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013309U - 一种拼装式预制沉淤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拼装式预制沉淤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0013309U CN210013309U CN201920237846.5U CN201920237846U CN210013309U CN 210013309 U CN210013309 U CN 210013309U CN 201920237846 U CN201920237846 U CN 201920237846U CN 210013309 U CN210013309 U CN 21001330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ng
- adjusting ring
- well
- low
- well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排水设施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拼装式预制沉淤井,包括:拱形雨水箅子、排水清污接头、密封圈、低调节圈二和止推圈,拱形雨水箅子有警示作用,提醒人车避让,去除加强筋,增大漏水孔,提高了排水率,减小了重量和造价;将热水或蒸汽管经拱形雨水箅子顶的操作孔插入井内,进行融冰,简化了工序,降低了劳动强度;排水清污接头降低了井外排水管道与井室的联接难度,改善了排水管道易堵塞的问题,清污盖的开启孔方便施工人在路面进行排水管道清污融冰作业;密封圈改善了渗漏问题;低调节圈二用再生塑料,废物利用,成本低、厚度均匀、重量轻,缩短了模压保压时间,提高了生产率;止推圈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显著降低组件间错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市政排水设施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拼装式预制沉淤井,尤其涉及一种设置于非机动车道或无重载要求区域的拼装式预制沉淤井。
背景技术
沉淤井是市政排水系统中的重要基础设施。沉淤井通常由井体、井体顶部的雨水箅子以及井体侧壁上设置的排水管道等几个主要部分组成。雨水通过井体顶部的雨水箅子流入井内,当井内的水面逐渐升高至井体侧壁的排水管道时,雨水通过排水管道进入井外的排水管网。经雨水的带入,沉淤井内会逐渐聚集淤泥和树叶等杂物,这些淤泥和杂物积累到高于排水管道的高度时,会堵塞排水管道,导致排水系统瘫痪,因此,需要定期对沉淤井内的淤泥和杂物进行清理。
传统的沉淤井大多采用砖砌结构,存在渗漏高、强度低和耐久性差等问题,并且砖砌结构的沉淤井通常采用现场砌砖建筑的方式,施工周期长,对交通有较大影响。
拼装式预制混凝土沉淤井在结构强度、模块化组合拼装和施工周期等方面优势明显,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普遍应用,我国也正在推广应用,逐步取代传统的砖砌结构。
如图1所示,拼装式预制混凝土沉淤井由下井室一A1、上井室一A2、收口圈一A3、高调节圈一A4、低调节圈一A5、雨水箅子 A6和排水管道A7等几个主要组件组成。
下井室一A1、上井室一A2、收口圈一A3、高调节圈一A4和低调节圈一A5的顶面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整圈凹槽,上井室一 A2、收口圈一A3、高调节圈一A4和低调节圈一A5的底面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整圈凸台。拼装沉淤井时,上面组件的整圈凸台落座于下面组件的整圈凹槽。
雨水箅子A6如图2所示,整体为圆形平板结构,顶面设有各种形状的漏水孔一G1,背面设有围裙一G2和加强筋G3。雨水箅子A6 的围裙一G2插入低调节圈一A5内,法兰一G4落座于低调节圈一 A5的顶面。
高调节圈一A4和低调节圈一A5的结构相同,高度不同。如图 3所示,高调节圈一A4和低调节圈一A5的顶面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整圈凹槽一C1,底面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整圈凸台C2。高调节圈一A4的高度通常为500mm、400mm、300mm和200mm,低调节圈一A5的高度通常为100mm和50mm,其安装数量根据工程实际需要增减,以保持雨水箅子A6的顶面与路面平齐。
如图1所示,上井室一A2的侧壁上设有圆形通孔,排水管道 A7从上井室一A2外部通过圆形通孔插入井内。
下井室一A1、上井室一A2、收口圈一A3、高调节圈一A4和低调节圈一A5为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雨水箅子A6为铸铁整体铸造而成,排水管道A7为塑料挤塑或铸铁浇铸而成。
预制混凝土沉淤井采用模块化的结构,拼装便捷,施工效率高,但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存在以下缺点:
(1)设置于沉淤井顶部的传统雨水箅子为平板式结构,在雨季,淤泥和树叶等杂物随着水流,经雨水箅子进入井内,雨水箅子的漏水孔很容易被树叶和杂物覆盖,而导致排水不畅,尤其在高寒地带的冬季,道路一旦出现积水,很快会凝结成冰,对过往的车辆和行人造成很大的威胁。
设置在非机动车道或无重载要求区域的平板式雨水箅子虽然不用满足承载车辆碾轧的要求,但是车辆仍经常因为各种原因碾轧通过雨水箅子。为确保安全,不得不在雨水箅子的背面增设加强筋,以提高箅子的承载能力,防止意外发生。雨水箅子因此变得厚重,增加了制造成本和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
(2)插入上井室侧壁通孔的排水管道很容易被落入井内的树叶和杂物堵塞,尤其是雨季或遇到暴雨,甚至可能导致内涝。
在高寒地区,沉淤井以及排水管道内的水在冬季可能结冰,这也会导致排水管道的堵塞。市政维护人员需要把雨水箅子打开,向井内或排水管道内输入热水或蒸汽,进行融冰操作,完成工作后还要将雨水箅子放回沉淤井顶部。尤其是排水管道的融冰操作难度大,需要施工人员下到井底进行操作。
(3)将排水管道到从井外通过上井室的通孔插入井内,施工中操作不便,且通孔处容易发生渗漏。
(4)对于50mm和100mm两种规格的低调节圈,因其尺寸较小,无法在其内部埋设较多的增强钢筋,导致低调节圈的强度较弱,常在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或断裂。
(6)预制混凝土沉淤井的收口圈和调节圈的顶部都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凹槽,底部都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的凸台。凹槽和凸台的设置不仅仅是为了方便拼装,同时也起到了防止组件间横向移动的作用。在预制组件的运输和拼装过程中,难以避免互相磕碰,而导致尖锐部位破损,因此常将凹槽和凸台的横截面设计成圆弧形状。受混凝土预制件浇筑和成型工艺的限制,其制造精度不高,导致组件拼装后,凹槽和凸台间仍有横向错移的活动空间,加上凹槽的深度与凸台的高度有限,且截面形状是半圆形或圆弧形,当横向受力较大时,凸台可能滑出凹槽,给预制井拼装施工以及预制井的服役过程造成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改善传统平板式雨水箅子漏水孔容易被树叶和杂物覆盖,而导致排水不畅、结构厚重和成本高的问题;改善排水管道容易被淤泥和杂物阻塞,而导致排水系统瘫痪,以及解决冬季融冰操作困难的问题;解决排水管道与上井室联接施工操作不便和容易发生渗漏的问题;解决预制混凝土低调节圈强度较弱,容易破损或断裂的问题;改善调节圈与收口圈,或两个调节圈之间横向错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设置于非机动车道或无重载要求区域的沉淤井组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拼装式预制沉淤井,包括:下井室二B1、上井室二B2、收口圈二B3、高调节圈二B4、低调节圈二B5、拱形雨水箅子B6、密封圈B7、排水清污接头B8和两个止推圈B9等;
所述高调节圈二B4和低调节圈二B5为环形;
在所述下井室二B1、上井室二B2、收口圈二B3、高调节圈二B4和低调节圈二B5的顶面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整圈凹槽,在所述上井室二B2、收口圈二B3和高调节圈二B4的底面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整圈凸台;所述低调节圈二B5的底面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分段式凸台P3,在每两个分段式凸台P3之间设有截面形状为矩形的凹槽P2;
拼装沉淤井时,上面组件的整圈凸台落座于下面组件的整圈凹槽,即:
所述上井室二B2的整圈凸台落座于下井室二B1的整圈凹槽中,所述收口圈二B3的整圈凸台落座于上井室二B2的整圈凹槽中,所述高调节圈二B4的整圈凸台落座于收口圈二B3的整圈凹槽中,所述低调节圈二B5的分段式凸台P3落座于高调节圈二B4的整圈凹槽中;
在所述收口圈二B3与高调节圈二B4之间,以及高调节圈二B4 与低调节圈二B5之间各安置一个止推圈B9;
所述拱形雨水箅子B6落座于低调节圈二B5的顶面;
在所述上井室二B2的侧壁上设有圆形通孔,所述排水清污接头 B8安装于所述圆形通孔;在所述排水清污接头B8与上井室二B2的圆形通孔间设有密封圈B7;
所述拱形雨水箅子B6由法兰二D1、球面圆顶D2和围裙二D3 组成;
所述法兰二D1为圆环形,从所述法兰二D1的内边缘开始至拱形雨水箅子B6的中央为球面圆顶D2;
在所述球面圆顶D2的背面设有围裙二D3;
所述法兰二D1的内径和外径分别与低调节圈二B5的内径和外径相同;
所述围裙二D3的外径比低调节圈二B5的内径小5mm;
在所述球面圆顶D2上设有不同形状的漏水孔二D4;
在所述球面圆顶D2的中央设有操作孔D5;
所述止推圈B9的整体为环形,其截面形状为├形,由横翼L2和立板L1组成为一整体;
所述横翼L2位于环形的边缘,所述立板L1与横翼L2的内圈相接;
所述立板L1的外径比高调节圈二B4和低调节圈二B5的内径小 3~5mm,横翼L2的外径比高调节圈二B4和低调节圈二B5顶面上的整圈凹槽的内径小3~5mm。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排水清污接头B8包括:主体和和清污盖F4;
所述主体为三通结构,由潜水盒F1以及设置在潜水盒F1两侧的排水管F2和清污管F3组成,所述清污管F3和清污盖F4通过螺栓、螺母连接,所述清污盖F4以螺栓为转轴翻转,用于:打开和关闭清污管F3的管口;
在所述清污盖F4上设有开启孔F5;
所述排水管F2从井内插入上井室二B2的圆形通孔内;
在所述排水管F2与上井室二B2的圆形通孔间设有密封圈B7;
所述潜水盒F1的底部位于排水管F2的下方,且底部开口;
所述密封圈B7由法兰三S1和密封环S2组成为一整体;
所述法兰三S1位于密封圈B7的外围,所述密封环S2为圆筒状,其顶部与所述法兰三S1的内圈相接;
在所述密封环S2的内部设有密封筋S3;
所述密封环S2的外径比上井室二B2侧壁上圆形通孔的内径大3~5mm,所述密封筋S3的内径比排水管F2的外径小3~5mm。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下井室二B1、上井室二B2、收口圈二B3和高调节圈二B4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制件。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拱形雨水箅子B6由铸铁整体铸造而成;
所述主体和清污盖F4均由铸铁浇铸成型。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密封圈B7采用邵氏硬度为45~55 度(HA)的橡胶模压而成;所述低调节圈二B5采用再生塑料或再生橡胶模压成型。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止推圈B9采用铝合金或低碳钢挤压成截面形状为├的型材后,卷制焊接而成。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清污盖F4的翻转角度大于180°。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在所述清污盖F4上设有直径为20mm 的开启孔F5,在所述球面圆顶D2的中央设有直径为100mm的操作孔D5。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密封筋S3为三条,截面形状为三角形。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低调节圈二B5的高度为50mm 或100mm。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技术效果如下:
在非机动车道或无重载区域的雨水箅子没有承载及支承车辆通行的功能要求。拱形雨水箅子B6的球面圆顶D2的结构大大改善了传统平板结构雨水箅子漏水孔容易被堵塞的情况。当球面圆顶D2下部与法兰二D1接触部位的漏水孔二D4被堵塞时,球面圆顶D2上部的漏水孔二D4仍然可以有效地排水。相比平板结构的雨水箅子,球面圆顶形状的拱形雨水箅子B6具有更好的视觉警示作用,可有效地提醒车辆和行人避让。因此不必担心箅子的强度和承载能力,可以去除平板式雨水箅子的加强筋,并增大漏水孔二D4的尺寸和面积,既减小了箅子的重量和造价,又进一步提高了箅子的排水效率。拱形雨水箅子B6的顶部设置内径为100mm的操作孔D5,使维护人员可以将热水或蒸汽管直接通过上述操作孔D5插入井内,进行融冰操作,而无需搬移雨水箅子,大大简化了工序,降低了施工人员的劳动强度。
沉淤井内的水位上升,并高于潜水盒F1底部时,积水可以从潜水盒的底部进入排水清污接头B8的排水管F2,并流入与之相联的井外排水管道。清污盖F4为常闭状态,避免了从井口落入的树叶、杂物通过清污管F3进入排水管道。因为潜水盒F1的底部开口处于水面之下,水面漂浮的杂物无法通过潜水盒F1的底部开口进入排水管F2,大大降低了排水系统堵塞的概率。长期服役后的沉淤井,其排水清污接头B8以及外部相连的排水管道内也将或多或少地进入淤泥或杂物。市政维护人员可以在沉淤井上方便地用钩子勾住清污盖F4的开启孔F5,将清污盖F4完全打开,并倚靠在上井室二B2的内壁上,再向排水清污接头B8的排水管F2内插入一个水管,用高压水进行冲洗清污。高寒地区的冬季,当排水清污接头B8和井外的排水管道被结冰堵塞,操作人员可以用上述同样的方式,将清污盖F4打开,向排水清污接头B8的清污管F3内插入蒸汽管进行融冰。这些清污融冰操作都可以在井外的地面上完成,而不必下到井底进行操作。
相比排水管道通过上井室的圆形通孔直接插入井内,排水清污接头B8和密封圈B7的设置,也大大降低了排水管道与井室联接的操作难度,改善了排水管道和井室的圆形通孔间的渗漏问题。
低调节圈二B5采用再生塑料生产制作,不但成本低廉,变废为宝,也彻底解决了预制混凝土低调节圈具有的脆性高,容易破损和断裂的问题。其底面的凹槽P2和分段式凸台P3减小了产品厚度,不仅减少材料,减轻重量,同时让产品的厚度更为均匀,减少产品的不均匀收缩导致的不平顺问题,并且缩短了产品制造流程中的模压保压时间,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制造成本。
止推圈B9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增设于收口圈二B3与高调节圈二B4之间,以及高调节圈二B4与低调节圈二B5之间,能显著降低上下组件间横向错动的风险。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有如下附图:
图1(a)为现有拼装式预制混凝土沉淤井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b)为现有拼装式预制混凝土沉淤井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c)为现有拼装式预制混凝土沉淤井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d)为图1(c)中的A处局部放大图;
图2(a)为现有雨水箅子A6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b)为现有雨水箅子A6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a)为现有高调节圈一A4或低调节圈一A5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b)为现有高调节圈一A4或低调节圈一A5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拼装式预制沉淤井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拼装式预制沉淤井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拼装式预制沉淤井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b)为图6(a)中的B处局部放大图;
图6(c)为图6(a)中的C处局部放大图;
图7(a)为拱形雨水箅子B6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拱形雨水箅子B6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a)为清污盖F4半打开时排水清污接头B8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b)为排水清污接头B8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c)为清污盖F4完全打开时排水清污接头B8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a)为密封圈B7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b)为密封圈B7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低调节圈二B5的正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b)为低调节圈二B5的背面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止推圈B9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1(b)为止推圈B9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c)为图11(b)中的D-D剖视图。
附图标记:
A1下井室一,A2上井室一,A3收口圈一,A4高调节圈一,A5低调节圈一,A6雨水箅子,A7排水管道,G1漏水孔一,G2围裙一,G3加强筋,G4法兰一,C1整圈凹槽一,C2 整圈凸台,B1下井室二,B2上井室二,B3收口圈二,B4高调节圈二,B5低调节圈二,B6拱形雨水箅子,B7密封圈,B8 排水清污接头,B9止推圈,D1法兰二,D2球面圆顶,D3围裙二,D4漏水孔二,D5操作孔,F1潜水盒,F2排水管,F3 清污管,F4清污盖,F5开启孔,S1法兰三,S2密封环,S3 密封筋,P2凹槽,P3分段式凸台,L1立板,L2横翼。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4-6所示,一种拼装式预制沉淤井,由下井室二B1、上井室二B2、收口圈二B3、高调节圈二B4、低调节圈二B5、拱形雨水箅子B6、密封圈B7、排水清污接头B8和止推圈B9等组件组成。
下井室二B1、上井室二B2、收口圈二B3、高调节圈二B4和低调节圈二B5的顶面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整圈凹槽,上井室二 B2、收口圈二B3和高调节圈二B4的底面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整圈凸台,低调节圈二B5的底面设有斜面形状为半圆形的分段式凸台,如图10所示。
拼装沉淤井时,上面组件的整圈凸台落座于下面组件的整圈凹槽。
在所述收口圈二B3与高调节圈二B4之间,以及高调节圈二B4 与低调节圈二B5之间各安置一个止推圈B9。
低调节圈二B5的顶面设置一个拱形雨水箅子B6。排水清污接头 B8设置在上井室二B2的圆形通孔内,排水清污接头B8与上井室二 B2的圆形通孔间设有密封圈B7。沉淤井外的排水管道可从井外方便地与排水清污接头B8的排水管F2联接。
下井室二B1、上井室二B2、收口圈二B3、高调节圈二B4均为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而成。
拱形雨水箅子B6由铸铁整体铸造而成,结构如图7所示,由圆环形法兰二D1,法兰二D1正面的球面圆顶D2以及法兰二D1背面的围裙二D3构成,球面圆顶D2上设有长条形和矩形的漏水孔二D4,球面圆顶D2的中央设有直径为100mm的操作孔D5。拱形雨水箅子 B6的法兰二D1的内径和外径分别与低调节圈二B5的内径和外径相同,围裙二D3的外径比低调节圈二B5的内径小5mm。
所述排水清污接头B8如图8所示,其整体由材质均为铸铁的主体和清污盖F4通过螺栓螺母连接而成。清污盖F4可以螺栓为转轴打开,翻转角度超过180°。排水清污接头B8的主体由截面形状为矩形的潜水盒F1以及设置在潜水盒F1两侧的排水管F2和清污管F3构成,并形成三通结构。清污盖F4上设有直径为20mm的开启孔F5。
所述密封圈B7采用邵氏硬度为45~55度的橡胶模压而成。如图 9所示,由法兰三S1、法兰三S1内圈底部的密封环S2以及密封环S2内部的三条截面形状为三角形的密封筋S3组成。其中,密封环 S2的外径比上井室二B2侧壁上圆形通孔的内径大3mm,密封筋S3 的内径比排水清污接头B8的排水管F2的外径小3mm。
低调节圈二B5的高度为50mm,如图10所示,其顶面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整圈凹槽,底面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分段式凸台 P3,在每两个分段式凸台P3之间设有截面形状为矩形的凹槽P2。低调节圈二B5采用再生塑料模压成型。
所述止推圈B9如图11所示,采用铝合金挤压成截面形状为├的型材后,卷制焊接为环形,包括:横翼L2和立板L1;
所述横翼L2位于环形的边缘,所述立板L1与横翼L2的内圈相接。立板L1的外径比高调节圈二B4和低调节圈二B5的内径小5mm,横翼L2的外径比高调节圈二B4和低调节圈二B5顶面上的整圈凹槽的内径小5mm。
本发明的技术关键点和欲保护点如下:
拱形雨水箅子B6的球面圆顶结构可改善漏水孔容易被堵塞的问题,具有更好的视觉警示作用,可去除平板式雨水箅子的加强筋板,进一步增大漏水孔二D4的面积,既减小了箅子的重量和造价,又提高了箅子的排水效率。拱形雨水箅子B6顶部100mm的操作孔D5,方便操作人员可以在路面进行清污、融冰操作,简化工序,降低劳动强度。
排水清污接头B8和密封圈B7的增设,大大降低了与井外排水管道联接的难度,降低了渗漏的风险。排水清污接头B8的三通潜水结构和清污盖F4的设置,使得井口落入的树叶和杂物无法通过清污管F3进入排水管道,井内水面漂浮的杂物无法通过潜水盒F1的底部开口进入排水管F2,大大降低了排水系统堵塞的概率。排水清污接头B8的清污盖F4以及清污盖F4上的开启孔F5设计极大地方便了市政维护人员的清污和融冰作业,可以在路面操作而无需下到井底。
低调节圈二B5采用再生塑料或橡胶制造,既解决了预制混凝土调节圈容易破损断裂的问题,又充分利用了废旧材料,变废为宝,有利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其底面的凹槽P2和分段式凸台P3减小了产品的厚度,不仅减少材料,减轻重量,同时让产品的厚度更为均匀,减少产品的不均匀收缩导致的不平顺问题,并且缩短了产品制造流程中的模压保压时间,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降低了制造成本。
止推圈B9的结构和制造工艺简单,成本低廉,显著降低上下组件间横向错动的风险。
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有关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做出各种变化和变型,因此所有等同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范畴,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限定。
本说明书中未做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Claims (10)
1.一种拼装式预制沉淤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井室二(B1)、上井室二(B2)、收口圈二(B3)、高调节圈二(B4)、低调节圈二(B5)、拱形雨水箅子(B6)、密封圈(B7)、排水清污接头(B8)和两个止推圈(B9);
所述高调节圈二(B4)和低调节圈二(B5)为环形;
在所述下井室二(B1)、上井室二(B2)、收口圈二(B3)、高调节圈二(B4)和低调节圈二(B5)的顶面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整圈凹槽,在所述上井室二(B2)、收口圈二(B3)和高调节圈二(B4)的底面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整圈凸台;所述低调节圈二(B5)的底面设有截面形状为半圆形的分段式凸台(P3),在每两个分段式凸台(P3)之间设有截面形状为矩形的凹槽(P2);
所述上井室二(B2)的整圈凸台落座于下井室二(B1)的整圈凹槽中,所述收口圈二(B3)的整圈凸台落座于上井室二(B2)的整圈凹槽中,所述高调节圈二(B4)的整圈凸台落座于收口圈二(B3)的整圈凹槽中,所述低调节圈二(B5)的分段式凸台(P3)落座于高调节圈二(B4)的整圈凹槽中;
在所述收口圈二(B3)与高调节圈二(B4)之间,以及高调节圈二(B4)与低调节圈二(B5)之间各安置一个止推圈(B9);
所述拱形雨水箅子(B6)落座于低调节圈二(B5)的顶面;
在所述上井室二(B2)的侧壁上设有圆形通孔,所述排水清污接头(B8)安装于所述圆形通孔;在所述排水清污接头(B8)与上井室二(B2)的圆形通孔间设有密封圈(B7);
所述拱形雨水箅子(B6)由法兰二(D1)、球面圆顶(D2)和围裙二(D3)组成;
所述法兰二(D1)为圆环形,从所述法兰二(D1)的内边缘开始至拱形雨水箅子(B6)的中央为球面圆顶(D2);
在所述球面圆顶(D2)的背面设有围裙二(D3);
所述法兰二(D1)的内径和外径分别与低调节圈二(B5)的内径和外径相同;
所述围裙二(D3)的外径比低调节圈二(B5)的内径小5mm;
在所述球面圆顶(D2)上设有不同形状的漏水孔二(D4);
在所述球面圆顶(D2)的中央设有操作孔(D5);
所述止推圈(B9)的整体为环形,其截面形状为├形,由横翼(L2)和立板(L1)组成为一整体;
所述横翼(L2)位于环形的边缘,所述立板(L1)与横翼(L2)的内圈相接;
所述立板(L1)的外径比高调节圈二(B4)和低调节圈二(B5)的内径小3~5mm,横翼(L2)的外径比高调节圈二(B4)和低调节圈二(B5)顶面上的整圈凹槽的内径小3~5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拼装式预制沉淤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清污接头(B8)包括:主体和清污盖(F4);
所述主体为三通结构,由潜水盒(F1)以及设置在潜水盒(F1)两侧的排水管(F2)和清污管(F3)组成,所述清污管(F3)和清污盖(F4)通过螺栓、螺母连接,所述清污盖(F4)以螺栓为转轴翻转,用于:打开和关闭清污管(F3)的管口;
在所述清污盖(F4)上设有开启孔(F5);
所述排水管(F2)从井内插入上井室二(B2)的圆形通孔内;
在所述排水管(F2)与上井室二(B2)的圆形通孔间设有密封圈(B7);
所述潜水盒(F1)的底部位于排水管(F2)的下方,且底部开口;
所述密封圈(B7)由法兰三(S1)和密封环(S2)组成为一整体;
所述法兰三(S1)位于密封圈(B7)的外围,所述密封环(S2)为圆筒状,其顶部与所述法兰三(S1)的内圈相接;
在所述密封环(S2)的内部设有密封筋(S3);
所述密封环(S2)的外径比上井室二(B2)侧壁上圆形通孔的内径大3~5mm,所述密封筋(S3)的内径比排水管(F2)的外径小3~5m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拼装式预制沉淤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井室二(B1)、上井室二(B2)、收口圈二(B3)和高调节圈二(B4)均为预制钢筋混凝土制件。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拼装式预制沉淤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拱形雨水箅子(B6)由铸铁整体铸造而成;所述主体和清污盖(F4)均由铸铁浇铸成型。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拼装式预制沉淤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B7)采用邵氏硬度为45~55度的橡胶模压而成;所述低调节圈二(B5)采用再生塑料或再生橡胶模压成型。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拼装式预制沉淤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推圈(B9)采用铝合金或低碳钢挤压成截面形状为├的型材后,卷制焊接而成。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拼装式预制沉淤井,其特征在于:所述清污盖(F4)的翻转角度大于180°。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拼装式预制沉淤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清污盖(F4)上设有直径为20mm的开启孔(F5),在所述球面圆顶(D2)的中央设有直径为100mm的操作孔(D5)。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拼装式预制沉淤井,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筋(S3)为三条,截面形状为三角形。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拼装式预制沉淤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调节圈二(B5)的高度为50mm或100mm。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237846.5U CN210013309U (zh) | 2019-02-26 | 2019-02-26 | 一种拼装式预制沉淤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237846.5U CN210013309U (zh) | 2019-02-26 | 2019-02-26 | 一种拼装式预制沉淤井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0013309U true CN210013309U (zh) | 2020-02-04 |
Family
ID=69312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237846.5U Active CN210013309U (zh) | 2019-02-26 | 2019-02-26 | 一种拼装式预制沉淤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0013309U (zh) |
-
2019
- 2019-02-26 CN CN201920237846.5U patent/CN21001330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482871A (zh) | 液体泄流处理系统 | |
KR100681956B1 (ko) | 다중구조를 갖는 맨홀 | |
CN210013309U (zh) | 一种拼装式预制沉淤井 | |
CN208183475U (zh) | 一种城市道路排水结构 | |
KR100918431B1 (ko) | 악취방지 빗물받이 및 그 시공방법 | |
CN104790510B (zh) | 一种带坡度的模块组装式排水沟 | |
CN105926680A (zh) | 一种双层多功能井盖装置 | |
CN113404143A (zh) | 一种具有保护能力的窨井盖 | |
CN104763037A (zh) | 初期雨水弃流雨水口 | |
CN114045880B (zh) | 一种地下室后浇带处理工艺 | |
KR200383565Y1 (ko) | 하수관거의 오수 분리용 패널 | |
CN107299578B (zh) | 一种装配式组合排水路缘带 | |
CN211257251U (zh) | 一种城市道路自动旋转排水井盖 | |
CN109518787B (zh) | 一种地表径流初雨控制结构 | |
CN210797811U (zh) | 一种解决雨水面源污染的雨水口装置 | |
CN106049651A (zh) | 城市水涝的一种防治方法 | |
CN114045718A (zh) | 一种市政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8328829U (zh) | 一种高桩梁板式码头面排污结构 | |
CN218933219U (zh) | 一种自动调节排水窨井盖 | |
CN105148607A (zh) | 一种隧道施工水循环利用系统 | |
CN218027473U (zh) | 一种用于已建高桩梁板码头的雨污水收集系统 | |
CN112302140A (zh) | 一种隐藏式雨水收集装置 | |
CN217870874U (zh) | 环保型雨水口 | |
CN217651549U (zh) | 一种市政雨水管道 | |
CN220546620U (zh) | 洗车池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