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62982U - 车辆送回风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轨道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送回风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轨道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62982U
CN210062982U CN201920605934.6U CN201920605934U CN210062982U CN 210062982 U CN210062982 U CN 210062982U CN 201920605934 U CN201920605934 U CN 201920605934U CN 210062982 U CN210062982 U CN 2100629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return
vehicle
duct
ai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605934.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胜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Qingdao Sif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605934.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629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629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629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车辆送回风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轨道车辆,包括:送风道,设置在车体顶板和内装顶板之间,所述送风道的入风口与空调机组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送风道的出风口设置在内装顶板上;以及至少两个回风道,所述至少两个回风道均设置在车体顶板和内装顶板之间并分别位于所述送风道的两侧,其中,所述回风道的回风口与空调机组的回风口在纵向上相互错开。该车辆送回风结构具有有效降低车内噪音和提高乘客乘坐的舒适性的优点。

Description

车辆送回风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轨道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轨道车辆制造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送回风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轨道车辆。
背景技术
在轨道车辆中,每节客室一般均配备有一至两台空调机组,每台空调机组采用单元式结构,空调机组整机布置在车体顶部。空调机组通过送风风道和回风风道与车内的送风口和回风口连接,经过空调机组处理后的空气经送风口送入客室内,调节客室内的温度和湿度,客室内的空气经回风口进入空调机组,与新风混合后再与蒸发器进行热交换,完成制冷循环。
现有技术中的轨道车辆,普遍在中顶板上方安装与空调机组送风口连接的送风风道,送风风道通过安装梁等结构固定在车顶钢结构上。
由于常规地铁车辆的风道设置形式一般为中间回风,两侧送风,空调机组的送风口与风道的出风口距离很近,空调机组的回风口与风道的回风口直接相对,这种设计方式往往导致车内噪音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送回风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轨道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轨道车辆的风道设置形式通常为中间回风,两侧送风,空调机组的送风口与风道的出风口距离很近,空调机组的回风口与风道的回风口直接相对,从而往往容易造成车内噪音较大的技术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送回风结构,包括:送风道,设置在车体顶板和内装顶板之间,所述送风道的入风口与空调机组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送风道的出风口设置在内装顶板上;以及至少两个回风道,所述至少两个回风道均设置在车体顶板和内装顶板之间并分别位于所述送风道的两侧,其中,所述回风道的回风口与空调机组的回风口在纵向上相互错开。
其中,所述送风道包括主送风道和分别设置在所述主送风道的左右两侧的副送风道,其中,所述主送风道的入风口与所述空调机组的出风口连接,所述主送风道的出风口设置在所述主送风道的侧壁上;各个所述副送风道的入风口分别与相应侧的所述主送风道的出风口连接,各个所述副送风道的出风口分别设置在相应侧的内装顶板上。
其中,所述空调机组的回风口设置在所述车体顶板上并在纵向上分别位于相应侧的所述副送风道的出风口的外侧。
其中,各个所述回风道的回风口在纵向上分别位于相应侧的所述空调机组的回风口的外侧。
其中,所述车辆送回风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送风道内并沿所述主送风道的横向呈间隔式设置的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
其中,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弧形,其中,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弧面结构均朝向车体的中心线方向凸出。
其中,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顶部的上端面与所述主送风道的入风口的上端面之间均构造有第一间隙。
其中,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均包括第一导流部和与所述第一导流部相连接的第二导流部,其中,所述第一导流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部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主送风道的底壁相贴合,所述第一导流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流部的第二端连接为一体并形成尖端朝上的导流筋。
其中,在各个所述副送风道的出风口内均安装有出风格栅;在各个所述回风道的回风口内均安装有回风格栅。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车辆送回风结构。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车辆送回风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通过将回风道分别设置在送风道的左右两侧,相当于将送风道设置在中间,回风道设置在两侧,即,使得本申请的车辆送回风结构变为中间送风,两侧回风的形式,这相对于现有的车辆送回风结构而言,便增大了送风道的横截面面积,从而可以减少气流的碰撞、减少车内噪音。此外,由于本申请的回风道的回风口与空调机组的回风口在纵向上相互错开,由此,便避免了回风道的回风口与空调机组的回风口正对的情况,从而增大了回风道的回风口与空调机组的回风口之间的横向距离,有效地延长了送风路径、削减了噪声的传播能量,这样,便可以达到降低车内噪音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车辆送回风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主送风道的内部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主送风道的内部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送风道;11:主送风道;111:主送风道的入风口;112:主送风道的出风口;12:副送风道;121:副送风道的入风口;122:副送风道的出风口;2:回风道;21:回风口;3:第一导流板;31:第一导流部;311:第一导流部的第一端;32:第二导流部;321:第二导流部的第一端;33:导流筋;4:第二导流板;200:车体顶板;201:内装顶板;202:空调机组;202a:空调机组的出风口;202b:空调机组的回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3所示,图中示意性地显示了该车辆送回风结构包括送风道1和至少两个回风道2。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送风道1设置在车体顶板200和内装顶板201之间,该送风道1的入风口与空调机组202的出风口202a连接,该送风道1的出风口设置在内装顶板201上。
该至少两个回风道2均设置在车体顶板200和内装顶板201之间并分别位于该送风道1的两侧,其中,该回风道2的回风口21与空调机组202的回风口202b在纵向上相互错开。具体地,通过将回风道2分别设置在送风道1的左右两侧,相当于将送风道1设置在中间,将回风道2设置在两侧,即,使得本申请的车辆送回风结构变为中间送风,两侧回风的形式,这相对于现有的车辆送回风结构而言,便增大了送风道1的横截面面积,从而可以减少气流的碰撞、减少车内噪音。
此外,由于本申请的回风道2的回风口21与空调机组202的回风口202b在纵向上相互错开,由此,便避免了回风道2的回风口21与空调机组202的回风口202b正对的情况,从而增大了回风道2的回风口21与空调机组202的回风口202b之间的横向距离,有效地延长了送风路径、削减了噪声的传播能量,这样,便可以达到降低车内噪音的目的。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比较优选的实施例中,该送风道1包括主送风道11和分别设置在该主送风道11的左右两侧的副送风道12,其中,该主送风道11的入风口111与该空调机组202的出风口202a连接,该主送风道11的出风口112设置在该主送风道11的侧壁上。由此可见,经主送风道11的入风口111进来的风,是从主送风道11的侧壁传递出去,以用于传递到相应侧的副送风道12内。
各个该副送风道12的入风口121分别与相应侧的该主送风道11的出风口112连接,各个该副送风道12的出风口122分别设置在相应侧的内装顶板201上。需要说明的是,副送风道12分别设置在主送风道11的左右两侧,副送风道12的出风口122分别设置在主送风道11的外侧,可见,空调机组202的出风口202a是与主送风道11的入风口111对接连通,但空调机组202的出风口202a与副送风道12的出风口122在纵向上是相互错开的,这样,便可以有效降地降低车内的噪音。
还需要说明的是,该副送风道12距离车体的中心线位置较近,因而,与乘客的座椅位置相距较远,这样,一方面可以降低车内噪音,另外一方面,还可以有效地避免空调机组202送风时,会直吹到乘客,从而有效地提高了乘客乘坐的舒适性。
此外,空调机组202将新鲜的空气吹入到主送风道11内后,风量会分别沿主送风道11的相应侧的出风口112进入到副送风道12内,然后,经设置在内装顶板201上的出风口122吹入到客室内,这样,便实现了对客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的有效调节。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空调机组202的回风口202b设置在该车体顶板200上并在纵向上分别位于相应侧的该副送风道12的出风口122的外侧。这样,相当于空调机组202的回风口202b与副送风道12的出风口122在纵向上相互错开,从而有效地延长了送风路径、削减了噪声的传播能量,从而可以起到降低车内噪音的作用。
如图1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各个该回风道2的回风口21在纵向上分别位于相应侧的该空调机组202的回风口202b的外侧。这样,相当于各个该回风道2的回风口21分别与相应侧的该空调机组202的回风口202b在纵向上相互错开,从而就有效地延长了送风路径、削减了噪声的传播能量,从而可以起到降低车内噪音的作用。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比较优选的实施例中,该车辆送回风结构还包括设置在该主送风道11内并沿该主送风道11的横向呈间隔式设置的第一导流板3和第二导流板4。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导流板3的设置,可以将从主送风道11进来的其中一部分风引导至朝向主送风道11的其中一侧的出风口112方向进行传递,以达到将该部分的风经相应侧的副送风道12输送到客室内的目的。同样地,该第二导流板4的设置,可以将从主送风道11进来的另一部分风引导至朝向主送风道11的其中另一侧的出风口112方向进行传递,以达到将该部分的风经相应侧的副送风道12输送到客室内的目的。
也就是说,该第一导流板3和第二导流板4的设置,可以起到对送入到主送风道11内的风量进行均匀分布的作用,以达到降低车内噪音的目的。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比较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导流板3和该第二导流板4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弧形。
其中,该第一导流板3和该第二导流板4的弧面结构均朝向车体的中心线方向凸出。可见,该第一导流板3和第二导流板4分别与相应侧的主送风道11的侧壁形成左侧送风腔室和右侧送风腔室,从而将进入到主送风道11内的风量进行有效分流。
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导流板3和第二导流板4可采用焊接的方式焊接在送风道1的底壁上。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该第一导流板3和第二导流板4的顶部的上端面与该主送风道11的入风口的上端面之间均构造有第一间隙。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间隙的设置,可以起到延长送风路径的作用,同时,还可以达到降低车内噪音的目的。此外,该间隙的设置,还可以起到将风量进行均匀分布的作用,即,在气流的自然流动作用下,实现对风量的均匀分布。
需要说明的是,该间隙的宽度优选为2毫米、3毫米或4毫米等。
如图1至图3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导流板3和第二导流板4,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该第一导流板3和该第二导流板4均包括第一导流部31和与该第一导流部31相连接的第二导流部32,其中,该第一导流部31的第一端311与该第二导流部32的第一端321均与该主送风道11的底壁相贴合,该第一导流部31的第二端与该第二导流部32的第二端连接为一体并形成尖端朝上的导流筋33。可见,该第一导流板3和第二导流板4的横截面形状类似为“人”形,进入到主送风道11内的风量在该导流筋33的作用下,将风量分别分散为两股,其中第一股经第一导流板3被传递到左侧送风腔室内,然后在该第一导流板3的导流筋33的分流作用下,将进入到左侧送风腔室内的风量再次分为两股进行传递,最终,经左侧的副送风道12输送到客室内。
其中,第二股经第二导流板4被传递到右侧送风腔室内,然后在该第二导流板4的导流筋33的分流作用下,将进入到右侧送风腔室内的风量再次分为两股进行传递,最终,经右侧的副送风道12输送到客室内。
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左侧”和“右侧”均是以当前图3所示的角度而进行的描述。
在本申请的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在各个该副送风道12的出风口122内均安装有出风格栅(图中未示出)。
在各个该回风道2的回风口21内均安装有回风格栅(图中未示出)。需要说明的是,该出风格栅和回风格栅均为网孔结构,其整体形状可为矩形、圆形或椭圆形等,该出风格栅的设置,一方面可以确保风的正常输送,另一方面,还可以避免外界的大颗粒物质进入到该客室内,从而确保了乘客的乘车安全。
该回风格栅的设置,可以方便将客室内的风依次经该回风格栅以及空调机组202的回风口202b送回到空调机组202内,最后排出到空调机组202的外部。
还需要说明的是,该回风格栅也同样可以起到防止大颗粒物掉落的作用,为节约篇幅起见,此处不做详述。
根据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轨道车辆,包括上述所述的车辆送回风结构。
综上所述,通过将回风道2分别设置在送风道1的左右两侧,相当于将送风道1设置在中间,回风道2设置在两侧,即,使得本申请的车辆送回风结构变为中间送风,两侧回风的形式,这相对于现有的车辆送回风结构而言,便增大了送风道1的横截面面积,从而可以减少气流的碰撞、减少车内噪音。
此外,由于本申请的回风道2的回风口21与空调机组202的回风口202b在纵向上相互错开,由此,便避免了回风道2的回风口21与空调机组202的回风口202b正对的情况,从而增大了回风道2的回风口21与空调机组202的回风口202b之间的横向距离,有效地延长了送风路径、削减了噪声的传播能量,这样,便可以达到降低车内噪音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送回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送风道,设置在车体顶板和内装顶板之间,所述送风道的入风口与空调机组的出风口连接,所述送风道的出风口设置在内装顶板上;以及
至少两个回风道,所述至少两个回风道均设置在车体顶板和内装顶板之间并分别位于所述送风道的两侧,其中,所述回风道的回风口与空调机组的回风口在纵向上相互错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送回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道包括主送风道和分别设置在所述主送风道的左右两侧的副送风道,其中,所述主送风道的入风口与所述空调机组的出风口连接,所述主送风道的出风口设置在所述主送风道的侧壁上;
各个所述副送风道的入风口分别与相应侧的所述主送风道的出风口连接,各个所述副送风道的出风口分别设置在相应侧的内装顶板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送回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机组的回风口设置在所述车体顶板上并在纵向上分别位于相应侧的所述副送风道的出风口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送回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各个所述回风道的回风口在纵向上分别位于相应侧的所述空调机组的回风口的外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送回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送回风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主送风道内并沿所述主送风道的横向呈间隔式设置的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送回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的横截面形状均为弧形,其中,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的弧面结构均朝向车体的中心线方向凸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送回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的顶部的上端面与所述主送风道的入风口的上端面之间均构造有第一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送回风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板和所述第二导流板均包括第一导流部和与所述第一导流部相连接的第二导流部,其中,所述第一导流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导流部的第一端均与所述主送风道的底壁相贴合,所述第一导流部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导流部的第二端连接为一体并形成尖端朝上的导流筋。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送回风结构,其特征在于,在各个所述副送风道的出风口内均安装有出风格栅;
在各个所述回风道的回风口内均安装有回风格栅。
10.一种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送回风结构。
CN201920605934.6U 2019-04-29 2019-04-29 车辆送回风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轨道车辆 Active CN2100629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05934.6U CN210062982U (zh) 2019-04-29 2019-04-29 车辆送回风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轨道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605934.6U CN210062982U (zh) 2019-04-29 2019-04-29 车辆送回风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轨道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62982U true CN210062982U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498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605934.6U Active CN210062982U (zh) 2019-04-29 2019-04-29 车辆送回风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轨道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62982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3085A (zh) * 2021-09-14 2021-12-07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送风、回风及车顶整体结构
CN113858912A (zh) * 2021-09-30 2021-12-31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程车辆及其空调系统
WO2022267439A1 (zh) * 2021-06-24 2022-12-29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空调系统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67439A1 (zh) * 2021-06-24 2022-12-29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空调系统
CN113753085A (zh) * 2021-09-14 2021-12-07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送风、回风及车顶整体结构
CN113753085B (zh) * 2021-09-14 2022-07-26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轨道车辆送风、回风及车顶整体结构
CN113858912A (zh) * 2021-09-30 2021-12-31 江苏徐工工程机械研究院有限公司 工程车辆及其空调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62982U (zh) 车辆送回风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轨道车辆
CN110723157A (zh) 一种地铁车辆复合送风系统
CN111361582B (zh) 一种轨道车辆用低噪音空调风道
JP2013151224A (ja) 車両空調ダクト及び鉄道車両
CN110065508B (zh) 一种双层列车车厢和列车
CN103158732B (zh) 高速动车组空调风道系统
CN115395136B (zh) 散热风道结构和储能设备
CN209191958U (zh)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送风系统
CN202413811U (zh) 高速动车组空调风道系统
CN109720365B (zh) 轨道车辆的空调风道和轨道车辆
CN103434522A (zh) 轨道车厢废排装置
CN113183997B (zh) 一种轨道车辆车顶结构
CN215398664U (zh)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系统和轨道车辆
JP5049746B2 (ja) 鉄道車両
CN109969212B (zh) 轨道列车及其空调风道
CN109624621A (zh) 用于车辆的内风挡组件及包括其的车辆
CN216546168U (zh) 一种车厢送风系统及轨道车辆
CN214689472U (zh) 集成式平顶板及轨道车辆
CN115556784A (zh) 一种送回风系统、车厢及轨道车辆
CN109720366B (zh) 轨道车辆的空调风道和轨道车辆
CN210680712U (zh) 一种轨道车辆空调机组及轨道车辆
CN113548072B (zh) 一种轨道车辆送风道结构及轨道车辆
CN212796871U (zh) 风道组件、空调及列车
CN217864135U (zh) 一种空调系统用消音风道及轨道车辆
CN111845267A (zh) 一种汽车空调的送风系统、汽车空调器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