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95368U -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气雾产生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气雾产生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95368U
CN209995368U CN201920356043.1U CN201920356043U CN209995368U CN 209995368 U CN209995368 U CN 209995368U CN 201920356043 U CN201920356043 U CN 201920356043U CN 209995368 U CN209995368 U CN 2099953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uthpiece
air inlet
housing
state
liquid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56043.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吉俊
黄柳铭
陈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s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356043.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953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953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953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tainers And Packaging Bodies Having A Special Means To Remove Cont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气雾产生系统,气雾产生装置包括:外壳,具有第一内腔;烟嘴,具有第二内腔,所述烟嘴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内腔的一端,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连通;储液部,与所述烟嘴连接,具有进气口和出液口;在第一状态,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均处于关闭状态;在第二状态,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均处于打开状态;在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使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至少其中之一处于打开状态;或者,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均处于关闭状态。本实用新型的气雾产生装置能够防止储液部内产生负压。

Description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气雾产生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气雾产生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气雾产生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烟对人身体有害,电子烟作为替代品应运而生。公开号为CN203424292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雾化装置,包括由电热丝、第一导油绳和电子线组成的电热丝组件和通气管,所述通气管具有用于容纳所述电热丝组件的装配孔,还包括与所述第一导油绳并排设置在所述装配孔内,且与所述发热丝相接触的第二导油绳。
公开号为CN203913377U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一体式一次性电子烟,包括一体式中空香烟外壳,其中侧壁设有径向第一进气通孔,第一进气通孔往烟头的方向部分为电池容置腔,往烟嘴方向为雾化装置容置腔;外壳由烟头至烟嘴依次设置有发光体、电池、中空固定座和雾化装置,雾化装置包括烟油棉、U型导油绳、发热丝、纤维管和中空胶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包括:外壳,具有第一内腔;烟嘴,具有第二内腔,所述烟嘴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内腔的一端,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连通;储液部,与所述烟嘴连接,具有进气口和出液口;在第一状态,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均处于关闭状态;在第二状态,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均处于打开状态;在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使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至少其中之一处于打开状态;或者,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均处于关闭状态。
可选地,在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出液口处于打开状态之后,所述进气口处于打开状态。
可选地,在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进气口处于打开状态之后,所述出液口处于打开状态。
可选地,所述烟嘴能够沿朝向或远离所述外壳的方向与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以使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至少其中之一处于打开状态,其中,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的距离不小于0.5mm。
可选地,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保持相对静止。
可选地,所述烟嘴通过第一弹性件弹性支撑于所述外壳,所述烟嘴与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或拉伸。
可选地,还包括:
第一阀体,插设于所述出液口内,所述第一阀体通过第二弹性件弹性支撑于所述出液口内,在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阀体能够相对所述出液口运动,以使所述出液口处于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
第二阀体,插设于所述进气口内,所述第二阀体通过第三弹性件弹性支撑于所述进气口内,在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阀体能够相对所述进气口运动,以使所述进气口处于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
可选地,沿所述烟嘴的运动方向,所述出液口内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阻挡部相比于所述第一阻挡部更靠近设于所述第一内腔内的雾化部;
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出液口内,一端与所述第一阻挡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阀体连接;
所述第一阀体能够沿朝向所述第一阻挡部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二弹性件被压缩;或者,所述第一阀体能够沿远离所述第一阻挡部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第二阻挡部相抵以关闭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二弹性件复位。
可选地,沿所述烟嘴的运动方向,所述第二阀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储液部内,所述第二端插设于所述进气口内;
所述第三弹性件设于所述进气口内,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接;
所述第一端能够沿朝向所述储液部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进气口分离以打开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三弹性件被压缩;或者,所述第一端能够沿远离所述储液部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进气口相抵以关闭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三弹性件复位。
可选地,所述储液部具有进气端,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进气端,沿所述烟嘴的运动方向,所述储液部的进气端与所述烟嘴连接,所述储液部的与所述进气端相反的另一端插设于所述雾化部内,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与所述雾化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储液部的所述另一端连接;
所述烟嘴能够沿朝向所述外壳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的一端相抵,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及所述第三弹性件被压缩,所述烟嘴能够沿远离所述外壳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的所述一端分离,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及所述第三弹性件复位。
可选地,沿所述烟嘴的运动方向,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阀体与所述烟嘴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阀体与所述烟嘴相抵;或者,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阀体与所述烟嘴相抵。
可选地,所述烟嘴与所述进气端活动连接,且能够沿朝向所述外壳的方向相对所述进气端运动设定距离后,所述储液部与所述烟嘴同步运动。
可选地,所述烟嘴相对所述外壳运动第一距离后,所述出液口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烟嘴相对所述外壳运动第二距离后,所述进气口处于打开状态,所示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之和不小于0.5mm。
可选地,所述烟嘴相对所述外壳运动所述第一距离之后,继续运动所述第二距离后,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的一端相抵,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可选地,至少在所述烟嘴与所述外壳的一端相抵时,所述第一阀体与雾化部相抵。
可选地,所述进气端面向所述第一端的表面为凹面,所述第一端面向所述进气端的表面为凸面,所述凸面与所述凹面相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雾产生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烟杆,与所述气雾产生装置连接,所述烟杆内设有电源,所述电源用于向气雾产生装置的雾化部供电。
如上,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包括:外壳,具有第一内腔;烟嘴,具有第二内腔,所述烟嘴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内腔的一端,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连通;储液部,与所述烟嘴连接,具有进气口和出液口;在第一状态,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均处于关闭状态;在第二状态,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均处于打开状态;在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使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至少其中之一处于打开状态;或者,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均处于关闭状态。
从而,在未使用时(第一状态),例如,在低气压环境下,由于储液部上的进气口和出液口处于关闭状态,储液部内部为封闭状态,不会漏液。在使用时,控制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以将气雾产生装置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储液部的进气口和出液口处于打开状态,进气口与外界空气连通,储液部内流出液体的部分体积能够及时被空气补充,能够实现储液部内部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保持气压平衡,不会形成负压。否则,储液部内烟液流出后,产生负压,烟液迟滞流出,造成干烧的问题。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内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结合附图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侧视图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侧视图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剖视图一;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立体图一;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剖视图二;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立体图二;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中烟嘴的立体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剖视图三;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气雾产生装置的剖视图四。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参考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气雾产生装置1,气雾产生装置1包括外壳11,外壳11具有第一内腔11a;烟嘴10,具有第二内腔10a和品吸口13,所述烟嘴10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内腔11a的一端,所述烟嘴10的延伸方向(图1和图2中X方向所示)的另一端用于和烟杆(图未示出)连接,所述第一内腔11a和所述第二内腔10a连通,并至少形成气雾通道;雾化部30,设于所述第一内腔11a内,所述雾化部30具有雾化腔31,雾化腔31内设有发热体32,发热体32加热烟液产生的气雾由气雾通道流至品吸口13供用户抽吸;第一开口21,设于所述外壳11或所述烟嘴10上。优选地,第一开口21设于烟嘴10上。
其中,参考图1和图3及图4,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所述第一开口21,第一开口21与外界连通,所述雾化腔31内无烟液流入,用户通过品吸口13抽吸时,外界的空气能够经所述第一开口21流入所述气雾通道再由所述品吸口13流出,形成第一气流路径(图3和图4中C所示),不会触发气压传感器,避免启动发热体32造成干烧。
此外,参考图2和图5及图6,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21,第一开口21不与外界连通,所述雾化腔31内流入烟液,用户通过品吸口13抽吸时,外界的空气能够经所述雾化腔31流入所述气雾通道再由所述品吸口13流出,形成第二气流路径(图5和图6中D所示),并触发气压传感器,从而触发电路接通,发热体32加热烟液产生气雾供用户抽吸。外界的空气不会经所述第一开口21流入所述气雾通道。
从而,本实用新型的气雾产生装置1可以防止误触发发热体32,在未使用时,气雾产生装置1形成第一气流路径,即使通过品吸口13抽吸,发热体32也不会工作,同时,雾化腔31内也不会流入烟液,防止漏液。当需要使用时,气雾产生装置1形成第二气流路径,通过品吸口13抽吸,雾化腔31内流入烟液,发热体32工作产生气雾供用户通过品吸口13抽吸,提升了用户抽吸体验。
换言之,未使用状态下,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封闭。第一开口21处于打开状态,此时使用气雾产生系统时,烟液不流出,由品吸口13抽吸时外界空气从第一开口21流到品吸口13。压力不传递到气压传感器上,气压传感器被屏蔽,避免启动发热体32造成干烧。使用时,控制烟嘴10和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打开,烟液可流出到雾化部30内的发热体32或导油缓存体上。同时第一开口21因为位移被遮蔽,处于关闭状态,不能对外进气,气压需要从下部流到雾化部30内,使压力传感器可以感受气压,即,气压传感器能够感受抽吸压力,并触发电路接通。第一气流路径和第二气流路径的气路循环的轨迹不同,对气压传感器的作用也不同。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气雾产生装置1存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参考图1、图3和图4,在第一状态,所述第一开口21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一开口21与外界连通,所述雾化部30停止工作,所述雾化腔31内无烟液流入。参考图2、图5和图6,在第二状态,所述第一开口21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第一开口21与外界的连通被隔绝,所述雾化部30工作,所述雾化腔31内流入烟液。
优选地,所述烟嘴10能够沿朝向(图1中A方向所示)或远离(图2中B方向所示)所述外壳11的方向与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21,其中,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的距离(图4中H所示)不小于0.5mm。这有利于防止雾化腔31内的发热体32干烧。优选地,在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运动至相抵时,雾化腔31内流入烟液。
本实施例中,所述烟嘴10能够沿朝向所述外壳11的方向(图1中A方向所示)与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21,或者,所述烟嘴10能够沿远离所述外壳11的方向(图2中B方向所示)与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所述第一开口21。但本实用新型的烟嘴10和外壳11的相对运动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烟嘴10和外壳11在周向产生相对运动以实现第一开口21的打开或关闭。
优选地,所述第一气流路径的进气面积不小于所述第二气流路径的进气面积的50%。这利于在气雾产生装置1存在第一气流路径时,气压传感器不会感受到压力,气压传感器不会被触发;在气雾产生装置1存在第二气流路径时,气压需要从下部流到雾化部30内,使压力传感器可以感受气压,即,气压传感器能够感受抽吸压力,并触发电路接通。
继续参考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的气雾产生装置1还包括第二开口22,设于所述外壳11,所述第二气流路径包括外界的空气由所述第二开口22流入所述雾化腔31。即,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所述第一开口21,用户通过品吸口13抽吸时,外界的空气能够经所述第一开口21流入所述气雾通道再由所述品吸口13流出,形成第一气流路径。外界的空气不会经所述第二开口22流入所述气雾通道。而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21,用户通过品吸口13抽吸时,外界的空气能够经所述第二开口22流入所述雾化腔31,再由所述雾化腔31流入所述气雾通道,再由所述品吸口13流出,形成第二气流路径。外界的空气不会经所述第一开口21流入所述气雾通道。
也即,当第一开口21处于打开状态,用户通过品吸口13抽吸,外界的空气不会经所述第二开口22流入所述气雾通道,雾化腔31内也无气流经过,气压传感器不会被触发;当第一开口21处于关闭状态,用户通过品吸口13抽吸,外界的空气不会经所述第一开口21流入所述气雾通道,而是由所述第二开口22流入所述雾化腔31,气压传感器被触发,产生气雾的气雾混合流入雾化腔31的新鲜空气再由所述雾化腔31流入所述气雾通道,供用户通过品吸口13抽吸。
优选地,由所述烟嘴10至所述外壳11的方向上(图1中A方向所示),所述第一开口21相比于所述第二开口22更靠近所述品吸口13。这利于在气雾产生装置1存在第一气流路径时,外界的空气不会由第二开口22流入雾化腔31,而是由第一开口21流入雾化通道,从而气压传感器不会感受到压力,气压传感器不会被触发。
需说明的是,第一开口21的数量、具体位置及开口大小不做限制,能够满足气雾产生装置1存在第一气流路径和第二气流路径。本实施例中,参考图7,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烟嘴10具有插入端14,所述插入端14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内腔11a的一端,所述第一开口21设于所述插入端14,图7中示出插入端14上设有两个第一开口21。当烟嘴10的插入端14沿朝向外壳11的方向(图1中A方向所示)插入外壳11的第一内腔11a后,参考图2,烟嘴10上的第一开口21被遮蔽,使得第一开口21处于关闭状态;当烟嘴10的插入端14沿远离外壳11的方向(图2中B方向所示)与外壳11的第一内腔11a产生相对运动后,参考图1,烟嘴10上的第一开口21暴露,使得第一开口21处于打开状态。
优选地,当烟嘴10的插入端14沿远离外壳11的方向与外壳11的第一内腔11a产生相对运动后,烟嘴10上的第一开口21被遮蔽,使得第一开口21处于关闭状态。当烟嘴10的插入端14沿朝向外壳11的方向与外壳11的第一内腔11a产生相对运动后,烟嘴10上的第一开口21暴露,使得第一开口21处于打开状态。
但第一开口21的设置形式不限于此,满足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21,以形成第一气流路径或第二气流路径。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开口21设于外壳11上,当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后,第一开口21被打开或关闭。
继续参考图3,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烟嘴10通过第一弹性件40弹性支撑于所述外壳11,所述烟嘴10与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21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或拉伸。本实施例中,烟嘴10沿朝向外壳11的方向与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烟嘴10沿远离外壳11的方向与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第一弹性件40拉伸,第一弹性件40复位。
优选地,参考图1,气雾产生装置1在初始状态,第一弹性件40处于原始状态,未被压缩,在第一弹性件40的弹性力作用下,烟嘴10弹性支撑于所述外壳11,第一开口21处于打开状态;当用户需要抽吸气雾产生系统时,控制烟嘴10沿朝向外壳11的方向与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也即按压烟嘴10,此时,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当完成抽吸后,控制烟嘴10沿远离外壳11的方向与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第一弹性件40复位。
此外,参考图2和图5,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烟嘴10能够沿朝向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21,所述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参考图1和图3,所述烟嘴10能够沿远离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11的所述一端分离,以打开所述第一开口21,所述第一弹性件40复位。
另外,所述烟嘴10位于所述第一内腔11a内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内腔11a的内壁其中之一设有凸部,另一设有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凸部相配合,用于限定所述烟嘴10沿远离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的终点位置。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所述烟嘴10位于所述第一内腔11a内的一端设有凸部15,所述第一内腔11a的内壁设有凹部23,所述凹部23与所述凸部15相配合,在所述烟嘴10沿远离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一段距离后,所述凹部23与所述凸部15沿所述烟嘴10的运动方向相抵,限制烟嘴10继续运动。也即,凹部23与凸部15的存在,不仅使得烟嘴10能够弹性支撑于外壳11内,还可以在烟嘴10相对外壳11运动至终点位置时,限制烟嘴10继续运动,防止烟嘴10由外壳11的第一内腔11a滑出。
参考图3,本实用新型的气雾产生装置1还包括:储液部20,储液部20内存储有烟液,储液部20具有出液口24,在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所述第一开口21时,所述出液口24被关闭,在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21时,所述出液口24被打开。也即,气雾产生装置1在未使用状态,烟液不会流入雾化部30内,在使用状态时,烟液流入雾化部30内,防止漏液。从而,本实用新型的气雾产生装置1通过外壳11和烟嘴10的相对运动,实现了对储液部20内烟液流出的控制。
优选地,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以打开或关闭所述第一开口21的过程中,所述储液部20与所述烟嘴10同步运动。烟嘴10和储液部20的连接方式不做限制,能够实现同步运动即可。优选地,烟嘴10与储液部20通过卡勾关联,推移时同步运动。进一步优选地,烟嘴10与储液部20螺纹连接。更进一步优选地,烟嘴10与储液部20通过螺栓连接。
参考图3和图8,本实用新型的气雾产生装置1还包括:第一阀体26,插设于所述出液口24内,沿所述烟嘴10的运动方向(图8中X方向所示),所述出液口24内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阻挡部27和第二阻挡部28,所述第二阻挡部28相比于所述第一阻挡部27更靠近所述雾化部30;第二弹性件25,设于所述出液口24内,一端与所述第一阻挡部27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阀体26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体26能够沿朝向所述第一阻挡部27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出液口24,所述第二弹性件25被压缩;或者,所述第一阀体26能够沿远离所述第一阻挡部27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第二阻挡部28相抵以关闭所述出液口24,所述第二弹性件25复位。
优选地,第一阀体26沿朝向所述第一阻挡部27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出液口24的距离(图4中H所示)不小于0.5mm。优选地,第一阀体26沿朝向所述第一阻挡部27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出液口24之前,第一阀体26至少运动0.5mm。这利于防止雾化腔31内的发热体32干烧。
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烟嘴10能够沿朝向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以关闭所述第一开口21,所述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同时,所述第一阀体26能够沿朝向所述第一阻挡部27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出液口24,所述第二弹性件25被压缩,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打开,烟液可流出到雾化部30内的发热体32或导油缓存体上;气压传感器能够感受抽吸压力,并触发电路接通。
或者,所述烟嘴10能够沿远离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11的所述一端分离,以打开所述第一开口21,所述第一弹性件40复位;同时,所述第一阀体26能够沿远离所述第一阻挡部27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第二阻挡部28相抵以关闭所述出液口24,所述第二弹性件25复位,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封闭;压力不传递到气压传感器上,气压传感器被屏蔽,避免启动发热体32造成干烧。
本实施例中,沿所述烟嘴10的运动方向,所述储液部20一端与所述烟嘴10固定连接,另一端插设于所述雾化部30内,优选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插设于雾化部30的延伸部33内。所述第一弹性件40一端与所述雾化部3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连接。从而,所述烟嘴10能够沿朝向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所述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所述第二弹性件25被压缩,所述烟嘴10能够沿远离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11的所述一端分离,所述第一弹性件40复位,所述第二弹性件25复位。
在烟嘴10的运动过程中,至少在所述烟嘴10与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时,所述第一阀体26与雾化部30相抵。优选地,在所述烟嘴10沿朝向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之前,所述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所述第一阀体26与雾化部30相抵;随着所述烟嘴10继续沿朝向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第二弹性件25被压缩,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打开,直至所述烟嘴10与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更优选地,在所述烟嘴10沿朝向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之前,所述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所述第一阀体26未与雾化部30相抵,所述第二弹性件25未被压缩,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关闭,在所述烟嘴10与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时,所述第一阀体26与雾化部30相抵,此时,所述第二弹性件25被压缩,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打开。
优选地,第一弹性件40和第二弹性件25为弹簧。
需说明的是,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打开或关闭的形式不限于此。能够通过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控制所述出液口24被关闭或打开的方式即可。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8,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设有第一凸部29,所述雾化部30的延伸部33的内壁设有第二凸部34,在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沿远离所述雾化部30的方向运动一段距离后,第一凸部29与第二凸部34沿所述储液部20的运动方向相抵,限制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继续运动。也即,第一凸部29与第二凸部34的存在,不仅使得烟嘴10能够弹性支撑于外壳11内,还可以在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相对所述雾化部30的延伸部33运动至终点位置时,限制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继续运动,防止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由所述雾化部30的延伸部33内滑出。
需说明的是,限制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滑出所述雾化部30的延伸部33的方式不限于此,优选地,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雾化部30的延伸部33其中之一设有凹部,另一设有凸部,凹部和凸部相配合,用于限定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沿远离所述雾化部30的方向运动的终点位置。
优选地,在气雾产生装置1未使用状态时,在第一弹性件40作用下,烟嘴10和储液部20的组合体处于远离雾化部30的发热体32的状态,第一开口21露出,与外界空气连通,第一阀体26关闭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烟液不会流出。在储液部20的使用状态下,第一开口21封闭,烟嘴10和储液部20的组合体处于朝向雾化部30的发热体32靠近的状态,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打开,烟液可流出到雾化部30内的发热体32或导油缓存体上。
此外,优选地,储液部20使用食品级材料,如PC,PLA,PEEK等材料。第一阀体26使用耐高温且稳定性好的材料,如金属、PEEK、陶瓷等材料制作。发热体32优选为陶瓷雾化芯,采用多孔陶瓷材料,具有一定的储油能力,内部预埋发热丝或印刷电路,发热丝接近陶瓷体底部表面。优选地,发热丝可以使用镍镉合金、镍、不锈钢等金属材料,也可以是透气的发热涂层。优选地,发热体外层有硅胶外套固定,也能起到隔热作用。优选地,气雾通道气道环绕储液部20周围。优选地,外壳11使用塑胶材质,选用性能稳定的PC,PEEK,PI等材料制造。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雾产生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1;烟杆(图未示出),与所述气雾产生装置1连接,所述烟杆内设有电源(图未示出),所述电源用于向所述雾化部30供电;气压传感器(图未示出),设于所述烟杆内,用于在所述气雾产生装置1存在所述第一气流路径时,控制所述电源停止向所述雾化部30供电,在所述气雾产生装置1存在所述第二气流路径时,控制所述电源向所述雾化部30供电。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雾产生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检测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气雾产生系统的气流路径;在检测到所述气雾产生装置1存在所述第一气流路径时,控制所述电源停止向所述雾化部30供电;在检测到所述气雾产生装置1存在所述第二气流路径时,控制所述电源向所述雾化部30供电。
从而,本实用新型的气雾产生系统可以防止误触发发热体32,造成干烧,降低了用户使用气雾产生系统的风险。
参考图1和图2并结合图9和图1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雾产生装置1,气雾产生装置1包括外壳11,外壳11具有第一内腔11a;烟嘴10,具有第二内腔10a和品吸口13,所述烟嘴10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内腔11a的一端,所述烟嘴10的延伸方向(图1和图2中X方向所示)的另一端用于和烟杆(图未示出)连接,所述第一内腔11a和所述第二内腔10a连通,并至少形成气雾通道;雾化部30,设于所述第一内腔11a内,所述雾化部30具有雾化腔31,雾化腔31内设有发热体32,发热体32加热烟液产生的气雾由气雾通道流至品吸口13供用户抽吸;储液部20,储液部20内存储有烟液,储液部20与所述烟嘴10连接,储液部20具有出液口24和进气口60,所述气雾通道环绕所述储液部20设置。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气雾产生装置1存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第一状态,所述进气口60和所述出液口24均处于关闭状态;在第二状态,所述进气口60和所述出液口24均处于打开状态;在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使所述进气口60和所述出液口24至少其中之一处于打开状态;或者,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能够产生相对运动,所述进气口60和所述出液口24均处于关闭状态。优选地,本实施例的气雾产生装置1的第一状态对应前述实施例的第一状态,本实施例的气雾产生装置11的第二状态对应前述实施例的第二状态。优选地,出液口24和进气口60沿气雾产生装置1的运动方向(图1和图2中X方向所示)相对设置。
从而,在未使用时(第一状态),例如,在低气压环境下,由于储液部20上的进气口60和出液口24处于关闭状态,储液部20内部为封闭状态,不会漏液。在使用时,控制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以将气雾产生装置1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在第二状态,储液部20的进气口60和出液口24处于打开状态,进气口60与外界空气连通,储液部20内流出液体的部分体积能够及时被空气补充,能够实现储液部20内部与外界的气体交换,保持气压平衡,不会形成负压。否则,储液部20内烟液流出后,产生负压,烟液迟滞流出,造成干烧的问题。
需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气雾产生装置1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出液口24和进气口60的打开或关闭不做限制、出液口24和进气口60的打开先后顺序不做限制。优选地,在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出液口24处于打开状态之后,所述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更优选地,在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之后,所述出液口24处于打开状态。进一步优选地,在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的同时,所述出液口24也处于打开状态。还优选地,在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进气口60和所述出液口24其中之一处于打开状态,另一处于关闭状态。再优选地,在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进气口60和所述出液口24均处于关闭状态。
优选地,所述烟嘴10能够沿朝向(图1中A方向所示)或远离(图2中B方向所示)所述外壳11的方向与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以使所述进气口60和所述出液口24至少其中之一处于打开状态,其中,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的距离(图9中H所示)不小于0.5mm。这有利于防止雾化腔31内的发热体32干烧以及储液部20内产生负压。在其它实施例中,烟嘴10和外壳11在周向产生相对运动以实现所述进气口60和所述出液口24的打开或关闭。
优选地,在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运动至相抵时,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出液口24处于打开状态,雾化腔31内流入烟液。更优选地,在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运动至相抵之前,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所述进液口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继续产生相对运动,在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运动至相抵时,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出液口24处于打开状态,雾化腔31内流入烟液。进一步优选地,在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运动至相抵之前,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进液口处于打开状态,所述进气口60处于关闭状态;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继续产生相对运动,在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运动至相抵时,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出液口24处于打开状态,雾化腔31内流入烟液。
优选地,在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烟嘴10运动第一行程,所述出液口24处于打开状态,所述进气口60处于关闭状态;本实用新型的烟嘴10继续运动第二行程,所述出液口24处于打开状态,所述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更优选地,在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本实用新型的烟嘴10运动第一行程,所述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所述出液口24处于关闭状态;本实用新型的烟嘴10继续运动第二行程,所述出液口24处于打开状态,所述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保持相对静止。更优选地,在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在所述第一行程,烟嘴10相对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的同时,也相对储液部20产生相对运动,储液部20和所述外壳11保持相对静止,在所述第二行程,烟嘴10相对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烟嘴10和储液部20保持相对静止,实现同步运动。
优选地,所述烟嘴10相对所述外壳11运动所述第一距离之后,继续运动所述第二距离后,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优选地,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之和不小于0.5mm。优选地,所述第一行程的运动距离对应所述第一距离,所述第二行程的运动距离对应所述第二距离。
参考图8至图10,本实用新型气雾产生装置1中的所述烟嘴10通过第一弹性件40弹性支撑于所述外壳11,所述烟嘴10与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或拉伸。本实施例中,烟嘴10沿朝向外壳11的方向与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烟嘴10沿远离外壳11的方向与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第一弹性件40拉伸,第一弹性件40复位。优选地,参考图1,气雾产生装置1在初始状态(也即第一状态),第一弹性件40处于原始状态,未被压缩,在第一弹性件40的弹性力作用下,烟嘴10弹性支撑于所述外壳11;当用户需要抽吸气雾产生系统时,控制烟嘴10沿朝向外壳11的方向与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也即按压烟嘴10,以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此时,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当完成抽吸后,控制烟嘴10沿远离外壳11的方向与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第一弹性件40复位。
另外,所述烟嘴10位于所述第一内腔11a内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内腔11a的内壁其中之一设有凸部,另一设有凹部,所述凹部与所述凸部相配合,用于限定所述烟嘴10沿远离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的终点位置。本实施例中,参考图3、图9和图10,所述烟嘴10位于所述第一内腔11a内的一端设有凸部15,所述第一内腔11a的内壁设有凹部23,所述凹部23与所述凸部15相配合,在所述烟嘴10沿远离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一段距离后,所述凹部23与所述凸部15沿所述烟嘴10的运动方向相抵,限制烟嘴10继续运动。也即,凹部23与凸部15的存在,不仅使得烟嘴10能够弹性支撑于外壳11内,还可以在烟嘴10相对外壳11运动至终点位置时,限制烟嘴10继续运动,防止烟嘴10由外壳11的第一内腔11a滑出。
参考图8至图10,本实用新型的气雾产生装置1还包括:第一阀体26,插设于所述出液口24内,所述第一阀体26通过第二弹性件25弹性支撑于所述出液口24内,在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阀体26能够相对所述出液口24运动,以使所述出液口24处于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第二阀体50,插设于所述进气口60内,所述第二阀体50通过第三弹性件62弹性支撑于所述进气口60内,在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阀体50能够相对所述进气口60运动,以使所述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
优选地,沿所述烟嘴10的运动方向(图8中X方向所示),所述出液口24内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阻挡部27和第二阻挡部28,所述第二阻挡部28相比于所述第一阻挡部27更靠近设于所述第一内腔11a内的雾化部30;第二弹性件25设于所述出液口24内,一端与所述第一阻挡部27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阀体26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阀体26能够沿朝向所述第一阻挡部27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出液口24,所述第二弹性件25被压缩;或者,所述第一阀体26能够沿远离所述第一阻挡部27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第二阻挡部28相抵以关闭所述出液口24,所述第二弹性件25复位。
优选地,第一阀体26沿朝向所述第一阻挡部27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出液口24的距离(图9中H所示)不小于0.5mm。优选地,第一阀体26沿朝向所述第一阻挡部27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出液口24之前,第一阀体26至少运动0.5mm。这利于防止雾化腔31内的发热体32干烧。
换言之,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烟嘴10能够沿朝向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阀体26能够沿朝向所述第一阻挡部27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出液口24,所述第二弹性件25被压缩,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打开,烟液可流出到雾化部30内的发热体32或导油缓存体上。或者,所述烟嘴10能够沿远离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一阀体26能够沿远离所述第一阻挡部27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第二阻挡部28相抵以关闭所述出液口24,所述第二弹性件25复位,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封闭。
优选地,参考图9和图10,沿所述烟嘴10的运动方向,所述第二阀体50具有第一端51和第二端52,所述第一端51位于所述储液部20内,所述第二端52插设于所述进气口60内;所述第三弹性件62设于所述进气口60内,一端与所述第二端52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口60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端51能够沿朝向所述储液部20的方向(图1中A方向所示)运动至与所述进气口60分离以打开所述进气口60,所述第三弹性件62被压缩;或者,所述第一端51能够沿远离所述储液部20的方向(图2中B方向所示)运动至与所述进气口60相抵以关闭所述进气口60,所述第三弹性件62复位。
继续参考图9和图10,本实施例中,所述储液部20具有进气端61,所述进气口60设于所述进气端61,沿所述烟嘴10的运动方向,所述储液部20的进气端61与所述烟嘴10连接,所述储液部20的与所述进气端61相反的另一端插设于所述雾化部30内,优选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插设于雾化部30的延伸部33内。所述第一弹性件40一端与所述雾化部30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烟嘴10能够沿朝向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所述第一弹性件40、所述第二弹性件25及所述第三弹性件62被压缩,所述烟嘴10能够沿远离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11的所述一端分离,所述第一弹性件40、所述第二弹性件25及所述第三弹性件62复位。
优选地,沿所述烟嘴10的运动方向,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阀体50与所述烟嘴10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阀体50与所述烟嘴10相抵。换言之,在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在初始状态,烟嘴10相对外壳11产生运动之前,烟嘴10不会与第二阀体50相抵;之后,烟嘴10相对外壳11产生运动,例如烟嘴10相对外壳11运动所述第一行程后,烟嘴10与第二阀体50相抵,第三弹性件62被压缩,第二阀体50朝向储液部20的方向运动,第二阀体50的所述第一端51沿朝向所述储液部20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进气口60分离,所述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烟嘴10继续相对外壳11运动所述第二行程后,所述出液口24处于打开状态。
优选地,在此过程,储液部20保持相对静止。在所述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后,烟嘴10继续相对外壳11产生运动,烟嘴10和储液部20同步运动,所述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优选地,烟嘴10与进气端61相抵;随着烟嘴10相对外壳11继续运动,第一阀体26朝向储液部20的方向运动,第二弹性件25被压缩,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打开。
也即,本实施例中,烟嘴10在与第二阀体50相抵打开进气口60后,再继续运动以打开出液口24。在其它实施例中,烟嘴10在相对外壳11运动一定距离后首先打开出液口24,再继续运动后于第二阀体50相抵以打开进气口60。
优选地,参考图9和图10,所述进气端61面向所述第一端51的表面为凹面,所述第一端51面向所述进气端61的表面为凸面,所述凸面与所述凹面相配合。在第一状态,在第三弹性件62的弹性作用下,第二阀体50的凸面与进气端61的凹面贴合,所述进气口60处于关闭状态。在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烟嘴10相对外壳11产生运动,优选地,烟嘴10沿朝向外壳11的方向相对外壳11运动,烟嘴10与第二阀体50相抵,第三弹性件62被压缩,第二阀体50朝向储液部20的方向运动,第二阀体50的凸面与进气端61的凹面分离,所述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
需说明的是,凹面与凸面配合,一方面,可以防止漏液,例如在低压环境下,凹面与凸面紧紧贴合,进气口60处于紧闭状态;另一方面,在第二阀体50出现倾斜时,凸面沿着凹面运动,以使第二阀体50对正,利于第二阀体50运动的稳定性;凸面能够沿着凹面运动至相贴合,关闭进气口60,防止漏液。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阀体50与所述烟嘴10相抵。其中,在所述第一状态,第二阀体50与烟嘴10相抵,那么烟嘴10相对外壳11开始运动时,进气口60即被打开。
此外,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阀体50与所述烟嘴10间隔设置,在初始状态,烟嘴10相对外壳11产生运动之前,烟嘴10不会与第二阀体50相抵;之后,烟嘴10相对外壳11产生运动,烟嘴10与第二阀体50相抵,所述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这样设置,气雾产生装置1在第一状态时,进气口60处于关闭状态,储液部20不与外界连通,这有效防止储液部20漏液。
优选地,所述烟嘴10与所述进气端61活动连接,且能够沿朝向所述外壳11的方向相对所述进气端61运动设定距离后,所述储液部20与所述烟嘴10同步运动。在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初始阶段,烟嘴10相对外壳11产生运动,烟嘴10未与进气端61相抵,且为活动连接,从而储液部20保持相对静止;烟嘴10继续相对外壳11产生运动,烟嘴10与进气端61相抵,烟嘴10和储液部20同步运动,所述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
参考图9,沿所述烟嘴101的运动方向(图8中X方向所示),进气端61设有第三阻挡部63,烟嘴10上设有第四阻挡部64,第三阻挡部63和第四阻挡部64间隔设置,所述第四阻挡部64相比于所述第三阻挡部63更靠近储液部20。在第一状态,第三阻挡部63和第四阻挡部64相抵;参考图10,由第一状态切换至第二状态的过程中,烟嘴10相对外壳11产生运动,第三阻挡部63和第四阻挡部64相分离,第四阻挡部64沿朝向储液部20的方向运动。需说明的是,进气端61和烟嘴10的活动连接方式不限于此,能够实现活动连接,满足烟嘴10和进气端61产生相对运动即可。
优选地,所述烟嘴10相对所述外壳11运动第一距离后,所述出液口24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烟嘴10相对所述外壳11运动第二距离后,所述进气口60处于打开状态,所示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之和不小于0.5mm。
优选地,在烟嘴10的运动过程中,至少在所述烟嘴10与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时,所述第一阀体26与雾化部30相抵。优选地,在所述烟嘴10沿朝向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之前,所述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所述第一阀体26与雾化部30相抵;随着所述烟嘴10继续沿朝向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第二弹性件25被压缩,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打开,直至所述烟嘴10与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
更优选地,在所述烟嘴10沿朝向所述外壳11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之前,所述第一弹性件40被压缩,所述第一阀体26未与雾化部30相抵,所述第二弹性件25未被压缩,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关闭,在所述烟嘴10与所述外壳11的一端相抵时,所述第一阀体26与雾化部30相抵,此时,所述第二弹性件25被压缩,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打开。
优选地,第一弹性件40、第二弹性件25及第三弹性件62为弹簧。
需说明的是,储液部20的出液口24打开或关闭的形式不限于此。能够通过所述烟嘴10和所述外壳11产生相对运动控制所述出液口24被关闭或打开的方式即可。
本实施例中,参考图8至图10,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设有第一凸部29,所述雾化部30的延伸部33的内壁设有第二凸部34,在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沿远离所述雾化部30的方向运动一段距离后,第一凸部29与第二凸部34沿所述储液部20的运动方向相抵,限制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继续运动。也即,第一凸部29与第二凸部34的存在,不仅使得烟嘴10能够弹性支撑于外壳11内,还可以在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相对所述雾化部30的延伸部33运动至终点位置时,限制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继续运动,防止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由所述雾化部30的延伸部33内滑出。
需说明的是,限制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滑出所述雾化部30的延伸部33的方式不限于此,优选地,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和所述雾化部30的延伸部33其中之一设有凹部,另一设有凸部,凹部和凸部相配合,用于限定所述储液部20的所述另一端沿远离所述雾化部30的方向运动的终点位置。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气雾产生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1;烟杆(图未示出),与所述气雾产生装置1连接,所述烟杆内设有电源(图未示出),所述电源用于向所述雾化部30供电。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7)

1.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具有第一内腔;
烟嘴,具有第二内腔,所述烟嘴可活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内腔的一端,所述第一内腔和所述第二内腔连通;
储液部,与所述烟嘴连接,具有进气口和出液口;
在第一状态,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均处于关闭状态;
在第二状态,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均处于打开状态;
在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以使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至少其中之一处于打开状态;或者,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能够产生相对运动,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均处于关闭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出液口处于打开状态之后,所述进气口处于打开状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由所述第一状态切换至所述第二状态的过程中,所述进气口处于打开状态之后,所述出液口处于打开状态。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嘴能够沿朝向或远离所述外壳的方向与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以使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液口至少其中之一处于打开状态,其中,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的距离不小于0.5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保持相对静止。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嘴通过第一弹性件弹性支撑于所述外壳,所述烟嘴与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弹性件被压缩或拉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阀体,插设于所述出液口内,所述第一阀体通过第二弹性件弹性支撑于所述出液口内,在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一阀体能够相对所述出液口运动,以使所述出液口处于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
第二阀体,插设于所述进气口内,所述第二阀体通过第三弹性件弹性支撑于所述进气口内,在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产生相对运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阀体能够相对所述进气口运动,以使所述进气口处于打开状态或关闭状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烟嘴的运动方向,所述出液口内具有间隔设置的第一阻挡部和第二阻挡部,所述第二阻挡部相比于所述第一阻挡部更靠近设于所述第一内腔内的雾化部;
第二弹性件设于所述出液口内,一端与所述第一阻挡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阀体连接;
所述第一阀体能够沿朝向所述第一阻挡部的方向运动以打开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二弹性件被压缩;或者,所述第一阀体能够沿远离所述第一阻挡部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第二阻挡部相抵以关闭所述出液口,所述第二弹性件复位。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烟嘴的运动方向,所述第二阀体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位于所述储液部内,所述第二端插设于所述进气口内;
所述第三弹性件设于所述进气口内,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进气口连接;
所述第一端能够沿朝向所述储液部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进气口分离以打开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三弹性件被压缩;或者,所述第一端能够沿远离所述储液部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进气口相抵以关闭所述进气口,所述第三弹性件复位。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部具有进气端,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进气端,沿所述烟嘴的运动方向,所述储液部的进气端与所述烟嘴连接,所述储液部的与所述进气端相反的另一端插设于所述雾化部内,所述第一弹性件一端与所述雾化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储液部的所述另一端连接;
所述烟嘴能够沿朝向所述外壳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的一端相抵,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及所述第三弹性件被压缩,所述烟嘴能够沿远离所述外壳的方向运动至与所述外壳的所述一端分离,所述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及所述第三弹性件复位。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烟嘴的运动方向,在所述第一状态,所述第二阀体与所述烟嘴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阀体与所述烟嘴相抵;或者,在所述第一状态和所述第二状态,所述第二阀体与所述烟嘴相抵。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嘴与所述进气端活动连接,且能够沿朝向所述外壳的方向相对所述进气端运动设定距离后,所述储液部与所述烟嘴同步运动。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嘴相对所述外壳运动第一距离后,所述出液口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烟嘴相对所述外壳运动第二距离后,所述进气口处于打开状态,所示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之和不小于0.5mm。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烟嘴相对所述外壳运动所述第一距离之后,继续运动所述第二距离后,所述烟嘴和所述外壳的一端相抵,所述第一距离小于所述第二距离。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烟嘴与所述外壳的一端相抵时,所述第一阀体与雾化部相抵。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气端面向所述第一端的表面为凹面,所述第一端面向所述进气端的表面为凸面,所述凸面与所述凹面相配合。
17.一种气雾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至16任一项所述的气雾产生装置;
烟杆,与所述气雾产生装置连接,所述烟杆内设有电源,所述电源用于向气雾产生装置的雾化部供电。
CN201920356043.1U 2019-03-20 2019-03-20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气雾产生系统 Active CN2099953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56043.1U CN209995368U (zh) 2019-03-20 2019-03-20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气雾产生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56043.1U CN209995368U (zh) 2019-03-20 2019-03-20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气雾产生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95368U true CN209995368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017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56043.1U Active CN209995368U (zh) 2019-03-20 2019-03-20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气雾产生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953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1133A1 (zh) * 2022-09-06 2024-03-14 爱奇迹(香港)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51133A1 (zh) * 2022-09-06 2024-03-14 爱奇迹(香港)有限公司 电子雾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135140B1 (en) Liquid supply, atomizer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having same
CN105476072B (zh) 雾化头、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US10986873B2 (en) Electronic cigarette
CN108208935B (zh) 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WO2015161557A1 (zh) 一种电子烟
CN107072308A (zh) 电子烟及其雾化控制方法
CN106455692A (zh) 电子烟及其组装方法
WO2018133369A1 (zh) 烟弹、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CN212590248U (zh) 雾化器以及电子烟
CN211746944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US20190191768A1 (en) Automatic manual battery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cigarette thereof
WO2018040981A1 (zh) 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WO2018133370A1 (zh) 烟弹、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CN210841569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09995368U (zh)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气雾产生系统
CN211746942U (zh) 上盖组件、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WO2019196688A1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112056623A (zh) 一次性雾化烟弹及包括其的电子烟装置
CN216701644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0158009U (zh) 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15684785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3068863A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2464879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110856554A (zh) 一种储液组件、雾化器及电子烟
CN209995369U (zh) 一种气雾产生装置及气雾产生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200082 No. 717, Changyang Road, Shanghai, Yangp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Zhong Guo

Patentee after: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740, Building 20, 733 Changyang Road,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 200082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NEW TOBACCO PRODUCT RESEARCH INSTITUTE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Zhong Guo

Patentee before: SHANGHAI TOBACCO GROUP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