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43382U - 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43382U
CN209943382U CN201920364256.9U CN201920364256U CN209943382U CN 209943382 U CN209943382 U CN 209943382U CN 201920364256 U CN201920364256 U CN 201920364256U CN 209943382 U CN209943382 U CN 2099433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tary gear
inner ring
planet
gear
power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364256.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辉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364256.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433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433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4338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单向离合器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包括内环、外环以及行星架、行星齿轮和第一传力爪,内环穿过行星架的底盘的中心通孔与底盘同轴设置,外环套设在行星架外,行星架上设有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第一传力爪上设有与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均啮合的第三行星齿轮,外环的内周设置成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均啮合的内齿轮。本实用新型有效提高了单向离合器的耐磨性和耐久性,以及工作精准度,而且反向解脱轻便且不会卡死、自锁性能可靠、动作准确度高、工作稳定,使用寿命长。

Description

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离合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
背景技术
单向离合器的作用是逆止、超越和定位,可以应用在机械领域中需要主动件和从动件之间同步与离合的场合。如:减速器、提升机、鼓风机风扇和纺织、印刷、包装等机械。目前广泛应用的有嵌合式的棘轮式单向离合器和摩擦式的滚柱式单向离合器以及楔块式单向离合器。
棘轮式单向离合器由内环、外环、棘爪等主要零部件组成。内环和外环通过棘爪实现同步或超越运动。其特点是承载能力大,缺陷是同步旋转精度取决于外环或内环的齿数量,无法满足高精度要求的场合。
滚柱式单向离合器由内环、外环、滚柱等主要零部件组成。内环和外环通过滚道内滚柱实现同步或超越运动。其特点是精度高、结构简单、生产方便,缺陷是高速旋转的分离状态下滚柱与滚道间产生摩擦和发热并且缺乏润滑油的情况下更为严重,导致寿命过短且无法满足不易拆卸更换的变速箱等机械领域。
楔块式单向离合器由内环、外环、楔块等主要零部件组成,与滚柱式单向离合器原理类似但因为滚柱替代为楔块,所以放置的楔块数量更多而且楔块与滚道接触的圆弧面曲率半径大于滚柱的半径,因此承载能力更大且反向解脱轻便。因为与滚柱式单向离合器原理类似,所以也存在类似的缺陷,此外遇到极端载荷下楔块会翻转无法复位,导致工作失效。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向解脱轻便且不会卡死、自锁性能可靠、动作准确度高、工作稳定,且摩擦损耗小、使用寿命长的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
(二)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具体包括:
行星架,所述行星架包括设有中心通孔的底盘和设于所述底盘的盘面周向的多组行星轮轴,每组行星轮轴包括第一行星轮轴和第二行星轮轴,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上固定套设有第一行星齿轮,所述第二行星轮轴上固定套设有第二行星齿轮;
内环,所述内环呈凸轮型,所述内环为设有轴向通孔的转轴,所述内环穿过所述底盘的中心通孔与所述底盘同轴设置,所述内环的外周间隔设有多个沿所述内环的周向延伸的传动凸起,所述传动凸起的一端设有内环凹面,所述传动凸起的另一端设有内环凸面;
第一传力爪,所述第一传力爪呈棘爪型,所述第一传力爪的一端设置成与所述内环凹面相配合的尖端,所述第一传力爪靠近所述内环的一侧外周设有与所述内环凸面相配合的传力爪凸面,所述第一传力爪的表面分别设有远离所述尖端的第一连接孔和靠近所述尖端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传力爪通过第一连接孔套设在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上,所述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有第三行星轮轴,所述第三行星轮轴上固定套设有位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均啮合的第三行星齿轮;
外环,所述外环套设在所述行星架外,所述外环的内周设置成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均啮合的内齿轮;
通过所述内环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使得所述内环凸面挤压所述第一传力爪的传力爪凸面,使所述第一传力爪和相互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和第三行星齿轮锁止于所述内环和外环当中,进行所述内环和外环的同步旋转;通过所述内环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使得所述内环凹面推动所述第一传力爪的尖端,使所述第一传力爪和行星架以及相互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和第三行星齿轮在外环内空转,进行所述内环和外环的超越运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相邻两组所述行星轮轴之间设有沿所述底盘的轴向延伸的凸台,所述凸台的轴向设有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包括连接端和呈夹角连接在所述连接端两侧的弹簧支腿,所述内环设有与所述连接端连接的弹簧安装孔,所述弹簧通过连接端连接在所述弹簧安装孔中,一条所述弹簧支腿抵在所述内环外表面,另一条所述弹簧支腿抵在所述凸台的表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行星架还包括设有中心通孔的行星架端盖,所述行星架端盖套设在所述内环上并与所述凸台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内环与所述行星架端盖以及所述底盘之间均留有浮动间隙。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多组所述行星轮轴均布在所述底盘的盘面周向,每组行星轮轴中的所述第一行星轮轴和第二行星轮轴沿所述底盘的盘面周向分布。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行星齿轮与所述外环的内齿轮之间留有间距。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传力爪,所述底盘的上表面设有套设在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上的第一传力爪和第一行星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力爪的第三行星轮轴上的第三行星齿轮和通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行星轮轴和第三行星轮轴上的第二传力爪;所述第二行星轮轴上套设有用于将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抬高到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三行星齿轮相同高度的衬台,并套设有位于所述衬台上的第二行星齿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内环设有双层所述传动凸起,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力爪和第二传力爪相对应。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外环的轴向两端还分别设有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盖分别与所述内环通过轴承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底盘设有与每个行星轮轴一一对应的轴孔,所述行星轮轴穿过对应的轴孔延伸到所述底盘的同一侧。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在传统单向离合器的基础上主要改进和增加了行星架、内环、行星齿轮和传力爪;当超越工作时,外环的内齿轮作用于行星齿轮进行齿轮啮合传动,致使摩擦损耗和发热均小于滚柱或楔块式单向离合器,可提高耐久性,而且通过内环凸面和传力爪凸面的的圆弧面曲率优化设计可以实现反向解脱轻便,使用寿命长;此外,齿轮啮合传动相比于摩擦传动对润滑油的要求不高,且自我润滑效果也更好。
通过在内环上改进和增加的内环凸面以及传力爪上设置的传力爪凸面,在同步工作时,可以直接把内环的载荷作用于传力爪和行星齿轮,不仅可以提高同步精准度,而且通过内环凸面和传力爪凸面的圆弧面曲率优化设计增加接触面,提高耐磨性和耐久性,同步旋转精度比其他单向离合器高。
此外,行星架浮动的均载设计可以在部件加工精度不足或长期使用导致部件局部损耗下也可以稳定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图2中I-I向剖视图;
图2为图1中Ⅱ-Ⅱ向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外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行星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内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一传力爪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内环、行星架、传力爪之间配合的局部示意图;
图8为图7中加入弹簧的局部示意图;
图9为图8中加入外环的局部示意图;
图10为传力爪与内环之间存在间隙的示意图;
图11为图12中IV-IV向剖视以显示传力爪与内环之间间隙消失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Ⅲ-Ⅲ向剖视以显示设置浮动间隙的示意图;
图13为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2、内环;2a、传动凸起;2b、内环凸面;2c、内环凹面;2d、弹簧安装孔;3、行星架;3a、底盘;3b、凸台;3c、轴孔;4、外环;4a、内齿轮;51、第一传力爪;52:第二传力爪;5a、传力爪凸面;5b、尖端;5c、第一连接孔;5d、第二连接孔;6、弹簧;7、行星架端盖;8、上端盖;9、下端盖;10、第一行星齿轮;11、第二行星齿轮;12、第三行星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多根”、“多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同步是指,内环和外环同轴配合下的相同方向、相同角速度旋转,超越是指,内环和外环同轴配合下的相对旋转。
如图1-1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1,其中,图13中是部分断面和分解组装立体图,具体可以包括:
行星架3,如图4和图13所示,所述行星架3包括设有中心通孔的底盘3a和设于所述底盘3a的盘面周向的多组行星轮轴,底盘3a的横截面呈环形,具体地,底盘3a设有与每个行星轮轴一一对应的轴孔3c,所述行星轮轴穿过对应的轴孔3c延伸到所述底盘3a的同一侧,行星轮轴与对应的轴孔3c通过孔轴固定配合连接,每组行星轮轴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行星轮轴和第二行星轮轴,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上固定套设有第一行星齿轮10,所述第二行星轮轴上固定套设有第二行星齿轮11,为了确保连接的可靠性,行星轮轴的横截面可以设置成正多边形,行星齿轮的轴向通孔的横截面设置成与行星轮轴的横截面相匹配的正多边形,从而使得行星齿轮转动时带动行星轮轴同步转动,进而带动行星架3一起转动;
内环2,如图5和图13所示,所述内环2呈凸轮型,所述内环2为设有轴向通孔的转轴,内环2的长度远大于底盘的轴向长度,所述内环2穿过所述底盘的中心通孔,与行星架3的底盘同轴设置,所述内环2的外周间隔设有多个沿所述内环2的周向延伸的传动凸起2a,所述传动凸起2a的一端设有内环凹面2c,所述传动凸起2a的另一端设有内环凸面2b,可以优化设计内环凸面2b的圆弧面曲率半径,使同步时增加与第一传力爪51的接触面,提高使用寿命,而且在超越时解脱方便;内环凸面2b与内环2的周向表面通过平滑的弧面过渡连接,相邻传动凸起2a之间,相对的内环凹面2c和内环凸面2b作为内环2正反向转动时的作用面,且相邻的内环凹面2c和内环凸面2b之间留有的一段过渡间距使内环2和第一传力爪51的配合更加稳定;
第一传力爪,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传力爪51呈棘爪型,其轴向两侧为平面,两平面之间的周向为一圈封闭的弧面或平面与弧面的组合,本实施例中,第一传力爪51的轴向截面整体呈长圆形,并在长圆形的一端设置斜向外凸出的弧形凸出部,弧形凸出部与长圆形整体通过弧面过渡连接,所述第一传力爪51的一端设置成与所述内环凹面2c相配合的尖端5b,弧形凸出部的端部形成尖端5b,尖端5b具体为带有弧面的尖端,以避免应力集中,所述第一传力爪51靠近所述内环的一侧外周设有与所述内环凸面2b相配合的传力爪凸面5a,弧形凸出部的侧面向外凸出的凸面形成传力爪凸面5a,可以优化设计传力爪凸面5a的圆弧面曲率半径,使同步运动时增加与内环凸面2b的接触面,提高使用寿命,而且在超越时解脱方便;所述第一传力爪51的表面分别设有远离所述尖端5b的第一连接孔5c和靠近所述尖端5b的第二连接孔5d,所述第一传力爪51通过第一连接孔5c套设在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上,所述第二连接孔5d固定连接有第三行星轮轴,第三行星轮轴的延伸方向与第一行星轮轴和第二行星轮轴的延伸方向同向,所述第三行星轮轴上固定套设有位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10与第二行星齿轮11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10、第二行星齿轮11均啮合的第三行星齿轮12,三个行星齿轮可以设置成规格完全一致,以便于安装和替换;
外环4,如图3所示,所述外环4套设在所述行星架3外,所述外环4的内周设置成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10和第二行星齿轮11均啮合的内齿轮4a,也就是说,第一行星齿轮10和第二行星齿轮11与内齿轮4a始终啮合,第三行星齿轮12与第一行星齿轮10和第二行星齿轮11始终啮合;
通过所述内环2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使得所述内环凸面2b挤压所述第一传力爪51的传力爪凸面5a,使所述第一传力爪51和相互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10、第二行星齿轮11和第三行星齿轮13锁止于所述内环2和外环4当中,进行所述内环2和外环4的同步旋转;可以理解的是,当内环2顺时针转动为同步状态时,则内环2逆时针旋转时则为超越状态,也就是说旋转和超越是沿内环两个相反的方向;通过所述内环2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所述内环凹面2c推动所述第一传力爪51的尖端5b,使所述第一传力爪51和行星架3以及相互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10、第二行星齿轮11和第三行星齿轮13在外环4内空转,进行所述内环2和外环4的超越运动。
具体地,例如以如图9中B方向逆时针转动内环2时,如图7所示,使得所述内环凹面2c抵在尖端5b,并推动第一传力爪51和配合在一起的行星架3一起转动,此时如图9所示,内环2推动第一传力爪51和配合在一起的行星架3以及第一行星齿轮10、第二行星齿轮11、第三行星齿轮12在外环4里面以第一行星齿轮10、第二行星齿轮11与内环齿轮4a齿轮啮合的方式可进行空转,此时内环2为主动的超越状态;
如图9中A顺时针转动内环时,如图8所示,使得所述内环凸面2b与所述传力爪凸面5a接触并挤压第一传力爪51且以图9中C方向推动第一传力爪51向外转动,导致所述第三行星齿轮12向所述第一行星齿轮10和第二行星齿轮11进行载荷即施加推力,使得所述第一行星齿轮10和第二行星齿轮11与所述外环4的内齿轮4a间产生咬合力,使第一传力爪51和第一行星齿轮10、第二行星齿轮11、第三行星齿轮12锁止于内环2和外环4当中,进行内环2和外环4的同步旋转,此时内环2为主动的同步状态。
当然,外环4也可以为主动的超越状态:外环4以如图9中A顺时针转动时,外环4内齿轮4a与第一行星齿轮10、第二行星齿轮11间齿轮啮合传动并推动行星架3,第一传力爪51的尖端5b被内环2的内环凹面2c挡住,因为上述齿轮啮合传动使外环4的转矩无法有效的传递到内环2,所以此时外环4和内环2可进行超越运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相邻两组所述行星轮轴之间设有沿所述底盘的轴向延伸的凸台3b,所述凸台3b的轴向设有螺纹孔,行星架3还包括设有中心通孔的行星架端盖7,所述行星架端盖7套设在所述内环上并与所述凸台3b通过螺纹连接件例如螺栓固定连接,通过凸台3b将多组行星轮轴一一隔开。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还包括弹簧6,所述弹簧6包括连接端和呈夹角优选为钝角连接在所述连接端两侧的弹簧支腿,弹簧的具体结构可以由弹簧钢丝绕制而成,弹簧钢丝在连接端处绕设呈至少一圈的螺旋形,弹簧钢丝延伸出连接端的两侧分别形成弹簧支腿,可以通过连接轴穿过连接端的内圈,如图5所示,所述内环例如可以在传动凸起上设有与所述连接端连接的弹簧安装孔2d,通过穿过连接端的连接轴插入所述弹簧安装孔2d中实现弹簧6安装,一条所述弹簧支腿抵在所述内环外表面,另一条所述弹簧支腿抵在所述凸台3b的表面,以对内环2与行星架3之间施加作用力。弹簧6的弹力越大对内环2、第一传力爪51、行星架3、外环4以及第一行星齿轮10、第二行星齿轮11、第三行星齿轮12间接触越稳定,内环2与外环4的同步精度也更高;但是当内环2为主动的超越状态时,齿轮间需要克服的啮合力与弹簧6的弹力有关,弹力越大所需要克服的齿轮啮合力越大,所以弹簧6弹力的选择需要和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考虑。
弹簧6可以使内环和行星架3反方向旋转,这种旋转力可以使内环、第一传力爪、外环4内齿轮4a以及第一行星齿轮10、第二行星齿轮11、第三行星齿轮12之间保持无间隙接触,具体为:
第一是内环凸面2b与传力爪凸面5a无间隙接触,第二是配合在第一传力爪51的第三行星齿轮12的齿牙与配合在行星架3上的第一行星齿轮10和第二行星齿轮11的齿牙无间隙接触,第三是配合在行星架3上的第一行星齿轮10和第二行星齿轮11的齿牙与外环4内齿轮4a的齿牙无间隙接触,并且始终保持一定的啮合力。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使得行星架3受力分散并受力均匀,多组所述行星轮轴均布在所述底盘的盘面周向,每组行星轮轴中的所述第一行星轮轴和第二行星轮轴沿所述底盘的盘面周向分布,本实施例中,共设有三组行星轮轴,每组行星轮轴包括两个行星轮轴,一共六个行星轮轴均布在底盘的盘面周向。当然,根据具体设计要求,也可以设置两组或者四组等其他组数的行星轮轴,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10所示,因为零件的制造误差或者后期使用当中发生磨损致使内环2与部分第一传力爪51之间可能形成间隙无法有效传递载荷,例如,图10中,α、β、γ的放大图处,α、γ处产生间隙,β处无间隙,导致α、γ处传递载荷失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避免因为零件的制造误差或者后期使用当中发生磨损致使内环2与均匀分布的传力爪之间形成间隙而无法使每个传力爪负担载荷的问题,如图12所示,所述内环2与所述行星架端盖7以及所述行星架底盘3a之间均留有浮动间隙,使得行星架3或内环2可以在此间隙范围内在弹簧6的作用下浮动,直到所有传力爪凸面5a与内环凸面2b接触为止,使每个传力爪负担来自内环2的载荷,如图11所示,α、γ处的间隙均消失,此时,α、β、γ处均无间隙,保证每个传力爪都能承担内环施加的载荷。
本实施例的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1,可以选择行星架3浮动设计,此时只需要考虑行星架3与内环2之间的浮动间隙和各齿轮齿牙间的间隙即可,而且工作稳定、结构简单、质量小、生产维护方便,无需考虑其他多余的浮动均载机构。
还可以选择内环2和外环4浮动的均载设计,其优点是内环2不仅设置于中心位置,而且质量偏小,所以浮动灵敏,而且内环2重心偏移造成的离心力小,特别是离心力偏小和无需更多考虑齿轮齿牙间隙是内环2浮动时的优点。如果内环2与行星架3双浮动时,灵敏度和精准度方面可获得更好的改善。
若外环4或外环4与行星架3同时浮动时,因质量和体积过大,导致离心力偏大且工作不灵敏,而且设计时还要考虑各齿轮齿牙间隙,多数情况下效果均不如内环2浮动或行星架3浮动。但是特定情况下不允许内环2或行星架3浮动时可以通过结构设计采用外环4或外环4与行星架3同时浮动。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1的上述浮动设计是为了改善零件的制造误差或者后期使用当中发生磨损时而设计的。因此,在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1的选择或设计加工时,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况,不同的生产加工能力,选择最优的浮动均载方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行星齿轮12与所述内齿轮4a之间留有间距,即第三行星齿轮12与内齿轮4a不接触,只有第一行星齿轮10和第二行星齿轮11与内齿轮4a接触并啮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传力爪52,第二传力爪52与第一传力爪51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二传力爪52不设置第三行星轮轴,即第二传力爪52上仅设置第一连接孔5c和第二连接孔5d,所述底盘的上表面设有套设在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上的第一传力爪51和第一行星齿轮10、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力爪51的第三行星轮轴上的第三行星齿轮12和通过第一连接孔5c和第二连接孔5d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行星轮轴和第三行星轮轴上的第二传力爪52;所述第二行星齿轮11的下方设有套设在所述第二行星轮轴上用于将所述第二行星齿轮11抬高到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10和第三行星齿轮12相同高度的衬台,衬台可以呈带有中心孔的圆柱状,具体形状不做具体要求,所述第二行星轮轴上套设有位于所述衬台上的第二行星齿轮11,形成由下至上位于底盘上表面第一层的第一传力爪51和衬台、位于第二层的第一行星齿轮10、第三行星齿轮12和第二行星齿轮11,位于最上层的第二传力爪52,通过两层传力爪能够更稳定地作用在内环上,也能够使内环受力分散、避免内环承受较大的力。
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所述内环2相应的设有双层所述传动凸起2a,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力爪51和第二传力爪52相对应,即位于内环外围的第一传力爪51对应内环周向上的一层传动凸起2a,位于内环外围的第二传力爪52对应内环周向上的另一层传动凸起2a,从而能够将内环受力分散,将力更均匀地分散在内环2上,从而确保内环2不会局部受力过大,各部分受力均匀。需要说明的是,并不局限于上述排布方式,还可以采用双层行星齿轮并在双层行星齿轮间设置第一传力爪51的形式,可以根据具体需要进行选择。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位于所述外环4的轴向两端还分别设有上端盖8和下端盖9,所述上端盖8和下端盖9分别与所述内环通过轴承连接,当然,外环4可以借助上端盖8和下端盖9与内环同轴配合,或者根据实际需要,外环4的上端盖8或下端盖9与外环4为一体结构,或者也可以不设上端盖8和下端盖9,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具体选择。
由以上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通过在传统单向离合器的基础上改进和增加了行星架、内环、行星齿轮和传力爪;当超越时,外环内齿轮作用于行星齿轮进行齿轮啮合传动,致使摩擦损耗和发热均小于滚柱或楔块式单向离合器,可提高耐久性,而且通过内环凸面和传力爪凸面的的圆弧面曲率优化设计可以反向解脱轻便,使用寿命长;此外,齿轮啮合传动相比于摩擦传动对润滑油的要求不高,且自我润滑效果也更好。
内环上改进和增加的内环凸面以及传力爪上设置的传力爪凸面,在同步时,可以直接把内环的载荷作用于传力爪和行星齿轮,不仅可以提高同步精准度,而且通过内环凸面和传力爪凸面的圆弧面曲率优化设计增加接触面,提高耐磨性和耐久性,同步精度比其他单向离合器高,行星架浮动的均载设计可以在部件加工精度不足和长期使用导致部件局部损耗下也可以稳定工作。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行星架,所述行星架包括设有中心通孔的底盘和设于所述底盘的盘面周向的多组行星轮轴,每组行星轮轴包括第一行星轮轴和第二行星轮轴,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上固定套设有第一行星齿轮,所述第二行星轮轴上固定套设有第二行星齿轮;
内环,所述内环呈凸轮型,所述内环为设有轴向通孔的转轴,所述内环穿过所述底盘的中心通孔与所述底盘同轴设置,所述内环的外周间隔设有多个沿所述内环的周向延伸的传动凸起,所述传动凸起的一端设有内环凹面,所述传动凸起的另一端设有内环凸面;
第一传力爪,所述第一传力爪呈棘爪型,所述第一传力爪的一端设有与所述内环凹面相配合的尖端,所述第一传力爪靠近所述内环的一侧外周设有与所述内环凸面相配合的传力爪凸面,所述第一传力爪的表面分别设有远离所述尖端的第一连接孔和靠近所述尖端的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传力爪通过第一连接孔套设在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上,所述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有第三行星轮轴,所述第三行星轮轴上固定套设有位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与第二行星齿轮之间,且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均啮合的第三行星齿轮;
外环,所述外环套设在所述行星架外,所述外环的内周设置成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二行星齿轮均啮合的内齿轮;
通过所述内环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动,使得所述内环凸面挤压所述第一传力爪的传力爪凸面,使所述第一传力爪和相互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和第三行星齿轮锁止于所述内环和外环当中,进行所述内环和外环的同步旋转;通过所述内环逆时针或顺时针转动,使得所述内环凹面推动所述第一传力爪的尖端,使所述第一传力爪和行星架以及相互啮合的第一行星齿轮、第二行星齿轮和第三行星齿轮在外环内空转,进行所述内环和外环的超越运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在相邻两组所述行星轮轴之间设有沿所述底盘的轴向延伸的凸台,所述凸台的轴向设有螺纹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簧,所述弹簧包括连接端和呈夹角连接在所述连接端两侧的弹簧支腿,所述内环设有与所述连接端连接的弹簧安装孔,所述弹簧通过连接端连接在所述弹簧安装孔中,一条所述弹簧支腿抵在所述内环外表面,另一条所述弹簧支腿抵在所述凸台的表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架还包括设有中心通孔的行星架端盖,所述行星架端盖套设在所述内环上并与所述凸台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与所述行星架端盖以及所述底盘之间均留有浮动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多组所述行星轮轴均布在所述底盘的盘面周向,每组行星轮轴中的所述第一行星轮轴和第二行星轮轴沿所述底盘的盘面周向分布。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行星齿轮与所述外环的内齿轮之间留有间距。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传力爪,所述底盘的上表面设有套设在所述第一行星轮轴上的所述第一传力爪和第一行星齿轮、套设于所述第一传力爪的第三行星轮轴上的第三行星齿轮和通过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分别套设在所述第一行星轮轴和第三行星轮轴上的第二传力爪;所述第二行星轮轴上套设有用于将所述第二行星齿轮抬高到与所述第一行星齿轮和第三行星齿轮相同高度的衬台,并套设有位于所述衬台上的第二行星齿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环设有双层所述传动凸起,分别与所述第一传力爪和第二传力爪相对应。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外环的轴向两端还分别设有上端盖和下端盖,所述上端盖和下端盖分别与所述内环通过轴承连接;
所述底盘设有与每个行星轮轴一一对应的轴孔,所述行星轮轴穿过对应的轴孔延伸到所述底盘的同一侧。
CN201920364256.9U 2019-03-21 2019-03-21 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433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64256.9U CN209943382U (zh) 2019-03-21 2019-03-21 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364256.9U CN209943382U (zh) 2019-03-21 2019-03-21 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43382U true CN209943382U (zh) 2020-01-14

Family

ID=69125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364256.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43382U (zh) 2019-03-21 2019-03-21 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43382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6881A (zh) * 2019-03-21 2019-05-31 金辉哲 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
CN111271391A (zh) * 2020-01-20 2020-06-12 长沙海川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传动系统、起升变速系统及起升设备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826881A (zh) * 2019-03-21 2019-05-31 金辉哲 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
CN111271391A (zh) * 2020-01-20 2020-06-12 长沙海川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传动系统、起升变速系统及起升设备
CN111271391B (zh) * 2020-01-20 2021-05-07 长沙海川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传动系统、起升变速系统及起升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43382U (zh) 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
WO2011069330A1 (zh) 轴承式超越离合器结构
US20070202986A1 (en) Roller bearing for planetary gear mechanism
CN202484212U (zh) 新型复式活齿减速器
US10132362B2 (en) Power generation device and shaft coupling device with elastic member used therein
CN102606646A (zh) 牙嵌式超越离合器
CN109826881A (zh) 一种行星齿轮单向离合器
CN101949448A (zh) 自动变速器行星齿轮架的稳定
JP2010156407A (ja) 鉄道車両駆動ユニット
CN111043257B (zh) 采用多片式大扭矩摩擦离合器的自适应自动变速总成
CN210178876U (zh) 装载机变速箱变速泵取力口轴承支撑结构
CN107965532A (zh) 一种非摩擦式超越离合器
CN214367375U (zh) 一种改进型超越离合器总成
CN213575253U (zh) 一种超越离合器和变速箱
CN211175110U (zh) 一种滚柱式超越离合器
CN212131117U (zh) 一种新型超越离合器总成
JP6328810B1 (ja) 一方向クラッチ
US11365771B2 (en) One-way clutch
CN206478139U (zh) 全速非接触式楔块超越离合器
CN201651054U (zh) 差动式滚动轴承
CN210368048U (zh) 一种细纱摇臂轴传动机构
CN101846130B (zh) 差动式滚动轴承
CN212202903U (zh) 一种超越离合器
CN110094433A (zh) 超越离合器
CN215487492U (zh) 一种均载双螺母螺旋传动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