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75422U -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 Google Patents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75422U
CN210075422U CN201920753032.7U CN201920753032U CN210075422U CN 210075422 U CN210075422 U CN 210075422U CN 201920753032 U CN201920753032 U CN 201920753032U CN 210075422 U CN210075422 U CN 21007542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mage
lens
module
optical axis
lens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753032.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永明
赖建勋
刘燿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bility Opto 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7542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7542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93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3/931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7/00Television systems
    • H04N7/18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 H04N7/181Closed-circuit television [CCTV] systems, i.e. systems in which the video signal is not broadcast for receiving images from a plurality of remote sour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30/00Purposes of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of systems using 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W30/08Active safety systems predicting or avoiding probable or impending collision or attempting to minimise its consequen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6Combinations of radar systems with non-radar systems, e.g. sonar, direction finder
    • G01S13/867Combination of radar systems with camera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89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apping or imag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95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eteorological us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88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5/89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apping or imag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88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7/89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mapping or imag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WMETEOROLOGY
    • G01W1/00Meteorology
    • G01W1/02Instruments for indicating weather conditions by measuring two or more variables, e.g. humidity, pressure, temperature, cloud cover or wind spee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1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 G02B9/1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three components only arranged + -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3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our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0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bodi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17/02Bodies
    • G03B17/12Bodies with means for supporting objectives, supplementary lenses, filters, masks, or turre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20/00Scenes; Scene-specific elements
    • G06V20/40Scenes; Scene-specific elements in video cont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1Circuitry for evaluating the brightness vari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70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 H04N23/74Circuitry for compensating brightness variation in the scene by influencing the scene brightness using illumina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80Camera processing pipelines; Componen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14Picture signal circuitry for video frequency region
    • H04N5/21Circuitry for suppressing or minimising disturbance, e.g. moiré or halo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12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 B60R2001/1215Mirror assemblies combined with other articles, e.g. clocks with information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300/0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 B60R2300/3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image processing
    • B60R2300/301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image processing combining image information with other obstacle sensor information, e.g. using RADAR/LIDAR/SONAR sensors for estimating risk of coll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300/0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 B60R2300/8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viewing arrangement
    • B60R2300/804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viewing arrangement for lane monito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300/0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 B60R2300/80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viewing arrangement
    • B60R2300/8053Details of viewing arrangements using cameras and display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 vehicle characterised by the intended use of the viewing arrangement for bad weather conditions or night vi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555/00Input parameters relating to exterior conditio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B60W2552/00, B60W2554/00
    • B60W2555/20Ambient conditions, e.g. wind or rai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6Combinations of radar systems with non-radar systems, e.g. sonar, direction finder
    • G01S13/862Combination of radar systems with sonar syste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6Combinations of radar systems with non-radar systems, e.g. sonar, direction finder
    • G01S13/865Combination of radar systems with lidar system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02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f acoustic waves
    • G01S15/06Systems determining the position data of a target
    • G01S15/08Systems for measuring distance only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86Combinations of sonar systems with lidar systems; Combinations of sonar systems with systems not using wave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5/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acoustic waves, e.g. sonar systems
    • G01S15/88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5/93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5/931Son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86Combinations of lidar systems with systems other than lidar, radar or sonar, e.g. with direction finder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7/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 waves, e.g. lidar systems
    • G01S17/88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7/93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7/931Lidar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3/00Systems using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e.g. radar systems; Analogous systems using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waves whose nature or wavelength is irrelevant or unspecified
    • G01S13/88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G01S13/93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 G01S13/931Radar or analogous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for anti-collision purposes of land vehicles
    • G01S2013/9327Sensor installation details
    • G01S2013/93271Sensor installation details in the front of the veh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7/00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 G01S7/52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5/00
    • G01S7/539Details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s G01S13/00, G01S15/00, G01S17/00 of systems according to group G01S15/00 using analysis of echo signal for target characterisation; Target signature; Target cross-sec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tmospheric Sciences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Ecology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种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包含一标志侦测装置,标志侦测装置包含有一影像撷取模块、一储存模块及一运算模块;该影像撷取模块具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用以撷取该行动载具周围的环境影像;该储存模块中储存有多个标志图像模型,该运算模块电性连接该影像撷取模块与该储存模块。该运算模块侦测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图像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一侦测信号。藉此,可有效判断行车载具周围的标志。

Description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行动载具辅助系统,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能够侦测及辨识环境影像的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高频的商业活动以及运输物流快速的扩张发展,人们对于例如汽机车的行动载具的依赖也越深,同时驾驶者亦越来越重视行车时的自身生命财产的保障,一般除了考虑行动载具的性能以及乘坐的舒适性外,亦会考虑欲购买的行动载具是否提供了足够的安全防护装置或辅助装置。在此潮流下,汽车制造商或车用设备设计厂商为了增进行车的安全性,纷纷发展出各种行车安全防护装置或辅助装置,例如后视镜、行车记录器、可实时显示出行车死角区域物体的环景影像或是随时记录行车路径的全球定位系统等。
此外,随着数字摄影机近年来普及于日常生活以及计算机视觉领域迅速发展的发展,已被应用在驾驶辅助系统,希望藉由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交通事故的肇事率。
在驾驶人驾驶车辆的过程中,驾驶人的视角会随着车速、外在的环境因素(例如天候、亮度、车况)、生理状态而改变,使得驾驶人不易注意到道路上的标志,导致错过标志或误判标志的情形。尤其在变换车道时,驾驶人同时要注意四周方车况,更不易注意到道路上的标志。
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发出一种可准确侦测道路上的标志的辅助系统,以提高行车安全,便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态样针对一种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包含一标志侦测装置,包含有至少一影像撷取模块、一储存模块及一运算模块;该影像撷取模块设置于一行动载具,用以撷取该行动载具周围的环境影像;该储存模块中储存有多个标志模型;该运算模块电性连接该至少一影像撷取模块与该储存模块,以侦测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一侦测信号;另外,该影像撷取模块包含有一透镜组,且该透镜组包含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此外,该透镜组更满足下列条件:1.0≤f/HEP≤10.0;0deg<HAF≤150deg;及0.9≤2(ARE/HEP)≤2.0。其中,f为该透镜组的焦距;HEP为该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该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ARE为以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沿着该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前述透镜组利用结构尺寸的设计并配合两个以上的透镜的屈光力、凸面与凹面的组合(本实用新型所述凸面或凹面原则上指各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距离光轴不同高度的几何形状变化的描述),同时有效地提高光学成像系统的进光量与增加光学成像镜头的视角,如此一来,便可使光学成像系统具备有一定相对照度及提高成像的总像素与品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组更满足下列条件: 0.9≤ARS/EHD≤2.0;其中,ARS为以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该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沿着该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EHD为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组更满足下列条件:PLTA≤100μm; PSTA≤100μm;NLTA≤100μm;NSTA≤100μm;SLTA≤100μm;SSTA ≤100μm;以及│TDT│<250%;其中,先定义HOI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PL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PS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L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S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 处的横向像差;SL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S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TDT为该影像撷取模块于结像时的TV畸变。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组包含四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以及一第四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组包含五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其中,HOS 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组包含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以及一第六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组包含七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 InTL/HOS≤0.95;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该透镜组更包括一光圈,且该光圈满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其中,InS为该光圈至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HOS为该透镜组最远离该成像面的透镜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与透镜组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相关的元件参数的用语与其代号详列如下,作为后续描述的参考:
与长度或高度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最大成像高度以HOI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高度(即第一片透镜的物侧面至成像面的于光轴上的距离)以HOS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最后一片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以InTL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固定光栏(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以InS表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的距离以IN12表示(例示);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以TP1表示(例示)。
与材料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第一透镜的色散系数以NA1表示(例示);第一透镜的折射律以Nd1表示(例示)。
与视角有关的透镜参数
视角以AF表示;视角的一半以HAF表示;主光线角度以MRA表示。
与出入瞳有关的透镜参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入射瞳直径以HEP表示;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指系统最大视角入射光通过入射瞳最边缘的光线于该透镜表面交会点(Effective HalfDiameter;EHD),该交会点与光轴之间的垂直高度。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以EHD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与透镜面形弧长及表面轮廓有关的参数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指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系统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其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S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 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指该透镜的表面与所属光学成像系统的光轴的交点为起始点,自该起始点沿着该透镜的表面轮廓直至该表面上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的坐标点为止,前述两点间的曲线弧长为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并以ARE表示。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 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与透镜面形深度有关的参数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61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终点为止,前述两点间水平于光轴的距离以InRS62表示(最大有效半径深度)。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深度(沉陷量)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透镜面型有关的参数
临界点C指特定透镜表面上,除与光轴的交点外,一与光轴相垂直的切面相切的点。承上,例如第五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5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 HVT51(例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5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例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例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例示)。其他透镜的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临界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1,该点沉陷量SGI71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 HIF711(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最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21,该点沉陷量 SGI721(例示),SGI711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1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1(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2,该点沉陷量 SGI712(例示),SGI712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2(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 IF722,该点沉陷量SGI722(例示),SGI722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2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2(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3,该点沉陷量 SGI713(例示),SGI713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3(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 IF723,该点沉陷量SGI723(例示),SGI723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3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3(例示)。
第七透镜物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IF714,该点沉陷量 SGI714(例示),SGI714亦即第七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1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14(例示)。第七透镜像侧面上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为 IF724,该点沉陷量SGI724(例示),SGI724亦即第七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七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IF724该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为HIF724(例示)。
其他透镜物侧面或像侧面上的反曲点及其与光轴的垂直距离或其沉陷量的表示方式比照前述。
与像差有关的变数
光学成像系统的光学畸变(Optical Distortion)以ODT表示;其TV畸变 (TVDistortion)以TDT表示,并且可以进一步限定描述在成像50%至100%视野间像差偏移的程度;球面像差偏移量以DFS表示;彗星像差偏移量以DFC 表示。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影响该表面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轮廓曲线长度越长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亦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是控制该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ARS)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ARS/TP)。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ARS11/TP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 表示,其与TP1间的比值为ARS12/TP1。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ARS21/TP2,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 表示,其与TP2间的比值为ARS22/TP2。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LTA表示;该光学成像系统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PSTA表示。该光学成像系统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LTA表示;该光学成像系统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NSTA 表示;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LTA表示;该光学成像系统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 0.7HOI处的横向像差以SSTA表示。
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影响该表面上在各光线视场共享区域的修正像差以及各视场光线间光程差的能力,轮廓曲线长度越长则修正像差的能力提升,然而同时亦会增加生产制造上的困难度,因此必须控制单一透镜的任一表面在1/2入射瞳直径(HEP) 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特别是控制该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范围内的轮廓曲线长度(ARE)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ARE/TP)。例如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两者间的比值为ARE11/TP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其与TP1间的比值为ARE12/TP1。第二透镜物侧面的 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两者间的比值为ARE21/TP2,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其与TP2间的比值为ARE22 /TP2。光学成像系统中其余透镜的任一表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高度的轮廓曲线长度与该表面所属的该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TP)间的比例关系,其表示方式以此类推。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行动载具辅助系统的处理方法,包含下列步骤:A. 该影像撷取模块撷取该行动载具周围的环境影像;B.该运算模块接收该环境影像,并侦测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储存模块所储存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输出对应的侦测信号。
藉由上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及其处理方法,可有效判断环境影像具有符标志图像模型的标志图像,以产生的侦测信号供后续的处理,进一步提高行车安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上述及其他特征将藉由参照附图详细说明。
图1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方块图;
图1B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设置于行动载具的示意图;
图1C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系统实施例的环境影像示意图。
图1D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系统实施例的车用电子后视镜立体示意图。
图1E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系统实施例的显示设备的短边侧剖面示意图;
图1F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侦测前方周边载具的示意图;
图1G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的处理方法流程图;
图1H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侦测后方周边载具的示意图;
图1I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的标志侦测装置的示意图;
图1J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设置于行动载具的示意图;
图1K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方块图;
图1L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设置于行动载具的示意图;
图1M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五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方块图;
图2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3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4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三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5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四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6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实用新型第五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图7A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六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7B由左至右依序绘示本实用新型第六光学实施例的球差、像散以及光学畸变的曲线图。
附图标记说明:光学成像系统10、20、30、40、50、60
光圈 100、200、300、400、500、600
第一透镜 110、210、310、410、510、610
物侧面 112、212、312、412、512、612
像侧面 114、214、314、414、514、614
第二透镜 120、220、320、420、520、620
物侧面 122、222、322、422、522、622
像侧面 124、224、324、424、524、624
第三透镜 130、230、330、430、530、630
物侧面 132、232、332、432、532、632
像侧面 134、234、334、434、534、634
第四透镜 140、240、340、440、540
物侧面 142、242、342、442、542
像侧面 144、244、344、444、544
第五透镜 150、250、350、450
物侧面 152、252、352、452
像侧面 154、254、354、454
第六透镜 160、260、360
物侧面 162、262、362
像侧面 164、264、364
第七透镜 270
物侧面 272
像侧面 274
红外线滤光片 180、280、380、480、570、670
成像面 190、290、390、490、580、680
影像感测元件、192、292、392、492、590、690
行动载具 0000、000E、000F、000G
红绿灯 000A
速度标志 000B
环境影像 000C
周边载具 000D
刹车灯 000D1
方向灯 000D2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0001
标志侦测装置 0010
影像撷取模块 0011
储存模块 0012
运算模块 0013
亮度传感器 0014
侦测波收发模块 0015
信息接收装置 0016
控制装置 0020
状态侦测装置 0021
警示模块 0022
警示元件 0023
显示设备 0024
全球定位装置 0025
道路图资单元 0026
更新模块 0027
提示装置 0028
提示元件 0029
车用电子后视镜 0100
壳体 0110
眩光传感器 0112
框胶 0114
第一透光元件 0120
第一收光面 0122
第一出光面 0124
第二透光元件 0130
第二收光面 0132
第二出光面 0134
电光介质层 0140
透光电极 0150
透明导电层 0160
电性连接件 0170
控制元件 0180
反射层 0190
标志侦测装置 0030
闪烁消除装置 0031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0002
标志侦测装置 0032
几何中心线 i
具体实施方式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主要设计内容包含有系统实施设计与光学实施设计,以下先就系统实施例进行相关内容的说明:
参阅图1A为本实用新型第一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1方块图,以及图1B为所应用的行动载具0000以车辆为例。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1至少包含一标志侦测装置0010,该标志侦测装置 0010包含一影像撷取模块0011、一储存模块0012及一运算模块0013,其中,该影像撷取模块0011设置于该行动载具0000,用以撷取该行动载具0000周围的环境影像。本实施例中,该影像撷取模块0011设置于该行动载具0000 前侧,且用以撷取并产生该行动载具0000前向的环境影像。该行动载具0000 前侧可例如是车头一侧、车内前挡风玻璃附近或前保险杆处一侧。较佳者,该影像撷取模块0011设置于该行动载具0000的本体的几何中心线i上,例如,位在车体横向上的中心。该影像撷取模块0011包含一透镜组与一影像感测元件,该透镜组包含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用以成像至该影像感测元件而产生环境影像,环境影像的水平视角至少为45度。透镜组的条件将于各光学实施例说明。
该储存模块0012中储存有多个标志模型及各标志模型对应的作动模式。该运算模块0013电性连接该影像撷取模块0011与该储存模块0012,以侦测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一侦测信号。前述的标志图像可例如是交通标志、交通标志、其它车辆上的标志(例如刹车灯、方向灯、倒车灯)。在图1B中,两个标志分别为红绿灯000A及速度标志000B。
本实施例的标志侦测装置0010更包含有一亮度传感器0014电性连接该影像撷取模块0011,用以至少对该影像撷取模块0011撷取影像的方向进行亮度侦测,且当该亮度传感器0014所测得的亮度大于一上阈值时,该影像撷取模块0011以降低进光量的方式撷取该环境影像,而当该亮度传感器0014所测得的亮度小于一下阈值时,该影像撷取模块0011以增加进光量的方式撷取该环境影像。藉此,可得到亮度适当的环境影像,避免过度曝光或曝光不足。
本实施例中,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1更包含一控制装置0020,该控制装置0020设置于该行动载具0000并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0013与该储存模块 0012;该控制装置0020用以接收到该环境影像中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的侦测信号时,依据所符合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对应的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0000。前述的作动模式包括控制行动载具0000减速、刹车、加速等功能。
因应行动载具0000不同的移动状态,而可进行不同的控制,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1更包含一状态侦测装置0021,该状态侦测装置0021设置于该行动载具0000且电性连接该控制装置0020,该状态侦测装置0021侦测行动载具0000的移动状态并产生一状态信号。于实施上,状态侦测装置0021可包含有一转向角传感器、一惯性测量器与一速度传感器的中的至少一者,其中,该转向角传感器侦测该行动载具0000的转向角度;该惯性测量器用以侦测该行动载具0000的加速度、倾斜角度或偏航率;该速度传感器用以侦测该行动载具0000的速度。该状态侦测装置0021依据该速度传感器、该转向角传感器、该惯性测量器的至少一者的侦测结果输出对应的该状态信号。
该控制装置0020接收到该环境影像中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的侦测信号时,依据所符合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对应的作动模式以及该状态信号控制该行动载具0000。例如,依据作动模式及该行动载具 0000当前的移动速度的状态信号对应控制该行动载具0000,避免行动载具 0000内的人员因改变作动模式而感到不适。
图1C为环境影像000C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中,该运算模块0013可依据环境影像000C侦测行动载具0000与该多个标志之间的距离,以及该多个标志于该环境影像000C中的位置,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举例而言,当该控制装置0020接收到该行动载具0000符合各标志模型的各标志图像之间的距离小于一安全距离的侦测信号时,该控制装置0020则以降低该行动载具速度的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例如以减速或刹车的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0000。
实务上,影像撷取模块0011的数量亦可为两个,两个影像撷取模块0011 所撷取的环境影像的景深不同。该运算模块0013通过两个影像撷取模块0011 所撷取并构成的立体的环境影像侦测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以及各符合对应的标志模型的标志图像与该行动载具0000 之间的距离,以及该多个标志于该环境影像中的位置,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
除了以环境影像侦测标志图像之外,该标志侦测装置0010更包含有一侦测波收发模块0015与该运算模块0013电性连接,该侦测波收发模块0015至少对影像撷取模块0011撷取影像的方向(例如该行动载具的前方)发出一侦测波,并接收反射的侦测波。前述的侦测波可为超声波、毫米波雷达、光达、红外光以及激光的任一或组合。该运算模块0013更通过反射的侦测波侦测所撷取方向中各物体的外轮廓,并依该多个外轮廓与该多个标志模型配合,分析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侦测信号。藉此,以环境影像配合反射的侦测波确定所侦测的标志图像的正确性。
此外,藉由侦测波亦可测得标志与行动载具0000之间的距离。藉此,达到以环境影像配合反射的侦测波确定安全距离的正确性。
为了对所侦测的标志产生警示,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1更包含有一警示模块0022,警示模块0022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0013、该储存模块0012与该状态侦测装置0021。并且,储存模块0012更储存有各标志模型对应的状态限制,状态限制可例如:速限60Km/h、禁止右转。
该警示模块0022接收到该侦测信号与行动载具0000的状态信号,自该储存模块0012读取该侦测信号中符合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对应的状态限制,并且当该行动载具0000的移动状态不符合该状态限制时,产生一警示信息。举例而言,侦测到最高速限为60Km/h的标志,并且行动载具0000的移动状态为车速超过60Km/h,并不符合状态限制(速限60Km/h),则产生该警示信息。又例如,侦测到禁止右转的标志,并且行动载具0000的移动状态为右转,并不符合状态限制(禁止右转),则产生该警示信息。
为了对应警示信息提示驾驶者,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1更包含电性连接该警示模块0022的一警示元件0023及一显示设备0024,警示元件0023供接收该警示信息,且于该警示模块0022发出该警示信息时产生对应的光线与声音至少其中一者。例如在超速、或不应转弯而转弯时发出声、光的警示。前述警示元件0023可为蜂鸣器(Buzzer)或/及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其可分别设置于行动载具0000的左、右侧,如A柱、左/右后视镜、仪表板、前视玻璃等邻近驾驶者座位的行动载具0000的内、外部区域,以对应位于行动载具0000的侦测状况而启动。
显示设备0024则是以用显示该警示信息,例如以图像与文字至少其中一者的方式显示。藉由警示元件0023及显示设备0024的其中一者提示驾驶者行动载具0000不符合标志模型对应的状态限制。
图1D绘示本实施例的显示设备0024的立体示意图,其为具有显示器的一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图1E绘示图1D的短边侧剖面示意图。在本实用新型的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可装设于以交通工具为例的行动载具上,用以辅助交通工具的行驶,或是提供交通工具行驶的相关信息,上述交通工具例如为车辆,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可为装设于车辆内部的车用内后视镜,或装设于车辆外部的车用外后视镜,两者用以协助车辆驾驶者了解其他车辆的位置。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除此之外,上述的交通工具并不限于车辆,上述交通工具也可指其他种类的交通工具,例如:陆地列车、飞行器、水上船舰等。
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组装于一壳体0110中,且壳体0110具有开口(未绘示)。具体而言,壳体0110的开口与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的反射层0190重迭(图1D),藉此,外来光在通过开口后可传递至位于壳体0110内部的反射层 0190,进而使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发挥反射镜的功能。当车辆驾驶者在进行驾驶时,驾驶者例如是面对开口,且驾驶者可以观看到由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 反射而出的外来光,进而得知后方车辆的位置。
请继续参考图1E,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包括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第二透光元件0130,该第一透光元件0120朝向驾驶者,且第二透光元件0130 设置于远离驾驶者的一侧。具体而言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第二透光元件 0130为透光基板,其材质例如可以是玻璃。然而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第二透光元件0130的材质亦可以例如是塑料、石英、PET基板或其他可适用的材料,其中该PET基板除具有封装及保护效果外,另具有成本低、制造容易、极轻薄的特性。
在本实施例中,该第一透光元件0120包含一第一收光面0122及一第一出光面0124,一来自于驾驶者后方的外来光影像由该第一收光面0122入射至该第一透光元件0120,并由该第一出光面0124出射。该第二透光元件0130 包含一第二收光面0132及一第二出光面0134,该第二收光面0132相向于该第一出光面0124,并藉由一框胶0114与该第一出光面0124之间形成一间隙。前述外来光影像接续由该第一出光面0124出射至该第二透光元件0130,并由该第二出光面0134出射。
一电光介质层0140设置于该第一透光元件0120的第一出光面0124及该第二透光元件0130的第二收光面0132所形成之间隙中。至少一透光电极0150 配置于该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该电光介质层0140之间。前述电光介质层 0140配置于该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至少一反射层0190之间。一透明导电层0160配置于该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该电光介质层0140之间,另一透明导电层0160则配置于该第二透光元件0130以及该电光介质层0140之间。一电性连接件0170与该透明导电层0160相连接,另一电性连接件0170则与透光电极0150相连接,以透光电极0150直接电性连接或通过另一透明导电层0160电性连接至光介质层0140,藉此可传输电能至该电光介质层0140,改变该电光介质层0140的透明度。当超过一亮度的外来光影像产生时,例如来自后方来车的强烈的车头光线,与控制元件0180电性连接的眩光传感器0112 可接收此光线能量并转换成信号,该控制元件0180可分析外来光影像的亮度是否超过一预设亮度,若产生眩光即藉由电性连接件0170对该电光介质层 0140提供该电能以产生抗眩光效果。前述外来光影像若强度太强,将导致眩光效果而影响驾驶者眼睛的视线,进而危害行驶安全。
另外,前述透光电极0150以及反射层0190可例如是分别全面性覆盖第一透光元件0120的表面以及第二透光元件0130的表面,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透光电极0150的材料可选用金属氧化物,例如:铟锡氧化物、铟锌氧化物、铝锡氧化物、铝锌氧化物、铟锗锌氧化物、其它合适的氧化物、或者是上述至少二者的堆栈层。另外,反射层0190可具有导电性,反射层0190包含选自于银(Ag)、铜(Cu)、铝(Al)、钛(Ti)、铬 (Cr)、钼(Mo)所构成材料群组的至少一种材料或其合金,或包含二氧化硅或透明导电材料。或者,透光电极0150以及反射层0190亦可以包含其他种类的材料,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前述电光介质层0140可采用有机材料制作,亦可以采用无机材料制作,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在本实施例中,电光介质层0140可选用电致变色材料(Electrochromicmaterial),配置于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第二透光元件 0130之间,且配置于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反射层0190之间。具体而言,透光电极0150配置于第一透光元件0120以及电光介质层0140(电致变色材料层EC)之间,且本实施例的反射层0190可配置于第二透光元件0130以及电光介质层0140间。另外,在本实施例中,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更包括框胶0114。框胶0114位于第一透光元件0120与第二透光元件0130之间且环绕电光介质层0140。前述框胶0114、第一透光元件0120与第二透光元件0130共同封装电光介质层0140。
在本实施例中,透明导电层0160,配置于电光介质层0140以及反射层 0190之间。具体而言,可以作为反射层0190的抗氧化层并且可以避免电光介质层0140与反射层0190直接接触,进而避免反射层0190受到有机材料的腐蚀,使得本实施例的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此外前述框胶0114、透光电极0150以及透明导电层0160共同封装电光介质层0140。在本实施例中,前述透明导电层0160包含选自于铟锡氧化物(indium tinoxide, ITO)、铟锌氧化物(indium zinc oxide,IZO)或掺杂铝的氧化锌薄膜(Al-dopedZnO,AZO)、氟掺杂氧化锡所构成材料群组的至少一种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可以选择性地设置电性连接件0170 例如导线或导电结构而分别连接至透光电极0150以及反射层0190。透光电极 0150以及反射层0190可分别利用上述导线或导电结构与提供驱动信号的至少一控制元件0180电性连接,进而驱动电光介质层0140。
当电光介质层0140致能(enabled)时,电光介质层0140会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而改变其能阶,进而呈消光(diming)状态。当外来光穿过壳体 0110的开口进而到达电光介质层0140时,外来光会被呈消光状态的电光介质层0140吸收,而使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切换至防眩光模式。另一方面,当电光介质层0140不致能时,电光介质层0140会呈透光状态。此时,通过壳体0110开口的外来光会穿过电光介质层0140而被反射层0190反射,进而使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切换至镜面模式。
具体而言,第一透光元件0120具有远离第二透光元件0130的第一收光面0122。来自后方其他车辆的外来光例如是由第一收光面0122进入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且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反射外来光而使外来光由第一收光面 0122离开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另外,车辆驾驶者的人眼可以接收到经由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反射的外来光,进而了解后方其他车辆的位置。除此之外,反射层0190可选择适当的材料以及设计适当的膜厚,而具有部分穿透部分反射的光学性质。
车用电子后视镜0100的显示器可为LCD或LED,显示器可设置壳体0110 内部或外部,例如设置于第二透光元件0130远离第一透光元件0120的一侧,或例如是第二透光元件0130远离第一透光元件0120的第二出光面0134。由于反射层0190具有部分穿透部分反射的光学性质,因此显示器发出的影像光可以穿过反射层0190,进而让用户可观看到显示器显示的内部影像,以显示警示信息。
本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1更包含一全球定位装置0025以及一道路图资单元0026设于该行动载具0000且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0013。该全球定位装置0025持续产生并输出一全球定位信息,该道路图资单元0026储存多个道路信息,各道路信息包含至少一标志信息,其中,各道路信息可为各道路的图资,且各道图的图资中的特定位置具有标志信息(例如标志的外观、指示的内容等)。该运算模块0013持续接收该全球定位信息并持续比对该多个道路信息,以找出该全球定位信息所对应的该道路信息,且该运算模块0013撷取当时所对应的该道路信息所具有的该多个标志信息,以配合判断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藉此,以环境影像配合道路信息的标志信息确定所侦测的标志图像的正确性。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1更可包含有一更新模块电性连接该道路图资单元 0026、该全球定位装置0025及该储存模块0012,藉由更新模块0027,可进行下列数据的更新,其中:
更新模块0027可更新该道路图资单元0026所储存的该多个道路信息的至少一者,及/或该多个标志信息的至少一者。
更新模块0027可依据全球定位信息得到行动载具0000所在地区或国家,再对应更新该道路图资单元0026所储存的该多个道路信息的至少一者,及/ 或该多个标志信息的至少一者。
更新模块0027可更新该储存模块0012所储存的该多个标志模型。进一步,可依据全球定位信息得到行动载具0000所在地区或国家,更新该储存模块所储存的该多个标志模型。
本实施例的该标志侦测装置0010更包含有一信息接收装置0016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0013,该信息接收装置0016用以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接收来自于一控制中心或一交通标志所发出的至少一标志信息(例如标志信息内容为限速60Km/h)。该运算模块0013以该多个标志信息配合判断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藉此,以环境影像配合以无线通信接收的标志信息确定所侦测的标志图像的正确性。
该储存模块0012更储存有多个标志类别,且各标志类别具有该多个标志模型,该多个标志类别可包括警告标志,禁制标志、指示标志、辅助标志等,每一种标志类别中具有至少一种标志模型。该运算模块0013侦测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储存模块所储存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后,再分析符合的标志模型所属的标志类别,并配合分析结果输出对应的侦测信号。
该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1更包含有一提示装置0028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0013,用以接收到该环境影像中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的侦测信号时,产生所符合的该多个标志模型所对应的提示信息。更可藉由电性连接该提示装置0028的一提示元件0029,以在提示装置0028 发出该提示信息时产生对应的语音至该行动载具中。举例而言,侦测到最高速限为60Km/h的标志时,则以语音提示「最高速限60Km/h」。
请配合图1F,为一周边载具000D位于行动载具0000的前方的示意图,周边载具000D上的标志为以刹车灯000D1为例,亦可为方向灯。本实施例的运算模块0013更可侦测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该周边载具000D、以及该周边载具000D上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运算模块0013侦测到周边载具000D上具有刹车灯000D1的标志模型时产生侦测信号。
藉由上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即可进行本实施例的处理方法,该处理方法至少包含图1G所示的下步骤:
影像撷取模块0011持续撷取该行动载具0000周围的环境影像;
由运算模块0013接收该环境影像;
运算模块0013侦测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储存模块0012所储存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
若是:运算模块0013输出对应的侦测信号,且影像撷取模块0011继续撷取环境影像。
若否:影像撷取模块0011继续撷取环境影像。
于后提供该运算模块0013可行的多种算法,使该运算模块0013判断环境影像中具有符合该储存模块0012所储存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
(1)该运算模块0013先将该环境影像中各物体的影像分别以一色彩屏蔽沿其轮廓取代,且各色彩屏蔽的颜色不同于其他色彩屏蔽,并以各色彩屏蔽的形状分析是否有符合该储存模块0012所储存的标志模型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
(2)该运算模块0013先对该环境影像进行几何转换、几何校正、空间转换、色彩转换、对比强化、噪声去除、平滑化、锐利化与亮度调整至少一者,再侦测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储存模块0012所储存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其中一者的图像,并输出对应的侦测信号。
(3)该运算模块0013先对该环境影像进行点、线、边、角、区域等特征至少一者进行撷取,再利用所撷取的特征侦测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储存模块0012所储存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其中一者的图像,并输出对应的侦测信号。
(4)该运算模块0013侦测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储存模块0012 所储存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后,再分析符合的标志模型所属的标志类别,并依分析结果输出对应的侦测信号。
藉由上述的多种算法的任一者,该运算模块0013即可判断环境影像中具有符合该储存模块0012所储存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输出侦测信号。该运算模块0013并不限定以上述的算法判断环境影像。此外,亦可再配合上述的侦测波收发模块0015、距离判断等产生侦测信号。
本实施例的处理方法更包含:该控制装置0020接收到该环境影像中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的侦测信号时,依据所符合的该多个该标志模型自该储存模块0012提取对应的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 0000作动。亦可再配合上述的状态侦测装置0021控制该行动载具0000。
请配合图1H,影像撷取模块0011亦可设置于该行动载具0000后侧,且用以撷取并产生该行动载具0000后向的环境影像,该行动载具0000后侧可例如是后车箱一侧或后保险杆处一侧。较佳者,设置于该行动载具0000的本体的几何中心线i上,例如,设置在车体横向的中心。后向的环境影像的水平视角至少为100度。在图1H中,周边载具000D位于行动载具0000的后方,周边载具000D上的标志为以方向灯000D2为例。
请参阅图1I,为本实用新型第二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的标志侦测装置 0030方块图,其以第一系统实施例的标志侦测装置0010为基础,不同的是,更包含有一闪烁消除装置0031电性连接该影像撷取模块0011及该运算模块 0013。当该环境影像中具有一LED光源时,闪烁消除装置0031消除该LED 光源于该环境影像中的闪烁现象。该运算模块0013则侦测消除闪烁现象后的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侦测信号。
参阅图1J以及图1K,图1J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 000E,图1K为本实用新型第三系统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2方块图。
本实施例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0002具有大致相同于第一系统实施例的架构,不同的是标志侦测装置0032的影像撷取模块0011及亮度传感器0014的数量为四,该多个影像撷取模块0011分别设置于该行动载具000E的前侧、后侧、左侧与右侧,用以撷取并产生该行动载具000E前向、后向、左向与右向的环境影像,本实施例中,该行动载具000E前侧可例如是车头一侧、车内前挡风玻璃附近或前保险杆处一侧;后侧可例如是后车箱一侧或后保险杆处一侧;左侧可以例如是左后视镜;右侧可以例如是右后视镜。
该运算模块0013侦测该多个影像撷取模块0011所撷取并组合构成的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侦测信号。组合构成的环境影像涵盖的水平视角为360度,组合构成的环境影像可以由运算模块0013进行组合。
上述中,是以四个影像撷取模块0011为例说明,请配合图1L,在第四系统实施例中,影像撷取模块0011数量亦可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该行动载具 000F左右两侧,用以撷取于该行动载具000F左向与右向的环境影像。该运算模块0013侦测该行动载具000F左向与右向的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
实务上,设置于该行动载具000F左右两侧的两个影像撷取模块0011亦可朝向该行动载具000F前向的位置上以撷取并产生该行动载具000F前向的环境影像。或者,设置于该行动载具000F左右两侧且朝向该行动载具000F 后向的位置上,以撷取并产生该行动载具000F后向的环境影像。无论是朝向前向或后向,两个环境影像涵盖的水平视角至少为180度。
请配合图1M,在第五系统实施例中,影像撷取模块0011的数量亦可为三个。该多个影像撷取模块0011分别设置于该行动载具000G的前侧、左侧与右侧,用以撷取并产生该行动载具000G前向、左向与右向的环境影像。该运算模块侦测该多个影像撷取模块0011所撷取并组合构成的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图像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侦测信号。组合构成的环境影像可以由运算模块0013进行组合。
上述第二至第五系统实施例的同样可以应用第一系统实施例的处理方法,且第三至第五系统实施例可应用第二系统实施例的闪烁消除装置0031,于此容不赘述。
以下兹就该透镜组可行的光学实施例进行说明。于本实用新型透镜组所形成的光学成像系统可使用三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86.1nm、587.5 nm、656.2nm,其中587.5nm为主要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光学成像系统亦可使用五个工作波长进行设计,分别为470nm、510nm、 555nm、610nm、650nm,其中555nm为主要参考波长为主要提取技术特征的参考波长。
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为 PPR,光学成像系统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为NPR,所有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PPR总和为ΣPPR,所有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总和为ΣNPR,当满足下列条件时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的总屈折力以及总长度:0.5≤ΣPPR/│ΣNPR│≤1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ΣPPR/│ΣNPR│≤3.0。
光学成像系统可更包含一影像感测元件,其设置于成像面。影像感测元件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即为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高度或称最大像高) 为HOI,第一透镜物侧面至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HOS,其满足下列条件: HOS/HOI≤50;以及0.5≤HOS/f≤150。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HOS/HOI ≤40;以及1≤HOS/f≤140。藉此,可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搭载于轻薄可携式的电子产品上。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圈,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质量。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成像系统的出瞳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而容置更多光学元件,并可增加影像感测元件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成像系统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前述光圈至成像面间的距离为InS,其满足下列条件:0.1≤ InS/HOS≤1.1。藉此,可同时兼顾维持光学成像系统的小型化以及具备广角的特性。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物侧面至第六透镜像侧面间的距离为InTL,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0.1≤ΣTP/InTL≤0.9。藉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合格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R1/R2│≤25。藉此,第一透镜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01≤│R1/R2│<12。
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1,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7<(R11-R12)/(R11+R12)<50。藉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所产生的像散。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 /f≤60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 /f≤3.0,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1+IN12)/TP2≤10。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第五透镜与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6+IN56)/TP5≤15 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第二透镜、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2、TP3以及TP4,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23,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0.1≤TP4/ (IN34+TP4+IN45)<1。藉此,有助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的临界点C61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像侧面的临界点C62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 HVT62,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61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61,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临界点C62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SGC62,可满足下列条件:0mm≤HVT61≤3mm;0mm< HVT62≤6mm;0≤HVT61/HVT62;0mm≤│SGC61│≤0.5mm;0mm<│ SGC62│≤2mm;以及0<│SGC62│/(│SGC62│+TP6)≤0.9。藉此,可有效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I≤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3≤HVT62/HOI≤0.8。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其满足下列条件:0≤HVT62/HOS≤0.5。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2≤HVT62/HOS≤0.45。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中,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611 /(SGI611+TP6)≤0.9;0<SGI621/(SGI621+TP6)≤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611/(SGI611+TP6)≤0.6;0.1≤SGI621/(SGI621+TP6)≤0.6。
第六透镜物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SGI612/(SGI612+TP6)≤0.9;0< SGI622/(SGI622+TP6)≤0.9。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SGI612 /(SGI612+TP6)≤0.6;0.1≤SGI622/(SGI622+TP6)≤0.6。
第六透镜物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HIF611│≤5 mm;0.001mm≤│HIF621│≤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mm≤│HIF611│≤3.5mm;1.5mm≤│HIF621│≤3.5mm。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2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 HIF612│≤5mm;0.001mm≤│HIF622│≤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 0.1mm≤│HIF622│≤3.5mm;0.1mm≤│HIF612│≤3.5mm。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3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 HIF613│≤5mm;0.001mm≤│HIF623│≤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 0.1mm≤│HIF623│≤3.5mm;0.1mm≤│HIF613│≤3.5mm。
第六透镜物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14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像侧面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0.001mm≤│ HIF614│≤5mm;0.001mm≤│HIF624│≤5mm。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 0.1mm≤│HIF624│≤3.5mm;0.1mm≤│HIF614│≤3.5mm。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一种实施方式,可藉由具有高色散系数与低色散系数的透镜交错排列,从而助于光学成像系统色差的修正。
上述非球面的方程式为:
z=ch2/[1+[1-(k+1)c2h2]0.5]+A4h4+A6h6+A8h8+A10h10+ A12h12+A14h14+A16h16+A18h18+A20h20+…(1)
其中,z为沿光轴方向在高度为h的位置以表面顶点作参考的位置值,k 为锥面系数,c为曲率半径的倒数,且A4、A6、A8、A10、A12、A14、A16、 A18以及A20为高阶非球面系数。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料或玻璃。当透镜材质为塑料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与重量。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时,则可以控制热效应并且增加光学成像系统屈折力配置的设计空间。此外,光学成像系统中第一透镜至第七透镜的物侧面及像侧面可为非球面,其可获得较多的控制变量,除用以消减像差外,相较于传统玻璃透镜的使用甚至可减少透镜的使用数目,因此能有效降低本实用新型光学成像系统的总高度。
再者,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光学成像系统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原则上表示透镜表面于近光轴处为凹面。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更可视需求应用于移动对焦的光学系统中,并兼具优良像差修正与良好成像质量的特色,从而扩大应用层面。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更可视需求包括一驱动模块,该驱动模块可与该多个透镜相耦合并使该多个透镜产生位移。前述驱动模块可以是音圈马达(VCM),用于带动镜头进行对焦,或者为光学防手振元件(OIS),用于降低拍摄过程因镜头振动所导致失焦的发生频率。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更可视需求令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第五透镜、第六透镜及第七透镜中至少一透镜为波长小于500nm 的光线滤除元件,其可藉由该特定具滤除功能的透镜的至少一表面上镀膜或该透镜本身即由具可滤除短波长的材质制作而成。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的成像面更可视需求选择为一平面或一曲面。当成像面为一曲面(例如具有一曲率半径的球面),有助于降低聚焦光线于成像面所需的入射角,除有助于达成微缩光学成像系统的长度(TTL)外,对于提升相对照度同时有所帮助。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配合下述光学实施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图式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2A及图2B,其中图2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一光学实施例的一种透镜组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示意图,图2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2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1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110、光圈10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第六透镜160、红外线滤光片 180、成像面1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192。
第一透镜1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12为凹面,其像侧面1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12具有两个反曲点。第一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12表示。第一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1表示,第一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12表示。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1。
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1表示,第一透镜 110像侧面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111= -0.0031mm;│SGI111│/(│SGI111│+TP1)=0.0016。
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12表示,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112=1.3178mm;│SGI112│/(│SGI112│+TP1)=0.4052。
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111表示,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1=0.5557mm;HIF111/HOI=0.1111。
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112表示,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1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112=5.3732mm;HIF112/HOI=1.0746。
第二透镜12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22为凸面,其像侧面12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22具有一反曲点。第二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22表示。第二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1表示,第二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 (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22表示。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2。
第二透镜120物侧面12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120物侧面12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11表示,第二透镜 120像侧面12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120像侧面12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211=0.1069mm;│SGI211│/(│SGI211│+TP2)=0.0412;SGI221=0mm;│SGI221│/(│SGI221│+TP2)=0。
第二透镜120物侧面12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211表示,第二透镜120像侧面12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二透镜120像侧面12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2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211=1.1264mm;HIF211/HOI=0.2253;HIF221=0mm;HIF221/HOI=0。
第三透镜13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32为凹面,其像侧面1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32以及像侧面134均具有一反曲点。第三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3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32表示。第三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31表示,第三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32表示。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3。
第三透镜130物侧面13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130物侧面13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11表示,第三透镜 130像侧面13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130像侧面13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311= -0.3041mm;│SGI311│/(│SGI311│+TP3)=0.4445;SGI321=-0.1172mm;│SGI321│/(│SGI321│+TP3)=0.2357。
第三透镜130物侧面13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311表示,第三透镜130像侧面13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三透镜130像侧面13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3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311=1.5907mm;HIF311/HOI=0.3181;HIF321=1.3380mm;HIF321/ HOI=0.2676。
第四透镜1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42为凸面,其像侧面1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4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44具有一反曲点。第四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 ARS4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42表示。第四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41表示,第四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42表示。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4。
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1表示,第四透镜 140像侧面14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411=0.0070mm;│SGI411│/(│SGI411│+TP4)=0.0056;SGI421=0.0006 mm;│SGI421│/(│SGI421│+TP4)=0.0005。
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12表示,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412=-0.2078mm;│SGI412│/(│SGI412│+TP4)=0.1439。
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411表示,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1=0.4706mm;HIF411/HOI=0.0941;HIF421=0.1721mm;HIF421/ HOI=0.0344。
第四透镜140物侧面14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412表示,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四透镜140像侧面14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4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412=2.0421mm;HIF412/HOI=0.4084。
第五透镜1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52为凸面,其像侧面1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152具有二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54具有一反曲点。第五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 ARS5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52表示。第五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51表示,第五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52表示。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1表示,第五透镜 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511=0.00364mm;│SGI511│/(│SGI511│+TP5)=0.00338; SGI521=-0.63365mm;│SGI521│/(│SGI521│+TP5)=0.37154。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2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512=-0.32032mm;│SGI512│/(│SGI512│+TP5)=0.23009。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3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513=0mm;│SGI513│/(│SGI513│+TP5)=0;SGI523=0mm;│SGI523 │/(│SGI523│+TP5)=0。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14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5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514=0mm;│SGI514│/(│SGI514│+TP5)=0;SGI524=0mm;│SGI524 │/(│SGI524│+TP5)=0。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511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1=0.28212mm;HIF511/ HOI=0.05642;HIF521=2.13850mm;HIF521/HOI=0.42770。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512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2=2.51384mm;HIF512/ HOI=0.50277。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513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3=0mm;HIF513/HOI=0; HIF523=0mm;HIF523/HOI=0。
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514表示,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5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514=0mm;HIF514/HOI=0; HIF524=0mm;HIF524/HOI=0。
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162为凹面,其像侧面164为凹面,且其物侧面16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164具有一反曲点。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的角度而改善像差。第六透镜物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6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最大有效半径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S62表示。第六透镜物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61表示,第六透镜像侧面的1/2入射瞳直径(HEP)的轮廓曲线长度以ARE62表示。第六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1表示,第六透镜 160像侧面16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SGI611=-0.38558mm;│SGI611│/(│SGI611│+TP6)=0.27212;SGI621=0.12386mm;│SGI621│/(│SGI621│+TP6)=0.10722。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12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之间与光轴平行的水平位移距离以SGI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 SGI612=-0.47400mm;│SGI612│/(│SGI612│+TP6)=0.31488;SGI622=0 mm;│SGI622│/(│SGI622│+TP6)=0。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611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最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1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1=2.24283mm;HIF611/ HOI=0.44857;HIF621=1.07376mm;HIF621/HOI=0.21475。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612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第二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2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2=2.48895mm;HIF612/ HOI=0.49779。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613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第三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3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3=0mm;HIF613/HOI=0; HIF623=0mm;HIF623/HOI=0。
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 HIF614表示,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第四接近光轴的反曲点与光轴间的垂直距离以HIF624表示,其满足下列条件:HIF614=0mm;HIF614/HOI=0; HIF624=0mm;HIF624/HOI=0。
红外线滤光片1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160及成像面1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焦距为f,入射瞳直径为HEP,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AF,其数值如下:f=4.075mm;f/HEP=1.4;以及HAF=50.001 度与tan(HAF)=1.1918。
本实施例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六透镜160的焦距为f6,其满足下列条件:f1=-7.828mm;│f/f1│=0.52060;f6=-4.886;以及│f1│>│ f6│。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二透镜120至第五透镜150的焦距分别为f2、f3、f4、f5,其满足下列条件:│f2│+│f3│+│f4│+│f5│=95.50815mm;│f1│+│f6│=12.71352mm以及│f2│+│f3│+│f4│+│f5│>│f1│+│f6│。
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p的比值为PPR,光学成像系统10的焦距f与每一片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fn的比值为NPR,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所有具有正屈折力的透镜的 PPR总和为ΣPPR=f/f2+f/f4+f/f5=1.63290,所有具有负屈折力的透镜的NPR 总和为ΣNPR=│f/f1│+│f/f3│+│f/f6│=1.51305,ΣPPR/│ΣNPR│= 1.07921。同时亦满足下列条件:│f/f2│=0.69101;│f/f3│=0.15834;│f/f4 │=0.06883;│f/f5│=0.87305;│f/f6│=0.83412。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至第六透镜160 像侧面164间的距离为InTL,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HOS,光圈100至成像面180间的距离为InS,影像感测元件192有效感测区域对角线长的一半为HOI,第六透镜像侧面164至成像面190间的距离为BFL,其满足下列条件:InTL+BFL=HOS;HOS=19.54120mm;HOI=5.0 mm;HOS/HOI=3.90824;HOS/f=4.7952;InS=11.685mm;以及InS/HOS=0.59794。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于光轴上所有具屈折力的透镜的厚度总和为ΣTP,其满足下列条件:ΣTP=8.13899mm;以及ΣTP/InTL=0.52477。藉此,当可同时兼顾系统成像的对比度以及透镜制造的合格率并提供适当的后焦距以容置其他元件。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一透镜110物侧面112的曲率半径为R1,第一透镜110像侧面114的曲率半径为R2,其满足下列条件:│R1/R2 │=8.99987。藉此,第一透镜110的具备适当正屈折力强度,避免球差增加过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的曲率半径为 R11,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的曲率半径为R12,其满足下列条件: (R11-R12)/(R11+R12)=1.27780。藉此,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系统10所产生的像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所有具正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 PP,其满足下列条件:ΣPP=f2+f4+f5=69.770mm;以及f5/(f2+f4+f5)=0.067。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单一透镜的正屈折力至其他正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所有具负屈折力的透镜的焦距总和为Σ NP,其满足下列条件:ΣNP=f1+f3+f6=-38.451mm;以及f6/(f1+f3+f6)=0.127。藉此,有助于适当分配第六透镜160的负屈折力至其他负透镜,以抑制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显著像差的产生。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12,其满足下列条件:IN12=6.418mm;IN12/f=1.57491。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IN56=0.025mm;IN56/f=0.00613。藉此,有助于改善透镜的色差以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1以及TP2,其满足下列条件:TP1=1.934mm;TP2=2.486 mm;以及(TP1+IN12)/TP2=3.36005。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10制造的敏感度并提升其性能。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五透镜150与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分别为TP5以及TP6,前述两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56,其满足下列条件:TP5=1.072mm;TP6=1.031mm;以及(TP6+IN56)/TP5= 0.98555。藉此,有助于控制光学成像系统10制造的敏感度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IN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 IN45,其满足下列条件:IN34=0.401mm;IN45=0.025mm;以及TP4/ (IN34+TP4+IN45)=0.74376。藉此,有助于层层微幅修正入射光线行进过程所产生的像差并降低系统总高度。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 InRS51,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 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52,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5,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51=-0.34789mm;InRS52=-0.88185 mm;│InRS51│/TP5=0.32458以及│InRS52│/TP5=0.82276。藉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五透镜150物侧面15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1,第五透镜150像侧面15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5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0.515349mm;HVT52=0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 InRS61,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于光轴上的交点至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 的最大有效半径位置于光轴的水平位移距离为InRS62,第六透镜16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TP6,其满足下列条件:InRS61=-0.58390mm;InRS62=0.41976 mm;│InRS61│/TP6=0.56616以及│InRS62│/TP6=0.40700。藉此,有利于镜片的制作与成型,并有效维持其小型化。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六透镜160物侧面162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1,第六透镜160像侧面164的临界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为HVT62,其满足下列条件:HVT61=0mm;HVT62=0mm。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HOI=0.1031。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10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其满足下列条件:HVT51/HOS=0.02634。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10的外围视场的像差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以及第六透镜160具有负屈折力,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NA2,第三透镜130的色散系数为NA3,第六透镜160的色散系数为NA6,其满足下列条件: NA6/NA2≤1。藉此,有助于光学成像系统10色差的修正。
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10中,光学成像系统10于结像时的TV畸变为 TDT,结像时的光学畸变为ODT,其满足下列条件:TDT=2.124%;ODT=5.076 %。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11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21
表二、第一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22
依据表一及表二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23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31
表一为图2B第一光学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距离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6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光学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 A1-A20则表示各表面第1-20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光学实施例表格对应各光学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再者,以下各光学实施例的机构元件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
第二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3A及图3B,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二光学实施例的一种透镜组的光学成像系统20的示意图,图3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20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3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2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20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第六透镜260以及第七透镜270、红外线滤光片280、成像面2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292。
第一透镜2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12为凸面,其像侧面2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22为凹面,其像侧面22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32为凸面,其像侧面23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42为凸面,其像侧面24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52为凸面,其像侧面25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六透镜2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62为凹面,其像侧面26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藉此,可有效调整各视场入射于第六透镜260的角度而改善像差。
第七透镜27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272为凸面,其像侧面274为凸面。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2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七透镜270及成像面2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20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41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51
表四、第二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52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61
第二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62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63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71
依据表三及表四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72
第三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4A及图4B,其中图4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三光学实施例的一种透镜组的光学成像系统30的示意图,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30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4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3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光圈30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第六透镜360、红外线滤光片380、成像面39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392。
第一透镜3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12为凸面,其像侧面3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322为凹面,其像侧面324为凸面,并皆为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32为凸面,其像侧面3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334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42为凹面,其像侧面3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像侧面344具有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3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52为凸面,其像侧面35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六透镜36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362为凸面,其像侧面36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362以及像侧面364均具有一反曲点。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另外,可有效地压制离轴视场光线入射的角度,进一步可修正离轴视场的像差。
红外线滤光片3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六透镜360及成像面3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30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81
表六、第三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91
第三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492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01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02
依据表五及表六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03
第四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5A及图5B,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四光学实施例的一种透镜组的光学成像系统40的示意图,图5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40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5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4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光圈40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红外线滤光片480、成像面490 以及影像感测元件492。
第一透镜41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玻璃材质,其物侧面412为凸面,其像侧面414为凹面,并皆为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22为凹面,其像侧面4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22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32为凸面,其像侧面4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32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4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42为凸面,其像侧面44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4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五透镜4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452为凹面,其像侧面45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452具有两个反曲点。藉此,有利于缩短其后焦距以维持小型化。
红外线滤光片48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450及成像面49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40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11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21
表八、第四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第四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32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41
依据表七及表八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42
第五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6A及图6B,其中图6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五光学实施例的一种透镜组的光学成像系统50的示意图,图6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50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6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5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红外线滤光片570、成像面58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590。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12为凸面,其像侧面51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12具有一反曲点。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22为凸面,其像侧面52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2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524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32为凹面,其像侧面5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32具有三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534具有一反曲点。
第四透镜5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542为凹面,其像侧面54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54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544具有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5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四透镜540及成像面58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50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表十、第五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52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61
第五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62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71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72
依据表九及表十可得到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81
第六光学实施例
请参照图7A及图7B,其中图7A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第六光学实施例的一种透镜组的光学成像系统60的示意图,图7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光学实施例的光学成像系统60的球差、像散及光学畸变曲线图。由图7A可知,光学成像系统60由物侧至像侧依序包含第一透镜610、光圈60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红外线滤光片670、成像面680以及影像感测元件690。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12为凸面,其像侧面614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22为凹面,其像侧面62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其像侧面624具有一反曲点。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料材质,其物侧面632为凸面,其像侧面634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且其物侧面632具有两个反曲点以及像侧面634具有一反曲点。
红外线滤光片67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三透镜630及成像面680间且不影响光学成像系统60的焦距。
请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82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91
表十二、第六光学实施例的非球面系数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592
第六光学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光学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光学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下列条件式数值: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601
依据表十一及表十二可得到轮廓曲线长度相关的数值:
Figure BDA0002070650060000602
本实用新型的光学成像系统可视需求藉由不同片数的透镜达到降低所需机构空间。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本案权利要求范围所界定为准。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参照其例示性实施例而特别地显示及描述,将为所属技术领域具通常知识者所理解的是,于不脱离本案权利要求范围及其等效物所定义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范畴下可对其进行形式与细节上的各种变更。

Claims (43)

1.一种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包含:
一标志侦测装置,包含有至少一影像撷取模块、一储存模块及一运算模块;该影像撷取模块设置于一行动载具,用以撷取该行动载具周围的环境影像;该储存模块中储存有多个标志模型;该运算模块电性连接该至少一影像撷取模块与该储存模块,以侦测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一侦测信号;其特征在于:
该影像撷取模块包含有一透镜组,且该透镜组包含有至少两片具有屈光力的透镜;此外,该透镜组更满足下列条件:
1.0≤f/HEP≤10.0;
0deg<HAF≤150deg;及
0.9≤2(ARE/HEP)≤2.0
其中,f为该透镜组的焦距;HEP为该透镜组的入射瞳直径;HAF为该透镜组的最大可视角度的一半;ARE为以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距离光轴1/2入射瞳直径的垂直高度处的位置为终点,沿着该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设置于该行动载具并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与该储存模块;该储存模块更储存有各标志模型对应的作动模式;该控制装置用以接收到该环境影像中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的侦测信号时,依据所符合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对应的作动模式控制该行动载具。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状态侦测装置;该状态侦测装置设置于该行动载具,用以侦测该行动载具的移动状态并产生一状态信号;该控制装置更电性连接该状态侦测装置,用以接收到该环境影像中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的侦测信号时,依据所符合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对应的作动模式以及该状态信号控制该行动载具。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运算模块更侦测该行动载具与该多个标志之间的距离以及该多个标志于该环境影像中的位置,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标志侦测装置的至少一影像撷取模块的数量为两个,该运算模块通过两个影像撷取模块所撷取并构成的立体的环境影像侦测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以及各符合对应的标志模型的标志图像与该行动载具之间的距离以及该多个标志于该环境影像中的位置,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标志侦测装置更包含有一侦测波收发模块,该侦测波收发模块与该运算模块电性连接,该侦测波收发模块用以至少对影像撷取模块撷取影像的方向发出一侦测波,并接收反射的侦测波;该运算模块更通过反射的侦测波侦测所撷取方向中各物体的外轮廓,并依该多个外轮廓与该多个标志模型配合,分析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侦测信号。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侦测波是选自超声波、毫米波雷达、光达、红外光以及激光的任一或组合。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储存模块更储存有各标志模型对应的状态限制,且该行动载具辅助系统更包含有一状态侦测装置以及一警示模块;该状态侦测装置设置于该行动载具且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用以侦测该行动载具的移动状态并产生一状态信号;该警示模块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该储存模块与该状态侦测装置,用以接收到该侦测信号与该状态信号,并自该储存模块读取该侦测信号中符合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对应的状态限制,且当该行动载具的移动状态不符合该状态限制时,产生一警示信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警示元件,该警示元件电性连接该警示模块,用以当该警示模块发出该警示信息时产生对应的光线与声音至少其中一者。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显示设备,该显示设备电性连接该警示模块以显示该警示信息。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设备以图像与文字至少其中一者的方式显示该警示信息。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设备是一车用电子后视镜。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显示设备包含:
一第一透光元件,其具有
一第一收光面;及
一第一出光面,一影像由该第一收光面入射至该第一透光元件,并由该第一出光面出射;
一第二透光元件,设置于该第一出光面上,并与该第一透光元件形成一间隙,并包含:
一第二收光面;及
一第二出光面,该影像由该第一出光面出射至该第二透光元件,并由该第二出光面出射;
一电光介质层,设置于该第一透光元件的该第一出光面及该第二透光元件的该第二收光面所形成的该间隙之间;
至少一透光电极,配置于该第一透光元件以及该电光介质层之间;
至少一反射层,其中该电光介质层配置于该第一透光元件以及该反射层之间;
至少一透明导电层,配置于该电光介质层以及该反射层之间;
至少一电性连接件,与该电光介质层相连接,并传输一电能至该电光介质层,改变该电光介质层的一透明度;以及
至少一控制元件,与该电性连接件相连接,当超过一亮度的光线产生于该影像时,该控制元件控制该电性连接件对该电光介质层提供该电能。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全球定位装置以及一道路图资单元,该道路图资单元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该全球定位装置设于该行动载具并持续产生并输出一全球定位信息;该道路图资单元设于该行动载具并储存多个道路信息,且各道路信息包含至少一标志信息;该运算模块持续接收该全球定位信息并持续比对该多个道路信息,以找出该全球定位信息所对应的该道路信息,且该运算模块撷取当时所对应的该道路信息所具有的该多个标志信息,以配合判断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一更新模块,该更新模块电性连接该道路图资单元,用以更新该道路图资单元所储存的该多个道路信息的至少一者,及/或该多个标志信息的至少一者。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更新模块更电性连接该全球定位装置,用以依据全球定位信息所在地区或国家,对应更新该道路图资单元所储存的该多个道路信息的至少一者,及/或该多个标志信息的至少一者。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一更新模块,该更新模块电性连接该储存模块,以更新该储存模块所储存的该多个标志模型。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全球定位装置,该全球定位装置设于该行动载具并持续产生并输出一全球定位信息;该更新模块更电性连接该全球定位装置,用以依据全球定位信息所在地区或国家,更新该储存模块所储存的该多个标志模型。
1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标志侦测装置更包含有一亮度传感器,该亮度传感器电性连接该影像撷取模块,用以至少对该影像撷取模块撷取影像的方向进行亮度侦测,且当该亮度传感器所测得的亮度大于一上阈值时,该影像撷取模块以降低进光量的方式撷取该环境影像,而当该亮度传感器所测得的亮度小于一下阈值时,该影像撷取模块以增加进光量的方式撷取该环境影像。
2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标志侦测装置更包含有一信息接收装置,该信息接收装置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该信息接收装置用以通过无线通信的方式接收来自于一控制中心或一交通标志所发出的至少一标志信息;该运算模块以该多个标志信息配合判断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
2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储存模块更储存有多个标志类别,且各志类别具有该多个标志模型;该运算模块侦测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储存模块所储存的该多个标志模型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后,再分析符合的标志模型所属的标志类别,并配合分析结果输出对应的侦测信号。
2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有一提示装置,该提示装置电性连接该运算模块,用以接收到该环境影像中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的侦测信号时,产生所符合的该多个标志模型所对应的提示信息。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含一提示元件,该提示元件电性连接该提示装置,用以当该提示装置发出该提示信息时产生对应的语音至该行动载具中。
2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运算模块更侦测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一周边载具、以及该周边载具上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
2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标志侦测装置更包含有一闪烁消除装置,该闪烁消除装置电性连接该影像撷取模块及该运算模块,用以当该环境影像中具有一LED光源时,消除该LED光源于该环境影像中的闪烁现象;该运算模块则侦测消除闪烁现象后的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侦测信号。
2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模块设置于该行动载具前侧,且用以撷取并产生该行动载具前向的环境影像。
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影像撷取模块设置于该行动载具后侧,且用以撷取并产生该行动载具后向的环境影像。
28.如权利要求26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环境影像的水平视角至少为45度。
29.如权利要求27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环境影像的水平视角至少为100度。
3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影像撷取模块数量为两个,且分别设置于该行动载具左右两侧,用以撷取于该行动载具左向与右向的环境影像;该运算模块侦测该行动载具左向与右向的该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该侦测信号。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影像撷取模块分别设置于该行动载具左右两侧且朝向该行动载具前向的位置上,以撷取并产生该行动载具前向的环境影像。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影像撷取模块分别设置于该行动载具左右两侧且朝向该行动载具后向的位置上,以撷取并产生该行动载具后向的环境影像。
33.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两个环境影像的水平视角至少为180度。
3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标志侦测装置的至少一影像撷取模块的数量为三个,三个影像撷取模块分别设置于该行动载具的前侧、左侧与右侧,用以撷取并产生该行动载具前向、左向与右向的环境影像;该运算模块侦测三个影像撷取模块所撷取并组合构成的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侦测信号。
3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标志侦测装置的至少一影像撷取模块的数量为四个,该四个影像撷取模块分别设置于该行动载具的前侧、后侧、左侧与右侧,用以撷取并产生该行动载具前向、后向、左向与右向的环境影像;该运算模块侦测四个影像撷取模块所撷取并组合构成的环境影像中是否具有符合该多个标志模型至少其中一者的标志图像,并产生对应的侦测信号。
36.如权利要求35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组合构成的环境影像的水平视角为360度。
3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组更满足下列条件:
0.9≤ARS/EHD≤2.0;其中,ARS为以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透镜表面与光轴的交点为起点,并以该透镜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处为终点,沿着该透镜表面的轮廓所得的轮廓曲线长度;EHD为该透镜组中任一透镜的任一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径。
3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组更满足下列条件:
PLTA≤100μm;PSTA≤100μm;NLTA≤100μm;
NSTA≤100μm;SLTA≤100μm;SSTA≤100μm;以及│TDT│<250%;
其中,先定义HOI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上垂直于光轴的最大成像高度;PL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PS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正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L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NS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负向子午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L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长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SSTA为该影像撷取模块的弧矢面光扇的可见光最短工作波长通过该入射瞳边缘并入射在该成像面上0.7HOI处的横向像差;TDT为该影像撷取模块于结像时的TV畸变。
3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组包含四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以及一第四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4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组包含五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以及一第五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
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五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4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组包含六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以及一第六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
0.1≤InTL/HOS≤0.95;
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六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4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组包含七片具有屈折力的透镜,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一第五透镜、一第六透镜以及一第七透镜,且该透镜组满足下列条件:0.1≤InTL/HOS≤0.95;其中,HOS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InTL为该第一透镜的物侧面至该第七透镜的像侧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4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透镜组更包括一光圈,且该光圈满足下列公式:0.2≤InS/HOS≤1.1;其中,InS为该光圈至该影像撷取模块的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HOS为该透镜组最远离该成像面的透镜表面至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CN201920753032.7U 2019-04-30 2019-05-23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Active CN210075422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8115014A TWI794486B (zh) 2019-04-30 2019-04-30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及其處理方法
TW108115014 2019-04-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75422U true CN210075422U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54042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753032.7U Active CN210075422U (zh) 2019-04-30 2019-05-23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CN201910436385.9A Pending CN111953928A (zh) 2019-04-30 2019-05-23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36385.9A Pending CN111953928A (zh) 2019-04-30 2019-05-23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及其处理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12370B2 (zh)
CN (2) CN210075422U (zh)
TW (1) TWI794486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7749A (zh) * 2020-09-25 2022-03-2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主动闪烁减轻的系统和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532866A1 (en) 2016-10-28 2019-09-04 PPG Industries Ohio, Inc. Coatings for increasing near-infrared detection distances
TWI718467B (zh) * 2019-01-07 2021-02-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95238B2 (ja) * 2002-08-28 2007-03-22 株式会社東芝 障害物検出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EP1949666B1 (en) * 2005-11-01 2013-07-17 Magna Mirrors of America, Inc. Interior rearview mirror with display
CN101508299B (zh) * 2009-03-12 2011-04-06 上海交通大学 自动识别道路限速标志的车辆智能装置
US9158980B1 (en) * 2012-09-19 2015-10-13 Google Inc. Us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activities of different traffic signals in a network to improve traffic signal state estimation
KR20150121977A (ko) * 2014-04-22 2015-10-30 주식회사 만도 교통표지판 인식장치 및 그의 제한속도 출력방법
KR101565007B1 (ko) * 2014-05-30 2015-11-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차량 운전 보조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차량
JP6462328B2 (ja) * 2014-11-18 2019-01-30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走行制御システム
CN104786933A (zh) * 2015-03-04 2015-07-22 江苏大学 一种全景影像驾驶辅助装置及方法
JP2016224717A (ja) * 2015-05-29 2016-12-28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運転支援装置及び運転支援方法
CN205469262U (zh) * 2015-12-29 2016-08-17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基于嵌入式摄像识别技术的汽车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TWI585723B (zh) * 2015-12-31 2017-06-01 合盈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車輛監控系統及其方法
US10325339B2 (en) * 2016-04-26 2019-06-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device for capturing image of traffic sign
TWM546515U (zh) * 2016-07-18 2017-08-0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可見光與紅外光兩用之低焦平面偏移量光學成像系統
TWI605962B (zh) * 2016-08-17 2017-11-21 明興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後視鏡以及行駛輔助裝置
CN107878326A (zh) * 2016-09-30 2018-04-06 法乐第(北京)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驾驶辅助装置及车辆驾驶辅助控制方法
CN110402371B (zh) * 2017-03-01 2023-12-01 御眼视觉技术有限公司 用于利用感测不确定性导航的系统和方法
CN107066965A (zh) * 2017-04-11 2017-08-18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检测交通标识的方法及装置
TWI638201B (zh) * 2017-05-15 2018-10-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系統
TWM553425U (zh) * 2017-07-12 2017-12-2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窄邊框光學成像系統
CN108196535B (zh) * 2017-12-12 2021-09-07 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 基于增强学习和多传感器融合的自动驾驶系统
TWM558927U (zh) * 2017-12-18 2018-04-21 Hua Chuang Automobile Information Technical Center Co Ltd 車道維持追隨系統
TWM562412U (zh) * 2018-03-29 2018-06-21 Chimei Motor Electronics Co Ltd 車輛之環景偵測系統
TWM583396U (zh) 2019-04-30 2019-09-11 先進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257749A (zh) * 2020-09-25 2022-03-29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主动闪烁减轻的系统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794486B (zh) 2023-03-01
US20200346640A1 (en) 2020-11-05
US11312370B2 (en) 2022-04-26
TW202041399A (zh) 2020-11-16
CN111953928A (zh) 2020-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95073U (zh)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CN209911624U (zh)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CN210376835U (zh)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CN215871629U (zh)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CN210075422U (zh)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CN209858830U (zh)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TWM578804U (zh)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
CN211066569U (zh)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CN209659441U (zh)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及车辆辅助系统
CN211335968U (zh)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CN209784640U (zh)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CN210376834U (zh)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
CN209895117U (zh) 行动载具辅助系统及车用电子后视镜
TWM579603U (zh)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
TWM583396U (zh)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
TWM580054U (zh) 行動載具輔助系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