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66561U - 一种手推式台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手推式台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66561U
CN209966561U CN201821628160.0U CN201821628160U CN209966561U CN 209966561 U CN209966561 U CN 209966561U CN 201821628160 U CN201821628160 U CN 201821628160U CN 209966561 U CN209966561 U CN 2099665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push
supporting legs
hand
trolle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628160.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耀
罗栓
龚俊杰
陈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Boen Si Medical Robot Co Ltd
Chengdu Borns Medical Robot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Boen Si Medical Robo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Boen Si Medical Robot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Boen Si Medical Robo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628160.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665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665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665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手推式台车,其包括:立柱和底座,立柱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底座的上端面,立柱的另一端设有推手,底座的下端面设有滚轮,推手推动滚轮滚动并带动台车移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滚轮结构,手动推移及转向时更为便利。四支撑脚支撑起台车,驻车更加平稳。

Description

一种手推式台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手推式台车。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各种检测设备和治疗设备应用在治疗中。有些设备利用率高流转速度快,需要用台车将其运送至目的地。而现有的手术台车利用滚轮移动,通过用手推动设备移动,效率低而且不方便。另外,台车在倾斜地面上驻停,也不够稳定,不能提供适合治疗的环境条件。因此,继续一种手术设备专用的台车,既能及时的推动,也能方便的驻停。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手推式台车,其包括:立柱和底座,立柱的一端固定设置在底座的上端面,立柱的上部设有手推装置,底座的下端面设有滚轮,滚轮能够带动台车移动。
在一个实施例中,滚轮为万向脚轮。
在一个实施例中,滚轮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底座的四个边角底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驻车机构,驻车机构设置在底座的下端面,驻车机构用于驻停台车。
在一个实施例中,驻车机构还包括驱动件和可伸缩支撑脚,驱动件为液压泵,可伸缩支撑脚为液压支撑脚,液压泵的液压管与液压支撑脚相连。
在一个实施例中,液压泵设置有调节液压泵出油量或回油量的手杆摇柄。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伸缩支撑脚数量为四个,四个可伸缩支撑脚分别设置在台车底座的四个边角底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伸缩支撑脚包括伸缩杆和安装在伸缩杆端部的脚接头。
在一个实施例中,伸缩杆的中心轴线与滚轮的旋转轴线同轴。
在一个实施例中,驱动件设有多个。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滚轮结构,手动推移及转向时更为便利。四支撑脚支撑起台车,驻车更加平稳。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地描述,在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台车不带伸缩臂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台车去掉台车外壳组件后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台车底座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台车底座的底部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立柱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定滑轮组件和动滑轮组件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配重滑移组件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装置的装配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装置的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装置的装配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接装置的拆解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帘幕上的刻度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带有双伸缩臂的台车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伸缩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从另一个角度展示的伸缩臂的结构示意图。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中的指示方向的顶、底、上、下是以设备正常工作时的摆放状态为参考,具体地,在下述各实施例中的设备是指台车,以台车正常工作时的摆放状态为参考,相对朝向地面方向为底或下,相对背离地面方向为顶或上。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外壳的一个实施例,该实施例中的外壳为台车的帘幕410。
图2为台车的结构示意图。该台车包括台车底座100、立柱200、手推装置300、台车外壳组件400以及伸缩臂500。台车底座100和立柱200均被包覆在台车外壳组件400内部,台车100和立柱200的零部件没有外露,从而使台车整体较为美观。立柱200包括立柱主体290,立柱主体290包括立柱底板293、立柱顶板294以及连接立柱底板293和立柱顶板294的侧板,该侧板包括立柱第一侧板291、与立柱第一侧板291相邻的立柱第二侧板292以及与立柱第一侧板291相对的立柱第三侧板(图中未示出),立柱第二侧板292为相对布置的两块,两块立柱第二侧板292各自分别与立柱第一侧板291和立柱第三侧板相连,相对布置的立柱第一侧板291、立柱第三侧板以及相对布置的两块立柱第二侧板292共同围成了立柱内腔295。立柱主体290的各侧板的内侧是指该侧板朝向立柱内腔295的一侧,立柱主体290的各侧板的外侧是指该侧板背离立柱内腔295的一侧。台车底座100包括台车底座骨架101,立柱200通过立柱底板294与台车底座骨架101连接。拖链210布置在立柱第一侧板291的外侧,外导轨组件220布置在立柱第二侧板292的外侧,手推装置300布置在立柱第三侧板的外侧,且手推装置300与台车底座骨架101连接。立柱200与底座100垂直设置。外导轨组件220为两个,分别与相对布置的两块立柱第二侧板292相对应,外导轨组件220包括转接法兰221,每个外导轨组件220的转接法兰221与一个伸缩臂500连接,伸缩臂500的数量为两个。优选的,外导轨组件220对称布置。
如图3、图4所示,需要驻车的设备为台车,台车底座100不仅包括台车底座骨架101,还包括布置在台车底座骨架101底部的万向脚轮103和可伸缩的支撑脚。当台车处于正常工作的摆放状态时,位于可伸缩的支撑脚的下方的面即为驻车面,驻车面通常为水平的地面或具有一定倾斜角度的地面,可伸缩的支撑脚的底面为与驻车面平行的平面。驻车时,可伸缩的支撑脚伸出,使可伸缩的支撑脚的底面与驻车面接触,将万向脚轮103抬离地面,以实现台车的驻车,由于可伸缩的支撑脚的底面为平面且与驻车面平行,因而可伸缩的支撑脚的底面与驻车面形成面接触,相对于传统的脚轮与地面的点接触方式相比,利用可伸缩的支撑脚驻车使台车在驻车时的稳定性更强,能很好地适应水平面和小角度斜坡上驻车。
台车底座100还包括布置在台车底座骨架101底部的驱动件。该驱动件可以是液压泵、气压泵或其它能够驱动支撑脚伸缩的部件,优选的,驱动件为液压泵104。
优选的,可伸缩的支撑脚为液压支撑脚102。台车底座骨架101的四个角的每个角布置一个万向脚轮103和一个液压支撑脚102,如此,则能够保证每个角上的万向脚轮103都被抬离地面,驻车功能全部由液压支撑脚102承担。液压支撑脚102的中心轴线与万向脚轮103的旋转轴线同轴,台车底座骨架101的四个角的任一角的液压支撑脚102和万向脚轮103能够同时处于该角的极限位置,在避免液压支撑脚102与万向脚轮103发生干涉的同时,使得布置在台车底座骨架101底部的各个液压支撑脚102间的尺寸跨度以及各万向脚轮103间的尺寸跨度几乎达到最大,驻车稳定性和行车稳定性同时得以加强。液压泵104的四根液压管分别与四个液压支撑脚102连接,液压泵104设置有用于调节液压支撑脚102伸缩的摇杆手柄105,利用摇杆手柄105对液压泵104的出油量或回油量进行调节以实现液压支撑脚102的伸缩使调节操作简单方便。驻车时,操作人员摇动液压泵104的摇杆手柄105对液压泵104的出油量或回油量进行调节,以驱动液压支撑脚102伸出,液压支撑脚102与驻车面接触,从而将台车顶起,使万向脚轮103与地面脱离接触,实现驻车。液压机构本身的稳定性较强。
优选的,液压支撑脚102分为通过液压泵104驱动的伸缩杆和安装在伸缩杆端部的脚接头,脚接头的底面为与驻车面平行的平面,脚接头采用橡胶或其它与地面接触时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制成,当台车反复驻车使液压支撑脚102的脚接头出现磨损以致驻车效果下降时,仅更换脚接头即可继续使用,而不必要将液压支撑脚102都报废,提高了零部件的利用率。且更换脚接头的操作相比于更换整个液压支撑脚102的操作要简单快速,提高了维修效率。
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设置多个液压泵104,各液压泵104分别独立对各个液压支撑脚102进行伸缩控制。
如图2所示,手推装置300用于操作人员推动台车移动。手推装置300包括连接杆和推环,连接杆与底座相连。推环设在连接杆背离底座的一端,且连接杆设在所述立柱外侧。当操作人员反向(即与液压支撑脚伸出时的摇杆手柄的旋转方向相反)摇动液压泵104的摇杆手柄105对液压泵104的出油量或回油量进行调节,以驱动液压支撑脚102收缩,使万向脚轮103与地面接触,此时,台车处于非驻车状态,操作人员以手推与台车底座骨架101连接的手推装置300,在推力作用下整个台车通过万向脚轮103移动。
如图5所示,立柱200包括拖链210、外导轨组件220、拖链安装板230、动滑轮组件240、定滑轮组件250、配重滑移组件260、第二连接装置270、钢丝绳280以及立柱主体290。
外导轨组件220包括转接法兰221和外导轨222,转接法兰221沿外导轨222移动。
如图7所示,配重滑移组件260包括配重261、内导轨262和第一连接装置263,第一连接装置263与配重261相连,配重261沿内导轨262移动。
如图5所示的线缆保护装置为立柱200的一部分,线缆保护装置包括拖链210、固定安装件和移动安装件。拖链210包括两个直线段和连接这两个直线段的圆弧段,拖链210的直线段和圆弧段均构造有容纳线缆的中空部。线缆保护装置中的移动安装件包括转接法兰221和位于转接法兰221靠近拖链210的一侧的连接块,该连接块与拖链210的其中一个直线段连接,线缆保护装置中的固定安装件为拖链安装板230。线缆能够嵌套在拖链210的中空部内,转接法兰221移动时,通过位于转接法兰221靠近拖链210的一侧的连接块带动拖链210移动,拖链210的随动状态能使其外形保持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同时拖链210顶端弯曲的半圆弧保持不变并随转接法兰221的直线运动进行随动,由于线缆位于拖链210的中空部内,线缆的运动受到拖链210的约束,因而避免了与外部的结构摩擦导致磨损漏电,同时消除了因线缆没有限制的运动与其他结构的碰撞刮擦导致的异响。
拖链安装板230包括第一安装板以及从第一安装板延伸出的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呈U型,第一安装板与两块相对布置的立柱第二侧板292相连,从第一安装板延伸出的第二安装板位于立柱第一侧板291的外侧。拖链210位于立柱第一侧板291的外侧并与拖链安装板230的第二安装板相连。将拖链210布置在立柱第一侧板291的外侧使拖链210的移动端更接近于伸缩臂500的接线端,因而接线更为方便,接线所需线缆相对较短,有利于降低成本。拖链210与立柱第一侧板291的外侧壁间隔一段距离,可避免拖链210移动时与立柱第一侧板291的外侧壁发生摩擦,使拖链210的移动更为顺畅。
位于转接法兰221靠近拖链210的一侧的连接块由相互垂直的两块板材构成,其中一块板材与转接法兰221相连,另一块板材朝向位于立柱第一侧板291的外侧的拖链210延伸并与拖链210相连。该连接块的结构有利于拖链210的两个直线段处于同一平面内,避免拖链210在转接法兰221的带动下移动时由于拖链210的两个直线段处于不同平面而发生卡滞。
如图5-图11所示的配平的移动装置为立柱200的一部分,图5-图7示出了配平的移动装置的整体结构,图8-图11示出了配平的移动装置中的第一连接装置263和第二连接装置270的结构。配平的移动装置包括定滑轮组件250、连接绳、配重261和转接移动件,定滑轮组件250包括主定滑轮251,连接绳与主定滑轮251绕接,连接绳的一端牵引配重261,经过定滑轮组件250的连接绳的另一端牵引转接移动件。转接移动件与外部结构连接后,连接绳牵引配重的一端的质量和与连接绳牵引转接移动件的一端的质量实现配平,即连接绳两端的牵引力平衡,此时,操作人员可通过转接移动件轻易地完成外部结构的移动操作。
其中连接绳为钢丝绳280,转接移动件为转接法兰221,与转接法兰221连接的外部结构为伸缩臂500,配平后,即可轻易地完成伸缩臂500的移动操作。
立柱主体290作为立柱200的基础部件为立柱200的其它部分提供安装支撑和/或相应的运动空间。同一块立柱第二侧板292连接有外导轨组件220和配重滑移组件260,与该外导轨组件220和配重滑移组件260对应的定滑轮组件250安装在立柱顶板294的上方,动滑轮组件240与该外导轨组件220的转接法兰221连接。
外导轨组件220中的转接法兰221布置在立柱第二侧板292的外侧,外导轨组件220中的外导轨222与立柱第二侧板292的外侧壁固定,转接法兰221沿外导轨221移动;配重滑移组件260中的配重261布置在立柱第二侧板292的内侧,配重滑移组件260中的内导轨262与立柱第二侧板292的内侧壁固定,配重261沿内导轨262移动。立柱第二侧板292的内侧对应的是立柱内腔295,将配重261布置于立柱内腔295中,转接法兰221布置在立柱第二侧板292的外侧有利于伸缩臂500的安装。内导轨262和外导轨222的设置使转接法兰221和配重261的移动受到导轨的约束,转接法兰221和配重261能够按照预期的方向移动,避免转接法兰221和配重261在移动过程中不受限制而与其它部件发生碰撞。
动滑轮组件240包括动滑轮安装架241、动滑轮242以及动滑轮的转轴243,动滑轮组件240通过安装架241与转接法兰221连接,动滑轮242布置在安装架241上,动滑轮242绕其转轴243旋转。钢丝绳280的一端通过配重滑移组件260中的第一连接装置263与配重261相连以牵引配重261,经过定滑轮组件250的钢丝绳280的另一端与动滑轮组件240中的动滑轮242绕接后通过第二连接装置270与立柱第二侧板292固定,动滑轮组件240与转接法兰221相连,经过定滑轮组件250的钢丝绳280的另一端通过动滑轮组件240牵引转接法兰221。由于转接法兰221和伸缩臂500的质量悬于转轴,而配重的质量则位于动滑轮242的移动端,故配重261的质量只需要转接法兰221和伸缩臂500的质量总和的一半左右即可实现配平,大大减少了配平时所需要的配重261的质量,从而使整个台车的总质量减少,台车更为轻便,降低了成本。
动滑轮242沿其转轴243的轴向的尺寸相对动滑轮242的径向尺寸较小,动滑轮的转轴243与立柱第二侧板292垂直,使向立柱第二侧板292的外侧伸出的尺寸较小,相对于动滑轮的转轴243平行于立柱第二侧板292的布置,动滑轮的转轴243与立柱第二侧板292垂直使设备布局更为紧凑。
采用两根钢丝绳280并联对配重261和转接法兰221进行牵引有利于被牵引件的受力均衡。对应的,动滑轮组件240中的动滑轮242为两个,从动滑轮242向主定滑轮251延伸的两根钢丝绳280位于两个动滑轮242之间,这样的设置使主定滑轮251上绕接两根钢丝绳280的轮槽的间距较小,设备布局紧凑。
定滑轮组件250不仅包括主定滑轮251还包括辅定滑轮252、电磁刹车253、主定滑轮251的转轴254、定滑轮安装架255、辅定滑轮252的转轴256。定滑轮组件250通过定滑轮安装架255固定在立柱顶板294上。主定滑轮251与辅定滑轮252均安装在定滑轮安装架255上,辅定滑轮252上绕接两根钢丝绳280的轮槽的间距与主定滑轮251上绕接两根钢丝绳280的轮槽的间距相同。绕接在主定滑轮251上的钢丝绳280的圆弧段对应的圆心角大于绕接在辅定滑轮252上的钢丝绳280的圆弧段对应的圆心角。
辅定滑轮252的转轴256与主定滑轮251的转轴254平行,主定滑轮251位于靠近转接法兰221一侧,辅定滑轮252位于靠近配重261一侧,该结构在定滑轮组件250同样的跨度下,减小了主定滑轮251的直径,设备布置更为紧凑。
定滑轮组件250中的电磁刹车253与主定滑轮251的转轴254连接,电磁刹车235与定滑轮安装架255固定。电磁刹车253通电从而将主定滑轮251的转轴254松开,允许主定滑轮251旋转,这时,操作人员可推动与转接法兰221连接的伸缩臂500移动;电磁刹车253断电从而将主定滑轮251的转轴254抱死,阻止主定滑轮251继续旋转,这时,转接法兰221及与转接法兰221连接的伸缩臂500将处于悬停状态。由于绕接在主定滑轮251上的钢丝绳280的圆弧段对应的圆心角大于绕接在辅定滑轮252上的钢丝绳280的圆弧段对应的圆心角,电磁刹车253对主定滑轮251制动,增加了制动的有效性,减少了刹车制动时钢丝绳280在辅定滑轮252上打滑的可能,提高了悬停定位的准确度。
钢丝绳280的一端与配重261通过第一连接装置263连接,第一连接装置263的结构如图8、图9所示。第一连接装置263包括安装座2633和接头281,接头281包括相互连接的卡接部2811和穿接部2812,卡接部2811和穿接部2812的交界处形成第一抵接面2813,第一抵接面2813朝向穿接部2812;安装座2633构造有卡接部容纳腔26332和穿接部容纳腔26331,卡接部容纳腔26332和穿接部容纳腔26331相互连通,卡接部容纳腔26332和穿接部容纳腔26331的交界处形成第二抵接面26333,第二抵接面26333朝向卡接部容纳腔26332;卡接部2811安装在卡接部容纳腔26332内,穿接部2812安装在穿接部容纳腔26331内,沿卡接部2811朝向穿接部容纳腔26331移动的移动趋势方向,第一抵接面2813的投影至少有一部分落在第二抵接面26333内。当接头281被牵引时,第一抵接面2813与第二抵接面26333相互接触,阻止接头281的卡接部2811继续向穿接部容纳腔26331移动,使接头281牢固地连接在安装座2633内。该连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用于钢丝绳280的连接时对钢丝绳本身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
钢丝绳280的一端与接头281连接,具体地,钢丝绳280与接头281为一个整体,钢丝绳280的两端均带有接头281,在进行连接操作时,操作人员将带有接头281的钢丝绳280通过接头281卡入相应的卡接部容纳腔26332和穿接部容纳腔26331。
接头281的卡接部2811和穿接部2812均呈圆柱形,圆柱形的卡接部2811与圆柱形的穿接部2812同轴,卡接部2811的外径大于穿接部2812的外径。该结构使第一抵接面2813在与第二抵接面26333抵触时,各个方向的受力较为均匀。
围成卡接部容纳腔26332的面包括两个平行的平面和连接这两个平面的第一圆弧面,第一圆弧面与这两个平面相切。围成穿接部容纳腔26331的面包括两个平行的平面和连接这两个平面的第二圆弧面,第二圆弧面与这两个平面相切。第一圆弧面与第二圆弧面同轴。卡接部容纳腔26332的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允许卡接部2811通过,穿接部容纳腔26331的两个平行平面间的距离允许穿接部2812通过,接头281的卡接部2811可通过卡接部容纳腔26332的两个平面间的开口进入卡接部容纳腔26332,穿接部2812可通过穿接部容纳腔26331的两个平面间的开口进入穿接部容纳腔26331。该结构很好地解决了卡接部容纳腔26332背离穿接部容纳腔26331的一端的开口被封堵后,卡接部2811无法从卡接部容纳腔26332背离穿接部容纳腔26331的一端的开口进行卡接部容纳腔26332的问题。
第一连接装置263还包括盖板2634,穿接部容纳腔26331背离卡接部容纳腔26332的一端的端面与盖板2634相连;所述盖板2634构造有卡槽26341,围成卡槽26341的面包括两个平行的平面和连接这两个平面的第三圆弧面,第三圆弧面与这两个平面相切;第三圆弧面的开口方向与第二圆弧面的开口方向相反。接头281的穿接部2812朝向第二圆弧面的开口方向的移动被盖板2634的圆弧面所限制,该结构进一步防止了接头281与安装座2633脱离。
第一连接装置263还包括螺纹连接杆2632和防松螺帽2631,防松螺帽2631与螺纹连接杆2632相连,与安装座2633上连接盖板2634的端面相对的另一个端面与螺纹连接杆2632连接。第一连接装置263通过螺纹连接杆2632拧入配重261内,并利用防松螺帽2631顶紧螺纹连接杆2632和配重261,从而实现第一连接装置263与配重261的连接。
钢丝绳280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装置270相连,第二连接装置270与立柱第二侧板292固定,第二连接装置270的结构如图10、图11所示。第二连接装置270包括安装座271和接头281;接头281包括相互连接的卡接部2811和穿接部2812,卡接部2811和穿接部2812的交界处形成第一抵接面2813,第一抵接面2813朝向穿接部2812;安装座271构造有卡接部容纳腔2711和穿接部容纳腔2712,卡接部容纳腔2711和穿接部容纳腔2712相互连通,卡接部容纳腔2711和穿接部容纳腔2712的交界处形成第二抵接面2713,第二抵接面2713朝向卡接部容纳腔2711;卡接部2811安装在卡接部容纳腔2711内,穿接部2812安装在穿接部容纳腔2712内,沿卡接部2811朝向穿接部容纳腔2712移动的移动趋势方向,第一抵接面2813的投影至少有一部分落在第二抵接面2713内。当接头281被牵引时,第一抵接面2813与第二抵接面2713相互接触,阻止接头281的卡接部2811继续向穿接部容纳腔2712移动,使接头281牢固地连接在安装座271内。该连接装置结构简单、安装方便快捷,用于钢丝绳280的连接时对钢丝绳本身的力学性能影响较小。
同样,对于自带接头281且与接头281形成一个整体的钢丝绳280,在进行连接操作时,操作人员将带有接头281的钢丝绳280通过接头281卡入相应的卡接部容纳腔2711和穿接部容纳腔2712。
围成卡接部容纳腔2711的面为第四圆弧面;围成穿接部容纳腔2712的面包括两个平行的平面和连接这两个平面的第五圆弧面,第五圆弧面与这两个平面相切;第四圆弧面与第五圆弧面同轴;第四圆弧面对应的弧度大于π,第四圆弧面不得位于围成穿接部容纳腔的两个平行平面之间。第四圆弧面的直径等于或略大于卡接部2811的直径。将接头281朝卡接部容纳腔2711背离穿接部容纳腔2712的方向抬起,使接头281超出卡接部容纳腔2711背离穿接部容纳腔2712的一端的端面,将接头281移动至与第四圆弧面同轴。由于钢丝绳280的直径相对较小,可从穿接部容纳腔2712的两个平行平面的开口处及第四圆弧面的缺口处跟随接头281移动到相应位置。接头281移动至与第四圆弧面同轴后,将接头281朝向穿接部容纳腔2712移动,接头281的穿接部2812经卡接部容纳腔2711进入穿接部容纳腔2712中,接头281的卡接部2811进入到卡接部容纳腔2711中。由于第四圆弧面对应的弧度大于π,且第四圆弧面的直径等于或略大于卡接部2811的直径,因而第四圆弧面可限制接头281的卡接部2811的径向移动,避免接头281径向脱离安装座271。该结构不需要再利用设有卡槽的盖板对接头281的径向移动进行限制。
第二连接装置270还包括盖板272,盖板272将卡接部容纳腔2711背离穿接部容纳腔2712的开口封堵,以避免接头281从牵引方向相反的方向脱离安装座271。
安装座271包括与接头281相连的接头连接部,以及与立柱第二侧板292相连的固定安装部,接头连接部与固定安装部垂直,接头连接部朝向立柱第二侧板292的外侧延伸,该安装座271的结构有利于调整钢丝绳280与第二连接装置270的连接位置,使绕接在动滑轮242两侧的钢丝绳处于同一平面内移动。
图1示出了台车外壳组件400的结构,台车外壳组件400包括帘幕410,帘幕410由两个壳体连接而成,两个壳体分别为立柱前壳411和立柱后壳412,在立柱前壳411和立柱后壳412连接形成的接缝414两侧设置有避让槽415,安装通道跨设于立柱前壳411和立柱后壳412将接缝414两侧的避让槽415连通。伸缩臂500包括连接座520,连接座520包括转接法兰安装板521、与转接法兰安装板521相对布置的固定臂安装板以及连接转接法兰安装板521和固定臂安装板的穿接板523。转接法兰安装板521、与转接法兰安装板521相对布置的固定臂安装板和穿接板523围成了避让腔522,该避让腔522为帘幕410的两个避让槽415之间的部分提供避让的空间。跨设于帘幕410内外的伸出件为穿接板523,避让槽415的位置包括穿接板523随转接法兰221移动的行程范围所对应的帘幕410上的位置,避让槽415为跨设于帘幕410内外的穿接板523的移动提供了避让的空间,方便了帘幕410内外的零部件的移动,帘幕410不与转接法兰221和伸缩臂500接触,与转接法兰221连接的伸缩臂500移动过程中不会产生噪音。帘幕410由两个壳体连接而成,折装较为方便。安装通道的设置便于连接座520与转接法兰221连接。由于连接板413跨过接缝414,在连接座520与转接法兰221连接后,连接板413封堵安装通道的同时,还起到了连接立柱前壳411和立柱后壳412的作用。安装通道与连接板413配合使转接法兰221与伸缩臂500的安装维护更为方便快捷。立柱后壳412与立柱200相连,立柱前壳411与立柱后壳412相连。
图1、图12示出了位于帘幕上的刻度尺,帘幕410上构造有刻度尺4111,刻度尺4111靠近避让槽415,刻度尺4111的延伸方向与避让槽415的延伸方向平行。该刻度尺4111视野范围内可见,结构简单明了,可为伸缩臂500提供摆位的高度参考。
立柱前壳411上对应两个伸缩臂500的两个避让槽415均设置有刻度尺4111。
如图13-图15所示,伸缩臂500包括伸缩臂外壳510、连接座520、固定臂530和运动臂540。连接座520安装在固定臂530上用于与转接法兰221连接。运动臂540设有朝向固定臂530的松紧装置,松紧装置与固定臂530相对移动使松紧装置与固定臂530接触或脱离。其中松紧装置为图15所示的电磁铁541,固定臂530包括锁紧板531和轨道安装板532,电磁铁541通电时解除电磁吸力,电磁铁541与锁紧板531脱离接触,操作人员可推动运动臂540相对固定臂530移动;电磁铁541断电时具备电磁吸力,在电磁吸力的作用下锁紧板531发生微形变使锁紧板531相对电磁铁541移动并与电磁铁541接触,当运动臂540相对固定臂530移动时,由于电磁吸力产生的作用于相互接触的电磁铁541和锁紧板531的接触面的正应力,使相互接触的电磁铁541和锁紧板531的抵触面间产生摩擦阻力,阻止运动臂540相对固定臂530移动。该结构即能实现运动臂540相对固定臂530的伸缩移动,同时又能对运动臂540伸缩移动时调节好的位置进行锁紧定位。运动臂540前端构造有解锁按钮,通过解锁按钮控制电磁铁541的通电和断电。
固定臂530包括锁紧板531和轨道安装板532,锁紧板531和轨道安装板532垂直,轨道安装板532上布置有运动臂滑动导轨535,运动臂540沿运动臂滑动导轨535移动。该结构使得锁紧板531所对应的电磁铁541在运动臂540上的安装位置与运动臂540连接运动臂滑动导轨535的位置周向错开,便于电磁铁541的拆装维护。
运动臂滑动导轨535包括滑块5351,运动臂540通过滑块5351与运动臂滑动导轨535相连。
沿运动臂540移动方向,固定臂530的两端设置有端板533,缓冲块534与端板533连接。端板533加强了固定臂530的锁紧板531和轨道安装板532的稳定性。缓冲块534对运动臂540的移动进行限位,避免运动臂540被移动到所需行程以外,当运动臂540移动到行程的极限位置时,缓冲块534还起到缓冲的作用,避免固定臂530对运动臂540形成硬冲击。
锁紧板531朝向电磁铁541的一侧还设有阻尼垫,该阻尼垫由摩擦系数较大的材料制成。阻尼垫用以增加锁紧板531和电磁铁541接触时的接触面的摩擦阻力。
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将电磁铁541替换成伸缩杆,伸缩杆伸出,与锁紧板531接触以顶紧锁紧板531,阻止运动臂540相对固定臂530移动以对实现运动臂540的定位;伸缩杆收回与与锁紧板531脱离,此时,运动臂540可相对固定臂530移动。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尤其是,只要不存在逻辑或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0)

1.一种手推式台车,其特征在于,包括:立柱、底座和手推装置,
所述立柱的一端固定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上端面,
所述手推装置包括连接杆和推环,所述连接杆与所述底座相连,所述推环设在连接杆背离所述底座的一端,且所述连接杆设在所述立柱外侧,
所述底座的下端面设有滚轮,所述滚轮能够带动台车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为万向脚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手推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滚轮数量为四个,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的四个边角底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推式台车,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驻车机构,所述驻车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的下端面,所述驻车机构用于驻停台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推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驻车机构还包括驱动件和可伸缩支撑脚,所述驱动件为液压泵,所述可伸缩支撑脚为液压支撑脚,所述液压泵的液压管与所述液压支撑脚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手推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压泵设置有调节液压泵出油量或回油量的手杆摇柄。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手推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伸缩支撑脚数量为四个,四个可伸缩支撑脚分别设置在所述台车底座的四个边角底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手推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可伸缩支撑脚包括伸缩杆和安装在伸缩杆端部的脚接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手推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的中心轴线与所述滚轮的旋转轴线同轴。
10.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手推式台车,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设有多个。
CN201821628160.0U 2018-10-09 2018-10-09 一种手推式台车 Active CN2099665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28160.0U CN209966561U (zh) 2018-10-09 2018-10-09 一种手推式台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628160.0U CN209966561U (zh) 2018-10-09 2018-10-09 一种手推式台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66561U true CN209966561U (zh) 2020-01-21

Family

ID=692500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628160.0U Active CN209966561U (zh) 2018-10-09 2018-10-09 一种手推式台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665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81554A (zh) * 2020-04-10 2020-06-16 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通用台车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81554A (zh) * 2020-04-10 2020-06-16 深圳市科曼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医用通用台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76326B2 (en) Telescopic mast system
US9914627B2 (en) Three-mast order picker
CN109398741B (zh) 拖车式无人机发射装置
CN209966561U (zh) 一种手推式台车
CN116119231B (zh) 仓储用轻型堆垛机
CN205932694U (zh) 一种放线装置的升降机构
CN209734161U (zh) 伸缩臂
CN209966553U (zh) 位置识别装置
CN209966560U (zh) 外壳
CN111646386A (zh) 一种升降装置
CN212609376U (zh) 一种升降装置的滚轮组件
CN109250640A (zh) 悬停定位装置
CN212832551U (zh) 一种升降装置
CN105059561B (zh) 一种三段履带伸缩式飞机牵引装置
CN208522433U (zh) 一种井下作业用线缆架设装置
CN209119686U (zh) 一种电缆穿线器
CN111646399A (zh) 一种升降装置的滚轮组件
CN112374268A (zh) 一种放线支架
CN219297084U (zh) 联动限位式堆垛机
JP6149903B2 (ja) 伸縮ビー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クレーン
CN114542812B (zh) 一种房建工程施工用液压式管线支架
CN210685539U (zh) 车辆搬运模块、驿站车库
CN209411674U (zh) 一种台车驻车机构
CN220484414U (zh) 一种飞机电源的卸载装置
CN219297085U (zh) 可变规格载货台及堆垛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