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38990U - 自定位升降平台及无人机空间站 - Google Patents

自定位升降平台及无人机空间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38990U
CN209938990U CN201920250538.6U CN201920250538U CN209938990U CN 209938990 U CN209938990 U CN 209938990U CN 201920250538 U CN201920250538 U CN 201920250538U CN 209938990 U CN209938990 U CN 2099389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manned aerial
clamping
aerial vehicle
self
support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5053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细平
李湘驰
李勇高
陈国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Lkk Industry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Lkk Industry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Lkk Industry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Lkk Industry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5053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389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389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389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Forklifts And Lifting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自定位升降平台及无人机空间站,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底部支撑板以及顶部支撑板,所述底部支撑板与所述顶部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顶部支撑版相对于所述底部支撑板运动的支撑杆组件,所述顶部支撑板上设置有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包括若干可于所述顶部支撑板上滑动的夹紧件,所述夹紧件之间相互配合将放置在所述顶部支撑板上的物品夹紧,或,解除对放置在所述顶部支撑板上的物品的夹紧。通过设置自定位升降平台在无人机空间站中,可以实现落在空间站上的无人机自动化定位到中心位置,降级降落精度要求,升降功能能够实现无人机进出空间站的自动化。

Description

自定位升降平台及无人机空间站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定位升降平台及具有该平台的无人机空间站。
背景技术
无人驾驶飞机简称“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机,或者由车载计算机完全地或间歇地自主地操作。
与有人驾驶飞机相比,无人机往往更适合那些太“愚钝,肮脏或危险”的任务。无人机按应用领域,可分为军用与民用。军用方面,无人机分为侦察机和靶机。民用方面,无人机+行业应用是无人机真正的刚需;目前在航拍、农业、植保、微型自拍、快递运输、灾难救援、观察野生动物、监控传染病、测绘、新闻报道、电力巡检、救灾、影视拍摄、制造浪漫等等领域的应用,大大的拓展了无人机本身的用途,发达国家也在积极扩展行业应用与发展无人机技术。
从技术角度定义无人机可以分为:无人直升机,无人固定翼机,无人多旋翼飞行器,无人飞艇,无人伞翼机这几大类。与载人飞机相比,它具有体积小,造价低,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反应迅速,载荷丰富,任务用途广泛,起飞降落对环境的要求低,自主飞行。
这些优越的性能使无人机成为输电网巡线更为有效的工具。然而即使无人机巡线相比传统方式效率已经提升数倍,但随着任务量的增多,需要更多的飞手参与,造成无人机运行成本的增加,同时现有无人机的续航能力难以满足使用需求,不断返航蓄能对工作效率具有很大不良影响。
针对上述情况,亟需提供一种具有良好自动化性能的无人机空间站。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定位升降平台,其能够实现无人机进出空间站的自动化。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人机空间站,其能够实现电力巡线的自动化,无人化,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巡线效率。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自定位升降平台,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底部支撑板以及顶部支撑板,所述底部支撑板与所述顶部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顶部支撑版相对于所述底部支撑板运动的支撑杆组件,所述顶部支撑板上设置有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包括若干可于所述顶部支撑板上滑动的夹紧件,所述夹紧件之间相互配合将放置在所述顶部支撑板上的物品夹紧,或,解除对放置在所述顶部支撑板上的物品的夹紧。
作为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杆组件至少包括于中部相互铰接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底部支撑板可滑动连接,与所述顶部支撑板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顶部支撑板可滑动连接,与所述底部支撑板铰接。
作为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底部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撑导轨,所述第一支撑杆上与所述第一支撑导轨相对应的设置有第一导轨轮,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一导轨轮铰接,所述第一导轨轮可沿所述第一支撑导轨移动;
所述顶部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撑导轨,所述第二支撑杆上与所述第二支撑导轨相对应的设置有第二导轨轮,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导轨轮铰接,所述第二导轨轮可沿所述第二支撑导轨移动。
作为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绕两者之间的铰接轴转动的升降驱动装置。
作为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升降驱动装置为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包括相互套接并可相对移动的第一套管以及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一支撑杆铰接,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第二支撑杆铰接。
作为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紧件包括夹紧导轨以及可于所述夹紧导轨上滑动的夹紧块,多个所述夹紧件的所述夹紧块可共同组成呈环形的夹紧套。
作为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紧件为四个,四个所述夹紧件在以所述顶部支撑板的上表面中心点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布置。
作为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紧导轨的长度方向沿以所述顶部支撑板的上表面为中心点的中心的圆的径向设置。
作为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夹紧件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夹紧块于所述夹紧导轨上滑动的夹紧驱动装置。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无人机空间站,其具有如上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通过设置自定位升降平台在无人机空间站中,可以实现落在空间站上的无人机自动化定位到中心位置,降级降落精度要求,升降功能能够实现无人机进出空间站的自动化。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无人机空间站分解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舱体框架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无人机空间站舱门开启且自定位升降平台升起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无人机空间站舱门开启且自定位升降平台降落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无人机空间站舱门开启状态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5A为图5中I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无人机空间站自定位升降平台升起状态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无人机空间站自定位升降平台下降状态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张开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太阳能电池板张开状态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9A为图9中II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顶部支撑板上夹紧件张开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顶部支撑板上夹紧件张开状态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顶部支撑板上夹紧件收拢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顶部支撑板上夹紧件收拢状态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中:
1、舱体框架;11、底框架;12、侧框架;2、舱板;3、舱门;31、舱门框架;32、舱门板;33、滑轨;4、无线充电系统;51、太阳能电池板;52、伸缩装置;53、太阳能装置槽;54、顶边限位槽;6、自定位升降平台;61、底部支撑板;62、夹紧件;621、夹紧导轨;622、夹紧块;63、顶部支撑板;64、支撑杆组件;65、第一支撑杆;66、第二支撑杆;67、第一支撑导轨;68、第二支撑导轨;69、升降驱动装置;7、轨道机构;8、驱动机构;81、驱动电机;82、传动齿轮;83、传动齿条;84、限位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应作广义”、“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如图1-1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无人机空间站,包括:
舱体,包括舱体框架1、设置在所述舱体框架1底部以及周部的舱板2、设置在所述舱体框架1顶部的舱门3;所述舱体内部形成无人机容纳空间;
该舱体用于容纳无人机,使得无人机可在舱体中停靠,并通过舱体对无人机进行保护;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无人机空间站还包括加热系统,所述加热系统设置在所述舱体内并位于所述舱体的底部位置,其能够产生热量,并将热量扩散至舱体内部;
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系统采用传统的电加热形式,其包括发热装置,发热装置对所述舱体内部的空间进行加热,蒸发舱体空间内的水汽,避免造成无人机短路。
还包括无线充电系统4,所述无线充电系统4与所述加热系统并列设置,用于为停放在所述舱体内的无人机充电;
本实施例中采用无线充电的形式为无人机充电,具体充电结构采用现有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在此不再赘述。
太阳能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电池板51以及太阳能蓄电池,为所述无人机空间站提供电能。
本方案中通过设置太阳能供电系统为无人机空间站供电,能够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由于本设备通常应用于野外环境,通常光照充足,设置太阳能供电系统可以大幅节约成本。
同时,本方案中还包括采用供电电缆供电的供电系统,通过同时设置太阳能供电系统和电缆供电系统能够保证无人机空间站的稳定可靠运行,避免断电对设备使用造成影响。
本方案中提供的无人机空间站可为无人机提供多种供电系统,使得无人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稳定的电能,一举解决了无人机的续航问题。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舱体包括舱主体和舱门3,所述舱主体包括用于限定无人机舱体空间的舱板2以及于内部支撑所述舱板2的舱体框架1,所述舱体框架1包括底框架11、侧框架12,所述舱门3包括舱门框架31和舱门板32,所述侧框架12为多个,多个所述侧框架12于所述底框架11的周部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底框架11固定连接,且相邻的所述侧框架12之间相互连接,所述侧框架12为偶数个,每两个所述侧框架12相对于所述底框架11的轴线轴对称设置,至少一对相对的所述侧框架12上设置有滑轨33,所述舱门框架31通过所述滑轨33与所述侧框架12相对滑动的连接。
通过设置舱体框架1以及舱板2形成舱主体,形成稳固的舱体结构使其能够抵抗强风和暴雨等恶劣天气。
同时本方案中还设置有数据传输装置,采用电力系统的光纤线路来进行大量数据的传输,使得无人机的巡线数据可以快速的反馈至控制中心,而无需人为采集数据,提高巡线效率,减少人工成本。
所述底框架11为六边形结构,所述侧框架12的数量为六个,对应于所述底框架11的六条边设置;所述舱门框架31包括第一可移动框架和第二可移动框架,所述第一可移动框架与所述第二可移动框架形状相同,两者可共同组成与所述底框架11形状相同的六边形结构。
所述相对设置的侧框架12上设置的所述滑轨33分别为第一滑轨33和第二滑轨33;所述第一滑轨33和所述第二滑轨33相互平行,分别设置在所述舱主体上。
所述第一可移动框架上设置有第一滑轮组件,所述第一滑轮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滑轮组件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滑轨33和所述第二滑轨33设置,以使所述第一可移动框架可相对于所述侧框架12移动;
所述第二可移动框架上设置有第二滑轮组件,所述第二滑轮组件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滑轮组件分别相对于所述第一滑轨33和所述第二滑轨33设置,以使所述第二可移动框架可相对于所述侧框架12移动。
所述第一可移动框架和所述第二可移动框架在相对于所述侧框架12移动时,两者的移动方向相反,即,同时向相接近的方向运动或向相背离的方向运动;
当两者向相接近的方向移动到最大行程,两者相对的边相互接触,从而形成与所述底框架11形状相同的六边形结构,将所述无人机空间站舱体关闭;
当两者向相背离的方向移动到最大行程,所述无人机空间站舱体开启。
所述底框架11、侧框架12和所述舱门框架31分别由若干不锈钢方管搭建而成。
所述不锈钢方管之间通过铆接、焊接、螺纹连接件连接中的一种或任意几种连接方式相互连接。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所述不锈钢方管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件连接。
所述舱板2与所述舱体框架1的数量相同,对应的所述舱板2与舱体框架1的外形相适应。
所述舱板2与所述舱体框架1可拆卸连接。
所述舱体框架1上扣设有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通孔,所述舱体上与所述通孔对应的设置有螺纹孔,所述舱板2与所述舱体框架1通过螺钉可拆卸连接。
优选的,本实施例所述的无人机空间站,还包括自定位升降平台6,所述自定位升降平台6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底部支撑板61以及顶部支撑板63,所述底部支撑板61与所述顶部支撑板63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顶部支撑版相对于所述底部支撑板61运动的支撑杆组件64,所述顶部支撑板63上设置有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包括若干可于所述顶部支撑板63上滑动的夹紧件62,所述夹紧件62之间相互配合将放置在所述顶部支撑板63上的物品夹紧,或,解除对放置在所述顶部支撑板63上的物品的夹紧。
本方案中在升降平台上设置感应装置,当无人机与平台接触时,无人机触发感应装置,感应装置启动自定位升降平台6中的夹紧装置动作对无人机进行夹紧,把无人机锁定到中间位置,再通过控制程序启动平台下降,将无人机送入舱体中。
具体的,所述支撑杆组件64至少包括于中部相互铰接的第一支撑杆65和第二支撑杆66;所述第一支撑杆65与所述底部支撑板61可滑动连接,与所述顶部支撑板63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66与所述顶部支撑板63可滑动连接,与所述底部支撑板61铰接。
所述底部支撑板61上设置有第一支撑导轨67,所述第一支撑杆65上与所述第一支撑导轨67相对应的设置有第一导轨轮,所述第一支撑杆65与所述第一导轨轮铰接,所述第一导轨轮可沿所述第一支撑导轨67移动;
所述顶部支撑板63上设置有第二支撑导轨68,所述第二支撑杆66上与所述第二支撑导轨68相对应的设置有第二导轨轮,所述第二支撑杆66与所述第二导轨轮铰接,所述第二导轨轮可沿所述第二支撑导轨68移动。
所述第一支撑杆65与所述第二支撑杆66之间设置有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杆65与所述第二支撑杆66绕两者之间的铰接轴转动的升降驱动装置69。
所述升降驱动装置69为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包括相互套接并可相对移动的第一套管以及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一支撑杆65铰接,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第二支撑杆66铰接。
使用过程中通过第一支撑杆65与第二支撑杆66的相对转动使自定位升降平台6进行升降动作。
进一步的,所述夹紧件62包括夹紧导轨621以及可于所述夹紧导轨621上滑动的夹紧块622,多个所述夹紧件62的所述夹紧块622可共同组成呈环形的夹紧套。
本实施例中所述夹紧件62为四个,四个所述夹紧件62在以所述顶部支撑板63的上表面中心点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布置。所述夹紧导轨621的长度方向沿以所述顶部支撑板63的上表面为中心点的中心的圆的径向设置。
所述夹紧件62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夹紧块622于所述夹紧导轨621上滑动的夹紧驱动装置。
优选的,所述夹紧驱动装置为气缸、液压缸或步进电机。
采用气缸、液压缸以及步进电机驱动夹紧块622在夹紧导轨621上进行滑动的具体方式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传动结构实现在,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的,本实施例所述的无人机空间站的所述舱主体具有顶部开口,所述舱门3通过运动机构可选择的封闭或开启所述顶部开口,所述运动机构包括轨道机构7以及用于驱动所述舱门3移动的驱动机构8。
本实施例中在无人机完全进入到无人机空间站中或无人机飞离无人机空间站的情况下舱门3处于关闭状态,仅在无人机进入或飞离无人机空间站的过程中舱门3开启。
通过设置舱门3能够有效的避免异物由舱门3进入到无人机空间站中,避免对无人机空间站造成损坏而影响操作。
具体的,所述驱动机构8包括驱动装置以及传动装置;
所述驱动装置为驱动电机81,所述传动装置包括设置在所述驱动电机81的输出轴上的传动齿轮82以及设置在所述舱门3上的传动齿条83,所述传动齿轮82与所述传动齿条83相啮合。
通过设置齿轮齿条传动系统,使无人机在接触无人机空间站平台时能通过自动控制结构自动开启或关闭舱门3,让无人机空间站更加智能化、自动化。
所述传动齿条83的至少一端部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舱门框架31的移动距离的限位开关84。
通过设置限位开关84可以避免舱门3发生过度碰撞,减少舱门3损伤。
本实施例所述的太阳能供电系统包括太阳能装置,所述太阳能装置通过伸缩装置52驱动可相对于所述舱板2翻转设置。
具体的,所述舱体框架1包括底框架11、侧框架12和舱门框架31,对应所述底框架11设置有底舱板2,对应所述侧框架12设置有侧舱板2,对应所述舱门框架31设置有舱门板32。
所述太阳能装置设置在所述侧舱板2上,并位于所述侧舱板2远离所述侧框架12的一侧。所述太阳能装置具有靠近所述舱门板32一侧的顶边以及靠近所述舱底板一侧的底边,所述侧舱板2上与所述顶边对应的设置有顶边限位槽54,所述太阳能装置能够以所述顶边为旋转中心在所述顶边限位槽54中转动。
具体的,所述侧舱板2上设置有能够使所述伸缩装置52穿过的通孔,所述伸缩装置52的一端与所述侧框架12铰接、另一端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太阳能装置铰接。
优选的,所述通孔为腰型孔,所述腰型孔的长度方向沿垂直于所述顶边的方向设置。
所述伸缩装置52包括固定杆和可相对于所述固定杆移动的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相对于所述固定杆的移动由液压缸、气压缸或电机驱动。
为了在收缩状态下隐藏所述太阳能装置,本方案中在所述侧舱板2上设置有太阳能装置槽53,所述太阳能装置槽53的外形与所述太阳能装置相适应,所述太阳能装置槽53的深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太阳能装置的厚度。
进一步的,为了使通过太阳能获得的电能得到充分利用,本方案中还包括充电系统以及用于为所述充电系统供电的不间断电源,所述太阳能装置与所述不间断电源电连接,将电能储存在所述不间断电源中。
同时,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空间站式电力巡线无人机系统,其具有如上所述的无人机空间站,以及可容纳于所述空间站中的无人机。
该空间站式电力巡线无人机系统具有以下优点:
1.无人机巡线提高了电力维护和检修的速度和效率,使许多工作能在完全带电的环境下迅速完成,确保了用电安全。
2.采用无人机进行常规输电线路巡查,可降低劳动强度,与有人直升机巡线相比,可提高巡线作业人员的安全性,并且降低成本。
3.无人机具有巡线速度快,应急瞬速的特点并及时发现缺陷,及时提供信息,避免线路事故停电,挽回高额的停电费用损失。
4.可以遥控拍摄对输电导地线,金具,绝缘子及铁塔锈蚀和污秽,线路走廊等情况进行监测,全方位获取输电线路的图像资料,代替人工攀爬巡检。
5.空间站提供巡线无人机无线充电,可解决无人机续航问题。
6.空间站无人机“避风港”抵抗强风和暴雨等,可解决遇到恶势力天气问题
7.空间站——空中数据服务平台:工作人员只要室内登陆后台,即可远程指挥进行无人机电力巡线,同时可远程实时监测无人机拍摄的视频画面以及系统运行状态。
于本文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实施例”、“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自定位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平行设置的底部支撑板以及顶部支撑板,所述底部支撑板与所述顶部支撑板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顶部支撑版相对于所述底部支撑板运动的支撑杆组件,所述顶部支撑板上设置有夹紧装置,所述夹紧装置包括若干可于所述顶部支撑板上滑动的夹紧件,所述夹紧件之间相互配合将放置在所述顶部支撑板上的物品夹紧,或,解除对放置在所述顶部支撑板上的物品的夹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组件至少包括于中部相互铰接的第一支撑杆和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底部支撑板可滑动连接,与所述顶部支撑板铰接;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顶部支撑板可滑动连接,与所述底部支撑板铰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一支撑导轨,所述第一支撑杆上与所述第一支撑导轨相对应的设置有第一导轨轮,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一导轨轮铰接,所述第一导轨轮可沿所述第一支撑导轨移动;
所述顶部支撑板上设置有第二支撑导轨,所述第二支撑杆上与所述第二支撑导轨相对应的设置有第二导轨轮,所述第二支撑杆与所述第二导轨轮铰接,所述第二导轨轮可沿所述第二支撑导轨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之间设置有能够驱动所述第一支撑杆与所述第二支撑杆绕两者之间的铰接轴转动的升降驱动装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驱动装置为伸缩杆,所述伸缩杆包括相互套接并可相对移动的第一套管以及第二套管,所述第一套管与所述第一支撑杆铰接,所述第二套管与所述第二支撑杆铰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件包括夹紧导轨以及可于所述夹紧导轨上滑动的夹紧块,多个所述夹紧件的所述夹紧块可共同组成呈环形的夹紧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件为四个,四个所述夹紧件在以所述顶部支撑板的上表面中心点为中心的圆的圆周方向上均匀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导轨的长度方向沿以所述顶部支撑板的上表面为中心点的中心的圆的径向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夹紧件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夹紧块于所述夹紧导轨上滑动的夹紧驱动装置。
10.一种无人机空间站,其特征在于,具有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自定位升降平台。
CN201920250538.6U 2019-02-27 2019-02-27 自定位升降平台及无人机空间站 Active CN2099389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50538.6U CN209938990U (zh) 2019-02-27 2019-02-27 自定位升降平台及无人机空间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50538.6U CN209938990U (zh) 2019-02-27 2019-02-27 自定位升降平台及无人机空间站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38990U true CN209938990U (zh) 2020-01-14

Family

ID=691230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50538.6U Active CN209938990U (zh) 2019-02-27 2019-02-27 自定位升降平台及无人机空间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3899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59567A (zh) * 2021-11-15 2021-12-31 北京卓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智能自动起降平台
CN114313288A (zh) * 2022-01-14 2022-04-12 深圳高度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无人机全自动换电机场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59567A (zh) * 2021-11-15 2021-12-31 北京卓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智能自动起降平台
CN113859567B (zh) * 2021-11-15 2024-05-28 北京卓翼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无人机智能自动起降平台
CN114313288A (zh) * 2022-01-14 2022-04-12 深圳高度创新技术有限公司 无人机全自动换电机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9938989U (zh) 无人机空间站
US12084211B2 (en) Automatic recycling and charging nest for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CN109927927A (zh) 无人机空间站以及空间站式电力巡线无人机系统
CN209938990U (zh) 自定位升降平台及无人机空间站
CN210316753U (zh) 一种无人机机库
DE102013004881A1 (de) Lande- und (Akku-)Aufladestation - mit Kontakt oder kontaktlos - für einzelne oder mehrere im Verbund ferngesteuerte oder autonom fliegende Drohnen mit Drehflügeln (UAVs/Flugroboter/Multikopter)
CN210316752U (zh) 一种无人机多机机库
CN108033031A (zh) 具有太阳能充电装置的野外无人飞行平台
CN112144937A (zh) 一种无人机多机机库
CN210011899U (zh) 具有太阳能供电系统的无人机空间站以及巡线无人机系统
CN111532442A (zh) 一种无人飞行器全天候不间断保障载体
CN111674563A (zh) 一种无人飞行器全天候不间断飞行保障系统
CN216916330U (zh) 一种无人机方形机巢
CN210027956U (zh) 无人机空间站以及空间站式电力巡线无人机系统
CN209938991U (zh) 无人机空间站舱体及无人机空间站
CN214498547U (zh) 一种可组装模块化无人机机库
CN207759063U (zh) 具有太阳能充电装置的野外无人飞行平台
CN213769009U (zh) 一种堆叠型无人机地面站设备
CN115743660B (zh) 一种双仓无人机机库
CN207060418U (zh) 无人机充电装置
CN214451903U (zh) 一种无人机无线充电的自动多机位机巢
CN213800222U (zh) 一种防雨水入舱的多机无人机库
CN212530090U (zh) 无人机巡检辅助装置
CN210289270U (zh) 一种大型全自动无人机机场建筑结构
CN113104216B (zh) 一种基于智慧灯杆的无人机停机管控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