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95367U -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95367U
CN209995367U CN201920233448.6U CN201920233448U CN209995367U CN 209995367 U CN209995367 U CN 209995367U CN 201920233448 U CN201920233448 U CN 201920233448U CN 209995367 U CN209995367 U CN 209995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ontact
groove
aerosol generating
gener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3344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佟欣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hun B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hun B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hun B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hun Ba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3344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9536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95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95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充电端面,所述充电端面上间隔的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充电端面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凹槽环形围绕所述第一凹槽设置,所述第三凹槽环形围绕所述第二凹槽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充电触件;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充电触件;所述第三凹槽内设有第三充电触件,所述第二充电触件和所述第三充电触件均具有环形接触面。同时还公开了一种气溶胶产生系统,包括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充电装置,充电装置内设置有第一接触端子、第二接触端子和第三接触端子,所述第一接触端子、第二接触端子和第三接触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触件、第二充电触件和第三充电触件相对应。

Description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
背景技术
气溶胶产生装置通常用于接受气溶胶形成基质,并通过电驱动的形式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以使其产生气溶胶。气溶胶产生系统包括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为气溶胶产生装置进行充电的充电装置,以使得气溶胶产生装置能够被反复使用。
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多个充电触点需要与充电装置上的多个接触端子分别对应,以顺利实现气溶胶产生装置与充电装置之间的电连接。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使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充电触点与充电装置上的接触端子准确对应,通常需要设置将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外部做成特殊的非圆柱状,同时将充电装置的充电容置腔设置成与气溶胶产生装置相适配的形状,以保证气溶胶产生装置位于充电容置腔内时,多个充电触点与多个接触端子之间是正确的对应连接关系。因此,现有技术的气溶胶产生系统的制造工艺难度较大,制造成本较高;而且,需要将气溶胶产生装置放入充电装置中进行充电时,必须将气溶胶产生装置旋转至特殊角度,才能使气溶胶产生装置顺利进入充电容置腔中,操作不太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能够降低制造工艺难度,提高充电操作的便捷性。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一为:
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包括充电端面,所述充电端面上间隔的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充电端面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凹槽环形围绕所述第一凹槽设置,所述第三凹槽环形围绕所述第二凹槽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充电触件;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充电触件;所述第三凹槽内设有第三充电触件,所述第二充电触件和所述第三充电触件均具有环形接触面。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充电触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或槽壁;所述第二充电触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或槽壁;所述第三充电触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的槽底或槽壁。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充电触件、第二充电触件和第三充电触件同心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端面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间隔凸起、第二间隔凸起和第三间隔凸起,所述第一间隔凸起与所述充电端面围成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间隔凸起、所述第二间隔凸起和所述充电端面共同围成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间隔凸起、第三间隔凸起和所述充电端面共同围成所述第三凹槽。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充电触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所述第二充电触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且第一充电触件和第二充电触件的外侧面均与所述第一间隔凸起的端面平齐。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充电触件、所述第二充电触件和所述第三充电触件的外侧面分别位于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内,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相互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平面高于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二为:
一种气溶胶产生系统,包括技术方案一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充电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内设置有第一接触端子、第二接触端子和第三接触端子,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放置于所述充电装置内充电时,所述第一接触端子、所述第二接触端子和所述第三接触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触件、所述第二充电触件和所述第三充电触件对应接触。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接触端子、所述第二接触端子和所述第三接触端子沿一圆的径向排列。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装置内设置有第一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用于与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相吸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磁吸件为弧形,且所述第一磁吸件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的第一磁吸件均匀分布于同一圆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磁吸件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的第一磁吸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接触端子、所述第二接触端子和所述第三接触端子均位于两个所述的第一磁吸件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二磁吸件用于与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相吸附。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磁吸件环形围绕所述第二磁吸件设置。
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采用了上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之后,可以将气溶胶产生装置做成简单的圆柱状,而无需将气溶胶产生装置的外形设计成特殊的非圆柱形用于定位,也无需设置额外的定位装置,降低了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的制造工艺难度以及生产成本;此外,需要将气溶胶产生装置进行充电时,可使气溶胶产生装置以任意角度进入充电装置内且能够与充电装置准确地电连接,无需像现有技术那样精确地找准对位,提高了充电操作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的整体剖视图;
图2为充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气溶胶产生装置未安装充电触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装置的整体剖视图;
图5为放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0、气溶胶产生装置;110、外壳;120、加热仓;130、电池;140、充电组件;141、充电端面;142、第一凹槽;143、第二凹槽;144、第三凹槽;145 第一充电触件;146、第二充电触件;147、第三充电触件;148、第一间隔凸起; 149、第二间隔凸起;1410、第三间隔凸起;150、充电信号线;160、电源正极线;170、电源负极线;
200、充电装置;210、容置腔;220、放电组件;221、第一接触端子;222、第二接触端子;223、第三接触端子;230、第一磁吸件;240、第二磁吸件;250、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所述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所述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所述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照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气溶胶产生系统,包括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以及充电装置200。其中,气溶胶产生装置100是指可用于承载气溶胶形成基质并作用于气溶胶形成基质使其产生气溶胶的装置,该气溶胶可通过使用者的嘴直接吸入使用者肺部,使使用者有吸食香烟的快感。充电装置200是指用于为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进行充电的装置。
如图4所示,充电装置200的内部设置有容置腔210,该容置腔210用于放置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容置腔210的底面设有放电组件220,该放电组件220 用于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电连接。
如图1所示,气溶胶产生装置100包括外壳110,外壳110大体为圆柱状,至少外壳110的横截面为圆形,外壳110两端端部的横截面大小可以与外壳110 中间部分的横截面大小稍有不同。相应的,充电装置200的容置腔210的形状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外壳110的形状相适配,也即,充电装置200的容置腔210的形状大体为圆柱状。因此,将气溶胶产生装置100放入充电装置200 内部进行充电时,可以以任意角度进入容置腔210内,且可在容置腔210内发生转动。
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外壳110内具有加热仓120、加热元件、电池130和充电组件140,加热仓120用于接受气溶胶形成基质,加热元件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使其产生气溶胶,电池130用于为加热元件提供电能,充电组件140 用于电连接充电装置200的放电组件220,以便为电池130充电。
充电组件140设置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外壳110的底部。具体请参考图2和图3,充电组件140包括充电端面141,充电端面141大体为圆形,充电端面141上间隔的设置有第一凹槽142、第二凹槽143和第三凹槽144,第一凹槽142位于充电端面141的中间位置;第二凹槽143环形围绕第一凹槽142设置;第三凹槽144环形围绕第二凹槽143设置。第一凹槽142内设置有第一充电触件145,第二凹槽143内设置有第二充电触件146,第三凹槽144内设置有第三充电触件147,且第二充电触件146和第三充电触件147均具有环形接触面。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充电触件146和第三充电触件147整体为规则的环形。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二充电触件146和第三充电触件147还可以为边界具有凸起或凹陷的环状结构。
其中,第一充电触件145、第二充电触件146和第三充电触件147分别用于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电源正极线160、电源负极线170和充电信号线150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充电触件145、第二充电触件146、第三充电触件147 与电源正极线160、电源负极线170、充电信号线150之间的对应连接关系可以是任意的组合,例如,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充电触件145用于连接充电信号线 150,第二充电触件146用于连接电源正极线160,第三充电触件147用于连接电源负极线170。
相应的,如图5所示,充电装置200内的放电组件220包括第一接触端子 221、第二接触端子222和第三接触端子223。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100放置于所述充电装置200内充电时,所述第一接触端子221、所述第二接触端子222和所述第三接触端子223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触件145、所述第二充电触件146和所述第三充电触件147对应接触。第一接触端子221、第二接触端子222和第三接触端子223分别与充电装置200的电源正极线、电源负极线和充电信号线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接触端子221、第二接触端子222、第三接触端子223 与电源正极线、电源负极线、充电信号线的对应连接关系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 的连接关系相对应。因为第一充电触件145位于充电端面141的中心位置、第二充电触件146和第三充电触件147均为完整的环形,因此,当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以任意角度进入充电装置200的容置腔210内时,第一接触端子221总能接触到第一充电触件145,第二接触端子222总能接触到第二充电触件146的某一部分,第三接触端子223也总能接触到第三充电触件147的某一部分,从而实现充电装置200的放电组件220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充电组件140的准确连接。
在一实施方式中,充电端面141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间隔凸起148、第二间隔凸起149和第三间隔凸起1410,第一间隔凸起148、第二间隔凸起149和第三间隔凸起1410同心设置,且第一间隔凸起148、第二间隔凸起149和第三间隔凸起1410均由充电端面141朝向外壳110的底端延伸。第一间隔凸起148与充电端面141围成所述第一凹槽142;第一间隔凸起148、第二间隔凸起149和充电端面141共同围成第二凹槽143;第二间隔凸起149、第三间隔凸起1410 和充电端面141共同围成第三凹槽144。在本实施例中,外壳110的底部可构成第三间隔凸起1410,也即,外壳110、第二间隔凸起149和充电端面141共同围成第三凹槽144。
第一充电触件145为圆形,第二充电触件146和第三充电触件147均为环形。可以理解的是,分别位于第一凹槽142、第二凹槽143和第三凹槽144内的第一充电触件145、第二充电触件146和第三充电触件147也为同心设置。第一充电触件145设置于第一凹槽142的槽底或槽壁,第二充电触件146设置于第二凹槽143的槽底或槽壁;第三充电触件147设置于第三凹槽144的槽底或槽壁。当某一充电触件位于凹槽的槽壁上时,充电装置200上与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的延伸方向是垂直于容置腔210的轴向;当某一充电触件位于凹槽的槽底时,充电装置200上与其相对应的接触端子的延伸方向是平行于容置腔210的轴向。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充电触件145位于第一凹槽142的槽底,第二充电触件146位于第二凹槽143的槽底,第三充电触件147位于第三凹槽144的槽底。第一充电触件145、第二充电触件146和第三充电触件147的外侧面(即朝向外壳110底端的一侧面)分别位于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内,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相互平行。在一实施例中,第三平面高于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也即,相较于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第三平面更靠近外壳110 底端端面,具体的,充电端面141与第三凹槽144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凸起的台阶面,第三充电触件147位于该台阶面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三平面与外壳 110底端端面平齐,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位于外壳110内部,且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均与第一间隔凸起148的端面平齐。第三充电触件147与第一充电触件145、第二充电触件146位于不同高度的平面内,可以降低生产工艺难度、组装难度以及售后维修难度,降低生产成本。
再次参考图5,在充电装置200中,第一接触端子221、第二接触端子222 和第三接触端子223沿一圆的径向排列,其中第一接触端子221位于放电组件 220的中心位置(放电组件220的中心位置与充电组件140的中心位置相对应);第二接触端子222、第三接触端子223依次沿上述圆的径向向外排开。第一接触端子221、第二接触端子222和第三接触端子223可以位于上述圆的同一直径上,也可以位于上述圆的不同直径上。
放电组件220的中间设有凸台250,该凸台250的高度等于第一平面和第三平面的高度差,第一接触端子221和第二接触端子222均位于该凸台250上,第三接触端子223位于凸台250的侧边。气溶胶产生装置100放置于充电装置 200的容置腔210内时,第一接触端子221、第二接触端子222和第三接触端子 223能够同时与充电组件140的对应的充电触件相接触。
值得一提的是,充电装置200内设置有第一磁吸件230,第一磁吸件230用于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相吸附。可选的,第一磁吸件230设置于放电组件220 上。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磁吸件230为弧形,第一磁吸件230的数目为多个,多个第一磁吸件230均匀分布于同一圆上,以保证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与充电装置200之间吸附力度的均匀性和稳固性。
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吸件230的数目为两个,两个第一磁吸件 230相对设置,第一接触端子221、第二接触端子222和第三接触端子223均位于两个第一磁吸件230之间。相应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底部设置有吸附件,该吸附件能够与第一磁吸件230相吸附,当气溶胶产生装置100放置于容置腔210内时,第一磁吸件230和吸附件之间的吸附作用能够在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的轴向方向上对气溶胶产生装置100进行固定,以保持充电组件140与放电组件220的紧密连接,保证充电过程的顺利进行。
具体的,第一磁吸件230为磁铁,吸附件可以为磁铁、马氏体钢、铁素体钢或者沉淀硬化不锈钢。
充电装置200内还设置有第二磁吸件240,第二磁吸件240也能够与气溶胶产生装置100相吸附,进一步增强吸附牢固性。具体的,第一磁吸件230环形围绕第二磁吸件240设置,即第二磁吸件240位于第一磁吸件230内部。在本实施例中,第二磁吸件240为U型结构,第一接触端子221位于第二磁吸件240 的内部,第二接触端子222位于第二磁吸件240的U型缺口处,第三接触端子 223位于两个第一磁吸件230的端部之间。如此排列设置,增加了充电装置200 的结构紧凑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气溶胶产生装置100以及系统制造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可以以任意角度插入充电,且充电接触度较好,操作便捷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端面,所述充电端面上间隔的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和第三凹槽,所述第一凹槽位于所述充电端面的中间位置,所述第二凹槽环形围绕所述第一凹槽设置,所述第三凹槽环形围绕所述第二凹槽设置;所述第一凹槽内设有第一充电触件;所述第二凹槽内设有第二充电触件;所述第三凹槽内设有第三充电触件,所述第二充电触件和所述第三充电触件均具有环形接触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触件设置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或槽壁;所述第二充电触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或槽壁;所述第三充电触件设置于所述第三凹槽的槽底或槽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触件、第二充电触件和第三充电触件同心设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端面上设置有环形的第一间隔凸起、第二间隔凸起和第三间隔凸起,所述第一间隔凸起与所述充电端面围成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一间隔凸起、所述第二间隔凸起和所述充电端面共同围成所述第二凹槽;所述第二间隔凸起、第三间隔凸起和所述充电端面共同围成所述第三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触件位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所述第二充电触件位于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且第一充电触件和第二充电触件的外侧面均与所述第一间隔凸起的端面平齐。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触件、所述第二充电触件和所述第三充电触件的外侧面分别位于第一平面、第二平面和第三平面内,所述第一平面、所述第二平面和所述第三平面相互平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平面高于所述第一平面和第二平面。
8.一种气溶胶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充电装置,还包括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气溶胶产生装置,所述充电装置内设置有第一接触端子、第二接触端子和第三接触端子,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放置于所述充电装置内充电时,所述第一接触端子、所述第二接触端子和所述第三接触端子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触件、所述第二充电触件和所述第三充电触件对应接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溶胶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端子、所述第二接触端子和所述第三接触端子沿一圆的径向排列。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气溶胶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内设置有第一磁吸件,所述第一磁吸件用于与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相吸附。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件为弧形,且所述第一磁吸件的数目为多个,多个所述的第一磁吸件均匀分布于同一圆上。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件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的第一磁吸件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接触端子、所述第二接触端子和所述第三接触端子均位于两个所述的第一磁吸件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气溶胶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装置还包括第二磁吸件,所述第二磁吸件用于与所述气溶胶产生装置相吸附。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气溶胶产生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吸件环形围绕所述第二磁吸件设置。
CN201920233448.6U 2019-02-21 2019-02-21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 Active CN20999536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33448.6U CN209995367U (zh) 2019-02-21 2019-02-21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33448.6U CN209995367U (zh) 2019-02-21 2019-02-21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95367U true CN209995367U (zh) 2020-01-31

Family

ID=69300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33448.6U Active CN209995367U (zh) 2019-02-21 2019-02-21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9536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30362A (zh) * 2019-02-21 2019-05-10 深圳市舜宝科技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730362A (zh) * 2019-02-21 2019-05-10 深圳市舜宝科技有限公司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08452B2 (en) Device charging system
CN107205476A (zh) 用于自动化制造的电子烟设计
US10707610B1 (en) Adapto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TWI600236B (zh) 電連接器及其製造方法
CN105207322A (zh) 一种背夹式移动电源车载充电装置
CN209995367U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
WO2018149050A1 (zh) 智能穿戴设备及其充电器
JP2020087917A (ja) 第1のコネクタ、第2の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US20170130913A1 (en) Laser pointer
CN218041712U (zh) 一种充电装置及骨传导耳机
CN211930840U (zh) 充电盒和音频组件
CN113892687A (zh) 一种插拔式连接机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0806800U (zh) 便于拆卸的无线充电发射器
CN109638539B (zh) 一种电连接装置
CN218940160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设有其的气溶胶生成系统
CN211530311U (zh) 一种带蓝牙功放的壁式磁吸式充电装置
CN109730362A (zh) 气溶胶产生装置以及系统
CN210299482U (zh) 软排线加强机构、电子吸烟装置、电子吸烟器与供能装置
CN218921721U (zh) 充电模组及气溶胶产生装置
CN219125393U (zh) 一种雾化器、电池组件及电子烟
CN215497430U (zh) 一种充电结构
CN212970101U (zh) 一种助听器充电铜针定位结构
CN219803347U (zh) 电子雾化器
CN217405860U (zh) 连接器及带有充电盒的电子烟
CN110190448A (zh) 电连接器及其连接器绝缘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