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9766680U - 电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电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9766680U
CN209766680U CN201920484316.0U CN201920484316U CN209766680U CN 209766680 U CN209766680 U CN 209766680U CN 201920484316 U CN201920484316 U CN 201920484316U CN 209766680 U CN209766680 U CN 20976668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or
electrical connector
circuit board
housing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0484316.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崔成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 Ranhu Ms
Yeonho 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 Ranhu M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 Ranhu Ms filed Critical (zhu) Ranhu Ms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976668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976668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8Protective earth or shield arrangements on coupling devices, e.g. anti-static shielding  
    • H01R13/658High frequency shielding arrangements, e.g. against EMI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or EMP [Electro-Magnetic Pulse]
    • H01R13/6581Shield structure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包括:多个端子,在其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相对连接器的接触部,在其另一端设置有安装在电路板的安装部;绝缘体,上述多个端子相互间隔开的安装在绝缘体上,所述绝缘体具有安装接触部的舌板;屏蔽壳,结合于所述绝缘体并安装到所述电路板;其中,所述屏蔽壳包括:第一壳,具有向前侧和后侧开口来包围所述舌板的收容部;以及第二壳,所述第二壳具有结合到所述第一壳的后面部来完全覆盖收容部的后侧开口的基底板以及在所述基底板的两侧向前延伸并覆盖所述绝缘体的侧面部的至少一部分的延伸板。

Description

电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连接器,所述电连接器是用于通过电连接电路板和电路板或电子部件和电路板来构成电路的连接机构。
背景技术
电连接器是通过电连接电路板和电路板或电路板和电子部件来构成电路的连接机构。一般,插头连接器插入并机械结合到插座连接器,并且两个电连接器的端子乃至针彼此导通,以将电路板与电路板或电路板与电子元件进行电连接。
电连接器设置有多个端子,以便快速交换大量信号,其上安装有端子的绝缘体被配置为使多个端子彼此电绝缘。
电连接器可以具有用金属等材料进行屏蔽的结构,以保护端子不受电磁干扰。例如,可以构成为金属材料的壳包围结合到绝缘体的端子。为了提高屏蔽性能,最好设计成壳尽可能覆盖端子的路径。
在先行专利文献韩国公开专利公报第10-2018-0012443号(2018.02.06公布)中可确认,一般来说,将壳的一部分进行切割和弯曲,以形成固定腿,弹性片,屏蔽部等。但是,存在由于所述切割部分导致屏蔽性能降低的问题。
同时,还需要提供一种结构,其用于在插座连接器的后面上,即在插头连接器所连接的面的对面上进一步屏蔽电磁干扰。如先行专利文献中公开的插座连接器那样,弯曲单一部件的壳的结构中,绝缘体的后面和侧面的大部分未被覆盖。另外,需要用于弯曲的穿孔。因此,通过绝缘体的暴露部分和壳的穿孔部分可能发生电磁干扰。
另一方面,在插座连接器安装在电路板上并且插头连接器插入并连接到插座连接器的结构中,两个电连接器的结合方向可以平行于电路板或垂直于电路板。在插头连接器沿平行于电路板的方向插入到插座连接器的结构中,插座连接器的收容部具有沿着平行于电路板的方向开口的形态,面向电路板的收容部的下面的一部分被切割,从而形成弹性片。在上述构造中,当将电连接器焊接到电路板时,细微的飞散的助焊剂有可能通过切割的部分侵入到收容部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其能够最大程度地保护端子通过的路径不受电磁干扰。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连接器,当将电连接器焊接到电路板上时,可以防止飞散的助焊剂侵入到收容部中。
为了实现所述第一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电连接器,其中,包括:多个端子,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相对连接器的接触部,另一端设置有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绝缘体,所述多个端子相互间隔开的安装在所述绝缘体上,所述绝缘体具有安装所述接触部的舌板;以及屏蔽壳,结合于所述绝缘体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所述屏蔽壳包括:第一壳,具有向前侧和后侧开口来包围所述舌板的收容部;以及第二壳,具有基底板以及延伸板,所述基底板结合于所述第一壳的后面部并完全覆盖所述收容部的后侧开口,所述延伸板在所述基底板的两侧面向前延伸并覆盖所述绝缘体的侧面部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壳的后面部形成有凹凸形态的结合部,所述第二壳形成有所述凹凸形态的插入部,所述结合部和所述插入部以相互咬合的方式结合。
另外,在所述基底板和所述延伸板之间形成有孔形态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插入结合于所述结合部。
另外,所述第一壳还包括覆盖部,所述覆盖部从所述收容部的下面前端部弯曲180度并向后延伸来完全覆盖所述收容部的下面。
另外,所述第一壳还包括屏蔽部,所述屏蔽部在所述覆盖部的后端弯曲并向下延伸。
另外,所述绝缘体和所述多个端子设置在所述屏蔽部和所述第二壳之间。
另外,在所述收容部的下面形成有所述收容部的一部分切割并弯曲来弹性支撑所述相对连接器的弹性片,所述覆盖部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压花部,以提供所述弹性片向下弹性变形的空间。
另外,所述第一壳还包括多个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所述覆盖部的两侧弯曲并向下延伸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
另外,在所述延伸部的下端形成有固定针,所述固定针插入并焊接于形成在所述电路板的插入孔中。
另外,所述绝缘体包括:绝缘体主体,形成于垂直方向;所述舌板,在所述绝缘体主体的上部向前突出形成;以及侧面板,在所述绝缘体主体的下面两侧向前突出形成。
另外,所述延伸板形成为比所述侧面板延伸得更高。
另外,所述端子可以由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构成,第一端子具有所述接触部向上凸起形成的上部接触部,第二端子具有接触部向下凸起形成的下部接触部。
另外,在所述舌板的上面形成有安置所述上部接触部的第一安置部,在所述舌板的下面形成有安置所述下部接触部的第二安置部。
而且,所述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可以交替地配置在所述舌板。
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第一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其包括:多个端子,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相对连接器的接触部,另一端设置有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绝缘体,所述多个端子相互间隔开的安装在所述绝缘体上,所述绝缘体具有安装所述接触部的舌板;以及屏蔽壳,结合于所述绝缘体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所述屏蔽壳包括:第一壳,具有向前侧和后侧开口来包围所述舌板的收容部;以及第二壳,所述第二壳结合于所述第一壳的后面部,以完全覆盖所述收容部的后侧开口,其中,所述第一壳的后面部形成有凹凸形态的结合部,所述第二壳形成有所述凹凸形态的插入部,以结合部和插入部以咬合的方式,所述第一壳和所述第二壳相互结合。
为了实现所述第二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的电连接器,其中,包括:多个端子,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相对连接器的接触部,另一端设置有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绝缘体,所述多个端子相互间隔开的安装在所述绝缘体上,所述绝缘体具有安装所述接触部的舌板;以及屏蔽壳,具有围绕所述舌板的收容部,结合于所述绝缘体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所述收容部的下面设置有所述下面的一部分切割并弯曲而成的弹性片;所述屏蔽壳设置有从所述收容部的下面前端弯曲并向后延伸的覆盖部;所述覆盖部覆盖因所述弹性片形成的开口。
其中,所述覆盖部完全覆盖所述收容部的下面。
另外,所述覆盖部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压花部,以提供所述弹性片向下弹性变形的空间。
另外,所述屏蔽壳还包括多个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所述覆盖部的两侧弯曲并向下延伸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
另外,在所述延伸部的下端形成有固定针,所述固定针插入并焊接于形成在所述电路板的插入孔中。
另外,所述屏蔽壳还包括屏蔽部,所述屏蔽部在所述覆盖部的后端弯曲并向下延伸。
另外,所述多个端子设置在所述屏蔽部和所述第二壳之间。
另外,所述屏蔽部包括:第一壳,具有向前侧和后侧开口的所述收容部,以及所述覆盖部;以及第二壳,具有基底板以及延伸板,所述基底板结合于所述第一壳的后面部并完全覆盖所述收容部的后侧开口,所述延伸板在所述基底板的两侧面向前延伸并覆盖所述绝缘体的侧面部的至少一部分。
另外,在所述第一壳的后面部形成有凹凸形态的结合部,所述第二壳形成有所述凹凸形态的插入部,所述结合部和所述插入部以相互咬合的方式结合。
另外,在所述基底板和所述延伸板之间形成有孔形态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插入结合于所述结合部。
通过所述解决方案获得的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第一,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壳设置为在第一壳的后侧,外轮廓部咬合的方式结合,以便完全覆盖收容部的后方侧开口,因此,相比于屏蔽壳的屏蔽面弯曲以覆盖绝缘体的后面的以往结构,绝缘体的后面可以被覆盖的更多,从而可以提高EMI屏蔽性能。
此外,第二壳的延伸板形成为比绝缘体的左右侧面部的上端延伸得更高,从而可以改善侧方向上的EMI屏蔽性能。
此外,屏蔽部在第一壳的屏蔽部的后端部向下延长形成,上述多个端子在屏蔽部和第二壳的基底板之间上下方向延长,因此提高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屏蔽性能。
第二,在收容部的下面形成有上述下面的一部分切割并弯曲而成的弹性片,屏蔽壳上形成有在收容部的下面前端部弯曲并向后方侧延长的覆盖部,覆盖部覆盖因弹性片而形成的开口,因此,可以防止将电连接器焊接到电路板上时飞散的助焊剂侵入到收容部内。
此外,上述覆盖部在长期使用期间可以防止灰尘或异物侵入收容部内。
此外,覆盖部设置有槽形态的压花部,用于提供弹性片可弹性作用的空间,不会干涉弹性片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将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从电路板分离的立体图。
图2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及图4是从相互不同的方向观察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第一壳的底部的立体图。
图6及图7是图1所示电连接器中的绝缘体和端子的结合立体图以及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6所示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侧视图。
图9至图13分别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侧视图和后视图。
图14和图1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电连接器进行详细说明。
附图只是为了更容易理解本说明书公开的实施例,附图并不限制本说明书中公开的技术思想,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及技术范围内包括的所有变更,均等物或替代物均包括在内。
为了便于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假设根据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是如图1所示的HDMI方式的A型插座连接器来进行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显然可以适用于利用HDMI方式以外的协议的多种多样的电连接器。
图1是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从电路板分离的立体图,图2是从另一个方向观察的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的立体图,图3和图4是从互不相同的方向观察图1所示电连接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图1所示的第一壳的底部的立体图,图6和7是图1所示的电连接器中的绝缘体和端子的结合立体图和分解立体图,图8是图6中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侧视图。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包括:多个端子50和55,其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到插头连接器(相对连接器)(未示出)的接触部52和57,其另一端设置有安装在电路板60上的安装部53和58;绝缘体40,具有舌板43,多个端子50和55以隔开的形态安装在绝缘体40上,上述接触部52和57安置在舌板43上;以及屏蔽壳10和30,结合于绝缘体40并安装到电路板60上,上述屏蔽壳10和30包括第一壳10,其具有向前和向后开口以包围舌板43的收容部11;以及第二壳30,具有设置在第一壳10的后侧上的基底板31,基底板31以完全覆盖收容部11的后侧开口的方式配置;上述第二壳30的延伸板35形成为覆盖绝缘体40的侧面部41和46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电连接器包括:绝缘体40,端子50和55,以及屏蔽壳10和30。
绝缘体40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形成。绝缘体40中结合有多个端子50和55,绝缘体40被配置为使多个端子50和55彼此电绝缘。
绝缘体40包括:形成为向着垂直方向直立的盒子形状的绝缘体主体41,在绝缘体主体41的上部向前方突出形成的舌板43,以及在上述绝缘体主体41的下部向前方突出形成的侧面板46。
绝缘体主体41上贯穿设置有端子50和55。端子50和55插入设置在绝缘体主体41。具体地,端子50和55的主本体部51和56插入到绝缘体主体41,端子50和55的上端的接触部52和57可以暴露于缘体主体41的前方上部,端子50和55下端的安装部53和58可以暴露于绝缘体主体41的下部。端子50和55可以通过插入射出方式插入到绝缘体40。
舌板43形成为从绝缘体41的上部一部分向前突出。舌板43是用于安装端子50和55的接触部52和57的结构。因此,绝缘体主体41向着垂直方向形成,舌板43形成为与绝缘体主体41直交,即,形成为向水平方向上突出。为了确保与连接器的组装空间,可以增加绝缘体主体41的高度,舌板43可以形成在绝缘体主体41的上部。
端子50和55的接触部52和57安置并暴露在绝缘体40的舌板43上。在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所示的HDMI连接器中,由于连接器小型化趋势和端子50和55的高密度排列的要求,多个端子50和55分别连接并暴露在舌板43的上面和下面。
舌板43设置有形成为凹槽的安置部44和45(参考图7)。多个安置部44和45形成为多个端子50和55的数量以上。安置部44和45可以分别沿着前后方向形成在舌板43的上面和下面上。
安置部44和45可包括形成在舌板43的上面的第一安置部44和形成在舌板43的下面的第二安置部45。这时,第一安置部44和第二安置部45可以交替地配置。即,从前面看时,从一侧开始第一安置部44,第二安置部45,第一安置部44,第二安置部45,第一安置部44,第二安置部45…,如此顺序排列。第一安置部44和第二安置部45排列成彼此交错,使得端子50和55可以并排配置而不会相互干扰或交叉。端子50和55通过安置部44和45分别设置在舌板43的上面和下面。
在舌板43的安置部44和45的前端部和后端部上,接触部孔48形成在与安置部44和45垂直的方向上。接触部孔48提供了分别设置接触部52和57的前端部和后端部的空间。
侧面板46从绝缘体主体41的下部向前突出形成。侧面板46可以从绝缘体主体41的两侧分别向前突出形成。侧面板46平行于舌板43形成,以发挥支撑力。
由电路板60支撑的支撑部47设置在绝缘体40的下方。支撑部47支撑在电路板60上,使得电连接器可以稳定地支撑在电路板60上。
支撑部47可以形成在绝缘体主体41或侧面板46上。例如,支撑部47可以形成在绝缘体主体41的下面或侧面板46的下面。支撑部47可以分别形成在侧面板46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当屏蔽壳10和30结合于电路板60时,支撑部47与电路板60接触并具有支撑力。
下部槽42形成在绝缘体主体41的下面,使得端子50和55的安装部53和58排列并暴露。
侧面板46或绝缘体主体41的下面设置有插入突起49,使得屏蔽壳10和30的第一壳10插入结合。当绝缘体40从第一壳10的后方向前推时,第一壳10的侧面腿部25通过插入突起49结合。
端子50和55由金属等的导电材料形成。端子50和55的一端部(上端部)作为接触部52和57接触于相对连接器(未示出)的接触针(接触销),由此连接两个相互分离的电路,端子50和55的另一端作为安装部53和58焊接到电路板60的端子接触部62,并且电连接到电路板60的电路部。
端子50和55的主本体部分51和56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地面或垂直方向以预定角度倾斜(参考图8)。接触部52和57从端子50和55的上端部向前突出,安装部53和58从端子50和55的下端部向后突出。
多个端子50和55并排配置。端子50和55可以区分(构成)为第一端子50和第二端子55。此时,第一端子50和第二端子55的主本体部分51和56以及安装部53和58可以形成为彼此相同。
第一端子50的接触部被称为第一接触部或上部接触部52,第二端子55的接触部被称为第二接触部或下部接触部分57。
第一端子50的上部接触部52具有向上凸起的形状。第一端子50的上部接触部52安装在第一安置部44上并暴露在舌板43的上面。
第二端子55的下部接触部57具有向下凸起的形状。第二端子55的下部接触部57安装在第二安置部45上并且暴露在舌板43的下面。
上部接触部52的前端及后端和下部接触部57的前端和后端分别配置在舌板43的接触部孔48中。
当对方连接器紧固到电连接器上时,绝缘体40的舌板43插入相对连接器的插入槽中,由此,上部接触部52和下部接触部57分别接触到相对连接器的上部接触件和下部接触件。
端子50和55的安装部53和58暴露于绝缘体40的下部并连接到电路板60的电路部。这里,安装部53和58可以焊接到电路板60的端子接触部62上。
屏蔽壳10和30在结合到绝缘体40的状态下结合到电路板60,以支撑和保护绝缘体40和端子50和55,并提供与对方连接器的结合空间。屏蔽壳10和30与绝缘体40一起结合到电路板60。
屏蔽壳10和30由金属等的导电材料形成,具有用于收容对方连接器的收容部11。屏蔽壳10和30的收容部11构成为环绕绝缘体40的舌板43以及分别暴露于上述舌板43的上部和下部的端子50和55的接触部52和57。
屏蔽壳10和30可以通过焊接到电路板60的多个固定针21电性接地,由此使得收容在绝缘体40中的端子50和55可被保护不受外部电磁干扰(EMI屏蔽)。在电路板60上形成有与多个固定针21相对应的多个插入孔61。多个固定针21分别插入到多个插入孔61中,然后焊接并牢固地固定到电路板60。
弹性片17形成在收容部11的下面。为此,下面的一部分被切割并弯曲以形成弹性片17。弹性片17的一部分向收容部11的内部突出,当相对连接器插入到收容部11内时施加弹性力并使之弹性变形。如上所述,弹性片17起到弹性地支撑并固定对方连接器的作用。
此外,相对连接器可以设置有与弹性片17对应的凹槽。当完成相对连接器的插入时,向收容部11的内部突出的弹性片17的一部分插入到相对连接器的凹槽中,以提供卡扣感。
在本实施例中,示出了第一壳10和第二壳30组合以构成屏蔽壳10和30。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屏蔽壳10和30可以形成为单个壳。
第一壳10由金属材料形成。第一壳10收容并支撑绝缘体40。第一壳10提供结合相对连接器的空间,并固定和支撑相对连接器。第一壳10可以通过切割和弯曲板状材料而形成。
第一壳10具有向前后方向上开口的收容部11。绝缘体40的舌板43插入收容部11。收容部11的前方开放,相对连接器可以插入和连接。绝缘体40插入到收容部11的后部,并且结合于第二壳30。第二壳30结合到第一壳10的后侧,以便覆盖收容部11的后侧开口。第二壳30构成为完全覆盖收容部11的后侧开口。此时,第二壳30以齿轮型状与第一壳10的后面外轮廓部结合。
第一壳10的后面部12可以形成为字型(参考图2和图4)。后面部12中形成凹凸形态的结合部13。后面部12沿着第一壳10的外轮廓面形成,使得第一壳10和第二壳30的结合部分沿着外轮廓部形成,并且不暴露绝缘体40。后面部12可以以这样的方式形成,即后面部12与收容部11和侧面腿部25接触或部分共用。
侧面腿部25形成在收容部11的背后。侧面腿部25向下延伸形成。侧面腿部25与后面部12接触。侧面腿部25通过绝缘体40的插入突起49与绝缘体40结合。侧面腿部25形成为具有预定长度,使得收容部11与电路板60隔开预定距离。侧面腿部25的端部形成有插入并焊接到电路板60的插入孔61的固定针21。
第一壳体10包括覆盖部15,覆盖部15从形成收容部11的下面14的前端部弯曲180度并向后方侧延伸。覆盖部15重叠配置在收容部11的下面14的下方。弯曲孔16可以形成在收容部11的下面14的前端部和覆盖部15之间,用于弯曲覆盖部15。上述弯曲孔16可以形成为与弯曲线对应的长孔形态。上述弯曲孔16是在收容部11和覆盖部15重叠成折叠状态下显示为槽的形态。
覆盖部15设置在收容部11的下面14的下方,并且设置成覆盖通过弹性片17形成的开口18(弹性片周围的开口)。开口18可以形成为“U”字形状。即,覆盖部15重叠覆盖电路板60和收容部11的下面14,以便遮蔽形成在收容部11的下面的开口18。根据上述结构,当电连接器焊接到电路板60时,可以防止微小的飞散的助焊剂通过开口18进入收容部11。此外,覆盖部15还可以在长期使用期间防止灰尘或异物侵入到收容部11的内部。
与形成在收容部11的下面14的弹性片17相对应,在覆盖部15形成有向下凹陷的槽形态的压花部19(embossed portion)(参考图5)。压花部19构成为收容当相对连接器插入收容部11时向下弹性变形的接收弹性片17的一部分。即,压纹部19可以说是为了保障向下提供充裕的空间而形成的空间,使得弹性片17可以向下弹性变形。压花部19提供弹性片17可以动作的空间。
第一壳10还包括多个延伸部20,其在覆盖部15中弯曲并向下延伸。延伸部20可以分别形成在覆盖部15的两侧。延伸部20起到与侧面腿部25一起使收容部11与电路板60隔开预定距离设置,从而改善与相对连接器的组装性能,将第一壳10结合并支撑到电路板60的作用。延伸部20的端部形成有插入并焊接到电路板60的插入孔61的固定针21。固定针21可以形成在各延伸部20的端部,也可以形成在多个延伸部20连接在一起的部分。此外,也可以延伸部20的一部分切割和弯曲而形成。
凹凸部22或孔可以形成在固定针21中,使得焊膏更多地渗透到固定针21和插入孔61之间的空间中,以加大焊接面积。
第一壳10还可包括屏蔽部23,上述屏蔽部23在覆盖部15的后端弯曲并向下延伸。在屏蔽部23和第二壳30之间设置有安装端子50和55的绝缘体40。即,屏蔽部23设置成从前面覆盖端子50和55以及绝缘体40,第二壳30设置成从后面覆盖端子50和55以及绝缘体40。如此,屏蔽部23被设置为覆盖端子50和55的主本体部分51和56,从而提高EMI屏蔽性能。
第二壳30结合到第一壳10的后方,设置成覆盖形成在第一壳10的收容部11的后侧开口。此外,第二壳30设置成覆盖绝缘体40的后面部和左右侧面板46,从而提高EMI屏蔽性能。
第一壳10和第二壳30可以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也可以通过挂钩结合或插入方式而彼此结合。在本实施例中,凹凸形态的结合部13形成在第一壳10的后面部12,对应于上述收容部11的凹凸形态的插入部33形成在第二壳30,形成为可相互结合的结构。可以焊接这些部件的结合部分以使第一壳10和第二壳30坚固结合。第二壳30的插入部33与第一壳10的结合部13相咬合,使得绝缘体40的后面部不暴露。第一壳10的结合部13和第二壳30的插入部33彼此咬合,以提高屏蔽性能。
第二壳30包括由平板形成的基底板31和从上述基底板31的两侧弯曲以向前延伸的延伸板35。
基底板31设置成完全覆盖第一壳10的后面部12。凹凸形态的插入部33可以形成在基底板31的外轮廓部(周围部),用于与第一壳10的后面部12结合。基底板31的大小设计成完全覆盖第一壳10的后面部12,以便完全覆盖收容在第一壳10的绝缘体40的后面。
延伸板35分别在基底板31的左右两侧弯曲并向前延伸。延伸板35设置成覆盖绝缘体40的左右侧面部41和46的至少一部分。这里,绝缘体40的侧面部41和46不仅可以包括绝缘体主体41的侧面,还可以包括侧面板46。为了提高EMI屏蔽性能,优选延伸板35形成为比绝缘体40的左右侧面板46的上端延长得更高。
延伸板35可以设置成在侧面上覆盖形成在第一壳10的多个延伸部20中的至少一个。或者,延伸板35可以设置成接触形成在第一壳10的多个延伸部20中的至少一个。由此,绝缘体40的侧面部41和46由第一壳10的延伸部20和侧面腿部25以及第二壳30的延伸板35被屏蔽。
孔形状的连接部36形成在基底板31和延伸板35的连接部分。上述连接部36可以构成为插入到第一壳10的结合部13。即,上述连接部可以用作插入到第一壳10的接合部13的插入部。
垫部37可以从延伸板35的下部延伸形成。此时,垫部37形成为当电连接器安装在电路板60上时与电路板60接触的长度。因此,垫部37支撑第二壳30,从而稳定地保持电连接器。垫部37可以在基底板31的方向上弯曲并延伸。
图9至图13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俯视图、主视图、仰视图、侧视图和后视图。这些图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电磁干扰屏蔽效果以及非产物侵入防止效果。
在图9的俯视图中示出了第一壳10和第二壳30的结合部分A通过接合部13与插入部33咬合结合,从而不形成空的空间,绝缘体40完全被屏蔽而未暴露的状态。
在图10的主视图中示出了在第一壳10的收容部11的下面14中形成弹性片17的部分B被覆盖部15所覆盖,由此对于收容部11下面的屏蔽得到提高,防止了非产物或异物的侵入的状态。此外,还示出了绝缘体主体41的下部被屏蔽部23屏蔽,绝缘体40的侧面部41和46被延伸部20、侧面腿部25以及延伸板35屏蔽的状态。
在图11的仰视图示出了收容部11的下面14被形成有压花部19的覆盖部15完全封闭的状态。绝缘体40被覆盖部15屏蔽,舌板43完全不向下方暴露。
在图12的侧视图示出了第一壳10和第二壳30结合的后方部C以咬合方式结合并完全屏蔽的状态。另外,还示出了绝缘体40的侧面部41和46的暴露也最小化的状态。
在图13的后视图示出了第一壳10和第二壳30通过结合部13和插入部33以及侧面腿部25和连接部36以完全咬合的状态结合,绝缘体40的后面完全不暴露的状态。
图14和1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电连接器100。在该实施例中,第一壳110和第二壳130结合的部分113和133以及收容部111可以以与以前实施例相同的方式构成。(与以前实施例中相同的部件的附图标记表示为后两位数相同。例如,以前实施例的绝缘体40是该实施例中的绝缘体140。)
但是,在该实施例中,固定针121可以形成在第二壳130的延伸板135。即,多个固定针121中的一部分可以形成在第一壳110,而另一部分可以形成在第二壳130。此外,延伸板135可以扩张形成以覆盖绝缘体140的侧板146的大部分。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各个实施例的电连接器的效果如下。
第一,在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壳设置为在第一壳的后侧,外轮廓部咬合的方式结合,以便完全覆盖收容部的后方侧开口,因此,相比于屏蔽壳的屏蔽面弯曲以覆盖绝缘体的后面的以往结构,绝缘体的后面可以被覆盖的更多,从而可以提高EMI屏蔽性能。
此外,第二壳的延伸板形成为比绝缘体的左右侧面部的上端延伸得更高,从而可以改善侧方向上的EMI屏蔽性能。
此外,屏蔽部在第一壳的屏蔽部的后端部向下延长形成,上述多个端子在屏蔽部和第二壳的基底板之间上下方向延长,因此提高EMI(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屏蔽性能。
第二,在收容部的下面形成有上述下面的一部分切割并弯曲而成的弹性片,屏蔽壳上形成有在收容部的下面前端部弯曲并向后方侧延长的覆盖部,覆盖部覆盖因弹性片而形成的开口,因此,可以防止将电连接器焊接到电路板上时飞散的助焊剂侵入到收容部内。
此外,上述覆盖部在长期使用期间可以防止灰尘或异物侵入收容部内。
此外,覆盖部设置有槽形态的压花部,用于提供弹性片可弹性作用的空间,不会干涉弹性片的作用。
在上述过程中说明的实施例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本实用新型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的人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本质特性的范围内,可以做多种多样的修改以及变形。因此,本实用新型中公开的实施例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不会限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范围。即,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根据所附权利要求来解释,在其相同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思想都应该被解释为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25)

1.一种电连接器,其中,包括:
多个端子,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相对连接器的接触部,另一端设置有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
绝缘体,所述多个端子相互间隔开的安装在所述绝缘体上,所述绝缘体具有安装所述接触部的舌板;以及
屏蔽壳,结合于所述绝缘体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
所述屏蔽壳包括:
第一壳,具有向前侧和后侧开口来包围所述舌板的收容部;以及
第二壳,具有基底板以及延伸板,所述基底板结合于所述第一壳的后面部并完全覆盖所述收容部的后侧开口,所述延伸板在所述基底板的两侧面向前延伸并覆盖所述绝缘体的侧面部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壳的后面部形成有凹凸形态的结合部,所述第二壳形成有所述凹凸形态的插入部,所述结合部和所述插入部以相互咬合的方式结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基底板和所述延伸板之间形成有孔形态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插入结合于所述结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壳还包括覆盖部,所述覆盖部从所述收容部的下面前端部弯曲180度并向后延伸来完全覆盖所述收容部的下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壳还包括屏蔽部,所述屏蔽部在所述覆盖部的后端弯曲并向下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绝缘体和所述多个端子设置在所述屏蔽部和所述第二壳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收容部的下面形成有所述收容部的一部分切割并弯曲来弹性支撑所述相对连接器的弹性片,所述覆盖部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压花部,以提供所述弹性片向下弹性变形的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壳还包括多个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所述覆盖部的两侧弯曲并向下延伸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延伸部的下端形成有固定针,所述固定针插入并焊接于形成在所述电路板的插入孔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绝缘体包括:
绝缘体主体,形成于垂直方向;
所述舌板,在所述绝缘体主体的上部向前突出形成;以及
侧面板,在所述绝缘体主体的下面两侧向前突出形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延伸板形成为比所述侧面板延伸得更高。
12.一种电连接器,其中,包括:
多个端子,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相对连接器的接触部,另一端设置有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
绝缘体,所述多个端子相互间隔开的安装在所述绝缘体上,所述绝缘体具有安装所述接触部的舌板;以及
屏蔽壳,结合于所述绝缘体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
所述屏蔽壳包括:
第一壳,具有向前侧和后侧开口来包围所述舌板的收容部;以及
第二壳,所述第二壳结合于所述第一壳的后面部,以完全覆盖所述收容部的后侧开口,
其中,所述第一壳的后面部形成有凹凸形态的结合部,所述第二壳形成有所述凹凸形态的插入部,以结合部和插入部以咬合的方式,所述第一壳和所述第二壳相互结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壳还包括覆盖部,所述覆盖部从所述收容部的下面前端弯曲180度并向后延伸来完全覆盖所述收容部的下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收容部的下面形成有所述收容部的一部分切割并弯曲来弹性支撑所述相对连接器的弹性片,所述覆盖部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压花部,以提供所述弹性片向下弹性变形的空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一壳还包括屏蔽部,所述屏蔽部在所述覆盖部的后端弯曲并向下延伸;
所述绝缘体和所述多个端子设置在所述屏蔽部和所述第二壳之间。
16.一种电连接器,其中,包括:
多个端子,一端设置有用于连接相对连接器的接触部,另一端设置有安装在电路板上的安装部;
绝缘体,所述多个端子相互间隔开的安装在所述绝缘体上,所述绝缘体具有安装所述接触部的舌板;以及
屏蔽壳,具有围绕所述舌板的收容部,结合于所述绝缘体并安装在所述电路板,
所述收容部的下面设置有所述下面的一部分切割并弯曲而成的弹性片;
所述屏蔽壳设置有从所述收容部的下面前端弯曲并向后延伸的覆盖部;
所述覆盖部覆盖因所述弹性片形成的开口。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覆盖部完全覆盖所述收容部的下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覆盖部形成有向下凹陷的压花部,以提供所述弹性片向下弹性变形的空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屏蔽壳还包括多个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所述覆盖部的两侧弯曲并向下延伸并固定于所述电路板。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延伸部的下端形成有固定针,所述固定针插入并焊接于形成在所述电路板的插入孔中。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屏蔽壳还包括屏蔽部,所述屏蔽部在所述覆盖部的后端弯曲并向下延伸。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屏蔽壳包括:
第一壳,具有向前侧和后侧开口的所述收容部,以及所述覆盖部;以及
第二壳,具有基底板以及延伸板,所述基底板结合于所述第一壳的后面部并完全覆盖所述收容部的后侧开口,所述延伸板在所述基底板的两侧面向前延伸并覆盖所述绝缘体的侧面部的至少一部分。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所述多个端子设置在所述屏蔽部和所述第二壳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第一壳的后面部形成有凹凸形态的结合部,所述第二壳形成有所述凹凸形态的插入部,所述结合部和所述插入部以相互咬合的方式结合。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电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基底板和所述延伸板之间形成有孔形态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插入结合于所述结合部。
CN201920484316.0U 2018-04-10 2019-04-10 电连接器 Active CN209766680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20180041797 2018-04-10
KR10-2018-0041797 2018-04-10
KR1020180111047A KR101975818B1 (ko) 2018-04-10 2018-09-17 전기 커넥터
KR1020180111048A KR101975811B1 (ko) 2018-04-10 2018-09-17 전기 커넥터
KR10-2018-0111048 2018-09-17
KR10-2018-0111047 2018-09-1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9766680U true CN209766680U (zh) 2019-12-10

Family

ID=665800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0484316.0U Active CN209766680U (zh) 2018-04-10 2019-04-10 电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32974B2 (zh)
KR (2) KR101975818B1 (zh)
CN (1) CN209766680U (zh)
TW (1) TWM58225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9392A (zh) * 2021-01-08 2022-07-15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连接器盖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44412B2 (ja) * 2019-12-25 2023-03-22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KR102497452B1 (ko) * 2020-05-22 2023-02-08 주식회사 에이치엘클레무브 터미널 단자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893463U (zh) * 2010-11-10 2011-07-06 东莞长安乌沙联基电业制品厂 Hdmi连接器之金属外壳结构
KR20130025049A (ko) * 2011-09-01 2013-03-11 주식회사 후성테크 커넥터
KR102606440B1 (ko) * 2016-01-27 2023-11-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커넥터
KR101780980B1 (ko) * 2016-02-05 2017-09-26 주식회사 씨엔플러스 전기 컨넥터
KR20180012443A (ko) 2016-07-27 2018-02-06 주식회사 트래닛 리셉터클 커넥터
KR101843724B1 (ko) * 2016-10-27 2018-03-30 주식회사 트래닛 리셉터클 커넥터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759392A (zh) * 2021-01-08 2022-07-15 Abb瑞士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连接器盖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1975818B1 (ko) 2019-05-08
KR101975811B1 (ko) 2019-05-08
JP2019186215A (ja) 2019-10-24
JP6832974B2 (ja) 2021-02-24
TWM582255U (zh) 2019-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622940B2 (ja) シールド式電気コネクタアッセンブリ
US7922534B2 (en) Socket connector
KR101655208B1 (ko) 회로 기판용 전기 커넥터 및 전기 커넥터 실장체
TWI382603B (zh) 連接器
TWI398050B (zh) 電連接器
US7189090B2 (en) Coupler for flat cables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CN209766680U (zh) 电连接器
JPH05205819A (ja) シールド型電気コネクタ
US11677192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ssembly with metallic cage having elastic grounding fingers around the mounting portion
JP7023499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EP3316406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nector
CN214849393U (zh) 连接器组装体
JP3896049B2 (ja) ガイドポスト付静電気放電型コネクタおよびガイド穴付静電気放電型コネクタ
JP2021096960A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CN110867700A (zh) 电连接器
US20140357108A1 (en) Plug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9378608B (zh) 插座连接器
JP4412724B2 (ja) コネクタ
US6354876B1 (en) Electronic card connector having improved grounding plate
JP4030888B2 (ja) モジュール用ソケット
JP6826773B2 (ja) ケーブル用電気コネクタ装置
EP2712030A1 (en) Electric connector for circuit board and electric connector assembly including the same
JP2008147020A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その組立体、並びに電気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EP3166183B1 (en) Connector cover and connector assembly
US6293825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