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72347U - 一种智能车载支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智能车载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72347U
CN209972347U CN201920571389.3U CN201920571389U CN209972347U CN 209972347 U CN209972347 U CN 209972347U CN 201920571389 U CN201920571389 U CN 201920571389U CN 209972347 U CN209972347 U CN 20997234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clamping arm
rotating
rotating rod
right clamp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71389.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亮
王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untkey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Huntkey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Huntkey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Huntkey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71389.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7234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7234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7234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智能车载支架,智能车载支架包括壳体,分别设置在壳体两侧的左夹持臂和右夹持臂,安装在壳体内的电机和转动杆,转动杆的中部与电机的电机轴连接,转动杆一端转动连接左夹持臂,另一端转动连接右夹持臂;电机转动时,通过转动杆驱动左夹持臂和右夹持臂朝相反方向运动,以夹紧或放开移动电子设备。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电机通过一个转动杆即可驱动左夹持臂和右夹持臂朝相反方向运动而夹紧或放开移动电子设备,简化了支架的结构,使得支架组装更加方便,成本更低。

Description

一种智能车载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能车载支架。
背景技术
为方便移动电子设备使用,在较多的场所(如在车辆上)都会用到支架来夹持移动电子设备,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208074476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电动夹持支架装置,该电动夹持支架装置的方案中包括连杆组件,但该连杆组件结构较为复杂,对尺寸精度的要求较高,使得组装较为困难,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车载支架。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智能车载支架,包括壳体,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两侧的左夹持臂和右夹持臂,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电机,所述支架还包括:
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中部与所述电机的电机轴连接,所述转动杆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左夹持臂,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右夹持臂;所述电机转动时,通过所述转动杆驱动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朝相反方向运动,以夹紧或放开移动电子设备。
进一步,所述转动杆两端设置有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所述左夹持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配合的转孔,所述右夹持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配合的转孔。
进一步,所述左夹持臂上设置有第三转动部,所述右夹持臂上设置有第四转动部,所述转动杆两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转动部转动配合的转孔和与所述第四转动部转动配合的转孔。
进一步,所述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转动部为转轴。
进一步,所述转孔呈长条形,且所述转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的运动方向垂直。
进一步,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均为L形,包括竖臂和横臂,所述两个竖臂用于夹持所述移动电子设备,所述两个横臂与所述转动杆转动连接,以做反向运动;其中,
所述左夹持臂的横臂和所述右夹持臂的横臂均有凸部和凹部,当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合拢时,所述左夹持臂的横臂的凸部抵接所述右夹持臂的横臂的凹部,所述右夹持臂的横臂的凸部抵接所述左夹持臂的横臂的凹部。
进一步,所述支架还包括四个导向柱,所述四个导向柱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两个导向柱设置在所述左夹持臂的横臂上下边沿处,所述另外两个导向柱设置在所述右夹持臂的横臂上下边沿处,所述四个导向柱用于在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运动时,使其保持在水平方向运动。
进一步,所述支架还包括四个齿轮,所述四个齿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两个齿轮设置在所述左夹持臂的横臂上下边沿处,所述另外两个齿轮设置在所述右夹持臂的横臂上下边沿处,所述四个齿轮用于在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运动时,使其保持在水平方向运动。
进一步,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抵接在所述壳体内左侧和所述左夹持臂之间,所述第二弹簧抵接在所述壳体内右侧和所述右夹持臂之间。
进一步,所述智能车载支架还包括:感应装置,用于感应外界信号并控制所述电机转动;
无线充电装置,用于给被夹持的所述移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电机通过一个转动杆即可驱动左夹持臂和右夹持臂朝相反方向运动而夹紧或放开移动电子设备,简化了支架的结构,使得支架组装更加方便,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车载支架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动杆、左夹持臂、右夹持臂和壳体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车载支架中部分结构的爆炸图,图中示出了电机、转动杆、左夹持臂和右夹持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水平、竖直等)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所述的“连接”、“联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间接连接,所述的“设置”、“设置于”、“设于”可以是直接设于,也可以是间接设于。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车载支架的爆炸图,在本实施例中,智能车载支架包括壳体10,分别设置在壳体10两侧的左夹持臂50和右夹持臂60,安装在壳体10内的电机30和转动杆40,转动杆40的中部与电机30的电机轴连接,转动杆40一端转动连接左夹持臂50,另一端转动连接右夹持臂60;电机30转动时,通过转动杆40驱动左夹持臂50和右夹持臂60朝相反方向运动,以夹紧或放开移动电子设备。在本实施例中,电机30通过一个转动杆40即可驱动左夹持臂50和右夹持臂60朝相反方向运动而夹紧或放开移动电子设备,简化了支架的结构,使得支架组装更加方便,成本更低。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转动杆40、左夹持臂50、右夹持臂60和壳体10的安装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智能车载支架中部分结构的爆炸图,图中示出了电机30、转动杆40、左夹持臂50和右夹持臂60。转动杆40两端设置有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左夹持臂50上设置有与第一转动部转动配合的转孔11,右夹持臂60上设置有与第二转动部转动配合的转孔11。在另一实施例中,左夹持臂50上设置有第三转动部,右夹持臂60上设置有第四转动部,转动杆40两端设置有与第三转动部转动配合的转孔11和与第四转动部转动配合的转孔11。
优选地,如图3所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转动部为转轴12。转孔11呈长条形,且转孔11的长度方向与左夹持臂50和右夹持臂60的运动方向垂直,以给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转动部转动时提供让位空间,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转动部转动时,由长条形转孔11的一端向另一端运动。
在本实施例中,左夹持臂50和右夹持臂60均为L形,包括竖臂52和横臂51,两个竖臂52用于夹持移动电子设备,两个横臂51与转动杆40转动连接,以做反向运动;其中,左夹持臂50的横臂51和右夹持臂60的横臂51均有凸部54和凹部53,当左夹持臂50和右夹持臂60合拢时,左夹持臂50的横臂51的凸部54抵接右夹持臂60的横臂51的凹部53,右夹持臂60的横臂51的凸部54抵接左夹持臂50的横臂51的凹部53,使左夹持臂50和右夹持臂60能稳定地夹紧移动电子设备。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支架还包括四个导向柱13,四个导向柱13设置在壳体10上,两个导向柱13设置在左夹持臂50的横臂51上下边沿处,另外两个导向柱13设置在右夹持臂60的横臂51上下边沿处,四个导向柱13用于在左夹持臂50和右夹持臂60运动时,使其保持在水平方向运动。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支架还包括四个齿轮,四个齿轮设置在壳体10上,两个齿轮设置在左夹持臂50的横臂51上下边沿处,另外两个齿轮设置在右夹持臂60的横臂51上下边沿处,四个齿轮用于在左夹持臂50和右夹持臂60运动时,使其保持在水平方向运动。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支架还包括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第一弹簧抵接在壳体10内左侧和左夹持臂50之间,第二弹簧抵接在壳体10内右侧和右夹持臂60之间,使左夹持臂50在第一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右夹持臂60在第二弹簧的弹力作用下将移动电子设备夹得更紧。
在一可选实施例中,智能车载支架还包括感应装置和无线充电装置,感应装置用于感应外界信号并控制电机30转动;无线充电装置用于给被夹持的移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在本实施例中,感应装置包括与电机30电连接、用于控制电机30转动的PCBA电路板20,和设置在PCBA电路板20上并与PCBA电路板20电连接、用于感应外界信号的触摸感应装置、光电感应装置、和/或声音感应装置。无线充电装置包括与PCBA电路板20电连接的无线充电线圈70。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智能车载支架,包括壳体,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两侧的左夹持臂和右夹持臂,安装在所述壳体内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
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中部与所述电机的电机轴连接,所述转动杆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左夹持臂,另一端转动连接所述右夹持臂;所述电机转动时,通过所述转动杆驱动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朝相反方向运动,以夹紧或放开移动电子设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杆两端设置有第一转动部和第二转动部,所述左夹持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转动部转动配合的转孔,所述右夹持臂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转动部转动配合的转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夹持臂上设置有第三转动部,所述右夹持臂上设置有第四转动部,所述转动杆两端设置有与所述第三转动部转动配合的转孔和与所述第四转动部转动配合的转孔。
4.如权利要求2所述智能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部、所述第二转动部为转轴。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智能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孔呈长条形,且所述转孔的长度方向与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的运动方向垂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均为L形,包括竖臂和横臂,所述两个竖臂用于夹持所述移动电子设备,所述两个横臂与所述转动杆转动连接,以做反向运动;其中,
所述左夹持臂的横臂和所述右夹持臂的横臂均有凸部和凹部,当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合拢时,所述左夹持臂的横臂的凸部抵接所述右夹持臂的横臂的凹部,所述右夹持臂的横臂的凸部抵接所述左夹持臂的横臂的凹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智能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四个导向柱,所述四个导向柱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两个导向柱设置在所述左夹持臂的横臂上下边沿处,所述另外两个导向柱设置在所述右夹持臂的横臂上下边沿处,所述四个导向柱用于在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运动时,使其保持在水平方向运动。
8.如权利要求6所述智能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四个齿轮,所述四个齿轮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两个齿轮设置在所述左夹持臂的横臂上下边沿处,所述另外两个齿轮设置在所述右夹持臂的横臂上下边沿处,所述四个齿轮用于在所述左夹持臂和所述右夹持臂运动时,使其保持在水平方向运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一弹簧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弹簧抵接在所述壳体内左侧和所述左夹持臂之间,所述第二弹簧抵接在所述壳体内右侧和所述右夹持臂之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车载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车载支架还包括:感应装置,用于感应外界信号并控制所述电机转动;
无线充电装置,用于给被夹持的所述移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
CN201920571389.3U 2019-04-24 2019-04-24 一种智能车载支架 Active CN20997234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71389.3U CN209972347U (zh) 2019-04-24 2019-04-24 一种智能车载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71389.3U CN209972347U (zh) 2019-04-24 2019-04-24 一种智能车载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72347U true CN209972347U (zh) 2020-01-21

Family

ID=69259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71389.3U Active CN209972347U (zh) 2019-04-24 2019-04-24 一种智能车载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7234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66845B (zh) 摄像头升降装置和智能终端
CN106782092A (zh) 柔性屏模组、柔性屏的开合结构和移动终端
CN209972347U (zh) 一种智能车载支架
CN209267647U (zh) 手机支架
CN204161242U (zh) 车载平板电子设备支架
CN118158307A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1670881U (zh) 一种车用重力式手机支架
CN113572928B (zh) 驱动组件、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205387105U (zh) 车用导航仪活动支架
CN213934534U (zh) 一种便携式汽车摄像头检测设备
CN213734818U (zh) 车载支架
CN207706252U (zh) 一种手机无线充电器及手机支架
CN212644151U (zh) 一种电子设备支架及一种车载支架
CN218172148U (zh) 车载支架
KR20160000116U (ko) 차량 전자 장치를 대시보드에 고정하기 위한 고정 장치
CN109094484B (zh) 一种汽车中控系统数据传输接口
CN110395134B (zh) 一种重力感应式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及汽车
CN220996293U (zh) 一种带磁吸接口可伸缩弹压隐藏装置的车载支架
CN213276248U (zh) 一种电磁感应限位投影幕
CN219177410U (zh) 一种磁吸支架
CN215870841U (zh) 一种便携式自动对位支架充电装置
CN218172149U (zh) 车载支架
CN212080605U (zh) 一种电子设备支架
CN214420550U (zh) 一种高精度传感器
CN214040665U (zh) 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机动车转向间隙测量仪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