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67004U - 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067004U CN210067004U CN201920413487.4U CN201920413487U CN210067004U CN 210067004 U CN210067004 U CN 210067004U CN 201920413487 U CN201920413487 U CN 201920413487U CN 210067004 U CN210067004 U CN 21006700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inforcing
- layer
- basement
- reinforcement
- reinforc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Underground Structures, Protecting, Testing And Restoring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将第一加固件装设在首层板与支撑梁之间,使得首层板通过第一加固件稳定支撑在支撑梁上,从而有利于提高首层板的承载性能与安全性能。同时,由于第一浇筑层浇筑在第一加固件上,且第一浇筑层连接在首层板与支撑梁之间,因此,通过第一浇筑层将首层板、第一加固件及支撑梁连为一体,使得首层板上所受的承载力通过第一加固件与第一浇筑层,更加有效分散至支撑梁上,从而使得首层板能够承受更大的承载力。此外,在首层板与支撑梁之间设置第一浇筑层,有效改善支撑梁的偏心过大问题,同样也有利于提高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承载性能和安全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新建的高层建筑、商业建筑及公共建筑,大多数都带有一层或多层地下室结构,并且会在地下室顶板上设有支撑梁,以支撑建筑的首层板。为了满足地下室结构上部覆土要求及建筑其他功能需求,传统的建筑往往将地下室顶板与首层板呈错层结构设计。然而,该错层结构设计会严重影响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结构稳定性,从而导致首层板的承载性能和安全性能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提高首层板的承载性能和安全性能。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包括:第一加固件,所述第一加固件用于装设在首层板与支撑梁之间;与第一浇筑层,所述第一浇筑层浇筑在所述第一加固件上,且所述第一浇筑层用于连接在所述首层板与所述支撑梁之间。
上述的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将第一加固件装设在首层板与支撑梁之间,使得首层板通过第一加固件稳定支撑在支撑梁上,从而有利于提高首层板的承载性能与安全性能。同时,由于第一浇筑层浇筑在第一加固件上,且第一浇筑层连接在首层板与支撑梁之间,因此,通过第一浇筑层将首层板、第一加固件及支撑梁连为一体,使得首层板上所受的承载力通过第一加固件与第一浇筑层,更加有效分散至支撑梁上,从而使得首层板能够承受更大的承载力。此外,在首层板与支撑梁之间设置第一浇筑层,有效改善支撑梁的偏心过大问题,使得支撑梁能够承受更大的承载力,同样也有利于提高首层板的承载性能和安全性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还包括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加固件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装设在所述首层板上,所述第一加固件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装设在所述支撑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固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加固件用于间隔装设在所述首层板与所述支撑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还包括第二加固件,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加固件通过所述第二加固件连接一起,所述第一浇筑层浇筑在所述第一加固件与所述第二加固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固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加固件沿着所述第一加固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还包括第三加固件与第二浇筑层,所述第三加固件用于装设在地下室顶板与所述支撑梁之间,所述第二浇筑层浇筑在所述第三加固件,且所述第二浇筑层用于连接在所述地下室顶板与所述支撑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还包括第三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加固件一端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用于装设在所述地下室顶板,所述第三加固件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连接件用于装设在所述支撑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加固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三加固件用于间隔装设在所述地下室顶板与所述支撑梁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还包括第四加固件,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三加固件通过所述第四加固件连接一起,所述第二浇筑层浇筑在所述第三加固件与所述第四加固件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浇筑层的高度h1为300mm~400mm;或者所述第一浇筑层的宽度W1为300mm~400mm。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所述的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110、第一加固件,111、第一连接件,112、第二连接件,120、第一浇筑层,130、第二加固件,140、第三加固件,141、第三连接件,142、第四连接件,150、第二浇筑层,160、第四加固件,200、首层板,300、支撑梁,400、地下室顶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一种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100,包括:第一加固件110与第一浇筑层120。第一加固件110用于装设在首层板200与支撑梁300之间。第一浇筑层120浇筑在第一加固件110上,且第一浇筑层120用于连接在首层板200与支撑梁300之间。
上述的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100,将第一加固件110装设在首层板200与支撑梁300之间,使得首层板200通过第一加固件110稳定支撑在支撑梁300上,从而有利于提高首层板200的承载性能与安全性能。同时,由于第一浇筑层120浇筑在第一加固件110上,且第一浇筑层120连接在首层板200与支撑梁300之间,因此,通过第一浇筑层120将首层板200、第一加固件110及支撑梁300连为一体,使得首层板200上所受的承载力通过第一加固件110与第一浇筑层120,更加有效分散至支撑梁300上,从而使得首层板200能够承受更大的承载力。此外,在首层板200与支撑梁300之间设置第一浇筑层120,有效改善支撑梁300的偏心过大问题,同样也有利于提高首层板200的承载性能和安全性能。
具体地,首层板200与地下室顶板400之间的高度差ΔH大于或等于600mm,且第一加固件110连接在首层板200上的位置相对于支撑梁300的表面距离为150mm~200mm,第一加固件110连接在支撑梁300上的位置相对于首层板200的表面距离为150mm~200mm,由此可知,第一加固件110与首层板200所成的夹角为或者近似为45°,这样,使得第一加固件110受力平衡,有利于提高首层板200与支撑梁300的稳定性。同时,第一加固件110为钢筋,钢筋的直径为12mm,第一浇筑层120为混凝土结构层。
进一步地,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100还包括第一连接件111与第二连接件112。第一加固件110一端通过第一连接件111用于装设在首层板200上,第一加固件110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件112用于装设在支撑梁300上。如此,通过第一连接件111与第二连接件112,使得第一加固件110稳定安装在首层板200与支撑梁300之间,从而使得第一加固件110对首层板200更好地发挥加固作用,进而有利于提高首层板200与地下室顶板400之间结构的稳定性。其中,第一连接件111与第二连接件112可通过锚具连接方式、铆钉连接方式、螺栓连接方式、焊接方式等分别对应固定在首层板200与支撑梁300上。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111与第二连接件112均通过锚具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固件110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一加固件110用于间隔装设在首层板200与支撑梁300之间。如此,通过两个以上的第一加固件110,使得首层板200更加稳定支撑在支撑梁300上,从而进一步提高首层板200的承载性能和安全性能。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一加固件110之间的间距为200mm。
进一步地,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100还包括第二加固件130。两个以上的第一加固件110通过第二加固件130连接一起。第一浇筑层120浇筑在第一加固件110与第二加固件130上。由此可知,两个以上的第一加固件110通过第二加固件130连接成一体结构,使得两个以上的第一加固件110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支撑在首层板200与支撑梁300之间,从而使得首层板200能够承受更大的承载力,有利于提高首层板200的承载性能和安全性能。同时,第一加固件110与第二加固件130可通过焊接方式、绑扎方式、螺栓连接方式等连接,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加固件110与第二加固件130通过绑扎方式连接。
更进一步地,第二加固件130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二加固件130沿着第一加固件11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由此可知,第一加固件110与第二加固件130呈或者近似呈网状结构,使得首层板200施加在第一加固件110上的作用力均匀分散,有效避免作用力集中分布导致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100不稳定。同时,通过该网状结构,使得第一浇筑层120更好地附着在第一加固件110与第二加固件130上。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固件130为钢筋,该钢筋的直径为10mm~12mm。同时,相邻两个第二加固件130之间的间距为20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100还包括第三加固件140与第二浇筑层150,第三加固件140用于装设在地下室顶板400与支撑梁300之间,第二浇筑层150浇筑在第三加固件140,且第二浇筑层150用于连接在地下室顶板400与支撑梁300之间。由此可知,通过第一加固件110与第一浇筑层120、第三加固件140与第二浇筑层150,使得支撑梁300能够承受更大的承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首层板200与地下室顶板400之间结构的稳定性。
具体地,第三加固件140连接在地下室顶板400上的位置相对于支撑梁300的表面距离为150mm~200mm,第三加固件140连接在支撑梁300上的位置相对于地下室顶板400的表面距离为150mm~200mm,由此可知,第三加固件140与地下室顶板400所成的夹角为或者近似为45°,这样,使得第三加固件140受力平衡,有利于提高地下室顶板400与支撑梁300的稳定性。同时,第三加固件140为钢筋,钢筋的直径为12mm,第二浇筑层150为混凝土结构层。
进一步地,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100还包括第三连接件141与第四连接件142。第三加固件140一端通过第三连接件141用于装设在地下室顶板400,第三加固件140另一端通过第四连接件142用于装设在支撑梁300上。如此,通过第三连接件141与第四连接件142,使得第三加固件140稳定安装在地下室顶板400与支撑梁300之间,从而使得支撑梁300稳定支撑在地下室顶板400上。由于支撑梁300得到稳定支撑,因此,首层板200则能够稳定支撑在支撑梁300上。其中,第三连接件141与第四连接件142可通过锚具连接方式、铆钉连接方式、螺栓连接方式、焊接方式等分别对应固定在地下室顶板400与支撑梁300上。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141与第四连接件142均通过锚具安装。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加固件140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三加固件140用于间隔装设在地下室顶板400与支撑梁300之间。如此,通过两个以上的第三加固件140,使得支撑梁300更加稳定支撑在地下室顶板400上,从而有利于提高首层板200与地下室顶板400之间结构的稳定性。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第三加固件140之间的间距为200mm。
进一步地,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100还包括第四加固件160。两个以上的第三加固件140通过第四加固件160连接一起。第二浇筑层150浇筑在第三加固件140与第四加固件160上。由此可知,两个以上的第三加固件140通过第四加固件160连接成一体结构,使得两个以上的第三加固件140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支撑在地下室顶板400与支撑梁300之间,从而使得支撑梁300更稳定支撑在地下室顶板400上,进而使得支撑梁300能够承受更大的承载力,有利于提高首层板200的承载性能和安全性能。同时,第三加固件140与第四加固件160可通过焊接方式、绑扎方式、螺栓连接方式等连接,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加固件140与第四加固件160通过绑扎方式连接。
更进一步地,第四加固件160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第四加固件160沿着第三加固件140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由此可知,第三加固件140与第四加固件160呈或者近似呈网状结构,通过该网状结构,使得第二浇筑层150更好地附着在第三加固件140与第四加固件160上。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第四加固件160为钢筋,该钢筋的直径为10mm~12mm。同时,相邻两个第四加固件160之间的间距为20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浇筑层120的高度h1为300mm~400mm;或者第一浇筑层120的宽度W1为300mm~400mm。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浇筑层150的高度h2为300mm~400mm;或者第二浇筑层150的宽度W2为300mm~400mm。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加固件,所述第一加固件用于装设在首层板与支撑梁之间;与
第一浇筑层,所述第一浇筑层浇筑在所述第一加固件上,且所述第一浇筑层用于连接在所述首层板与所述支撑梁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加固件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装设在所述首层板上,所述第一加固件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接件用于装设在所述支撑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固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加固件用于间隔装设在所述首层板与所述支撑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加固件,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加固件通过所述第二加固件连接一起,所述第一浇筑层浇筑在所述第一加固件与所述第二加固件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固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二加固件沿着所述第一加固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加固件与第二浇筑层,所述第三加固件用于装设在地下室顶板与所述支撑梁之间,所述第二浇筑层浇筑在所述第三加固件,且所述第二浇筑层用于连接在所述地下室顶板与所述支撑梁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连接件与第四连接件,所述第三加固件一端通过所述第三连接件用于装设在所述地下室顶板,所述第三加固件另一端通过所述第四连接件用于装设在所述支撑梁上。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加固件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三加固件用于间隔装设在所述地下室顶板与所述支撑梁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四加固件,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三加固件通过所述第四加固件连接一起,所述第二浇筑层浇筑在所述第三加固件与所述第四加固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浇筑层的高度h1为300mm~400mm;或者所述第一浇筑层的宽度W1为300mm~400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13487.4U CN210067004U (zh) | 2019-03-29 | 2019-03-29 | 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13487.4U CN210067004U (zh) | 2019-03-29 | 2019-03-29 | 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067004U true CN210067004U (zh) | 2020-02-14 |
Family
ID=694350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413487.4U Active CN210067004U (zh) | 2019-03-29 | 2019-03-29 | 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067004U (zh) |
-
2019
- 2019-03-29 CN CN201920413487.4U patent/CN21006700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20080282644A1 (en) | Mold-Concrete Composite Crossbeam and Construction Method Using the Same | |
SG185173A1 (en) | A prefabricated element of a multi-storey building and a semi-prefabricating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of | |
US20120047822A1 (en) | Earthquake force absorption system | |
CN105756189B (zh) | 一种采用全包钢受力构件的装配式框架‑核心筒结构体系 | |
CN212001800U (zh) | 一种连接组件及外墙板的连接结构 | |
CN208965831U (zh) | 王字钢楼板及钢筋桁架楼承板体系 | |
CN210067004U (zh) | 用于首层板与地下室顶板之间的加固结构 | |
EP2900882B1 (en) | Composite steel joist | |
CN110468967B (zh) | 超大超重预制外挂板与主体结构梁的连接节点及施工方法 | |
CN110453910A (zh) | 具有提升平整度的免拆保温模板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CN102877583A (zh) | 高层及超高层楼盖系统 | |
CN211229117U (zh) | 一种装配式组合楼板及节点结构 | |
CN114382170A (zh) | 一种上层预制竖向构件施工方法 | |
CN109469104B (zh) | 地下室及其建筑 | |
CN207959641U (zh) | 一种便于组装的隔音建筑楼板 | |
CN208310006U (zh) | 剪力墙固定钢筋撑条 | |
CN207538511U (zh) | 一种钢结构别墅 | |
KR100848081B1 (ko) | 조립형 갱폼의 지지부 연장 설치 구조 | |
CN210342416U (zh) | 预制墙板 | |
CN210684997U (zh) | 一种装配式建筑墙梁稳定连接结构 | |
CN105442870B (zh) | 一种整体式移动房屋 | |
CN215670300U (zh) | 竖向分布筋不连接装配式预应力空心剪力墙结构及系统 | |
CN211421053U (zh) | 一种水工建筑物平面闸门轨道安装埋件 | |
KR101398435B1 (ko) | 건축물의 복합보 공법 및 그에 의한 구조 | |
CN214461457U (zh) | 一种建筑节能抗震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