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57053U - 火盖以及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 Google Patents

火盖以及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57053U
CN209857053U CN201920230056.4U CN201920230056U CN209857053U CN 209857053 U CN209857053 U CN 209857053U CN 201920230056 U CN201920230056 U CN 201920230056U CN 209857053 U CN209857053 U CN 20985705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re
fire hole
hole
small
fl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230056.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楼国进
王孟君
叶宇天
郑烨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haoxing Supor Domestic Electrical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230056.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5705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5705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5705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盖以及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所述火盖内具有气体通道,所述火盖上设置有将所述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的大火孔和第一小火孔,所述第一小火孔的出口位于靠近所述大火孔的出口的下边缘的位置处。使用时,气体通道内的燃气同时进入大火孔和第一小火孔,第一小火孔的出口靠近大火孔的出口的下边缘,因此能够直接在大火孔的根部加热主火焰,加热速度更快,起到了燃气化学反应的动力源的作用,大火孔的火焰能够快速发生化学反应,原先脱离的火焰能够被拉回到火孔的表面燃烧,避免产生离焰。因此,第一小火孔能够起到良好的稳焰效果。此外,由于增设第一小火孔,可以减小气体通道内的燃气压力,避免火焰脱离第一小火孔燃烧。

Description

火盖以及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燃气灶具中的燃烧器,具体地,涉及一种火盖以及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背景技术
目前家用燃气灶具上通常设置两个燃烧器。每个燃烧器包括分火器、连接至分火器的文丘里和盖在分火器上的火盖,并由三者形成混气室。火盖上设置有一圈大火孔和一圈小火孔,小火孔位于大火孔的下方,且与大火孔错开排列。混气室内的气体从火孔流出并在其表面燃烧。燃烧时,小火孔由于横截面积较小,气体流出的阻力比较大,因此可以在小火孔表面燃烧,迅速加热小火孔周围。相对于小火孔,大火孔的横截面积较大,气体流出较快,因此燃烧的火焰容易脱离大火孔表面,称为离焰。由于小火的预加热作用,能够将大火孔的火焰拉回到大火孔的表面燃烧。
但是,由于气源比较复杂,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很可能出现混气室内气体压力比较大的情况。此时,火焰也可能会脱离小火孔表面燃烧,从而不能起到良好的稳焰效果,并且产生火焰溢出的“呼呼呼”噪音,影响用户正常使用。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火盖,所述火盖内具有气体通道,所述火盖上设置有将所述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的大火孔和第一小火孔,所述第一小火孔的出口位于靠近所述大火孔的出口的下边缘的位置处。使用时,气体通道内的燃气同时进入大火孔和第一小火孔,燃气流出第一小火孔的阻力比较大,因此在第一小火孔表面燃烧,迅速对第一小火孔的周围进行加热。第一小火孔的出口靠近大火孔的出口的下边缘,因此能够直接在大火孔的根部加热主火焰,加热速度更快,起到了燃气化学反应的动力源的作用,大火孔的火焰能够快速发生化学反应,原先脱离的火焰能够被拉回到火孔的表面燃烧,避免产生离焰。因此,第一小火孔能够起到良好的稳焰效果。此外,由于增设第一小火孔,可以减小气体通道内的燃气压力,避免火焰脱离第一小火孔燃烧。
优选地,所述第一小火孔的入口汇合至所述大火孔的入口。第一小火孔能够对进入入口的燃气进行分流,减小大火孔的出气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出气速度过快产生的离焰。
优选地,所述第一小火孔的出口位于所述大火孔的出口的正下方。第一小火孔产生的稳火火焰能够正对着大火孔产生的主火焰的根部,均匀且快速地对其加热,因此具有极佳的稳焰效果。
优选地,所述第一小火孔的出口的边缘与所述大火孔的出口的边缘之间的最小间距为0.5-3mm。第一小火孔和大火孔的出口的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在上述范围内时,稳焰效果最好。
优选地,所述大火孔沿着从其入口到出口的方向向上倾斜,以提高热效率。和/或所述第一小火孔从其入口到出口的方向向上倾斜,以起到良好的稳焰效果。
优选地,所述火盖包括环形顶壁、内侧壁和外侧壁,其中所述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分别从所述环形顶壁的内周缘和外周缘向下延伸,以合围形成所述气体通道;且所述大火孔和所述第一小火孔均设置在所述外侧壁上。该结构的火盖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等优点。
优选地,所述第一小火孔的孔径不大于1.6mm,避免燃气因阻力过小而脱离出口表面燃烧产生离焰。
优选地,所述火盖上还设置有将所述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的第二小火孔,所述第二小火孔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小火孔之间。两者交替地形成的小火孔圈更加密集,能够均匀地对周围进行预热,因此起到良好的稳焰效果。
优选地,所述第二小火孔具有靠近其入口的第一段和靠近其出口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积,以具有良好的稳焰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还提供一种燃烧器,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种火盖。
在实用新型内容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火盖的立体图;
图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火盖的俯视图;
图3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火盖的侧视图;以及
图4为沿图2中的线C-C获取的剖视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0、火盖;110、气体通道;120、大火孔;130、第一小火孔;140、第二小火孔;102、环形顶壁;104、内侧壁;106、外侧壁。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提供了大量的细节以便能够彻底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了解,如下描述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样的细节而得以实施。此外,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详细描述。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离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火盖,尤其是大火盖。如果需要,小火盖也可以采用这种结构。为了整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首先对采用该火盖的燃烧器进行描述。
对于家用燃气灶,其燃烧器通常具有大火盖和小火盖,以至少形成两环火焰,进而在用户使用时提供多种火焰模式。相应地,燃烧器进一步包括大火分火器和小火分火器、以及大火文丘里和小火文丘里。小火分火器设置在大火分火器的中心处。大火盖和小火盖分别盖在大火分火器和小火分火器上,大火盖位于小火盖的外周。大火文丘里和小火文丘里分别连接至大火分火器和小火分火器。大火分火器与大火盖和大火文丘里形成大火混气室。小火分火器与小火盖和小火文丘里形成小火混气室。
下文将结合图1-4对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火盖进行描述。
如图1所示,火盖100内具有气体通道110。该气体通道110作为混气室的一部分。火盖100上设置有将气体通道110与外部连通的大火孔120 和第一小火孔130。大火孔120和第一小火孔130的入口位于火盖100的内表面上,且出口位于火盖100的外表面上。火盖100的内表面形成了气体通道110。此处涉及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是相对于火盖100盖在分火器上而言的,火盖100盖在分火器上之后,暴露的表面为外表面,相对地,未暴露的表面为内表面。
在图示实施例中,沿着火盖100的外周设置有一圈大火孔120。大火孔120可以等间隔地分布在火盖100上。根据需要,大火孔120也可以不等间隔地分布在火盖100上。可选地,对应于锅架支腿(一般是四个支腿) 的位置,可以不设置大火孔120。当然,本实用新型并不排除在对应锅架支腿的位置设置大火孔120的实施例。
如图1-4所示,第一小火孔130的出口位于靠近大火孔120的出口的下边缘的位置处。大火孔120为主火孔,提供用于加热的主火焰。第一小火孔130为稳焰孔,用于为每个大火孔120产生的主火焰提供稳焰火焰。因此,每个大火孔120对应地设置有一个第一小火孔130。对于避让锅架支腿而未设置大火孔120的位置处,可以设置第一小火孔130。第一小火孔130的横截面积小于大火孔120的横截面积。示例性地,第一小火孔130 的孔径可以不大于1.6mm。
使用时,气体通道110内的燃气同时进入大火孔120和第一小火孔 130,燃气流出第一小火孔130的阻力比较大,因此在第一小火孔130表面燃烧,迅速对第一小火孔130的周围进行加热。第一小火孔130的出口靠近大火孔120的出口的下边缘,因此能够直接在大火孔120的根部加热主火焰,加热速度更快,起到了燃气化学反应的动力源的作用,大火孔120的火焰能够快速发生化学反应,原先脱离的火焰能够被拉回到火孔的表面燃烧,避免产生离焰。因此,第一小火孔130能够起到良好的稳焰效果。此外,由于增设第一小火孔,可以减小气体通道内的燃气压力,避免火焰脱离第一小火孔燃烧。
优选地,第一小火孔130的出口的边缘与大火孔120的出口的边缘之间的最小间距为0.5-3mm。发明人发现,第一小火孔130和大火孔120的出口的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在上述范围内时,稳焰效果最好。
优选地,第一小火孔130的入口汇合至大火孔120的入口,如图4所示。第一小火孔130与大火孔120共用入口。沿着向出口的方向,第一小火孔130与大火孔120逐渐分离。由此,第一小火孔130能够对进入入口的燃气进行分流,减小大火孔120的出气速度,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因出气速度过快产生的离焰。在图4中,大火孔120的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 a,第一小火孔130的轴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b。夹角a大于夹角b。夹角a的夹角b之差可以根据火盖100在此处的壁厚以及对出口处第一小火孔130与大火孔120的最小边缘间距的要求来确定。
优选地,第一小火孔130的出口位于大火孔120的出口的正下方,如图1-3所示。穿过第一小火孔130的中心和大火孔120的中心的直线沿竖直方向延伸。由此,第一小火孔130产生的稳火火焰能够正对着大火孔120 产生的主火焰的根部,均匀且快速地对其加热,因此具有极佳的稳焰效果。
优选地,大火孔120沿着从其入口到出口的方向向上倾斜。燃气从气体通道110进入大火孔120后,沿着斜向上的方向流出,并在出口处产生向上喷射的主火焰,从而提高热效率。优选地,第一小火孔130从其入口到出口的方向向上倾斜,以产生向上的稳火火焰,加热主火焰的根部。
优选地,火盖100可以包括环形顶壁102、内侧壁104和外侧壁106,如图1和4所示。内侧壁104和外侧壁106分别从环形顶壁102的内周缘和外周缘向下延伸,以合围形成气体通道110。外侧壁106的厚度可以大于内侧壁104的厚度。大火孔120和第一小火孔130均设置在外侧壁106 上。在该实施例中,沿着半径方向剖切火盖100获得的切面上,火盖100 大体上呈U型。该结构的火盖100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成本低等优点。在未示出的其它实施例中,火盖100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
优选地,火盖100上还可以设置有将气体通道110与外部连通的第二小火孔140,如图1-4所示。第二小火孔140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小火孔 130之间。第二小火孔140可以与第一小火孔130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横截面积。可选地,第二小火孔140可以与第一小火孔130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倾斜角度。第二小火孔140具有单独的入口,与大火孔120和第一小火孔130不共用入口。相比于大火孔120,第一小火孔130和第二小火孔140 交替地形成的小火孔圈更加密集,能够均匀地对周围进行预热,因此起到良好的稳焰效果。
优选地,第二小火孔140具有靠近其入口的第一段和靠近其出口的第二段,该第一段的横截面积小于该第二段的横截面积,如图4所示。通过在第二小火孔140的侧壁上设置台阶,使得第二小火孔140沿着其内的燃气流动方向具有增大的横截面积。因此可以减小第二小火孔140的出口处的气体流出速度,避免因气体通道110内的气压过大而产生离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燃烧器,其具有如上所述的任一种火盖。除此之外,该燃烧器还包括文丘里和分火器等。文丘里和分火器可以具有现有的或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结构,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部件或特征与其他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不但包含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还包括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部件被整体倒置,则部件“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上方”或“在其他部件或特征之上”的将包括部件“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部件或构造之下”的情况。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此外,这些部件或特征也可以其他不同角度来定位(例如旋转90度或其他角度),本文意在包含所有这些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Claims (10)

1.一种火盖(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内具有气体通道(110),所述火盖上设置有将所述气体通道与外部连通的大火孔(120)和第一小火孔(130),所述第一小火孔的出口位于靠近所述大火孔的出口的下边缘的位置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火孔(130)的入口汇合至所述大火孔(120)的入口。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火孔(130)的出口位于所述大火孔(120)的出口的正下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火孔(130)的出口的边缘与所述大火孔(120)的出口的边缘之间的最小间距为0.5-3mm。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大火孔(120)沿着从其入口到出口的方向向上倾斜,和/或所述第一小火孔(130)从其入口到出口的方向向上倾斜。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包括环形顶壁(102)、内侧壁(104)和外侧壁(106),其中
所述内侧壁和所述外侧壁分别从所述环形顶壁的内周缘和外周缘向下延伸,以合围形成所述气体通道(110);且
所述大火孔(120)和所述第一小火孔(130)均设置在所述外侧壁上。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小火孔(130)的孔径不大于1.6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火盖上还设置有将所述气体通道(110)与外部连通的第二小火孔(140),所述第二小火孔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一小火孔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火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小火孔(140)具有靠近其入口的第一段和靠近其出口的第二段,所述第一段的横截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段的横截面积。
10.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火盖。
CN201920230056.4U 2019-02-22 2019-02-22 火盖以及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Active CN20985705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30056.4U CN209857053U (zh) 2019-02-22 2019-02-22 火盖以及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230056.4U CN209857053U (zh) 2019-02-22 2019-02-22 火盖以及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57053U true CN209857053U (zh) 2019-12-27

Family

ID=68932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230056.4U Active CN209857053U (zh) 2019-02-22 2019-02-22 火盖以及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5705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16215B2 (en) Diffusion cap burner for gas cooking appliance
US8689779B2 (en) Gas burner
EP2140200B1 (en) Improved gas burner for cooking appliances
US7878800B2 (en) Gas burner with separate feeding of the flame crowns
US6780008B2 (en) Gas stove burner with simmer flame
EP3030839B1 (en) Gas burner and burner cover
US20040234915A1 (en) Gas burner with covered simmer flame
EP2390569B1 (en) A burner for professional or domestic gas cookers, particularly of the type of vertical-flame burners adapted for cooking with woks and the like
JP2006207973A (ja) ガスコンロ
CN209857053U (zh) 火盖以及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JP2009085587A (ja) コンロ
CN107504484B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10118745U (zh) 火盖以及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RU2295090C2 (ru) Газовая горелка с раздельным питанием корон пламени
CN211040963U (zh)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11060116U (zh)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TWI691681B (zh) 瓦斯爐及其爐蓋
CN211290052U (zh) 火盖和具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219318436U (zh) 燃烧器
CN113446600B (zh) 一种燃烧器以及灶具
CN220229154U (zh) 钣金火盖、燃烧器及包含其的燃气灶具
CN211902874U (zh) 小火盖和具有该小火盖的燃烧器
CN218993391U (zh) 火盖及具有其的燃烧器
JP5350282B2 (ja) ガスコンロ
CN211902873U (zh) 大火盖和具有该大火盖的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