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55818U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Google Patents
交通工具用座椅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955818U CN209955818U CN201822095990.8U CN201822095990U CN209955818U CN 209955818 U CN209955818 U CN 209955818U CN 201822095990 U CN201822095990 U CN 201822095990U CN 209955818 U CN209955818 U CN 20995581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eat
- outer cover
- cover portion
- section
- vehicle s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座椅罩(6S)具有构成设计面的一部分的外侧罩部(20)和在外侧罩部(20)的内侧将内部结构体(IM)包覆的内侧罩部(30),在外侧罩部(20)与内侧罩部(30)之间设有收容部,在由内侧罩部(30)将内部结构体(IM)包覆的状态下,外侧罩部(20)能够在关闭姿势与打开姿势之间进行位移,该关闭姿势是外侧罩部(20)在覆盖收容部(26)的状态下构成设计面的姿势,该打开姿势是使收容部(26)向座椅外露出的姿势。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构成座椅的设计面的座椅罩;在座椅罩的内侧配置的内部结构体;及能够收容物件的收容部。
背景技术
在这种交通工具用座椅中,从座椅的性能提高的观点出发,有时预先设有能够收容各种物件的收容部。例如作为物件,将能够捕捉大气中的挥发性化合物的捕捉部件预先收容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收容部,由此成为有助于交通工具室内的环境的洁净化等的结构。例如日本特开2016-117297公开的车辆用座椅具有成为乘员的背倚部的座椅靠背。并且,在成为座椅靠背的设计面的座椅罩设有能够收容手帕纸等物件的凹槽状的收容部。该收容部具有:在座椅罩的里侧设置的袋状的部位;及向座椅罩的后表面露出的开口。因此,可考虑预先将捕捉部件从在座椅靠背的后表面露出的开口插入而收容在收容部内。
实用新型内容
另外,公知技术的结构假定频繁地取出放入的物件而将收容部的开口设置在座椅靠背的后表面。然而,捕捉部件那样的用于提高座椅性能的物件未假定频繁的取出放入的情况多,希望预先收容保持在收容部内。因此,公知技术的结构中,应收容的物件的种类受限,特别是成为稍稍不适合预先收容用于提高座椅性能的物件的结构。不过,也可考虑在座椅罩的内侧设置收容部,由座椅罩将该收容部预先覆盖。并且,根据需要,将座椅罩卷起等而使收容部露出,预先在该收容部对捕捉部件进行收容等。然而,在座椅罩的内侧配置有座椅框架、座椅缓冲部等内部结构体。因此,根据需要在将捕捉部件向收容部进行收容等时,内部结构体向外部露出等而存在成为美观性稍差的座椅结构的可能性。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的,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极力避免内部结构体的外部露出并在设于座椅罩的内侧的收容部收容保持物件。
作为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案,本实用新型的一形态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具备:座椅罩,构成座椅的设计面;内部结构体,配置于座椅罩的内侧;及收容部,能够收容物件。在这种结构中,希望极力避免内部结构体的外部露出并在设于座椅罩的内侧的收容部收容保持物件。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座椅罩具有:构成设计面的一部分的外侧罩部;和在外侧罩部的内侧将内部结构体包覆的内侧罩部,在外侧罩部与内侧罩部之间设有收容部。并且,在由内侧罩部将内部结构体包覆的状态下,外侧罩部能够在关闭姿势与打开姿势之间进行位移,该关闭姿势是外侧罩部在覆盖收容部的状态下构成设计面的姿势,该打开姿势是使收容部向座椅外露出的姿势。在本实用新型中,在座椅罩设置外侧罩部和内侧罩部,外侧罩部能够从内侧罩部独立地进行开闭。因此,由内侧罩部将内部结构体包覆,并使外侧罩部为打开姿势而使收容部露出,由此能够在收容部收容并保持物件。
在上述形态中,可以是,能够捕捉大气中的挥发性化合物的捕捉部件作为物件而被收容于收容部。通过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收容部收容捕捉部件,成为有助于座椅的性能提高的结构。并且,在本实用新型中,将未假定频繁的取出放入的捕捉部件收容于收容部并由外侧罩部预先覆盖,由此能够更稳定地预先保持于收容部。
在上述形态中,可以是,以将交通工具用座椅设置于交通工具室内的状态为基准,关闭姿势下的外侧罩部的上部侧固定于座椅罩的除一部分之外的部分。并且,可以是,通过将关闭姿势的外侧罩部卷起而使外侧罩部向打开姿势位移。收容部可以构成为,设置于外侧罩部的里侧,并且当关闭姿势的外侧罩部被卷起时该收容部向座椅外露出。根据该形态,能够利用将外侧罩部卷起的比较简便的结构在收容部收容物件。
在上述形态中,内侧罩部可以构成为,能够在关闭姿势与打开姿势之间进行位移,并且通过将设于内侧罩部的内侧卡定部卡定于设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被卡定部而维持关闭姿势,该关闭姿势是将内部结构体包覆的姿势,该打开姿势是使内部结构体露出的姿势。并且,外侧罩部可以构成为,通过将设于外侧罩部的外侧卡定部卡定于被卡定部而维持关闭姿势。根据该形态,能够将外侧罩部和内侧罩部这双方卡定于被卡定部,因此与将两罩部分别卡定于不同的部位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座椅结构。
在上述形态中,外侧罩部、内侧罩部及收容部可以配置于与座椅的就座面不同的部位。根据上述形态,通过将外侧罩部、内侧罩部及收容部设置在与座椅的就座面不同的部位,能够适当地预先维持座椅的就座面的性能。
在上述形态中,交通工具用座椅可以还具备成为背倚部的座椅靠背。外侧罩部、内侧罩部及收容部可以设置于座椅靠背的后表面。根据上述形态,通过将外侧罩部、内侧罩部及收容部设置在座椅靠背的与就座面不同的部位,能够适当地预先维持座椅靠背的就座面的性能。
在上述形态中,交通工具用座椅可以还具备成为座部的座椅座垫。外侧罩部、内侧罩部及收容部可以设置于座椅座垫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侧面。根据上述形态,通过将外侧罩部、内侧罩部及收容部设置于座椅座垫的与就座面不同的部位,能够适当地预先维持座椅座垫的就座面的性能。
在上述形态中,可以是,以将交通工具用座椅设置于交通工具室内的状态为基准,在由内侧罩部将内部结构体包覆的状态下使外侧罩部成为关闭姿势时,内侧罩部的一部分以从外侧罩部露出的状态配置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下表面。根据上述形态,使内侧罩部的一部分在相对不显眼的下表面从外侧罩部露出。并且,通过预先使外侧罩部和内侧罩部向外部露出而上述各罩部的区别变得容易,成为使用便利度良好的座椅结构。
在上述形态中,可以是,以将交通工具用座椅设置于交通工具室内的状态为基准,收容部具有在使外侧罩部成为打开姿势时朝向上方的开口。根据上述形态,在将物件向收容部收容的作业中,能够将物件顺畅地收容于收容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极力避免内部结构体的外部露出,并在设于座椅罩的内侧的收容部收容保持物件。而且,能够在收容部收容保持作为物件的捕捉部件。而且,通过比较简便的结构,能够在收容部收容保持物件。而且,通过比较简单的结构,能够极力避免内部结构体的外部露出并在收容部收容保持物件。而且,能够极力维持座椅性能并在收容部收容保持物件。而且,能够极力维持座椅靠背的性能并在收容部收容保持物件。而且,能够极力维持座椅座垫的性能并在收容部收容保持物件。而且,能够提高座椅的使用便利度并在收容部收容保持物件。而且,在将物件向收容部收容的作业中,能够将物件顺畅地收容于收容部。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及技术上和工业上的意义将会在下面参照附图来进行说明,在这些附图中,相同附图标记表示相同要素,其中:
图1是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是座椅罩的概略剖视图。
图3是将座椅罩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概略剖视图。
图4是从后方观察座椅罩和物件的立体图。
图5是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仰视图。
图6是将变形例1的座椅罩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将变形例2的座椅罩的一部分放大表示的概略剖视图。
图8是实施例2的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8,说明用于实施本实用新型的方式。在各图中,为了简便起见,以交通工具用座椅设置在交通工具室内的状态为基准,将表示交通工具用座椅的前后方向、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的箭头线进行适当图示。而且,在图4中,为了简便起见,将外侧罩部卷起而设为打开姿势。而且,在图5中,为了简便起见,对外侧罩部和内侧罩部标注不同的剖面线进行图示。
[实施例1]
图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是设置在交通工具室内的部件,具有座椅座垫4、座椅靠背6及头枕8。上述座椅结构部件(4、6、8)分别具有作为座椅骨架的座椅框架(4F、6F、8F)、作为座椅外形的座椅缓冲部(4P、6P、8P)及将座椅缓冲部包覆的座椅罩(4S、6S、8S)。并且,座椅靠背6(详情后述)的下部能够立起/放倒地连结于座椅座垫4的后部,在座椅靠背6的上部设置头枕8。
[座椅靠背、物件(捕捉部件)]
座椅靠背6是成为乘员的背倚部的部件,参照图1及图2,具有上述的基本结构6F、6P、6S、作为物件的一例的捕捉部件10、收容部 26、外侧罩部20及内侧罩部30(各部件的详情适当后述)。并且,在座椅靠背6中,由座椅罩6S构成设计面,并通过该座椅罩6S将成为内部结构体IM的座椅框架6F和座椅缓冲部6P包覆。而且,在座椅罩 6S的内侧设置收容部26,在该收容部26收容保持板状的捕捉部件10。在此,捕捉部件10是能够捕捉大气中的挥发性化合物的活性炭等部件,典型的是未假定基于乘员的取出放入而希望预先维持收容在收容部26 内的状态。即,通过将捕捉部件10预先保持在收容部26内,通过捕捉例如甲醛而实现交通工具室内的洁净化,或者通过捕捉气味成分而提高交通工具室内的舒适性。并且,根据需要(在本实施例中,后述的座椅靠背6的形成时)在收容部26收容捕捉部件10,但是此时应考虑极力避免内部结构体IM向外部露出。因此,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后述的结构(内侧罩部30、外侧罩部20),极力避免内部结构体IM的外部露出并在设于座椅罩6S的内侧的收容部26收容保持捕捉部件10。以下,对各结构进行详细叙述。
[座椅框架、座椅缓冲部(内部结构体)]
在座椅靠背6中,如图2所示,作为内部结构体IM的座椅框架 6F和座椅缓冲部6P配置在座椅罩6S的内侧。座椅框架6F典型的是在主视观察下为大致矩形或拱形状的框体,可以由金属、硬质树脂等刚性优异的原料形成。能够在该座椅框架6F的适当的位置配设各种电气安装件、线束等(图示省略)。而且,座椅缓冲部6P是构成座椅靠背6的外形形状的部件,可以由例如聚氨酯泡沫(密度: 10kg/m3~60kg/m3)等发泡树脂形成。参照图1及图2,在该座椅缓冲部6P形成有成为座椅的就座面的顶板主部6a及左右的顶板侧部6b、左右的框面6c及后表面6d。顶板主部6a是在座椅宽度方向中央形成的乘员能够就座的部位。而且,左右的顶板侧部6b是在顶板主部6a 的侧方相对地朝向前方呈弧线形地凸起的部位。而且,左右的框面6c 分别是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成为座椅靠背6的侧面的部位。而且,后表面6d是构成座椅靠背6的后侧的面的部位,在该后表面6d的下部侧设有切口部(图示省略)。因此,在将座椅靠背6配置于座椅框架6F 上的状态下,成为座椅框架6F的一部分从座椅缓冲部6P的后表面6d 的下部侧向后方露出的状态。
[座椅罩]
另外,座椅罩6S是构成座椅的设计面的面材,如图1及图4所示,通过将多个表皮片缝合而形成。例如作为座椅罩6S的表皮片可以大体分为主表皮片SP1、左右的侧表皮片SP2、SP3、左右的框表皮片SP4、 SP5及后表皮片SP6。作为各表皮片SP1~SP6的原料,可以使用能够构成座椅的设计面的面材,可以适当选择使用例如皮革(天然皮革、合成皮革)、布帛(织物、编织品、无纺布)。
在此,图1所示的主表皮片SP1是将顶板主部6a包覆的表皮片,左右的侧表皮片SP2、SP3分别是将对应的顶板侧部6b包覆的表皮片。而且,图4所示的左右的框表皮片SP4、SP5分别是将对应的框面6c 包覆的表皮片,后表皮片SP6(详情后述)是将座椅缓冲部6P的后表面6d侧包覆的表皮片。上述各表皮片SP1、SP6等如图2所示通过将多个或单个表皮片Sx、Sa~Sd缝合而形成(在图2中,为了简便起见,对于特定的表皮片标注特定的附图标记Sa、Sb、Sc、Sd,对于其他的表皮片标注共用的附图标记Sx)。而且,在相邻的表皮片之间设有将相互的缝边部分缝合成折叠内翻状的缝合线SEW。
并且,参照图2,后表皮片SP6具有多个表皮片(第一表皮片Sa、第二表皮片Sb、第三表皮片Sc、凹槽表皮片Sd)、后述的外侧罩部 20及内侧罩部30。在此,第一表皮片Sa~第三表皮片Sc分别是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矩形形状的面材,构成后表皮片SP6的从上端至下部的部分。第一表皮片Sa是后表皮片SP6的从上端向下方延伸的面材,第二表皮片Sb是被缝合于第一表皮片Sa的下缘且配置于其下方的面材。而且,第三表皮片Sc是在第一表皮片Sa和第二表皮片Sb的里侧配置的面材。该第三表皮片Sc的上端经由上侧缝补布JC1而安装于第一表皮片Sa的上端侧,第三表皮片Sc的下端经由下侧缝补布JC2而安装于第二表皮片Sb的下端侧。并且,各表皮片Sa、Sb、Sc的左右端分别缝合于图4的各侧表皮片SP2、SP3的后端。而且,凹槽表皮片Sd 是在第一表皮片Sa和第二表皮片Sb的后侧呈对面状地配置的双重的表皮片。该凹槽表皮片Sd以与第一表皮片Sa及第二表皮片Sb之间形成凹槽状的空间部的方式设置于后表皮片SP6。即,凹槽表皮片Sd的上缘未缝合于第一表皮片Sa和第二表皮片Sb而成为能够开闭的状态。需要说明的是,凹槽表皮片Sd的上缘成为袋状,在该成为袋状的上缘部分,在左右插设有长条的板状的树脂板12。并且,凹槽表皮片Sd的下端通过第一缝合线SEW1而缝合于第二表皮片Sb的下端,凹槽表皮片Sd的左右端缝合于图4的各框表皮片SP4、SP5。
[外侧罩部]
参照图1,外侧罩部20是将从座椅靠背6的下端至座椅座垫4的下表面的部分(交界部分)从后方覆盖的面材,在里侧具有图2~图4 所示的后述的收容部26。参照图2及图3,该外侧罩部20通过第一缝合线SEW1而缝合于作为座椅罩6S的其他部位的第二表皮片Sb的下端。并且,外侧罩部20具有与第二表皮片Sb相邻的上侧部位20a和与该上侧部位20a成为一体的下侧部位20b。参照图3及图4,上侧部位20a是左右的尺寸与第二表皮片Sb大致相同的大致矩形的面状部位。该上侧部位20a的上缘以使外侧罩部20向下方垂下的状态,通过第一缝合线SEW1缝合于第二表皮片Sb的下端。而且,下侧部位20b 是左右的尺寸比上侧部位20a狭小的面状部位,以使外侧罩部20向下方垂下的状态配置于上侧部位20a的下方。在该下侧部位20b的下缘安装有带状的外侧卡定部22。并且,外侧卡定部22是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具有橡胶弹性的带件,如图5所示以大致呈U字的状态将其左右端固定于外侧罩部20的下缘侧。需要说明的是,外侧罩部20的原料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可以使用表皮片中例示的原料,也可以使用与表皮片的原料相比刚性优异的原料(例如厚的布帛)。
[收容部]
参照图2~图4,收容部26是用于收容捕捉部件10的部位,具有收容垫材24和垫面材28,配置在外侧罩部20与内侧罩部30之间。在此,收容垫材24是在上下方向上长的带状的面材,以与外侧罩部20 的背面相接的状态安装。该收容垫材24如图4所示配置在外侧罩部20 的左右的中央,并将外侧罩部20上下横切。并且,在图3所示的使外侧罩部20向下方垂下的状态下,收容垫材24的下端安装于下侧部位20b的下缘侧。在本实施例中,在下侧部位20b的下缘侧缝合有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垫面材28,在上述下侧部位20b的下缘和收容垫面材28这双方缝合并安装有收容垫材24的下端。并且,收容部26由在左右方向上长的面材构成,以与收容垫材24之间形成凹槽状的空间部的方式设置于外侧罩部20的里侧。即,收容部26的下缘未缝合于收容垫材 24和外侧罩部20,而成为能够开闭的状态。并且,收容部26的上缘如图3所示利用连结缝合线SEW3而缝合于收容垫材24的上缘,收容部26的左缘和右缘通过缝合线sew而缝合于图4所示的上侧部位20a 的对应的缘部。需要说明的是,收容部26及垫面材28的原料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可以使用表皮片中例示的原料,也可以使用与表皮片的原料相比刚性优异的原料(例如厚的布帛)。
并且,外侧罩部20设为能够在关闭姿势与打开姿势之间进行位移的状态而设置于后表皮片SP6。如图1所示,关闭姿势的外侧罩部20 通过将座椅靠背6与座椅座垫4的交界部分从后方覆盖而构成座椅的设计面的一部分。参照图2及图3,该关闭姿势的外侧罩部20成为从第二表皮片Sb的下端(第一缝合线SEW1)向下方垂下的状态,以覆盖收容部26的方式配置在座椅靠背6的最外侧。并且,将外侧罩部20 的外侧卡定部22如图5所示卡定于座椅座垫4侧(后述的各被卡定部 44、46),由此维持该外侧罩部20的关闭姿势。而且,打开姿势的外侧罩部20如图4所示成为卷起的状态,上侧部位20a与下侧部位20b 的位置颠倒,进而成为外侧罩部20的背面向外部露出的状态。因此,在打开姿势的外侧罩部20中,配置于里侧的收容部26成为向外部露出的状态,进而成为收容部26的开口朝向上方的状态。
[内侧罩部]
参照图2~图4,内侧罩部30是在外侧罩部20的内侧配置的面材,能够覆盖座椅靠背6的内部结构体IM。该内侧罩部30是大致矩形形状的面材,与外侧罩部20相比上下的尺寸稍长。而且,内侧罩部30 的左右的尺寸比外侧罩部20的上侧部位20a短,但是比下侧部位20b 长。并且,如图2及图3所示,内侧罩部30以配置在比外侧罩部20 靠座椅内(在各图中为前侧)的位置的状态安装于第二表皮片Sb的下侧。在本实施例中,在将第二表皮片Sb与外侧罩部20缝合的第一缝合线SEW1一并缝合下端缝补布JC3,在该下端缝补布JC3通过第二缝合线SEW2缝合内侧罩部30的上缘。并且,在内侧罩部30的下缘安装带状的内侧卡定部32。该内侧卡定部32是在左右方向上长的具有橡胶弹性的带材,如图5所示以大致呈U字的状态将其左右端固定于内侧罩部30的下缘侧。需要说明的是,内侧罩部30的原料没有特别限定,但是可以使用表皮片中例示的原料,也可以使用与表皮片的原料相比刚性优异的原料(例如厚的布帛)。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内侧罩部30也设为能够在关闭姿势与打开姿势之间进行位移的状态而设置于后表皮片SP6。关闭姿势的内侧罩部 30如图1所示以配置于外侧罩部20的内侧的状态,配置于座椅靠背6 与座椅座垫4的交界部分。参照图2及图3,该关闭姿势的内侧罩部 30成为从下端缝补布JC3(第二缝合线SEW2)向下方垂下的状态,在从后方观察座椅靠背6时成为将内部结构体IM包覆的状态。并且,将内侧罩部30的内侧卡定部32如图5所示卡定于座椅座垫4侧(后述的各被卡定部44、46),由此维持该内侧罩部30的关闭姿势。而且,打开姿势的内侧罩部30(图示省略)成为以下端缝补布JC3(第二缝合线SEW2)为基点而卷起的状态。这样,通过使内侧罩部30成为打开姿势,在从后方观察座椅靠背6时,成为内部结构体IM向外部露出的状态。
[座椅座垫]
参照图1及图5,座椅座垫4是成为座部的俯视观察为大致矩形的部件,具有上述的基本结构4F、4P、4S、左右一对S弹簧41、42、左右一对被卡定部44、46。并且,参照图5,座椅座垫4的座椅框架 4F具有前框架4Fa、一对侧框架4Fb、加强框架4Fc、后框架4Fd。前框架4Fa是构成座椅框架4F前部的板状的部件。而且,一对侧框架4Fb 分别是构成座椅框架4F侧部的板状的部件,以向左右分开的状态呈对面状地配置。而且,加强框架4Fc是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管状的部件,配置在一对侧框架4Fb的前端而呈架桥状地设置于它们之间。而且,后框架4Fd是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管状的部件,在一对侧框架4Fb的后部呈架桥状地设置于它们之间。该后框架4Fd在座椅前后方向上从加强框架4Fc分离适当的间隔,在上述两框架4Fc、4Fd之间配设后述的各S弹簧41、42。
参照图5,左右一对S弹簧(右侧S弹簧41、左侧S弹簧42)是将座椅座垫4的座椅缓冲部(图示省略)从里侧进行支承的部件。右侧S弹簧41是在座椅右侧配置的俯视观察为大致U字状的线弹簧,右侧的线弹簧部分41a与左侧的线弹簧部分41b配置成左右对称。而且,左侧S弹簧42是在座椅左侧配置的俯视观察为大致U字状的线弹簧,将左侧的线弹簧部分42a与右侧的线弹簧部分42b配置成左右对称。上述各S弹簧的线弹簧部分41a、41b、42a、42b以大致呈S字等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在适当的位置弯曲并沿前后方向延伸。而且,在右侧S 弹簧41和左侧S弹簧42的下侧,将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连结部件43以横切的方式配置。上述连结部件43与各S弹簧41、42在它们的相交的部位由多个树脂制的托架BM、BM1、BM2连结(在图5中,为了简便起见,对于特定的托架标注特定的附图标记BM1、BM2,对于其他的托架标注共用的附图标记BM)。
[被卡定部]
并且,左右一对被卡定部44、46是将外侧卡定部22和内侧卡定部32以卡挂的状态卡定的部位。上述左右一对被卡定部44、46一体地设置于特定的托架(BM1、BM2)而左右对称地配置。即,右侧的被卡定部44成为在右侧S弹簧41的右侧的线弹簧部分41b设置的右托架BM1的一部分。该右侧的被卡定部44是在俯视观察下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矩形的板状部位,从右托架BM1向右方突出。而且,左侧的被卡定部46成为在左侧S弹簧42的线弹簧部分42b设置的左托架BM2 的一部分。该左侧的被卡定部46是俯视观察下在左右方向上长的矩形的板状部位,以与右侧的被卡定部44成为左右对称的方式从左托架 BM2向左方突出。
[座椅靠背的形成作业]
参照图1~图3,在座椅靠背6的形成时,将座椅框架6F上的座椅缓冲部6P利用座椅罩6S包覆,而且在设于座椅罩6S的内侧的收容部 26预先收容保持捕捉部件10。此时,对座椅罩6S的一部分进行卷起等而在收容部26收容捕捉部件10,但是在这种作业中,应考虑极力避免作为内部结构体IM的座椅框架6F、座椅缓冲部6P向外部露出。因此,本实施例的座椅罩6S具有构成设计面的一部分的外侧罩部20和在外侧罩部20的内侧将内部结构体IM包覆的内侧罩部30,在外侧罩部20与内侧罩部30之间设有收容部26。并且,在由内侧罩部30将内部结构体IM包覆的状态下,外侧罩部20能够在将收容部26覆盖的状态下构成设计面的关闭姿势与使收容部26向座椅外露出的打开姿势之间进行位移。
即,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2及图5,通过将内侧罩部30设为关闭姿势,而该内侧罩部30成为将内部结构体IM从后方覆盖并从座椅靠背6的下端向座椅座垫4的下表面旋入的状态。并且,内侧罩部30 的内侧卡定部32以向前方被牵引的状态卷挂并卡定于左右被卡定部 44、46,由此维持该内侧罩部30的关闭姿势。通过这样将内侧罩部30 维持成关闭姿势,能够通过该内侧罩部30以避免内部结构体IM向外部露出的方式预先包覆。
并且,在由内侧罩部30将内部结构体IM包覆的状态下,能够使外侧罩部20向图4所示的打开姿势位移。即,通过将外侧罩部20向上方卷起而形成为打开姿势,由此,在外侧罩部20的里侧设置的收容部26向外部露出。在该打开姿势的外侧罩部20中,上侧部位20a与下侧部位20b的位置颠倒,成为外侧罩部20的背面向外部露出的状态。因此,在收容部26的开口朝向上方的状态下,收容部26与上侧部位 20a一起相对地配置于上方而配置在作业者的手边附近。这样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利用内侧罩部30避免内部结构体IM的外部露出并在收容部26收容捕捉部件10。此时,通过将外侧罩部20卷起而使收容部26 配置在作业者的手边附近,能够将捕捉部件10顺畅地收容于收容部26。
并且,在收容部26收容了捕捉部件10之后,使外侧罩部20向下方垂下而成为关闭姿势。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5所示,外侧罩部20覆盖座椅靠背6与座椅座垫4的交界部分,并向座椅座垫 4的下表面侧旋入。在该状态下,将外侧罩部20的外侧卡定部22与内侧罩部30同样地卡定于左右各被卡定部44、46,由此能够维持外侧罩部20的关闭姿势。并且,通过由关闭姿势的外侧罩部20将收容部26 包覆,能够将捕捉部件10更稳定地预先收容于收容部26。这样,将捕捉部件10稳定地保持在收容部26内,提高交通工具室内的洁净化、舒适性,由此成为有助于座椅性能的提高的结构。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将外侧罩部20、内侧罩部30、收容部26设置在座椅靠背6的后侧(座椅缓冲部6P的后表面6d)。因此,能够良好地避免座椅靠背6 的就座面(6a、6b)的就座性、设计性由于各罩部20、30、捕捉部件 10等而受到影响这样的事态。
需要说明的是,在交通工具用座椅2中,未假定通常时的捕捉部件10的由乘员进行的取出放入,但是在座椅的检修、修理时等有时会取出放入捕捉部件10。此时,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内侧罩部 30的下部与外侧罩部20的下侧部位20b相比为宽幅而向外部露出。因此,通过目视能够确认各罩部20、30(各罩部的区别变得容易),能够仅将外侧罩部20快速地形成为打开姿势。此外,可以在内侧罩部30 露出的部分预先安装LED等发光部件(图示省略)。由此,在通常时,通过发光部件能够将光照射到交通工具地板面,乘员的使用便利度提高,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座椅的设计性。
如以上说明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座椅罩6S设置外侧罩部20 和内侧罩部30,外侧罩部20能够从内侧罩部30独立地开闭。因此,由内侧罩部30覆盖而保护内部结构体IM,并使外侧罩部20为打开姿势而使收容部26露出,由此能够在收容部26收容保持捕捉部件10(物件)。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将未假定频繁的取出放入的捕捉部件10 收容于收容部26并由外侧罩部20预先覆盖,由此能够更稳定地预先保持于收容部26。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利用将外侧罩部20卷起的比较简便的结构在收容部26收容捕捉部件10。而且,在本实施例中,能够将外侧罩部20和内侧罩部30这双方卡定于被卡定部44、46,因此与将两罩部20、30分别卡定于不同的部位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化座椅结构。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将外侧罩部20、内侧罩部30及收容部 26设置在与座椅的就座面不同的部位,由此能够适当地预先维持座椅的就座面的性能。即,通过将外侧罩部20、内侧罩部30及收容部26 设置在与座椅靠背6的就座面(6a、6b)不同的部位(6d),能够适当地预先维持座椅靠背6的就座面(6a、6b)的性能。并且,在本实施例中,使内侧罩部30的一部分在相对不显眼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的下表面从外侧罩部20预先露出。并且,通过使外侧罩部20和内侧罩部30预先向外部露出,上述各罩部20、30的区别变得容易,成为使用便利度良好的座椅结构。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极力避免内部结构体IM的外部露出并在设于座椅罩6S的内侧的收容部26收容保持捕捉部件10(物件)。
[变形例1]
在此,收容部的结构除了上述的结构之外,可采取各种结构。例如在图6所示的变形例1的座椅罩6S中,收容部26A以与外侧罩部 20之间形成凹槽状的空间部的方式设置于外侧罩部20的里侧,这一点与实施例1不同。该收容部26A的下缘未缝合于外侧罩部20而成为能够开闭的状态。并且,收容部26A的上缘被内折,并且该被内折的上缘通过多个连结缝合线SEW3、SEW4而缝合于外侧罩部20,收容部 26A的左缘和右缘被缝合于图4所示的上侧部位20a的对应的缘部。并且,在本变形例中,不需要设置实施例1的收容垫材,因此能够简化收容部26A的结构,成为有助于座椅的零件个数削减的结构。
[变形例2]
另外,在图7所示的变形例2中,收容部26B以与中间罩部27 之间形成凹槽状的空间部的方式设置,这一点与实施例1不同。该中间罩部27是以缝合于第一缝合线SEW1的状态向下方垂下的面材,配置在外侧罩部20与内侧罩部30之间。并且,收容部26B的下缘未缝合于中间罩部27而成为能够开闭的状态。而且,收容部26B的上缘利用另外的连结缝合线SEW5缝合于中间罩部27,收容部26B的左缘和右缘被缝合于图4所示的上侧部位20a的对应的缘部。在本变形例中,将收容部26B和成为该收容部26B的一部分的中间罩部27与外侧罩部 20和内侧罩部30不同而另外设置,由此能够简化外侧罩部20和内侧罩部30的结构。
[实施例2]
本实施例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A具备与实施例1的交通工具用座椅 2大致相同的基本结构,因此共用的结构标注对应的附图标记等而省略详细说明。在实施例2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A中,参照图8,在座椅座垫4设有外侧罩部20、内侧罩部30及收容部26,这一点与实施例1 不同。该座椅座垫4具有座椅框架4F和座椅缓冲部4P作为内部结构体,座椅框架4F和座椅缓冲部4P具有与实施例1的对应的部件大致相同的结构。并且,在座椅缓冲部4P形成有成为座椅的就座面的顶板主部4a及左右顶板侧部4b、左右框面4c。顶板主部4a是在座椅宽度方向中央形成的乘员能够就座的部位。而且,左右顶板侧部4b是在顶板主部4a的侧方相对地朝向上方呈弧线形地凸起的部位。而且,左右框面4c分别是座椅宽度方向上的成为座椅座垫4的侧面的部位。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左侧的框面4c设有外侧罩部20、内侧罩部30及收容部26,上述各部20、30、26的基本结构与实施例1的对应的部件大致相同。并且,外侧罩部20覆盖从左侧的框面4c至座椅座垫4的下表面的部分,外侧罩部20的上缘安装于顶板侧部4b侧的座椅罩部分。而且,内侧罩部30配置在外侧罩部20的内侧,内侧罩部30的上缘也安装在顶板侧部4b侧的座椅罩部分。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罩部20、30的卡定结构可以设为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也是在收容部26收容捕捉部件10时,能够将内侧罩部 30维持成关闭姿势并使外侧罩部20成为打开姿势。而且,通过将外侧罩部20向上侧卷起而成为打开姿势,能够将捕捉部件10顺畅地收容于收容部26。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将外侧罩部20、内侧罩部30及收容部26设置在与座椅座垫4的就座面(4a、4b)不同的部位(4c),由此能够适当地预先维持座椅座垫4的就座面(4a、4b)的性能。
本实施方式的交通工具用座椅2、2A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除此之外可采取各种实施方式。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外侧罩部20 和内侧罩部30的结构(形状、尺寸、配置位置、配置数等),但是没有限定各罩部的结构。例如,内侧罩部可以是以避免内部结构体全部向外部露出的方式包覆的结构,也可以设为将内部结构体包覆成避免使座椅的美观性极端恶化的程度的结构(容许内部结构体的一部分的露出的结构)。而且,内侧罩部只要是能够维持关闭姿势的结构即可,未必非要设为能够向打开姿势位移的结构。例如,也可以利用壳状(树脂制)的内侧罩部将内部结构体预先包覆。而且,外侧罩部和内侧罩部作为对应的卡定部,除了带状的卡定部之外,可以采用具备线扣件、面扣件、点扣件结构的卡定部,也可以采用使用了夹子、螺栓件等其他部件的卡定部。而且,外侧罩部和内侧罩部也可以分别设为卡定于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不同的位置而维持关闭姿势的结构。而且,能够使关闭姿势的内侧罩部的至少一部分从关闭姿势的外侧罩部的适当的位置露出。而且,也可以设为避免关闭姿势的内侧罩部从关闭姿势的外侧罩部露出的结构。而且,应将卡定部卡定的被卡定部除了在座椅座垫设置的左右一对被卡定部之外,可以由座椅座垫和座椅靠背的适当的部件构成,也可以形成多个或单个被卡定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收容部26等和物件的结构(形状、尺寸、配置位置、形成数等),但是没有限定收容部和物件的结构。可以设为例如将作为收容部的面材的至少一部分使用线扣件、面扣件、点扣件等而安装于收容垫材等的结构。而且,作为收容部的原料,可以使用树脂制或金属制的板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树脂制的板材成形为凹槽状,或者将金属制的板材加工成凹槽形状。并且,收容部能够与外侧罩部和内侧罩部一起设置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适当的位置。而且,作为物件,可以假定各种部件,例如除了捕捉部件之外,可以假定通信设备、传感器等部件(有助于座椅性能的提高的部件),但是不需要局限于此。并且,可以根据物件的形状等来设定收容部的形状等。需要说明的是,作为捕捉部件的原料,除了活性炭之外,可以例示捕捉成分及其载持体,作为捕捉成分,可以例示能够与挥发性醛类进行席夫反应的胺化合物。需要说明的是,收容部的开口可以在外侧罩部为关闭姿势的情况下预先设置于收容部的上下左右的适当的位置。
并且,外侧罩部、内侧罩部及收容部可以设置在交通工具用座椅的适当的位置,根据需要也可以设置于就座面。例如在座椅靠背的情况下,不仅在从座椅靠背后表面的下端至座椅座垫的下表面的部分(使外侧罩部作为下带罩发挥功能的例子),而且可以在就座面、上表面、下表面、左右框面及后表面的至少一个设置外侧罩部、内侧罩部及收容部。而且,同样在座椅座垫的情况下,也不仅是从框面的下端至座椅座垫的下表面的部分,而且可以在就座面、下表面、前表面、后表面及左右框面的至少一个设置外侧罩部、内侧罩部及收容部。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例示了交通工具用座椅2、2A的各种结构,但是没有限定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各实施例的结构和各变形例的结构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适当组合。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够适用于车辆、飞机、电车、船舶等的全部交通工具用座椅。
Claims (9)
1.一种交通工具用座椅,包括:
座椅罩(6S),构成座椅的设计面;
内部结构体(IM),配置于所述座椅罩(6S)的内侧;及
收容部,能够收容物件,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罩(6S)具有:构成设计面的一部分的外侧罩部(20);和在所述外侧罩部(20)的内侧将所述内部结构体(IM)包覆的内侧罩部(30),
在所述外侧罩部(20)与所述内侧罩部(30)之间设有所述收容部,
在由所述内侧罩部(30)将所述内部结构体(IM)包覆的状态下,所述外侧罩部(20)能够在关闭姿势与打开姿势之间进行位移,该关闭姿势是所述外侧罩部(20)在覆盖所述收容部的状态下构成所述设计面的姿势,该打开姿势是使所述收容部向座椅外露出的姿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能够捕捉大气中的挥发性化合物的捕捉部件作为所述物件而被收容于所述收容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以将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设置于交通工具室内的状态为基准,关闭姿势下的所述外侧罩部(20)的上部侧固定于所述座椅罩(6S)的除所述一部分之外的部分,
通过将关闭姿势的外侧罩部(20)卷起而使所述外侧罩部(20)向打开姿势位移,
所述收容部构成为,设置于所述外侧罩部(20)的里侧,并且当所述关闭姿势的外侧罩部(20)被卷起时该收容部向座椅外露出。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罩部(30)构成为,能够在关闭姿势与打开姿势之间进行位移,并且通过将设于所述内侧罩部(30)的内侧卡定部卡定于设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被卡定部而维持关闭姿势,该关闭姿势是将所述内部结构体(IM)包覆的姿势,该打开姿势是使所述内部结构体(IM)露出的姿势,
所述外侧罩部(20)构成为,通过将设于所述外侧罩部(20)的外侧卡定部卡定于所述被卡定部而维持关闭姿势。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罩部(30)、所述外侧罩部(20)及所述收容部配置于与座椅的就座面不同的部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包括成为背倚部的座椅靠背,其中,所述内侧罩部(30)、所述外侧罩部(20)及所述收容部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后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还包括成为座部的座椅座垫,其中,所述内侧罩部(30)、所述外侧罩部(20)及所述收容部设置于所述座椅座垫的座椅宽度方向上的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以将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设置于交通工具室内的状态为基准,在由所述内侧罩部(30)将所述内部结构体(IM)包覆的状态下使所述外侧罩部(20)成为关闭姿势时,所述内侧罩部(30)的一部分以从所述外侧罩部(20)露出的状态配置于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的下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交通工具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以将所述交通工具用座椅设置于交通工具室内的状态为基准,所述收容部具有在使所述外侧罩部(20)成为打开姿势时朝向上方的开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45173 | 2017-12-21 | ||
JP2017245173A JP6981230B2 (ja) | 2017-12-21 | 2017-12-21 | 乗物用シート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955818U true CN209955818U (zh) | 2020-01-17 |
Family
ID=672221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22095990.8U Active CN209955818U (zh) | 2017-12-21 | 2018-12-13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81230B2 (zh) |
CN (1) | CN209955818U (zh) |
-
2017
- 2017-12-21 JP JP2017245173A patent/JP6981230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12-13 CN CN201822095990.8U patent/CN209955818U/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2019111869A (ja) | 2019-07-11 |
JP6981230B2 (ja) | 2021-12-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5904086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4852115B2 (ja) | 車両用カーゴネット | |
US9616786B2 (en) | Vehicle seat | |
JP5561129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5768591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US10093212B2 (en) | Vehicle seat | |
JP6451543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491255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CN110053531B (zh) | 载具座椅 | |
JP2018176767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CN209955818U (zh)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
JP5880309B2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6677104B2 (ja) | 乗物室内構造 | |
CN114103755B (zh) | 交通工具用座椅 | |
JP6267000B2 (ja) | 車両におけるシート装置 | |
JP2012121421A (ja) | 車両用シート | |
JP6946232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WO2015045225A1 (en) | Vehicle interior components with tags | |
JP6450796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6495961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19094010A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7176481B2 (ja) | 乗物用シート | |
JP2004136773A (ja) | 荷物の車両固定構造 | |
JP5797818B1 (ja) | 車両用収納具 | |
JP2007145212A (ja) | 自動車用収納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