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60638U - 空气处理装置及蒸汽发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装置及蒸汽发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60638U
CN209960638U CN201920476151.2U CN201920476151U CN209960638U CN 209960638 U CN209960638 U CN 209960638U CN 201920476151 U CN201920476151 U CN 201920476151U CN 209960638 U CN209960638 U CN 2099606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eatment device
connection
air treatment
port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76151.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谷勇
阮涛
李艳荣
黄笛
张文武
严亚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76151.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606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606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606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ir Humidif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及蒸汽发生装置,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外壳,外壳上设有彼此间隔开的进风口、出风口和连通口;换热器,换热器设于所述外壳内;风机组件,风机组件设于外壳内以驱动空气由进风口朝向出风口流动;喷口结构,喷口结构包括:本体部,本体内限定出喷射通道,喷射通道的轴向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均设于本体部的外周壁上,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彼此间隔开,第一连接部与外壳相连,第二连接部适于与用于向空气处理装置供水蒸气的管路相连,第一端口与连通口连通,管路与第二端口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可以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装置及蒸汽发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及蒸汽发生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从空气处理装置吹送出的气流比较干燥,用户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容易出现口干舌燥的不适,影响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可以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蒸汽发生装置,所述蒸汽发生装置用以为空气处理装置供水蒸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彼此间隔开的进风口、出风口和连通口;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外壳内;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以驱动空气由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出风口流动;喷口结构,所述喷口结构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内限定出喷射通道,所述喷射通道的轴向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设于所述本体部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外壳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适于与用于向所述空气处理装置供水蒸气的管路相连,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管路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通过设置喷口结构,用于向空气处理装置供水蒸气的管路通过喷口结构朝向外壳内输送水蒸汽,水蒸汽流至外壳内后与外壳的空气一起通过出风口吹送至室内环境中,由此达到空气加湿的功能,从而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另外,通过喷口结构来实现空气处理装置与用于向空气处理装置供水蒸气的管路之间的连接,连接结构简单、连接方便。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连通口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多个,每个所述连通口处分别对应设有一个所述喷口结构。
可选地,多个所述连通口分别设于所述外壳的不同的侧壁。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外壳相连的第一连接孔;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管路相连的第二连接孔。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孔包括沿周向间隔开的多个。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孔包括沿周向间隔开的多个。
可选地,当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时,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在所述基准面内的投影不重叠,其中所述基准面为与所述本体部的轴向垂直的平面。
可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避让缺口,在所述基准面内,所述第一连接孔位于所述避让缺口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为环形结构;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为环形结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且与所述外壳抵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端口之间形成第一插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穿过所述连通口伸入至所述外壳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管路抵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端口之间形成第二插入部,所述第二插入部插设于所述管路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外壳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和/或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管路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所述蒸汽发生装置适于产生水蒸气用以为空气处理装置供水蒸气,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包括:适于吊顶安装的机壳;水箱组件,所述水箱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水箱组件具有蒸汽出口和用于向所述水箱组件内部供水的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水源连通,所述水箱组件内的水蒸气在气压的驱动下流动至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处;浮球阀,所述浮球阀设于所述水箱组件内,用以控制所述进水口的通断;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水箱组件内;喷口结构,所述喷口结构适于安装至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外壳;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蒸汽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喷口结构连通,所述加热组件加热产生的水蒸气适于依次经过所述蒸汽出口、所述连通管后,并通过所述喷口结构喷入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内,所述喷口结构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内限定出喷射通道,所述喷射通道的轴向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设于所述本体部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外壳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连通管相连,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外壳上的连通口连通,所述连通管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蒸汽发生装置包括喷口结构,喷口结构安装至空气处理装置的外壳上,用于向空气处理装置供水蒸气的连通管通过喷口结构朝向外壳内输送水蒸汽,水蒸汽流至外壳内后与外壳的空气一起通过出风口吹送至室内环境中,由此达到空气加湿的功能,从而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另外,通过喷口结构来实现空气处理装置与连通管之间的连接,连接结构简单、连接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喷口结构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喷口结构的主视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的喷口结构的俯视图;
图6是图5中所示的喷口结构沿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和蒸汽发生装置连接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气处理装置1,
外壳11,进风口111;出风口112;连通口113;
换热器12,风机组件13,
喷口结构14,本体部141;喷射通道1411;第一端口1412;第二端口1413;
第一连接部142;第一连接孔1421;
第二连接部143;第二连接孔1431;避让缺口1432;
第一插入部144;第二插入部145;
蒸汽发生装置2,
水箱组件21,工作水箱211,蒸汽出口2111,排水口2112,
补水水箱212,进水口2121,
浮球阀22,加热组件23,单向阀24,机壳25,连通管(管路)26,排水阀2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空气处理装置1可以为家用空调器、中央空调器或者风管机。本申请以空气处理装置1为风管机为例进行说明。
参考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包括:外壳11、换热器12、风机组件13和喷口结构14。
外壳11上设有彼此间隔开的进风口111、出风口112和连通口113,换热器12设于外壳11内,风机组件13设于外壳11内以驱动空气由进风口111朝向出风口112流动。空气处理装置1工作时,风机组件13驱动室内空气通过进风口111进入外壳11内与换热器12进行换热,换热后的空气通过出风口112再吹送至室内环境中,从而实现室内空气的制冷或制热。
其中进风口111和出风口112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定,例如在图1-图2所示的具体示例中,进风口111设于外壳11的后侧壁上,出风口112设于外壳11的前侧壁上。
同样地,连通口113的位置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设定,例如在图1-图2所示的具体示例中,连通口113设于外壳11的左侧壁上。当然,本申请并不限于此,例如,连通口113还可以设于外壳11的右侧壁上,或者外壳1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均设有连通口113。
如图3-图6中所示,喷口结构14包括本体部141、第一连接部142和第二连接部143,本体部141内限定出喷射通道1411,喷射通道1411的轴向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口1412和第二端口1413,第一连接部142和第二连接部143均设于本体部141的外周壁上,第一连接部142和第二连接部143彼此间隔开,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相连,第二连接部143适于与用于向空气处理装置1供水蒸气的管路26相连。通过使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相连,由此实现喷口结构14与外壳11之间的连接,即通过使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相连,从而将喷口结构14安装至空气处理装置1的外壳11上。通过使第二连接部143与用于向空气处理装置1供水蒸气的管路26相连,由此实现管路26与喷口结构14之间的连接。第一端口1412与连通口113连通,管路26与第二端口1413连通,由管路26输送的水蒸汽通过第二端口1413流入喷射通道1411内,然后再通过第一端口1412流至外壳11内,水蒸汽流至外壳11内后与外壳11的空气一起通过出风口112吹送至室内环境中,由此达到空气加湿的功能,从而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装置1,通过设置喷口结构14,用于向空气处理装置1供水蒸气的管路26通过喷口结构14朝向外壳11内输送水蒸汽,水蒸汽流至外壳11内后与外壳11的空气一起通过出风口112吹送至室内环境中,由此达到空气加湿的功能,从而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另外,通过喷口结构14来实现空气处理装置1与用于向空气处理装置1供水蒸气的管路26之间的连接,连接结构简单、连接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连通口113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多个,每个连通口113处分别对应设有一个喷口结构1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通过设置多个连通口113,水蒸汽可以由多个连通口113进入外壳11内,水蒸汽可以更快地进入外壳11内,且水蒸汽与外壳11内的空气混合地更加均匀。
可选地,多个连通口113分别设于外壳11的不同的侧壁,例如外壳11的左侧壁和右侧壁上分别设有一个连通口113,这样可以使得水蒸汽与外壳11内的空气混合地更加均匀。当然,多个连通口113还可以设于外壳11的同一侧壁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42上设有用于与外壳11相连的第一连接孔1421;和/或第二连接部143上设有用于与管路26相连的第二连接孔1431。这里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示例: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仅第一连接部142上设有用于与外壳11相连的第一连接孔1421;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仅第二连接部143上设有用于与管路26相连的第二连接孔1431;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3和图5中所示,第一连接部142上设有用于与外壳11相连的第一连接孔1421,同时第二连接部143上设有用于与管路26相连的第二连接孔1431。
当第一连接部142上设有用于与外壳11相连的第一连接孔1421时,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例如螺栓或螺钉等)相连,螺纹紧固件穿过第一连接孔1421与外壳11相连;当第二连接部143上设有用于与管路26相连的第二连接孔1431时,第二连接部143与管路26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例如螺栓或螺钉等)相连,螺纹紧固件穿过第二连接孔1431与管路26相连。
可选地,如图3和图5中所示,第一连接孔1421包括沿周向间隔开的多个,优选地,多个第一连接孔1421沿周向均匀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多个第一连接孔1421,可以提升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通过使多个第一连接孔1421沿周向间隔开分布,还可以避免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的连接应力过于集中,从而可以提升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3和图5中所示,第二连接孔1431包括沿周向间隔开的多个,优选地,多个第二连接孔1431沿周向均匀间隔开分布。通过设置多个第二连接孔1431,可以提升第二连接部143和管路26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通过使多个第二连接孔1431沿周向间隔开分布,还可以提升第二连接部143和管路26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中所示,当第一连接部142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421,第二连接部143上设有第二连接孔1431时,第一连接孔1421和第二连接孔1431在基准面内的投影不重叠,其中基准面为与本体部141的轴向垂直的平面。通过使第一连接孔1421和第二连接孔1431在基准面内的投影不重叠,可以方便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143和管路26之间的连接,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发生干涉。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5中所示,第二连接部143上设有避让缺口1432,在基准面内,第一连接孔1421位于避让缺口1432内。这样在进行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的连接时,可以穿过避让缺口1432将螺纹紧固件安装至第一连接孔1421内,由此方便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42形成为环形结构;和/或第二连接部143形成为环形结构。这里又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示例: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仅第一连接部142形成为环形结构;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仅第二连接部143形成为环形结构;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3-图6中所示,第一连接部142形成为环形结构,同时第二连接部143也形成为环形结构。
通过使第一连接部142形成为环形结构,使得第一连接部142生产制造方便,且可以提升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通过使第二连接部143形成为环形结构,使得第二连接部143生产制造方便,且可以提升第二连接部143和管路26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中所示,第一连接部142位于外壳11的外部,且与外壳11抵接,由此可以方便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的安装定位和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6中所示,第一连接部142和第一端口1412之间形成第一插入部144,第一插入部144穿过连通口113伸入至外壳11内,这样使得第一端口1412位于外壳11内部,由此保证水蒸汽通过喷射通道1411经第一端口1412全部流至外壳11内,避免水蒸汽发生泄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43与管路26抵接,由此可以方便第二连接部143和管路26之间的安装定位和连接;第二连接部143和第二端口1413之间形成第二插入部145,第二插入部145插设于管路26内,第二连接部143和管路26之间连接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和/或第二连接部143与管路26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这里又包括以下几个具体实施例: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仅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仅第二连接部143与管路26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同时二连接部与管路26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
通过使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使得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的连接更加多样化,连接更加方便,连接可靠性更高。
通过使第二连接部143与管路26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使得第二连接部143和管路26之间的连接更加多样化,连接更加方便,连接可靠性更高。
下面参照图7和图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2,蒸汽发生装置2适于产生水蒸气用以为空气处理装置1供水蒸气,蒸汽发生装置2包括机壳25、水箱组件21、浮球阀22、加热组件23、喷口结构14和连通管26。
具体地,机壳25适于吊顶安装。例如,机壳25可以吊装在天花板上或者吊装在墙壁上。由此,可以减少机壳25占用的空间,同时还可以降低机壳25安装的难度,有利于提升机壳25的安装效率。
水箱组件21设于机壳25内,水箱组件21具有蒸汽出口2111和用于向水箱组件21内部供水的进水口2121,进水口2121与水源连通,水箱组件21内的水蒸气在气压的驱动下流动至空气处理装置1处。
可以理解的是,水箱组件21工作时可以产生水蒸气,随着产生的水蒸气的体积的增大,水箱组件21内的水蒸气的压强也会增高,当水箱组件21内的水蒸气压强大于蒸汽出口2111处的压强时,水箱组件21内的水蒸气可以流经蒸汽出口2111输送至空气处理装置1内,并通过空气处理装置1输送至室内空间。由此利用水蒸气的压力便可以驱动水蒸气流动,从而可以省略相关技术中的风机,进而可以减少空气处理装置1的工作噪音,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
如图7所示,浮球阀22设于水箱组件21内,用以控制进水口2121的通断。由此,通过设置浮球阀22,可以在水箱组件21缺水的情况下,及时将水箱组件21与水源接通,当水箱组件21不缺水的情况下,可以及时将水箱组件21与水源断开。具体地,当水箱组件21内的液面高度低于预设高度时,浮球阀22可以控制水源与水箱组件21连通,由此可以向水箱组件21内补充水;当水箱组件21内的液面高度达到预设高度时,浮球阀22控制水源与水箱组件21断开。
如图7和图8所示,加热组件23设于水箱组件21内。可以理解的是,加热组件23对水箱组件21内的水具有加热作用,水在高温下会蒸发产生水蒸气,当水箱组件21内汇集的水蒸气压强大于蒸汽出口2111处的压强时,水箱组件21内的水蒸气便可以在蒸汽压力的作用下,流经蒸汽出口2111输送至空气处理装置1内,并通过空气处理装置1输送至室内空间。
具体地,加热组件23可以为PTC(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热敏电阻)。PTC是一种典型具有温度敏感性的半导体电阻,通过设置PTC,可以保证加热组件23的加热功率,进一步提升蒸汽的产生速率,从而减少蒸汽发生装置2的响应时间。此外,PTC相对其他类型的加热组件23而言,PTC的安全性非常高,即使干烧也不易导致起火等情况。
喷口结构14适于安装至空气处理装置1的外壳11,连通管26的一端与蒸汽出口2111连通,另一端与喷口结构14连通,加热组件23加热产生的水蒸气适于依次经过蒸汽出口2111、连通管26后,并通过喷口结构14喷入空气处理装置1内。喷口结构14包括本体部141、第一连接部142和第二连接部143,本体部141内限定出喷射通道1411,喷射通道1411的轴向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口1412和第二端口1413,第一连接部142和第二连接部143均设于本体部141的外周壁上,第一连接部142和第二连接部143彼此间隔开,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相连,第二连接部143与连通管26相连,第一端口1412与外壳11上的连通口113连通,第一端口1412通过连通口113连通外壳11内部,连通管26与第二端口1413连通。这样连通管26内的水蒸汽通过第二端口1413流入喷射通道1411内,然后通过第一端口1412流至空气处理装置1的外壳11内部,以将水蒸汽输送至空气处理装置1内。
可以理解的是,蒸汽发生装置2工作时,在加热组件23的加热下,水箱组件21内的水可以蒸发产生水蒸气,随着产生的水蒸气的体积的增大,当水箱组件21内的水蒸气的压强大于蒸汽出口2111处的压强时,水箱组件21内的高压水蒸气可以依次通过蒸汽出口2111、连通管26和喷口结构14进入空气处理装置1,然后与空气处理装置1内的气流混合,最后通过空气处理装置1输送至室内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蒸汽发生装置2,蒸汽发生装置2包括喷口结构14,喷口结构14安装至空气处理装置1的外壳11上,用于向空气处理装置1供水蒸气的连通管26通过喷口结构14朝向外壳11内输送水蒸汽,水蒸汽流至外壳11内后与外壳11的空气一起通过出风口112吹送至室内环境中,由此达到空气加湿的功能,从而提升用户使用的舒适性。另外,通过喷口结构14来实现空气处理装置1与连通管26之间的连接,连接结构简单、连接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水箱组件21具有排水口2112。可以理解是,蒸汽发生装置2长期运行过程中,水箱组件21内部的水被加热组件23长期加热蒸发成蒸汽。由于蒸汽很难带走水中的氯离子、钙离子等杂质,长期累积下这些杂质浓度会越来越高,不仅会腐蚀水箱组件21,也会腐蚀水箱组件21内其他检测元件,影响蒸汽发生装置2运行的可靠性。水中带入的杂质容易在水箱组件21内结垢,垢层越厚清除越困难。另外,水箱组件21内蒸汽排出时难免会裹携带有杂质的水雾,当水中杂质含量过高时,喷出的水雾也会影响人们的健康。由此,需要对水箱组件21定期清洗,通过设置排水口2112,清洗后的污水可以通过排水口2112排出水箱组件21,从而可以降低提升水箱组件21洁净度。
此外,当水箱组件21需要检修或者发生突发情况,需要将水箱组件21内的水排出时,也可以通过排水口2112将水箱组件21内水排出。具体地,排水口2112设在水箱组件21的底部,排水口2112可以通过排水管与水槽或者卫浴设备相连,水箱组件21排出的水可以利用重力自动流入水槽或者便池中,排水口2112处还可以设置有一个排水阀27。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水箱组件21包括补水水箱212和工作水箱211,进水口212设于补水水箱212上,水源通过进水口212连通补水水箱212连通,补水水箱212与工作水箱211连通,蒸汽出口2111和排水口2112均设于工作水箱211上,加热组件23设于工作水箱211内。补水水箱212可以用于及时向工作水箱211输送补充水,通过设置补水水箱212还可以避免因临时停水造成工作水箱211无法补充水的问题,由此,当发生短时间的停水时,补水水箱212仍然可以及时向工作水箱211补充水,此时工作水箱211仍然可以继续工作,从而可以提升蒸汽发生装置2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补水水箱212设置有一个,工作水箱211设置有多个,多个工作水箱211均与补水水箱212连通。
再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补水水箱212设置有多个,工作水箱211设置有多个,多个补水水箱212与多个工作水箱211一一对应配合。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补水水箱212和工作水箱211之间的管路上设有单向阀24,以使流体仅能从补水水箱212流向工作水箱211。由此,可以避免工作水箱211内的水在高压蒸汽的作用下回流至补水水箱212内,同时还可以避免工作水箱211内的蒸汽回流到补水水箱212内,从而可以保证工作水箱211内的蒸汽的流动方向的单一性。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单向阀24能使流体仅能从补水水箱212流向工作水箱211,同时还可以避免工作水箱211内的蒸汽回流至补水水箱212内。
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蒸汽发生装置2工作的安全性,可以设定在工作水箱211内无蒸汽产生的情况下,补水水箱212可以向工作水箱211输送补充水。或者,当工作水箱211内的气压与补水水箱212内的气压相同时,补水水箱212向工作水箱211输送补充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42上设有用于与外壳11相连的第一连接孔1421;和/或第二连接部143上设有用于与管路26相连的第二连接孔1431。这里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示例: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仅第一连接部142上设有用于与外壳11相连的第一连接孔1421;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仅第二连接部143上设有用于与管路26相连的第二连接孔1431;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3和图5中所示,第一连接部142上设有用于与外壳11相连的第一连接孔1421,同时第二连接部143上设有用于与管路26相连的第二连接孔1431。
当第一连接部142上设有用于与外壳11相连的第一连接孔1421时,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例如螺栓或螺钉等)相连,螺纹紧固件穿过第一连接孔1421与外壳11相连;当第二连接部143上设有用于与管路26相连的第二连接孔1431时,第二连接部143与管路26之间通过螺纹紧固件(例如螺栓或螺钉等)相连,螺纹紧固件穿过第二连接孔1431与管路26相连。
可选地,如图3和图5中所示,第一连接孔1421包括沿周向间隔开的多个,优选地,多个第一连接孔1421沿周向均匀间隔分布。通过设置多个第一连接孔1421,可以提升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通过使多个第一连接孔1421沿周向间隔开分布,还可以避免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的连接应力过于集中,从而可以提升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可选地,如图3和图5中所示,第二连接孔1431包括沿周向间隔开的多个,优选地,多个第二连接孔1431沿周向均匀间隔开分布。通过设置多个第二连接孔1431,可以提升第二连接部143和管路26之间的连接强度。此外通过使多个第二连接孔1431沿周向间隔开分布,还可以提升第二连接部143和管路26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5中所示,当第一连接部142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421,第二连接部143上设有第二连接孔1431时,第一连接孔1421和第二连接孔1431在基准面内的投影不重叠,其中基准面为与本体部141的轴向垂直的平面。通过使第一连接孔1421和第二连接孔1431在基准面内的投影不重叠,可以方便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之间,以及第二连接部143和管路26之间的连接,避免在安装过程中发生干涉。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5中所示,第二连接部143上设有避让缺口1432,在基准面内,第一连接孔1421位于避让缺口1432内。这样在进行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的连接时,可以穿过避让缺口1432将螺纹紧固件安装至第一连接孔1421内,由此方便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的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42形成为环形结构;和/或第二连接部143形成为环形结构。这里又包括以下几个具体示例: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仅第一连接部142形成为环形结构;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仅第二连接部143形成为环形结构;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如图3-图6中所示,第一连接部142形成为环形结构,同时第二连接部143也形成为环形结构。
通过使第一连接部142形成为环形结构,使得第一连接部142生产制造方便,且可以提升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通过使第二连接部143形成为环形结构,使得第二连接部143生产制造方便,且可以提升第二连接部143和管路26之间连接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图2中所示,第一连接部142位于外壳11的外部,且与外壳11抵接,由此可以方便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的安装定位和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6中所示,第一连接部142和第一端口1412之间形成第一插入部144,第一插入部144穿过连通口113伸入至外壳11内,这样使得第一端口1412位于外壳11内部,由此保证水蒸汽通过喷射通道1411经第一端口1412全部流至外壳11内,避免水蒸汽发生泄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二连接部143与管路26抵接,由此可以方便第二连接部143和管路26之间的安装定位和连接;第二连接部143和第二端口1413之间形成第二插入部145,第二插入部145插设于管路26内,第二连接部143和管路26之间连接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和/或第二连接部143与管路26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这里又包括以下几个具体实施例: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仅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仅第二连接部143与管路26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
在一个具体示例中,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同时二连接部与管路26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
通过使第一连接部142与外壳11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使得第一连接部142和外壳11之间的连接更加多样化,连接更加方便,连接可靠性更高。
通过使第二连接部143与管路26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使得第二连接部143和管路26之间的连接更加多样化,连接更加方便,连接可靠性更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4)

1.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所述外壳上设有彼此间隔开的进风口、出风口和连通口;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于所述外壳内;
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设于所述外壳内以驱动空气由所述进风口朝向所述出风口流动;
喷口结构,所述喷口结构包括:
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内限定出喷射通道,所述喷射通道的轴向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设于所述本体部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外壳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适于与用于向所述空气处理装置供水蒸气的管路相连,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连通口连通,所述管路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口包括彼此间隔开的多个,每个所述连通口处分别对应设有一个所述喷口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连通口分别设于所述外壳的不同的侧壁。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用于与所述外壳相连的第一连接孔;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管路相连的第二连接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包括沿周向间隔开的多个。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孔包括沿周向间隔开的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连接部上设有所述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第二连接孔时,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在基准面内的投影不重叠,其中所述基准面为与所述本体部的轴向垂直的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上设有避让缺口,在所述基准面内,所述第一连接孔位于所述避让缺口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形成为环形结构;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部形成为环形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位于所述外壳的外部,且与所述外壳抵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端口之间形成第一插入部,所述第一插入部穿过所述连通口伸入至所述外壳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管路抵接,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端口之间形成第二插入部,所述第二插入部插设于所述管路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外壳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管路焊接连接或卡接连接。
14.一种蒸汽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发生装置适于产生水蒸气用以为空气处理装置供水蒸气,所述蒸汽发生装置包括:
适于吊顶安装的机壳;
水箱组件,所述水箱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所述水箱组件具有蒸汽出口和用于向所述水箱组件内部供水的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水源连通,所述水箱组件内的水蒸气在气压的驱动下流动至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处;
浮球阀,所述浮球阀设于所述水箱组件内,用以控制所述进水口的通断;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于所述水箱组件内;
喷口结构,所述喷口结构适于安装至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外壳;
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一端与所述蒸汽出口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喷口结构连通,所述加热组件加热产生的水蒸气适于依次经过所述蒸汽出口、所述连通管后,并通过所述喷口结构喷入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内,
所述喷口结构包括:
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内限定出喷射通道,所述喷射通道的轴向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口和第二端口;
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均设于所述本体部的外周壁上,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彼此间隔开,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外壳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连通管相连,所述第一端口与所述外壳上的连通口连通,所述连通管与所述第二端口连通。
CN201920476151.2U 2019-04-08 2019-04-08 空气处理装置及蒸汽发生装置 Active CN2099606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76151.2U CN209960638U (zh) 2019-04-08 2019-04-08 空气处理装置及蒸汽发生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76151.2U CN209960638U (zh) 2019-04-08 2019-04-08 空气处理装置及蒸汽发生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60638U true CN209960638U (zh) 2020-01-17

Family

ID=69241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76151.2U Active CN209960638U (zh) 2019-04-08 2019-04-08 空气处理装置及蒸汽发生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606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857210U (zh) 空气调节装置
US8079575B2 (en) Steam tube connection for steam humidifier
EP2813772B1 (en) Ventilation device
CN110030626A (zh) 空调系统
US2003005681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leaning air handling systems
CN103939988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9960638U (zh) 空气处理装置及蒸汽发生装置
CN209819725U (zh) 多联式空调系统
EP3904763A1 (en) Steam generation device and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103939987A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9857361U (zh) 加湿喷管组件及具有其的空气处理装置
CN203857556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09857212U (zh) 空气处理装置及蒸汽发生装置
CN217303011U (zh) 窗式空调器
EP3901527A1 (en) Air conditioning device
CN210128434U (zh) 多联式空调系统
CN209857211U (zh) 空气处理装置
CN209819723U (zh) 多联式空调系统
CN209819726U (zh) 加湿装置和多联式空调系统
CN209857206U (zh) 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CA2637962C (en) Twist locking connection for steam humidifier
CN209857227U (zh) 空气调节装置
CN210165483U (zh) 一种空调加湿器
CN209857221U (zh) 加湿装置和空调器
CN216953279U (zh) 空调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