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70499U - 车辆下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下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870499U CN209870499U CN201920412642.0U CN201920412642U CN209870499U CN 209870499 U CN209870499 U CN 209870499U CN 201920412642 U CN201920412642 U CN 201920412642U CN 209870499 U CN209870499 U CN 20987049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 cross member
- intermediate floor
- floor cross
- width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辆下部结构。该车辆下部结构包括安装有后座席的中间底板、及在中间底板的车长方向的前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中间底板横梁,另外,在中间底板横梁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分别形成有用于使中间底板横梁的两端部分的刚度低于中间底板横梁的中间部分的刚度的脆弱部。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在车辆受到侧面碰撞时,碰撞能量主要被中间底板横梁的两端部分吸收,传递到中间部分的碰撞力减小,因而能防止中间底板横梁的中间部分屈曲变形或压缩变形,从而能提高后座席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下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后座席的车辆中,在安装有后座席的中间底板的车长方向的前端,沿着车宽方向设置有中间底板横梁。该中间底板横梁沿着车宽方向直线状地延伸,并由单个构件构成。
具有这种中间底板横梁的车辆在受到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中间底板横梁容易在其长度方向上屈曲变形或压缩变形,从而难以确保后座席乘客的安全。
另一方面,只用马达驱动的电动车、或用发动机和马达驱动的混合动力车中,将扁平形状的大型电池设置在中间底板下部的情况较多。这样的车辆在受到侧面碰撞时,若中间底板横梁在其长度方向上屈曲变形或压缩变形,则有可能将电池损坏。
因而,现有技术的上述结构有待于改善。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提高车辆受到侧面碰撞时后座席的安全性的车辆下部结构。
作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车辆下部结构包括安装有后座席的中间底板、及在所述中间底板的车长方向的前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中间底板横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中间底板横梁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所述中间底板横梁的所述两端部分的刚度低于所述中间底板横梁的中间部分的刚度的脆弱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下部结构的优点在于,由于在中间底板横梁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分别形成有脆弱部,所以,在车辆受到侧面碰撞时,中间底板横梁的两端部分比中间部分容易溃缩,因而能吸收碰撞能量,使传递到中间部分的碰撞力减弱。从而,中间部分不容易发生屈曲变形或压缩变形,能提高后座席的安全性。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下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脆弱部为,分别在所述中间底板横梁的所述两端部分沿车高方向延伸的纵向凹槽。基于该结构,在车辆受到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中间底板横梁的两端部分因形成有所述纵向凹槽,所以容易发生压缩变形。即,所述纵向凹槽能促进或导致压缩变形。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下部结构中,较佳为,在所述中间底板横梁的所述中间部分,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凹槽。基于该结构,由于形成有所述横向凹槽,所以中间底板横梁的中间部分的横向承载能力比未形成所述横向凹槽时得到提高。因而,在车辆受到侧面碰撞的情况下,中间底板横梁的中间部分不容易发生屈曲变形或压缩变形。
另外,本实用新型的上述车辆下部结构中,较佳为,所述中间底板横梁被构成为方管形状,在所述中间部分的内部安装有加固构件。基于该结构,相对于侧面碰撞,中间底板横梁的中间部分的刚度比未设置所述加固构件时得到提高,因而,在发生侧面碰撞时,中间底板横梁的中间部分不容易发生屈曲变形或压缩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体骨架的概要结构的仰视图。
图2是图1中的(2)-(2)线的箭头方向的剖示图。
图3是图2中的(3)-(3)线的箭头方向的剖示图。
图4是表示图1中的中间底板横梁及其周边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车辆例如是只由马达驱动的电动车、或者是由发动机和马达驱动的混合动力车。
图1示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的车体骨架的概要结构;图2是图1中的(2)-(2)线的箭头方向的剖示图;图3是图2中的(3)-(3)线的箭头方向的剖示图;图4是表示图1的中间底板横梁及其周边的立体图。各图中,Fr表示车辆前侧;Rr表示车辆后侧;Lh表示车辆左侧;Rh表示车辆右侧;Up表示车辆上侧。
如图1及图2所示,车辆下部设置有左纵梁1L和右纵梁1R、中间底板2、中间底板横梁3、落脚处底板4、电池5、及后部底板6。
左纵梁1L、右纵梁1R被设置为,在车宽方向的左侧、右侧分别沿车长方向延伸。在中间底板2的上侧安装有未图示的后座席;在中间底板2的下方配置有电池5。
中间底板横梁3被设置为,在中间底板2的车长方向的前端沿车宽方向延伸。
落脚处底板4被设置在中间底板横梁3的车长方向的前方且为在车高方向上低于中间底板2的位置。
如图2所示,中间底板横梁3具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中间部分34、该中间部分34占据中间底板横梁3的主要部分,成为中间底板横梁3的主体部分。另外,中间底板横梁3具有在车宽方向的左端、右端分别与左侧的左侧梁1L、右侧的右侧梁1R连接的左端部35、右端部36(即,两端部分)。中间底板横梁3被构成为向上方拱起的弯曲形状,即,中间部分34在车高方向上高于左端部35及右端部36。
详细而言,中间底板横梁3中,将中间部分34与左端部35连接的连接部35a、及将中间部分34与右端部36连接的连接部36a被构成为弯曲状。即,中间底板横梁3的连接部35a和连接部36a被构成为向上方倾斜并弯曲,其下侧脊线的曲率大于其上侧脊线的曲率,从而使中间部分34的高度上升。
另外,中间底板横梁3的左端部35、右端部36、及中间部分34分别为单体构件,通过用点焊、铆接或螺接等连接方法接合为一体。即,左端部35、右端部36分别通过连接部35a、连接部36a与中间部分34连结,从而构成中间底板横梁3。
具有上述结构的中间底板横梁3由于其中间部分34向上方拱起,所以,在车高方向上,其中间部分34下方的空间高度高于其左端部35及右端部36下方的空间高度。
由此,与只能在中间底板2的下方设置电池的结构相比,电池5的设置空间被扩展为,从该中间底板2的下方直至中间底板横梁3的中间部分34前方的规定位置为止的空间。另外,由于底盖9覆盖在电池5的外部,所以能防止电池5接触到泥水等。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中间底板横梁3被构成为,左端部35及右端部36的刚度低于中间部分34的刚度。具体而言,如后述那样,一方面在左端部35及右端部36上分别形成有用于降低其刚度的脆弱部;另一方面在中间部分34形成有用于提高其刚度的加固部及防止其屈曲变形或压缩变形的抗弯部。
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中间底板横梁3被构成为,由前板31和后板32组合而成的方管形状。在中间底板横梁3的中间部分34的内部的下侧、上侧分别安装有加固构件7、加固构件8。另外,如图2所示,在中间底板横梁3的下部安装有加固构件33。
例如通过焊接等,下侧的加固构件7的水平板部与后板32的水平板部固定接合,下侧的加固构件7的垂直板部与后板32的垂直板部固定接合(参照图3中的×标记)。
同样,例如通过焊接等,上侧的加固构件8的水平板部与前板31的水平板部固定接合,上侧的加固构件8的垂直板部与前板31的垂直板部固定接合(参照图3中的×标记)。
另外,在中间部分34的前板31的下侧区域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凹槽37a,在该横向凹槽37a的长边方向的中间区域形成有多个向上方延伸的分岐纵向凹槽37b,分岐纵向凹槽37b彼此间相隔规定间距。
进一步,在中间部分34的前板31的上侧区域中的连接部35a的近旁和连接部36a的近旁,分别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较短的横向凹槽37c。
上述加固构件7、加固构件8、加固构件33构成提高中间部分34的刚度的所述加固部;上述横向凹槽37a、分岐纵向凹槽37b、及横向凹槽37c构成防止中间部分34屈曲变形或压缩变形的所述抗弯部。
另一方面,在左端部35、右端部36各自的与中间部分34连接的部位近旁,分别形成有沿车高方向延伸的纵向凹槽38。该纵向凹槽38被形成为,其上侧比其下侧更靠近中间部分34地相对于车高方向略为倾斜。该凹槽38构成用于降低左端部35及右端部36的刚度的脆弱部。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下部结构中,电池5的配置空间不局限于中间底板2的下部,能扩展到中间底板横梁3的下部为止。因而,与只能配置在中间底板2的下部的结构相比,电池5的配置空间大幅扩展。并且,将中间底板横梁3的中间部分34的刚度(相对横向负载的承载能力)设定得尽可能高,同时,将左端部35及右端部36的刚度(相对横向负载的承载能力)设定得低于中间部分34。
由此,在车辆受到侧面碰撞的情况下,碰撞力使中间底板横梁3的左端部35及右端部36发生曲折变形或溃缩变形并朝着中间部分34向斜上方溃缩,但中间部分34不容易在其长度方向上发生压缩变形。
即,碰撞能量主要被左端部35及右端部36吸收,因而传递到中间部分34的碰撞力大幅减小。
这样,由于与左端部35和右端部36相比,中间部分34不容易发生屈曲变形或压缩变形,因而能够确保配置在中间部分34下方的空间内的电池5的安全。
基于上述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不仅能提高车辆受到侧面碰撞时后座席的安全性,还能降低车辆受到侧面碰撞时电池5被损坏的可能性。
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本实施方式的限定,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在只由马达驱动的电动车或由发动机和马达驱动的混合动力车中将扁平形状的大型电池5设置在中间底板横梁3的下部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即便是只由发动机驱动的不装设大型电池的车辆也可以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结构。
另外,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列举了将中间底板横梁3构成为,中间部分34向上方拱起而在车高方向上高于左端部35及右端部36的例子,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中间底板横梁3构成为在车宽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的形状。
另外,上述本实施方式中,将脆弱部构成为纵向凹槽38,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只要是能促进左端部35及右端部36受到侧面碰撞时在中间底板横梁3的长度方向上的变形,可以采用任何形状的脆弱部,例如凹部、沟槽、或孔洞等。
Claims (4)
1.一种车辆下部结构,包括安装有后座席的中间底板、及在所述中间底板的车长方向的前端沿车宽方向延伸的中间底板横梁,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底板横梁的车宽方向的两端部分,分别形成有用于使所述中间底板横梁的所述两端部分的刚度低于所述中间底板横梁的中间部分的刚度的脆弱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脆弱部为,分别在所述中间底板横梁的所述两端部分沿车高方向延伸的纵向凹槽。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间底板横梁的所述中间部分,形成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横向凹槽。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下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中间底板横梁被构成为方管形状,在所述中间部分的内部安装有加固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12642.0U CN209870499U (zh) | 2019-03-28 | 2019-03-28 | 车辆下部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412642.0U CN209870499U (zh) | 2019-03-28 | 2019-03-28 | 车辆下部结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870499U true CN209870499U (zh) | 2019-12-31 |
Family
ID=68957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412642.0U Active CN209870499U (zh) | 2019-03-28 | 2019-03-28 | 车辆下部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870499U (zh) |
-
2019
- 2019-03-28 CN CN201920412642.0U patent/CN209870499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064389B1 (en) | Battery unit mounting structure | |
US8863877B2 (en) | Vehicle battery mounting structure | |
US6604781B2 (en) | Vehicle body structure | |
US8393673B2 (en) | Front vehicle-body structure of vehicle | |
US8002064B2 (en) | Frame structure of automotive vehicle | |
US7823964B2 (en) | Bottom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 |
US8870224B2 (en) | Engine cradle with deflector device | |
CN107922015B (zh) | 车辆的框架结构 | |
US8308214B2 (en) | Lower structure of vehicle body rear part | |
JP6596354B2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CN106043458B (zh) | 汽车的后部车身构造 | |
CN112109811B (zh) | 车身结构和包括该车身结构的车辆 | |
CN109204464B (zh) | 车身结构和车辆 | |
CN102963435A (zh) | 一种乘员舱前立柱加强结构 | |
CN209870499U (zh) | 车辆下部结构 | |
CN112298366A (zh) | 车身的横梁结构 | |
JP2005067347A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114684266A (zh) | 车身和具有其的车辆 | |
CN115140184B (zh) | 车身后部结构 | |
JP4496956B2 (ja) | 車体前部構造 | |
CN215475359U (zh) | 接头结构、车架和车辆 | |
CN217294690U (zh) | 发动机罩总成及汽车 | |
CN209870498U (zh) | 车辆下部结构 | |
CN218616551U (zh) | 一种防撞梁、防撞梁连接结构及车辆 | |
CN221418430U (zh) | 备胎安装支架及安装总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