制从而沿输送方向输送介质95。
干燥单元27设置于输送辊26与输送辊28之间。干燥单元27是将喷到介质95上的墨干燥的单元,在干燥单元27中能够包含例如IR加热器,通过驱动IR加热器,能够在短时间内使被喷到介质95上的墨干燥。由此,能够将形成有图像等的带状的介质95卷取于卷取轴部31。
清洗单元50是对输送带23进行清洗的单元。清洗单元50由清洗部51、按压部52以及移动部53构成。移动部53能够使清洗单元50沿着地板面99一体地移动并固定于预定的位置。清洗单元50在Y轴方向上配置于带旋转辊24与带驱动辊25之间。
按压部52为例如由气缸56与滚珠轴承57构成的升降装置,使在其上部设置的清洗部51能够在清洗位置与退避位置之间移动。清洗位置是指清洗辊58以及刮刀55与输送带23抵接的位置。退避位置是指清洗辊58以及刮刀55与输送带23分离的位置。清洗部51在清洗位置,从下方(-Z轴方向)对输送带23的表面(支承面)23a进行清洗。此外,图1表示使清洗部51上升而配置于清洗位置的情况。
清洗部51具有清洗槽54、清洗辊58以及刮刀55。清洗槽54是积蓄用于清洗附着于输送带23的表面23a的墨、异物的清洗液的槽,清洗辊58以及刮刀55设置于清洗槽54的内侧。作为清洗液,能够使用例如水、水溶性溶剂(乙醇水溶液等),也可以根据需要添加表面活性剂、消泡剂。
清洗辊58的下侧(-Z轴侧)浸渍于积蓄于清洗槽54的清洗液。在清洗位置,清洗辊58旋转时,向输送带23的表面23a供给清洗液,同时清洗辊58与输送带23滑动。由此,附着于输送带23的墨、作为介质95的布料的纤维等通过清洗辊58而被去除。
刮刀55能够通过例如硅橡胶等挠性的材料形成。刮刀55在输送带23的移动方向上设置于比清洗辊58靠下游侧处。通过输送带23与刮刀55滑动,残留于输送带23的表面23a的清洗液被除去。
吸引部80位于在输送带23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设于一侧的初始位置。吸引部80实现从喷出头42内排出混入了气泡、异物的墨而产生喷出不良的喷嘴44(参照图2)的恢复。下面对于喷出头42以及吸引部80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图2是表示喷嘴的结构的俯视图。图3是表示喷出头的内部结构的剖视图。接下来,参照图2及图3对喷出头42的结构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沿着介质9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具备两个喷出头42a、42b。喷出头42a与喷出头42b为相同结构,因此对喷出头42a进行说明。
在喷出头42a的下表面(Z轴方向的-侧),设有喷嘴板155。在喷嘴板155,形成有沿着Y轴方向形成有多个(例如、180个)喷嘴44的3列的第一、第二、第三喷嘴列45C、45M、45Y。第一喷嘴列45C喷出粘性比第二墨大的第一墨。第二喷嘴列45M喷出第二墨。第三喷嘴列45Y喷出粘性比第二墨小的第三墨。每个墨色所含有着色剂不同,墨的粘性也不同。例如,第一墨对应于青色(C)的墨,第二墨对应于品红色(M)的墨,第三墨对应于黄色(Y)的墨。此外,墨的种类以及数目、喷嘴44以及喷嘴列45的数目、喷嘴列45的配置顺序为一例,并不限定于此。另外,喷出相同种类的墨的喷嘴列45也可以由多个喷嘴列构成。
接下来,对喷出头42的内部构造进行说明。
如图3所示,喷出头42具备:振子单元140,将多个压电振子142、固定板143以及柔性线缆144等单元化而成;壳体141,能够收纳该振子单元140;以及流路单元150,接合于壳体141的前端面。壳体141为形成了在前端与后端均开放的收纳空部145的合成树脂制的块状部件,振子单元140被收纳固定于收纳空部145内。
压电振子142形成为纵方向细长的梳齿状。该压电振子142是将压电体与内部电极交替层叠而构成的层叠型的压电振子,且是能够在与层叠方向正交的纵方向(Z轴方向)上伸缩的纵振动模式的压电振子。而且,各压电振子142的前端面与流路单元150的岛部146接合。此外,该压电振子142以与电容器相同的方式工作。即,在停止提供信号时,压电振子142的电位被保持为即将停止之前的电位。
流路单元150通过以将流路形成基板153夹在中间的方式将喷嘴板155配置于流路形成基板153的一表面侧(Z轴方向的-侧)并将弹性板154配置于流路形成基板153的与喷嘴板155相反一侧的另一表面侧(Z轴方向的+侧)并层叠从而构成。喷嘴板155经由粘接部件接合于流路形成基板153。作为粘接部件,能够采用环氧系粘接剂、丙烯酸系粘接剂等。
喷嘴板155由沿着Y轴方向形成有多个喷嘴44的较薄的金属制板材(例如,不锈钢板)构成。流路形成基板153是形成有包括公共墨室156、墨供给口157、压力室158以及喷嘴连通口159的一系列墨流路的板状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硅片的蚀刻处理制作该流路形成基板153。弹性板154为在不锈钢制的支承板152上层压加工了树脂薄膜151的双层构造的复合板材,环状地去掉支承板152的与压力室158对应的部分而形成岛部146。
在该喷出头42,针对每个喷嘴44形成有从公共墨室156通过压力室158到喷嘴44的一系列墨流路。而且,通过对压电振子142进行充电或放电,压电振子142变形。即,该纵振动模式的压电振子142通过充电而在振子长度方向上收缩,通过放电而在振子长度方向上伸长。因此,在通过充电而使电位上升时,岛部146被向压电振子142侧拉伸,岛部146周边的树脂薄膜151变形从而压力室158膨胀。另外,在通过放电而使电位下降时,压力室158收缩。
这样,能够与电位相应地控制压力室158的容积,所以能够使压力室158内的墨产生压力波动,能够从喷嘴44喷出墨。例如,能够通过使恒定容量(基准容积)的压力室158暂时膨胀后急剧收缩,而以液滴喷出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使用了纵振动型的压电振子142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将下电极、压电体层与上电极层叠而形成的挠曲变形型的压电振子。另外,作为使压力室158膨胀、收缩的单元,也可以使用在振动板与电极之间产生静电而通过静电力使振动板变形从而从喷嘴喷出液滴的所谓的静电式致动器等。进而,也可以为具有使用发热体在喷嘴内产生气泡并通过该气泡喷出墨作为液滴的结构的喷出头。
图4是表示吸引部的结构以及墨流路的侧视图。图5是表示第一泵的结构的侧视图。接下来,参照图4以及图5对吸引部80的结构以及墨流路进行说明。此外,在图4中,示出了第一~第三盖81C、81M、81Y抵接于喷嘴板155的状态。
如图4所示,印刷装置100具备积蓄第一墨(C墨)、第二墨(M墨)、第三墨(Y墨)的墨盒71C、71M、71Y。墨盒71C内的第一墨从在途中分支为两个的供给管72C被向两个喷出头42a、42b的各第一喷嘴列45C供给。同样地,墨盒71M内的第二墨从供给管72M被向各第二喷嘴列45M供给,墨盒71Y内的第三墨从供给管72Y被向各第三喷嘴列45Y供给。
吸引部80具备:覆盖设置于各喷出头42a、42b的各第一喷嘴列45C的第一盖81C,同样地覆盖各第二喷嘴列45M的第二盖81M,以及覆盖各第三喷嘴列45Y的第三盖81Y。第一~第三盖81C、81M、81Y呈有底无盖的箱状,在初始位置设置于与第一~第三喷嘴列45C、45M、45Y相对的位置。第一~第三盖81C、81M、81Y通过未图示的升降装置而与喷出头42a、42b的各喷嘴板155抵接或分离。
吸引部80具备:第一~第三泵83C、83M、83Y,将各第一~第三盖81C、81M、81Y内的流体排出而使各第一~第三盖81C、81M、81Y内成为负压;以及排出管82C、82M、82Y,作为连通于各第一~第三盖81C、81M、81Y而排出流体并具有挠性的管。
吸引部80形成使流体从第一~第三盖81C、81M、81Y排出的三系统的排出路径。3个排出路径的结构相同,因此以下对来自两个第一盖81C的排出路径进行说明,来自第二、第三盖81M、81Y的排出路径的说明省略。
排出管82C从两根在途中合流为一根。两根排出管82C与两个第一盖81C分别连通而连接,从合流为一根的前端排出流体。第一泵83C设置于合流为一根的排出管82C的途中。第一泵83C为具有旋转的旋转辊86并通过旋转辊86的加压接触下排出管82C的变形而使流体排出的管泵。通过使用管泵作为第一泵83C,能够更容易地通过旋转辊86的转速控制泵的流量。
以下,对第一泵83C(管泵)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5所示,第一泵83C具有圆筒形的壳体84。在该壳体84内收容有能够以设置于壳体84的轴心的轮轴87为中心进行旋转的俯视下呈圆形的泵轮85。而且,在该壳体84内,以沿着壳体84的内周壁的方式收容有由挠性材料构成的排出管82C的中间部。在泵轮85,以能够按压排出管82C的状态设置有一对圆柱状的旋转辊86,设置于泵轮85的中央的轮轴87与未图示的马达连结。
在马达使轮轴87旋转时,泵轮85旋转。随着该泵轮85的旋转,旋转辊86绕着轮轴87回旋。此时,旋转辊86一边部分地加压接触于排出管82C(一边将其压变形)一边移动其位置。在使泵轮85向箭头方向旋转时,排出管82C内的流体被向排出管82C的前端的方向送出,由此抵接于喷嘴板155状态的第一盖81C内的气氛成为负压状态。由此,从设置于喷出头42a、42b的第一喷嘴列45C排出第一墨,从墨盒71C向第一喷嘴列45C供给第一墨。即,各第一~第三泵83C、83M、83Y进行同色的墨的供给与排出。
<电结构>
图6是表示印刷装置的电结构的电框图。接下来,参照图6对印刷装置100的电结构进行说明。
印刷装置100具备用于输入印刷信息等的输入装置6、控制印刷装置100的各部分而在介质95上印刷图像的控制部1等。作为输入装置6,能够使用桌面型或者笔记本型的个人计算机(PC)、平板型终端、便携式终端等。输入装置6也可以与印刷装置100分开设置。
控制部1构成为包含接口部(I/F)2、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3、存储部4、控制电路5等。接口部2是用于在对输入信号、图像进行处理的输入装置6与控制部1之间进行数据的发送接收的部件。CPU3是用于进行来自各种检测器组7的输入信号处理、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动作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
存储部4是用于确保储存CPU3的程序的区域、工作区域等的存储介质,具有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Programmable Read Only Memory:带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等存储元件。另外,在存储部4中储存有作为用于第一~第三泵83C、83M、83Y的控制的表的泵控制表。
控制部1根据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对喷出头42的驱动进行控制从而向介质95喷出墨。控制部1根据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对设置于滑架移动部93的马达的驱动进行控制从而使搭载有喷出头42的滑架43在介质95的宽度方向(X轴方向)上往复移动。控制部1根据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对介质输送部20的各部分所具备的旋转驱动部进行控制从而使被载置于输送带23上的介质95向输送方向(Y轴方向的+侧)移动。
控制部1通过交替反复进行主扫描(路径)和副扫描的印刷动作而在介质95上形成图像等,主扫描为对滑架移动部93以及喷出头42进行协调控制而一边从喷出头42喷出墨一边使滑架43(喷出头42)在介质95的宽度方向上移动,副扫描为对介质输送部20进行控制而沿输送方向输送介质95。
控制部1根据从控制电路5输出的控制信号,对吸引部80所具备的第一~第三泵83C、83M、83Y进行控制。由此,控制从第一~第三喷嘴列45C、45M、45Y排出的第一~第三墨的流量。另外,控制部1控制未图示的各装置。
如下所示的表1是用于第一~第三泵的控制的泵控制表。如下所示的表2是根据现有技术控制第一~第三泵时的泵控制表。接下来,对使第一~第三喷嘴列45C、45M、45Y的喷嘴恢复时的第一~第三泵83C、83M、83Y的控制进行说明。
[表1]
Figure BDA0001965240590000171
[表2]
Figure BDA0001965240590000172
首先,对根据现有技术进行的第一~第三泵83C、83M、83Y的控制进行说明。
如表2中的“一个循环的转速”所示,在实施使所有的喷嘴列45C、45M、45Y的喷出恢复的维护(以下,也称为喷嘴恢复)时,第一~第三泵83C、83M、83Y以相同转速(15转/循环)被驱动。即,在抵接于喷嘴板155的第一~第三盖81C、81M、81Y内,产生了相同负压。此时,第二喷嘴列45M的喷嘴恢复所需要的循环数为三个循环。此外,一个循环的转速是指每单位时间(1循环时间)的泵的转速。循环数是指一次维护中将盖内的气氛设为负压状态的次数。这个情况下,控制部1反复进行三次为了将第二盖81M内设为负压状态与非负压状态而进行的第二泵83M的驱动与停止。
另一方面,从第一喷嘴列45C排出的第一墨的粘性比第二墨大,因此所排出的墨的流速比从第二喷嘴列45M排出的第二墨的流速慢,所排出的墨流量(总流量)也变少。因此,为了第一喷嘴列45C的喷嘴恢复,需要四个循环。
相反,从第三喷嘴列45Y排出的第三墨的粘性比第二墨小,因此所排出的墨的流速比从第二喷嘴列45M排出的第二墨的流速快,所排出的墨流量(总流量)也变多。因此,第三喷嘴列45Y的喷嘴恢复以两个循环完成。
因此,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使第一~第三喷嘴列45C、45M、45Y的喷嘴同时恢复,需要实施四个循环的维护。由此,从第二、第三喷嘴列45M、45Y,排出了喷嘴恢复所需要的墨流量以上的墨。具体地说,喷嘴恢复所需要的墨流量(总流量)大致为3g,而不必要地从第二喷嘴列45M排出了1g的第二墨,从第三喷嘴列45Y排出了3g的第三墨。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三泵83C、83M、83Y的控制进行说明。
控制部1使第一泵83C的流量比第二泵83M的流量大。此外,这里所说的泵的流量为每单位时间的流量。管泵的流量由旋转辊86的每单位时间的转速确定,换言之,控制部1使第一泵83C的旋转辊86的转速比第二泵83M的旋转辊86的转速快。由此,抵接于喷嘴板155的第一盖81C内的负压升高,从第一喷嘴列45C排出的粘性大的第一墨的流速变快,所排出的墨流量(总流量)增大,因此使第一喷嘴列45C的喷出恢复的维护所需要的时间变短。
另外,控制部1使第三泵83Y的旋转辊86的转速比第二泵83M的旋转辊86的转速慢。由此,第三盖81Y内的负压降低,从第三喷嘴列45Y排出的粘性较小的第三墨的流速变慢,所排出的墨流量(总流量)变少,因此抑制了不需要排出的第三墨的浪费。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1基于储存于存储部4的泵控制表而进行上述的第一~第三泵83C、83M、83Y的转速的控制。
如表1所示,在存储部4中,储存有泵控制表,在该泵控制表中确定有:在一次维护中,从第一喷嘴列45C排出的第一墨的流量达到预定流量的第一泵83C的转速,从第二喷嘴列45M排出的第二墨的流量达到预定流量的第二泵83M的转速,和从第三喷嘴列45Y排出的第三墨的流量达到预定流量的第三泵83Y的转速。
另外,在泵控制表中,确定了用于以预定的循环数使从第一~第三喷嘴列45C、45M、45Y排出第一~第三墨而使第一~第三喷嘴列45C、45M、45Y的喷嘴恢复这一工作结束的一个循环中第一~第三泵83C、83M、83Y的转速。该泵控制表在实际设备(印刷装置100)中,通过测定每个第一~第三墨的墨流量差并按照预定的循环数计算达到预定流量的第一~第三泵83C、83M、83Y的转速而制作出。此外,喷嘴恢复通过多次向盖内施加负压而合适地恢复,所以使喷嘴44恢复的预定循环数优选为三个循环。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此时的预定流量为3g(1g/循环)。
控制部1在实施第一~第三喷嘴列45C、45M、45Y的喷嘴恢复时,参照储存于存储部4的泵控制表,以使第一泵83C的转速比第二泵83M的转速(15转/循环)高的20转/循环进行驱动。由此,粘性比第二墨大的第一墨的流速变快,一个循环的流量与作为第二墨的流量的预定流量(1g/循环)变为相同,因此第一喷嘴列45C的喷嘴恢复所需要的循环数从现有技术的四次减少为三次。
另外,控制部1在实施第一~第三喷嘴列45C、45M、45Y的喷嘴恢复时,参照储存于存储部4的泵控制表,以使第三泵83Y的转速比第二泵83M的转速(15转/循环)低的10转/循环进行驱动。由此,粘性比第二墨小的第三墨的流速变慢,一个循环中墨流量减少,第三喷嘴列45Y的喷嘴恢复所需要的循环数从现有技术的两次增加到三次,但一个循环中流量与作为第二墨的流量的预定的流量(1g/循环)相同。
通过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泵控制表来控制第一~第三泵83C、83M、83Y,能够容易地将第一~第三墨的流量控制为预定流量。另外,通过将第一~第三墨的流量统一为预定流量,第一~第三喷嘴列45C、45M、45Y的喷嘴恢复所需要的循环数变得相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泵控制表,能够将使第一~第三喷嘴列45C、45M、45Y的喷嘴同时恢复的维护从现有技术的四个循环减到三个循环。由此,维护所需要的时间被缩短,因此能够提高印刷装置100的生产性。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与第一喷嘴列45C的喷嘴恢复所必要的循环数一致地,第二、第三喷嘴列45M、45Y的维护也实施四个循环。因此,从第二喷嘴列45M排出了比预定流量3g多1g的不需要的第二墨,从第三喷嘴列45Y排出了比预定流量3g多3g的不需要的第三墨。
通过基于本实施方式的泵控制表来控制第一~第三泵83C、83M、83Y,第一~第三墨的流量被控制为相同流量,如上所述,喷嘴恢复所需要的循环数减为三个循环。由此,能够抑制从第二、第三喷嘴列45M、45Y不必要地排出的第二、第三墨的浪费。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出使用管泵作为第一~第三泵83C、83M、83Y的结构,但只要是能够控制使第一~第三盖81C、81M、81Y内的流体排出的流量的泵,则不问其种类。另外,上述的预定循环数以及预定流量为一例,并不限定于此。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0,能够得到以下的效果。
印刷装置100具备:第一泵83C,使覆盖喷出粘性比第二墨大的第一墨的第一喷嘴列45C的第一盖81C内成为负压;第二泵83M,使覆盖喷出第二墨的第二喷嘴列45M的第二盖81M内成为负压;以及第三泵83Y,使覆盖喷出粘性比第二墨小的第三墨的第三喷嘴列45Y的第三盖81Y内成为负压。控制部1使第一泵83C的流量(转速)比第二泵83M的流量(转速)大。由此,粘性较大的第一墨的流量增加,因此使第一喷嘴列45C的喷出恢复的维护所需要的时间变短,因此能够使印刷装置100的生产效率提高。
控制部1使第三泵83Y的流量(转速)比第二泵83M的流量(转速)小。由此,从第三喷嘴列45Y排出的粘性较小的第三墨的流量变少,因此可抑制不必要地排出的第三墨的浪费。
另外,通过使用管泵作为第一~第三泵83C、83M、83Y,能够通过旋转辊86的转速容易地控制第一~第三泵83C、83M、83Y的流量。
在存储部4中,储存有泵控制表,在所述泵控制表中,确定有用于将第一墨~第三墨的流量设为预定流量而以预定的循环数使第一~第三喷嘴列45C、45M、45Y的喷嘴恢复结束的一个循环中第一~第三泵83C、83M、83Y的转速。控制部1基于泵控制表控制第一~第三泵83C、83M、83Y的转速。由此,第一墨~第三墨的流量变为预定流量(1g/循环),能够以预定循环数(三个循环)使喷嘴恢复。在使用本实施方式的泵控制表的情况下,能够将维护的循环数从四个循环减到三个循环。由此,维护所需要的时间缩短,因此印刷装置100的生产性提高。另外,能够抑制从第二、第三喷嘴列45M、45Y不必要地排出的第二、第三墨的浪费。

Claims (5)

1.一种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喷出头,具有喷出第一墨的第一喷嘴列和喷出第二墨的第二喷嘴列,所述第一墨的粘性比所述第二墨的粘性大;
第一盖,覆盖所述第一喷嘴列;
第二盖,覆盖所述第二喷嘴列;
第一泵,将所述第一盖内的流体排出而使所述第一盖内成为负压;
第二泵,将所述第二盖内的流体排出而使所述第二盖内成为负压;以及
控制部,对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二泵进行控制,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泵的流量比所述第二泵的流量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管,所述管具有挠性,连通于所述第一盖或者所述第二盖而排出所述流体,
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二泵是具有旋转的旋转辊的管泵,所述管泵通过所述管在所述旋转辊的加压接触下的变形而排出所述流体,
所述控制部使所述第一泵的所述旋转辊的转速比所述第二泵的所述旋转辊的转速快。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存储部,
在所述存储部中储存有表,所述表确定了从所述第一喷嘴列排出的第一墨的流量达到预定流量的所述第一泵的所述转速、以及从所述第二喷嘴列排出的第二墨的流量达到预定流量的所述第二泵的所述转速,
所述控制部基于所述表来控制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二泵的所述转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表中确定有用于使维护以预定循环数结束的一个循环中所述第一泵、所述第二泵的所述转速,所述维护为从所述第一喷嘴列、所述第二喷嘴列排出所述第一墨、所述第二墨而使所述第一喷嘴列、所述第二喷嘴列恢复喷出。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喷出头还具有喷出第三墨的第三喷嘴列,所述第三墨的粘性比所述第二墨的粘性小,
所述印刷装置还具备:第三盖,覆盖所述第三喷嘴列;第三泵,将所述第三盖内的流体排出而使所述第三盖内成为负压;以及与所述第三盖连通的所述管,
所述第三泵为所述管泵,
所述控制部使第三泵的所述转速比所述第二泵的所述转速慢。
CN201920180099.6U 2018-02-01 2019-01-31 印刷装置 Active CN210082664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16184A JP2019130839A (ja) 2018-02-01 2018-02-01 印刷装置
JP2018-016184 2018-02-0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82664U true CN210082664U (zh) 2020-02-18

Family

ID=67545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80099.6U Active CN210082664U (zh) 2018-02-01 2019-01-31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9130839A (zh)
CN (1) CN210082664U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9130839A (ja) 2019-08-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49709A (zh) 打印设备
JP6988096B2 (ja) 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601241B2 (ja) 印刷装置
JP6693091B2 (ja) 印刷装置
CN210082664U (zh) 印刷装置
JP6701768B2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JP6701808B2 (ja) 印刷装置
JP6142474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捺染システム
CN210101034U (zh) 印刷装置及控制装置
CN108944038B (zh) 印刷装置
JP7047413B2 (ja) 印刷装置
CN109747276B (zh) 盖及印刷装置
US8007073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wiping liquid discharge head i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JP2009012370A (ja) 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噴射装置のメンテナンス方法
CN107053846B (zh) 印刷装置及其喷出方法
JP2019006064A (ja) 印刷装置及びインク充填方法
JP2016210582A (ja) 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