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73938U -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 - Google Patents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9773938U CN209773938U CN201920159405.8U CN201920159405U CN209773938U CN 209773938 U CN209773938 U CN 209773938U CN 201920159405 U CN201920159405 U CN 201920159405U CN 209773938 U CN209773938 U CN 2097739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eedle
- sheath
- plate
- sheathing
- cylin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fusion, Injection, And Reservoir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包括与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转动连接的第二转盘,第二转盘上环形阵列固定设有若干个布置的针座限位模,针座限位模与针座内壁形状相匹配且靠近第二转盘边缘设置,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位于针座限位模其第二转盘外侧设置接针座机构、第二检针机构、上护套机构、压护套机构、剔除机构及转移转身机构,且沿第二转盘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本实用新型采用转盘式降低了报废率且效率高,能够一次多工位自动加工,并且压护套时设置加热机构能够针对寒冷天气的上护套动作,避免由于天冷而护套太硬而不好压护套或出现压护套的损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的镶嵌注射针或铝座注射针的组装一般都是人工方式,效率低且针管容易刺伤人,虽然偶见自动组装设备,但都无法实现自动组装护帽,并且有的设备采用链条式,针座上到链条上的针座限位模后容易由于链条在循环输送的过程中针座容易脱落,这样增加了报废率;并且目前的设备其工位(即一次上针座、上护套、压护套的数量等)不多,效率仍然不高,并且仍然存在不少误操作,而且目前的组装机也不能实现自动烫护帽的功能,并且现在的自动组装机都是人工检针,自动化程度不够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降低了报废率且效率高,能够一次多工位自动加工,并且压护套时设置加热机构能够针对寒冷天气的上护套动作,避免由于天冷而护套太硬而不好压护套或出现压护套的损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包括与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转动连接的第二转盘,第二转盘上环形阵列固定设有若干个布置的针座限位模,针座限位模与针座内壁形状相匹配且靠近第二转盘边缘设置,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位于针座限位模其第二转盘外侧设置接针座机构、第二检针机构、上护套机构、压护套机构、剔除机构及转移转身机构,且沿第二转盘转动方向依次设置。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接针座机构包括转动至接针座机构工位处的针座限位模及与第二滑动板固定相连的第四滑动板,第四滑动板平行于第二滑动板,第四滑动板上固定设置第四竖向驱动气缸,第四滑动板上竖直滑动设置第四从动板,第四竖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四从动板,第四从动板上固定设置四个或六个接针夹针气缸,接针夹针气缸驱动设置在其下方的夹抓动作以夹取注射针后将上完硅油的注射针转移至接针座机构工位处的针座限位模上;第二滑动板水平滑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分别是正对上硅油机构以及正对位于转移机构工位处的第一转盘上的针座限位模,第四滑动板水平滑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分别是正对上硅油机构以及正对接针座机构处的第二转盘上的针座限位模。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第二检针机构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的支撑柱,支撑柱上固定设置四个或六个金属传感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上护套机构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的上护套机构底座,上护套机构底座为框架形式,上护套机构底座上设置护套轨道,护套轨道位于针座限位模上方,护套轨道由一块固定轨道块及一块滑动轨道块配合构成,滑动轨道块通过气缸驱动滑动设置在上护套机构底座上;上护套机构底座上方固定设置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上护套槽轨,上护套槽轨下表面固定设置振动电机,上护套槽轨高度上高于护套轨道且上护套槽轨的出料口处设置与气源相连的用于护套限位的弹簧柱,上护套槽轨的出料口一侧设置护套接块,护套接块呈长方体形且竖直设置,护套接块上端设置与护套下端部分适配的护套接孔,护套接块的下端固定设置第二转轴,第二转轴转动设置在上针座机构的底座上,第二转轴超出针座接块的侧面且超出部分固定设置齿轮,与齿轮啮合设置有齿条,齿条滑动设置在上护套机构底座上且由固定设置在上护套机构底座上的气缸驱动;上护套槽轨的入料口处设置护套上料斗,护套上料斗固定在上护套机构底座上且护套上料斗的下口呈矩形且与上护套槽轨的形状适配,护套上料斗内滑动设置由气缸驱动的往复板,往复板呈矩形板且其下端与上护套槽轨的上表面设有间隙,间隙大于零且小于护套小端外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压护套机构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的压护套机构底座,压护套机构底座上固定设置压护套气缸,压护套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设置四个或六个压头,压头正对第二转盘上转动至此工位的针座限位模,压护套气缸其缸体侧面固定设置作为护套感应器的光电传感器。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剔除机构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的第五横向驱动气缸,第五横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五滑动板,第五滑动板水平滑动设置在一块第五固定板上,第五固定板竖直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第五滑动板上固定设置第五竖向驱动气缸,第五滑动板上竖直滑动设置第五从动板,第五竖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五从动板,第五从动板上固定设置四个或六个剔除夹针气缸,剔除夹针气缸驱动设置在其下方的夹抓动作以夹取未上护套的注射针,位于剔除机构处且位于第二转盘的外侧设置剔除回收斗。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转移转身机构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的转移转身机构底座,转移转身机构底座位于第二转盘与第三转盘的连心线上,转移转身机构底座上转动设置第三转轴,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固定设置第二伺服电机及第二减速机,第二伺服电机与第二减速机相连,第二减速机的输出轴与第三转轴固定相连;第三转轴上固定设置长方体形转动座,转动座的四个侧面其每个侧面上设置针座限位模,侧面上位于针座限位模一侧滑动设置压板,压板由气缸驱动以压住转动后处于水平方向或竖直向下的已经压上护套的针座;所述转移转身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的第六横向驱动气缸,第六横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六滑动板,第六滑动板水平滑动设置在一块第六固定板上,第六固定板竖直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第六滑动板上固定设置第六竖向驱动气缸,第六滑动板上竖直滑动设置第六从动板,第六竖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六从动板,第六从动板上固定设置四个或六个转移转身夹针气缸,转移转身夹针气缸驱动设置位于其下方的夹抓动作以夹取转移已压护套的注射针,第六滑动板水平滑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分别是正对位于接护套针机构工位处的第三转盘上的接护套针通孔以及正对位于转移转身机构工位处的第二转盘上的针座限位模。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上护套机构其护套上料斗采用盖板式料斗且料斗下方设置槽状烘箱,槽状烘箱与料斗的下部外形相匹配,烘箱固定设置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上护套机构其护套上料斗的一侧设置电吹风,电吹风固定设置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在于:采用转盘式降低了报废率且效率高,能够一次多工位自动加工,并且压护套时设置加热机构能够针对寒冷天气的上护套动作,避免由于天冷而护套太硬而不好压护套或出现压护套的损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注射针自动组装机的立体解示意图;图2是图1中剔座夹针气缸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中护帽夹取气缸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图1中针座接块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5是图1中顶针槽部分附近的放大示意图;图6是图1中推针气缸部分附近的放大示意图;图7是图1中剔座夹针气缸部分附近的放大示意图;图8是图1中铆针气缸部分附近的放大示意图;图9是图1中第二横向驱动气缸部分附近的放大示意图;图10是图1的俯视图;图11是图10中转移夹针气缸部分附近的放大示意图;图12是图10中转动座部分附近的放大示意图;图13是图10中光电传感器部分附近的放大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中护帽轨道部分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螺旋护帽输送轨道的示意图;图16是图14中螺旋滑轨的示意图;图 17是图10中护帽轨道部分附近的放大示意图;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中护帽轨道与错位挡接板的配合示意图;图19是图18错位后的状态示意图;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中护帽夹取气缸部分的示意图;图21是图10中压护帽气缸的示意图;图22是压护帽气缸的示意图;图23是图10中上针座槽轨的示意图;图24是本实用新型针座上料斗的示意图;图25是图10中转动座的示意图;图26是图25转动座的仰视图;图27是本实用新型上护套槽轨的示意图;图28是本实用新型限位杆部分的示意图;图29是图1的主视图;图30是图29顺时针旋转90°后的左视图;图31是图29顺时针旋转90°后的右视图;图32是图30中针座接块的放大示意图;图33是图29中顶针部的示意图;图34是图10中活动部的示意图;图35是图10中接护套针通孔的示意图;图36 是图10中压护套气缸的示意图。
图中:1、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2、第一转盘;3、针座限位模;4、上针座机构;5、上针机构;6、第一检针机构;7、剔座机构;8、铆针机构;9、影像检测机构;10、转移机构;11、剔废机构;12、第二转盘;13、接针座机构;14、第二检针机构;15、上护套机构; 16、压护套机构;17、剔除机构;18、转移转身机构;19、上硅油机构;20、第三转盘;21、接护套针通孔;22、接护套针机构;23、检空机构;24、上护帽机构;25、压护帽机构;26、成品夹取机构;27、上护帽机构底座;28、护帽轨道;29、螺旋护帽输送轨道;30、螺旋滑轨;31、护帽上料斗;32、振动电机;33、错位挡接板;34、第七横向驱动气缸;35、第七滑动板;36、第七固定板;37、第七竖向驱动气缸;38、第七从动板;39、护帽夹取气缸; 40、夹抓;41、压护帽气缸;42、护帽热烫块;43、加热器;44、铆针气缸;45、上针座机构底座;46、针座轨道;47、上针座槽轨;48、弹簧柱;49、针座接块;50、第四转轴;51、齿条;52、针座上料斗;53、拨轮;54、上针机构底座;55、顶针槽;56、顶针部;57、第一板;58、第二板;59、第三板;60、斜板;61、推针气缸;62、活动部;63、推针框;64、滚轮;65、延长板;66、支撑柱;67、金属传感器;68、第一横向驱动气缸;69、第一滑动板;70、第一固定板;71、第一竖向驱动气缸;72、第一从动板;73、剔座夹针气缸;74、剔座回收斗;75、黑白摄像头;76、伺服驱动电机;77、第二横向驱动气缸;78、转移夹针气缸;79、转动座;80、压板;81、硅油槽;82、剔废夹针气缸;83、接针夹针气缸;84、上护套机构底座;85、护套轨道;86、上护套槽轨;87、第二转轴;88、护套上料斗;89、往复板;90、压护套气缸;91、剔除夹针气缸;92、转移转身夹针气缸;93、限位杆;94、光电传感器;95、成品夹取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36所示(为便于图示,图15中仅用一根线表示螺旋护帽输送轨道且未示出螺旋滑轨上的缺口及凸起),本实用新型是一种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及使用其组装注射针的工艺,包括上针设备、上护套设备及上护帽设备;上针设备包括与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转动连接的第一转盘2,第一转盘2上环形阵列固定设有若干个布置的针座限位模3,针座限位模3 与针座内壁形状相匹配且靠近第一转盘2边缘设置,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位于针座限位模3其第一转盘2外侧沿第一转盘2转动方向依次设置上针座机构4、上针机构5、第一检针机构6、剔座机构7、铆针机构8、影像检测机构9、转移机构10及剔废机构11,落针轨铆针机构8包括沿第一转盘2转动方向依次设置的六个铆压部件,铆压部件的驱动部固定连接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铆压部件的受驱动部其正对针座限位模3上针管的部分设置针管的容纳孔,容纳孔的孔径大于针管的外径且小于针座上端的外径;上护套设备包括与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转动连接的第二转盘12,第二转盘12上环形阵列固定设有若干个布置的针座限位模3,针座限位模3与针座内壁形状相匹配且靠近第二转盘12边缘设置,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位于针座限位模3其第二转盘12外侧沿第二转盘12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接针座机构13、第二检针机构14、上护套机构15、压护套机构16、剔除机构17及转移转身机构18;第一转盘2 与第二转盘12的连心线上且位于转移机构10与接针座机构13之间设有上硅油机构19;上护帽设备包括与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转动连接的第三转盘20,第三转盘20上环形阵列固定设有若干组等距布置的接护套针通孔组,每组接护套针通孔组包括若干个接护套针通孔21,接护套针通孔21靠近第三转盘20边缘设置,接护套针通孔21的孔径小于护套最大外径且能插入护套,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位于接护套针通孔21其第三转盘20外侧沿第三转盘20转动方向依次设置接护套针机构22、检空机构23、上护帽机构24、压护帽机构25及成品夹取机构 26。上护帽机构24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上护帽机构底座27,上护帽机构底座27为框架形式,上护帽机构底座27上设置护帽轨道28,护帽轨道28与水平线倾斜设置,护帽轨道28其高度上处于较低的一端位于第三转盘20上转动至上护帽机构24工位处的接护套针通孔21的一侧,护帽轨道28上设置与护帽小端尺寸匹配的滑槽,护帽轨道28其高度上处于较高的一端与护帽上料机构的螺旋护帽输送轨道29(如图15所示,螺旋护帽输送轨道29 由四根弯曲的金属柱条构成,这样护帽正好能够顺着螺旋护帽输送轨道29向下滑落)其较低的一端相连,螺旋护帽输送轨道29其较高的一端与角钢状螺旋滑轨30相连,螺旋滑轨30向其旋转轴线倾斜,螺旋滑轨30其较低的一端与螺旋护帽输送轨道29其较高的一端相连,螺旋滑轨30其较高的一端与护帽上料斗31相连,护帽上料斗31其下表面固定设置振动电机32;护帽轨道28其高度上处于较低的一端其靠近第三转盘20的一侧设置错位挡接板33,错位挡接板33 上设置用于接住护帽的半圆孔,错位挡接板33的侧面固定连接错位气缸的活塞杆,错位气缸固定设置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上护帽机构24还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 上的第七横向驱动气缸34,第七横向驱动气缸34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七滑动板35,第七滑动板35水平滑动设置在一块第七固定板36上,第七固定板36竖直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 1上,第七滑动板35上固定设置第七竖向驱动气缸37,第七滑动板35上竖直滑动设置第七从动板38,第七竖向驱动气缸37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七从动板38,第七从动板38上固定设置六个护帽夹取气缸39,护帽夹取气缸39驱动设置位于其下方的夹抓40动作以夹取护帽至已转身后的针座底部上,第七滑动板35水平滑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分别是正对位于上护帽机构24工位处的第三转盘20上的接护套针通孔21以及正对经错位气缸驱动后发生错位的错位挡接板33;落针轨压护帽机构25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压护帽机构25底座,压护帽机构25底座上固定设置压护帽气缸41,压护帽气缸41的活塞杆上固定设置六个压头,压头正对第三转盘20上转动至此工位的接护套针通孔21;落针轨压护帽机构25还包括护帽热烫块42,护帽热烫块42与一个水平设置的气缸的活塞杆相连,热烫块与电阻丝式加热器43相连。铆压部件为六个且为铆针气缸44,落针轨驱动部为铆针气缸44的缸体,落针轨受驱动部包括铆针气缸44的活塞杆及固定连接在活塞杆的压块,铆针气缸44位于针座限位模3上针管的上方,落针轨容纳孔设置在压块的下表面上;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设置第三伺服电机以及与第三伺服电机相连的第三减速机,第三减速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转盘2下表面中心固定相连;上针座机构4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上针座机构底座45,上针座机构底座45 为框架形式,上针座机构底座45上设置针座轨道46,针座轨道46位于针座限位模3上方,针座轨道46由一块固定轨道块及一块滑动轨道块配合构成,滑动轨道块通过气缸驱动滑动设置在上针座机构底座45上;上针座机构底座45上方固定设置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上针座槽轨 47,上针座槽轨47下表面固定设置振动电机32,上针座槽轨47高度上高于针座轨道46且上针座槽轨47的出料口处设置与气源相连的用于针座限位的弹簧柱48,上针座槽轨47的出料口一侧设置针座接块49,针座接块49呈长方体形且竖直设置,针座接块49上端设置与针座下端部分适配的针座接孔,针座接块49的下端固定设置第四转轴50,第四转轴50转动设置在上针座机构4的底座上,第四转轴50超出针座接块49的侧面且超出部分固定设置齿轮,与齿轮啮合设置有齿条51,齿条51滑动设置在上针座机构底座45上且由固定设置在上针座机构底座45 上的气缸驱动;上针座槽轨47的入料口处设置针座上料斗52,针座上料斗52固定在上针座机构底座45上且针座上料斗52的下口呈矩形且与上针座槽轨47的形状适配,针座上料斗52内转动设置拨轮53,拨轮53其叶轮边缘与上针座槽轨47的最短距离小于针座小端的外径;在上针座机构底座45上固定设置拨轮53驱动电机及与拨轮53驱动电机相连的第四减速机,第四减速机的输出轴与拨轮53的轮轴固定相连;上针机构5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上针机构底座54,上针机构底座54为框架形式,上针机构底座54上固定设置上针盒,上针盒包括框架式的下部,下部内设顶针部56,顶针部56上设置六个顶针槽55,框架式下部其上板设置与顶针部56适配的开口,顶针部56由气缸驱动上下移动;上针盒还包括板式上部,上部包括三块竖向板及两块与水平线倾斜的斜板60,三块竖向板分别为第一板57、第二板58及第三板59,第一板57垂直于顶针槽55设置,第二板58及第三板59平行于顶针槽55设置,第二板58 与第三板59形状尺寸一致,第一板57由下至上逐渐向第一转盘2方向倾斜,下部的上板其靠近第一转盘2的一端高度上低于上板其远离第一转盘2的一端,两块斜板60位于第一板57的左右两端,第二板58与第三板59固定于第一板57上,第二板58与第三板59位于顶针槽55上方且位于顶针槽55两侧,第二板58及第三板59的下端正对斜板60其最下端,第二板58及第三板59 的下端与下部上板有间距。上针机构5还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固定设置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合轨气缸与推针气缸61,合轨气缸与推针气缸61位置上靠近第一转盘2设置、位于第一转盘2与上针盒之间,第一板57其靠近第一转盘2的侧面固定设置落针轨的固定部,合轨气缸其活塞杆端部固定连接落针轨其作为另一半落针轨的活动部62,推针气缸61其活塞杆的端部固定连接推针框63,推针框63的两端滚动设置滚轮64,滚轮64上设置环形槽,环形槽的槽宽与第二板58的厚度相匹配,第二板58及第三板59超出第一板57设置,第二板58及第三板59 上朝第一转盘2方向分别设有与第二板58及第三板59一体设置的延长板65;第一检针机构6 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支撑柱66,支撑柱66上固定设置六个金属传感器67;剔座机构7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第一横向驱动气缸68,第一横向驱动气缸 68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一滑动板69,第一滑动板69水平滑动设置在一块第一固定板70上,第一固定板70竖直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第一滑动板69上固定设置第一竖向驱动气缸71,第一滑动板69上竖直滑动设置第一从动板72,第一竖向驱动气缸71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一从动板72,第一从动板72上固定设置六个剔座夹针气缸73,剔座夹针气缸73驱动设置在其下方的夹抓40动作以夹取注射针,位于剔座机构7处且位于第一转盘2的外侧设置剔座回收斗74。延长板65的上边缘与第二板58、第三板59的上边缘齐平且处于同一高度,推针框63 上固定连接推针海绵,推针海绵的下端抵靠第二板58、第三板59的上边缘/或延长板65的上边缘,顶针部56其竖直向上运动的极限位置为其顶针槽55的槽侧壁上端与延长板65的上边缘齐平。影像检测机构9包括一个固定在支柱上的伺服驱动电机76,伺服驱动电机76驱动黑白摄像头75平移,黑白摄像头75滑动设置在支柱上;转移机构10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第二横向驱动气缸77,第二横向驱动气缸77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二滑动板,第二滑动板水平滑动设置在一块第二固定板上,第二固定板竖直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 上,第二滑动板上固定设置第二竖向驱动气缸,第二滑动板上竖直滑动设置第二从动板,第二竖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二从动板,第二从动板上固定设置六个转移夹针气缸 78,转移夹针气缸78驱动设置在其下方的夹抓40动作以夹取注射针;剔废机构11包括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第三横向驱动气缸,第三横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三滑动板,第三滑动板水平滑动设置在一块第三固定板上,第三固定板竖直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第三滑动板上固定设置第三竖向驱动气缸,第三滑动板上竖直滑动设置第三从动板,第三竖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三从动板,第三从动板上固定设置六个剔废夹针气缸82,剔废夹针气缸82驱动设置在其下方的夹抓40动作以夹取有毛刺的注射针,位于剔废机构11处且位于第一转盘2的外侧设置剔废回收斗;落针轨上硅油机构19包括与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固定的支柱,支柱上转动设置第一转轴,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 上固定设置第一伺服电机及第一减速机,第一伺服电机与第一减速机相连,第一减速机的输出轴与第一转轴固定相连;第一转轴上固定设置长方体形转动座79,转动座79的四个侧面其每个侧面上设置针座限位模3,侧面上位于针座限位模3一侧滑动设置压板80,压板80由气缸驱动以压住转动后处于水平方向或竖直向下的针座,第一转轴正下方设置硅油槽81,硅油槽 81竖直滑动设置且由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气缸驱动。接针座机构13包括转动至接针座机构13工位处的针座限位模3及与第二滑动板固定相连的第四滑动板,第四滑动板平行于第二滑动板,第四滑动板上固定设置第四竖向驱动气缸,第四滑动板上竖直滑动设置第四从动板,第四竖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四从动板,第四从动板上固定设置六个接针夹针气缸83,接针夹针气缸83驱动设置在其下方的夹抓40动作以夹取注射针后将上完硅油的注射针转移至接针座机构13工位处的针座限位模3上;第二滑动板水平滑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分别是正对上硅油机构19以及正对位于转移机构10工位处的第一转盘2上的针座限位模 3,第四滑动板水平滑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分别是正对上硅油机构19以及正对接针座机构13处的第二转盘12上的针座限位模3;落针轨第二检针机构14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 上的支撑柱66,支撑柱66上固定设置六个金属传感器67。上护套机构15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上护套机构底座84,上护套机构底座84为框架形式,上护套机构底座84 上设置护套轨道85,护套轨道85位于针座限位模3上方,护套轨道85由一块固定轨道块及一块滑动轨道块配合构成,滑动轨道块通过气缸驱动滑动设置在上护套机构底座84上;上护套机构底座84上方固定设置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上护套槽轨86,上护套槽轨86下表面固定设置振动电机32,上护套槽轨86高度上高于护套轨道85且上护套槽轨86的出料口处设置与气源相连的用于护套限位的弹簧柱48,上护套槽轨86的出料口一侧设置护套接块,护套接块呈长方体形且竖直设置,护套接块上端设置与护套下端部分适配的护套接孔,护套接块的下端固定设置第二转轴87,第二转轴87转动设置在上护套机构15的底座上,第二转轴87超出针座接块 49的侧面且超出部分固定设置齿轮,与齿轮啮合设置有齿条51,齿条51滑动设置在上护套机构底座84上且由固定设置在上护套机构底座84上的气缸驱动;上护套槽轨86的入料口处设置护套上料斗88,护套上料斗88固定在上护套机构底座84上且护套上料斗88的下口呈矩形且与上护套槽轨86的形状适配,护套上料斗88内滑动设置由气缸驱动的往复板89,往复板89呈矩形板且其下端与上护套槽轨86的上表面设有间隙,间隙大于零且小于护套小端外径;落针轨压护套机构16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压护套机构16底座,压护套机构16底座上固定设置压护套气缸90,压护套气缸90的活塞杆上固定设置六个压头,压头正对第二转盘12上转动至此工位的针座限位模3,压护套气缸90其缸体侧面固定设置作为护套感应器的光电传感器94;落针轨剔除机构17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第五横向驱动气缸,第五横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五滑动板,第五滑动板水平滑动设置在一块第五固定板上,第五固定板竖直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第五滑动板上固定设置第五竖向驱动气缸,第五滑动板上竖直滑动设置第五从动板,第五竖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五从动板,第五从动板上固定设置六个剔除夹针气缸91,剔除夹针气缸91驱动设置在其下方的夹抓40动作以夹取未上护套的注射针,位于剔除机构17处且位于第二转盘12的外侧设置剔除回收斗。落针轨转移转身机构18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转移转身机构18底座,转移转身机构18底座位于第二转盘12与第三转盘20的连心线上,转移转身机构18 底座上转动设置第三转轴,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固定设置第二伺服电机及第二减速机,第二伺服电机与第二减速机相连,第二减速机的输出轴与第三转轴固定相连;第三转轴上固定设置长方体形转动座79,转动座79的四个侧面其每个侧面上设置针座限位模3,侧面上位于针座限位模3一侧滑动设置压板80,压板80由气缸驱动以压住转动后处于水平方向或竖直向下的已经压上护套的针座;落针轨转移转身机构18还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 上的第六横向驱动气缸,第六横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六滑动板,第六滑动板水平滑动设置在一块第六固定板上,第六固定板竖直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第六滑动板上固定设置第六竖向驱动气缸,第六滑动板上竖直滑动设置第六从动板,第六竖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六从动板,第六从动板上固定设置六个转移转身夹针气缸92,转移转身夹针气缸92驱动设置位于其下方的夹抓40动作以夹取转移已压护套的注射针,第六滑动板水平滑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分别是正对位于接护套针机构22工位处的第三转盘20上的接护套针通孔21以及正对位于转移转身机构18工位处的第二转盘12上的针座限位模3。接护套针机构22包括转动至接护套针机构22工位处的接护套针通孔21及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限位气缸,限位气缸其活塞杆端部固定连接注射针下落限位杆93,限位杆93位置上与转移转身机构18的压板80相匹配,转动至接护套针机构22工位处的接护套针通孔21与转移转身机构18其转动座79上竖直向下已压上护套的针座位置对应;落针轨检空机构23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支撑柱66,支撑柱66上固定设置六个光电传感器94,光电传感器94正对第三转盘20上转动至检空机构23工位处的接护套针通孔21;落针轨成品夹取机构 26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第八横向驱动气缸,第八横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八滑动板,第八滑动板水平滑动设置在一块第八固定板上,第八固定板竖直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第八滑动板上固定设置第八竖向驱动气缸,第八滑动板上竖直滑动设置第八从动板,第八竖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八从动板,第八从动板上固定设置六个成品夹取气缸95,成品夹取气缸95驱动设置在其下方的夹抓40动作以夹取成品注射针,位于成品夹取机构26处且位于第三转盘20的外侧设置成品收集斗。使用落针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组装注射针的工艺,包括如下步骤:S1:通过上针座机构4将针座上至第一转盘2 其位于上针座机构4工位处的针座限位模3上,第一转盘2顺时针转动至已有针座的针座限位模3处于上针机构5工位处;S2:通过上针机构5将针管上至针座的上喇叭口中,第一转盘2 顺时针转动至已装上针座及针管的针座限位模3处于第一检针机构6工位处;S3:第一检针机构6检测六个针座中未装上针管的针座并给下一工位即剔座机构7发送信号;第一转盘2顺时针继续转动至下一工位处;S4:剔座机构7根据第一检针机构6其金属传感器67发出的信号执行剔除未上针管针座的动作或不动作;第一转盘2顺时针继续转动至下一工位即铆针机构8 工位处;S5:铆针机构8其第一个铆压部件执行铆压针的动作,将针座上喇叭口尺寸压小以实现针管与针座的连接;第一转盘2顺时针继续转动至铆针机构8其第二个铆压部件处,第二个铆压部件对顺时针方向处于第二个针座执行铆压针的动作;第一转盘2顺时针继续转动至铆针机构8其第三个铆压部件处,第三个铆压部件对顺时针方向处于第三个针座执行铆压针的动作;第一转盘2顺时针继续转动至铆针机构8其第四个铆压部件处,第四个铆压部件对顺时针方向处于第四个针座执行铆压针的动作;S6:第一转盘2顺时针继续转动至下一工位即铆针机构8其第五个铆压部件处;第五个铆压部件对顺时针方向处于第五个针座执行铆压针的动作;第一转盘2顺时针继续转动至铆针机构8其第六个铆压部件处,第六个铆压部件对顺时针方向处于第六个针座执行铆压针的动作;第一转盘2顺时针继续转动至下一工位即影像检测机构9工位处;或S6:第一转盘2顺时针继续转动至下一工位即影像检测机构9处;S7:影像检测机构9拍摄黑白照片,工人根据设置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1上的屏幕目检有毛刺的产品或拍摄后通过对比给转移机构10及剔废机构11分别发出不转移其中有毛刺的产品的指令以及剔废机构11夹取有毛刺的产品的指令;第一转盘2顺时针继续转动至下一工位即转移机构10处S8:转移机构10将紧固安装针管的针座夹取转移至上硅油机构19;S9:上硅油机构19顺次转动且硅油槽81竖直向上给针管上硅油;接针座机构13其第四从动板上固定设置的接针夹针气缸83驱动设置在其下方的夹抓40动作以夹取注射针后将上完硅油的注射针转移至接针座机构13工位处的针座限位模3上;S10:第二转盘12逆时针旋转至第二检针机构14 处停止,第二检针机构14检测接针座限位模3的空位并给下一工位上护套机构15发出指令针对空位不上护套;第二转盘12继续逆时针旋转至下一工位处;S11:通过上护套机构15将护套夹取上至已安装针管的针座上,第二转盘12继续逆时针旋转至下一工位处;S12:压护套机构16执行压护套的动作,实现护套与针座的连接,压护套机构16上的护套感应器检测缺少护套的针座并给处于下一工位及剔除机构17发出的夹取剔除未上护套针座的指令;第二转盘 12顺时针继续转动至下一工位处;S13:剔除机构17根据护套感应器发出的指令将未上护套的针座夹取剔除至剔除机构17的回收斗内;第二转盘12继续逆时针旋转至下一工位处;S14:转移转身机构18夹取安装上护套的针座并转移至转动座79上,转动座79转动实现已安装上护套的针座的转身后将此针座下放至第三转盘20的接护套针通孔21内;第二转盘12继续逆时针旋转;S15:接护套针机构22在转身后的针座下放至第三转盘20的接护套针通孔21的过程中限位杆93由限位气缸驱动以保证针座下落过程是竖直正对接护套针通孔21;第三转盘20继续逆时针旋转至下一工位处;S16:检空机构23通过光电传感器94检测没有针座的接护套针通孔21并给下一工位即上护帽机构24的夹抓40发出不抓取护帽的指令;第三转盘20继续逆时针旋转至下一工位处;S17:上护帽机构24其错位气缸驱动错位挡接板33将护帽轨道28底端最外排的护帽错位平移一段距离后护帽夹取气缸39动作将这一排错位的护帽夹取转移至转身后的针座上,第三转盘20继续逆时针旋转至下一工位处;S18:通过压护帽机构25其压护帽气缸41动作将护帽压紧在针座上;S19:通过成品夹取机构26其成品夹取气缸95动作将注射针成品夹取转移至成品收集斗内。
本注射针自动组装机的动作过程如下:
向针座上料斗内加入一定量的针座,启动倾斜设置的上针座槽轨下的振动电机,针座由于自重及振动沿上针座槽轨逐渐向上针座槽轨其高度上较低的端部滑落(有些未落入上针座槽轨的槽内的针座则由于不停旋转的拨轮能够在后续过程中落入上针座槽轨的槽内),针座接块上设置针座的限位柱,限位柱通过弹簧设置在针座接块上方,且限位柱通过气缸驱动能够伸出,气缸停止时则限位柱由于弹簧的作用缩回而不限位挡住针座让针座自由滑落至针座轨道内,并且为了配合针座精确地落入针座轨道内,在气缸动作使限位柱压住最外排的针座时,滑动轨道块通过气缸驱动也紧靠固定轨道块,固定在上针座机构底座上的气缸动作,使得齿条上升由此使得第四齿轮上的齿轮转动,因此针座接块跟随齿轮转动(为进一步减少误操作,保证在针座接块的转动过程中针座不会从针座接块其针座接孔上脱落,在针座接块上设置与气缸相连的限位柔性块,限位柔性块设置在针座接块其针座接孔内,气缸驱动时限位柔性块紧紧从侧面压住针座),在针座接块设有针座接孔的一端转动至针座轨道上方时针座落入针座轨道内,由此针座落入到第一转盘上的针座限位模内(在滑动轨道块靠向固定轨道块的过程中,第一转盘顺时针转动使得空的针座限位模位于针座轨道正下方);顶针部下的气缸驱动,顶针部向上由于顶针槽的设置将位于第二板与第三板之间且位于顶针槽正上方的针管顶起至最高的位置,这时第一转盘继续顺时针转动使得装上针座后的针座限位模位于上针机构其落针轨正下方(在组装机启动前先向上针盒内放入足量的针管并且在放置时就先保持针管是正置的)后停止转动,然后合轨气缸动作使得落针轨的滑动部抵靠在固定部上,然后推针气缸动作通过推针海绵将位于顶针部其顶针槽内的针管推入落针轨内,这样针管落入到针座的上喇叭口中(这一过程的同时顶针部下的气缸复位),然后合轨气缸与推针气缸复位,这时第一转盘继续顺时针转动使得装上针管、针座后的针座限位模位于第一检针机构其金属传感器的前方后第一转盘停止转动;金属传感器检测,对于没装上针管的针座,第一检针机构将发出剔座机构对对应位置的针座夹取剔除的指令;这时第一转盘继续顺时针转动使得装上针管、针座后的针座限位模位于剔座机构其剔座夹针气缸的正下方;剔座机构根据第一检针机构发出的指令夹取剔除未上针管的针座,如果没有缺针管的针座则不动作,第一转盘继续顺时针转动使得装上针管、针座后的针座限位模位于铆压部件的正下方,然后铆压部件动作完成铆压针的动作后复位,第一转盘继续顺时针转动使得铆压上针管后的针座位于影像检测机构其黑白摄像头的正下方;黑白摄像头拍摄针管照片后传到显示屏幕上后与存储在电脑里的照片对比,如果毛刺大则给后续转移机构发出指令使得转移机构不转移有毛刺的针座(有毛刺的随着第一转盘后续的转动由剔废机构夹取剔除);第一转盘继续顺时针转动使得铆压上针管后的针座位于转移机构其转移夹针气缸的正下方,转移机构其第二横向驱动气缸、第二竖向驱动气缸、转移夹针气缸依次动作完成横向移动、竖向向下移动及夹取针座后第二竖向驱动气缸、第二横向驱动气缸依次竖向向上移动、横向向上硅油机构移动后第二竖向驱动气缸再竖向向下运动后转移夹针气缸动作不再夹取针座使得针座落入到转动座其针座限位模上,然后第二横向驱动气缸、第二竖向驱动气缸、转移夹针气缸复位,上硅油机构其压板经驱动后动作以压住转动座上的针座,然后转动座转动,硅油槽经驱动向上给针管上硅油,待转动座再次转动后接针座机构其第四竖向驱动气缸执行与第二竖向驱动气缸相类似的动作、接针夹针气缸执行与转移夹针气缸相类似的动作将上完硅油后的针管的针座夹取转移至第二转盘其位于接针座机构工位处的针座限位模上;第二转盘逆时针转动,将接收到的上完硅油针管的针座移动至第二检针机构其金属传感器的前方;金属传感器检测没有针座的空针座限位模并给后续上护套机构发送不上护套的指令;第二转盘继续逆时针转动使得针座位于上护套机构其护套轨道的正下方(在组装机启动前先向护套上料斗内放入足量的护套,护套由于振动及自重配合往复板的往复移动落入上护套槽轨其槽内)(上护套机构其上护套槽轨的出料口采用与上针座机构出料口类似的限位弹簧柱,先伸出以挡住上护套槽轨最下端那一排的护套,护套接块抵靠在上护套槽轨最下端时,限位弹簧柱由于气缸的驱动缩回,最下端那一排的护套则由于自重及振动落入护套接块的护套接孔中),护套轨道其滑动轨道块的气缸动作使得护套轨道合在一起,这时护套接块下的齿轮齿条机构被驱动而动作,护套接块转动,完成将护套转移至护套轨道中,这样护套就套在了针座上;第二转盘继续逆时针转动使得套上护套的针座位于压护套机构其压护套气缸的正下方,(压护套机构底座上还设置用于压护套之前的侧面横向抵靠气缸,侧面横向抵靠气缸其活塞杆固定连接抵靠板),这时侧面横向抵靠气缸动作,将抵靠板推向护套(抵靠板其靠近护套的边缘设置半圆缺口,在压护套机构底座上位于侧面横向抵靠气缸的对面还设置一个抵压气缸,侧面横向抵靠气缸与抵压气缸使得护套位于两者之间)在侧面横向抵靠气缸动作的同时抵压气缸(抵压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弹性压块)动作以从两个侧面压住护套,然后压护套气缸动作以使得护套压紧压牢在针座上后复位(为保证压的效果好,这里依然采用压两次的方式,第一次为预压),侧面横向抵靠气缸及抵压气缸复位,压护套气缸其缸体侧面设置的护套感应器检测未安装压上的护套则给后续的剔除机构发出信号使得剔除机构将未上护套的针座剔除;第二转盘继续逆时针转动使得压完护套的针座位于剔除机构其剔除夹针气缸的正下方;护套感应器发出的指令夹取剔除未压护套的针座,如果都是压好护套的针座则不动作,第二转盘继续逆时针转动使得针座位于转移转身机构其转移转身夹针气缸的正下方;转移转身机构动作分别完成向下移动、夹取针座、向上移动、横向移动(向第三转轴上设置的长方体形转动座移动)、向下移动、松开夹取动作后使得针座转移至长方体形转动座的针座限位模上(几个不同方向移动的过程通过第六横向驱动气缸、第六竖向驱动气缸实现的),然后转动座上的压板由气缸驱动压住针座以避免在转动座后续的转动过程中针座从转动座上脱落,然后转动座被驱动后转动90°,转动座继续转动90°同时第三转盘顺时针转盘,将第三转盘上的接护套针通孔转动至正对转动座,而在转动座转动时一侧的注射针下落限位杆被驱动了伸出,以保证针座下落的精准;第三转盘继续顺时针转动使得落入接护套针通孔内的针座位于检空机构其光电传感器处,光电传感器检测到空位(即在转移转身时有未落入接护套针通孔)后给后续的上护帽机构发出信号针对相应的工位不上护帽;第三转盘继续顺时针转动使得针座位于上护帽机构其护帽夹取气缸的正下方,护帽夹取气缸经驱动后(第七横向驱动气缸动作使得护帽夹取气缸横向移动,第七竖向驱动气缸动作使得护帽夹取气缸上下移动,护帽夹取气缸驱动设置位于其下方的夹抓动作以夹取护帽至已转身后的针座底部上)先向护帽轨道其最低处端部的错位错位挡接板移动并竖直向下移动,将经错位气缸驱动后发生错位的错位挡接板上的护帽夹取后竖直向上移动后横向移动至第三转盘上接护套针通孔正上方后竖直向下移动并将护帽放在针座上(在自动组装机启动前先向护帽上料斗内放入足量的护帽,护帽由于自重及振动配合螺旋设置的螺旋护帽输送轨道、螺旋滑轨护帽逐渐落入护帽轨道的滑槽内<为避免护帽是反向落入到护帽轨道的滑槽内,在角钢状螺旋滑轨上其靠近螺旋护帽输送轨道处的竖向板上设置一个缺口,并且在缺口处那的横向板上设置倾斜凸起,这样如果是反向的也即护帽的大尺寸端是向下的,会由于倾斜凸起而向上移动,而上方正好是缺口,因此反向的护帽从缺口处掉落至下方的护帽收集斗重新上料,而正向的护帽则由于倾斜凸起其距离竖向板的距离与护帽小尺寸端的尺寸匹配而继续往螺旋滑轨处滑落>,护帽顺着护帽轨道下滑,最外排的那一排护帽被错位挡接板抵住,需要夹取转移至第三转盘上时则错位气缸动作使得错位挡接板稍微平移<平移后正好正对横移后的护帽夹取气缸>但仍保持抵靠压住护帽轨道其最低处端部);护帽夹取气缸复位后第三转盘继续顺时针转动使得针座位于压护帽机构其压护帽气缸的正下方,然后压护帽气缸动作并且仍然是采用两次下压,第一次作为预压(如果此处需要烫护帽而非压护帽则压护帽机构其烫块被驱动而平移完成烫护帽的工作);第三转盘继续顺时针转动使得针座位于成品夹取机构其成品夹取气缸的正下方,然后成品夹取机构依次完成向下移动、夹取成品注射针、向上移动、横向平移、成品夹取气缸停止动作(即放下成品注射针)完成成品注射针的组装完成。
第二检针机构检测前面由于有毛刺而未转移到第二转盘上的工位处则不用上护套。能够实现自动组装护帽以及无需人工检针,真正实现组装的自动化;采用转盘式而非链条式,报废率大大降低;并且工位多,一次能够上多个针座、上多个针管、上多个护套、多个护帽、压多个护套、多个护帽等(现在“一人顶四人”),效率大为提升,检针工序多、更全面,使得误操作非常少、报警清晰,经本组装机加工后出来的就是成品。利用振动及自重配合螺旋滑轨、螺旋护帽输送轨道能够实现护帽自动滑落至护帽轨道上,错位挡接板及错位气缸的设置能够将处于护帽轨道低端最外排的护帽错位移至稍水平离开护帽轨道一段距离(并且由于错位挡接板是抵靠在护帽轨道低端),然后配合护帽夹取气缸的动作能够实现极为精准地将护帽放置于已经转身后的针座(即针座背部)上(因为一旦护帽放置位置稍有偏差,在后续压护帽时极易出现护帽被压坏,使得报废率大为上升),压护帽气缸在压护帽的过程中连压两次,第一次预压,第二次再压,既保证护帽的压牢也避免一次压制容易出现护帽被压坏的情况。热烫块的设置使得本组装机还实现了自动烫护帽(一个小烫块,烫个点使得护帽与针座,一个点烫了熔化形成连接)。上护帽采用夹抓抓取的方式保证了上护帽位置的准确(上护帽必须精确,否则后面压护帽很容易压坏,而上针座、上针、上护套有导向<比如上针座有针座限位模的导向、而上针有针座喇叭口的导向以及上护套有针的导向>,所以不用采用夹抓抓取的方式上针座、上针、上护套)上护帽机构中螺旋滑轨向其旋转轴线倾斜,也即角钢状的滑轨其底板的外缘是高于底板的内缘也即角钢的角部,这样保证从护帽上料斗中振动滑落的护帽抵靠在螺旋滑轨上;通过振动及自重再配合上针座槽轨使得针座滑落至上针座槽轨内,在通过齿轮齿条机构配合针座接块将一排四个或六个针座转移至针座轨道内,设置拨轮并且靠近上针座槽轨设置,使得未正确落入上针座槽轨的槽内的针座被拨向更高处,这样在随后由于自重及振动再次下落时即很可能落入槽中以实现后续针座的转移并落入针座限位模上,上针盒由于其倾斜设置能够防止倒针<加上放的时候就是正的,另外主要靠毛刺检测,倒针的话毛刺检测是个大圆点>。推针框的两端滚动设置滚轮使得推针框在平移推针的过程中减少推针框或上针盒的磨损,延长整个设备的使用寿命。剔座夹针气缸与其下方的夹抓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剔座夹针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一根连接绳的上端,连接绳的下端固定连接两根绳子,其中一根固定连接夹抓的一个爪子,另一根绳子固定连接夹抓的另一个爪子 (两个爪子在上端铰接在一起),需要夹取注射针时剔座夹针气缸的活塞杆上移使得夹抓的两根爪子的下端靠近收紧以完成夹取注射针的工作,不需要抓取注射针则剔座夹针气缸不动作。影像检测机构通过拍摄黑白照片并对电脑中事先存储的照片进行比对,如果毛刺大则给后一工位上的转移机构发出指令,在转移时不夹取有毛刺的而让其随第一转盘转动后交给剔废机构剔除,实现了检针的自动化,无需人工检针,实现真正的组装自动化。转移机构与剔座机构的结构相同,但是动作不同,转移机构几乎是“全夹全放”(根据前方影像检测机构检测到的针管毛刺情况,有毛刺的在转移机构处不夹取,到下一工序剔废机构处夹取而剔除回收掉)而剔座机构根据前面传感器(第一检针机构的金属传感器)传来的信号仅对未上得了针的针座上方的夹抓动作,并且转移机构上设置两排即八个(或十二个)夹取气缸以同时完成两个工序:一、将上针设备其第一转盘上的注射针(这里是半成品,即仅是针座上铆压了针管)转移到上硅油机构上;二、将上完硅油的注射针(这里仍然是半成品,即是针座上铆压了针管且针管上了硅油)转移至上护套设备的第一转盘上。剔废机构与转移机构的结构相同;当然,剔座机构、剔废机构及转移机构其夹针气缸与其下方的夹抓的连接方式还可以是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一根连接绳的上端,连接绳的下端固定连接两根绳子,其中一根固定连接夹抓的一个爪子的上端,另一根绳子固定连接夹抓的另一个爪子的上端(两个爪子在中上部铰接在一起,并且在铰接处上部设置被压缩的弹簧),需要夹取注射针时剔座夹针气缸的活塞杆上移使得夹抓的两根爪子的上端靠近以是爪子下端分离,直至待夹取物位于夹抓其爪子下端后气缸停止动作,则由于弹簧的作用夹抓的两个爪子收紧以完成夹取半成品注射针的工作,不需要抓取注射针则气缸不动作即可。在第二滑动板上固定相连第四滑动板,使得在转移机构将第一转盘上的注射针半成品转移至上硅油机构上时同时将已经上完硅油的注射针半成品转移至第二转盘上,提高了效率,减少了转移气缸的数量。上护套槽轨的出料口处设置与气源相连的用于护套限位的弹簧柱,上护套槽轨的出料口一侧设置护套接块,护套接块呈长方体形且竖直设置,护套接块上端设置与护套下端部分适配的护套接孔,这样结构简单,但保证转移护套的准确,每次上护套都是上护套槽轨较低端的一排四个或六个护套。压护套气缸其缸体侧面设置护套感应器可以避免给未上护套的针座执行压护套的动作。上护套机构其护套上料斗采用盖板式料斗且料斗下方设置槽状烘箱,槽状烘箱与料斗的下部外形相匹配,烘箱固定设置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或上护套机构其护套上料斗的一侧设置电吹风,电吹风固定设置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限位杆的设置能够保证转身后的针座精确转移至第三转盘其接护套针通孔内,减少了误操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与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转动连接的第二转盘,第二转盘上环形阵列固定设有若干个布置的针座限位模,针座限位模与针座内壁形状相匹配且靠近第二转盘边缘设置,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位于针座限位模其第二转盘外侧设置接针座机构、第二检针机构、上护套机构、压护套机构、剔除机构及转移转身机构,且沿第二转盘转动方向依次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针座机构包括转动至接针座机构工位处的针座限位模及与第二滑动板固定相连的第四滑动板,第四滑动板平行于第二滑动板,第四滑动板上固定设置第四竖向驱动气缸,第四滑动板上竖直滑动设置第四从动板,第四竖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四从动板,第四从动板上固定设置四个或六个接针夹针气缸,接针夹针气缸驱动设置在其下方的夹抓动作以夹取注射针后将上完硅油的注射针转移至接针座机构工位处的针座限位模上;第二滑动板水平滑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分别是正对上硅油机构以及正对位于转移机构工位处的第一转盘上的针座限位模,第四滑动板水平滑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分别是正对上硅油机构以及正对接针座机构处的第二转盘上的针座限位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检针机构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的支撑柱,支撑柱上固定设置四个或六个金属传感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护套机构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的上护套机构底座,上护套机构底座为框架形式,上护套机构底座上设置护套轨道,护套轨道位于针座限位模上方,护套轨道由一块固定轨道块及一块滑动轨道块配合构成,滑动轨道块通过气缸驱动滑动设置在上护套机构底座上;上护套机构底座上方固定设置与水平面倾斜设置的上护套槽轨,上护套槽轨下表面固定设置振动电机,上护套槽轨高度上高于护套轨道且上护套槽轨的出料口处设置与气源相连的用于护套限位的弹簧柱,上护套槽轨的出料口一侧设置护套接块,护套接块呈长方体形且竖直设置,护套接块上端设置与护套下端部分适配的护套接孔,护套接块的下端固定设置第二转轴,第二转轴转动设置在上针座机构的底座上,第二转轴超出针座接块的侧面且超出部分固定设置齿轮,与齿轮啮合设置有齿条,齿条滑动设置在上护套机构底座上且由固定设置在上护套机构底座上的气缸驱动;上护套槽轨的入料口处设置护套上料斗,护套上料斗固定在上护套机构底座上且护套上料斗的下口呈矩形且与上护套槽轨的形状适配,护套上料斗内滑动设置由气缸驱动的往复板,往复板呈矩形板且其下端与上护套槽轨的上表面设有间隙,间隙大于零且小于护套小端外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压护套机构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的压护套机构底座,压护套机构底座上固定设置压护套气缸,压护套气缸的活塞杆上固定设置四个或六个压头,压头正对第二转盘上转动至此工位的针座限位模,压护套气缸其缸体侧面固定设置作为护套感应器的光电传感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剔除机构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的第五横向驱动气缸,第五横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五滑动板,第五滑动板水平滑动设置在一块第五固定板上,第五固定板竖直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第五滑动板上固定设置第五竖向驱动气缸,第五滑动板上竖直滑动设置第五从动板,第五竖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五从动板,第五从动板上固定设置四个或六个剔除夹针气缸,剔除夹针气缸驱动设置在其下方的夹抓动作以夹取未上护套的注射针,位于剔除机构处且位于第二转盘的外侧设置剔除回收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移转身机构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的转移转身机构底座,转移转身机构底座位于第二转盘与第三转盘的连心线上,转移转身机构底座上转动设置第三转轴,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固定设置第二伺服电机及第二减速机,第二伺服电机与第二减速机相连,第二减速机的输出轴与第三转轴固定相连;第三转轴上固定设置长方体形转动座,转动座的四个侧面其每个侧面上设置针座限位模,侧面上位于针座限位模一侧滑动设置压板,压板由气缸驱动以压住转动后处于水平方向或竖直向下的已经压上护套的针座;所述转移转身机构还包括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的第六横向驱动气缸,第六横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六滑动板,第六滑动板水平滑动设置在一块第六固定板上,第六固定板竖直固定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第六滑动板上固定设置第六竖向驱动气缸,第六滑动板上竖直滑动设置第六从动板,第六竖向驱动气缸的活塞杆固定连接第六从动板,第六从动板上固定设置四个或六个转移转身夹针气缸,转移转身夹针气缸驱动设置位于其下方的夹抓动作以夹取转移已压护套的注射针,第六滑动板水平滑动的两个极限位置分别是正对位于接护套针机构工位处的第三转盘上的接护套针通孔以及正对位于转移转身机构工位处的第二转盘上的针座限位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护套机构其护套上料斗采用盖板式料斗且料斗下方设置槽状烘箱,槽状烘箱与料斗的下部外形相匹配,烘箱固定设置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护套机构其护套上料斗的一侧设置电吹风,电吹风固定设置在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台面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159405.8U CN209773938U (zh) | 2019-01-30 | 2019-01-30 |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20159405.8U CN209773938U (zh) | 2019-01-30 | 2019-01-30 |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9773938U true CN209773938U (zh) | 2019-12-13 |
Family
ID=687942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20159405.8U Active CN209773938U (zh) | 2019-01-30 | 2019-01-30 |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977393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76371A (zh) * | 2019-01-30 | 2019-04-26 | 采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 |
-
2019
- 2019-01-30 CN CN201920159405.8U patent/CN20977393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676371A (zh) * | 2019-01-30 | 2019-04-26 | 采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 |
CN109676371B (zh) * | 2019-01-30 | 2024-04-16 | 采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702480B (zh) | 注射针自动组装机及使用其组装注射针的工艺 | |
CN107262954B (zh) | 电池焊接机 | |
CN106829463B (zh) | 动力电池生产线的自动上下料装置 | |
CN108127405B (zh) |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 | |
CN106392624B (zh) | 一种锁芯自动组装设备 | |
CN112484645B (zh) | 一种轴类工件加工用多工位影像检测机 | |
CN109676371B (zh) |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 | |
CN109374649A (zh) | 电机定子外观自动检测装置 | |
CN111229645B (zh) | 一种端子检测机 | |
CN109702479B (zh) |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针设备 | |
CN209773938U (zh) |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套设备 | |
CN112871727A (zh) | 一种轴承装配设备 | |
CN209970062U (zh) |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针设备 | |
CN209773939U (zh) |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帽设备 | |
CN209773940U (zh) | 注射针自动组装机 | |
CN115647598A (zh) | 一种电池盖板的自动打标工作方法 | |
CN118106234B (zh) | 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自动拣选机器人 | |
CN111331368A (zh) | 自动上料拧铜盖装置 | |
CN109702481B (zh) | 注射针自动组装系统的上护帽设备 | |
CN215314054U (zh) | 一种基于视觉检测技术的机加工分拣装置 | |
CN114371129A (zh) | 一种有效保护轴承的外观检测装置 | |
CN111331369B (zh) | 钢珠立柱自动组装生产线 | |
CN109516175B (zh) | 一种带存储功能的上下料装置 | |
CN114249089B (zh) | 一种运输和抓取物料的组合式机器人 | |
CN215200513U (zh) | 一种多功能花洒组装机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