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826251U - 锅具及烹饪设备 - Google Patents

锅具及烹饪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826251U
CN209826251U CN201920453291.8U CN201920453291U CN209826251U CN 209826251 U CN209826251 U CN 209826251U CN 201920453291 U CN201920453291 U CN 201920453291U CN 209826251 U CN209826251 U CN 2098262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groove
oil measuring
pot
measuring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53291.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慧民
邢凤雷
许智波
姚亮
王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Foshan Shunde Midea Electrical Heating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0453291.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98262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8262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8262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rying-Pans Or Fryer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锅具及烹饪设备,锅具包括:锅体,锅体具有锅底和侧壁,侧壁的内侧面构造有至少一个量油槽。本方案提供的锅具,锅体的侧壁上构造有一个或多个量油槽,相比于刻度线定量结构而言,量油槽的定位指示效果更明确,无需用户在倒油前耗费眼力、耗费精力地去判断和把握适合的倒油位置,用户仅需将油倒入量油槽内定量即可,使用操作更为方便,且通过将量油槽设在侧壁上,这样对锅体的锅底形状没有限制,更利于在领域内推广。

Description

锅具及烹饪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锅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锅具及一种烹饪设备。
背景技术
用户在使用锅具进行烹饪时,由于用户无法对倒油量进行准确定量,从而无法根据各菜式油量需求的多少准确地把握炒菜油的用量,但是在实际烹饪过程中,油量对烹饪效果的影响较大,油放多了对身体健康无益,油过少则影响菜的口味,用户在实际体验和实施中效果欠佳。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现有技术提出了在锅具内表面设置刻度线进行定量指示的方案,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刻度线在锅体中不容易被观察到,这使得用户要看清刻度线本就很一件费时费眼力的事情,使用体验不佳,且用户倒油前需要根据刻度线判断和把握倒油位置,若位置有偏差,再通过转动锅具将油汇聚到刻度线位置时,由于部分油液会粘附在锅具内表面,导致实际测量值偏小,定量准确性差,操作也极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锅具。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上述锅具的烹饪设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锅具,包括:锅体,所述锅体具有锅底和侧壁,所述侧壁的内侧面构造有至少一个量油槽。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锅体的侧壁上构造有一个或多个量油槽,相比于刻度线定量结构而言,量油槽的定位指示效果更明确,无需用户在倒油前耗费眼力、耗费精力地去判断和把握适合的倒油位置,用户仅需将油倒入量油槽内定量即可,使用操作更为方便,且通过将量油槽设在侧壁上,这样对锅体的锅底形状没有限制,更利于在领域内推广。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锅具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量油槽的凹陷深度小于等于10mm。
在本方案中,设置量油槽的凹陷深度小于10mm,这样,量油槽整体可呈现为一个较浅的凹腔结构,使得锅铲可直接扣入量油槽内底部以将进入量油槽内的食材完全抠出,避免量油槽内积存食物的问题,提升翻炒效果。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量油槽从其凹陷最深点向其口沿呈开口逐渐增大的趋势。
可以理解的是,量油槽为凹陷形成的且一端具有开口的凹腔结构,其口沿可以理解为量油槽的开口的边沿。
在本方案中,量油槽从其凹陷最深点向其口沿位置处开口逐渐扩大,使得整个量油槽在开口处最宽,这样的结构不容易卡滞食物,同时也利于锅铲直接扣入量油槽内底部以将进入量油槽内的食材完全抠出,避免量油槽内积存食物的问题,提升翻炒效果,且这样的结构也利于量油槽的油液尽数从量油槽排出并进入锅体内以用于烹制食物,实现烹饪用油量精准。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量油槽位于所述侧壁上靠近于所述锅底的位置处。
可以理解的是,本设计中量油槽设于锅体的侧壁上,需要向量油槽内倒油进行油量监测时,可先将锅体倾斜以使量油槽的开口大致水平,这样可以使得量油槽内的液面与量油槽的开口大致持平,对于量油槽进行容积定量的情况,可最大限度地满足量油槽的容积量与量油槽内的实际液量持平,对于量油槽内利用标识线参照定量的情况,也可更方便地读取液面与标识线的位置关系,提升定量精准度。
在本方案中,使量油槽位于尽量靠近锅底的位置,这样,用户仅需将锅体倾斜一个较小的角度即可使量油槽转至大致水平的位置,改善用户操作便利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量油槽的外表面为外凸面,其中,所述外凸面的下端点的位置比所述锅底的外表面的位置高,且高度落差值小于等于20mm。
值得说明的是,量油槽的外凸面的下端点具体为锅体中心线垂直于水平面的状态下,外凸面上位置最低的点。
在本方案中,设置量油槽外底端比锅底外表面高出的距离小于20mm,这样,量油槽位置向下更靠近于锅底,用户仅需将锅体倾斜一个较小的角度即可使量油槽转至大致水平的位置,改善用户操作便利性。
上述技术方案中,外凸面的下端点与所述锅底的外表面之间的高度落差值至少为1mm。
在本方案中,设置量油槽外底端比锅底外表面至少高出1mm,这样不会影响到锅具平放。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过所述量油槽的口沿的上端点及下端点的直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且倾斜角度小于等于45°。
值得说明的是,量油槽的口沿的上端点具体为锅体中心线垂直于水平面的状态下,量油槽的口沿上位置最高的点;量油槽的口沿的下端点具体为锅体中心线垂直于水平面的状态下,量油槽的口沿上位置最低的点。
在本方案中,设置量油槽的口沿的上端点及下端点的直线相对于水平面的倾斜角度小于等于45°,这样,用户将锅体倾斜一个小于等于45°的角度即可使量油槽转至大致水平的位置(也即使量油槽的口沿的上端点及下端点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位置),改善用户操作便利性,且这样设计可以保证量油槽的边沿的宽度与量油槽的深度配合适当,这样,在量油槽的容积一定时,不会导致量油槽的深度过小以影响油承载,也避免了量油槽的边沿的宽度过大的问题,使得锅具更美观。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量油槽的口沿与所述侧壁的内侧面圆滑过渡。
在本方案中,设置量油槽的口沿与侧壁的内侧面圆滑过渡,这样,量油槽与侧壁的过渡部位与锅铲的接触效果更好,提升翻炒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量油槽与所述侧壁的过渡部位的曲率与所述侧壁的内侧面的曲率相适。
在本方案中,设置量油槽与侧壁的过渡部位的曲率与侧壁的内侧面的曲率相适,也即,使量油槽与锅体侧壁的内表面的相贯线顺应锅体侧壁内表面的凹凸弧度,这样,量油槽与侧壁的过渡部位与锅铲的接触效果更好,提升翻炒使用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具还包括:参照标识,所述量油槽的内表面设有若干所述参照标识。
在本方案中,在量油槽的内表面设置一个或多个参照标识,可以进一步利用参照标识为用户提供定量指示,这样,根据不同烹饪需求可提供多种油量定量指示,例如,对于耗油量高的食材,可利用用于指示高油位的参照标识作为参照进行定量或利用量油槽的容积进行定量,对于耗油量低的食材,可利用用于指示低油位的参照标识作为参照进行定量;也可以对不同健康水平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油量定量指示,例如,对于具有低油量限制的用户(如病患、减肥人员等),可利用用于指示低油位的参照标识作为参照进行定量,对于具有正常油量限制的用户,可利用用于指示正常油位的参照标识作为参照进行定量或利用量油槽的容积进行定量。当然,前述仅是对参照标识的类型结合场景进行举例,但其并不对本方案的参照标识的数量和适用类型进行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具体的适用场景,可以对参照标识的指示类型(例如高油位、低油位、正常油位等)和数量进行具体设计,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但在不脱离本设计构思的前提下,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上述技术方案中,若干所述参照标识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标识线,所述标识线沿所述量油槽的边沿设置。
在本方案中,设置标识线沿量油槽的边沿设置,也即,设置标识线沿量油槽的口沿设置,方便于用户读取标识线,并通过标识线与油液边缘的相对位置情况判断量油槽的容积量与量油槽内当前油量的相对关系,如使用户很方便地判断出当前油量是否超出量油槽的容积量,且在倒油的过程中,用户也可进一步参照标识线把握倒油时机和倒油速度,具体如,当液面接近标识线时,用户可据此相对位置关系放慢倒油速度,当液面到达标识线时,用户可据此相对位置关系停止倒油以避免溢出,将用油量准确地限制在量油槽容积以内,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定量精度和用户体验。
上述技术方案中,若干所述参照标识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附设于所述量油槽的内表面的标识层,且所述标识层配置为与所述锅体的内表面的颜色不同。
在本方案中,在量油槽内表面附设与量油槽内表面的颜色不同的标识层(或者说在量油槽内表面附设与整个锅体的内表面的颜色不同的标识层),并使附设于量油槽内表面的标识层构造出参照标识,这样,利用标识层与量油槽内表面的色差,用户可不费眼力地读取到参照标识,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具还包括:手柄,连接于所述锅体,且所述手柄及所述量油槽在所述锅体的同一侧。
在本方案中,在锅体上设置手柄,并使手柄与量油槽在锅体的同一侧,这样,用户直接下压手柄即可转动锅体至使量油槽大致水平,而无需提起锅体进行转动,使用操作更为方便、省力,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
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锅具还包括:复合底,附设于所述锅体的外表面。
在本方案中,在锅体底部附设复合底,可以提升锅具受热均匀性,提升烹饪效果。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复合底的内表面对应于所述量油槽的位置处设有凹槽,所述量油槽嵌入所述凹槽内。
在本方案中,在复合底的内表面上构造凹槽来容纳、避让量油槽,这样,锅体与复合底连接后,复合底外表面对应于量油槽的位置不会相应鼓起,使得复合底可根据需求保持其原有的外观形状,例如,使复合底外表面保持为规则的旋转体造型,而不会局部鼓起,因此,也避免了对燃气灶上用于防止锅具的支架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可使得用户下压手柄转动锅体过程中,锅体转动能保持顺畅,提升操作手感。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复合底包括复底夹层和设于所述复底夹层的外表面上的复底片,所述凹槽形成于所述复底夹层的内表面。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烹饪设备,包括:加热装置;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所述加热装置适配为对所述锅具加热。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所述烹饪设备包括电磁炉、红外炉、热盘电热炉等。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所示锅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锅具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2中所示锅具在另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述锅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7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锅体,11锅底,12侧壁,121量油槽,122容纳空间,123标识线,20手柄,30复合底,31复底夹层,311凹槽,32复底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锅具。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锅具,包括锅体10,锅体10具有锅底11和侧壁12,侧壁12的内侧面构造有一个或多个量油槽121,对于量油槽121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多个量油槽121之间的容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锅具,锅体10的侧壁12上构造有一个或多个量油槽121,相比于刻度线定量结构而言,量油槽121的定位指示效果更明确,无需用户在倒油前耗费眼力、耗费精力地去判断和把握适合的倒油位置,用户仅需将油倒入量油槽121内定量即可,使用操作更为方便,且通过将量油槽121设在侧壁12上,这样对锅体10的锅底11形状没有限制,更利于在领域内推广。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量油槽121也并不局限于对食用油这种物质进行定量指示,其量取对象可视用户具体需求而定,例如,还可用来对酱油、麻酱等进行量取。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量油槽121的凹陷深度小于等于10mm。
更具体而言,例如图2和图3所示,图3中点划线示意了锅体10的侧壁12的内表面的曲率轮廓位置,量油槽121的凹陷最深点到该曲率轮廓的距离为量油槽121的凹陷深度D,通过控制量油槽121的凹陷深度D的取值小于等于10mm,这样,量油槽121整体可呈现为一个较浅的凹腔结构,使得锅铲可直接扣入量油槽121内底部以将进入量油槽121内的食材完全抠出,避免量油槽121内积存食物的问题,提升翻炒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量油槽121从其凹陷最深点向其口沿呈开口逐渐增大的趋势。也即,量油槽121呈一个开口逐渐增大的碗状结构,这样,整个量油槽121在开口处最宽,该造型的结构不容易卡滞食物,同时也利于锅铲直接扣入量油槽121内底部以将进入量油槽121内的食材完全抠出,避免量油槽121内积存食物的问题,提升翻炒效果,且这样的结构也利于量油槽121的油液尽数从量油槽121排出并进入锅体10内以用于烹制食物,实现烹饪用油量精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量油槽121位于侧壁12上靠近于锅底11的位置处。这样,用户仅需将锅体10倾斜一个较小的角度即可使量油槽121转至大致水平的位置,改善用户操作便利性。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量油槽121的外表面为外凸面,量油槽121的外凸面的上端点具体为锅体10中心线垂直于水平面的状态下,量油槽121的外凸面上位置最高的点,量油槽121的外凸面的下端点具体为锅体10中心线垂直于水平面的状态下,量油槽121的外凸面上位置最低的点。换而言之,如图2所示,在锅体10中心线垂直于水平面的状态下,以锅体10下方的任意水平面h0为参照水平面。其中,量油槽121的外凸面的上端点为外凸面上距离水平面h0的最远点,也即图2中外凸面的上端点与水平面h0距离最远且距离参考为S2。量油槽121的外凸面的下端点为外凸面上距离水平面h0的最近点,也即图2中外凸面的下端点与水平面h0距离最近且距离参考为S1。
其中,设置外凸面的下端点的位置比锅底11的外表面的位置高,且高度落差值H小于等于20mm。这样,量油槽121位置向下更靠近于锅底11,用户仅需将锅体10倾斜一个较小的角度即可使量油槽121转至大致水平的位置,改善用户操作便利性。
更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外凸面的下端点与所述锅底11的外表面之间的高度落差值H至少为1mm。这样不会影响到锅具平放。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量油槽121的口沿的上端点具体为锅体10中心线垂直于水平面的状态下,量油槽121的口沿上位置最高的点;量油槽121的口沿的下端点具体为锅体10中心线垂直于水平面的状态下,量油槽121的口沿上位置最低的点。换而言之,如图2所示,在锅体10中心线垂直于水平面的状态下,以锅体10下方的任意水平面h0为参照水平面。其中,量油槽121的口沿的上端点为口沿上距离水平面h0的最远点,也即图2中口沿的上端点与水平面h0距离最远且距离参考为M2。量油槽121的口沿的下端点为口沿上距离水平面h0的最近点,也即图2中口沿的下端点与水平面h0距离最近且距离参考为M1。
其中,如图3所示,设计过量油槽121的口沿的上端点及下端点的直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且倾斜角度小于等于45°。这样,如图4所示,用户将锅体10倾斜一个角度α,且该角度α小于等于45°,即可使量油槽121转至大致水平的位置(也即使量油槽121的口沿的上端点及下端点在同一水平面内的位置),改善用户操作便利性,且这样设计可以保证量油槽121的边沿的宽度与量油槽121的深度配合适当,这样,在量油槽121的容积一定时,不会导致量油槽121的深度过小以影响油承载,也避免了量油槽121的边沿的宽度过大的问题,使得锅具更美观。
更具体而言,锅体10的侧壁12构造呈向外鼓出的凸弧形,且优选设计从锅底11向锅口的方向,侧壁12内径逐渐增大,这样,侧壁12从邻近锅底11的一端向邻近锅口的一端有一个倾斜弧度,而不是一个直上直下的结构,这样,锅体10以中心线大致垂直于水平面的状态放置时,过量油槽121的口沿的上端点及下端点的直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通过使该倾角小于等于45°,这样,倒油时所需的锅体10倾斜角度可相应控制在小于等于45°的范围内,进一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锅具还包括手柄20,手柄20连接于锅体10,且手柄20及量油槽121在锅体10的同一侧。这样,用户直接下压手柄20即可转动锅体10至使量油槽121大致水平,而无需提起锅体10进行转动,使用操作更为方便、省力,进一步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量油槽121的口沿与侧壁12的内侧面圆滑过渡。这样,量油槽121与侧壁12的过渡部位与锅铲的接触效果更好,提升翻炒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量油槽121与侧壁12的过渡部位的曲率与侧壁12的内侧面的曲率相适。也即,使量油槽121与锅体10侧壁12的内表面的相贯线顺应锅体10侧壁12内表面的凹凸弧度,这样,量油槽121与侧壁12的过渡部位与锅铲的接触效果更好,提升翻炒使用体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锅具还包括参照标识,量油槽121的内表面设有一个参照标识。这样,可以进一步利用参照标识为用户提供定量指示,起到双重指示的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产品的定量精度和用户体验。
更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参照标识包括标识线123,该标识线123沿量油槽121的边沿设置。也即,设置标识线123沿量油槽121的口沿设置,方便于用户读取标识线123,并通过标识线123与油液边缘的相对位置情况判断出当前油量是否在标识线123所指示的健康油量的范围内,确保油量对比的准确性。
进一步地,参照标识包括附设于量油槽121的内表面的标识层,且标识层配置为与锅体10的内表面的颜色不同。具体例如,沿量油槽121边缘周圈的表面附设一层与量油槽121内表面的颜色不同的标识层,以使该附设于量油槽121内表面的标识层构造出标识线123,这样,利用标识层与量油槽121内表面的色差,用户可不费眼力地读取到参照标识,提升产品的用户体验。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量油槽的内表面设置多个参照标识,对于该量油槽的内表面设有多个参照标识的情况,可将多个参照标识中的一部分或全部分别设置为附设于量油槽的内表面、且颜色不同于锅体的内表面的标识层。
举例而言,在量油槽的内表面设置多条标识线,以通过多个标识线相应提供多个油位参照。具体例如,在一量油槽的内表面设置高油位标识线、低油位标识线、正常油位标识线,对于低耗油食材或对于具有低油量限制的用户,利用低油位标识线作为定量参照;对于普通用户,利用正常油位标识线作为定量参照;对于高耗油食材,利用高油位标识线作为定量参照。
当然,对于前述实施例,也可取消其中的高油位标识线,以量油槽的总容积作为高油位的定量参照,如将量油槽装满视为高油位油量。或者,根据需求,也可取消低油位标识线,以简化产品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5所示,也可以单个量油槽的总容积作为正常油位的定量参照,例如,单个量油槽121限定出容纳空间122,控制单个量油槽121的容纳空间122的总容积为预设值,以通过将该单个量油槽121装满油以相应控制加油量在预设值。
其中,值得说明的是,所述的预设值的具体数据并非为特定值,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与锅具适配的烹饪油量(当然,定量对象并不局限于食用油,也可为其他烹饪调味料,如酱油、麻酱等)需求可对该预设值的具体数值进行设计和选定。
此处以食用油定量为例对量油槽121的容积的优化计算进行举例说明:选定一个食用油用量推荐值作为标准,具体例如,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天的食用油25~30克,一日二餐或三餐平均每餐10~15克,按一餐炒两个菜计算,每个菜用油5~7.5克,7.5克油的体积即为量油槽121的最大容积量,其中,食用油的密度为0.92×103kg/m3,由此计算出适宜的量油槽121的容积为8150mm3,也即,适宜的预设值可选为8150mm3,根据该适宜的预设值来加工制作容积为该预设值的量油槽即可。当然,本方案并也不局限于所列举的8150mm3这一预设值,本领域技术人员基于具体的食用油类型、密度、每餐所需量等可以对该预设值灵活地调整,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但均属于本方案的保护范围。
且可以理解的是,前述以单个量油槽的总容积作为正常油位的定量参照的方案,在单个量油槽的内表面可以设置参照标识,也可以不设参照标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锅具还包括复合底30,复合底30附设于锅体10的外表面。可以提升锅具受热均匀性,提升烹饪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复合底30的内表面对应于量油槽121的位置处设有凹槽311,量油槽121嵌入凹槽311内形成咬合配合。这样,锅体10与复合底30连接后,复合底30外表面对应于量油槽121的位置不会相应鼓起,使得复合底30可根据需求保持其原有的外观形状,例如,使复合底30外表面保持为规则的旋转体造型,而不会局部鼓起,因此,也避免了对燃气灶上用于防止锅具的支架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也可使得用户下压手柄20转动锅体10过程中,锅体10转动能保持顺畅,提升操作手感。
更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复合底30包括复底夹层31和设于复底夹层31的外表面上的复底片32,凹槽311形成于复底夹层31的内表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计复合底30本身为单层结构,或为三层、四层等多层结构。
具体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4所示)
锅具为炒锅,具体地,如图1所示,锅具包括锅体10和手柄20,锅体10具体包括侧壁12和锅底11,其中,侧壁12设有量油槽121,量油槽121周边与侧壁12圆滑连接形成圆角带,量油槽121内凹形成的容纳空间122的容积与健康饮食中提倡的每一个菜的食用油最大使用量大致相等,因此,量油槽121可用来对比监测所加入的食用油的体积。
如图4所示,量油槽121对比监测油量的方法为:将锅体10倾斜某一角度α使量油槽121的边缘(也即量油槽121的开口的边缘)处于大致水平的位置,是否大致水平可具体通过量油槽121与侧壁12连接处的圆角带来观察,然后往量油槽121内倒入食用油,直到倒满量油槽121,所加入的油量即为每个菜的最大用油量。其中,可进一步通过量油槽121与侧壁12连接处的过渡圆角作为界限判断食用油是否填满量油槽121,圆角带是侧壁12上较明显的特征,是肉眼很容易观察到的,因此用户在操作时更容易看清楚食用油加入时的情况,便于用户及时调整食用油的加入量,方便用户操作。同时,本结构只要确保倒入的食用油不会溢出量油槽121,即可确保食用油的用量不会超标,使用更具简单性和便利性。
进一步地,可通过对量油槽121位置进行优化,让使用时锅体10倾斜角远小于45°,以更方便于用户操作。具体如,控制过量油槽121的口沿的上端点及下端点的直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且倾斜角度小于等于45°,实现将锅体相对于水平面h的倾角α限制在45°范围内。
可以理解的是,目前市场上的炒锅主要通过在锅底或锅侧壁设置油量刻度来测量加入炒锅内的食用油量,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使用不便的问题,具体为:1.炒锅内壁通常为深颜色,例如黑色或深灰色,而油量刻度通常为凹陷的细线,在深色背景下的细线是很难看清楚的,特别是在厨房较暗的灯光下。2.某些炒锅在锅具侧壁设置刻度线,要求用户在使用时将炒锅倾斜大于45°再加入食用油进行测量,倾斜如此大的角度对用户来说是非常不便的,特别是对于重量较重的炒锅来说;当用户倾斜的角度不等于45°的时候,食用油与刻度线的位置有偏差,必然会造成测量的误差,影响使用效果,而用户单凭手来操作,肯定会存在倾斜角的误差,这也决定了这种侧壁设置的油量线几乎不可能得到较准确的测量结果。3.油量刻度线是凹陷的细线,在使用中油污很容易进入刻度线的凹槽内,大大增加了清洁炒锅的难度。
而本实施例采用量油槽121以容积定量的方式监测用油量,量油槽121作为量油槽的有益效果为:
1.通过量油槽121的边缘与食用油的边界作对比来判断油量的多少,比刻度线更直观、更容易观察,操作更简便;
2.用户不需要通过油量的多少来判断是否健康,只需要控制油量不超过量油槽121的体积即是健康的,这样操作上更方便快捷;
3.量油槽121与锅体10圆滑连接,比刻度线更容易清洗;
4.量油槽121可在锅体10的拉深成形工序直接做出来,而不用像刻度线一样增加额外的冲压工序,简化制造流程,节省了生产成本,更利于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例二(如图2和图3所示)
相比于具体实施例一的内容,为了便于使用,本具体实施例二进一步设计量油槽121位于侧壁12上靠近于锅底11的位置处。这样,使用时锅体10倾斜角α需求就相应更小,以进一步改善用户操作的便利性。
更进一步地,设计量油槽121的外凸面的下端点的位置比锅底11的外表面的位置高,且高度落差值H满足:H≤20mm。另外,为避免影响锅具平放,量油槽121外侧下端点需高于锅底11外表面的平面,优选地,设计量油槽121外侧下端点到锅底11外表面的距离H满足:H≥1mm。因此H的最优取值范围为:1mm≤H≤20mm。
优选地,为了确保量油槽121不影响炒菜时对食材的翻炒,量油槽121与侧壁12尽量圆滑连接,且量油槽121的形状为与侧壁12近似的圆弧形,也即使量油槽121与侧壁12的过渡部位的曲率与侧壁12的内侧面的曲率相适,换而言之,使量油槽121与锅体10侧壁12的内表面的相贯线顺应锅体10侧壁12内表面的凹凸弧度;另外,为了使锅铲能够翻炒进入量油槽121内部的食材,量油槽121的深度不宜过深,否则锅铲无法与量油槽121完全接触,影响翻炒,因此,本实施例设定量油槽121的最大深度D≤10mm。
优选地,量油槽121设置在侧壁12上与手柄20同侧的位置,这样用户在使用时,将炒锅放置在炉灶上,然后用手按压手柄20,使炒锅倾斜一定角度α,然后向量油槽121倒入食用油做比对监测,这样可以达到省力和操作简便的效果。反之,如果量油槽121设置在与手柄20成一定夹角的位置,则使用时用户需要用手将炒锅提起来才能实现量油功能,这样就比较费力,操作也比较麻烦。
具体实施例三(如图5所示)
为了使用户能够更容易地观察到量油槽121与所加入食用油用量的对比情况,相比于具体实施例一和具体实施例二,本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设置的参照标识,具体地,可通过印刷的方式在量油槽121的边界印刷上环形的标识线123,当然,标识线123也可替换为其他标记造型,此处不再一一列举。标识线123采用食品级材料制作,例如搪瓷、特氟龙等。
其中,标识线123可使用与锅体10内侧颜色对比比较明显的颜色,例如白色、黄色等,用户在加入食用油后,通过观察标识线123与食用油边缘的对比情况,可以更容易地判断出所加入的油量是否在健康油量的范围之内,确保了油量对比的准确性。这种方式优选适用于锅体10内侧需要喷涂不粘涂层的不粘炒锅。
具体实施例四(如图6和图7所示)
相比于具体实施例一至三,是一种改进型的具体实施例,本具体实施例中,锅具为复合底30炒锅,具体包括锅体10、手柄20和复合底30,复合底30具体包括复底夹层31和复底片32,锅体10的壁、复底夹层31和复底片32这三者通过钎焊或压力焊连接在一起,形成复合锅底11。其中,锅体10设有量油槽121作为量油槽,复底夹层31上设有用于容纳量油槽121的凹槽311,因此,量油槽121不会对复底片32的形状造成影响,也就是复底片32的外表面仍可以保持为规则的旋转体形状,而不会是局部鼓起的形状,因此可避免对炒锅放置在燃气灶的支架造成不良影响。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包括:加热装置和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锅具,加热装置适配为对所述锅具加热。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烹饪设备,通过设置有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锅具,从而具有以上全部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可选地,烹饪设备包括电磁炉、红外炉、热盘电热炉、燃气灶等。
例如,电磁炉中,加热装置为电磁炉线圈盘;红外炉中,加热装置为红外炉红外盘,热盘电热炉中,加热装置为电热炉热盘;燃气灶中,加热装置为燃气灶本体。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锅具及烹饪设备,锅体的侧壁上构造有一个或多个量油槽,量油槽可利用容积定量,也可利用量油槽内的参照标识进行参照定量,相比于刻度线定量结构而言,量油槽的定位指示效果更明确,无需用户在倒油前耗费眼力、耗费精力地去判断和把握适合的倒油位置,用户仅需将油倒入量油槽内定量即可,使用操作更为方便,且通过将量油槽设在侧壁上,这样对锅体的锅底形状没有限制,更利于在领域内推广。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7)

1.一种锅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锅体,所述锅体具有锅底和侧壁,所述侧壁的内侧面构造有至少一个量油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量油槽的凹陷深度小于等于1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量油槽从其凹陷最深点向其口沿呈开口逐渐增大的趋势。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量油槽位于所述侧壁上靠近于所述锅底的位置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量油槽的外表面为外凸面,其中,所述外凸面的下端点的位置比所述锅底的外表面的位置高,且高度落差值小于等于20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凸面的下端点与所述锅底的外表面之间的高度落差值至少为1mm。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过所述量油槽的口沿的上端点及下端点的直线相对于水平面倾斜,且倾斜角度小于等于45°。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量油槽的口沿与所述侧壁的内侧面圆滑过渡。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量油槽与所述侧壁的过渡部位的曲率与所述侧壁的内侧面的曲率相适。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参照标识,所述量油槽的内表面设有若干所述参照标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若干所述参照标识中的至少一个包括标识线,所述标识线沿所述量油槽的边沿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若干所述参照标识中的至少一个包括附设于所述量油槽的内表面的标识层,且所述标识层配置为与所述锅体的内表面的颜色不同。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手柄,连接于所述锅体,且所述手柄及所述量油槽在所述锅体的同一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复合底,附设于所述锅体的外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底的内表面对应于所述量油槽的位置处设有凹槽,所述量油槽嵌入所述凹槽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锅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合底包括复底夹层和设于所述复底夹层的外表面上的复底片,所述凹槽形成于所述复底夹层的内表面。
17.一种烹饪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装置;
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锅具,所述加热装置适配为对所述锅具加热。
CN201920453291.8U 2019-04-04 2019-04-04 锅具及烹饪设备 Active CN2098262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53291.8U CN209826251U (zh) 2019-04-04 2019-04-04 锅具及烹饪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0453291.8U CN209826251U (zh) 2019-04-04 2019-04-04 锅具及烹饪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826251U true CN209826251U (zh) 2019-12-24

Family

ID=68910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53291.8U Active CN209826251U (zh) 2019-04-04 2019-04-04 锅具及烹饪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98262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51518B (zh) 多功能早餐机
US5131320A (en) Image-forming griddle
EP2536317A2 (en) Heated liquid vessels and electrical appliances
GB2480360A (en) Heated liquid vessels and electrical appliances
CN1589719A (zh) 早餐浅锅
CN209826251U (zh) 锅具及烹饪设备
CN208551075U (zh) 一种加热器具
CN218588844U (zh) 一种具有多种烹饪方式的烹饪设备
EP1163870A1 (en) Process for heat moulding of frying pans
KR20120031863A (ko) 두 가지-기능의 취사 도구 뚜껑
KR200344676Y1 (ko) 조리용기의 가열온도 표시장치
CN217610488U (zh) 一种锅具
CN218304477U (zh) 一种复合锅
CN213993295U (zh) 锅具和烹饪器具
CN217471703U (zh) 一种锅具
JP5904871B2 (ja) 電気調理器、及び、その電気調理器に使用される鍋料理用の鍋
CN211984983U (zh) 锅具
KR20110101842A (ko) 직화 구이식 오븐 뚜껑 및 오븐
CN209995941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06284856U (zh) 电磁烹饪器具的内锅和电磁烹饪器具
CN206390754U (zh) 一种不粘锅的炒菜锅
CN216256633U (zh) 锅具
CN210169716U (zh) 一种方便使用的烹饪器具
CN211883376U (zh) 锅具
WO2008091212A1 (en) A kitchen utensi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