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76768U - 车辆用的供油装置 - Google Patents

车辆用的供油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76768U
CN209976768U CN201920596505.7U CN201920596505U CN209976768U CN 209976768 U CN209976768 U CN 209976768U CN 201920596505 U CN201920596505 U CN 201920596505U CN 209976768 U CN209976768 U CN 2099767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clutch
rotating body
vehicle
mo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9650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德瑞·彼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767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76768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用的供油装置,所述车辆用的供油装置包括:第一轴,与所述电机的转子一体地旋转;第二轴,经由连结于所述电机的规定的减速机而旋转;泵本体,具有规定的旋转体,通过将所述旋转体旋转驱动,而经由吸入部吸入油,并经由喷出部喷出油;第一离合器,将所述第一轴与所述旋转体连结,当所述第一轴以规定的第一转速以上旋转时,解除所述连结;及第二离合器,设置成能将所述第二轴与所述旋转体连结,当所述第二轴以所述第一转速以下的规定的第二转速以上旋转时,将所述第二轴与所述旋转体连结。本实用新型是为了提供一种能抑制泵本体以必要以上的转速旋转,由此有效地抑制气穴的产生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

Description

车辆用的供油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由作为车辆行驶用的驱动源的电机所驱动,为了将车辆内的减速机润滑或将电机冷却,而对这些部分提供油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
背景技术
以前,作为这种供油装置,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油泵(oil pump)。所述油泵应用于电动车,并经由减速机而输入作为其行驶用驱动源的电机的旋转动力。具体而言,油泵具有泵本体、用于使所述泵本体动作的驱动轴、及将所输入的旋转动力传递至驱动轴的旋转动力传递机构。泵本体包含机械式的泵,以通过将驱动轴旋转驱动而从油槽抽吸油,并将所述油向减速机及电机侧喷出的方式构成。
而且,旋转动力传递机构是由第一传递机构及第二传递机构此两个传递机构所构成。第一传递机构具有多个齿轮及单向离合器(one-way clutch),仅在电机正转而车辆前进时传递旋转动力,使油泵的驱动轴向规定方向旋转。另一方面,第二传递机构具有多个齿轮及单向离合器,仅在电机反转而车辆后退时传递旋转动力,使油泵的驱动轴向规定方向旋转。
在以上那样构成的油泵中,在通过电机的驱动使车辆前进及后退的任一情况下,均可使油泵的驱动轴向相同的规定方向旋转。由此,在电机的动作时,一直使油一边向相同方向循环,一边提供给减速机或电机,将这些部分润滑或冷却。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7-219049号公报
实用新型内容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所述油泵而言,不仅在车辆的前进时,在后退时也使油泵向规定方向旋转,由此可将减速机或电机润滑及冷却。但是,对于所述油泵而言,伴随电机的转速上升而驱动轴的转速也上升,由此有时泵本体的转速变高到必要以上的程度。此时,可能泵本体内的油中产生气穴(cavitation),由此导致泵本体损伤。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解决以上那样的问题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泵本体以必要以上的转速旋转,由此有效地抑制气穴的产生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实用新型是一种车辆用的供油装置1,其是由作为车辆行驶用的驱动源的电机2所驱动,由此向车辆V的规定部位提供油,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轴(实施方式中的(以下,在本项中相同)电机轴2c),与电机的转子2a一体地旋转;第二轴(驱动轴5),经由连结于电机的规定的减速机4而旋转;泵本体30,具有规定的旋转体(内转子35),通过将旋转体旋转驱动,而经由吸入部(油吸入口31b)吸入油,并经由喷出部(油喷出口31c)喷出油;第一离合器41,将第一轴与旋转体连结,当第一轴以规定的第一转速(转速Q)以上旋转时,解除连结;及第二离合器42,设置成能将第二轴与旋转体连结,当第二轴以第一转速以下的规定的第二转速(转速P)以上旋转时,将第二轴与旋转体连结。
根据所述结构,若电机动作,即所述电机的转子旋转,则第一轴与其所述电机一体地旋转。所述第一轴与泵本体的旋转体经第一离合器连结。所述第一离合器构成为当第一轴以规定的第一转速以上旋转时,解除第一轴与泵本体的旋转体的连结。反过来说,当第一轴以低于第一转速而旋转时,泵本体的旋转体与所述第一轴一体地旋转,由此在泵本体中从吸入部吸入油,并经由喷出部喷出油,由此能将油适当提供给车辆的规定部位。
而且,当电机的转速上升,经由减速机而旋转的第二轴以第一转速以下的规定的第二转速以上旋转时,经由第二离合器将第二轴与泵本体的旋转体连结。另外,若因电机的转速上升而第一轴以第一转速以上旋转,则解除由第一离合器所得的第一轴与泵本体的旋转体的连结,泵本体的旋转体与第二轴一体地旋转。所述第二轴与直接连结于电机的第一轴不同,所述第二轴经由连结于电机的减速机而旋转,因而即便电机自身的转速上升,也可抑制第二轴的转速,其结果,抑制泵本体的旋转体的转速。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用新型,能遍及电机的低旋转到高旋转的广速度范围而适当地提供油,而且,能抑制泵本体以必要以上的转速旋转,由此能有效地防止气穴的产生。
技术方案2的实用新型是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其中,第一离合器具有:多个第一卡合片(离合器片44),沿着第一轴的外周配置,构成为与旋转体能一体地旋转且在第一轴的径向上能移动;及第一施力部件(线圈弹簧45),将这些多个第一卡合片向第一轴的径向内侧施力,由此使多个第一卡合片卡合于第一轴。
根据所述结构,第一离合器的多个第一卡合片由第一施力部件向第一轴的径向内侧施力,由此卡合于所述第一轴。由此,第一轴经由第一离合器而连结于泵本体的旋转体。而且,因第一离合器以第一转速以上旋转时发挥作用的离心力,使各第一卡合片抵抗第一施力部件的所施加的力而向外侧移动,由此解除各第一卡合片对第一轴的卡合。由此,将第一轴与旋转体的连结解除。如以上那样,能利用多个所述第一卡合片及第一施力部件而容易地构成将第一轴与旋转体连结并且解除所述连结的第一离合器。
技术方案3的实用新型是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其中还包括:单向轴承49,设于旋转体(内转子35的圆筒凸部37)与第二离合器之间,仅在第二轴向规定的一个方向旋转时,将第二轴的转矩经由第二离合器传递至旋转体。
根据所述结构,因为在泵本体的旋转体与第二离合器之间设有所述单向轴承,在旋转体与经由第一离合器连结的第一轴一体地旋转时,旋转体经由第二离合器及单向轴承而连结于第二轴的情况下,因第二轴的转速低于第一轴的转速,从而第二轴相对于旋转体而空转。另一方面,当伴随电机的转速上升而解除由第一离合器所得的第一轴与旋转体的连结时,第二轴的转矩经由第二离合器及单向轴承而传递至旋转体。这样,当电机的转速上升时,能向旋转体顺利地进行利用第一轴到第二轴的转矩传递。
技术方案4的实用新型是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其中,单向轴承具有固定于旋转体的外轮49b、及在其内侧旋转自如地配置的内轮49a。第二离合器包括:多个第二卡合片(离合器片46),沿着第二轴的外周配置,且构成为与第二轴能一体地旋转且在第二轴的径向上能移动;及第二施力部件(线圈弹簧47),将这些多个第二卡合片向第二轴的径向内侧施力,当第二轴以第二转速(转速P)以上旋转时,多个第二卡合片抵抗第二施力部件的所施加的力而向第二轴的径向外侧移动,由此使多个第二卡合片卡合于单向轴承的内轮。
根据所述结构,单向轴承的外轮固定于旋转体。而且,第二离合器的多个第二卡合片沿着第二轴的外周而如所述那样配置。即,各第二卡合片构成为与第二轴可一体地旋转且在其径向上可移动,并以由第二施力部件向第二轴的径向内侧施力的状态而配置。而且,因第二轴以第二转速以上旋转时发挥作用的离心力,各第二卡合片抵抗第二施力部件的所施加的力而向第二轴的径向外侧移动。由此,各第二卡合片卡合于单向轴承的内轮,其结果,第二轴经由第二离合器而连结于将外轮固定于旋转体的单向轴承。如以上那样,能利用多个所述第二卡合片及第二施力部件,而容易地构成当第二轴以第二转速以上旋转时,将第二轴与单向轴承连结的第二离合器。
技术方案5的实用新型是技术方案1或2所记载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其中泵本体是由摆线泵(trochoid pump)所构成,旋转体为摆线泵的内转子。
技术方案6的实用新型分别是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其中泵本体是由摆线泵所构成,旋转体为摆线泵的内转子。
技术方案7的实用新型分别是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其中泵本体是由摆线泵所构成,旋转体为摆线泵的内转子。
[技术效果]
根据所述结构,通过在由摆线泵所构成的泵本体中使作为旋转体的内转子旋转,能顺利地进行油的吸入及喷出。而且,通过采用摆线泵作为泵本体,与两个齿轮彼此啮合的齿轮泵等相比,能相对较精简地构成泵本体。
附图说明
图1是将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供油装置与应用此供油装置的车辆的驱动单元一起示意性地表示的图。
图2(a)是表示供油装置的立体图,图2(b)是以供油装置为中心的驱动单元的部分截面图。
图3是将供油装置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4是将供油装置中的泵本体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5(a)~图5(c)是用于说明泵本体的正面图,图5(a)表示外转子,图5(b)表示内转子,图5(c)表示将外转子及内转子组装于基底的状态。
图6是将供油装置中的转矩的传递机构分解表示的立体图。
图7的(a)~(c)是分别表示转速与第一离合器、第二离合器及单向轴承的动作的关系的时机图。
图8(a)及图8(b)是用于说明从电机向泵本体的内转子的转矩的传递路径的图,图8(a)表示利用电机轴及第一离合器的转矩的传递路径,图8(b)表示利用驱动轴、第二离合器及单向轴承的转矩的传递路径。
符号的说明
1:供油装置
2:电机
2a:电机的转子
2c:电机轴(第一轴)
4:减速机
5:驱动轴(第二轴)
30:泵本体
31b:油吸入口(吸入部)
31c:油喷出口(喷出部)
34:外转子
34a:内齿
35:内转子(旋转体)
36a:外齿
37:内转子的圆筒凸部
40:传递机构
41:第一离合器
42:第二离合器
44:第一离合器的离合器片(第一卡合片)
44a:第一离合器的长孔
44b:第一离合器的摩擦板
45:第一离合器的线圈弹簧(第一施力部件)
46:第二离合器的离合器片(第二卡合片)
46a:第二离合器的长孔
46b:第二离合器的摩擦板
47:第二离合器的线圈弹簧(第二施力部件)
49:单向轴承
49a:内轮
49b:外轮
V:车辆
WL:左车轮
WR:右车轮
P:规定的转速(第二转速)
Q:规定的转速(第一转速)
K1:第一路径
K2:第二路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方面参照附图一方面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1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供油装置与应用此供油装置的车辆的驱动单元一起示意性地表示。如所述图所示,所述供油装置1应用于以电机2驱动左右的车轮WL及车轮WR的四轮车辆(以下称为“车辆V”)等,通过利用所述电机2进行驱动,而为了后述的减速机4的润滑或电机2的冷却等而向这些部分提供油。
如图1所示,驱动单元3包括作为使车辆V行驶的驱动源的电机2、连结于所述电机2的减速机4、及用于将从所述减速机4输出的转矩传递至左右的车轮WL及车轮WR的驱动轴5。电机2具有转子2a及定子2b,在与转子2a一体地旋转的中空状的电机轴2c的其中一个端部(图1的左端部),设有后述的太阳齿轮11。
减速机4包括以左右并排的状态设置的两个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0及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0。具体而言,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0是由设于电机2的电机轴2c的太阳齿轮11、与其啮合的多个(在图1中仅图示两个)小齿轮12、以包覆这些小齿轮12的状态不动地设置且与各小齿轮12啮合的齿圈13、及转动自如且公转自如地支撑所有小齿轮12的齿轮架(carrier)14等所构成。
另一方面,第二行星齿轮机构20是由设于第一行星齿轮机构10的齿轮架14的中心部的太阳齿轮21、与其啮合的多个(在图1中仅图示两个)小齿轮22、以包覆这些小齿轮22的状态不动地设置且与各小齿轮22啮合的齿圈23、及旋转自如且公转自如地支撑所有小齿轮22的齿轮架24等所构成。另外,驱动轴5从所述齿轮架24的中心部向左侧及右侧分别延伸。尤其右侧的驱动轴5穿过中空的电机轴2c内及供油装置1内而向右侧延伸。另外,所述驱动轴5在电机轴2c内及供油装置1的后述的基底31内,分别经由滚针轴承(needle bearing)6及滚珠轴承(ball bearing)7而转动自如地受到支撑(参照图2(b))。
而且,如图1所示,在驱动单元3的右部设有供油装置1。图2(a)及图2(b)表示供油装置1,图3将所述供油装置1分解表示。如两图所示,供油装置1是由泵本体30、及将电机2的转矩传递至泵本体30的传递机构40所构成。另外,在关于供油装置1的以下的说明中,将供油装置1的电机2侧(图2(a)及图3的左下侧、图2(b)的左侧)设为“前”,将电机2的相反侧(图2(a)及图3的右上侧、图2(b)的右侧)设为“后”来进行说明。
图4将分解的泵本体30放大表示。如所述图及图2(a)及图2(b)、图3所示,所述泵本体30为摆线泵,包括由基底31及盖32所构成的罩壳33、旋转自如地收纳在所述罩壳33内的外转子34、及与所述外转子34的后述的内齿34a卡合且由电机2旋转驱动的内转子35。
罩壳33的基底31如图4及图5(c)所示,正面形状形成为大致八边形,在中央部形成有具有规定外径且向前方突出规定长度的厚壁圆筒状的转子支撑部31a。而且,在基底31中,在转子支撑部31a的左右两侧,设有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贯穿且在周向上延伸规定长度的长孔状的油吸入口31b(吸入部)及油喷出口31c(喷出部)。另外,在基底31的外周部,设有用于将泵本体30螺固于驱动单元3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八个)安装孔31d。
另一方面,对于罩壳33的盖32而言,正面形状形成为具有规定直径的圆形,并且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规定深度,且形成为后表面开放的外壳状。而且,在盖32中形成有开口部32a,此开口部32a在前后方向上贯穿,且具有与内转子35的后述的圆筒凸部37的外径大致相同的直径。
外转子34的正面形状形成为环状,具有规定的外径、内径及厚度。而且,在外转子34的内周面,沿着周向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6个)规定形状的内齿34a。
内转子35具有与外转子34的内齿34a卡合的卡合部36、及从所述卡合部36向前方突出规定长度的圆筒凸部37。卡合部36具有规定的外径及厚度,并且具有与圆筒凸部37相同的内径。而且,在卡合部36的外周面,沿着周向而形成有较所述外转子34的内齿34a少一个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15个)规定形状的外齿36a。
另一方面,圆筒凸部37在其前表面端部具有前壁37a。而且,在前壁37a中,在其中央形成有具有规定直径的开口部37b,并且在开口部37b的笔直外侧突设有三个支撑销37c。这些支撑销37c彼此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配置,向前方突出规定长度。另外,传递机构40的后述的第一离合器41的三个离合器片44分别支撑于这些支撑销37。
图5(c)表示将外转子34及内转子35组装于罩壳33的基底31的状态。在此状态下,内转子35的外齿36a的一部分(图5(c)的右侧部分)与外转子34的内齿34啮合,而且,内转子35相对于外转子34而在径向上(向图5(c)的右侧)稍许偏心。另外,在外转子34的内齿34a与内转子35的外齿36a之间,划分出收容油的单元38。若内转子35朝规定方向(例如图5(c)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则外转子34也向相同方向旋转。
此时,如图5(c)所示,单元38的容积从右侧的油喷出口31c向左侧的油吸入口31b连续增加,并且从左侧的油吸入口31b向右侧的油喷出口31c连续减少。由此,经由油吸入口31b而吸入并收容在单元38中的油一边受到加压,一并经由油喷出口31c而喷出。
图6将分解的传递机构40放大表示。如所述图及图2(a)及图2(b)、图3所示,传递机构40包括将电机轴2c与泵本体30的内转子35连结及解除所述连结的第一离合器41、及将在电机轴2c内穿过且向右侧延伸的驱动轴5与内转子35连结及解除所述连结的第二离合器42。这些第一离合器41及第二离合器42是由利用离心力来执行所述连结及解除的离心离合器所构成。
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第一离合器41是由下述部分构成:三个离合器片44,各自以圆弧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在电机轴2c的外周配置成端部彼此重叠的状态的环状;及三个线圈弹簧45,将彼此相邻的离合器片44、44彼此连结。对于各离合器片44,在其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且在径向上稍许延伸的长孔44a,并且在内周面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附近安装有摩擦板44b。另一方面,线圈弹簧45是由拉伸弹簧所构成,对相邻的离合器片44、44彼此以在周向上拉伸的方式施力。即,三个离合器片44由三个线圈弹簧45向缩小第一离合器41的内径的方向施力。
对于这样构成的第一离合器41,在三个离合器片44的长孔44a中分别将所述内转子35的三个支撑销37c从后方(图2(b)的右侧)插入,并且将各离合器片44向内侧、即向电机轴2c侧施力。因此,第一离合器41以各离合器片44的摩擦板44b被按压于电机轴2c的外周面的状态卡合,由此将电机轴2c与内转子35连结(第一离合器41:连接(ON)状态)。另一方面,当规定大小以上的离心力作用于第一离合器41时,各离合器片44抵抗线圈弹簧45的所施加的力,向径向外侧移动,由此摩擦板44b离开电机轴2c的外周面,由此解除电机轴2c与内转子35之间的连结(第一离合器41:切断(OFF)状态)。
另一方面,第二离合器42安装于固定于驱动轴5的旋转支撑板48,并且配置于内转子35的圆筒凸部37的内侧。如图6所示,旋转支撑板48具有:圆筒状的固定部48a,以供驱动轴5贯穿的状态而固定于所述驱动轴5;板本体48b,以从所述固定部48向径向扩展的方式形成;及三个支撑销48c,从所述板本体48b的规定位置向前方突出。
第二离合器42与所述第一离合器41大致同样地构成。具体而言,如图2(b)及图6所示,第二离合器42是由以下部分构成:三个离合器片46,各自以圆弧状地延伸的方式形成,且在旋转支撑板48的固定部48a的外周配置成端部彼此重叠的状态的环状;及三个线圈弹簧47,将彼此相邻的离合器片46、46彼此连结。对于各离合器片46,在其长度方向的规定端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贯穿且在长度方向上稍许延伸的长孔46a,并且在外周面的规定位置安装有较所述第一离合器41的摩擦板44b更长的摩擦板46b。另一方面,线圈弹簧47与所述第一离合器41的线圈弹簧45同样地由拉伸弹簧构成,将相邻的离合器片46、46彼此以在周向上拉伸的方式施力。
这样构成的第二离合器42是于在三个离合器片46的长孔46a中分别将旋转支撑板48的三个支撑销48c从后方(图2(b)的右方)插入的状态下,配置于旋转支撑板48的固定部48a的外周。而且,所述第二离合器42配置于固定于内转子35的圆筒凸部37的内周面的、后述的单向轴承49的内侧。因此,当第二离合器42的各离合器片46与单向轴承49的内轮49a之间产生间隙时,驱动轴5与内转子35之间未连结(第二离合器42:切断(OFF)状态)。另一方面,当规定大小以上的离心力作用于第二离合器42时,各离合器片46抵抗线圈弹簧47的所施加的力,以长孔46a内的支撑销48c为支点向外侧转动,以摩擦板46b被按压于单向轴承49的内轮的状态卡合。由此,驱动轴5经由单向轴承49连结于内转子35(第二离合器42:连接(ON)状态)。
所述单向轴承49仅向一个方向传递转矩,具体而言具有:内轮49a,具有较第二离合器42的外径稍大的规定直径;及外轮49b,以包覆所述内轮49a的外周面的方式配置,固定于内转子35的圆筒凸部37的内周面。
然后,对以上那样构成的供油装置1中,停车的车辆V因电机2的动作而行驶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并且对从电机2向泵本体30的内转子35的转矩传递路径进行说明。
图7的(a)、(b)及(c)分别表示转速与第一离合器41、第二离合器42及单向轴承49的动作的关系。另外,如所述图所示,在电机2的转速为0、即车辆V停车的状态下,第一离合器41为连接(ON)状态,将电机轴2c与内转子35连结。另一方面,第二离合器42为切断(OFF)状态,驱动轴5与内转子35之间未连结。即,在第二离合器42的各离合器片46与单向轴承49的内轮49a之间存在间隙。
若从所述状态开始因电机2的动作而电机轴2c与转子2a一体地开始旋转,则连接(ON)状态的第一离合器41与电机轴2c一体地旋转,伴随于此,与第一离合器41一体的内转子35也旋转。即,如图8(a)中粗线的第一路径K1所示,由电机2所得的转矩依次传递至电机轴2c、第一离合器41及内转子35。由此,在泵本体30中,卡合于内转子35的外转子34也旋转,从油吸入口31b吸入的油从油喷出口31c喷出。另外,喷出的油经由未图示的油回路而提供给减速机4及电机2,将这些部分润滑或冷却。
而且,如上文所述,若因电机2的动作而电机轴2c旋转,则伴随于此,驱动轴5以经减速机4减速而较电机轴2c更慢的转速旋转。
接下来,如图7的(a)~(c)所示,若电机2的转速上升而驱动轴5达到规定的转速P,则第二离合器42成为连接(ON)状态。即,因作用于与驱动轴5一体地旋转的第二离合器42的离心力,各离合器片46向径向外侧转动,将其摩擦板46b按压于单向轴承49的内轮49b。由此,单向轴承49的内轮49a与驱动轴5一体地旋转。
但是此时,第一离合器41维持连接(ON)状态,因而与电机轴2c一体地旋转的内转子35较经减速的驱动轴5更快地旋转。因此,单向轴承49的内轮49a相对于外轮49b而空转,因此不进行利用驱动轴5的转矩的传递。
然后,若电机2的转速进一步上升而达到规定的转速Q(第一转速),则第一离合器41成为切断(OFF)状态。即,因作用于与电机轴2c及内转子35一体地旋转的第一离合器41的离心力,各离合器片44向径向外侧移动,其摩擦板44b离开电机轴2c的外周面。由此,单向轴承49中,旋转的内轮49a与外轮49b的速度差消除,两者49a、49b一体地旋转。即,如图8(b)中粗线的第二路径K2所示,由电机2所得的转矩依次传递至驱动轴5、第二离合器42及内转子35。由此,内转子35及外转子34继续旋转,继续进行利用泵本体30的所述的油的吸入及喷出。
如以上所详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供油装置1,当电机轴2c以低于规定的转速Q而旋转时,泵本体30的内转子35与所述电机轴2c一体地旋转,由此在泵本体30中吸入及喷出油,由此能将油适当提供给车辆V的规定部位。而且,若电机2的转速上升而电机轴2c以规定的转速Q以上旋转,则解除由第一离合器41所得的电机轴2c与泵本体30的内转子35的连结,所述内转子35经由第二离合器42而与驱动轴5一体地旋转。所述驱动轴5与直接连结于电机2的电机轴2c不同,经由连结于电机2的减速机4而旋转,因而即便电机2自身的转速上升,也抑制驱动轴5的转速,其结果,抑制泵本体30的内转子35的转速。如以上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能遍及电机2的低旋转至高旋转的广速度范围来适当地提供油,而且,能抑制泵本体30以必要以上的转速旋转,由此能有效地防止气穴的产生。
而且,在供油装置1中,在内转子35的圆筒凸部37与第二离合器42之间设有单向轴承49,因而当电机2的转速上升时,能顺利地进行向内转子35的、利用电机轴2c到驱动轴5的转矩传递。进而,采用摆线泵作为泵本体30,因而与两个齿轮彼此啮合的齿轮泵等相比,能相对较精简地构成泵本体30。
另外,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所说明的所述实施方式,能以各种形态实施。例如,在实施方式中,采用离心离合器作为将电机轴2c及驱动轴5与内转子35连结及解除所述连结的第一离合器41及第二离合器42,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也可采用其他离合器(例如湿式离合器)。而且,采用摆线泵作为泵本体30,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定于此,也可采用其他泵(例如齿轮泵)。进而,实施方式所示的供油装置1的细节部分的结构等仅为例示,能在本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Claims (7)

1.一种车辆用的供油装置,由作为车辆行驶用的驱动源的电机所驱动,由此向所述车辆的规定部位提供油,所述车辆用的供油装置的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轴,与所述电机的转子一体地旋转;
第二轴,经由连结于所述电机的规定的减速机而旋转;
泵本体,具有规定的旋转体,通过将所述旋转体旋转驱动,而经由吸入部吸入油,并经由喷出部喷出油;
第一离合器,将所述第一轴与所述旋转体连结,当所述第一轴以规定的第一转速以上旋转时,解除所述连结;及
第二离合器,设置成能将所述第二轴与所述旋转体连结,当所述第二轴以所述第一转速以下的规定的第二转速以上旋转时,将所述第二轴与所述旋转体连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离合器具有:
多个第一卡合片,沿着所述第一轴的外周配置,构成为与所述旋转体能一体地旋转且在所述第一轴的径向上能移动;及
第一施力部件,将多个所述第一卡合片向所述第一轴的径向内侧施力,由此使多个所述第一卡合片卡合于所述第一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单向轴承,设于所述旋转体与所述第二离合器之间,仅在所述第二轴向规定的一个方向旋转时,将所述第二轴的转矩经由所述第二离合器传递至所述旋转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轴承具有固定于所述旋转体的外轮、及在所述外轮的内侧旋转自如地配置的内轮,
所述第二离合器包括:
多个第二卡合片,沿着所述第二轴的外周配置,构成为与所述第二轴能一体地旋转且在所述第二轴的径向上能移动;及
第二施力部件,将多个所述第二卡合片向所述第二轴的径向内侧施力,
当所述第二轴以所述第二转速以上旋转时,多个所述第二卡合片抵抗所述第二施力部件的所施加的力而向所述第二轴的径向外侧移动,由此使多个所述第二卡合片卡合于所述单向轴承的所述内轮。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本体是由摆线泵所构成,所述旋转体为所述摆线泵的内转子。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本体是由摆线泵所构成,所述旋转体为所述摆线泵的内转子。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的供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泵本体是由摆线泵所构成,所述旋转体为所述摆线泵的内转子。
CN201920596505.7U 2018-05-14 2019-04-28 车辆用的供油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76768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092849 2018-05-14
JP2018092849A JP6951290B2 (ja) 2018-05-14 2018-05-14 車両用のオイル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76768U true CN209976768U (zh) 2020-01-21

Family

ID=6861169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96505.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76768U (zh) 2018-05-14 2019-04-28 车辆用的供油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51290B2 (zh)
CN (1) CN20997676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0776A1 (zh) * 2020-12-11 2022-06-1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泵组件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0776A1 (zh) * 2020-12-11 2022-06-16 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机械泵组件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951290B2 (ja) 2021-10-20
JP2019199096A (ja) 2019-1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746282B2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US8678784B2 (en) Drive device
US11207966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JP6265184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6394622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装置
JP6268133B2 (ja) 動力伝達装置
WO2018181352A1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JP2007120519A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装置
JP6743792B2 (ja) 車両用ブリーザ装置
JP5747779B2 (ja) 動力伝達装置の潤滑装置
US20120217825A1 (en) Vehicle drive system
CN209976768U (zh) 车辆用的供油装置
JP5429665B2 (ja) 動力源切り替え装置
JP2012111366A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
JP4928567B2 (ja) 自動車の供給ポンプ
JP4852895B2 (ja) オイル供給装置
JP6570445B2 (ja) オイルポンプ駆動装置
JP5527240B2 (ja) 動力伝達システムの潤滑装置
US11906024B2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JP2007055528A (ja) オイル供給装置
CN103032309A (zh) 液压泵装置
WO2021161596A1 (ja) 装置
JP5261461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
CN103032310A (zh) 液压泵装置
JP2004278665A (ja) 回転伝動機構の潤滑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