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913882U - 手机支架 - Google Patents

手机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913882U
CN209913882U CN201920819738.9U CN201920819738U CN209913882U CN 209913882 U CN209913882 U CN 209913882U CN 201920819738 U CN201920819738 U CN 201920819738U CN 209913882 U CN209913882 U CN 2099138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ng rod
support
rod
support main
connecting rod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819738.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本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920819738.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9138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9138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91388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机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左右相对的两侧上设有对称设置的夹持部,所述支架主体的下端设有托持部,所述支架主体上位于两个夹持部与托持部位置处的主体壁上分别设有滑动空间,在两个夹持部与托持部之间通过联动机构实现当托持部向下垂直移动时,带动两个夹持部朝相对的一侧在滑动空间中转动并相互靠近,以调整两个夹持部之间的距离。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支架主体上设置可上下转动的夹持部、可上下移动的托持部,托持部与夹持部之间通过联动机构实现联动,满足不同尺寸手机的夹持,能够保证夹持将手机夹紧,提高夹持稳定性,而且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手机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支架,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手机的手机支架。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支架一般采用夹持的方式对手机进行固定,而夹持部通常采用可调节其距离的结构实现不同尺寸的手机的夹持,在手机支架的下端则设置托持部,以避免夹持部的夹持力出现不足以及车辆震动使出现手机从手机支架上掉落,但是手机的尺寸发生改变时,由于托持部不能调整位置,导致夹持部夹持的位置仅为手机下部三分之一左右的位置,这样手机容易出现夹持不稳固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支架,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高手机支架的夹持稳固性,而且结构简单。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手机支架,包括支架主体,所述支架主体左右相对的两侧上设有对称设置的夹持部,所述支架主体的下端设有托持部,所述支架主体上位于两个夹持部与托持部位置处的主体壁上分别设有滑动空间,在两个夹持部与托持部之间通过联动机构实现当托持部向下垂直移动时,带动两个夹持部朝相对的一侧在滑动空间中转动并相互靠近,以调整两个夹持部之间的距离;所述托持部包括托持主杆以及对称设置在托持主杆两端上的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托持主杆铰接,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对称设置在支架主体中的第二连杆,托持主杆位于两个第二连杆的下方,两个第二连杆相对的一端铰接在支架主体中形成可转动的固定端,另一端形成自由端,所述第二连杆的固定端与支架主体之间设有扭簧,所述扭簧包括两个连接部,所述支架主体中位于第二连杆之间的上侧设有抵接柱,扭簧的其中一个连接部分别越过抵接柱后抵靠在抵接柱上,另一个连接部则分别抵在第二连杆远离抵接柱的一侧上;两个第二连杆的自由端与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夹持部包括第三连杆,所述第三连杆设于第二连杆上侧,第三连杆铰接在支架主体内形成可转动的固定端,所述第三连杆的两端形成自由端,在两个第三连杆相对的自由端上分别设有滑槽,所述滑槽沿第三连杆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杆上设有朝第三连杆方向延伸的延伸臂,延伸臂上设有插入滑槽中的滑动柱;常态下,两个第三连杆、第二连杆、托持主杆均水平设置,两个第三连杆位于同一直线上;当托持主杆上放置物件时,托持主杆垂直向下移动时,第一连杆带动第二连杆向下转动,同时两个第二连杆上的滑动柱在滑槽中朝相对的一方移动,使第三连杆向上转动;当托持主杆上的物件被拿走后,扭簧复原,带动两个滑动柱朝相反的一方移动,第三连杆向下转动,同时带动第一连杆复原。
进一步地,两个第二连杆的固定端的端面上分别设有相互啮合的齿牙。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杆与支架主体的铰接位置处设有轴柱,所述轴柱上设有螺孔,所述扭簧套在轴柱上,在第二连杆的固定端上与轴柱位置相对应处设有第一通孔,第二连杆通过螺丝经第一通孔与轴柱上的螺孔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连杆的自由端上设有下沉的连杆平台,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连杆平台铰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相对的一侧且靠近第二连杆与第一连杆的铰接处设有凹陷的接触面,以使常态下或复原后,接触面与第二连杆的连杆平台边缘接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在支架主体上设置可上下转动的夹持部、可上下移动的托持部,托持部与夹持部之间通过联动机构实现联动,满足不同尺寸手机的夹持,能够保证夹持将手机夹紧,提高夹持稳定性,而且结构简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连杆与支架本体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滑动柱与滑槽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第三连杆与支架本体之间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连杆与托持主杆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使用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手机支架,包括支架主体1,所述支架主体1左右相对的两侧上设有对称设置的夹持部2,所述支架主体1的下端设有托持部4,所述支架主体1上位于两个夹持部 2与托持部4位置处的主体壁上分别设有滑动空间3,滑动空间3分别从支架主体1的上侧一直经左/右两侧延伸至下侧,在两个夹持部2与托持部4之间通过联动机构5实现当托持部4向下垂直移动时,带动两个夹持部2朝相对的一侧在滑动空间3中转动并相互靠近,以调整两个夹持部2之间的距离。
如图6所示,托持部4包括托持主杆41以及对称设置在托持主杆41左右两端上的第一连杆42,第一连杆42的一端与托持主杆41铰接,具体地,如图 11所示,在托持主杆41的两端上分别设有第二螺孔411,相应地,在第一连杆42的该端上设有第二通孔422,第二通孔422为阶梯孔,第一连杆42与托持主杆41通过螺丝经第二通孔422后于第二螺孔411螺纹连接,实现两者可转动地铰接,所述第二通孔422的孔径略大于螺丝的螺纹直径。
如图1、图6和图8所示,联动机构5包括对称设置在支架主体1中的第二连杆51,托持主杆41位于两个第二连杆51的下方,两个第二连杆51相对的一端铰接在支架主体1中形成可转动的固定端,另一端形成自由端,所述第二连杆51的固定端与支架主体1之间设有扭簧52,所述扭簧52包括两个连接部521,所述支架主体1中位于第二连杆51之间的上侧设有抵接柱7,扭簧52的其中一个连接部521分别越过抵接柱7后抵靠在抵接柱7上,另一个连接部521则分别抵在第二连杆51远离抵接柱7的一侧上;两个第二连杆51的自由端与第一连杆42的另一端铰接,所述夹持部2包括第三连杆21,所述第三连杆21设于第二连杆51上侧,第三连杆21铰接在支架主体1内形成可转动的固定端,所述第三连杆21的两端形成自由端,在两个第三连杆21相对的自由端上分别设有滑槽211,所述滑槽211沿第三连杆2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杆51上设有朝第三连杆21方向延伸的延伸臂511,延伸臂511上设有插入滑槽211中的滑动柱512。
如图6所示,常态下,两个第三连杆21、第二连杆51、托持主杆41均水平设置,两个第三连杆21位于同一直线上;如图8和图12所示,当托持主杆 41上放置物件时,托持主杆41垂直向下移动时,第一连杆42带动第二连杆51 向下转动,同时两个第二连杆51上的滑动柱512在滑槽211中朝相对的一方移动,使第三连杆21向上转动;当托持主杆41上的物件被拿走后,扭簧52复原,带动两个滑动柱512朝相反的一方移动,第三连杆21向下转动,同时带动第一连杆42复原。
如图1所示,两个第三连杆21以及第一连杆41均从滑动空间3中伸出支架主体1外。
如图1、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结构中,支架主体1包括前壳6和后壳8,所述前壳6包括一周第一围边61,在后壳8上设有一周第二围边81,以形成容纳空间,在第一围边6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有第一缺口63,第一缺口63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第一围边61的上侧以及下侧,在第二围边81的左右两侧设有第二缺口82,所述第二缺口82的下端延伸至第二围边71的下侧,第一缺口63和第二缺口82构成滑动空间3,满足第一连杆41以及第三连杆21的转动;具体地,所述第二连杆51、第三连杆21均铰接在前壳6上,抵接柱7 设于前壳6上,在抵接柱7上设有第三螺孔71,在前壳6的下侧与抵接柱7相对的位置处设有第一连接柱64,第一连接柱64上设有第四螺孔65,在后壳8 上与抵接柱7与第一连接柱64位置相对应出分别设有第三通孔83,后壳8与前壳6通过螺丝经第三通孔83后于第三螺孔71、第四螺孔65螺纹连接,实现前壳6于后壳8的连接固定,本实用新型中支架本体1再后壳8上设置吸盘或夹子,从而固定再车内,吸盘以及夹子为现有技术,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8所示,所述第一连杆42设于靠近后壳8的一侧,第一连杆42与第三连杆21错位设置,第一连杆42包括与前壳6 和后壳8相对的表面以及位于两侧表面之间的侧边,第二通孔422贯穿两侧表面,第二连杆51包括与前壳6和后壳8相对的表面以及位于两侧表面之间的侧边,延伸臂511设于第二连杆51上侧的侧边中部;第三连杆21包括与前壳6 和后壳8相对的表面以及位于两侧表面之间的侧边,滑槽211贯穿第三连杆21的两侧表面,延伸臂511延伸至第三连杆21与后壳8相对的一侧表面。
如图1所示,所述托持部4还包括第一放置部43,第一放置部43设置在托持主杆41与前壳6相对的一侧表面上;第一放置部43为柱状,第一放置部43 的轴线与托持主杆41的表面垂直;所述夹持部2还包括第二放置部22,所述第二放置部22设置在第三连杆21中远离滑槽211这一侧固定端上且与前壳6相对的表面上,第二放置部22为柱状,第二放置部22的轴线与第三连杆21的表面垂直;第一放置部43和第二放置部22上可套有软胶9,第二放置部22实现对物件的夹持,第一放置部43则用于承托物件,所述软胶9上设有一周凹陷部 91,以提高对物件的夹持限位。
如图6所示,两个第二连杆51的固定端相对的一侧分别设有相互啮合的齿牙513,以保证两个连杆51在转动时能够同时转动,具体地,齿牙513设于第二连杆51固定端一侧的侧边上。
如图7所示,在第二连杆51与支架主体1的铰接位置处设有轴柱62,所述轴柱62上设有第一螺孔621,所述扭簧52套在轴柱62上,在第二连杆51的固定端上与轴柱62位置相对应处设有第一通孔516,第一通孔516为阶梯孔,第二连杆51通过螺丝经第一通孔516与轴柱62上的第一螺孔621螺纹连接,具体地,轴柱62设于前壳6上,第一通孔516贯穿第二连杆51相对的两侧表面,第一通孔516的孔径略大于螺丝的螺纹直径,从而使第二连杆51在前壳6上转动。
如图9所示,在第二连杆51的自由端上设有下沉的连杆平台514,所述第一连杆42的一端与连杆平台连杆平台514铰接,具体地,连杆平台连杆平台514 朝第二连杆51与前壳6相对的一侧表面下沉,所述连杆平台514的下沉深度与第一连杆41的厚度相等,所述连杆平台514为为圆形,相应第,第一连杆42 与连杆平台514相对的一端为与连杆平台514相适配的圆形;在第一连杆42与连杆平台514相对的一端设有第五通孔423,第五通孔423为阶梯孔,相应地,在连杆平台514上设有第六螺孔515,第一连杆42通过螺丝经第五通孔423与第六螺孔515螺纹连接,实现第一连杆42与第二连杆51的连接,第五通孔423 的孔径略大于螺丝的螺纹直径。
如图6所示,在第一连杆42与第二连杆51相对的一侧且靠近第二连杆51 与第一连杆42的铰接处设有凹陷的接触面421,以使常态下或复原后,接触面421与第二连杆51的连杆平台514边缘接触,具体地,接触面421设于第一连杆42与第二连杆51相对的一侧侧边上。
如图10所示,在前壳6上与第三连杆21的铰接处设有第二连接柱66,第二连接柱66上设有第五螺孔661,在第三连杆21上位于第二连接柱66处设有第四通孔212,所述第三连杆21通过螺丝经第四通孔212后与第五螺孔661螺纹连接,实现将第三连杆21可转动地固定在前壳6上;具体地,第四通孔212 的孔径略大于螺丝螺纹直径,所述第四通孔212设于第三连杆21靠近中部的位置处。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支架主体上设置可上下转动的夹持部、可上下移动的托持部,托持部与夹持部之间通过联动机构实现联动,实现两个夹持部同时朝相对或相反的方向转动,满足不同尺寸手机的夹持,通过手机自身的重量下压托持部,这样能够保证夹持将手机夹紧,以及保证夹持在手机中部至上部之间的位置处,提高夹持稳定性,而且结构简单。

Claims (5)

1.一种手机支架,包括支架主体(1),所述支架主体(1)左右相对的两侧上设有对称设置的夹持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1)的下端设有托持部(4),所述支架主体(1)上位于两个夹持部(2)与托持部(4)位置处的主体壁上分别设有滑动空间(3),在两个夹持部(2)与托持部(4)之间通过联动机构(5)实现当托持部(4)向下垂直移动时,带动两个夹持部(2)朝相对的一侧在滑动空间(3)中转动并相互靠近,以调整两个夹持部(2)之间的距离;所述托持部(4)包括托持主杆(41)以及对称设置在托持主杆(41)两端上的第一连杆(42),所述第一连杆(42)的一端与托持主杆(41)铰接,所述联动机构(5)包括对称设置在支架主体(1)中的第二连杆(51),托持主杆(41)位于两个第二连杆(51)的下方,两个第二连杆(51)相对的一端铰接在支架主体(1)中形成可转动的固定端,另一端形成自由端,所述第二连杆(51)的固定端与支架主体(1)之间设有扭簧(52),所述扭簧(52)包括两个连接部(521),所述支架主体(1)中位于第二连杆(51)之间的上侧设有抵接柱(7),扭簧(52)的其中一个连接部(521)分别越过抵接柱(7)后抵靠在抵接柱(7)上,另一个连接部(521)则分别抵在第二连杆(51)远离抵接柱(7)的一侧上;两个第二连杆(51)的自由端与第一连杆的另一端铰接,所述夹持部(2)包括第三连杆(21),所述第三连杆(21)设于第二连杆(51)上侧,第三连杆(21)铰接在支架主体(1)内形成可转动的固定端,所述第三连杆(21)的两端形成自由端,在两个第三连杆(21)相对的自由端上分别设有滑槽(211),所述滑槽(211)沿第三连杆(21)的长度方向设置,所述第二连杆(51)上设有朝第三连杆(21)方向延伸的延伸臂(511),延伸臂(511)上设有插入滑槽(211)中的滑动柱(512);常态下,两个第三连杆(21)、第二连杆(51)、托持主杆(41)均水平设置,两个第三连杆(21)位于同一直线上;当托持主杆(41)上放置物件时,托持主杆(41)垂直向下移动时,第一连杆(42)带动第二连杆(51)向下转动,同时两个第二连杆(51)上的滑动柱(512)在滑槽(211)中朝相对的一方移动,使第三连杆(21)向上转动;当托持主杆(41)上的物件被拿走后,扭簧(52)复原,带动两个滑动柱(512)朝相反的一方移动,第三连杆(21)向下转动,同时带动第一连杆(42)复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两个第二连杆(51)的固定端的端面上分别设有相互啮合的齿牙(5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51)与支架主体(1)的铰接位置处设有轴柱(62),所述轴柱(62)上设有螺孔,所述扭簧(52)套在轴柱(62)上,在第二连杆(51)的固定端上与轴柱(62)位置相对应处设有第一通孔(516),第二连杆(51)通过螺丝经第一通孔(516)与轴柱(62)上的螺孔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杆(51)的自由端上设有下沉的连杆平台(514),所述第一连杆(42)的一端与连杆平台(514)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机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杆(42)与第二连杆(51)相对的一侧且靠近第二连杆(51)与第一连杆(42)的铰接处设有凹陷的接触面(421),以使常态下或复原后,接触面(421)与第二连杆(51)的连杆平台(514)边缘接触。
CN201920819738.9U 2019-05-30 2019-05-30 手机支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138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19738.9U CN209913882U (zh) 2019-05-30 2019-05-30 手机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819738.9U CN209913882U (zh) 2019-05-30 2019-05-30 手机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913882U true CN209913882U (zh) 2020-01-07

Family

ID=69049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819738.9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9913882U (zh) 2019-05-30 2019-05-30 手机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9138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39282B (en) Display device supporting structure
CN109572577B (zh) 一种牢固性高的车载手机支架
CN209913882U (zh) 手机支架
CN210337788U (zh) 一种基于齿牙传动的重力夹持型手机支架
WO2023184760A1 (zh) 耳机充电盒
CN109567400A (zh) 一种英语书籍阅读用辅助支撑装置
CN212278282U (zh) 一种具有可拆卸式无线充电器的手机支架
CN212727104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209881866U (zh) 手机支架
CN210839687U (zh) 手机支架
CN210629580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0041919U (zh) 一种手机重力支架
CN210093292U (zh) 一种车载手机支架
CN210351263U (zh) 一种交叉臂手机支架
CN210093284U (zh) 一种新型手机支架
CN211406060U (zh) 轮轨式重力支架
CN216122517U (zh) 一种手机支架
CN216976304U (zh) 一种电子设备支架
CN216723868U (zh) 一种带桌板的座椅
CN213094251U (zh) 一种手机支架的活动式夹杆机构
CN210120579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10623964U (zh) 移动终端支架
CN209805897U (zh) 一种手机支架装置
CN217048492U (zh) 一种车载手机重力支架
CN212537309U (zh) 一种支撑方式可变化的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107

Termination date: 2021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