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55561U - 防碳带褶皱的碳带盒及其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防碳带褶皱的碳带盒及其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55561U
CN209955561U CN201822224258.6U CN201822224258U CN209955561U CN 209955561 U CN209955561 U CN 209955561U CN 201822224258 U CN201822224258 U CN 201822224258U CN 209955561 U CN209955561 U CN 2099555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rbon ribbon
contact
contact site
ribbon
contact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222425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不公告发明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any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any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any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anyin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222425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555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555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555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mpression-Transfer Materials And Handling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防碳带褶皱的碳带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具有容腔,用以设置卷绕碳带的供给轴与回卷轴,所述盒体上设有用以与碳带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沿所述碳带的输送方向,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打印处的下游,所述碳带经过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后绕至所述回卷轴,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共同限制所述碳带的输送路径,且二者共同张紧所述碳带。及应用上述碳带盒的打印机。碳带受到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的弯折作用被张紧,因此回卷轴卷收不稳定或变化时,碳带松弛首先发生在回卷轴的容腔内,给予了回卷轴复原的时间,避免碳带松弛直接导致打印区域的碳带褶皱,有效减少因碳带褶皱导致打印不良的现象。

Description

防碳带褶皱的碳带盒及其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机的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防碳带褶皱的碳带盒及其打印机。
背景技术
大部分打印机配备于办公室或者家庭而被使用,打印机的种类丰富,按所采用的技术分类包括喷墨式、热敏式、热转印、静电式等打印机。其中,热转印的打印设备需要使用碳带盒,碳带盒包括供给轴、回收轴和两端连接于两轴上的碳带。在这样的热转印打印装置中,如果碳带没有被稳定地输送,碳带在打印区域产生褶皱,易导致打印画面质量不良。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回卷机构及其打印设备,旨在改善现有打印设备在回收轴停止主动回收碳带时容易碳带重力等外力作用下反向转动导致碳带脱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防碳带褶皱的碳带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具有容腔,用以设置卷绕碳带的供给轴与回卷轴,所述盒体上设有用以与碳带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沿所述碳带的输送方向,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打印处的下游,所述碳带经过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后绕至所述回卷轴,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共同限制所述碳带的输送路径,且二者共同张紧所述碳带。
进一步地,所述盒体包括支架、第一轴盖以及第二轴盖,所述第一轴盖与所述支架组装形成用以收容所述供给轴的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轴盖与所述支架组装形成用以收容所述回卷轴的第二腔室。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触部设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接触部设在所述第二轴盖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盖沿轴向的边缘向上游方向弯折形成弯折边,所述第二接触部设在所述弯折边上。
打印机,包括机座以及用以与碳带配合在记录介质上留下打印痕迹的打印组件,所述打印组件设在所述机座内,还包括上述的碳带盒,所述碳带盒内设有供给轴与回卷轴,所述供给轴与所述回卷轴分别位于所述所述打印组件的上游与下游,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与碳带接触,所述碳带经过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被弯折。
进一步地,所述打印机置于水平面状态,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高低交错。
进一步地,所述打印组件设有第三接触部与第四接触部,所述第三接触部与所述第四接触部分别接触且弯折所述碳带,所述第三接触部位于所述打印处的上游,所述第四接触部位于所述打印处的下游。
进一步地,所述打印机置于水平面状态,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回卷轴中轴线高低交错。
进一步地,所述打印机置于水平面状态,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回卷轴的中轴线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打印组件进一步包括设在所述打印头下方的保护盖以及设在所述打印头下游的挡板,所述第三接触部设在所述保护盖上,所述第四接触部设在所述挡板上;所述第三接触部的位置公差为0.05至1mm,所述第四接触部的位置公差为0.05至1mm,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位置公差为0.05至1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碳带盒上设置与碳带接触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碳带受到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的弯折作用被张紧,因此回卷轴卷收不稳定或变化时,碳带松弛首先发生在回卷轴的容腔内,给予了回卷轴复原的时间,避免碳带松弛直接导致打印区域的碳带褶皱,有效减少因碳带褶皱导致打印不良的现象。同时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之间的碳带输送路径固定,减少因路径变化导致的碳带松弛等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打印机在第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打印机沿A-A方向的剖视图,且打印组件处于打印状态;
图3是图1所示打印机沿A-A方向的剖视图,且打印组件处于停工状态;
图4是图2所示打印机中碳带盒在第二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碳带盒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标:100-打印机;1-机座;2-打印组件;21-胶辊;22-打印头;23-保护盖;24-挡板;25-第三接触部;26-第四接触部;3-碳带盒;31-回卷轴;32-供给轴;33-盒体;34-第二轴盖;35-第一轴盖;36-支撑部;37-支架;38-通孔;39-弯折边;40-第二接触部;41-第一接触部;X-碳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至图5所示,打印机100包括机座1、打印组件2以及碳带盒3,打印组件2和碳带盒3收容在机座1的内腔。打印组件2与碳带盒3配合在记录介质上留下打印痕迹。打印组件2包括打印头22和胶辊21,碳带盒3向打印组件2供给碳带X,碳带X设于打印头22与胶辊21之间,记录介质从碳带X与胶辊21之间通过。
需要说明的是,打印头22产生热量后对碳带X进行加热,使得碳带X上的油墨转印至记录介质上。打印头22由打印机100的控制器控制,控制打印头22的通电时间、周期、模式等,打印机100需要外界提供电源,实施例中打印机100电源由设置在打印机100内部的铝电池提供。碳带X上的油墨根据需要可以设置不同颜色,如黑色、红色、绿色、黄色等,一卷碳带X可以具有单一颜色或同时具备多种颜色。
需要说明的是,打印组件2包括打印状态与停工状态,打印头22可相对胶辊21运动,打印状态时,打印头22将碳带X和/或记录介质抵压在胶辊21上,胶辊21被驱动传送记录介质。停工状态时,打印头22抬高,与胶辊21间隔开来,打印头22脱离将碳带X抵压在胶辊21上的动作。
碳带盒3包括盒体33,盒体33内具有容腔可以收容供给轴32和回卷轴31,容腔可以根据收容部件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腔室。供给轴32位于打印组件2的上游,回卷轴31位于打印组件2的下游,碳带X的两端分别卷绕在供给轴32和回卷轴31,回卷轴31受驱动主动卷收碳带X。
盒体33包括支架37、第一轴盖35、第二轴盖34,第一轴盖35盖合在支架37上形成了可以收容供给轴32及卷绕在供给轴32上的碳带X的第一腔室,减少碳带X被外界粉尘、杂质污染的现象。第二轴盖34盖合在支架37上形成可以收容回卷轴31及卷绕在回卷轴31上的碳带X的第二腔室,避免已打印过的碳带X乱无章影响打印机100的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支架37上开设有通孔38,碳带X从供给轴32输出后从通孔38的底部经过后卷绕至回卷轴31,打印状态时打印头22可以接触通孔38下方的碳带X,且打印头22可穿过通孔38将碳带X抵压在胶辊21上,进行打印动作。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轴盖35、第二轴盖34可以是一体制成的结构,也可以是多个模块拼装而成的结构。第一轴盖35、第二轴盖34与支架37的连接方式可以固定件、粘结、扣合等方式。实施例中,第一轴盖35、第二轴盖34采用扣合的方式与支架37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轴盖35沿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支撑部36,用于承载供给轴32的两端,支架37上对应设有配合结构,第一支撑部36适配供给轴32的结构设有弧形面,供给轴32能够在第一支撑部36上绕其轴线转动并供给碳带X。第二轴盖34沿轴向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支撑部36,用于承载回卷轴31的两端,同样支架37上对应设有配合结构,第二支撑适配回卷轴31的机构设有弧形面,回卷轴31能够在第二支撑部36上绕其轴线转动并卷收碳带X。
碳带X沿着从供给轴32经常打印组件2再卷收到回卷轴31上的方向输送。盒体33上设有第一接触部41、第二接触部40,碳带X输送过程分别与第一接触部41、第二接触部40接触,且在第一接触部41与第二接触部40的位置处碳带X被弯折。第一接触部41与第二接触部40位于打印处的下游,打印处指打印头22与胶辊21配合的位置。
打印组件2包括保护盖23和档片,保护盖23和档片分别形成第三接触部25与第四接触部26。碳带X从供给轴32输出后,依次经过第三接触部25、第四接触部26、第一接触部41和第二接触部40,碳带X与每个接触部均接触,且在接触位置被弯折。打印区域位于第三接触部25与第四接触部26之间,碳带X从打印区域至回卷轴31经过了多个弯折,每两个接触部之间的碳带X被张紧。因此在回卷轴31回收稳定性不佳时,不会立刻导致打印区域的碳带X褶皱。例如,回卷轴31与第二接触部40之间的碳带X松弛,打印区域的碳带X不会立刻褶皱,而松弛的碳带X会耷拉在回卷轴31与第二接触部40之间,在一段时间内回卷轴31消化掉已松弛的碳带X,则碳带X的松弛现象不会影响到打印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接触部41与第二接触部40的设置,使得碳带X在第一接触部41与第二接触部40之间的输送路径相对固定,都是沿着第一接触部41与第二接触部40的两点连接直线轨迹进行输送,回卷轴31卷收碳带X后直径大小的变化,对于第二接触点距离回卷轴31表面碳带X的切点的距离影响很小。因此,避免了卷收碳带X后直径的不同而使得碳带X松弛,且避免这种松弛直接导致打印区域碳带X的褶皱。
需要说明的是,保护盖23设在打印头22的下方,减少打印头22受冲击而受损的情况。同时在打印头22的下游设置挡板24,进一步保护打印头22免遭损害。进一步的,将打印机100处于水平放置状态,第二接触部40沿竖直方向的位置公差为0.05至1mm,第三接触部25沿竖直方向的位置公差为0.05至1mm,第四接触部26沿竖直方向的位置公差为0.05至1mm。通过将挡板24、保护盖23、第二轴盖34三个部件的接触部在位置处将高度公差限定与0.05至1mm,以保证接触部的位置公差。
优选的,基于打印机100水平放置状态,第一接触部41、第二接触部40、第三接触部25、第四接触部26均在高低方向交错,且水平方向间隔设置。有助于弯折形成弓形,将碳带X更好的张紧。第一接触部41设在支架37上,第二接触部40设在第二轴盖34上。进一步的支架37在第一腔室的输出口处形成第五接触部,且第五接触部与其它接触部高低交错,且水平方向间隔开来,打印区域的上游增设了弯折结构,减少供给轴32碳带X松弛导致打印区域的碳带X褶皱现象。
进一步的,第二接触部40位于回卷轴31的中轴线上方,有益于碳带X在回卷轴31的切点与第二接触部40之间碳带X的张紧。回卷轴31的切点指回卷轴31卷收碳带X后表面与碳带X形成切点。
优选的,第二轴盖34沿轴向的边缘且向上游的方向弯折形成弯折边39,第二接触部40设在弯折边39的顶面,且第二接触部40朝向支架37凸起,进一步减少因回卷轴31卷绕碳带X后直径不同可能导致的碳带X松弛。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防碳带褶皱的碳带盒,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具有容腔,用以设置卷绕碳带的供给轴与回卷轴,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上设有用以与碳带接触的第一接触部和第二接触部,沿所述碳带的输送方向,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打印处的下游,所述碳带经过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后绕至所述回卷轴,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共同限制所述碳带的输送路径,且二者共同张紧所述碳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包括支架、第一轴盖以及第二轴盖,所述第一轴盖与所述支架组装形成用以收容所述供给轴的第一腔室,所述第二轴盖与所述支架组装形成用以收容所述回卷轴的第二腔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设在所述支架上,所述第二接触部设在所述第二轴盖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碳带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盖沿轴向的边缘向上游方向弯折形成弯折边,所述第二接触部设在所述弯折边上。
5.打印机,包括机座以及用以与碳带配合在记录介质上留下打印痕迹的打印组件,所述打印组件设在所述机座内,所述打印组件包括胶辊和打印头,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碳带盒,所述碳带盒内设有供给轴与回卷轴,所述供给轴与所述回卷轴分别位于所述打印组件的上游与下游,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与碳带接触,所述碳带经过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分别被弯折。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机置于水平面状态,所述第一接触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高低交错。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组件设有第三接触部与第四接触部,所述第三接触部与所述第四接触部分别接触且弯折所述碳带,所述第三接触部位于所述打印处的上游,所述第四接触部位于所述打印处的下游。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机置于水平面状态,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回卷轴中轴线高低交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位于所述回卷轴的中轴线上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组件进一步包括设在所述打印头下方的保护盖以及设在所述打印头下游的挡板,所述第三接触部设在所述保护盖上,所述第四接触部设在所述挡板上;所述第三接触部的位置公差为0.05至1mm,所述第四接触部的位置公差为0.05至1mm,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位置公差为0.05至1mm。
CN201822224258.6U 2018-12-27 2018-12-27 防碳带褶皱的碳带盒及其打印机 Active CN2099555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24258.6U CN209955561U (zh) 2018-12-27 2018-12-27 防碳带褶皱的碳带盒及其打印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2224258.6U CN209955561U (zh) 2018-12-27 2018-12-27 防碳带褶皱的碳带盒及其打印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55561U true CN209955561U (zh) 2020-01-17

Family

ID=692345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2224258.6U Active CN209955561U (zh) 2018-12-27 2018-12-27 防碳带褶皱的碳带盒及其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555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177102B1 (en) Pagewidth wide format printer
US7758263B2 (en) Ink ribbon cartridge having projections extending from connecting members
US8967793B2 (en) Sheet transport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device
USRE40202E1 (en) Ink ribbon cassette for thermal transfer printer
CN209955561U (zh) 防碳带褶皱的碳带盒及其打印机
JP5962091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165741B2 (en) Cassette for rolled recording mediu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351918B2 (ja) プリント媒体供給装置およびラベルプリンタ
JP5910203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EP0522904A2 (en) Color thermal printer
CN113613909B (zh) 打印机
CN214137962U (zh) 带盒
US20190092057A1 (en) Replaceable printing subassembly
CN215883070U (zh) 印刷装置
AU2004201741B2 (en) Wide format printer
AU770374B2 (en) Pagewidth wide format printer
JP3705213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プリンタ
KR20190002707A (ko) 인쇄 서브조립체
JP3158885B2 (ja) 印字装置
JP2023095336A (ja) シート供給装置および記録装置
JP2022036478A (ja) 印刷装置、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JP2013193217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IL165410A (en) Wide format digital prin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