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26571U - 换热器边板、换热器及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边板、换热器及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26571U
CN209926571U CN201920595053.0U CN201920595053U CN209926571U CN 209926571 U CN209926571 U CN 209926571U CN 201920595053 U CN201920595053 U CN 201920595053U CN 209926571 U CN209926571 U CN 20992657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ide plate
grounding
limiting groove
side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59505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文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59505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2657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2657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2657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边板、换热器及空调器,换热器边板包括边板本体和接地部。接地部为导电件,接地部与边板本体相连,接地部上形成有限位槽,限位槽的底壁上形成有接地孔,地线的接线端子适于容纳在限位槽内,紧固件适于穿过接线端子并穿设于接地孔。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边板,降低了固定地线的接线端子的难度,增加了接线端子的固定强度,减少了对线上操作员工造成的伤害,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换热器边板、换热器及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换热器边板、换热器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通常通过将空调器中的地线连接至空调器的换热器边板上,以实现空调器中的地线接地。在生产中,在将地线连接装配至换热器边板上时,对员工操作要求较高,容易对员工手部造成伤害,且生产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换热器边板,该换热器边板降低了将地线连接至换热器边板上以实现接地的难度,减少对线上操作员工造成的伤害,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边板的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换热器的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边板,包括:边板本体;接地部,所述接地部为导电件,所述接地部与所述边板本体相连,所述接地部上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底壁上形成有接地孔,地线的接线端子适于容纳在所述限位槽内,紧固件适于穿过所述接线端子并穿设于所述接地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边板,通过在接地部上设置限位槽,使得在打地线时,地线的接线端子适于容纳在限位槽内,这种结构有效降低了固定地线接线端子的难度,增加了接线端子的固定强度,减少对线上操作员工造成的伤害,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槽由所述接地部的表面朝向邻近所述接地部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凹陷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槽的深度为h,所述接线端子厚度为d1,所述h、所述d1满足:0.5d1≤h≤1.5d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限位槽为至少两个且间隔设置,每个所述限位槽的底壁上均形成有所述接地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地部上形成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接地部之间限定出所述限位槽。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凸起为开环形,所述限位凸起的开口适于地线穿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地部的厚度为d2,所述d2满足:0.45mm≤d2≤0.6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接地部连接在所述边板本体的侧沿,且所述接地部与所述边板本体之间具有夹角。
可选地,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部朝向邻近换热器的换热器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接地部与所述边板本体之间通过连接部相连,所述连接部在所述边板本体的侧沿至所述接地部的方向上的尺寸为L,所述L满足:2.0mm≤L≤3.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翅片以及穿设于所述翅片的换热管;第一换热器边板,所述第一换热器边板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边板,所述第一换热器边板设在所述换热器本体的第一端;第二换热器边板,所述第二换热器边板设在所述换热器本体的第二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通过设置上述的换热器边板,降低了固定地线接线端子的难度,增加了接线端子的固定强度,减少对线上操作员工造成的伤害,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的换热器,降低了固定地线接线端子的难度,增加了接线端子的固定强度,减少对线上操作员工造成的伤害,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边板的立体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边板的主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边板的后视图。
附图标记:
换热器200;
换热器边板100;
边板本体1;安装孔11;固定孔12;
接地部2;限位槽21;接地孔22;
连接部3;
换热器本体4;翅片41;换热管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边板100。
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边板100,包括:边板本体1和接地部2,接地部2与边板本体1相连。接地部2为导电件,例如接地部2可以为金属件。
接地部2上形成有限位槽21,限位槽21的底壁上形成有接地孔22,限位槽21的在参考面上的投影大于接地孔22在参考面上的投影,所述参考面为垂直于接地孔22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地线的接线端子适于容纳在限位槽21内,接线端子适于与限位槽21相配合,限位槽21的形状和尺寸可以与接线端子相适配,限位槽21的尺寸可以略大于接线端子的尺寸,限位槽21可以起到对接线端子限位作用的同时,也方便将接线端子安装至限位槽21内。紧固件适于穿过接线端子并穿设于接地孔22,由此通过紧固件可以将接线端子固定至接地部2上,从而可以实现接线端子与接地部2的连接和接触,实现接线端子与接地部2之间的电连接,从而实现整机的地线的接地。紧固件可以为金属件,例如紧固件可以为螺钉。
其中,换热器边板100为换热器200的一部分,换热器边板100的边板本体1用于将换热器200整体固定至整机内,整机的地线适于与换热器边板100的接地部2相连,由于接地部2为导电件,可以方便地实现整机的地线的接地,从而保证整机的安全性。
在将整机(例如空调器)的地线连接至换热器边板100的接地部2上时,可以将地线的接线端子容纳在限位槽21内,由于地线的接线端子容纳在限位槽21内,限位槽21可以起到对接线端子的初步定位作用,防止接线端子发生位移。在使用气钻等将紧固件紧固在接线端子和接地部2上时,可以避免地线跟着气钻旋转而乱窜,显著降低了员工控制地线所需的力度,显著降低了紧握地线对员工手部造成的伤害,也降低了对员工的操作要求,同时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可选地,换热器边板100可以为一体成型件,例如换热器边板100可以为钣金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边板100,通过在接地部2上设置限位槽21,使得在打地线时,地线的接线端子适于容纳在限位槽21内,这种结构有效降低了将地线连接至换热器边板100的接地部2上的难度,由于接线端子与限位槽21相配合,增加了接线端子的固定强度,减少了对线上操作员工造成的伤害,并且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2、图3和图4,限位槽21由接地部2的表面朝向邻近接地部2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凹陷形成。由此,使得限位槽21的结构简单且方便成型。例如,限位槽21可以通过冲压工艺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限位槽21的深度为h,接线端子厚度为d1,h、d1满足:0.5d1≤h≤1.5d1。由此,通过将限位槽21的深度h和接线端子的厚度d1的比值关系设置在上述范围内,既可以保证限位槽21的深度以实现对接线端子的有效限位,可以更好地防止在打地线的过程中接线端子从限位槽21内脱离,同时也可以保证接地部2的整体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和图4,限位槽21为至少两个且间隔设置,每个限位槽21的底壁上均形成有接地孔22。由此,可以实现整机的可靠接地。例如,在换热器200用于空调器时,空调器可以包括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器的地线可以为两个,其中一个地线为电源的地线,另一个地线为室内外连接线的地线,两个地线连接分别至其中两个接地孔22。
例如,在换热器200用于空调器时,限位槽21可以为间隔设置的两个,每个限位槽21的底壁上均形成有接地孔22。其中一个限位槽21可以用于定位电源线的地线的接线端子,另一个限位槽21可以用于定位室内外连接线的地线的接线端子,两个紧固件分别穿过两个地线的接线端子并穿设于对应的接地孔22,从而可以将空调器的两个地线均连接至换热器边板100的接地部2上,实现整机的可靠接地。
再例如,在换热器200用于空调器时,限位槽21可以为间隔设置的三个,每个限位槽21的底壁上均形成有接地孔22。其中,两个接地孔22可以用于固定空调器的上述两个接地线,剩余一个接地孔22可以作为备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接地部2上形成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与接地部2之间限定出限位槽21。由此,方便限位槽21的形成,且可以增加接地部2的整体结构强度。
可选地,限位凸起可以为开环形,限位凸起的开口适于地线穿过,这种设计方式有利于地线从限位凸起的开口穿过,从而可以方便地将地线的接线端子定位在限位槽21内。
可选地,限位凸起也可以为间隔设置的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多个限位凸起沿环形间隔设置,多个限位凸起与接地部2之间限定出上述限位槽2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4和图5,接地部的厚度为d2,d2满足:0.45mm≤d2≤0.65mm。接地部2的厚度d2若过小,接地部2的结构强度较低且形成限位槽21及接地孔22的工艺难度较大;若接地部2的厚度过大,换热器边板100的成本过高。通过将接地部2的厚度d2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可以使得接地部2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也可以降低限位槽21和接地孔22的工艺难度(例如限位槽21和接地孔22均是通过冲压工艺形成)。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3-图6,接地部2连接在边板本体1的侧沿,且接地部2与边板本体1之间具有夹角。由此,可以使得换热器边板100的整体结构紧凑,例如接地部2可以位于边板本体1的邻近换热器本体4的一侧,接地部2与边板本体1之间的夹角可以为90度,也可以提高换热器边板100的整体结构强度。
可选地,参照图1-图4及图6,接地部2朝向邻近换热器200的换热器本体4的方向延伸,接地部2与边板本体1之间通过连接部3相连,连接部3在边板本体1的侧沿至接地部2的方向上的尺寸为L,L满足:2.0mm≤L≤3.5mm。由此,通过将连接部3在边板本体1的侧沿至接地部2的方向上的尺寸L设置在上述范围内,在换热器200装配后,可以使得接地部2与换热器本体4上的翅片41保持安全的距离而不伤害到翅片41;并且,可以使得换热器200整体的结构紧凑,且可以保证接地部2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换热器200,如图1-图3所示,包括:换热器本体4、第一换热器边板和第二换热器边板。换热器本体4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翅片41以及穿设于翅片41的换热管42,第一换热器边板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边板100,第一换热器边板设在换热器本体4的第一端,第二换热器边板设在换热器本体4的第二端。第一换热器边板和第二换热器边板均可以起到将换热器200固定至整机内的作用。
继续参照图1-图3,第一换热边板和第二换热边板上均形成有安装孔11和固定孔12,换热管42穿设于换热器边板100的安装孔11,换热器边板100可以对换热管42起到安装固定作用,固定孔12用于将第一换热边板和第二换热边板与整机内的机壳等部件相连,从而可以将换热器200安装固定至整机的机壳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换热器200,通过设置上述的换热器边板100,降低了固定地线的接线端子的难度,增加了接线端子的固定强度,减少对线上操作员工造成的伤害,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换热器200。其中,空调器可以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也可以为分体壁挂式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设置上述的换热器200,降低了固定地线的接线端子的难度,增加了接线端子的固定强度,减少对线上操作员工造成的伤害,并且提高了生产效率。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换热器边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边板本体;
接地部,所述接地部为导电件,所述接地部与所述边板本体相连,所述接地部上形成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底壁上形成有接地孔,地线的接线端子适于容纳在所述限位槽内,紧固件适于穿过所述接线端子并穿设于所述接地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由所述接地部的表面朝向邻近所述接地部的厚度方向上的中心凹陷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的深度为h,所述接线端子厚度为d1,所述h、所述d1满足:0.5d1≤h≤1.5d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槽为至少两个且间隔设置,每个所述限位槽的底壁上均形成有所述接地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部上形成有限位凸起,所述限位凸起与所述接地部之间限定出所述限位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器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凸起为开环形,所述限位凸起的开口适于地线穿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部的厚度为d2,所述d2满足:0.45mm≤d2≤0.65mm。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部连接在所述边板本体的侧沿,且所述接地部与所述边板本体之间具有夹角。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边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部朝向邻近换热器的换热器本体的方向延伸,所述接地部与所述边板本体之间通过连接部相连,所述连接部在所述边板本体的侧沿至所述接地部的方向上的尺寸为L,所述L满足:2.0mm≤L≤3.5mm。
10.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换热器本体,所述换热器本体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翅片以及穿设于所述翅片的换热管;
第一换热器边板,所述第一换热器边板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边板,所述第一换热器边板设在所述换热器本体的第一端;
第二换热器边板,所述第二换热器边板设在所述换热器本体的第二端。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器。
CN201920595053.0U 2019-04-26 2019-04-26 换热器边板、换热器及空调器 Active CN20992657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95053.0U CN209926571U (zh) 2019-04-26 2019-04-26 换热器边板、换热器及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595053.0U CN209926571U (zh) 2019-04-26 2019-04-26 换热器边板、换热器及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26571U true CN209926571U (zh) 2020-01-10

Family

ID=69088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595053.0U Active CN209926571U (zh) 2019-04-26 2019-04-26 换热器边板、换热器及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2657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30213582A1 (en) Radiator with heat dissipation pieces connected in series
JPH0814650A (ja) 空気調和機
CN216745578U (zh) 换热器
CN209926571U (zh) 换热器边板、换热器及空调器
US8664526B2 (en) Shallow electric box
JP2009276023A (ja) 空気調和機
CN112455186A (zh) 底盘组件、空调器和车辆
CN211509668U (zh) 一种散热器
CN108613266B (zh) 一种分离式风管机
CN108917429B (zh) 斜插管式翅片蒸发器
CN207006951U (zh) 一种波浪式多通道高效换热器
CN210463277U (zh) 空调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JP485838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CN216159721U (zh) 换热器翅片、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8763711U (zh) 一种电机架装配结构及空调器
CN218633247U (zh) 一种用于母线槽连接器的副侧板
CN210267533U (zh) 空调室外机
CN216346716U (zh) 一种空调外机及其电机架的定位结构
CN211720944U (zh) 一种导热管与扣合式散热鳍片紧配式散热结构
CN208765216U (zh) 一种配合长短胀高冷凝器的左侧板与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09819734U (zh) 移动空调
CN214132590U (zh) 一种泄压装置
CN209926472U (zh) 一种电器盒组件及空调器
CN214138154U (zh) 底盘组件、空调器和车辆
CN213577742U (zh) 一种尺寸规格可调的取暖器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