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58140U - 一种自动下料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下料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058140U
CN210058140U CN201920149866.7U CN201920149866U CN210058140U CN 210058140 U CN210058140 U CN 210058140U CN 201920149866 U CN201920149866 U CN 201920149866U CN 210058140 U CN210058140 U CN 21005814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cavity
automatic blanking
blanking machine
duplicate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14986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倪华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14986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05814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05814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05814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Emptying Of Bunkers, Hoppers, And Tanks (AREA)
  • Mixers Of The Rotary Stirring Typ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下料机,包括下料机构、驱动机构和控制机构。其中,下料机构包括储料漏斗、隔离盘、搅拌装置、推送装置和出料筒;储料漏斗被隔离盘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隔离盘上开设有进料口,进料口将上腔室与下腔室连通于一起;搅拌装置可转动地安装于上腔室内;推送装置可转动地设于下腔室内;出料筒与下腔室连通,且出料筒与下腔室连通的开口与进料口错开。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自动下料机,进料口与出料筒的开口相互错开,即增加了一个推送的过程,避免了搅拌后的物料直接就流出,通过控制机构控制驱动机构的转速,便可以很好地控制物料流出的速度,从而避免了因物料的过度排出而造成的物料浪费,也提高了生产的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下料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自动化送料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自动下料机。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下料装置一般包括储料漏斗、搅拌装置、驱动机构和出料筒;搅拌装置置于储料漏斗底部,用于搅拌物料以防止物料架桥,驱动机构驱动搅拌装置转动。其中,储料漏斗底部对应出料筒的位置开设有一进料口,搅拌后的物料通过进料口,进入出料筒,再从出料筒流出,供生产使用。但是,这样的设计存在着不足:物料被搅拌后,直接从进料口进入出料筒然后流出,致使出料的流量难以控制,降低工作效率,且还容易造成物料的浪费。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下料机,该装置可以很好地控制物料出料时的流量,同时也可实现连续出料或间断出料,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及避免物料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自动下料机,包括下料机构、驱动机构和控制机构;
所述下料机构包括储料漏斗、隔离盘、搅拌装置、推送装置和出料筒;所述储料漏斗被所述隔离盘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隔离盘上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将所述上腔室与所述下腔室连通于一起;所述搅拌装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上腔室内,用于搅拌物料,并将将物料推送至所述进料口处;所述推送装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下腔室内,用于承接所述进料口流出的物料,并将物料推送至出料筒;所述出料筒与所述下腔室连通,且所述出料筒与所述下腔室连通的开口与所述进料口错开;
所述驱动机构置于所述下料机构下方,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减速器和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与所述减速器驱动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与所述搅拌装置和所述推送装置驱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搅拌装置和所述推送装置转动;
所述控制机构通过线缆或者无线通信连接驱动机构,从而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搅拌装置包括锥形搅拌器和推送杆,所述锥形搅拌器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上腔室底部,所述推送杆与所述隔离盘抵接,沿所述锥形搅拌器的径向延伸而出,并至所述储料漏斗的侧壁。
进一步地,所述推送装置为送料叶盘,所述送料叶盘上设置有若干叶片,所述叶片将所述下腔室分隔成若干个空腔,所述空腔用于承接所述进料口流出的物料,并将物料输送至所述出料筒处。
进一步地,所述推送装置为送料圆盘,所述送料圆盘上设置有若干空腔,所述空腔用于承接所述进料口流出的物料,并将物料输送至所述出料筒处。
进一步地,所述进料口处设置有位置传感器,所述出料筒与所述下腔室连通的开口设置有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均用于检测所述空腔的位置;和/或,所述空腔内设置有上限传感器,所述上限传感器用于检测物料是否填满所述空腔。
进一步地,所述减速器包括外壳、蜗轮蜗杆及齿轮传动组件;所述蜗轮蜗杆及齿轮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蜗杆固设于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上,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配合,并驱动所述齿轮传动组件运转;所述齿轮传动组件与所述搅拌装置和所述推送装置驱动连接,并驱动所述搅拌装置和所述推送装置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蜗轮为第一双联齿轮;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二双联齿轮、第三双联齿轮、第四双联齿轮和第五齿轮;所述第一双联齿轮与所述第二双联齿轮啮合配合,所述第二双联齿轮与所述第三双联齿轮啮合配合,所述第三双联齿轮与所述第四双联齿轮啮合配合,所述第四双联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啮合配合,所述第五齿轮与驱动轴连接,驱动所述搅拌装置和所述推送装置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双联齿轮与所述第四双联齿轮套接于同一支撑轴上。
进一步地,所述蜗杆的头数≥2。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自动下料机,工作时,物料被倒入储料漏斗的上腔室中,经过搅拌装置搅拌后,物料从隔离盘上的进料口流入下腔室,进入推送装置中,推送装置将物料推送至出料筒,物料从出料筒流出。该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驱动机构的转速来控制搅拌装置和推送装置的转动,从而控制物料的流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自动下料机,进料口与出料筒的开口相互错开,即在物料从搅拌后至最终流出的过程中增加了一个推送的过程,避免了搅拌后的物料直接就流出,从而给物料流量的控制争取了时间;所以,在推送的这一过程,通过控制机构控制驱动机构的转速,便可以很好地控制物料流出的速度,从而避免了因物料的过度排出而造成的物料浪费,也提高了生产的效率;同时,通过控制驱动机构的开和闭,也可实现连续出料或间断出料这两种出料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自动下料机的外观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自动下料机的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自动下料机的剖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自动下料机的爆炸示意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自动下料机中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4所示的自动下料机中搅拌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4所示的自动下料机中推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储料漏斗;11、上腔室;12、下腔室;2、隔离盘;21、进料口;3、搅拌装置;31、锥形搅拌器;32、推送杆;33、中心轴;4、推送装置;41、叶片;5、驱动机构;51、减速器;511、外壳;512、输出轴;513、蜗杆;514、第一双联齿轮;515、第二双联齿轮;516、第三双联齿轮;517、第四双联齿轮;518、第五齿轮;52、驱动马达;6、出料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自动下料机,包括下料机构、驱动机构和控制机构。其中,下料机构包括储料漏斗1、隔离盘2、搅拌装置3、推送装置4和出料筒6。隔离盘2将储料漏斗1分隔为上腔室11和下腔室12;隔离盘2上开设有进料口21,该进料口21将上腔室11与下腔室12连通于一起。搅拌装置3可转动地安装于上腔室11内,用于搅拌物料,并将物料推送至进料口21处;推送装置4可转动地设于下腔室12内,用于承接进料口21流出的物料。由于出料筒6与下腔室12连通,且出料筒6与下腔室12连通的开口与进料口21错开,所以推送装置4会将物料推送至出料筒6处。再者,驱动机构5置于下料机构的下方,并用于驱动所述搅拌装置3和推送装置4转动。此外,该自动下料机中的控制机构(图未示)通过线缆或者无线通信连接驱动机构,从而控制驱动机构的转动。
工作时,物料被倒入储料漏斗1的上腔室11中,经过搅拌装置3的搅拌后,物料从隔离盘2上的进料口21流入下腔室12,进入推送装置4中,推送装置4将物料推送至出料筒6,物料从出料筒6流出,供生产使用。该过程中,可以通过调节驱动机构5的转速来控制搅拌装置3和推送装置4的转动,从而控制物料的流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自动下料机,进料口21与出料筒6的开口相互错开,即在物料搅拌后不会直接流出,而是要经历一个推送的过程;在这一推送的过程,可以通过控制机构控制驱动机构5的转速,便可以很好地控制物料流出的速度,从而避免了因物料的过度排出而造成的物料浪费,同时也提高了生产效率。与此同时,通过控制驱动机构5的开和闭,也可实现连续出料或间断出料这两种出料方式。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搅拌装置3包括锥形搅拌器31和推送杆32。该锥形搅拌器31可转动地安装于上腔室11的底部,利用锥形搅拌器31将物料的架桥状态打破;其次,沿锥形搅拌器31的径向延伸出推动杆,该推送杆32纵向与隔离盘2相抵接,横向与储料漏斗1的侧壁相抵接,以防物料残留;利用该推送杆32将搅拌过的物料推送至进料口21出。
为了更好地控制物料的流出量,本实施例中的推送装置4为送料叶盘。该送料叶盘上设置有若干叶片41,该叶片41将下腔室12分隔成若干个空腔。该空腔即用于承接进料口21流出的物料,并将物料输送至出料筒6处。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送料叶盘沿圆周方向设置有六片叶片41,将下腔室12分隔成5个空腔。通过有限次数的使用,使用者可以将驱动机构5的转速与空腔的物料量对应,通过调节驱动机构5的转速,从而控制送料叶盘的转动,进而控制空腔中的物料流进出料筒6中。需要补充的是,推送装置4还可以设置成送料圆盘(图未示),该送料圆盘上也设置有若干空腔,该空腔的作用同上。为了更加精准地控制物料流出的量,在进料口21处设置与位置传感器(图未示),用于检测空腔的位置,进而让空腔能够更加精准地与进料口21对准;出料筒6与下腔室12连通的开口设置有位置传感器(图未示),用于检测空腔的位置,进而让空腔更加精准地与出料筒6对准。如此一来,通过控制驱动机构5的转速,可以选择性的只流出一个空腔中的物料,或者排出固定数量空腔里的物料,从而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物料流出的量。
更进一步地,在空腔内设置有上限传感器(图未示),该传感器用于检测物料是否填满空腔。具体操作时,通过位置传感器提供的信号,控制驱动机构5的转动,让空腔对准进料口21;再通过上限传感器提供的信号,判断空腔是否被填满;空腔被填满后,通过控制驱动机构5将空腔中的物料推送至出料筒6中。此处,还可以对空腔的容积进行限定,起到定量出料的功能;比如,改变叶片41之间的距离,将下空腔分隔成不同容积的空腔。空腔的具体容积大小可以根据具体的生产需要进行设定。所以,将本实施例中的控制机构与上述的位置传感器和上限传感器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控制物料的流出量。
如图3-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的驱动机构5包括减速器51和驱动马达52。其中,驱动马达52与减速器51驱动连接,减速器51的输出轴512与搅拌装置3和推送装置4驱动连接。本实施例中,减速器51的输出轴512呈半圆柱体,搅拌装置3的中心轴33内设置有与之相匹配的半圆柱形通孔;搅拌装置3的中心轴33外侧成的曲面呈多个片面组合而成的菱形配合面;与之相对,推送装置4让设有与该菱形配合面对应的配合端面,以使得搅拌装置3可以带动推送装置4一起转动。这样设置使得该自动下料机结构简单化,采用一个驱动马达52便可以驱动两个部件进行运作,降低了成本。另外,本实施例中的减速器51的输出轴512与驱动马达52相互垂直,置于下料机构的下方,与出料筒6并列设置,从而充分利用了自动下料机下方的空间资源,进而缩小了自动下料机所占用的空间。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减速器51包括外壳511、蜗轮蜗杆及齿轮传动组件;蜗轮蜗杆及齿轮传动组件安装于外壳511内;蜗杆513固设于驱动马达52的输出轴512上。由于减速器51的输出轴512与驱动马达52相互垂直,本实施例优选采用蜗轮与蜗杆513啮合配合的传动方式,以便于改变力的方向,继而驱动齿轮传动组件运转;与锥齿轮等其他传动方式相比,蜗轮蜗杆的传动比更大,从而满足本实用新型的驱动需求。其中,蜗杆513的头数优选≥2,因为蜗杆513头数越多,传动效率越高,进而为搅拌装置3和推送装置4提供较大的扭矩,同时也增强减速器51的疲劳强度和耐磨性。
再进一步地,齿轮传动组件与搅拌装置3和推送装置4驱动连接,并驱动搅拌装置3和推送装置4转动。其中,蜗轮为第一双联齿轮514;齿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二双联齿轮515、第三双联齿轮516、第四双联齿轮517和第五齿轮518;第一双联齿轮514与第二双联齿轮515啮合配合,第二双联齿轮515与第三双联齿轮516啮合配合,第三双联齿轮516与第四双联齿轮517啮合配合,第四双联齿轮517与第五齿轮518啮合配合,第五齿轮518与驱动轴连接,驱动搅拌装置3和推送装置4转动。通过安装该减速器51降低了驱动马达52的转速,便于控制驱动机构5的转速,同时也增大了转矩,以满足物料搅拌与推送的需要。本实施例优选该减速器51的传动比在500-1200之间。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双联齿轮515与第四双联齿轮517套接于同一支撑轴上,充分利用外壳511内的空间资源,使得减速器51整体的占用空间变小。
上述实施方式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基础上所做的任何非实质性的变化及替换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自动下料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料机构、驱动机构和控制机构;
所述下料机构包括储料漏斗、隔离盘、搅拌装置、推送装置和出料筒;所述储料漏斗被所述隔离盘分隔为上腔室和下腔室;所述隔离盘上开设有进料口,所述进料口将所述上腔室与所述下腔室连通于一起;所述搅拌装置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上腔室内,用于搅拌物料,并将物料推送至所述进料口处;所述推送装置可转动地设于所述下腔室内,用于承接所述进料口流出的物料,并将物料推送至出料筒;所述出料筒与所述下腔室连通,且所述出料筒与所述下腔室连通的开口与所述进料口错开;
所述驱动机构置于所述下料机构下方,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减速器和驱动马达,所述驱动马达与所述减速器驱动连接,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与所述搅拌装置和所述推送装置驱动连接,并用于驱动所述搅拌装置和所述推送装置转动;
所述控制机构通过线缆或者无线通信连接驱动机构,从而控制所述驱动机构的转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下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装置包括锥形搅拌器和推送杆,所述锥形搅拌器可转动地安装于所述上腔室底部,所述推送杆与所述隔离盘抵接,沿所述锥形搅拌器的径向延伸而出,并至所述储料漏斗的侧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下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装置为送料叶盘,所述送料叶盘上设置有若干叶片,所述叶片将所述下腔室分隔成若干个空腔,所述空腔用于承接所述进料口流出的物料,并将物料输送至所述出料筒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下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推送装置为送料圆盘,所述送料圆盘上设置有若干空腔,所述空腔用于承接所述进料口流出的物料,并将物料输送至所述出料筒处。
5.如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下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口处设置有位置传感器,所述出料筒与所述下腔室连通的开口设置有位置传感器,所述位置传感器均用于检测所述空腔的位置;和/或,所述空腔内设置有上限传感器,所述上限传感器用于检测物料是否填满所述空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下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的输出轴与所述驱动马达相互垂直。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下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速器包括外壳、蜗轮蜗杆及齿轮传动组件;所述蜗轮蜗杆及齿轮传动组件安装于所述外壳内,所述蜗杆固设于所述驱动马达的输出轴上,所述蜗轮与所述蜗杆啮合配合,并驱动所述齿轮传动组件运转;所述齿轮传动组件与所述搅拌装置和所述推送装置驱动连接,并驱动所述搅拌装置和所述推送装置转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下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轮为第一双联齿轮;所述齿轮传动组件包括第二双联齿轮、第三双联齿轮、第四双联齿轮和第五齿轮;所述第一双联齿轮与所述第二双联齿轮啮合配合,所述第二双联齿轮与所述第三双联齿轮啮合配合,所述第三双联齿轮与所述第四双联齿轮啮合配合,所述第四双联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啮合配合,所述第五齿轮与驱动轴连接,驱动所述搅拌装置和所述推送装置转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动下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双联齿轮与所述第四双联齿轮套接于同一支撑轴上。
10.如权利要求7-9任一项所述的自动下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的头数≥2。
CN201920149866.7U 2019-01-26 2019-01-26 一种自动下料机 Active CN21005814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49866.7U CN210058140U (zh) 2019-01-26 2019-01-26 一种自动下料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149866.7U CN210058140U (zh) 2019-01-26 2019-01-26 一种自动下料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058140U true CN210058140U (zh) 2020-02-14

Family

ID=694321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149866.7U Active CN210058140U (zh) 2019-01-26 2019-01-26 一种自动下料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05814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07811A (zh) * 2020-12-03 2021-02-26 张克军 一种循环式快速多级压滤分料机构
WO2023202004A1 (zh) * 2022-04-19 2023-10-26 阿尔卡司(成都)空气净化技术有限公司 快速灭菌祛除异味的全效空气净化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407811A (zh) * 2020-12-03 2021-02-26 张克军 一种循环式快速多级压滤分料机构
WO2023202004A1 (zh) * 2022-04-19 2023-10-26 阿尔卡司(成都)空气净化技术有限公司 快速灭菌祛除异味的全效空气净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58140U (zh) 一种自动下料机
CN105617909A (zh) 一种刹车片加工混料装置
CN210308512U (zh) 一种基于改良性塑料母粒的原料混合装置
CN109012286B (zh) 用于建筑工程的比例进料混合设备
CN114405346A (zh) 原料混合装置
CN113526040A (zh) 一种新型混料搅拌机
CN212999626U (zh) 一种高效型防腐涂料生产加工用混合装置
CN211941455U (zh) 一种定量配料的混凝土搅拌机
CN209871794U (zh) 自动持续给料系统
CN115779720B (zh) 一种高分子材料加工用混料装置及混料方法
CN209752701U (zh) 一种钢结构防火涂料生产用搅拌桶
CN215540904U (zh) 环保型抗氧剂均匀搅拌装置
CN201131279Y (zh) 豆制品挤出成型机
CN210841542U (zh) 一种食品机械注馅装置
CN212632601U (zh) 一种饲料配料装置
CN214020618U (zh) 一种丁腈橡胶生产专用浓缩水相自动配料装置
CN207810314U (zh) 称料机出料机构
CN211754389U (zh) 一种膏料混合搅拌设备
CN112428433A (zh) 一种混凝土搅拌装置
CN215286906U (zh) 一种双下料的饲喂器
CN220032247U (zh) 一种旋转式充填机
CN216004137U (zh) 一种新型混料搅拌机
CN215783596U (zh) 一种水性双pe上光油原料研磨装置
CN220737236U (zh) 一种汤圆馅料速冻成型机构
CN220003897U (zh) 一种搅拌釜的排料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